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有沒有特別一類影片類型相比於其他類型評分偏高?為什麼?

個人感覺日漫, 美劇普遍容易出超高分。相比,有些優秀的日劇以及日本電影的評分顯然很是吝嗇。


我喜歡這個問題……

以下內容是我這幾年用豆瓣和其它各種類似的電影評分網站的一個經驗總結,我倒是很希望能有點數據支持,可惜沒有……因此想必錯漏頗多,主觀極強,如有指正,無任歡迎。

豆瓣評分是我個人觀影的最重要指標,我個人覺得比起北美比較重要的三個評分:IMDb(大眾向)、爛番茄(影迷向)、媒體綜評(影評人向),豆瓣更貼近國人的口味;而時光則是我個人用戶習慣的問題,用的偏少一點,而且我一直對時光的反刷分策略有一定懷疑,我個人覺得,似乎沒有豆瓣更強力;迷影網的院線評分倒是個有趣的定位,也許有一天它會成長為中國的媒體綜評,國內似乎還沒有類似的高門檻評分網站。

扯遠了回到豆瓣

豆瓣評分是個很難說的事,他會受到電影的類型、陣容、時間、是否國內上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使得不同電影的評分,經常也不能直接用來比較,但整體而言,還是有一些趨勢,或可參考,我一般以此來推想電影的質量,倒也還算靠譜

1、經典高分
顯然的,經典其實根本不是一種電影類型,但是在豆瓣電影標籤分類(豆瓣電影標籤)中,這卻是豆瓣上的第四大分類。經典往往是指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從互聯網初期開始,就有一些影迷間流傳的電影榜單,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網路的愈發成熟,最後演化為「人生不可不看N大電影」「高智商電影N部」的類似列表,活躍於論壇貼吧微博人人等各種媒介上,早期的國內網路並無IMDb類的電影評分網站,因此這種經典榜單受IMDb影響頗大(比如IMDb的頭牌肖申克的救贖),同時也受當時的時代影響(比如在當時國內影響力巨大的泰坦尼克號)。這一類電影以劇情片為主,通常主要是90年代至00年代初期的作品,影響力巨大,在豆瓣上評分人數以數十萬計(當年豆瓣人數不多時候十萬人是個重要門檻,現在很隨便了),而且本身質量頗高(否則當然不會被稱為經典),因而分數很容易升高,這批電影基本統治了豆瓣TOP250這樣的榜單,分數往往在8-9間。因為大影響力的因素,我覺得這部分電影較之同水準而影響力較弱的電影來說,更容易拿到高分,其中或也不免有些名過其實之輩,只是這個爭議頗大,暫不談及了,即使這些電影可能分數略高,但其質量本身還是對得起觀眾的。


2、類型界限
對於大部分沒有成為經典的電影來說,豆瓣上的7-7.5將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部電影究竟是出色還是平庸,但是對於不同類型的電影而言,這條分界線也會上下浮動,從而使有些類型電影有著自己不大一致的質量界限。

喜劇:對於大部分喜劇片來說,他們在主題上首先受限,能夠用喜劇片外殼表達出色感情或內涵的電影並不多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是只負責完成搞笑觀眾這一最基礎任務。因此大部分喜劇的分數往往會較其他類型電影偏低,7.5對於它們中的不少作品來說可望而不可及,這些年除了感情出眾的三傻、觸不可及,隱喻強烈的讓子彈飛,結構精巧的瘋狂的石頭等極少數幾例之外,大部分喜劇片都只能衝擊7-7.5這一檔。國產的兩部囧途、好萊塢的宿醉或者泰迪熊,雖然也算得上一定水準,但也不過7-7.5而已。因而我個人認為,對於喜劇片而言,6.5以上已經可以認為其喜劇搞笑的部分達到目標,而要想進入7.5之上,那就需要再在劇情上下一番苦工。

動畫:動畫在豆瓣一般是頗受讚譽的,我在這一點上沒有留意過時光或者其它站,因而很難說是否這是豆瓣獨有的傾向,但是動畫往往可以輕易在豆瓣拿下其它類型片較為困難的高分,這基本是確定的事實。里約大冒險、卑鄙的我、馴龍記、瑪麗與馬克思都是質量頗高的動畫,因而他們全都進入了8.5左右的高位;冰河時代系列這樣一般認為在走下坡路的動畫,其四部曲也只有第二部在8分以下,而且是7.8這樣的高分;瘋狂原始人固然不壞,但9.1的分數還是能讓人大吃一驚。(上面這些例子有不少涉及國內上映的問題,這是他們分數上升的另個主要原因,稍後再說)因而對於動畫來說,7.5已經不再是出色的象徵,你只能說這是一個及格的位置,出色的動畫片基本都可以進入8以上。

動作:動作類電影的情況與喜劇類似,如果它只是完成了動作場面這一基本需求,那麼它的位置大概在7左右,再往上需要有一定的劇情支撐,而且想要上到8是較為困難的。

紀錄:紀錄片是動畫外豆瓣的另一個分數重鎮,紀錄片在很大程度上其內容重於其影片水準,因而易於拿到更高的評分,人們容易對某一現實或事件做出同情、憤怒、感慨等不同反應,進而對影片本身表示認可,所以紀錄片上8分在我看來甚至容易過動畫,而有一定水準的紀錄片基本肯定會在8.5-9檔。

劇情:劇情片的分數除了其本身水準以外,還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傾向影響,傾向於勵志、感人、親情、悲劇等一些容易喚起觀眾共鳴的情感,比較容易拿到更高的評分,而在作品中顯得情感複雜不完全確定的一些電影,則會略低,這種情況我認為和紀錄片類似,人們更容易對故事本身而不是電影水準產生認可,但最主要的因素仍是電影本身的質量好壞。

恐怖:如果說動畫紀錄是豆瓣的高峰,那麼恐怖驚悚絕對是豆瓣的低谷,我個人看恐怖片很少,有時候對其水準難以評價,但是閃靈這樣的名作,或者恐怖游輪這樣的網路大影響力作品,都只能勉強攀上8分。絕大多數的這類電影,都只能拿到6-7這樣的分數,我個人覺得或許6.5-7已經是一個不錯的分界點,但是我看的不多,這還很難說。

短片:短片是又一個容易得到認可的分類,在更短的事件內講一個好故事,本身就需要相當的水準,而且短片本身因為長度的關係,觀者更多的是通過在線視頻網站來進行觀看(雖然因為版權的問題,各大站都會刪除這類資源,但是分享者還是源源不斷),所以對比同影響力的作品,短片的觀眾更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其水準,因而拿到更高的分數,8+的短片為數眾多,好的短片基本都應該在7.5之上。

心理學:這段是純粹的猜測,我本人毫無證據證明這一點,隨便扯兩句而已。上面的這種不同類型電影所對應的不同評分現象,或許是前一條經典高分的延伸。大部分人接觸電影,一般都是受其它人的推薦,從而從那些經典影片(這裡經典影片的定義同上一條那裡)或是時下的新片開始的,但是新片的內容和質量參差不齊,經典影片的共性則強的多了。經典影片通常都強調劇情,不特彆強調視效和個人風格,其背後的內涵更為人所注重,例如肖申克的自由,當幸福來敲門的奮鬥,泰坦尼克號的愛情等等。因而當這些電影被樹立為好電影的標杆之後,喜劇和動作類這樣缺乏上述內涵的電影,難免就會在評分上受到壓制,(這又有一個問題,到底它們真的是不夠好,還是並不應該以經典電影的標準去要求類型片?這又涉及什麼是好電影這種終極命題,還是不繼續扯了。)而另外一些風格強烈的影片,也不一定能受到所有人的共同認可,從而被設定了分數的上限。另一方面,動畫和短片會被很多觀者潛意識的認為不屬於狹義電影的範疇,從而得以從這種經典標準中解脫,擁有更加寬容的評分體系。

3、圈內作品

一個群體的人數越少,他們就越容易保持一致。這個現象更容易出現在劇集、動畫這類多集的作品裡,這一類最常出現的情況是,如果對這部作品不持好評的觀眾,基本都不會堅持到看完,因為電影是較容易堅持到結束的,而看完一部劇集或者動畫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興趣,所以在豆瓣上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看完作品來到豆瓣打分的,大都是看完了劇集和動畫,也就是對作品抱有支持和好感的觀眾。因而這類作品的分數會明顯較普通作品而高,就豆瓣上的劇集來說,上到8分幾乎易如反掌,好的劇集基本都可以上到9分以上。但也同樣因為這個原因,這種高分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只有喜歡的人會看完」這一觀眾的密閉性,所以凡是這種密閉被破壞的作品,分數都會因此而下降,比如在電視上有播出的劇集,分數可能就會較沒有播出的劇集而低。比如港劇和韓劇中9分的比例就較英美劇為低,這理應也有作品質量的因素,但我看的劇集也不是很多,不敢妄加揣測。

電影同樣有類似的傾向,一部只會在部分影迷當中有影響力的作品,更容易迎合這部分目標觀眾,從而在他們身上獲得一致的好評,因而分數較高,這類電影可能只有幾千甚至幾百打分,如果他們的影響力得到傳播,擴大了觀眾群體,則分數可能會開始下降。這種小範圍的強號召力可能來自於導演、演員、題材、風格,又或是某個其它領域作品的電影版本。而這並非豆瓣所獨有,IMDb、時光我都有見過類似的情況。


4、國內上映

如前所說,瘋狂原始人在豆瓣瘋狂的拿下了9.1分,這個分數使其在豆瓣250上挺進到了24位(時光8.6,時光100中排名59),與大鬧天宮、千與千尋、搏擊俱樂部等比肩,甚至還在少年派之上,而同樣的電影只在IMDb拿到7.5,爛番茄69%,媒體綜評55這樣的中等評分。

當一部電影能在國內上映的時候,這往往可以進一步推動他在豆瓣的評分,高分的電影會更加高分,中庸的電影會更加中庸,而爛片也會更爛。泰囧在去年剛剛上映的一兩個月時間裡,分數都一直保持著8+的高位,然後才逐漸回落到現在的7.6。

毫無疑問的是,電影院的良好效果無疑可以增加一部電影的觀感,同樣電影票所花費的人民幣也會加劇人們對爛片的憤怒,這或許是上映電影的分數更加極端的原因。這種分數的偏移會在接下來的數個月中,隨著通過網路、手機、電視等其它媒介觀看這部電影的人數的增加,而逐漸恢復正常。


5、五一對刷

為數眾多的國產電影都經歷過這個過程,認為電影質量低劣的觀者怒打1星,而支持電影的導演演員粉絲或者製片方水軍則回打5星,雙方的每一次打分都令另一方更為憤怒,並回以更極端的打分,微博上戲言之為C型評分。

一部電影在豆瓣上已有的評分,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之後打分的新用戶,這是從眾效應的體現,具體來說,當你想給一部電影打3星的時候,發現它在豆瓣的評分在8分以上,或許這會讓你有所動搖,從而修正你的打分到4星。但這種狀況的另一個表現是,當你想給一部電影打2星的時候,發現它在豆瓣的評分在8分以上,這反而會加劇你的觀感,讓你覺得這裡更需要反方的呼聲,從而將你的打分修正到1星。(這就是為什麼我看到現在有些水軍刷分已經改刷4星而不是5星了)

不得不稱讚豆瓣在處理這種問題上的操作還是值得一提的,這種五星和一星的對刷往往不會持續很久,其中一方就將在豆瓣的干預下崩潰,而使得評分進入一邊倒的節奏。前不久的富春山居圖在豆瓣上的5星比例曾經高達30%以上,大約有5000個賬號左右,然而豆瓣的用戶權重機制首先控制住了評分,並且每天至少清理一次評分的用戶。(我當時發了個帖子見此:發現一個本片水軍的有趣事實……)

一個尷尬的事實是,我一直覺得,在豆瓣進行這種刷分通常反而會導致評分下降,五一對刷式的刷分,會導致打分者出現一種投票站隊的幻覺,在豆瓣頁面同樣高比例的5星和1星,壓制了本打算打出中間分的觀者,使他們更傾向於在二者中選擇一方表明自己的立場,當豆瓣處理掉其中虛假的評分之後,這部電影的評分大概率將更加偏離刷分者希望得到的結果,一些5分檔的電影可能因此反而跌入了3-4分檔。


6、豆瓣觀影

其實豆瓣的分數雖然蠻重要,但是對於我而言,豆瓣較之時光和其它影評網站,其更強的社交性,也對觀影有很強的意義。事實上,與其按照評分觀影,尋找到一個口味與你最接近的觀影達人(我已經決定跟著桃姐走了,唯馬首是瞻),跟隨他的評價掃片,反而更容易符合心意。(我在這很想舉一個Netflix的相關研究來佐證這點,但沒找到,印象里大概2年前看到過這麼個東西……)豆瓣上除了很多觀影達人,他們編寫的很多豆列也充滿驚喜,許多按照某主題或風格編製的豆列完全可以作為掃片列表。

我一直覺得,無論豆瓣、時光、IMDb、爛番茄、媒體綜評,又或者奧斯卡、金球獎、歐洲三大電影節、港台二金,都只是一種幫助你建立品位的電影體系。對於看電影不多的人而言,這種體系可以最快的讓人知道,什麼樣的電影是好電影,而什麼樣的不是。等到你看的電影達到一定程度,形成你自己的品位,進而形成你自己的口味,尋找到電影中自我的定位之後,自然就可以從豆瓣時光IMDb各種分數中解脫了,就像有人說過,世界上只有一個故事,就是Who am I。

7.4 更新

幾天沒有上網,之前手機刷微博發現被@ 了好多次,原來這邊有這麼多人支持,真心感謝。豆瓣文藝向、對國片苛刻等說法網上經常有人提及,所以我自己也經常思考類似問題,因而那天看到提問,忍不住寫了許多,如果能對大家觀影和看豆瓣有所裨益,那就最好了

回復也很多,所以再補充下我的一些看法

7、動漫

動漫確實分數很容易高,正如同前述第3點所說的,能夠來豆瓣為一部動漫打分的人,大概率是看完或者在追這部動漫的人,而他們一定是這部動漫的愛好者和支持者,不過豆瓣本身並不是偏向二次元的網站,所以我不覺得動漫真的有比劇集更明顯的優勢。就評分來說,我知道的絕對高分,海賊和銀魂分別是9.4和9.5,因為大影響力的民工漫(我自己不是二次元眾,這個詞也不知用的恰當與否……)中,它倆的水準較高,其次的獵人和鋼煉勉強上了9,死筆、棋魂、柯南都倒在了9分門檻之前,而火影、犬夜叉分別是8.2和8.4,死神更是只有7.9;懷舊一派的領頭羊大概是灌籃高手和機器貓的9.4,其餘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七龍珠、聖鬥士都沒有突破9分,美少女戰士8.2,劇情比較堪憂的中華小當家只有7.8。觀眾稍微更集中在二次元圈內的作品倒是比較容易上9,比如夏目友人帳9.1、蟲師9.2、EVA9.2、蜂蜜與四葉草9.2、Fate9.0之類。就整體的評分來說,我還是覺得跟劇集的情況差不多。

8、恐怖片

恐怖片的低分很多人都認同,如果要究其原因,我個人還是覺得,各個類型之中,按照前述第2點的經典電影標準來說,恐怖片大概是各個類型中,最難植入所謂內涵思想的一種。喜劇片大可以走輕喜感情路線,動作片也有時有正義自由這裡話題,只有恐怖片很難做到,而且這種文戲幾乎無懸念的將會沖淡電影的恐怖氣氛,最後不免弄巧成拙,搞成了國產恐怖片。所以恐怖片基本只能在劇情結構上下點文章,電鋸驚魂、恐怖游輪、致命ID差不多就是這樣過了8分門檻,而不僅有結構,還夾雜了孩子與大人友情成長等因素的第六感就能升到8.7,這差不多算是恐怖片的極限了……IMDb和爛番茄似乎也有類似傾向,電鋸在爛番茄不過48%,IMDb也才7.6,還不如豆瓣。


9、國產片

豆瓣對國片更苛刻似乎是個廣泛的共識,不過我還是不完全認同這一點。首先大部分國片就質量而言,確實與電影工業化完善的典型好萊塢相比,實在相去甚遠,這種差距是全方位的,上至管理政策分級,下到剪輯編劇視效,好萊塢都已經有整套的固定工業流程來進行,這使得我們的電影很容易爛,而他們的工業產品經常只是平庸;其次更加加劇這種情況的是,比起遠隔重洋,有時東渡的好萊虎,我們的電影基本都能在電影院上映,將質量上的缺陷更加放大。事實上這些年在豆瓣上拿到高分的國片不少,但諸如7.9的風聲、8.2的鋼的琴、7.8海洋天堂、8.5我們天上見、7.6鬥牛、8.3萬箭穿心這些,基本都來自不那麼依靠電影工業來完成,反而更容易憑藉感情本土化而獲得認同的劇情片,而有商業大片野心的古裝片、視效片這一類,則往往以評分上的失敗告終。


10、漫畫和書

漫畫和書的情況又和電影不同,一個明顯的情況是,當豆瓣電影的評分人數已經輕易突破了10萬大關之時,豆瓣讀書上甚少有評分超過1萬人的書籍。事實就是,當我們走入書店時,我們可以做出的選擇,遠遠多過我們走入電影院時所能做出的選擇,因而毫無疑問一本書所擁有的豆瓣讀者,要絕對小於一部電影所擁有的豆瓣觀眾,而看完一本書所需的時間,也不亞於一部動漫或是劇集,另外書籍的網路傳播,也弱於幾乎隨處可見的電影、劇集和動漫。這樣使得幾乎所有的書都存在前述第3點的封閉圈子特徵,所以書的評分較電影高出甚多,8以上的書籍比比皆是。

如果豆瓣上還能有向萬人讀者目標進發的書,那多半只能是漫畫,漫畫的網路傳播範圍遠大於一般的書籍,而且這種網路傳播也使其沒有受限於某一出版社或是版本,大部分豆瓣眾都是隨便搜索一版就圈入看過,比如長春版的灌籃高手第31冊被大圈2w有餘,而同版的其餘各冊基本都不過1千,不過同樣的原因也使得第31冊得到了全套漫畫的最低分9.5,其餘各冊都在9.7-9.8間。

這種稀疏的評分狀況,使得豆瓣讀書的評分比較難度遠比電影複雜,各個高分書籍可能只是各個不同圈子的聚集體,以至於書籍間的分數比較是否還有意義都很難說。我個人可能更多的會參考身邊人對書籍的評價或者豆瓣書評,和電影不同,豆瓣讀書的評分對我來說作用不大,所幸我品位較低,讀書頗少,還不至於因此困擾。


最後的PS:
這個回答意外的給我增加了很多關注……但是我剛剛突然看見我個人資料莫名的寫著 女 ……(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我不知為什麼,也不知何時開始寫著的,本著認真負責不欺騙觀眾感情的態度,來看妹子的人趕緊果取關- -


第一個被邀請,謝謝。
以前看到的:
烏有皆左棍,凱迪多右狗。天涯老憤青,貓撲矮窮丑。豆瓣文藝gay,騰訊非主流。果殼技術宅,淫淫老炮友。網易鉛筆社,貼吧屌絲斗。一統萬民者,無疑是草榴。 (哪個可以換成知乎?)

豆瓣電影評分基本和票房成反比。嗯。


英劇美劇是的。個人認為原因可能是追美劇英劇大多都是真的劇迷,好這口打分都不低。而諸如破產姐妹,老友記,冰與火等等編劇也確實厲害…很對味打分自然高。而且能堅持看完的…肯定感覺良好一個五星射上去。如果不喜歡就不會看完,沒看完就不很少會去打分(這一點電影不一樣,一兩個小時比較容易堅持,十多集電視劇不喜歡不太好堅持…)。不過評分低的歐美劇當然也有,但總體說偏高。

日本的動漫也是如此。至於樓主提到的日劇…因為沒看過不知道具體質量如何…比如大陸電視劇評分也低,是因為大多數都製作粗濫…而日本動漫美劇都已形成品牌,製作精良

順便說說有人說新浪潮或者小眾片,其實是不一定的,就算是戈達爾,除開電影史系列,上8分的不多。特呂福,夏布洛爾也是的。豆瓣電影的打分人群已經很龐大了,目前來看高分的還多是大眾片,演員編劇都很贊的容易拿分。昆汀諾蘭新片都如此。所以,豆瓣電影中7.5是一個高分線——如果非要按打分來選片的話。既保證大致不差又可能偶遇一些天才作品。(好像說跑偏了…)


現有答案都是主觀的啊……通過 API 獲取豆瓣數據統計一下,才比較客觀吧~本來想自己做的,搜了一下發現已經有人這麼做過了:豆瓣用戶對不同類型影片的打分是否真的有傾向性? / R2S 文章很好,建議一看。不過遺憾的是,作者只選了幾類,沒有全部統計。從作者統計的幾類中,明顯可以看出,文藝片、紀錄片得分總體較高,恐怖片得分總體較低。


其實有不少類型的影片,這個和豆瓣的用戶群體屬性有關:
1. 青春題材的文藝片,由於豆瓣使用者的以年輕人為主,青春題材更符合他們的觀影需求。這類影片可以說是豆瓣得分溢出最高的一類。
2. 動漫和電視劇集,不流行英美劇集,八九十年代TVB和亞視劇集,絕大多數動漫評分都很高。其中不排除懷舊情緒和動漫情結的加成因素。另一方面,為此類條目打分的用戶,以死忠為主。
3. 豆瓣女性比例很高,女性群體的感性和盲目性,都能反應在他們的打分中。部分偶像型男藝人(類似張國榮,金城武,畢丕特,囧瑟夫等)所參演的電影都得分偏高。同時,女性向、動物類和兒童向的電影也更容易拿高分,如《被松子嫌棄的一生》的8.9,《小鞋子》的9,.1,《忠犬八公》的9.0,《聞香識女人》和《陽光姐妹淘》的8.8等都可以歸類於此,皮克薩和吉卜力的電影在豆瓣的評分也有一定程度虛高。
4. 豆瓣在成立初期,即05,06年左右的活躍用戶的偏好(包括站長阿北的偏好),對於豆瓣的整體口味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互聯網用戶中評價較高高的大話西遊系列,剪刀手愛德華,before sunrise系列,霸王別姬,放牛班的春天等一系列目前豆瓣Top250排名前列的作品,都能看出此種影響。

豆瓣的問題在於,專業性的和類型片的影迷不多,因此類似驚悚、懸疑、暴力、情色、警匪、動作等個類型片的作品的評分相對比較低。另外豆瓣上瀰漫著的崇洋媚外的傾向使得大多數新上映的華語商業電影的評分不甚公正。盲目的刷5星和惡意的刷1星行為真是讓人深惡痛絕。


1,紀錄片 2,一些小語種的電影 3,冷門片尤其冷門文藝片。4,動畫電影 5,心理學電影
另,其實我倒是想回答一下問題的反面,有一類電影即使拍的很好打分也不是太高---警匪片,尤其是香港警匪片。


紀錄片,短片,老電影,英美劇


BBC出品的紀錄片。

因為足夠優秀。


看一部日漫或美劇的時間一般都比一部電影長,所以感覺完整看過的人數比一部普通電影少。如果一部日漫和自身電波合拍,於是很容易腦殘粉就直接給五星,才不像那些影評人一樣吝嗇的評價。如果不是第一季,而是第三第四季,願意繼續看下去的就是真愛粉了,於是造成更少人評價,且全是高分評價這種局面了。美劇同理。


個人的感覺,豆瓣的評分標準非常業餘,只有五星,細分不夠,在打分人士方面根本無法從機制上阻止水軍。相比較IMDB要專業得多,基本上是影迷在評分,雖然早期會有一批電影的狂熱粉絲刷10分的情況,但是在一段時間後,這分數就會變得客觀。雖然 MTIME引用了IMDB的評分標準,但是在分數上很難體現這片子的水準,特別是電影還未上映便開始打分了。


我只知道豆瓣上有一類影片打分偏低
國產恐怖片
上映之前打分特別低,平均2——3分左右


特別小眾的電影平分會特別高。
這是由於某些特別小眾的電影有固定的喜愛者,而這些喜愛著才會將這麼難找到的片子找出來,看完,然後評分。至於不喜歡、沒聽過的人自然就不會去理睬到這部分電影。所以在豆瓣打分的都集中在愛好者,評分會特別高= =。


文藝片~尤其新浪潮


印象中BBC出品的紀錄片的分數最高
人類星球 Human Planet(豆瓣) 9.8
生命 Life(豆瓣) 9.7
地球脈動 Planet Earth(豆瓣) 9.7
了解宇宙是如何運行的 第一季 How the Universe Works Season 1(豆瓣) 9.5
地球 Earth(豆瓣) 9.4
藍色星球 The Blue Planet(豆瓣) 9.4
美麗中國 Wild China(豆瓣) 9.3
BBC 細胞 BBC The Cell(豆瓣) 9.2
BBC 大裂谷 美麗的非洲心臟 BBC Great Rift Africa"s wild heart(豆瓣) 9.2
與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蟲洞 第一季 Through The Wormhole With Morgan Freeman Season 1(豆瓣) 9.2
BBC - 理查德·哈蒙德:看不見的世界 Richard Hammond"s Invisible Worlds(豆瓣) 9.0


這個問題我和一個喜歡混時光的朋友也探討過。
說道豆瓣對電影評分的傾向性問題就不得不先說說豆瓣用戶的群體:
1、學生
2、文藝青年、中年
3、標榜自己非主流的人
4、宅女,豆瓣用戶女性比例很高的
我們看看豆瓣人氣最旺盛的小組,看看豆瓣小組的分類就知道什麼話題關注度最高,

so,這類人中喜歡看電影的人並且會在豆瓣上評分的人會對什麼樣的片子高評呢?
1、偏文藝,所以文藝片、紀錄片、英倫風的都容易高分
2、學生時代開始都是看漫畫過來的人,大家懂得。動畫容易高分。
3、美劇、英劇比日劇易高分。
4、學院派推薦過的經典,喜不喜歡就先高分了。
5、考智力或者思想深刻,或者沉重基調的片子容易高分
6、小語種片子——評分人少,所以比較容易匯聚

反之,對哪些片子可能會有失公平呢?
1、喜劇片
2、國產片
3、好吧,我覺得科幻片分也不高


經典懷舊致敬片。


紀錄片,短片,老電影,英美劇


在豆瓣上,稍微帶有「文藝」屬性的影片,基本上都是非常高分的。美國英雄類的影片、科幻類的影片、恐怖類的影片,基本上都被噴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核心就兩點:
(1)不同類型作品評分跨界橫向比較不具有可比性,至少數據無法直接比較,所以問題里提到的日本電影、美劇、日漫本身就不該在同一評分體系內比較,一部分評分比另一部分高也並不具有多大的現實意義;
(2)豆瓣用戶群決定了部分類型作品普遍評分略高,畢竟豆瓣是一個類型群體聚集網站,而非全民性質的網站,更何況網站本身就意味著排除了非網民觀影群體,所以用戶群具有集中性和局限性,從而導致觀影口味具有集中性和局限性是很正常的。

既然都已經回答了為什麼,那前一個問題的答案也就出來了,是的,豆瓣確實存在某類型作品評分偏高的情形

評分作為一種主觀判斷,那麼感情因素在裡面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無法控制的,多好的作品都無法與一部對評分人有特殊情感意義的作品相比擬。而豆瓣定位也並非專業影視評分類網站,對用戶評分方式並無特殊要求,對用戶自身也沒有要求,具有主觀特點的行為在無約束的情況下,就會變成純主觀行為。於是一個純主觀行為具有傾向性,那不是很正常的嗎。

當然,這都是在不考慮水軍的前提下進行的討論。


豆瓣美女 豆瓣美女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北京遇上西雅圖2之不二情書》?
《神偷奶爸3》和《絕世高手》同一天上映,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豆瓣電影的新產品「豆瓣電影問答」,使用體驗如何?

TAG:豆瓣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