如何看待秦國商鞅變法的性質?

最近讀了《大秦帝國》,對商鞅變法這裡很是疑惑,這樣變法真的有效那是後人知道的。可是當時的人對此看法是什麼?


-------6.18修改-----------
看了其它的一些答案,不是很理解。
商鞅的確靠改革讓國家獲得了空前的戰爭能力,但這在那個時代有錯嗎?難道韓非的法術勢是拍腦門想出來的嗎?難道後代各個集權王朝沒有延續以商鞅在秦國落地的那一套中央強力集權的治國核心嗎?後世行儒重用了儒學的教化作用來教化萬民使中央集權有了統治基礎,不能讓人們唯強者是從。不喂強者是從,這點讓中華民族與游牧民族區別開來沒有消失在無盡的歷史中。但是難道後世真的用了儒學的主要政治主張了嗎?難道後世無論是正朔朝代還是分裂亂世是靠禮儀教化來行司法嗎!? 是靠井田和分封來治理國家的嗎!?是靠行仁政去刀兵來維護統治的嗎?

中國那麼大,說白了,以那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就算沒有商鞅,也會有別人來做這件事情去凝聚國力力行統一。在大爭之勢,行大爭之實,在當今之時,行當今之為。小孩子兩歲了從吃大鼻涕進化到可以自己穿衣服,我說他會穿衣服了說明了他在能力上的進步性,但他現在只會穿衣服不會加減乘除說明了他的智商局限性,小孩的父母一定會認為我有病。
我不是政治家,我不喜歡開上帝視角去討論各種政治正確的歷史意義與結論。我也不是考據帝,我只能用主流歷史學家認可的歷史事實,自行思考那個歷史年代人與社會的價值得出自己的結論。

-------------原答案---------------------------------------------------------------
不引用了,就用白話說吧,商鞅變法的大部分內容大家耳熟能詳了。
當時的百姓肯定知道這種變化,之前大家都是隸農,現在是國人了。你可以交完租之後留下餘糧,可以參軍(別小看這一點,那時沒有科舉,戰國常戰,想要入仕做官為家族翻身的話從軍比遊學的機會高不少)。而且軍功賞罰極為嚴明。
將時代禁錮在奴隸主土地上的隸農變為國人後又獎勵耕織與墾荒,用現在的話就是解放生產力。
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之前只有奴隸主納稅,現在解放奴隸成國人後,以戶為納稅單元,擴大了國家收入。
推行縣制,極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與地方政治的責任認定。
遷都咸陽,變法之前在櫟陽,靠近魏國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國防壓力巨大,孝公的爸就是秦獻公大力對魏作戰導致秦國屢戰屢窮,孝公剛開始接手秦國時就是個大爛攤子,所以要與魏國罷兵議和。遷都咸陽後,咸陽固若金湯城池,如果都城沒有在咸陽,而依舊是櫟陽,那麼秦國在後來的六國合縱中會非常棘手。

事實上最為重要的就是推行法治和廢除奴隸。商鞅時的法律之完備執法之嚴格相信史學界心中有桿稱。連坐、禁私鬥等都是為了易秦國的風俗。秦趙同源,而秦舉國為法是從,趙沒有禁私鬥,國內小到決鬥成風,大到兵變之患劇烈。此外商鞅燒了儒家的書也是因為儒家和法治不可調和,法家講究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儒家講究刑不上大夫;法家講究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儒家講究為尊者隱;法家講究全國一體同法,儒家講究秩序和禮。我要是商鞅,也必然壓制儒學,因為變法者一旦進程倒退就是國亂身死,乘此秦國危急存亡之秋,去你妹的孔孟之道。

什麼所謂的限制人生自由重處罰輕教化什麼亂作不人道亂七八糟的,在歷史所處的時代里,做這個時代大環境應該做的事情,才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大爭之世,滿嘴仁義道德清談呱噪,卻無視天下蒼生家無餘糧,有田不能耕,有功不能賞,食肉者卻禮教有序,為尊者賢者擦屁股,犯了事兒也不入刑,此等學說難免不成為惶惶若喪家之犬。


先吐槽:知乎上很多自然科學和計算機類的問答堪稱精彩,一到歷史類社科類的問答後就不像樣子了,答案像打了雞血,非吹即黑,略顯偏執,真是不怒答不行。

  • 首先說商鞅推行「法治」的事兒吧,說白了,還是人治。

商鞅標榜「法家」,以嚴刑峻法治國,看似公平,實則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壓制貴族勢力,從本質上說,仍然是「人治」,這一點被後世一個傑出政治家學了去,對,諸葛亮。當然,無論諸葛還是商鞅,其執法的公平性也是有口皆碑,這一點確實難得,但反之,若執法不公,則「法治」則會失去靈魂,其本身也會失去合法性。
1.何為「法治」,顧名思義,依法治國即為法治,與之對立的是以權治國,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人治也靠法,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根本區別在於是「法大於權」還是「權大於法」。現代政體,國家權力分立制衡,以憲法為最高準則,任何一方不能逾越,是「法大於權」;而商鞅的「法治」則更多是壓制貴族的手段(下一個小點將闡述),其客觀結果就是使得整體不可避免地向君主專制邁進。這個君主可不是三皇五帝,可不是周天子,而是集立法、執法、司法(終審權、解釋法律權)於一身的獨裁者。
2.推行「法治」,如何就可以壓制貴族呢?這得看法律具體有哪些規定了,無論商鞅的法、還是諸葛亮的法,對兩個主要的方面限制都是比較嚴格的,其一是對地產的限制、奴隸的限制,私藏奴婢/奴隸犯法;其二是對人事的限制,論功行賞,無功去爵。前一點,給個貧下中農你讓他犯法去吧……必然有大量田產地產和奴隸的只能是世家貴族(也就是我們歷史課上常說的奴隸主,在諸葛亮時期是門閥地主或者擁有大地產的本土地主勢力),這一點可以說嚴重地扼制了世家貴族的擴大,而解放的勞動力、土地(生產資料)大量地收歸國家或進行再分配,是一種國家主義的實踐。
對於第二點,我們先說說商鞅之前的官制。周代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政體實際上是一種貴族君主混合制政體,君主為各大貴族共主,但各大貴族是參政的,除此之外的「農、工、商」以及其他平民階層被排除在體制之外,其統治序列為周天子-卿士-諸侯-卿大夫-士-國人,所謂在朝者、在野者。當然,你要說古代政體最屌炸天的還得是羅馬共和啊,人家執政官(帝國時期的奧古斯都)、元老院、公民大會剛好對應了專制政體、貴族政體(寡頭政體)和民主政體,你看,有羅馬特色的奴隸制度擁有無比的優越性啊……扯遠了,總而言之,在商鞅變法之前,當時各國奉行的是官爵不分的世襲官制,這當然保證了貴族參政,同時也固化了階層流動性。而商鞅激進的軍功爵制,直接使得平民或者奴隸有改變命運的可能性,而貴族則可能出局。在這種制度下,貴族根本就失去了人事權。
3.商鞅的「法治」的內容是什麼?輕罪重判,刑罰嚴酷。首開連坐的法律先河,五家為伍,十戶為什,相互監視,彼此檢舉,對作姦犯科者處以腰斬,藏匿者給以和投降叛變分子相同的嚴厲處罰。凡打架鬥毆的,均按情節輕重一律科刑。不從事農耕而專事工商末利者和因懶惰而貪者,一律拘捕,妻子沒為官奴。商鞅變法實行一年,受到官民強烈抵制,百姓紛紛到國都「上訪」反對新法。——根本不像電視劇里說的一樣,奴隸翻身做主人,唱支山歌給鞅聽,還把商鞅比母親,還巴扎黑的……
法律是一種社會契約,其立法,本身就是這種契約的體現,把「法」用做恐怖統治的手段,這種「法」本身就是「非法」。(抱歉這是上帝視角)

  • 其次,奴隸們真的翻身了嗎?

商鞅變法無疑是戰國時期幾大變法中比較徹底或者說比較激烈的,其中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明文規定「廢井田,開阡陌」——除國家分配或分封以外開拓的「私田」正式得到法律承認並保護,土地允許自由買賣,而井田上的奴隸,隨著累世公卿的衰落而逐步恢復了自由身。對,奴隸的「解放」,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我並沒有在《史記》或任何歷史文獻上看到說商鞅變法直接廢除奴隸制,解放奴隸的。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希望大家不要被有的電視劇或者小說誤導。當代太多歷史劇和小說,都太過理想主義化,編劇或導演或作者太喜歡用春秋筆法,乃至整個情節看似符合歷史,實則與史實南轅北轍。電視劇看著熱血沸騰,但可別當真。電視劇里被解放的奴隸紛紛給商鞅下跪磕頭感恩是純屬瞎編。
那麼有人肯定要問,客觀上確實推動了奴隸們解放,怎麼能說不是進步呢?奴隸人身上恢復了自有,但實際上已經一無所有(參見沙俄的廢奴改革),更何況他們恢復人身自有後,國家還有更嚴格的法律等著他們。他們必須居住在居民區而不是深山大林中,而且沒有遷徙的自由,甚至到隔壁村裡散步都需要組織上批准;繳納沉重的賦稅,承受繁重的徭役;納入編戶,監督鄰里,相互告發。這樣的日子,恐怕並不比當奴隸更好。
當然,這樣做對於國家的好處顯而易見,包括強行推行小家庭制(秦國有父子、兄弟幾口子一起住的習慣),都大大加強了對基層的管控,並且擴大了兵役來源,增加了賦稅來源。
電視劇里說變法使秦國富強,因而東方的商人紛紛到秦國尋找商機更是扯淡,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我國千年來重農抑商的政策肇始於商鞅變法,據史料記載,變法以後,秦國商貿急劇退化,物價飛漲,民間幾乎到了以物易物的地步,鹽鐵等大宗商品(在當時屬於某種硬通貨或戰略物資)都歸國營了。

  • 再次,我想說,商鞅的這一套在當時的中國,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夠推行的開,這要扯到秦國國情了。

首先,秦國貴族比較薄弱,變法阻力小。從文化上說,秦與東方相比本來就是文化弱國,東方各國貴族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對知識的壟斷權,對經典的解釋權,也就更能夠影響朝野輿論,但秦國貴族沒能做到對知識文化強有力的壟斷,這使得攜比較成體系的法家思想的商鞅來和秦貴族論戰時,秦貴族根本無力發起強有力的輿論攻勢來反對變法(輿論對變法有多重要?參考王安石和司馬光,參考貓論摸論不爭論)。同時,文化上的弱勢使得秦本身比較容易接受外來的法家思想,您要是去齊國,稷下學宮一群人等著跟你論戰呢,你去推銷法家啊,推不開!其次,秦國危機感最強,河套、渭涇上游、西部、西南部山區環伺著戎狄、匈奴、羌等部族,對秦造成嚴重的軍事威脅,而東方又長期與魏等國征戰,所以到了秦孝公,他急需一場國家主義的變革來增強軍事和經濟實力。

  • 最後,我想說說對商鞅其人的評價,其實不光是他,而是任何歷史人物,我都不主張過分帶有道德色彩或者感情色彩的評價。政治就是政治,政治上的是非,豈是一個「對」字,一個「錯」字能夠評判的?你們呀,navie!

「要吃糧,找X陽,要吃米,找X里」,這固然是民間對當政者的感恩戴德,但其評價,還是要從導致的後果來看,非道德化的評價實際上非常難,這就是我開篇說的社科類與自然科學的區別——前者沒有特定的答案,也沒有不變的真理。
改革派固然代表某種社會進步或者用官方話語體系就是順應了歷史潮流,而這種改革派往往也被歷史書渲染成悲情的,所謂被舊勢力迫害致死,然精神永垂不朽啦之類的。然從動機論上說,改革派也往往只是以改革為博弈手段,賺取政治資本,排擠政敵,這看起來不合時宜的論述與改革本身並不矛盾,商鞅亦是如此。慈禧為了保大清江山,還能轉180度大搞憲政改革呢,立場和利益相關不同,對改革的態度必然不同,改革是什麼?說白了就是重新切蛋糕,分配利益。所以那些說國家欠商鞅的,可以洗洗睡了,各取所需而已,只是商鞅做得太絕,他得罪了魏國,導致最後連政治避難都被拒絕了,在秦國又得罪一大批人,將自己的政治生命甚至族人性命完全繫於秦孝公一個人身上,太不懂權術,必然難以善終。
商鞅真的是大公無私,兩袖清風嗎?恐怕明君迷、清官迷們要失望了。秦惠文王(也就是秦孝公之子,被商鞅懲處的太子)即位後鎮壓了商鞅無奈的頑抗,然後把他的屍體車裂,但很少有人提到史書上所說的將商鞅萬貫家財充公的事實,我沒有研究過秦國官祿,但這個細節實在讓我懷疑商鞅到底打著改革的旗號撈了多少不義之財?
多說點,歷史上的人臣,哪個不是戰戰兢兢,即便勤寫檢討如何,即便堅決擁護如何,即便忍辱負重如何?即便三起三落如何?即便「比較健康」如何?又有多少善終的?東方君主的權杖下,都是零和博弈的政治投機者,改革也罷,不改革也罷,也不過是「興亡百姓苦」,不得好死,該。
從結果論上說,又是怎麼回事呢?我這裡說的是商鞅變法的結果。嗯,在你看來成功了,成功的鎮壓了百姓,國內控制空前加強,國家府庫充實,軍事力量大增,吞併八荒,橫掃六合。商君之功大矣。然而焚燒典籍,以至於後來的焚書坑儒,都是對商鞅思想的進一步貫徹,以吏為師,恫嚇愚民,強征民眾,險些葬送了中華文明,也最終葬送了秦帝國。商鞅有大才,但刻薄,貪婪,雖不是將軍,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典型。
秦自變法,二世而亡,似乎功都是商鞅的,過都是秦二世和趙高的。這不公平。


商鞅變法最為有效的部分就是:富國強兵。
執政者當然很快就知道了,管的老百姓突然很迅速有效了。手頭能用來打仗的兵馬、兵甲、士兵都迅速充沛強力了。

所以就算商鞅死了,變法也繼續被推行了下去。

因為商鞅通過變法富國強兵,再打到了以落後體製為依靠吸血的舊貴族後,建立起了一個更高效先進的體制,以及這套體制下新的貴族。
同樣是吸血,或者說剝削……


商鞅之法:秦國的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古已有之,商鞅之法就是秦國的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強調極端的國家主義,就是將國家與人民對立,國家與人民是難以調和的兩極,國家強大建立在人民弱小的基礎之上,所以,強國就必須弱民,《商君書·弱民》:「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而且,弱民還是對外擴張的起點措施,《商君書·畫策》:「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故勝民之本:在制民,若治於金、陶於土也。」弱民的能力是衡量國家實力的標誌,越是能夠弱民越是說明國家強大,弱民就是要剝奪人民的財富為國家所用,於是,國家就可以重刑輕賞,為所欲為,《商君書·去強》:「治國能令貧者富,富者貧,則國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賞一,強國刑七賞三,削國刑五賞五。」弱民還要踐踏人民的尊嚴,因為沒有尊嚴的人民容易被奴役,所以,國家就可以以刑賞發動人民對外戰爭,《商君書·弱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


強國弱民就必須奉行愚民政策。愚民就要瓦解民間已經形成的道德風氣,統一人民的思想,這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商君書·農戰》:「《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國以十者治,敵至必削,不至必貧。國去此十者敵不敢至,雖至必卻;興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所以,對於能夠啟蒙人民的真正思想者要一律封殺,《商君書·墾令》:「國之大臣諸大夫,博聞、辨慧、游居之事,皆無得為,無得居游於百縣,則農民無所聞變見方。農民無所聞變見方則知農無從離其故事,而愚農不知,不好學問。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愚民還要嚴格禁止人民流動,讓人民固守原地,《商君書·墾令》:「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農農民無所於食,而必農。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所以,民間旅店就要廢止,這樣人民就難以流動,而只能安心務農,《商君書·墾令》:「廢逆旅,則奸偽、躁心、私交、疑農之民不行,逆旅之民無所於食,則必農。」愚民還要嚴格限制娛樂,讓人民只有單一的思想,《商君書·墾令》:「聲服無通於百縣,則民行作不顧,休居不聽。休居不聽,則氣不淫。行作不顧,則意必壹。」


舉國體制,農戰至上。人民幾乎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務農,要麼戰爭,農戰壓倒一切,《商君書·農戰》:「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總而言之,農戰是國家的基本國策,是人民的人生主旋律,《商君書·農戰》:「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戰爭是人民所厭惡的,那就要動員人民戰爭,同時,要將人民置於不得不戰的背水境地,鄉里和軍隊都有組織,這樣一來,如果得不到敵人的首級,就難以回家,因為回家就會死,家人也會受到牽連,而且無處可逃,只有向前獲取敵人的首級,這是能夠生存下去的條件,《商君書·畫策》:「凡戰者,民之所惡也。能使民樂戰者王。強國之民,父遺其子,史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返!』又曰:『失法離令,若死,我死。鄉治之。行間無所逃,遷徙無所入。』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是以三軍之眾,從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秦國因為舉國體制而興,也因為舉國體制而亡。但是,百代都行秦政治,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所以,舉國體制還是沒有退出中國歷史的舞台。


商鞅欲變法,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五十金。有一人應募,既得五十金,商鞅問諸秦人曰:「汝等可知為何?」
眾人拜服,齊曰:「尼瑪,政府工程就是來錢啊!」


軍國主義!軍國主義!整個國家只為了戰爭而存在,國家機器,平民百姓一切只為了戰爭的勝利!但依法治國的理念無人能及,從此中國的統治階級都是外儒內法。大家成於商鞅,韓非讓它又上了一個高度。


百代都行秦法,而秦法自商鞅始。


說起商鞅,就得說他的變法。

奏國能統一六國,關鍵也在於變法。但最先變法的,並不是秦國。

整個春秋時期,中原各路諸侯輪番稱霸,秦國也一直想衝出函谷關在中原露個臉,沒能成功。秦穆公也只是向西拓地千里,東面有強大的晉國阻擋,秦國想衝出關中很難。

到戰國時,魏國在李悝(kuī)的變法下首先稱霸。魏文侯以李悝為相,以吳起為將,一度佔領了河西之地,壓得秦國喘不過氣來。吳起是個一心撲在工作上的變態狂,殺妻求將,與士兵同吃同住。秦國在吳起面前,連戰連敗,毫無還手之力,幾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吳起功高蓋主,受到權臣的猜忌,於是逃往楚國。秦國這才有了喘息之機。

吳起在魏國的時候,只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到了楚國之後,受到李悝的影響,吳起也開始變法。楚國在吳起的變法下更回強大,向南攻打百越,擴張地盤。楚國不像魏國,楚國是個傳統的大國,貴族勢力大;魏國是剛從晉國里分出來的,貴族勢力的根基還不深。吳起的變法引起了楚國貴族勢力的不滿,等支持吳起的楚悼王一死,貴族們就起來要殺死吳起。吳起一看走投無路,就躲到楚悼王的屍體後,貴族們向他射箭,也射到了楚悼王的身上。楚國的法令,傷害楚王的屍體滅三族。楚肅王繼位後,把向楚悼王射箭的人統統處死,吳起的屍體也被車裂(五馬分屍)。吳起在臨死想到用這個方法替自己報仇,確實聰明。但是,吳起一死,他在楚國立下的法令也就廢止了,楚國又回到了老路上。

魏國和楚國因變法而強大讓列國看到了變法的力量,於是紛紛效仿。奏國地處西部邊陲,一直被中原諸侯看不起,更是對變法有強列的渴望,這個時候商鞅就出現了。

商鞅的變法深受李悝和吳起的影響,其實他們的變法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商鞅做得更徹底,執行得更嚴酷。

商鞅變法的本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改分封製為郡縣制。

什麼是分封制?周朝創立之初,除了王畿之外,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國,所以分封制也叫封建制;諸侯在自己的國家完全自治,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法令,周王不干涉諸侯國的內政。同樣的,諸侯國的國君自己留一塊土地,剩下的土地就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就叫家,在自己的家裡,卿大夫有自己的家規,有自己的家兵;卿大夫往下就是士,士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有貴族的身份,沒有土地,只能自己學好文武節,貨與帝王家,這叫修身。士修身,卿大夫齊家,諸侯治國,天子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的是這四個等級貴族的職責。

與分封制配套的貴族承襲制度叫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通吃,大意是: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王的爵位和財產,其他諸子封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爵位和一切財產,其他諸子封大夫;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大夫的爵位和財產,其他諸子成了沒有財產的士。

在諸侯國中,卿大夫既是爵位,也是職位,而且世襲罔替。這樣一來,卿大夫作為諸侯國君的臣子,勢力越來越大,還不能隨意撤換;這還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卿大夫還佔有土地,世代承襲,實力越來越強,有的已經超過了國君,像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

商鞅的變法,就是要廢除這一套。首先世襲的官位沒有了,世襲的土地也沒了,一切都以軍功為準,功勞大的封爵,功勞小的,就算殺一個人也給你分田分地。可以想像,商鞅這麼一搞,秦國的貴族會是什麼反應。在以前,每開拓一片土地,國君就會把地分封給功臣,現在這個也沒有了,直接變成郡縣,郡縣的長官由國君任命,郡縣的稅收上交國庫。郡縣制並不是商鞅的發明創造,第一個設郡縣的是楚國,楚國在早期從丹陽(秭歸)向東擴張的時候,滅了權國,不分封,改為權縣,設縣公替國君來管理。不止是楚國,其他六國都有設郡縣,只是比較少,分封還是佔主流,只有商鞅把秦國一刀切地全部改為郡縣。

商鞅的變法,讓秦國空前強大,立下不世之功,被秦孝公封為君,擁有商於之地的十五城,所以稱商君。這個封君和以前的分封不同,商鞅只擁有商於之地稅收權,行政權、土地權還是國家的,而且封君只傳兩代,到第三代就得交回國家。戰國時很多國家都有封君,像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俗稱戰國四公子,都是封君,是列國為了吸引留住人才搞的封賞活動。

郡縣制的結果就是貴族勢力減弱,國君勢力增強,實際上就是由封建制轉變為中央集權。分封制的結果是分權,國家實際是由貴族聯合統治,國君一個人說了不算;而郡縣制的結果就是集權,全國的權力集於國君一身,其他的官員全都成為國君的打工仔,國君可以任意栽撤殺罰。

這樣一來,秦國的貴族開始消亡,國家的實力大大增強。可以這樣說,秦國是集全國之力在打仗,而其他六國,只是貴族在打仗。結果可想而知。

商鞅的變法,受損最大的是原有的貴族。和楚國一樣,等支持變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國的貴族就起來討罰商鞅;和吳起一樣,商鞅最終也被車裂。但和楚國不一樣的地方是,秦國並沒有因為商鞅一死而把他的一套制度廢棄了,而是延續下來繼續執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又把制度推向全國。

與郡縣制配套的是愚民、弱民政策。商鞅認為,要讓人民好管、聽話,跟著國家的政策走,人民最好就傻一點,像六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民太聰明了,不好管,你讓他殺人,他會跟你講仁義,你讓他使詭計,他罵你沒道德;還有一個,老百姓最好別有錢,「民富則國弱,民弱則國富」,有錢了就沒人玩命上戰場了,利益的刺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始終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才會為了改變命運去玩命,去打仗,也沒閑功夫去琢磨國家的政策是否合理。所以後來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不是一個偶然的舉動,這個行為和商鞅的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就是為了控制言論,實行愚民政策。後世的帝王鑒於奏朝亡得太快,沒有像奏始皇那樣赤祼裸祭出法家的大旗,而是採用了「外儒內法」,的政策,外表用儒家的那一套安撫人心,骨子裡還是法家那一套。商鞅的那一套,並沒有隨著奏朝的滅亡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到清朝時達到極致。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漢朝,項羽想要恢復分封制,劉邦想搞郡縣制,又怕走了奏始皇的老路,最後在漢初立國的時候,搞了個折中的半分封半郡縣的國家。這種鬥爭,最終以漢武帝的推恩令為止,分封制徹底消亡,中國成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幾千年輪迴。

到底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歐洲自羅馬帝國覆亡後,沒有實現大統一的集權政府,在封建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現代民主國家,日本的封建制也一直延續到近代,現代民主政治很容易在這裡生根發芽。相反的,中國的中央集權之下只會帶來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推倒重來,陷入一個死循環。有人說,中國在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如果不是滿清入關,也許中國就能發展出資本主義。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妄想。明朝末年的那不叫資本主義,頂多算是小作坊。集權的土壤也產生不了民主思想。就算滿清不入關,李自成當了皇帝也只是又一個循環,還是一切推倒了重來,並不會比明朝進步。封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天然的會產生資本主義,而民主也是各種勢力角力後妥協的結果。漢武帝的推恩令廢除了嫡長子繼承製,改為諸子平分,這樣資本被分散,越來越小,產生不了資本主義,只能產生小作坊;周朝的時候,國君會經常跟卿大夫妥協,而在中央集權下,所有權力集於皇帝一身,皇帝絕不會跟大臣妥協。秦始皇還帶了個壞頭,那就是誰有實力誰就可以當皇帝,不像日本的天皇萬世一系,也不像武王伐紂那樣,需要一大套理論來只持自己的行動,比如順應天命,有道伐無道等,陳勝、吳廣就更直接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赤裸裸就是我要替代你了,絲毫不加掩飾。秦國攻入楚國郢都的時候,一把火燒了當時世界上最華美的楚王宮,這也開了一個壞頭,後來項羽火燒阿房宮不過是以牙還牙。只不過秦始皇后來焚書坑儒的時候,把六國的書都給燒了,我們見不到楚宮的華美以及火燒楚宮的慘狀,項羽的行為卻被人記錄併流傳下來了。而且後來歷代帝王,一旦奪取天下,就一把火燒了前朝的宮殿,似乎都成了慣例;只有滿清例外,滿清是打著替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的,主要的敵人是李自成。

在秦國這套法律體系下,伴隨著貴族的消亡,從前的詩書禮義不見了,什麼一諾千金、士為知己者死也不要了,人們往往以國家利益的名義為達到各種目的不擇手段。

比如商鞅本人。前面說過,魏國曾經佔據著河西之地,一直壓得秦國喘不過氣來,秦國什麼時候把河西之地收回來的呢?就是在商鞅的手上。這個時候的魏國剛剛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馬陵之戰孫臏打敗龐涓),秦國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際,大舉攻魏。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河西之地,魏國派公子卬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信里說:我當年在魏國的時候,和公子相處的很快樂,現在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要不咱倆見個面,訂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卬念在舊情的份上,就去了,結果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魏軍群龍無首,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河西之地求和。商鞅也是因為這次功勞才被封了商於之地,有了商君這個稱號。

後來秦惠文王繼位,商鞅被誣告謀反,被迫逃亡。逃亡路上,他想住店,結果店主說,商君有令,沒有憑證(最早的身份證,商鞅的發明)的客人不能住宿,否則連座,這叫「作法自斃」。秦國不能呆了,只能逃亡鄰國魏國。還好,魏國沒有把他騙進來殺了,魏惠王只是怨恨商鞅背信棄義,將商鞅驅逐回秦國。商鞅走投無路,只能回到商於之地,真的造起兵造反了,結果兵敗被殺,屍體被車裂,家人被滅族。真是自作自受。

商鞅欺騙朋友還只是在戰場上,兩軍陣前,兵不厭詐,也還說得過去。與張儀相比,商鞅只是使詐,而張儀就徹底不要臉了。

當時魏國被齊國打敗後,開始衰落,秦國趁機而起,開始東擴。六國合縱對付秦國,楚國是縱約長。六國里最強的是齊楚,只要這兩國聯盟,秦國的東東擴計劃就寸步難行。於是張儀出使楚國,說只要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六百里地割給楚國。楚懷王就答應,於是和齊國斷交。等楚懷王派人去秦國交割土地的時候,張儀直接耍賴,說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懷王氣壞了,於是兩國就打起來了。

楚懷王這麼容易上張儀的當,這不是笨嗎?其實不是,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楚懷王是禮樂文明培養出的最後一代國君,他認為張儀是窮苦人出身,從小沒有接受過貴族教育,所以不懂得做人要講誠信。楚懷王的悲劇很像當年的宋襄公,宋襄公當年講求禮儀,敗給了還有蠻夷之氣的楚國。但在楚懷王時代,楚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不但吸收了華夏文明,而且比華夏還華夏。楚國的衣服、楚國舞蹈、楚國的音樂,還有楚王好細腰,都是中原諸國追捧的時髦東西。為什麼我們有個成語叫「楚楚動人」?因為楚國的一切東西都是美好的,楚成了美好的代名詞。

更讓楚懷王想不到的是秦昭王。秦昭王就更過分了,直接把楚懷王騙到武關,然後要楚懷王割地保命。楚懷王寧死不從,秦國就一直扣留著他,三年後,楚懷王在咸陽鬱鬱而終。

秦國這種做法,在楚國人民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後來項羽起事的時候,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為義帝,仍以楚懷王為旗號,在楚地起事,一呼百應,楚國的故將紛紛來投,正是利用了人們對楚懷王的同情心。

孔子說春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那是他沒有看到戰國時發生的事。春秋時雖然王室衰微,但秩序還有,從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稱霸中原開始,各路諸侯都得給周王面子,也得給霸主面子。稱霸就是為了維護秩序,不是為了兼并土地。到了戰國,這些都不要了,一切以利益為重。孟子見梁惠王(魏惠王,魏國把河西之地割給秦國後,為避免秦國的鋒芒,把都城從安邑(山西運城)遷到大梁(河南開封),人們習慣稱他為梁惠王),梁王就直接問他,你能給我帶來什麼利,孟子大失所望,仁義道德已經沒有市場了。六國都這樣了,秦國更是其中佼佼者。秦國一直向戎狄學習,並不是師法中原,所以對華夏禮儀那一套東西拋棄得比誰都快。話說回來,秦國這種只顧利益不要臉皮的精神,倒是很合劉邦的口胃,所以他全盤接受了秦國法律制度以及法家的那一套內核。項羽反而干不來這種事,他要搞分封,想回到過去那種禮樂文明的社會。項羽最終兵敗自殺、不肯回江東,正是士人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精神體現;如果是劉邦,肯定是好死不如賴活著。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國人,正應了那句話:楚雖三戶,亡奏必楚。漢朝最終實際上是個秦制和楚文化的雜交體。漢朝的音樂、舞蹈、服飾、漆器等軟性的東西都是楚國的,但硬性的東西如法令、制度還是秦國的。

秦國的郡縣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讓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成為令中原諸侯聞風喪膽的超級大國。但也有個問題,以國家的名義剝奪人民的財富。老百姓的大部分糧食都要交稅,還要服兵役,法家講究的是嚴刑竣法,一切不利於戰爭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勵的處罰,像經商啊,遊手好閒啊,都被禁止,違反了就殺頭。唯一的上升之路就是去戰場上殺人,殺人越多獲得的回報就越多。在這種激勵政策下,整個國家就是一台精密的戰爭機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軍國主義。秦國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是這台機器上的螺絲釘。這種體制缺少人文關懷,缺少對生命的尊重。以軍功為獎勵的政策把人類最血腥和自私的一面發揮到了極致。同樣的,在這種體制下,秦國需要不停地戰爭,不停地兼并土地以維持這台機器的運轉。一旦戰爭結束,靠立軍功的激勵方式無效了,整個國家就會出問題。

所以,秦始皇統一全國,僅僅維持了15年,兩個楚國人(項羽、劉邦)起來把秦國滅了。

商鞅變法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太大了。可以說,直到今天,我們仍能看到商鞅的影子。

本文已收錄到我的專欄:歷史的足跡 - 知乎專欄


以下觀點為個人看法,求同存異。商鞅變法普遍認為是一次最為成功的封建化改革,但是我覺得這是一次封建法西斯化變革。法西斯統治有以下特點。
高度集權化統治。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直接動搖了秦國原有的權力架構,分解了老氏族的實力,削弱了老氏族在秦國政治社會的影響力。誕生的新貴族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緊緊與王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從而使得王權的得到空前加強,更加有力地控制了政治和軍事力量。
國民經濟的軍事化。在商鞅的改革中,雖然廢除了井田制,但是並未影響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格局。其在經濟領域改革以耕戰為核心,將農耕經濟直接與戰爭捆綁,秦國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為對外發動戰爭服務,而戰爭也成了能讓平民獲得財富和權力的唯一方式,從而也強化了全民族的侵略性。同時控制對外貿易,尤其是在對戰爭物資的嚴格管控,對戰略物資進行全面接管,控制銅鐵生產。同時武器生產進行規模化標準化改革。這些措施使秦國的戰爭能力大幅度提升,國民經濟成為了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極強的軍事侵略性。秦國本身是一個處在惡劣地緣環境的封國,在這種環境下發展起來的種群是非常具有好戰性和侵略性。而商鞅變法是進一步整合這種民族性情,並且將整個民族性情成功轉移到對外征戰上,是秦國國內為生存發生的內鬥轉移到對外拓展生存空間的道路上來。同事編練新軍,改革軍事組織和領導組織,更新軍事裝備,為對外征戰打造一支有超強戰鬥力和極具裝備優勢的軍事力量。
對內的恐怖高壓統治。商鞅變法一個重點就是在全國推行法治,但是這並不是現代意義的法治,這裡是指的嚴刑峻法。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家提倡嚴刑峻法的代表人物。他在秦國的司法改革中,制定了極為嚴苛法律,雖然最初是為了維護秦國國內治安,但最後還是成了統治者嚴格控制平民,維護集權統治和自身利益的工具。秦國刑罰的嚴苛,從秦律中就直接體現了出來。可以說嚴刑酷法就是對內恐怖統治的翻版。
對外實行侵略擴張。在做好了一切戰爭準備後,走上侵略道路就順理成章了。在商鞅變法取得初步成果以後,秦國開始了自己的擴張路線。率先與魏國開戰,奪取河套地區,再東出函谷關與東方列國爭雄,南下從楚國手中奪取漢中地,吞併巴蜀地,向西與西戎爭奪牧場,向北與匈奴對峙。最後一個一個滅掉東方諸侯,南下控制百越之地,而實現了封建大一統,這都是其軍事侵略成果。
商鞅變法確實使秦國強盛起來,擁有了一統中華的實力,但是這畢竟是一次非正常化的國家實力發揮。他採用法西斯式的改革模式,激發了這個國家的潛力,而沒有進一步發展這個國家的潛力。通俗一點就是秦國實力不是積累的成果,而是一個老年人服用偉哥式的方式。他面向對外侵略擴張的改革模式,只是整合秦國的實力全力對外擴張,使得秦國通過戰爭來獲取利益,維持其對外戰爭的實力,俗稱以戰養戰。然後在完成統一戰爭後,秦國實力就開始下降了,沒有通過戰爭掠奪來的物質財富的支撐,國內的經濟又只是軍事擴張的附庸,難以積累物質財富維持國內的法西斯統治,同時嚴酷的刑罰制度,使得秦國民心開始分解,同時由於強行統一的方針和殘暴的手段使各個諸侯國平民反抗情緒嚴重。最終統一的秦朝成了中國歷史中第一個短命的封建王朝。


我非常喜歡的網上的一個詳解秦朝的帖子。

中國歷史上誤解最多的朝代-- 秦

帖子通過對秦朝歷史的解析,試圖證明商鞅變法根本就是一場巨大的鬧劇。商鞅變法所謂的好處,都是史書偽造的。

秦的統一,是源於地域優勢和野蠻地區的戰鬥力優勢。

而商鞅變法除了壞處,沒有好處,極大的削弱了秦的戰鬥力。

有興趣的可以看下。


人口陷阱的壓力下,只要賞罰分明,國家獎勵奴隸土地,那戰鬥慾望就可怕的不得了。現代是商業社會,天下太平,自由追逐利益,國家只是一個服務機構,依賴的是個人商業頭腦。
商鞅所處的戰國,是國家體制,追逐利益的唯一方式,就是獲得軍功,國家獎勵奴隸土地,依賴的是國家賞罰分明。
但是國家不可能事事都英明,所以現時最好的莫過於國家抓大的宏觀調控,商業彌補細微的小的地方,給人以動力。
井田沿著道路一側,把岔路挖掉的話,步百為畝改為步二百四十為畝。原本西周初期的夫三為屋,休耕應對鹽鹼化,隨著人口增長和深耕減少鹽鹼化的影響,西周晚期變為夫一為屋,春秋中期推行牛耕,導致每家可以耕種田地增加,分掉公田後改240步為畝。十井,西周初期為24家,晚期為72家,春秋中期為36家,是西周的一半,拿下一個甲首就等於收入增加一倍,從而激發秦人的擴張慾望,更何況那些隨更多的田獎勵的牛和奴隸,等於在不斷翻番


翻下《商君書》就能大概感覺到當時的政策,本質上就是建立君主專制的封建官僚體系,「民」只是「主」征戰做大的工具。按現在的話,其實當時就已經有「理性人假說」了:民與臣都是理性的,會」淫亂「(思想不服行為作亂),所以要建立規章制度嚴治——特別是復古奴隸制的儒家說客及其霏霏之音


社會是多維的;因此評價一件事需要從多個維度考慮。首先不同的人對商鞅變法反應肯定不同,就如同反腐這麼光明正大萬眾歡迎的事,仍然有很多人抱怨、懷疑還有極力抵觸反對的,比如說貪官很多是有能力的、清官多酷吏等:是有一些事實基礎,但是請問是不是因為這樣就不搞反腐、不搞吏治了?。
有人反對、說怪話都正常的。你什麼也不幹、保持舊體制期望過太平日子,還有人指著鼻子罵沒進取精神,還有國際友人操著好裝備來刷經驗呢。
看這件事需要從三個問題入手:變法前情況是怎樣的,基礎條件是什麼?變法的手段是否高超(手段也很重要)、實施的力度是否到位(是始終貫徹還是殺殺雞達到震懾效果就行了)?變法後效果怎麼樣?要長期看,三五年甚至十年十五年看。
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就有結論了。


覺得第一部寫的最好的是秦孝公幕後為商鞅變法保駕護航,他才是變法第一功臣!
——————————————————————————————————
看球間隙來吐個槽。
當年有個同學向我強力推薦了《大秦帝國》,對於裡面的智戰戲萬分失望,而且此書注水量太大。
第一部描寫最多的就是喝苦酒,吃苦菜,一群人哈哈大笑喝苦酒,彷彿喝這個的都是英雄豪傑。描寫這個吃喝少說有個十幾二十回,寫必稱此菜代表秦國精神。
到了第二部蘇秦張儀,就是去楚國吃白水魚,去齊國吃雞……也沒別的菜,這幾個菜車軲轆來回吃……
這本書改成舌尖上的大秦好了……


商鞅立木 藉此立信立威(現在的依法治國 做到這兩點即可)
隨之變法 把秦國變成了一個全民刷戰功升級的大副本


記得一個紀錄片說的特別好,

徙木立信

表面上商鞅表達了政府的言必信,行必果

但也同時從側面向民眾傳達了一個信號:

只要是政府說的,無論它多麼的荒唐,多麼的奇葩,你都不能夠質疑。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變法後的秦國有著驚人的戰爭效率,無人能擋。

也能解釋奮六世之餘烈的大一統秦王朝為何頃刻間二世而亡。


地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的徹底決裂


井田之廢 名田制

政治衝動隨之與廣大人群眾最無節制的最赤裸裸的慾望徹底的結合。

結果是一次聚變:對財富的慾望被表達為對土地的慾望,對土地的慾望又被表達為政治的慾望,使權力成為人們願意為之付出一切並且做出一切的終極目標,這就是權力崇拜的濫觴。……由此產生的觀念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權力崇拜、等級特權、土地政治化,卻一直無法逆轉,迄今不衰。 ……放棄任何道德顧慮,利用一切手段追求成功。而權力又是成功的唯一尺度,這一思潮,商鞅只不過是這種哲學最徹底的實踐者,對於這位功利主義者而言「富國強兵」是唯一有價值的目標。他成功了。 他的成功,也吸引了後世形形色色的功利主義者,但是卻由此(也為此)培育除了不擇手段,不受任何制約的絕對權力。

人本的理想主義破滅了,它已經證明了,它對絕對權力的無能為力。

井田之廢,是功利主義價值觀的決定性勝利。

"風進雨進,國王不能進」或騎士在分封的土地上合法的抵抗國王——這些概念在皇權崇拜的中國是絕對不可想像的。

在這裡,法律只能是至上皇權的工具,不可能成為至上皇權的限制。

必須要注意到:甚至對於像董仲舒這樣的有識之士而言,終極的安全感和正義,也不是來自權利,而是來自絕對權力,來自皇權對「原生權利」任意踐踏的可能性,來自支配一切的意志的確信。……就這樣,道德的訴求最終還是變成了對絕對權力的訴求。

在抨擊秦的暴政之後,董仲舒的核心對策卻是強化商鞅的名田制。……他在呼喚 而非阻止國家以暴力介入土地。……從根本上看,真正能保護土地的,不是國家法律,而是政治權力本身。因此豪民表現出對政治權力的極度渴望;從此豪民之所以是豪民,主要不是由於其財富,而是由於其對國家各級政治權力的攫取和有效控制。

權力是因,財富是果。

權力是財富的保障,更是財富的源泉,這一信念在中國得到了非凡的自我實現。

……權在田在,這是一種極其深刻的意識,也是極其可怕的認知。楚令尹 孫叔敖 臨終囑咐其子 棄美地而求封惡田……都源於這一現實的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越是真實,就越可怕。《無權所有》 集權奴役社會的地權秩序 p28


小時候學商鞅變法,一點感覺沒有,今看大秦帝國第一部之裂變,才對商鞅變法有了認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商鞅做出了創舉! 不過也要看到,法制精準,還需執法之人精準。


秦末動亂與變法有關,但原因一定要搞清:變法哪有不遭抵抗的呢?
秦統一天下既是軍事行動,也是把變法成果推廣天下的過程。秦末反秦亂策源地同時最激烈的是楚地,楚國當年吳起變法,最後可是被舊貴族亂箭射死人亡政息,能指望他們在變法帝國統一後就消停嗎?顯然不可能。
秦作為政權雖亡,但其制先進,必然會被有識之士重新撿起。郡縣制僅僅是秦制的皮毛,鄉亭編戶齊民組織生產與稅收、軍功爵制才是核心,這些制度大多被漢朝繼承。劉邦入咸陽時,秦朝公務員出身的蕭何趕去接收秦國典章文獻,目的就是熟悉秦制政權運作,後來評功蕭何第一不是沒道理。楚漢相爭,劉邦雖然多次大敗,全靠變法根基濃厚的秦地與三晉撐到翻盤,漢滅楚並消滅異姓王,等於是秦滅六國的再版,而平定七國之亂打擊同姓王則是第三次,至此秦漢制度徹底確立。漢武帝東西南北四面開疆拓土,靠什麼激勵大夥?不就是軍功爵嘛


法家是興奮劑戰爭時用一下就好,不能一直用用多了身體受不了,百姓都造反了


說商鞅變法沒好處的都是SB,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很快被滅亡的原因是秦始皇后期實施的暴政,沒有安撫人心。。。


推薦閱讀:

曹操對漢獻帝真的不敬?
魯迅和胡適他倆熟嗎,各自怎麼評價對方?
明朝的張居正真的是積勞成疾而死的嗎?
為什麼李隆基殺了上官婉兒還給她修墓?

TAG:中國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變法 | 商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