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啤酒在大陸為何發展甚微?

城市裡的酒吧還是工業水啤?
只能依靠一些一線城市的啤酒吧小範圍宣傳,tb上也只能買到少數品牌款式。
最重要的是沒有規模化的本土自釀品牌。

是什麼影響著大陸精釀啤酒發展?


  • 我國農業還不夠發達。我國農產品的多樣性不夠好(氣候還有品種培養以餵飽大家為主),這是我個人的感覺。最典型的例子是紅酒釀造,為啥我國主力就種赤霞珠呢?(不是所有地方的氣候都適合赤霞珠)啤酒需要的麥芽,各種糖漿,新鮮且糖度高的水果,多樣的酒花都缺乏,精釀啤酒困難。而酵母就更困難了,酵母的產業鏈很複雜,很難起步(這就是為啥精釀啤酒在某些國家很火),很多發達國家也受限於此。我在美國加州的 Santa Rosa 的 WholeFoods (類似國內的 BHG 精品超市吧,是以有機農產品為基礎的高端連鎖食品超市)看到有賣超過 50 種的啤酒花(真空包裝),還有超過 40 中的酵母,上百種的 bitter(香料提取物),因為那個地區的私釀文化流行(那裡就是註明的 Sonoma Vallley / Russian River Valley,與旁邊的 Napa Valley 齊名 )。
  • 有錢且有時間的人還不夠多,感覺少數有錢有時間的人都研究紅酒去了。啤酒和咖啡在這方面有點類似,與紅酒有類似的深度和品評,但是價格卻便宜很多。所以我國少數有錢有閑階級優先玩紅酒去了,我國缺乏大量的中產階級(我說的是有錢有閑型)。大量的中產階級應該是啤酒釀造和消費的主力。
  • Gastro-Pub 缺乏。啤酒是講究酒館文化的,酒館應該供應足夠多的 on tap 的啤酒(就是從酒的龍頭直接打出啤酒,就是國內的扎啤這種方式),但是這酒要求有做夠多的本地釀酒者。這產生了雞和蛋的窘境。而 Gastro-Pub 是更近一步的東西,它是提供和啤酒搭配的食品的餐館,同時提供高質量的餐食和高質量的啤酒,而且兩者的搭配很講究,這會極大提升賣點,讓用餐者可以達到更高水平的體驗。我看到在美國很多非常好的精釀啤酒都有自己的 Gastro-pub(Russian River, Deschutes, Dogfish Head, Bear Republic, Ommegan 等等)。北京我覺得配得上 Gastro-Pub 的就是書餐吧了,後起之秀很多是有啤酒但是沒有好吃的,我覺得還需要努力。
  • 精釀啤酒的設備的製造周期很長。我是了解到在美國和歐洲的精釀啤酒的設備的提供商頂尖的就只有幾家,而最近美國的精釀啤酒擴張的很厲害,現在釀造設備都需要預訂,需要等待 6 年左右(我聽 Magnolia 的釀造師說的)。也許這個問題在中國是個小問題,有錢我們都能製造。
  • 一些傳統酵母是非商業流通的。就和國內白酒釀造的酒麴是嫡傳的一樣,很多比利時的酵母(主要因為他們精釀歷史長)是買不到的。
  • 品酒。好的啤酒需要大家品評,要麼通過民主,要麼就乾脆走科學的雙盲測試。前者需要有大量的有興趣品酒的人參加,但是這需要閑人,前面分析了暫時沒有這麼多閑人的現狀。後者需要有人去辦啤酒的比賽,但是國內這些大的釀酒廠還沒有開始這種商業運作,沒有受眾沒有市場也許是原因。

順便說:我覺得 lager 的流行不是精釀啤酒的敵人,它對啤酒的流行是有絕對的好處的。全世界這麼多人喝墨西哥的淡啤酒,還有美國的超級淡啤酒呢(還有檸檬味淡啤酒,太扯淡了),它們有一個巨大的貢獻,就是讓人們覺得喝酒沒啥不好意思的,讓啤酒這個詞在父母眼中變得更加無害。


還有,大悅啤酒發展的很好呀。釀酒者不能光釀給自己的朋友,必須開闊市場,利用社交網路等等工具把這個文化打包發展出去。


根據我這段時間的觀察,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造就了精釀啤酒在國內發展不那麼快:
1.群眾基礎不夠堅實,大多數民眾只知道啤酒,而不知精釀;
2.如樓上所說,啤酒在人們的眼中就是街邊擼串兒飲品,幾塊錢一瓶解決問題,幾十塊錢買一瓶喝有病啊;
3.商業模式不夠成熟,有待第一批試水的人充當墊腳石,為後來人鋪路;
4.法律與政策方面沒有支持,所以這個行業說實話目前還有些灰色地帶;
5.國人做實業的態度是先賺錢,賺快錢,沒有打磨產品的時間,沒有工匠精神的延續,導致很多人追求低成本高收入;
6.國內還沒有形成有效有規模有組織有責任感的行業協會,雖然目前各地都號稱有自己地區的啤酒協會,但大多都是幾個人或者個別團體的行為,沒有真正成為一個有效的聯合體;
7.產業鏈還未形成,啤酒從製作到銷售有一條完整的鏈條,目前在國內精釀啤酒還沒有形成一條完整有效的產業鏈條,還有待繼續完善。


1 信任:行業自律,我看難;國家監管,我更信不過。且不說喝出傷病,就說買著自賣自誇的次品,我找誰評理去?

2 口味:淡色啤酒的缺乏特色也是其強大之處。一旦習慣了淡色啤酒,就可能無法從其他品類、常或渾濁或濃烈的啤酒中得到「我在喝啤酒」的滿足。這點上德國人也一樣——不少人一味喜歡淡色啤酒,什麼活酵母窖藏啤酒或烈性黑啤倒不放在眼裡,不差錢,就是沒慾望。而國內淡色啤酒一統天下久矣……

3 技術:精釀啤酒說得好聽,無非是小作坊手工啤酒。德國也有不少為採用更多手工而自傲的小廠,但它們的作品常反不如大廠工業啤酒「完美」,半數常有明顯的缺 點,而各廠的缺點竟又能有若干共性,此中顯然存在小廠難以克服的技術門檻。有不少好工藝,非靠大設備不可。德國尚且如此,連工業啤都不好好釀(不是釀不好)的 中國,小作坊能指望么?

這才是根本性的問題:幾百年前的啤酒無非都是手工「精」釀,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飛躍,或帶來了新的品類,或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次品率,卒有今日之工業啤——精巧圓熟的勞動結晶。反過來自釀啤酒里大半是准次品,少數有點意思的其實往往靠在烈度/甜度/酵母(品種、滅活與否)/酒花苦方面走極端。

諸如啤酒、小吃這類最基本的水食買賣,若不能讓人一嘗就直接背後冒金光、欲罷不能,而要去評論消費者的品位,就已經失敗了。中國有的是喜歡啤酒也不差兩個啤酒錢的人,哪家工業啤大廠若是有志氣,就按德國純度令來在國內釀酒,選用良種啤酒花,像墨西哥有科羅娜那樣搞出自己的優質皮爾森,讓國人用不著花三四五倍的價錢去買德國大路貨啤酒,不就很好?況且國內現有的工業啤不見得一無所有。某廠努力維持在半升五元以下的固然淡得沒法喝,將近十元的豪華品其實更是個騙局,僅僅維持了物價飛漲前的質量而已。但是其銷往美英的版本(6元人民幣330毫升,與德國大品牌工業啤,如貝克、瓦施坦納、科羅姆巴哈、普拉納、埃丁格等等價格相當),雖然還用了稻米,卻已經達到國際水準了,再往前邁一步能有多難啊?這一中產階級化市場升級可載入中國啤酒史冊,而精釀啤酒?這概念在美國而不是在任何傳統啤酒強國火起來,不是偶然的。


精釀啤酒在國內已經算是發展的很快了,你得給它時間


嗯嗯嗯,作為一個精釀狂熱分子,今天正式出道。這是我回答的第一個關於精釀的問題哈。

此處應有100分貝的掌聲...

首先我們思考一下精釀在大陸發展如此甚微的問題究竟是發生在酒身上還是人身上?

對於某一款酒,受眾確實可能很小,排名靠前的比如羅斯福、智美或者林德曼等都是眾口難調,但是對於整個精釀的圈子來說,其實也是可以「星星之火,一點就著」的,問題是這把火往哪躥啊,要知道我接觸精釀也有很久了,期間不斷帶小夥伴們去酒吧希望能培養幾個能理直氣壯「踢館」的戰友,然而無一例外失敗了(大學同學12個,親戚若干),雖然同學們嘗了都說刷新了三觀,但是沒有經濟基礎的裝逼都是耍流氓啊,漸漸支撐不下去了就都放棄了。對於親戚長輩,給他們啤酒一口一杯,給他們紅酒白酒都是接著干,精釀只不過是換一種干法而已,所以我也不想再費口舌去解釋什麼了...

要知道這個問題是14年提出的,過了兩年之後,在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上面,搜索精釀啤酒的有關新聞,依舊是老生常談,這麼多年過去了依舊在圍繞「什麼是精釀」「精釀的標準」,依舊是那些看了幾十遍換湯不換藥的科普性文章,其實回頭看看,美國的精釀發展道路在這幾年完全已經玩出了新的花樣。

下面是我今天(2016-04-07)在今日頭條搜索精釀啤酒時文章下面的評論,對於精釀界來說,應該是個悲哀。

要知道,關於精釀的介紹你可是隨便關注個像 酒花兒 、imbeer、beer all什麼的公眾號就能知道的啊,我們科普了這麼多年,然後被那些連嘗試都不願意嘗試一下的人一棒子打死。。。反正在今日頭條沒人站出來為精釀正名,我也不知道怎麼去改變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去嘗試精釀,我只好語氣和藹地給每個人發一條信息「你也可以試試精釀啤酒的,沒準能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然後回答是。。。

真是好傷心。。。

容我喝杯酒繼續補充,嗯。

———————————————————————————————————————————

我在Facebook、YouTube或者twitter上搜索「craft beer」,裡面有網紅在點評精釀啤酒;有惡搞的也有中規中矩做紀錄片的;也有大叔大媽們推薦的精釀啤酒配餐的;也有教你怎麼釀酒的;有對釀酒師做訪談的;有精釀啤酒新聞能刷到facebook熱門的......

相比國內,覺得比較有創意的就是京A釀了西瓜啤酒開著「京A一排8的小火箭」走街串巷給朝陽區群眾送清涼。然後那還是Long long ago 的創意,之後出來了 企鵝與貓,有些關於精釀的小清新視頻,雖然啤博士對精釀的發展也起了極大的作用,但是相對於 imbeer和 啤酒共和還是略顯官方啊。其實imbeer還真的不錯,偶爾搞搞活動還能拿點小酒。

近期的話我推薦一個叫 酒花兒公社 的公眾號,對啤酒的點評或者投票都能拿到精釀啤酒,對於入門(說入坑會不會就沒人關注了)或者嘗試精釀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畢竟拿到過幾次「恩惠」還有釀酒狗黑暗東京等好酒,所以打個廣告。

其他的話我最推薦的還是Ratebeer跟BeerAdvocate,不過要翻牆所以。。。希望能出來一個做中文精釀點評的網站吧,畢竟是「利國利民利尿」的好勾當,中國啤酒愛好者都會記得的。

———————————————————————————————————————————

哎呀怎麼說著說著就跑題了,畢竟是「醉狗如泥」(因為被釀酒狗搞醉的所以確定不是爛醉如泥),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在瞎比比什麼,趁著這股勁抓緊寫,就算清醒了我也不會改答案的。

所以說啊。一樓提到的我還是挺認同的,但是農業這點我不贊同,畢竟現在進出口這麼發達,中國好歹是尿啤第一大國,大家喝完酒一人一泡尿就能淹了美國所有酒廠了,還怕這個么?關鍵還是要形成一股可以席捲全國的「星星之火」,但是不能走老毛「農村包圍城市」的老路了,只能走「一帶一路」——一線城市帶動二線,二線城市輻射全國的社會主義新道路了。

還有一點就是希望中國快快快快出個中國點評網站啊,每次看酒就要求助ratebeer,翻牆可不是時時刻刻都靈的啊,有時候在酒吧看到個好酒,酒吧小弟又不知道,打開ratebeer的愛屁屁,屁都搜不出一個(是vpn的緣故),還愛個屁啊。

還有一點就是希望能發展出「精釀啤酒+」的創意,作為一個消費者,你給我個「精釀啤酒+地圖」、「精釀啤酒+點評」、「精釀啤酒+配餐」、「精釀啤酒+點評」、「精釀啤酒+視頻」什麼我都是妥妥的、忠誠的、有愛的粉絲啊(不信你們去調查調查),反正加個互聯網我都愛。真的不要再讓我看什麼精釀啤酒入門、什麼是精釀啤酒了,有意義么?小白看的百度一下都有了,拜託多來點精釀啤酒的創意吧。到中國的精釀啤酒跟現在中國的實力一樣牛逼了,還怕人家不按照你的標準來么?

哎哎哎。好久好久好久好久之前的構想啊。

越扯越多了,不行,我得剋制。。。

睡覺去了,知青們再見!!!


本來在知乎看「愛喝啤酒怎樣才能不長胖」這個話題,然後誤打誤撞的進到精釀啤酒哈哈。
作為在深圳第一家精釀啤酒廠工作了一年多的小奴隸來說,我也有一點小看法。
我們品牌算是2014年建立,包括像深圳這樣比較摩登的城市那時候也沒有過多真正意義上的精釀啤酒。真正的精釀在國內起步最早大概也是在2008年的上海及南京。並且如果知道每家精釀廠的品牌故事,應該是會知道精釀文化在國內的推廣之路可是十分艱辛噠 以我的體驗來說大概有這幾個方面:
1、中國市場太難闖進。畢竟大部分國人都喝慣了工業啤酒,沒有試過那種真正意義上最新鮮可口從釀酒大罐子里倒出來的第一杯酒,所以大部分人受不了這樣的口味。更何況精釀啤酒算是麥味,啤酒花味較重的,我喝第一口精釀的時候還記得是咱的IPA,那時候把我苦到眼淚都要流出來了(不過現在變成我最愛的一款啤酒哈哈哈)而且我給我許多自詡可以喝個兩打某島啤酒的男性朋友們喝精釀,他們給我的反應卻是,媽呀你在給我喝二十四味嗎!愛精釀的人現在聽到是不是有一股熱流湧上腦想去好好教育下他對不對!結果這些男性朋友大概在喝到第三杯ipa就嗨起來(熊臉懵逼)並且精釀的價格比工業啤酒的價格普遍要高挺多,一般一個pint就要30-40,而且大家對精釀口味的接受度不高,國內市場相對較小,所以能支撐精釀的產業鏈也相對較小吧~~

2、技術問題。相對於國外的技術來說,咱們的精釀技術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畢竟國外精(he)釀(jiu)文化可以追溯到好幾百年前呢!這點實在不可否認。當然咱國人也有很好的精釀像高大師,今年有幸在我們的啤酒節和高大師小聊一下,簡直是個大暖男呀~十分聰明而且爺爺力十足!哈哈扯遠了&>&<這裡我提到的技術問題呢是一個原料問題,tb上當然可以買到一些原料,但好喝的精釀原料一般都不會在tb上進的,一般都是有固定的進口供應商,像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其中的任何一個原料的材質都會影響到精釀口感,記得聽咱們釀酒師說,酵母在啤酒中尤為重要,因為在沒有發酵之前,也就是把啤酒花麥芽還有水混一起之前,這一大缸子東西原來是沒有味道的!是酵母這個小妖精在裡面倒騰才給這提供了酒精度,而且就算是釀同一款酒,但是根據酵母的倒騰程度的不同,每次的味道會有些小小的差異,因此釀酒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呀…因為總會有驚喜(xia)。說到釀酒師,就第二個問題出現了,就是學術研究的方面。精釀是一種文化,一般好多時間都是在實驗室里倒騰各種配方,寫配方改配方的循環中,裡面可有多了去的東西研究,像這釀酒師來自於戰鬥民族,但是為了愛好卻跑去德國專門學釀酒還考了個釀酒持牌證明。但是咱們文化市場似乎並不太支持我們這代年輕人也去有這樣的學術研究,我相信以大中華頑強驚人的學習能力,要是學起來分分鐘可是得逆襲的節奏啊!

3、精釀誤區。像國內存活下來並且做大的精釀品牌應該有10-20家,但是出去吃喝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自稱精釀的酒吧或餐吧,其實走進一看也只是去賣進口的桶裝啤酒,加上一個生啤系統,就把這稱為精釀酒吧。其實精釀的意義是讓大家喝到最新鮮的酒,一般桶裝的保存日期不會超過一個月,並且運輸原因,溫度保存原因都會改變啤酒的味道。所以你在這些地方喝到的啤酒可能是在地上滾了無數圈或者是在室外曬過了的啤酒,他和你去他們當地啤酒廠的味道會不一樣,畢竟啤酒一出去就是代表了品牌,結果飛到大老遠因為人為因素人家沒有喝到我們該有的質量,這對精釀市場的擴張也是不利的。因此這樣也很不利於國內一些好的精釀品牌的推廣。

其實叻,我覺得這兩年來精釀文化已經相對於以前來說發展挺快了,像精釀教室,homebrewer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人重視啤酒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了。我想以後熱愛精(he)釀(jiu)的人們應該會共同一起推廣這釀酒文化吧哈哈。就像咱們品牌口號:give me a woman who loves beer and I will conquer the world

瞎扯了一晚感覺我寫跑題了並沒有回答到啥問題(話嘮屬性)┑( ̄Д  ̄)┍
最後的最後

「喝完這杯我真的不喝了」


同意李峰先生的說法,現在是很快了。但是啤酒產品在我國的瓶頸實在也很制約著它們發展。

一個品牌的「概念」在宣傳的定位,決定了很多東西。啤酒在中國是什麼個概念呢?說起啤酒,很少有人會把他跟「高端」,"精品「聯繫在一起,這歸咎於國內啤酒廠對啤酒的宣傳。說起啤酒,以下形象你會想起哪個?

1) 幾個商務白領打扮的帥哥,在一家很有格調的酒吧,每個人面前放著一杯比利時四料啤酒,邊喝邊聊。

2) 幾個光著膀子在路邊攤上一邊擼串一邊吹啤酒的漢子。

3)幾個一邊抽煙一邊罵娘的漢子在電視機前看球……

我覺得第一個選項是沒多少人選的……而第二個和第三個選項里,啤酒的作用是」調節氣氛「,不是」品嘗「,所以成本高、售價高的精釀啤酒很難生存或許與此有關,甚至調節氣氛的啤酒只要不難喝就行,精釀的味道又有多少人會去品呢……

所以我想,真正去改變宣傳路線,去改變啤酒這個在我國傳統的」概念「,或許與提升精釀啤酒自身品質更重要吧。


急啥,美國花了近30年才有今天規模,第40年井噴,影響全球,我們才幾年?好酒就是要等。


利益關係:某三大啤酒企業之一現員工,準備離職。

就我們西部的欠發達省份而說,它在這邊買的當地品牌銷量幾乎是最大的。
就消費群體而言,啤酒代表的總是中低端。面向大眾。
有消費能力的夜店幾乎都喝洋酒。
精釀啤酒我們也有,但是不是國內產的。
營銷手段不足,不能讓大眾認清啤酒和精釀啤酒的區別。

唉,公司出來旅遊喝醉了,說不清楚。
見諒。


啤酒在我國的群眾基礎要優於白酒,紅酒,精釀這幾年的發展已經很快了,推廣普及需要時間,健康發展要有耐心。國內的精釀圈子也要反思,你們釀的酒陣真有吹的那麼好喝嗎?學個半吊子就開始找投資,建廠,擴大產量。


看到 @張百萬 的發言,我有必要反駁一下,而且言辭不太客氣。

以下黑體字是他的發言。

國內啤尿市場保護得好啊。

首先消費者自己就去保護,當你把手伸向一瓶精釀,會有二百雙手過來攔你。別鋪張浪費講究情懷,(指著一瓶啤尿)來喝這個,可以咕嘟咕嘟暢飲哦。

其次,賣精釀的沒有任何政策支持,賣啤尿的不但有各地本地的政策支持更有相應的啤尿黑社會在管理和維護。

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是在中國,別人吸霾的時候你賞霧就是不對,別人都喝尿的時候你喝酒就是不行。你就是非喝精釀啤酒不喝尿對吧,一尿瓶夯你頭上。

(呃,啤尿這個詞需要解釋嗎?)


我不贊同的第一點是,他使用「啤尿」一詞,不理性地講,你罵誰喝尿呢?理性地講,一大瓶燕京、青島也就四五元錢,你動不動拿它們和20元左右375ml的所謂精釀啤酒比較?尼瑪價格都不一樣,你這樣比有意思嗎?

第二,麻煩你說一下,一個消費者要去買精釀啤酒,誰攔著他了?哪裡來的二百雙手攔著他,你到時指名道姓地舉幾個例子。大家去酒吧喝酒,一般人都不會攔著別人說:你別喝這個貴的,喝個便宜的吧。你這種論斷,基本屬於是想當然。

另外,我去哪兒買你所謂的精釀啤酒啊?宵夜擼個串,你倒是在711上貨啊,平時吃個中餐,你倒是進店哪?蘋果社區樓下以前有家潮汕館子,那裡有熊貓精釀,我去了都會喝,口感還行。但喝啤酒本來就是個餐飲消費行為,沒人攔著我消費,但我找不到你的酒,怎麼消費呢?不反省自己的市場做得怎麼樣,反而莫須有地說有人攔著不讓喝,抱著這種思維,你就別做精釀啤酒了。

第三,「精釀啤酒沒有任何政策支持」,麻煩你先告訴我,我國精釀啤酒的權威定義是什麼?首先,連個哪怕國內精釀啤酒界自己的權威定義都沒有,政府給你什麼政策支持什麼啊?其次,你搞錯了一點,不論你是釀精釀,還是投錢開工業啤酒廠,政策支持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政策支持需要你自己爭取,是你靠實力、貢獻、行業前景去和政府博弈來的。你這種伸手黨思維,我只能說很幼稚。

你還說到什麼黑社會在管理和維護。你在下這樣的結論之前,能不能詳細舉舉案例,增加一下你結論的說服力。別說你是看孔二狗的小說《黑道風雲二十年》里張悅強賣啤酒哈。你多舉點文學作品以外的例子,多幾個,好說明黑社會管理啤酒市場的普遍性。順便你也說一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哪家酒吧因為賣精釀啤酒被黑社會騷擾過?我也長長見識。

第三,我從來沒有聽過業內人士說喝精釀啤酒不好,也沒見過任何人逼著別人喝工廠啤酒的。這也是你臆想出來的。喜歡細膩泡沫的朋友,我經常推薦他們喝健力士,喜歡花香口感的,我總會推薦卡美里特啤酒。逼著別人喝工廠啤酒的,我真沒見過。拿青島純生、燕京純生裝品味的人,我也沒見過。我希望中國有好的中國精釀(雖然概念還有點模糊),但我反感你這種故意把手工啤酒和工業啤酒對立起來的人(是有對立,但在中國二者市場幾乎沒有衝突,市場定位就不同,而且現在國內手工啤酒的量才多大一點兒,從國民啤酒消費來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什麼啤酒好,什麼啤酒不好,就算我要去學習請教,也不需要你這種信口開河的人指手畫腳。

總結一下吧,按你的思維,你的精釀啤酒賣不好,第一,怪我們喝酒的人拚命攔著不讓別人喝你的精釀,還逼著大家喝工廠啤酒;第二,怪政策不支持,按你的思維,政府就應該找上門來主動送上政策支持。

估計你不會反思精釀啤酒有沒有嚴格定義,協會組織,有沒有不斷擴大的生產規模,然後再去找政府去談政策支持。你也不會想自己的渠道做得如何,怎麼讓大家更方便的喝到你的啤酒。

這種答案,屬於典型的把自己的不成功推責於人,而且出口就噴的思維。


除了保丁頓,其他的特釀我喝起來都有些膩。說實話還是科洛娜這種比較適合我。


其一,肯定與國內的消費力有關,啤酒主流消費水平是十塊錢以下一瓶。
其二,可能是國內啤酒文化的特點與飲用習慣與歐美很不相同。國內大夥喝啤酒一般是正餐,且是一堆人聚會為主。不是純飲,也類似於喝著幾千一瓶的紅酒也得就著蒜香排骨。另外,中國的啤酒文化是比著喝,一人喝幾瓶十幾瓶。精釀恐怕根本不適合這種喝法。
另外,國外酒吧飲酒為核心消費方式,這個除了一二線外,中國相對也不是主流。


看了好多發現大部分答案都是14年,時隔2年,我也來更新下。
話說第一次喝精釀也是14年,這兩年嘗了N多酒,看了N本書,去了N個酒吧,參加了N個啤酒節,終於發現了什麼是好酒,不是最貴的,不是宣傳最好的,而是最新鮮的,用最佳的溫度,在沒有異味適合的杯子中喝到的。
目前行業有太多的問題:
1.價格貴,美國超市1.5刀和10RMB的瓶裝精釀,淘寶賣30,酒吧賣60,扎啤一線城市50-60,二三線30-40;
2.運輸條件差,目前冷鏈進口的貿易公司不超過5家,而冷鏈到用戶手裡的機會不存在,溫度、光照都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甚至還有賣臨近保質期的,你說說口味會差多少;
3.酒吧扎啤不過關,開桶超3天的風味就已經損失很多了(雖然保質期30天),酒頭設備不專業的清洗,加氣控制不好,溫度控制不好,杯子有異味,喝到鮮美的啤酒目前就3次,2次酒吧(老店和分店都不一樣),1次展會;
4.消費意識太弱,目前的精釀消費幾乎都是在消費精釀文化,發現味道很特別又有逼格,就覺得值回票價了;瓶子店更是,看到各式各樣的瓶子就覺得走不動路了,但其中又有多少是保存良好的新鮮啤酒呢;
5.國產精釀還太初期,其實口味上很多當地自釀已不輸美國,但想要做成瓶裝就要邁一個巨大的坎,政策還沒有利好消息;營銷手段和共享意識還比較落後,說到這我就特別想把互聯網和精釀結合起來,看看uber airbnb做的都是政策模糊的事情卻成就了一家偉大的互聯網公司,我就想在精釀行業也做點事情。

最後,歡迎互聯網行業對精釀感興趣的人,加入到我的微信群,一起聊聊互聯網精釀的未來,哈哈。以上有說的不完善的地方也歡迎指正。

知乎出了個二維碼自動識別的sb功能,所以只能單獨放二維碼圖片鏈接了,如下:
http://p1.bpimg.com/1949/9646ec0ad4ee9803.jpg


主要還是消費者對精釀啤酒的了解不多。國內消費者因為無知,所以經常裝逼。我們在2008年建廠的時候,面對的是一群一群的無知消費者。各位讀者不要以為今天你們懂得喝精釀了,把精釀當時尚了,放在8年前,你對精釀是什麼態度?如果有人給你一款南京某不知名小廠釀製的啤酒,你敢說他好喝嗎?你要是說好喝你都會覺得自己是傻逼。

這就又說到民族自信心的問題上了。我們現在南京,很少有南京人會相信我們的啤酒就是南京本土的。即使他們聽說了,也會認為不可能。這也是側面反映國人對自己創造力的認識度和自信心。在國內被視為神品的很多進口酒,其實都很垃圾,但是國人都是跪下去深舔,還自覺得高尚。說實話,美國那幾個IPA,國內隨便哪個精釀啤酒屋都可以超越,超過2個月的IPA味道衰減很多。別再傻了。(這種話今天我是第一次公開說)。

試想,今天進口的精釀啤酒佔國內啤酒市場的1%了。如果中華名族的人都像美國人,日本人那樣自信,全力支持本國的品牌,那麼現在這1%就應該是中國精釀啤酒的市場份額,那就已經相當不得了了。美國花了20年才到1%。

所以,2010年的時候,我在思考了幾年之後,認為光有啤酒是不足以給國人帶來美好的生活的,必須給他們思想。最後寫了《喝自己釀的啤酒》。希望各位沒有把他當技術書來看。


沒有土壤,沒有認知,沒有認同感。

啥叫精釀啤酒,誰也說不清楚。


幾年前做酒吧的,精釀一直很火好吧,出來玩的人都知道。

單一麥芽一直很火好吧,出來玩的都知道。

我說的是正規酒吧,以喝酒品酒為目的。

我告訴你為啥,窮啊,窮啊,窮啊。

老外最喜歡點青島啤酒好嗎,老外文化好哪裡去了?反倒是國人,不管只喝一瓶還是喝很多,可能都會點一瓶幾十塊的精釀或風味啤酒feel一下。

試問,兩個人喝十幾瓶精釀多少錢?夠我一瓶高級單麥了。

我覺得,本質還是酒文化的差異,大部分中國人喝酒不計較口味與新鮮感,倒覺得風味甚至垃圾。
老外喜歡調配各種各樣的口味酒,飲料。

所以精釀對我們是進口的高級啤酒很。對他們可能是自釀或者地方自釀很便宜 了。


常備布魯傑克,教士(修士?),凱撒,甚至想自己弄棕艾的算是喜歡啤酒的么?
個人覺的還是消費能力制約的問題吧
我老爸以前也就是國產啤酒喝一喝(貌似全是拉格),還自豪於本省的青島啤酒(以前以為出口好牛逼),現在,在我的經濟支援下,跟我喝黑牌,棕艾口味,喜歡修士,老爺子說了,好東西誰不喜歡啊,沒錢就別喜歡了,也沒法喜歡
所以,我覺的還是經濟制約消費吧


1.目前國內的酒水消費觀不夠健康,主要是炫耀,應酬,濫飲這幾種原因為主,精釀相對於其他的熱門品類比如威士忌伏特加龍舌蘭而言實在是太低調了,而且醉的快(只能純飲,單調)。
2.沒有一個好的本土精釀品牌,自然就沒有飲用精釀的習慣和氛圍,消費習慣需要培養,需要時間,二者目前都不具備。
3.精釀不便宜。三里屯的酒吧點一瓶羅斯福10號大概80塊錢,網上6瓶羅10要大概140-150,一瓶也要20多塊,實體零售要更貴的多。

總的來說目前國內的酒精飲料市場除了一些愛好者之外精釀沒有市場。


其實二三十一瓶的價格很多人都能接受,國內不缺乏有購買力的消費者。

關鍵是!精!釀!啤!酒!是!什!么!

看身邊有多少完全不知道的(他們的內心獨白:精釀啤酒是什麼?百威就很好喝了啊老闆來一打百威)

美酒文化在國內還是不夠深厚 沒有深入人心啊@( ̄- ̄)@


推薦閱讀:

只有二三十萬,如何在麗江開一家客棧?至少能生存下來?
如何看待 3 名外國男子酒吧門前攔計程車騷擾車上的 2 名中國女孩?
人耳的聽覺特性?
北京有哪兒有不錯的威士忌酒吧?

TAG: | 文化 | 啤酒 | 酒吧 | 精釀啤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