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林語堂的京華煙雲?

個人認為此書帶了舊文人的儒雅溫良和安靜。但是被評價為現代版紅樓夢,不敢苟同。


很多答主根本沒搞清《京華煙雲》的隱含讀者是誰,要知道林語堂這書根本就不是寫給國人看的,甚至他自己都不希望這書原班不動地被翻譯過來(他原本找了郁達夫翻譯,後來事情沒成,然後又有其他人希望翻譯引進這書,結果他還敬告別人不要做這事)。

《京華煙雲》書里的很多片段是專門給西方人寫的,針對的是西方人的文化基礎,因此很多國人一目了然的東西偏偏要絮叨很久,其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本土中國形象和西方人眼中作為「他者(the other)」的中國形象結合的產物,書中涉及到的一些史實問題也因之沒那麼講究。

正因為隱含讀者是西方人,這部書在當時才能那麼被西方讀者喜愛甚至獲得諾獎提名,而對於國人而言,《京華煙雲》本來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小說。如果不理解這點,你就很容易糾結於名實不符的問題,而其實這就是兩個讀者社群的評價體系混淆到一起了而已。


據說林語堂先生原打算翻譯《紅樓夢》以便於外國人了解,但是在翻譯過程中才思湧現,便想自己重新寫一本關於現代中國的小說。於是,在長達一年多的書寫後,《京華煙雲》誕生了。

《京華煙雲》中《紅樓夢》的影子隨處可見,以「紅玉」這一形象為甚。它的文學價值雖然不及《紅樓夢》之高,但也有其特色,是絕不愧為一代佳作的。

《京華煙雲》若只以人物塑造,劇情描寫來評價的話,是絕不會評為一等一的作品的,更不用說被四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在看之前,我們要有兩點一定要清楚,一是這是一部寫給外國人介紹中國的著作,其次林語堂先生原是用英文寫作,而後也並未自行翻譯過。所以這就會導致有些人以小說節奏不緊,敘事啰嗦等諸多問題為其詬病。但在我看來這也並不算是缺點,因為其中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思想的介紹也不乏很多精彩的片段,例如小說第五章:

曼娘自然而然的長成了中國古典型的小姐,中國這種古典型的小姐,生而麗質動人,但卻退而隱避:雖偶以情愛相假,但狡猾詭譎,吝於施贈;美則美矣,但遠不可即,規避而不可捉摸;其深藏不露,出之以狡猾;其驚鴻一瞥,也出之以狡猾;其春情之魔力,因規避而愈強;深藏於香閨,自簾內而外窺,得見追求者而不為追求者所見;居內室而聽得家人商談,立在隔扇後而恣情窺看;與人在一處時,則屢次用眼偷瞟,對男人從不正面而視。

其它字裡行間的類似描寫不勝枚舉。

個人認為這本小說最大的缺點在於人物,以主人公木蘭為例。木蘭的優點是什麼,一說一大堆。她有甜美的嗓音,美貌的容顏,迷人的身軀,這在文中是在三提到過的。她受父親影響思想先進,但又推崇傳統文化,並且對美有著無限的崇尚。她治家有方,能從容應對家中各事,如和素雲之間的「對抗」。她浪漫卻不失規矩,婚後能處理好自己和立夫的關係,彼此不越雷池一步卻又絲絲相連……木蘭的缺點呢,小說似乎未曾從一個具體的事件中得以反映,最多也就是模稜兩可的,是可錯可對的一些行動和想法(木蘭給蓀亞納妾這一事可能有爭論,首先勿以現代價值觀衡量那時人的思想,其次主要是林語堂先生的筆下看不出批判之意)。所以木蘭近乎完美,至少在林語堂先生的描寫下是如此,她能影響周圍人,給其指路,給其解決矛盾,但反過來,除了姚思安之外誰都不能對木蘭產生改變,最多也就是相輔相成得到升華罷了。
上述所說就會導致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不夠豐滿和立體,甚至有些人稱小說為瑪麗蘇。但《京華煙雲》並不是只有一位人物的。以曼娘為例,前期在她身上的筆墨很重,對愛情充斥著渴望同時卻又深受封建思想所害,真是可憐又可氣,在小說最後她貞烈自縊。體仁,富家公子,年少碌碌無為,花天酒地。本有了悔改之心卻又生出波折,因銀屏之死與家中決裂,後經華太太勸說逐漸向善,哪知跌於馬下,年紀輕輕丟了性命。總而言之,在我看來,因為小說篇幅之長,出場人物之多,所以即使關於木蘭這一形象的描繪存在很大缺陷,但不足以「致命」,不足以影響其根本。

而這本小說的根本在於:
一、對道家思想文化的體現,全書受莊子影響甚大。我雖沒讀過老莊,但「無為而治」還是知道的,文中關於「出世」的描寫也有很多。姚思安就是最大的例子。
二、歷史與小說緊密結合,在書中涉及到維新運動、辛亥革命、軍閥混戰、「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全面抗日等諸多歷史事件,小說中的人們在這動蕩的三十多年裡興興落落、生生死死,以他們的視角為讀者再現了那一段歷史煙雲。
三、習俗、地域文化的傳播。前面有提到過,就再列一段描寫老北京城的文字為例。

在那個地方兒,夏天在露天茶座兒上,人舒舒服服的坐著松柏樹下的藤椅子品茶,花上兩毛錢就耗過一個漫長的下午。在那個地方兒,在茶館兒里,吃熱騰騰的蔥爆羊肉,喝白干兒酒,達官貴人,富商巨賈,與市井小民引車賣漿者,摩肩接踵,有令人驚嘆不置的戲院,精美的飯館子、市場、燈籠街、古玩街;有每月按期的廟會,有窮人每月交會錢到年節取月餅蜜供的餑餑鋪,窮人有窮人的快樂,有露天的變戲法兒的,有什剎海的馬戲團,有天橋兒的戲棚子,有街巷小販各式各樣唱歌般動聽的叫賣聲,串街串巷的剃頭理髮匠的鋼叉震動悅耳的響聲,還有串街串到各家收買舊貨的清脆的打鼓聲,賣冰鎮酸梅湯的一雙小銅盤子的敲振聲,每一種聲音都節奏美妙,可以看見婚喪大典半里長的行列,以及官轎及官人跟班的隨從。可以看見旗裝的滿洲女人和來自塞外沙漠的駱駝隊,以及雍和宮的喇嘛,佛教的和尚,變戲法兒中的吞劍的,叫街的,與數來寶的唱蓮花落的乞丐,各安其業,各自遵守數百年不成文的傳統規矩,叫花子與花子頭兒的仁厚,竊賊與竊賊的保護者,清朝的官員,退隱的學者,修道之士與娼妓,講義氣豪俠的青樓艷妓,放蕩的寡婦,和尚的外家,太監的兒子,玩兒票唱戲的和京戲迷,還有誠實懇切風趣的詼諧的老百姓。

四、紛繁雜復,蕩氣迴腸的內容。小說有顯而易見的特點,就是長。它描繪了三代人的故事,一代人他們出場時年歲已高,他們的傳統思想面臨著衝擊,於是他們在對新文化的抗爭和舊思想的固守中逝去了。另一代人隨著書頁的起落而成長、老去,他們是過渡的一代,是新舊文化的交接,是小說的主體。還有一代人,生於小說中後半段,在新文化的指引下成長。他們肩負著中華復興的希望,書寫著小說之後的故事。就這樣,一代人像葉子一樣衰落了,但枝頭上卻又有新的嫩芽生出,它們又將是一個輪迴。於是乎,在歷史洪流中,在個人成長中,何為人生?何為生死呢?

小說最後一章寫道:

木蘭、蓀亞、阿眉,三個人對時光似乎得到一種奇異的感覺,那就是,時光像一條永遠流動不息的江河,雄壯偉大,而萬古不變。他們覺得自己的故事就像在永不改變的古老的北京的一個剎那,是時光的手指自己寫下來的故事。

《京華煙雲》的優缺點不只如此,只求拋磚引玉。關於這本小說,林語堂先生在序中寫道:「小說」者,小故事也。無事可做時,不妨坐下來聽聽。正如其所言,若是想讀,那便讀讀看,總歸是有利無害的。


編輯一下答案,我看了一些反對的評論吧?完全沒有抓住我說《京華煙雲》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我之所以認為《京華煙雲》不是一流的作品,是因為「邏輯不通」「情節薄弱」和「人物扁平」。
「邏輯不通」最簡單的就是木蘭前期對裹足的支持,到後期的對裹足的反對,沒有任何事件或者過程顯示了木蘭改變的過程。此外,我在之前的回答下面有寫木蘭對於納妾的態度的不同,想納一個事事聽命於她的苦命丫鬟為妾。而當蓀亞真的對一個新派漂亮小姐產生愛情的時候,木蘭卻假意對曹麗華說讓她當妾,背地裡對蓀亞說「也要看她顧不顧身份地位,要給你當妾」。往惡意里猜,木蘭就是想找一個沒有威脅能力的女人來襯托自己;往無意里想,這種變化也是莫名其妙。
「人物扁平」我在另外一個類似的答案下面看到了,說這就是一個木蘭的瑪麗蘇小說,凡是女的,不是敬佩愛慕木蘭,就是討厭嫉妒木蘭,《京華煙雲》就把人分成了兩類,木蘭派和非木蘭派,然後後者都很慘……兩個優秀的男人都愛著木蘭,蓀亞吃木蘭不顧清白救立夫的醋就是無理取鬧,木蘭讓曹麗華到家中做客,讓蓀亞下不來台就是正義之師……人物個性可以豐富一點嗎?李姨媽到底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先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了,再來討論這部作品絕妙的三觀好嗎?
~~~~~~~~~~~~~~~~~~~~~~~~~~~~~~~~~~~~~~~~~~~~~~

除去四十章以後關於抗日戰爭的描寫,我幾乎是一路罵著讀完的,極度不推薦閱讀。這也是民國的大家寫出來的?這真的是致敬紅樓夢的作品?真真貽笑大方!請待我慢慢說來。

《京華煙雲》對紅樓夢的致敬是顯而易見的,文中莫愁對於紅玉的勸勉幾乎完全搬照紅樓里寶釵對黛玉的勸慰,只不過把「中等人家」的燕窩粥換成了珍珠粉罷了。而中秋賞月詠蟹和莊園聯詩等等情節更是不一而足。但是林語堂卻只模仿到了形,卻失了曹公的神!曹公是深愛著筆下的每一位少女,她們並不完美,哪怕是被捧在手心的黛玉,也是時時可見小心眼兒,愛吃醋的毛病,而大觀園裡的上上下下也並非每一個人都那麼喜愛黛玉。但是我們還是愛黛玉,因為她真實,因為她敏感,因為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可憐可恨之處,因為曹公愛她而非想佔有她!而林語堂則明顯代入了自己的慾望,他想要「佔有」木蘭。朱光潛的《談美》里說得好,美感和快感是不同的,快感中夾雜了將事物佔為己有的自私的成分,自然落了美感的下乘。而木蘭在我眼中也不過是一個林語堂自我意淫出來的女子,說是新思想和舊道德取精去粕的產物,不過是有了新思想的皮,內在還是那些「吃人」的禮教!我們常說,《紅樓夢》里的道德禮教不應該比《京華煙雲》里強多了嗎?你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那她們自然是過時的了。親?親?親?我從沒說紅樓不「吃人」,紅樓反倒就是講述「吃人」的一個故事,而京華的設定是木蘭就是一個新思想的「妙想夫人」,反倒行那大家閨秀之事,真是令人失望至極!

此外,京華里有非常多人物個性前後不一致或者人物設計完全無用的情況。比如李姨媽這個角色,據傳是源自趙姨娘,可無論是「魘魔法姊弟逢五鬼」還是寶玉挨打,趙姨娘都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反觀李姨媽,除了說了幾句曼娘的壞話之後,再沒了戲份。李姨媽性格扁平,對於故事情節也沒有推動作用,也似乎沒有側面表現曾家對曼娘不計流言迷信的好,請問她的存在是致敬《紅樓夢》嗎?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寫個同人小說呢?

其次是人物性格的前後不一致。簡單拿兩件事情做例子吧!體仁(有版本譯作「迪人」,但「迪人」並無實義,故採用「體仁」譯名)是姚老爺和姚太太結婚後五個月生下的孩子,主要是想說姚老爺姚太太年輕時,都算是性情中人,雖然奉子成婚,但也是有激情歲月的。但是姚太太你本來也不算是個禮教的恪守者,你對著銀屏那麼不滿究竟是為啥啊?你是靠著孩子嫁給了巨富姚家,銀屏也是想靠孩子嫁給姚家,甚至銀屏和體仁還算得上是真愛,你為什麼反對得這麼厲害?這個還可以說是「位子」決定「腦子」的事情,就像瓊瑤當小三時期,筆下全是正室兇惡,小三真愛;瓊瑤轉正後,則堅定不移地罵小三了……但是姚老爺前後性格的不一致,也是氣得我吐血三升……書中的姚老爺是個道家的奉行者,主張命由天定,順應命運才是最好的應對,但是這都是假的!是姚老爺的假面!他本質上還是一個自私的腐儒!馮紅玉想和阿非定下婚約,姚老爺並不滿意,連等帶拖,硬生生把紅玉拖得心力憔悴,投湖自盡。你不是說要順應天意嗎?紅玉阿非情投意合的時候,你說等紅玉身體好點了訂婚,怕紅玉早夭?Excuse me?紅玉訂婚後無論生死都是天意吧?紅玉阿非相愛也是天意吧?你不遵從是怕你兒子以後再娶親是續弦不太好了吧?然後!!!他媽的高潮來了!紅玉死後怕喜喪不能同時辦,瞬間就把寶芬嫁給了阿非……親,不是訂婚哦!是直接嫁了哦!然後說紅玉死了是不能享福,要順應天意……我@#!$%*

這還不是姚老爺最令人驚奇的,他還幫她女兒捉姦!親,你不是要順應天意嗎?你女婿出軌怎麼不算是天意了啊?你還真是選擇性順應天意的好手呢!卧槽,還覺得自己就要得道了……那你怎麼不上天呢!更不要說木蘭前期羨慕纏足,到後期卻成了纏足的堅決反對者,中間也並沒有任何過渡,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之後,我要說的是我特別失望和厭惡的兩位女主角——木蘭和莫愁。

木蘭:
我對木蘭真真是失望至極!原本書評中認為她是一位新思想新中國的女性,可是本質上仍然是封建禮教的大家閨秀,蓀亞所稱讚的「妙想」均是小女兒情長。其對甲骨的愛好,也沒見有多喜歡,成婚之後對於這份愛好的唯一描述就是她不斷督促立夫寫他那份甲骨的著作……李清照都可以和丈夫一起寫作金石錄,你那麼喜愛,你可以和立夫合作啊!你就是催催催,起碼也得送幾份甲骨或者贊助吧?而所謂的才情和辯才更是連差強人意都做不到,僅僅可以看出是一個有生活情趣的女人,和林語堂對她和眾姐妹妯娌「四嬋娟」的描述,頗為不合。而讓我真正不能容忍的是她對於愛情和婚姻的態度。的確,按照她的設定,所謂新思想與舊道德取精去粕的產物,她聽從命運嫁給了蓀亞,但仍然對立夫懷有一腔熱情,都是意料之內,情理之中的事情,甚至她不顧被玷污清白,親自向司令官請求立夫的赦令這一段,雖然邏輯極其不通暢,但是也可以看到她至情至性的一面。可是,為什麼她要讓蓀亞納妾啊!甚至還有這樣一段可怕的心理描寫——「妻子自然是要妾來襯托的,讓丈夫有一個妾,她越想越美,一個做妻子的若沒有一個妾,斯文而優美,事事幫助自己,真是乏味」。看到這一段,我幾乎不敢相信我的眼睛,這就是所謂的新思想?而木蘭要誰來當妾呢?一個她幫助過的,幾乎事事聽命於她的命苦丫鬟——暗香。而當蓀亞真正對一個新派的漂亮小姐曹麗華產生了愛情的時候,木蘭虛與委蛇,嘴上和曹麗華說想她成為蓀亞的妾,而背地裡又對蓀亞說——「也要看是不是有一個小姐她愛你愛到不在乎身份地位,不在乎社會的非議,而甘心愿做妾的程度」。為什麼不要曹麗華做妾?因為木蘭無法控制!這才是核心!如此「吃人」的想法竟然也會出現在木蘭身上?失望,太過失望,如果這就是民國文人所喜愛的女性,那麼這民國范兒,不要也罷!反倒是現在我周圍認識的幾乎每一個女性,都追求自由戀愛,都追求自己的價值!哪一個不是比姚木蘭好上百倍?女人要不受控制才能真正發出光芒,木蘭不過是封建專制下,陽痿的男性所喜愛的木偶人罷了。

莫愁:
如果木蘭是陽痿的男人所喜愛的木偶人,那麼莫愁就是讓男人陽痿的魔葯;如果我對木蘭是失望,那麼我對莫愁就是厭惡!林語堂究竟多麼討厭孔立夫才活生生讓莫愁這個賤婢去閹了他?固然,她把立夫進步的文章都燒掉了,讓立夫擺脫了一被逮捕就槍斃的命運,但是莫愁這一生都沒有懂得立夫,這不啻是一次精神閹割!讓一個完全不懂你的人和你共度一生,衣食無憂縱然是好,但是失去了的東西更是無價的寶藏!《紅樓夢》里寶玉所經歷的不就是如此嗎?寶玉尚能出家,立夫和阿非卻是享受這物質充足,精神匱乏的生活,林語堂竟不及一個比他早百年的人?終歸是貧苦家庭出身,而不是曹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人家地縫裡掃掃都夠你吃一年的了。僅僅看這一句就知道莫愁是怎麼強姦閹割立夫的了——「有時候兒,莫愁的決心硬如鐵石,她絲毫不考慮別人的觀點,只堅持自己的想法,即使招惹不快,也在所不惜。她已經作了最後的決定,硬是不許丈夫涉身政治,決定就是決定,不能動搖」。而反觀立夫,除了一次,在衝動之下寫了一篇諷刺牛懷喻的文章,對莫愁都是有商有量。莫愁和木蘭都配不上立夫和蓀亞。更讓人覺得不快的是她對紅玉的那次勸勉,如果寶釵對黛玉是誠摯,那莫愁對紅玉就是高人一等般的指導了。你有什麼資格?憑藉紅玉父母是給你父母做管家的?紅玉才華比你高,更比你美,你哪裡來的自信?寶黛二人不分伯仲,人格平等,寶釵對黛玉的規勸才是真情,你仗著社會地位更高,強逼著比你有才華的女子遵循「女子無才便是德」。可笑!你看看寶釵是怎麼對待香菱的?莫愁啊莫愁!我因為喜愛李莫愁而對莫愁這個名字的好感,都因為你而敗光了!還有,「她用一分的現款,勝似兩分珠寶古玩的價值」,真真俗不可耐,哪裡有富裕家庭出生的樣子!更說她比木蘭更會持家,比木蘭更適合立夫。但是,全文中從來沒有表現過具體的事例,反倒是木蘭得到全家的喜愛,治家有方,後來更是經營杭州的藥店茶行有聲有色,林語堂真是為了把木蘭嫁給蓀亞,讓立夫被莫愁閹割而不遺餘力啊!這樣的女子,請讓她嫁給中華民國人,就別來新中國禍害人了。

木蘭和莫愁這兩位角色真是令人失望,在紅樓里不過襲人麝月罷了!姚老爺也是名不副實!真讓人覺得真實,甚至可愛的反是曾文璞老先生,牛黛雲,孔環兒還有陳三。這才是中國的脊樑!我們看文章看得心情激動,為的是什麼?是因為他們的行動在情理之中,卻是意料之外!讓我們感同身受!讓木蘭幫蓀亞納妾,像什麼?像偵探小說里,讓你在ABC三個人裡面找出犯人,最後告訴你之前從來沒有出場過的D才是犯人!你們都沒有猜對!我真是……
整部小說讓我代入了的,唯有四十章以後的抗日戰爭文段,這才是真正的感情流露,是能讓我明白,懂得,理解的東西!如果林語堂的《京華煙雲》是靠著四十章以前的描寫得到了提名,那麼提名的人一定是瞎了眼!這樣想來,《紅樓夢》真是前八十回每一回都可以得一次諾獎,最後四十回集體得一次。《京華煙雲》不過只是煙雲,隨他去吧。

又及,我是真不懂民國所謂的「妙想」究竟是什麼意思……我猜是「毒舌」,請看下文:

蓀亞說:「你真是妙想天開。以後,我就叫你妙想夫人吧。」
木蘭說:「那麼我就叫你胖子。」

哦,原來我也是妙想家。


個人最喜歡裡邊那些對於曼娘與平亞之間的描寫,那種想觸碰又收回手的愛情,含蓄內斂又真摯,很動人。


這本書從開始閱讀到結束,相隔很長時間。原因是倒後半部分,有日本人侮辱踐踏中國女人、學生的時候不忍再看,一看就有淚涌的感覺,所以索性撂下。而今終於看完。我就從書中的幾個重要人物來記錄下自己的。

(一)清末的背包客——姚老先生(姚木蘭父親)

林語堂通過姚先生之所言所行,在傳達一種「道」家思想。萬事順其自然,面對死亡也泰然。在晚年的時候索性離家巡遊,尋找自己。和現在人人紛紛嚮往去西藏旅行,或者是做一個背包客到處窮游有異曲同工之處。其實遊山玩水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的雅喜好。在這個過程中,心靈有疏通開朗之感。區別在於古人每游到一處,都喝酒間將詩作寫在牆上、壁石上。而現代人則是在微博上PO照片。個人還是更喜歡古人的瀟洒飄逸。

(二)完美女性——姚木蘭

描寫了一位幾近完美的女人。有好的家世,良好的教養,又不保守懦弱,有創新思想,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務的必備之選,人緣又極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思想。美好的期許。但是現實生活中,難免這樣齊全。但作為普通的我們又有何借鑒之處?無奈,也只能做到自己的力所能及而已。學習她的落落大方,學習她的包容體己,只能照著她的樣子無限接近,卻不能成為她。

(三)情深不壽——紅玉

一個林黛玉式的角色,但是卻比姚木蘭的角色感更真實。冰雪聰明,才華橫溢。對愛情熱烈執著,但有句老話叫「過尤不及」因為太愛,所以失去。她不能控制她太愛他,所以整天以淚洗面,本柔弱的身體,更加不堪。病由心生,不久死去。而她的情郎,轉身娶了他人。在紅玉墳前哭哭,算是對得起她。從此火上了「幸福的生活」童話般的結尾啊。我為紅玉心疼,為她恨,為她打抱不平。甚至想搖醒她,你這個傻姑娘,自己傷心難過,死了吧,便宜了別人吧。要知道一個人若心疼一個角色,無非是,自己也有像她的地方,所以才能感同深受。與其說是在憐她、惜她,不如是為自己大叫不平而已。「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紅玉她只能死,太多的愛,讓她無法存活,死才能成全她的愛,才襯得起她的愛。在《蒙馬特遺書》里也有寫道「以死亡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熱愛」有些人錯就錯在,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情,將心愛之物流失掉。

(四)高傲才子——立夫

想必是個白面書生,細皮嫩肉,因為讀好了詩書,有種高傲的氣質,故頗受女人憐愛。木蘭和莫愁都喜他。結果宿命安排他與更有實際感的莫愁結為夫妻。最近才深刻體會到,你結婚的那個人,未必就是你最愛的那個人。為愛情,為婚姻長嘆一聲。人都是自私,不免都為自己的全局考慮。大部分會和對於自己最有利,最合適的那個人在一起,而不是你最喜歡的。是啊,人本是這樣無能,連跟自己最喜歡的人,有時都無法在一起。莫愁,的一生是幸還是哀?他的丈夫可能從來沒有愛過她,娶她是因為她嫁妝豐厚,又能照顧自己,又是操持家務的能手。在我看來,一直是莫愁為立夫付出,而立夫對莫愁的付出簡直是相形見絀。我想中國有句老話叫:「求全」凡事不能太較真,太凌厲了,否則就像紅玉一樣。

(五)屌絲女逆襲失敗——銀屏

伺候姚家大少爺的一個丫頭,細皮嫩肉,大少爺喜歡。可能有點恃寵而驕,性格有些稜角,不討老太太喜歡。倆女人較上勁,結果細胳膊擰不過大腿,死了。老太太后來也沒落著什麼好下場,後半生在精神恍恍惚惚中度過。老話是:「造孽」啊。小丫頭,逆襲失敗,失敗原因是,人不和。所以啊,人脈很重要啊,做人要討人喜歡,才能討巧啊。不要太擰了。這是我性格中的缺陷,說給自己聽的。

想點評記錄的人就是這些。後面描述抗日戰爭的部分真是不喜歡。可能是因為TC老是歌功頌德,所以對此有反感。覺得去掉這部分就完美了。但是這本書就是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上架構的,也不得不點一下。最後姚木蘭在逃荒的道路上,有一種「得道」的感覺。也許林雨堂那個時代的人,會覺得很有鼓舞,但是現在我們的這一代,說實話,卻感覺到有點扯。

姚木蘭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良好的家庭背景,你沒得選。


網上評價不低,現在看到2000多頁,坦白說編故事的感覺很強,很多人物感情和關係發展發總覺得不夠自然,反而是作者強硬設置的一樣= =大家不要打我,在下實話實說……


書名起得挺好聽的…


《京華煙雲》當然不能和《紅樓夢》這種四大名著之一比,但它整本我個人覺得還是很大氣的,電視劇的改編太烘托木蘭了,也降低了這本書的大氣容量。就像生活一樣,每個人的性格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他是圓的,姚老先生主張順應自然,但他一直覺得身體孱弱的紅玉不是阿非的良配所以一直拖延。他是有私心的,如果真是那樣單一的如此信奉他的道,我想他也不會等到全家安頓好後再走,不會插手木蘭和麗華的事。至於木蘭,現代思想和封建思想共存的一個聰明的女人,跳脫世俗如她,要蓀亞納妾也是她,時而鎮定從容,時而衝動勇敢,她是智慧的女人,我是個女人,但也不得不喜愛上她。還有其他人,譬如體仁的那個朋友華夫人,具體名字我忘了,她開始是為了傍大款,但後來她開始真正關心體仁,還有素雲的改變,每個人都不是單一的,它傳達出那微微的善意人性光輝讓我感動,《京華煙雲》很貼近生活,它不僅適應那個時代,也給現代的我們啟發,會讓我們去思考愛情和婚姻的選擇。思考繁華和腐朽,思考家和國,在這個漸漸冷漠和金錢的社會怎麼地去表達善意,整本書其實是很溫暖的。


《京華煙雲》:用現代英語展示中國傳統文化

張敏 重慶教育學院外語系

林語堂,一位學貫中西的現代作家和學者,用他那「極其美妙,令以英文為母語的人既羨慕敬佩又深感慚愧」的「精純嫻熟的英語」…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曾經轟動歐美文壇,幾十年來一直被歐美視作闡述東方文化的權威著述。林語堂用英語創作的長篇代表作「Moment In Peking」(中譯《京華煙雲》),更是因其「高超的藝術造詣和非凡的文化修養,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時代》周刊稱其「極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口』作為一名英語語言文化教學和研究工作者,筆者認為,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他運用現代英語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這部巨著以現代英語為載體,以恢宏的氣勢描繪了一幅中國社會歷史風俗長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女性形象浸透了中國傳統巾幗的神情風韻;一個「道」字更是力透紙背,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成為牽引眾多事件和人物的主線。

《京華煙雲》場面宏大,是一部將近80萬字的巨著。這部小說以從1900年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問的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為背景,敘述了北京姚、曾、牛三大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和恩恩怨怨。它是一部歷史小說,因為它反映了中國社會歷史的風雲變幻,其中穿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勳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現代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它也是一部社會小說,因為小說中的人物眾多,近100號人物性格各異,反映了當時北京人的生活狀況、思想狀況等;它又是一部人情小說,描繪了很多男女的婚戀故事;它還是一部風俗小說,介紹了諸如婚喪禮宴,沖喜守寡,中醫中藥,古玩字畫,賦詩作對,測字相面,求道成仙之類的中華民俗文化。總之,這部著作以北京人的生活為代表,以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為背景,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可謂是中國現代社會的全景描寫」¨J,是現代中國的「紅樓夢」。這也正是《京華煙雲》吸引西方社會的魅力所在。林語堂不愧為是「中」學大家,「彷彿是一座活的民族紀念碑」」J。他深諳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高超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面,體現在小說中,就是對社會民俗、民居、民風方面的精彩描寫。比如,林語堂對王府花園的描寫就非常細緻入微:

那些正廳都聚集在前門一帶,漸漸向北伸展,有人造的小溪和池塘迤邐蜿蜒,穿過走廊、小橋、亭台,而進入一個廣大的果園。……由靠西北的門看,可以直接看見桃園的景色,可以看見一畦的白菜,一個水井,房屋的項脊則隱藏在樹木之後,朱紅的陽台和絢麗的梁掾,在綠蔭之間隱約可見。從後門進去之後,猶如進入了農家,紆徐進入,漸至南邊的建築。……穿過了桃園,她們進入了「友耕亭」。友耕亭是個八角形的建築,座落在那條蜿蜒的小溪的末端,由此順著小溪的一個長廊,通到南邊的房子。亭子下面停著一條小舟。……再往前幾十步,便是一個朱紅欄杆的木橋,那座橋彷彿是把全桃園的大結構做一個收束。立在橋上,看見那條小溪匯而為池,在南端大約四十尺寬。池畔有一水榭,上面有露台,台上座位環繞周圍,水榭的基礎一部分在陸地,一部分伸入水中,上面有一木匾,匾上刻有三個石綠色的字,是「洄水榭」。……水榭的左右,樹木掩映,翠蔭如蓋,走廊在樹蔭中時隱時現,一直通到水榭。

中國傳統園林建築中的「亭、台、樓、閣、園、水榭、廊、橋」等都在此得到了體現,而且「朱紅的欄杆,朱紅的陽台,石綠色的字,絢麗的梁掾,綠蔭,翠蔭如蓋,一畦白菜,……」,紅的,綠的,白的,翠的,絢麗多彩,中國傳統建築的顏色都描寫得活靈活現,煞是好看。像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景緻當然會激發中外讀者對美的想像力。不同的國土養育著不同社會習俗的人。諸如「沖喜」,「守節」,「辦嫁妝」,「陪嫁」,中醫,中藥,葯膳等等很多的中國社會生活習俗對外國人來說是很陌生的。林語堂對這些習俗都了如指掌,如數家珍。他在小說中用了大量的解釋性的描寫,向外國人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中國人生活的畫卷,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從達官貴人的娶親嫁女,文人墨客的賦詩作畫,到小家碧玉的閨房擺設,百姓的熬粥煎藥應有盡有。西方國家的讀者在欣賞這部巨著的同時,一方面讚歎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驚嘆林語堂先生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在《京華煙雲》中,作者著力塑造了幾個中國婦女的形象。姚木蘭,這個「道家的女兒」,是作者最為心儀的女人形象。她不僅形象美麗,心底善良,而且聰慧過人。她既精通金石、甲骨文,對中國詩詞繪畫有極高的天賦,又手工女紅、烹飪廚藝樣樣拿得起,放得下。在國家遭遇外來侵略,個人生活遭受挫折時,她從富家小姐變成村婦,安心過著幽『靜的山村生活,到最後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偉大民族大海中的一滴水。她深明大義,在國家危難之時,鼓勵兒女參加抗日,加入全民抗日的滾滾洪流中。林語堂曾經說過,「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在姚木蘭的身上,作者集中了中國優秀婦女的品質。曼娘,小說中的另一位女主角,承載了中國傳統婦女的品質。她為了自己心愛的男人,甘願在他病危的時候為他「沖喜」,男人病死之後,她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一生為他守節,她是千百萬中國傳統勞動婦女的一個代表。她們善良,勤勞,遵守封建禮教,含辛茹苦,但在遭受外來侵略者的凌辱時,她們用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表示反抗,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她的一生是悲壯的一生。在西方社會,人們追求個性的發展,他們的人生價值觀與中國的傳統婦女的完全不同。他們會驚嘆木蘭的美,但不會真正理解像曼娘這樣的中國婦女。通過這部小說,作者讓西方的讀者了解到在遙遠的東方,曾經有這樣一批女人像這樣真真實實地生活著。這部作品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女性的小說,它描寫了眾多不同類型的婦女,有的才華橫溢如木蘭姊妹,有的對愛情追求凄婉動人如紅玉,有的貪婪卑鄙如鶯鶯,有的勇敢堅強如黛雲,總之,這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真實寫照。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看似鬆散,它包括獨立的三部。但它卻是以社會歷史大變革為背景,以婚姻為紐帶,以北京的姚、曾、牛三大家為軸心而展開的長篇大作。書中既有才子佳人,也有順乎自然的道家,桀驁不馴的前清大臣,以及狐假虎威的官人,真是百人百態。社會的方方面面,上至達官貴人,社會名流,下至妓女,漢奸等等,都在不同的歷史場景,自然場景,演義人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故事。穿插在故事裡的,既有歷史演義,又有風俗變遷;既有佳話,又有美景。倘佯在浩瀚人海的喜怒哀樂情感中,讀者一邊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書中人物的起起落落,而心潮起伏,一邊不禁掩卷而沉思:何為人生?我想,無論是中外讀者,在探視書中人物的生活經歷時,都對此有同感,能激起共鳴。

「儒、道兩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兩大支柱。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是儒、道兩家互補的文化。」自然之道,是道家始祖老子,莊子思想的核心即老子之所謂的「道」,就是自然之道。「道」是自然無為的。所謂「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意而為。「道」本身的存在就是自然的。既然「道」是自然的,「道」所生成的萬物也是自然的,對於人性,老子當然也主張自然。莊子論自然之道,與老子的觀點基本一致,但對自然人性和自然之美的論述更為充分.「京華煙雲」從篇首到篇尾一直貫穿作者的道家思想。小說的上、中、下三卷的開場都引用了莊子的語言來說明「道」即「自然」,及該文的主旨——「浮生若夢」。「大道,在太極同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p1莊子認為,自然無涯,人生無涯。在下卷,作者引用了莊子的「知北游」,「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作者想說明生死循環之道,如「秋天樹葉衰落之時,春已開始,起伏循環,天道也。」¨¨作者在第三卷中描寫戰爭,可謂描寫了舊中國的衰老,就是新中國的萌芽,故書中有「晚秋落葉中,可聽出新春的調子,及將來夏季的強壯曲拍」¨副等語。雖然該部小說用莊子的道家思想貫穿其中,但作者並沒有因此標榜莊子,把中國近現代寫成「在想像的雲霧中發生並高高地超越於時間和空間的」歷史¨「,而是「封建王朝,官僚政治,吃人禮教腐朽沒落,民主要求不斷高漲,民族意識迅速覺醒的歷史。」¨43人的一生從小到大,從年輕到年老,一代又一代,在交替、在替代,這猶如四季輪換,歲月更新。這是自然規律,任何人為的力量都不可改變。這部作品反映了中國的一切困惱紛擾,但對國家從未放棄希望。在國家處於危難之中,中華民族表現出了不畏強暴,團結一心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特別是作者描寫的朝氣蓬勃的年青一代使我們看到了民族的未來,希望,所以該部作品的主旋律是積極的。林語堂先生當時寫作《京華煙雲》的本意在於向西方全面介紹中國社會,讓西方讀者同中國人一道過日子,一起歡快,一起憤怒。林語堂成功了,他成為了國人的驕傲。直至今日,《京華煙雲》仍作為一部近代中國的史詩,以它的場面宏大,涉及面廣,民族性強等特點,征服了世人。「這一本書是歷來有關中國的著作中,最忠實、最巨麗、最完備、最重要底成績。它是忠實的,毫不隱瞞一切真情,它的筆墨是那麼的豪放瑰麗,巍巍乎,煥煥乎。對於古往今來,都有透徹的了解與體會。」Ds]林語堂先生給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學及英漢語言翻譯及寫作的財富。作為英語教學者,學習研究他的一系列著作,不僅能提高我們的中國文化,文學修養,而且能提高我們的英語水平來達到我們傳播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思想的目的。林語堂的成功證明了一個道理:越是民族性的東西,就越具有國際性。

《京華煙雲》與《紅樓夢》比較研究

林春香 徐州師範大學文學院

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說《京華煙雲》是一部在海外享有盛譽的文化小說。小說內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優雅含蓄,集中了林語堂小說藝術的精粹。就該小說而言,無論是人物刻畫還是情節結構,作者都以一種自然、平淡、真實的藝術加以再現,給人以含蓄雋永的魅力。《紅樓夢》這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作為我國小說藝術成就的最高峰,對後來的文學創作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和衝擊力,影響了一大批的作家和作品,《京華煙雲》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無論是該書的歷史背景、小說塑造的主要人物,還是作品無形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哲學觀,以及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文化傳統,我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紅樓夢》的巨大藝術投影,這篇創作明顯地受到《紅樓夢》的影響,是對《紅樓夢》的繼承與發展。

一、歷史背景

任何偉大藝術結晶的誕生都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時代造就了一批批優秀的作品,一部小說所描述的人、事都必須置於一個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背景是小說中的人物的思想及其命運更迭變遷的載體。《紅樓夢》和《京華煙雲》這些優秀作品的誕生和當時的中國社會是分不開的。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就是在所謂「乾隆盛世」的時候。這時候的封建社會已經逐步走向沒落,滿清貴族的統治已經在走下坡路,封建制度走向滅亡已經是必然的趨勢。這樣的一個現實在他的作品中,有著真實的反映。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賈府由盛轉衰的情形,就是當時整個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尤其是滿清貴族地主經濟的一個縮影。它代表了滿清貴族地主經濟的落沒景象,也代表著中國整個封建地主的落沒景象…173。這部作品淋漓盡致地揭露了當時封建官僚地主的腐朽面目。某些反封建的因素,也在這部作品裡流露出來。掩飾不住對《紅樓夢》的熱愛和痴迷,林語堂決定借鑒《紅樓夢》的藝術形式,寫一本反映中國現代生活的小說,經過一年多的努力,70萬言的的長篇巨制《京華煙雲》終於誕生了,它是《紅樓夢》的「近代版」l2|。《京華煙雲》的整個故事就是處於近代中國風雲變換、改朝換代的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整部書以人物的悲歡離合為經,以時代變遷為緯,詳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從義和團運動到抗13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從側面反映出現代中國的社會歷史。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勳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或褒或貶地描寫了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國特色人物。可以說是對中國現代社會的全景描寫[1]73。如果說文學作品是作者思想載體的話,那麼《京華煙雲》可以說是林語堂對當時社會生活的體驗與認知。從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亂世與老莊的生活背景有著相似之處。如何在一個時代中體現人與宇宙萬物共同生存的價值,這就是作者一直想要尋求的答案。「七七」事變後,抗日民族解放的烽火點燃了林語堂的愛國主義火種。他在給郁達夫的信中坦露了《京華煙雲》的創作動機:「為紀念全國在前線為國犧牲的勇男兒,非無所為而做也。」…72這句話明確地表明了作者的創作動機,並且在文中有多處反映,「不到山河重光,誓不回家鄉」。這是《京華煙雲》結尾時軍民所唱的一段歌詞,也是林語堂寫作時的心聲。作者難能可貴的是把愛國精神融入到文學作品中,從而使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得以升華,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林語堂覺得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應該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參加到抗日救亡的時代洪流中去。但作為一個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認為要使讀者如歷其境,如見其人,必須藉助小說這種手段來表達。這些就構成了林語堂創作《京華煙雲》的初衷。

二、人物設置

《京華煙雲》在人物設置和造型方面借鑒《紅樓夢》的地方有很多,林語堂認為《紅樓夢》、《水滸傳》、《金瓶梅》等名著,「哪一部成功不在於複雜人物之描寫?所以《京華煙雲》體裁,也是故意如此」E31273。《京華煙雲》人物眾多,在中國現代小說中是比較少見的。林語堂在給郁達夫的信中對小說中人物設置作了這樣的說明:「至故事人物大約以紅樓人物擬之,木蘭似湘雲,莫愁似寶釵,紅玉似黛玉,桂姐似鳳姐而無鳳姐之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紈,寶芬似寶琴,雪蕊似鴛鴦,紫薇似紫鵑,暗香似香菱,喜兒似傻大姐,李姨媽似趙姨娘,阿非則遠勝寶玉。孫曼娘為特出人物,不可比擬。」[31273對創作而言,《紅樓夢》這部小說留給林語堂的記憶和表象,直接影響了他對女性形象的審美心理,進而影響到了《京華煙雲》中兩位主要女性木蘭與莫愁的形象塑造。對於《京華煙雲》的主要女性形象姚木蘭與姚莫愁的創作淵源,林語堂巧妙地借鑒了《紅樓夢》中的史湘雲,塑造出了姚木蘭爽朗樂觀、豁達大度、優雅多情、持家理業之能者的理想女性,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女性形象賦予了木蘭。而作者筆下的姚莫愁這個人物形象則從《紅樓夢》中的薛寶釵那裡得到了創作靈感,也吸收了其中最有價值的創作營養,在作品中摒棄了薛寶釵性格中偽善的一面,塑造了莫愁為人實際、大方得體、成熟穩健、聰穎圓滑的性格特點。這些成為《京華煙雲》中木蘭與莫愁的形象創作最初的來源。《京華煙雲》中的木蘭繼承了史湘雲性格中爽朗樂觀、豁達大度的一面。面對生活的種種沉浮,木蘭始終能夠保持這樣一種心境,胸襟開闊又自然洒脫。木蘭生性活潑,寫起文章來才思敏捷,在日常的談吐之間,她又多詼諧風趣,對人對己都是不拘小節。人們常說人如其字,木蘭的字就像男人的字,「筆力遒健,不太像出諸女人之手。字有半寸多大,字體莊嚴大方,筆法奔放,字與字間,時有連筆,足見寫信人瀟洒豪邁」¨J。林語堂曾說:「發現中國人脾性的最簡易的辦法,是問他在黛玉和寶釵之間更喜歡哪個,如果喜歡黛玉,他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如果喜歡寶釵,他就是一個現實主義者。」bj從《京華煙雲》的對話中便可知道,木蘭是欣賞黛玉的,而莫愁剛好喜歡寶釵。《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城府很深,喜怒不形於色,資質聰穎,既會對上逢迎,又會對下安撫,博得上下的一片讚揚。寶釵的思想觀念和舉手投足均迎合封建時代大家閨秀的審美觀念。莫愁在外形上和性格上都和《紅樓夢》中的寶釵有相似之處,莫愁為人實際,性格穩健。莫愁在日常生活的為人處事中總是大方得體,只在偶爾時會發表一下自己的見地,若心裡有什麼喜歡的事情,在無法抑制之下,也不過嘴角邊流露一絲微笑而已,這些細節方面像極了寶釵。就像林語堂所說,木蘭是「藏豪華於無形,而以淳樸自然為本相」,莫愁則願意「以豪華為表,以淳樸自然為里」。

三、哲學精神

在哲學精神方面,《京華煙雲》以莊周哲學統領全書,要表達「一切人生浮華皆如煙雲」的道學思想,林語堂的大女兒林如斯認為,《京華煙雲》的主要貢獻不在於主要創造了哪些藝術形象,而在於傳遞了這樣一種哲學思想——「浮生若夢」∞J。這是林語堂賦予小說的主旨。林語堂根據莊子的哲學精神強調了人的永生是種族的延綿,新陳代謝是世間萬物永恆的真諦。在《紅樓夢》中,儒道佛三種傳統文化都有所反映,我們感覺到「紅樓角色」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問題,即在「寶一黛一釵」三個主角身上看到了與「佛一道一儒」三種傳統文化之間的對應關係。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佛家文化在賈寶玉那裡反映的情況,寶玉最後看透紅塵俗世的紛繁,皈依佛門;道家文化在黛玉身上的反映,如道家講求修養身心,由身及心,林黛玉身體贏弱,因而心情欠佳,總是心懷悲戚,吟唱苦詞;以及儒家文化在薛寶釵身上的反映,如寶釵重視傳統的仕途觀念,一直規勸寶玉注重「仕途經濟」。而真正支配賈寶玉和林黛玉二人生活的精神因素,則是由莊子所闡明的道家思想,或者說,莊子的道家思想在《紅樓夢》的精神世界中佔據了一個主導的核心地位。當中國文學發展到18世紀的清代,《紅樓夢》的出現真正讓我們看到了莊子的藝術精神在文學領域的發揚光大。《紅樓夢》的藝術創作真正體現了中國人追求藝術的人生的崇高理想。作者就為我們開列了許多歷史名人名錄,這些古人或為逸士高人,或為情痴情種,他們在實現了藝術人生的同時,還成就了文學藝術的事業。《京華煙雲》主要反映的也是道學精神,小說中對木蘭父親姚思安給予了詳盡地描寫,他的生活形式以及人生感悟也構成了小說的整體基調,這就是那種渾然天成、順應天道,遵從自然,怡然隨和的生活藝術。姚思安正是在亂世中倡導老莊學說的代表人物。他潛心研讀道家書籍,收集古玩,修心養性;他樂於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如一個悠然自得的哲人,將世間萬物淡然地化於胸懷。如果說一個人的思想是決定其行為的主要因素,那麼外在的行為活動正是人物思想的體現。然而「道可道,非常道」。作者將自己的體悟傾注在他所鍾愛的人物姚思安和姚木蘭身上,讓他們在四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在庸庸擾擾的俗塵俗事間自己去面對。書中第三部題為「秋之歌」,取莊周「臭腐化為神奇,神奇化為臭腐」之周而復始,由平淡之至趨向絢麗,再由絢麗之極歸於平淡的循環過程,秋季的歌聲象徵著「樹葉衰落之時,春天已經開始」。生命由滄海中的一粟到最後的融合,是由閉廛走向開闊,由單薄走向渾圓,由狹小走向博大,這一過程,就是老莊哲學中所謂的「道」,是一種過渡的力量,是一種由舊到新的演化的力量,也是一切事物的宏觀趨向。這是把古老的道家哲學與現實的社會相聯繫,將中國悠久的道家文化與世界的客觀發展規律相聯繫而得出的偉大預言。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道」是中國人的科學,科學即是世界的「道」。道家遵從神秘化了的科學,科學探索日趨淺顯的「道」,本質上是共通的。

四、歷史文化

從《京華煙雲》所折射的歷史文化來看,《京華煙雲》以藝術形象來向外國人全面地描述中國的歷史文化。林語堂採用了中國傳統小說的藝術表現方法,向外國人展示了中國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林語堂的初衷是把《京華煙雲》當做全面介紹中國社會的一扇大門,不熟悉中國國情的異域讀者從這扇大門裡了解進而熟悉中國社會。小說如同一位無聲的導遊,引導外國讀者跟隨作者一起觀賞各種景緻,同中國人一起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生活,一起感同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在評價《京華煙雲》時說:「此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得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這裡所說的「哲學意義」,不應僅籠統地概述為「道家哲學」,而幾乎可以看做是人物心靈成長和完善的歷史。這也是《京華煙雲》的精妙所在:它所講的文化,是灌注著生命靈性的文化。《京華煙雲》敘述特點上明顯借鑒了《紅樓夢》。因為作者設定的閱讀對象是「洋人」,所以小說中許多對於中國人來講,不必詳細說明的內容,作者也予以詳細地說明和講解。比如,姚木蘭的婚禮,寫出了木蘭豐富的陪嫁,各種珠寶玉器的名稱、數量均有詳細的記載。與此相對應的是,《紅樓夢》中對秦可卿葬禮的描寫,向讀者展示了中國古代王公貴族極為奢侈的排場,從而滿足了讀者的期待視野。木蘭的婚禮也讓西方讀者了解了中國富有家庭婚嫁的場面,從而滿足了他們對那個時期中國一個富貴人家婚禮排場的好奇心。《紅樓夢》中有非常詳盡的關於飲食方面的描寫,例如許多節日中的宴會,林語堂對此也非常感興趣。因此在《京華煙雲》中,他所描寫的大家族的飲食文化已不僅是滿足人們的味覺方面的要求,而且他還把飲食和藥物聯繫起來,飲食可以用於健身治病,卻又不像西藥那樣有副作用。不僅如此,飲食文化同時還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和生活情趣。《京華煙雲》一書中除所描寫的中國飲食習慣與西方形成鮮明的對比之外,還有對居住、休憩等最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問題的描寫。這對生活在充滿現代氣息的「人為」環境中的西方讀者來說,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西方讀者可以在此深深體會到中國文化藝術的魅力。從兩者所反映出的文化價值觀來看,《紅樓夢》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傳統文化的因子在其中表現得非常豐富。從反映生活的豐富性來說,它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就其包含的文化因子來說,可以稱之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總匯。作為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紅樓夢》不僅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巨大寶庫。《京華煙雲》所體現的文化價值觀可以從文中的人物反映出來,如林語堂賦予了主人公姚木蘭「中西方合璧」的性格特徵。小說中的姚木蘭,不僅是中國文化思想的理想組合,而且也是中西文化思想的辯證統一,在她身上體現了作家中西融合的女性觀。作家讓木蘭在婚戀生活中扮演了一個難演的「雙重角色」,一方面她順從地接受了父母之命,并力圖進入賢妻良母的角色;另一方面她又在心目中深藏著自己所愛的人孔立夫,甘願任何時候為愛情赴湯蹈火。書中既顯出她的理性及與世俗的融洽一面,又流露了她的任性與坦蕩,小說將姚木蘭性情中的矛盾調和成一個統一體,對小說人物的塑造無形中流露出作者特有的文化價值觀。總的說來,《紅樓夢》作為我國歷史上的經典小說,無論從哪個方面所傳達的思想對後世文學作品的產生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文學史上有著不朽的地位。《京華煙雲》作為我國20世紀初的一部優秀小說,真實地再現了20世紀初中國的歷史。作為一部近代版的《紅樓夢》,其成就雖不及《紅樓夢》,但其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形象鮮明的人物以及傳達出的莊周哲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參考研究價值。其藝術的獨特性及豐富的內涵為中國現代化的小說開闢了道路,為中國藝術創作的現代化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因為隱含讀者是西方人,這部書在當時才能那麼被西方讀者喜愛甚至獲得諾獎提名,而對於國人而言,《京華煙雲》本來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小說。如果不理解這點,你就很容易糾結於名實不符的問題,而其實這就是兩個讀者社群的評價體系混淆到一起了而已。


都是一年前看過了,書中的細節已經忘得差不多。但仍然歷歷在目的是書中以逃亡開篇又以逃亡的場景,雖然人已換。書中邏輯還是比較清晰的,比起樓上有些人說的邏輯不清我想是沒細心揣摩而已。至於說是現代版紅樓夢,個人理解只是現代人所能理解的紅樓夢,讀過紅樓夢的都知道裡面的故事場景排場,實在是大啊。


看了兩天,昨天更是看了7個小時,昨晚熬到凌晨三點多,總算把最後剩下的一點看完了。

趁著這股熱勁,寫寫自己的拙見。

木蘭很完美,她是新派與舊派衝擊的產物,在表面上她上的是女式新學堂,接受西方(一部分)的思想,在下卷中甚至穿起了奶罩;但是骨子裡仍是封建禮教下的女性,她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了曾蓀亞,沒有勇於去追求自己所愛的孫立夫,並且還存在讓丈夫納妾的心。

從她讓丈夫納妾和去舞廳這點來看,我真的不知道她是真的曾蓀亞愛到能如此寬容,還是她根本沒那麼愛他,只是因為他是一個「合適」的人,她才會嫁給她。

從男性的角度看,木蘭機智多才,且寬宏大量,貌美如花;擁有追隨社會潮流的思想同時又恪守封建禮教(三從四德,支持納妾等等)確實是民國時期男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型,甚至到現在仍然可能是大多數男人眼裡的理想型。

可是從女性角度看呢?我只看到一個服從於男權社會的女人。女人看女人,木蘭並不是完美的。

全書中我能說最不喜歡的是紅玉嗎?她真的是活生生把自己「作」死的那種。她死因最大的部分就是因為自己的任性,誰也怨不得。甚至我討厭紅玉更甚於素雲(素雲好歹是滿足自己,敢於行動。雖然動機和方式都不好)。

紅玉嬌嗔封建保守,她喜歡阿非,明知決定他們婚事的是姚先生姚太太卻不願去討好,任由自己的性子來;看到阿非和麗蓮的親密交往首先選擇的是任性發脾氣而不是問清楚;一次次地讓阿非去哄著自己.....

我一個女的看到紅玉的整個過程,也是累。如果她不驕縱任性能問清楚事實,如果她不驕縱任性不顧眾人相勸仍相信和尚的前文,她真的不會死。愛是雙向付出反饋的,紅玉一味地覺得自己付出良多,為阿非操心,為阿非哭泣煎熬自己的身子,其實她只是感動了自己卻沒能和對方做到真正的心意相同。

甚至最後她的死到最後也是時過境遷。

姚太太這幾句話說了之後,這兩個年輕人感覺到他倆之間有了一種關係,這是以前一直在壓制著始終不敢承認的。寶芬對阿非開始嚴肅起來,而且自己也感到羞慚不安,二人之間也再沒有少爺丫鬟之間那種疏忽隨便,寶芬也再不允許阿非幫她做那些洗涮抹擦的雜務。另一方面,寶芬向阿非說話時,更有一番前所未有的溫柔,是無法掩飾的。別的女僕注意到寶芬比以前更留心她的衣裳。阿非不再把她當丫鬟看待,也不肯再讓她伺候。在這種情形之下,寶芬也無法不依從,有時候兒阿非不知不覺的拿她比紅玉,覺得紅玉是比不上寶芬。比如說,寶芬從未和他吵過嘴,身體又強健。阿非這麼想時,忽然自覺得良心不安,不該想已故情人的短處。

木蘭覺得寶芬比起紅玉來,和阿非匹配,更為適宜。因為寶芬有舊家庭的教養,比起輕薄新派頭兒的麗蓮,好得無法比擬。

桂姐要去和女兒愛蓮一起住,木蘭說她那一陣子預備遷往南方,但是因為靜宜園還有一半空著,曼娘和經亞家可以搬進去住,他們名義上付一點兒租錢也就算了。這會使王府花園再出現歡樂的氣氛,這樣也比租出去好。

  這個想法大家同意。阿非仍然住在自省堂。珊瑚住莫愁以前住的院子,因為再往裡面姚太太的院子,現在由寶芬的父母住著。沒人願住紅玉的院子,因為大家都嫌不吉祥。


同時在看《金粉世家》和《京華煙雲》,後者和前者的差距可見一斑。前者情節緊湊拖沓冗長甚少,後者,大量無關廢話之多,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總之不是很推薦京華煙雲。


目標讀者是外國人,所以從老外的視角去理解覺的此書可以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以及在歷史變動下不同的人對時代和潮流的看法,在時代不穩定下不同的人顯露了不同的嘴臉,老外覺的,哇,寫的有血有肉,人物有多維度,挺好
如果中國人讀會覺得只是本小說,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為本國人了解自己的歷史以及自己本國人的性情
至於現代版紅樓夢,個人感覺不符,文中對於木蘭角色描寫有點矛盾而且過於美化,特別是在對於自己丈夫有外遇納妾問題一事上,紅玉雖說描寫的像林黛玉,各種小事吃醋,體弱多病敏感,但是我個人感覺只仿照了型,實質卻沒有寫出來,阿非像寶玉但是勝過寶玉
整本書讀下來特別的覺的張振玉先生翻譯的太好了,特別是第一章節描寫曼娘的那一段,還有一些風景描寫,佩服,打心底佩服


曼娘結局太悲慘


可我讀來卻覺得書中人扭曲得畸形得美極了,一生怎麼會有那麼多腌臢事,把人嚇得笑出聲來。


之前寫的————————————————

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事過境遷之後,回顧其因果關係,卻發現其影響之大,殊可驚人。

所謂道家的「機會」之理,除去由人不能察覺的原因決定之外,也是由事件上的相互關係而表明。

前前後後看了一周才終於看完,說起來只有四十五章的內容實在是有點長了。說起來,決定讀這本書不過是因為偶然看到一個評價「民國版紅樓」。我疑惑:寫的究竟是多好竟有勇氣捆綁上紅樓?

後來才知道林語堂先生是紅學的資深學者,他的本意是把紅樓這一中國文學界的傳奇瑰寶譯成英文,可無奈漢語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紅樓一夢的驚世駭俗譯成英文窺不出它千分之一的精彩。所以林老模仿紅樓的框架和格局用英文寫成了這部小說《 Moment In Peking》,即現在為多數人所知的張振玉版的譯本《京華煙雲》。

最大的遺憾是林先生沒有用中文寫,而西方文學的用詞習慣,敘事模式,寫書框架實在跟中文出入很大,不管譯版有多優秀,終究少了很多其中滋味。

很多人說《京華煙雲》裡面政治變幻國家戰爭和人物命運故事發展分離的太明顯,中國的文學顯然不太喜歡把故事和說理分的太清,於敘事中潛移默化的過渡到說理其間不乏至理名言,而西方文學,就我所讀過的著作中《戰爭與和平》,《紅與黑》,等等很多都是會用成篇成章的內容去敘述故事的相關背景,反正以我的讀書習慣,很多時候都是直接跳過去的,特別是戰爭與和平,成章的環境渲染看的我腦子一片混亂,即使瀏覽一遍也記不住什麼,所以很多時候乾脆直接跳過。無疑,《京華》既然是寫給西方人的文學,自然也是同樣的寫作手法和思路。

也許是因為「民國版紅樓」的稱呼讓我一開始對它的期待值過高,導致看的過程中,越來越失望。總的來說,不過是林先生花很大筆墨去讚頌稱道的姚木蘭得不到普遍的認可。林先生說過這是他喜愛至極的一個女子,可是倘若你懷著稍多一點的女權主義去讀,是很難會喜歡上木蘭的。誠然,我就是這麼個人。可能以那個時代的眼光看木蘭的確是完美的,浪漫活潑而充滿生氣,喜歡遊歷山川名勝,追求詩情畫意的生活。妙想夫人,鍾靈毓秀,瀟瀟然有林下之風,可敬可親,真真可愛之至。同時她保有那個時代應有的傳統思想和習性,喜歡研究甲骨文,熱衷收集古玩藏品,會針織烹飪,懂婆媳家庭和諧之道,知書達禮窈窕淑女。即使有仰慕已久的人也恪守封建理教遵從父母之命嫁給另外一個男人,為他洗手做羹湯,捥袖剪花枝。而她又是何等的幸運,有一個雖然平庸卻絲毫不禁錮她這些奇奇怪怪嚮往洒脫自由思想的丈夫,還戲稱其為妙想家。又有一個五分鐘靈魂對話可用一生來懷念的知音。

林先生把她的一生鋪設的如此完美,同時拿故事中所有其他的女人——上至夫人小姐,下至丫鬟婆子——的命運來做對比。欣賞歸欣賞,可喜歡是發自內心的一件事,可以沒有任何理由,所以我忽略了女主忽略了那個園子里三個家族之間男女老少的各種恩怨糾紛。偏偏喜歡上了姚老先生,大概是因為他秉承的道家思想他從出場到離世的智慧煉達,永遠充滿無限韻味的「莊子派言論」,在我看來,他以一種更加明白透徹的態度翩翩然立於濁世,擁有超脫了那個時代的智慧通達。再者,集完美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木蘭不也是他一手教大他最得意驕傲的女兒嗎。

的確,看的出來,文中模仿紅樓的印記頗重。不管是故事的整體框架——三大家族於亂世的命運沉浮,由勝轉衰的變化歷程,人物隨家國變幻的命運分歧,男女之間各種感情糾纏。還是譬如眾人遊園題對聯,中秋家宴吟螃蟹詩,紅玉阿非兩下無猜終無緣,等等太多細節,都有很多紅樓的影子,有的乾脆是套上來的情節。林如斯在給譯本作序的時候也寫道:又如書中談《紅樓夢》之處,當然非未讀《紅樓夢》者所能欣賞的。 印象最深的便是紅玉重病直至香消玉殞的相關情節就像是把黛玉的若干經歷及心緒變化拼湊而成。

她還要說別的話,但喉頭梗塞,兩眼閃亮,大哭起來。她一邊兒哭,一邊兒說秋天已至,然後停住,套用了一句諺語說:「家財萬貫,不如諸事遂心。」姚老先生聽了這個丫鬟的傷心話,感動至深,這比他兩個女兒動人的懇求含義更深。往外走的時候兒,姚先生說:「我一定讓你們都諸事遂心。」
短短几行字卻讓人心頭一滯,忽的想到當時紫娟也如甜妹一般走投無路孤注一擲淚眼模糊的跪在薛姨媽面前替自家小姐求救。

紅玉是另一個黛玉,和黛玉一樣她並不完美,有很多值不得稱讚的缺點,可卻總能輕易得到所有人的原諒與憐愛,是幸也不幸吧。最後紅玉留給甜妹的訣別信:告知阿非,依月下老人祠神簽行事。我祝他婚姻美滿——也實在太讓人心酸。

最後,我總結一下欣賞不了這本小說偉大的原因:我太low!我太low!我太low!T_T 其實主要是對女主的人設欣賞不來,不光女主,裡面所有的人物給的感覺都是不立體,性格體現太扁平。不過這一定是我的原因!回去修鍊修鍊過幾年再讀!

以上。


前半部分就是描寫木蘭的瑪麗蘇小說,後半部分要好一些。無法跟紅樓相提並論


很好看,每年春天看一遍,秋天看一遍


【又是一本被期待壓壞的書。】

有傳聞說是林語堂想翻譯紅樓夢,但因各種原因做罷,遂用英文寫了京華煙雲一書,算是個翻版紅樓。但也有傳聞說是紅樓夢的英文翻譯已經完成,紅樓是紅樓,京華是京華,兩不相干。無論歷史的真相何如,在本書中還是可以看到紅樓的影子的。才華橫溢幽怨哀愁客居親友家的紅玉簡直是黛玉的翻版!另還有遊船的戲碼,花園內暢談古今的文人宴會,也像個七八分。

和紅樓一樣,這裡面的女子也是多姿多彩,各有風騷:

  • 曼娘是典型的古典式美女,裹著小腳,深居簡出,含蓄內斂,三從四德。
  • 木蘭可謂是林語堂構造的完美女性了。在當時中國新舊的衝擊下,木蘭有著新式的活潑與奇思妙想,能力強不矯情,但內心裡又還是儒家那一套,喜歡小腳,贊成納妾,蓀亞出軌她的反應便是扛起婚姻保衛戰的大旗,趕小三,留夫心。
  • 莫愁與木蘭的奇思妙想比起來,更務實些,有點寶釵的韻味。莫愁得知木蘭和立夫間的情愫,她不言不語,為兩人遮掩;對立夫的一切新式言論,只要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予以回敬即可。
  • 銀屏是姚家的丫頭,一心飛上枝頭變鳳凰,奈何姚夫人打壓,公子又是一個多情種,最終命喪黃泉。這一場婆媳大戰最後兩敗俱傷。

單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本書也就3分;其名聲主要是在當時的環境下給外國呈現了一個真實的中國。

在書中看到一首詩,有點意思:

人本過客來無處

休說故里在何方

隨遇而安無不可

人間到處有花香


推薦閱讀:

《京華煙雲》里的曾蓀亞究竟有沒有錯?
最喜歡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中哪個片段?

TAG:林語堂 | 讀書筆記 | 民國文人 | 京華煙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