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唐宋元和現代的官話不一樣,甚至同一個文字的讀音也不同,為什麼唐宋的詩詞到今天還押韻呢?


既然唐宋元和現代的官話不一樣,甚至同一個文字的讀音也不同,為什麼唐宋的詩詞到今天還押韻呢?

1.題目是錯的,最簡單的,所有押入聲的你要覺得押韻那才不科學。不知道題主讀過多少詩詞,我舉最簡單例子,高中書上的詞五首,雨霖鈴、念奴嬌、聲聲慢皆入聲入韻,到今天用普通話讀不押韻。所以題目應該修改為:為什麼部分押韻部分不押韻。


2.部分押韻很好解釋,語言的流變過程是線性的,而不是倏然出現一個大斷層,在幾十年內所有的讀音都變了。基於線性這個認知,我們能推出,古音--今音的變化過程,必然是積累了很多細小的變化,經歷了很多時間才產生了質變。


比方說:【忘】字。大蘇江城子悼念亡妻,說不思量自難忘,這裡的忘就是平讀,當時的情況就是這個字有平仄兩讀了。

再比方說尖團音,【尖】字古音類【zian】,它到今天的【jian】,讀著差別不是很大,但是確實是產生了區別,這是聲母發生變化的例證。


再如開口閉口音,古音【心】的韻母是【im】,尾音類似英文中的game,是閉口的,到如今的【in】就不閉上嘴唇,這也是一個對整體讀音影響不是特別大的例子,也是韻母發生變化的例子。


從上面幾個例子可以見到,正是不斷積累著類似的小變化,時間足夠久,則變化足夠大。若題主有興趣翻閱基本常見的韻書,其中的脈絡自然分明。


天晚了簡單回答一下。

首先其他幾位朋友回答都不錯。不過mandarin和滿族應該沒什麼關係,它是「官話」的意思,與英語裡面的command、mandatory有同源關係。

許多字古音與今音不一樣,為什麼唐詩宋詞到了今天還大體都押韻?
其實不止唐詩宋詞,兩三千年前的詩經,很多詩到今天用普通話念起來還是押韻的啊!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多好聽啊。

主要的一個原因,貌似其他朋友沒提到(或者是我沒看到),就是漢字讀音的演變,是系統性的、規律性的。一個韻部,在古代都讀作某個韻母,在普通話里,很可能全部(或者大多數)變成了某個相似的韻母。所以聽起來還是押韻的。從古音到今音的變化,絕對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偶然漂變。同時,因為普通話的韻母比中古音少得多,不少韻部都合併了,人們對於押韻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現在eng/ing/ong都能押韻,在中古的時候這麼寫詩會被人笑掉大牙的。

當然有些韻現在聽起來不那麼押韻了。比如支脂之三韻,受聲母影響有些字的韻母變成舌尖母音了,在古代都讀i及臨近的音的。還有入聲,這個就更亂了,因為入聲的喉塞尾在北方話里演變的時候遇到了更多的規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押的是:物,壁,雪,傑,發,滅,髪,月,現在用普通話念怎麼都不押韻。但在當時它們基本上都是iet/iat的韻尾。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即各種北方話都完敗的。換其他押入聲韻的詩詞,有的時候中原官話會比普通話讀起來更加押韻,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也有些押入聲韻的,今天仍然押韻,比如岳飛的滿江紅,押的是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可見與蘇軾的念奴嬌是同一個韻,但今天讀起來,好的多。

總體來說漢語的方言是越往南,存古越多,讀古詩詞越押韻的。這裡就不展開了。


首先要說明,唐宋時期的韻和現在大不相同,比現在「窄」得多
比如在平水韻里,東和冬不是同一韻(是鄰韻),月和雪不是同一韻。
在唐(後期)以後,使用鄰韻的現象較之前為多,律詩首句可押鄰韻。但比較正統的看法還是認為詩歌不應依賴鄰韻。
以普通話的讀音,許多鄰韻在我們讀來也是朗朗上口,很多字的讀音變化會在相鄰韻部之間,這給詩詞的「押韻度」提高了很多的容錯率。


推薦閱讀:

這首浪淘沙寫的怎麼樣?希望懂的人批評指正。?
好的舊詩需要具備什麼?
十年後,你還在寫詩詞嗎?
有哪些懷念逝去朋友的古詩詞、文言文?

TAG:詩詞 | 古詩 | 古詩詞 | 詩詞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