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
這部分8.3%,就剩下91塊半了。
如果你問我去年100億票房,其中3億多的電影專項基金花在哪了,抱歉,我不知道。
偶爾在電影報上看到過電影基金幹了啥事,都沒印象了。
另外,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
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划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
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塊里,有個4塊多吧。
其實院線這錢也比較好賺,特別是簽約為主的院線,這塊是個穩定的收入。
像萬達、金逸這種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

3、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路、政府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你看,上面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淨髮行收入(凈收入)。

唉,能剩多少呢。。。

其中,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這塊,學問大了,回頭另說吧。

一般來說,100塊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塊多點。
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其他渠道發行收入,最終能不能回收成本,就聽天由命+撞大運吧。

500萬製作費電影,如果也拿500萬做宣發的話,整體投入1000萬。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萬,才剛剛打平。
但很多電影,比如甄子丹動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國內票房收支平衡點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體這麼算吧。

--------------------

下面為補充評論的答案:

1、院線公司是管理影院排片的管理公司,影院目前其實是對外資開放,但院線似乎不對外資開放。
全國有36(還是37)條院線,最近經常有院線合併或新院線產生,不太確定。

院線下屬影院的影院主要分兩種:
1)垂直直屬關係,即資產關係,比如萬達院線、金逸院線中絕大多數都是萬達集團自己投資的商業地產中自己的地皮項目,影院全資歸母公司所有,這種院線對影院的控制力非常強,像萬達院線旗下影院的排片,都是院線直接中央排片,影院經理都沒有排片權,其實就是一個店長的意思,主要工作就是伺候好觀眾就行。
2)加盟關係,影院所有權與院線所有權不是同一家,跟上面不相同。這種影院就可以自由選擇加入不同的當地院線,比如UME影城,自己數量不多,就加盟不同的當地院線,看哪個院線給自己的條件待遇好,就加入哪個院線,而院線為了自己的業績排名,也在盡量爭取優質影院加盟自己的院線。
3)還有其他混合的關係,太亂,就不多說了。

2、影院就是單店,院線就是品牌連鎖,其實管理標準統一的院線旗下影院(無論自有,還是加盟)跟麥當勞、佐丹奴這種品牌連鎖販售店,沒什麼區別。

3、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費用的多少,完全取決於項目本身情況。
越是熱門的電影,才好容易拉到貼片和植入。
這個完全沒有固定標準。
但關於貼片和植入的詳細情況,我還是在另外一個帖子,關於發行渠道的那個(還在繼續待續未完著呢)裡面來逐個詳細回答吧。

4、微博上不少朋友,關心海外市場分成是怎樣模式,其實大概差不多。
只是如果你是片方,你把片子賣向海外,你跟海外發行商的分成方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見還是上面那個收入不同渠道的帖子里有詳細說明。


我就說幾點,上面回答說的稅金和電影專資的比例都對,但是院線拿不到5%的票房,現在院線只能拿到大約2%,甚至很多院線都只拿到1%。然後院線目前對於影院的排片已經無法影響,尤其是簽約加盟的私營影院,


國產電影的分賬沒有很明確的數字,比較廣為人知的分法如下:

1.可分賬票房

如果一部電影的原始票房(即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是108.3元,那麼製片方首先得要從這108.3元中繳納3.3元的特別營業稅和中影數字代理費,並同時扣除5元的電影專項基金。剩下的100元,被稱為可分賬票房。

另外,中影數字代理費視票房而收。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在6億以上,那麼你那6億以下的部分繼續收取該費用,6億以上的部分則不需要收取。這個比例大概在1-3元。

2.製片方到手票房

到了這一步,影院院線與製片方的分賬就開始進行。目前比較普遍的分發是43%歸製片方,57%歸影院院線,這也是常年的老規矩。所以,製片方到手票房為43元,電影院到手的票房為57元。

11年《金陵十三釵》的製片人張偉平硬是要將這一比例抬高到45%,鬧出了「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事情,後邊電影局出面調解,最後定下來《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前的部分按45-55(製片方-影院院線)的方法分賬,5億部分後按41-59(同上)分。雖然有這個先例出現,但是依然沒有撼動老規矩(電影局表示我沒心情天天出面幫你們調解)。去年的《橫衝直撞好萊塢》也是作死抬高比例,弄得甚至有電影院給出了「電影太爛」的熱心理由,不斷砍掉該片的排片來減少自己利益的損失。

3.製片方最終到手票房

43元其實不完全算製片方單個到手的,還有部分費用歸屬影片的發行方。製片方是負責投資並管理電影製作的整個過程,而發行方則只負責將片子賣出去,不參與影片的製作。發行方從中能拿到多少並沒有一個大概的範圍,但估計費用在製片方到手票房的15%以內,最高費用在6元左右,而製片方最終到手票房保底能夠保持在37元左右。

那麼最後算一下,製片方最終到手票房佔比大概是:

37 / 108.3 = 34 %

以上說的是國產電影的分賬方法。那麼進口片怎麼分呢?

進口片有兩種:分賬片和買斷片(批片)。

分賬片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你看的《變形金剛》《阿凡達》《速度與激情》這類重量級的進口大片,基本都是分賬片(也有像《鋼鐵俠3》成為買斷片的例外,不過這種情況基本可以忽略)。分賬片的分賬比例沒有國產電影那麼繁瑣,直接按票房的25%給,非常直接乾脆。這一比例之前一直是13%。在習主席12年訪美的時候簽訂了新協定後,進口片引進數量從每年的20部變為34部(多了14部以3D/IMAX為主要引進格式的分賬名額,稱之為「特種分賬」,分賬比例與「普通分賬」一致),分賬比例從13%變成25%。

而買斷片的情況就沒有傳出過詳細的說法。一般影片買斷後,買斷方最終可以獲得票房的10%-20%。一般的買斷片大多數製作規模小,對觀眾吸引力不大,買斷方每一筆生意基本都有著很大的風險。

單從票房看一部國產影片是盈利還是虧損來分析,就拿票房佔比的34%減去影片的製作成本。進口電影因為大多數不僅是在中國市場獲利,所以不便分析。當然票房不是一部電影盈利的唯一途徑,國外像好萊塢還有很多靠碟市和周邊賺取。(稍微跑題一下)比如《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的周邊,光是BB8就賣了40億美元,相當於讓迪士尼迅速把收購盧卡斯影業的投資(40.5億美元)收了回來。

來幾個片子算算。

影片:速度與激情7
票房:24.26億人民幣
分賬:6.045億人民幣
成本:1.90億美元

影片:變形金剛4
票房:19.76億人民幣
分賬:4.94億人民幣
成本:2.00億美元
不過《變形金剛4》被CCTV6花了5000萬美元從派拉蒙手中買斷了分賬權。也就是說那4.94億人民幣(約合8000萬美元)的分賬給了CCTV6,派拉蒙實際到手5000萬刀。

影片:尋龍訣
票房:16.77億人民幣
分賬:5.70億人民幣
成本:3.50億人民幣
利潤:5.70億-3.50億=2.2億
很逗比的是,在別的大製作爭先恐後不斷吹高自己投資的時候,尋龍訣的通稿咬死自己只有2.5億人民幣...

影片:復仇者聯盟2
票房:14.46億人民幣
分賬:3.625億人民幣
成本:2.50億美元

影片:捉妖記
票房:23.2億人民幣
分賬:7.65億人民幣
成本:3.50億人民幣
利潤:7.65億-3.50億=4.15億
沒算買的那部分票房,我也沒印象買了多少票房。

影片:西遊記之大鬧天宮
票房:10.45億人民幣
分賬:3.55億人民幣
成本:2.50億人民幣
利潤:3.55億-2.50億=1.05億
特效做了三年,雖然片子最後質量很糟糕…

影片:西遊降魔篇
票房:12.46億人民幣
分賬:4.23億人民幣
成本:1.00億人民幣(估算)
利潤:4.23億-1.00億=3.23億

各個國家市場的分賬標準都不一樣。北美市場的分賬標準要看院線和製片方的溝通,有的影片上映第一周就可以讓製片方拿走票房的90%,接下來比例逐漸降低,院線拿走的越來越多;也可以保持不變,關鍵看溝通情況。估計大概北美票房的1/2是製片方到手票房。全球方面的話,就是1/3來算


目前國內引進的好萊塢電影,好萊塢廠商只分得17%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8fb3f01018436.html


只說一點,好萊塢引進片的分賬已經不是17.5%,今年2月習近平訪美,已經與美國方面談判,外方分賬可以達到20%以上(紐約時報報道是25%)


國家發展基金及稅收等費用5%+3.3%之後的可分賬票房中,
「影院+院線57%,製片方+發行方43%」
具體請參考:
電影投入成本 1000 萬美元,票房要達到 2.5 億人民幣才能收回成本,這個賬是怎麼算的? - xxx 的回答


以二類城市為例,最低票價結算,25,到手12.66,毛利,不包含各類攤銷


其實樓上幾位說的都是理論上的情況,實際上影院幾乎都會做假帳的。。。。比如我以前就職的影院,大致上票房只會上報1/3,也就是說只有這1/3是會拿去按規定分賬的,另外2/3就直接變成影院的收入了。

這其實算是公開的秘密了,「行業潛規則」的意思吧。當然不同的影院可能這個作假的程度不一樣,越是知名、越是大規模的影院可能受到的監管就更嚴格一些,作假難度也高一些。至於三四線城市的影院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離開這個行業好幾年了,想想還是匿了吧。。。。


推薦閱讀:

電影長城國內票房會有多少?
為什麼《黃金時代》的票房這麼慘?
馬上又是一年賀歲檔了,你們認為今年年末的票房黑馬是誰?
怎麼看待1942的低票房?

TAG:電影 | 製片 | 電影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