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面對任務書設計的時候一般的思考過程是怎樣的?


謝邀。設計流程通常還是比較穩定的,設計構思和解決方案本身是發散的,這倆並不衝突。

而且,通常面對的不是任務書,只是規劃條件。

甚至很多時候連規劃條件都沒有。

這都很正常。這也是我們這個複雜的轉型時期常見的現象。

你不但要知道事情怎麼做,還得知道做什麼,因為社會分工還沒那麼明確,每個環節都不得不擴大覆蓋範圍,出現工作交叉。建築設計得往規劃和策劃延伸,而施工和廠家都往涉及延伸。

我早幾年寫過一個流程要點。看看就好,不要轉載。

前期確認所有這些事情,之後,可以開始考慮方案怎麼做。
不管你怎麼做,做出來的結果必須包含以下這些事情

前因和後果都很清楚,很程序化,都必須滿足。而兩者之間則是一個裝著各種方法的黑箱

黑箱之內,各人有各人的路數,完全是發散的。有人做個夢就出方案了,有人拍一下腦袋就出來了,有人用窮舉法試錯100種可能性,有人按所謂的形體推演,有人翻看經典方案選一個抄,還有人進行所謂的邏輯思考一步步進行選擇,更多的人是直接按最常規的方案照搬。

這些都可以。但真相。。。哦不,最終實施方案只有一個。


我推薦新人這樣做:

-----------------------------------------------引用----------------------------------------

建築設計的基本要點——評圖四步走


1 環境:四個字,高低進退。這個跟法規很密切,跟功能也有關。
2 體量:大小方圓。尺度和尺寸的大小控制,以及基本的形狀。
3 表皮:虛實疏密。立面總是內外因素共同決定的,虛實在於功能,疏密多來自審美。
4 立意:不拘一格。同學們都很關心的很飄渺的問題,其實只要是有情懷有亮點足矣,唯一的規則就是不拘一格。
-----------------------------------------------引用畢--------------------------------------

把前因和後果看仔細,然後忘掉(其實是放進潛意識),然後先按常見的幾種方法構思幾個方案試試,比如拍腦袋,四步走,照搬法,推演法,窮舉法,等等,然後呢,
然後進入黑箱。
所有因素和方案熔成一爐亂七八糟的開始化學反應,總之選出或生出一個最佳方案或幾個備選方案。
大功告成!甩給甲方!
如果沒選出來,重複以上各種方法或者再找點新方法,再生幾個方案,再進入黑箱。
如此循環。
----------------------------------------------總結分割線--------------------------------------
實際上,很多大師作品介紹和期刊上的方案介紹,都會告訴你一些方案生成的思路,這些方法必然是多姿多彩各有優點的,得多學多積累,必有一款或幾款適合你這次的方案。而且時間長了人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幾種套路,有的乾脆形成單一的風格。
然後針對所有這些方法和套路,你要有自己的那個黑箱,其實是個熔爐,能夠判斷、選擇和生成最合適的方案。

一勞永逸的唯一最優方法是不存在的。


剛準備睡覺就看到了@張羽涅 邀請,謝邀,貌似最近邀請我很頻繁哈,哇咔咔

其實樓上@袁牧說的很詳細,很具體,很標準,也使整個項目變的可控,是典型正規軍的打發,我看完後果斷收藏了,很值得學習
我主要補充幾點,再說個「野路子」打發

其實@袁牧說的特別對,很多時候,甚至絕大多數情況,設計者面對的不是設計任務書(想起大學的設計老師跟我們說,你們有設計任務書很幸福了,我干實際項目的時候,100個裡能有一個有就不錯了!),而是規劃條件,我們該如何入手?

我來分別談談


正規軍打發一(適用於有一定房地產開發經驗和策劃能力的甲方,如萬達,萬科之類的)

1,首先甲方會提供一個設計任務書(一般大項目會提供,中小項目沒有,什麼是大項目?例如萬達廣場)或者設計指導書之類的東西

讓你明白基地的範圍,設計的內容,和甲方經過調研希望你設計的方向(如甲方認為新古典比較好賣,或者甲方認為要90平米的戶型佔大多數之類的)

2,根據甲方提供的條件,項目負責人會開會,明確設計任務,然後大家都去畫草圖,出方案(每個人都出,時間一般一至兩天,項目複雜的也不會超過五天,相當於大學的一草)

3,這個時間段,需要考慮基地的客觀情況,如是否靠近河流,周邊道路情況,周邊已有建築情況等等等等。『

然後考慮規範要求,如退線,綠化帶,日照擋光之類的。

然後考慮甲方著重要求的幾點,如設計風格,必須有什麼,不能有什麼之類的。

最後考慮自己方案的表達亮點,用我師父(副院長,建築專業總負責)的話:你要讀懂甲方的想法,同時超越他的想法。

4,第一輪完事後,會接著開會,
項目負責人會根據他跟甲方的交流,確定做幾個方案(一般情況二至三個)

所有方案中的優點讓這兩個方案分別各有側重的綜合一下,深化方案。

然後分工,一般的二至三人一組,像我們小組一共主創設計師是五個,還有三個實習生,所以兩個主創負責一個方案,一個負責文本匯總,三個實習生幫幫忙。

5,深化方案。這是最糾結的過程,你要平衡規範,基地客觀條件,綜合其他方案優點,項目負責人的意見,甲方的意見,甚至於政府間接影響的意見(突然政府說要控制擋光,基地外的擋光要好於原來的擋光,面對政府,甲方一般也無能為力)等等等等

其實這個階段跟平時學校做方案,老師說哪哪不行,你再改是一樣的,只不過那個時候你只需要面對老師,現在你需要一群人面對。記得原來網上有個漫畫,畫的是你一個人設計,後邊站著一群人「指手畫腳」,就是這個階段

6,方案深化完成的話,開始出文本,我們是流水線工作,一人負責分析圖,模型和效果圖,一人負責總平面,平面和經濟技術指標,一人負責匯總,排成文本,同時製作PPT

7,列印本子,領導拿著本子去彙報

8,彙報完,收集整理甲方意見,然後從5到7,再來一遍,完事了,再來一遍........直到通過甲方認可,然後如果像萬達這種大型項目,還要上市長會,一般項目,差不多了要上專家會,然後一遍遍修改,最後規劃局,通過了,就可以開始施工圖設計了。

正規軍打發二(比較正規的公司,但是沒有房地產開發經驗)
1,根據項目規劃條件,目前社會上比較成功的案例,以及建築專業方向上的考量等等,給出自己的設計建議,跟甲方協商出本次方案設計的關鍵點

2-8,同上

正規軍打法三(土豪甲方,毫無房地產開發經驗)
1,陪喝酒(別笑,這是真的),土豪一般都控制欲很強,一言堂,同時不專業,很多東西你當面否決他會不聽,所以酒桌上比較好談話好的觀點保留,不好的可以曉之以理,必要時動之以情

2-8,同上

野路子打發(適用於所有甲方,適用條件僅一條——時間特別緊,如四天出一個文本這種的——每年總有兩三個這樣的項目)

1,根據甲方意見 ,規劃條件,規範要求,找合適的例子——然後直接抄
2,分工合作,完成平面
找效果圖公司——拼立面
最後完成文本(文本要有現成的,裡面的圖可以直接替換的)

我要聲明一點
野路子不得以而為之
我想肯定很多建築憤青看到了野路子肯定會罵:就是這樣才把中國建築的水平帶壞的,如此種種。但是我要說的是,你不是庫哈斯,也不是貝聿銘,沒有那麼多項目給你施展你才華。
建築對我是個事業,但建築也是我的飯碗,有時候,真的逼不得已向現實低頭,有些項目真的就是出完圖,然後拿錢走人。
本人家庭一般,現實的壓力不足以讓我追求每個方案都能讓自己的設計能力逐步釋放
不過大多數方案還是一步一步,有條不紊來做的

就像我在一個人生活的時候什麼狀態最理想?中回答的那樣,但是我要改一改


能做最真實的設計,不要太被甲方 領導 政府等等的,完全從他們自身思考的意見掣肘,能做完全面向建築的使用者,踏踏實實的設計,能「自由」的設計。


——這也是我每年的新年願望,雖然從沒完完整整地實現過,但是我依然堅定的相信著,這或許也算是種信仰吧!

同時插一句,有些事務所做項目大概也是正規軍打發一那種的,不過可能在方案深化,設計主題,設計概念等等方面要多下些功夫而已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

—————————————————————20140103凌晨修改—————————————
補充個,其實一個完整的建築項目設計過程(從前期到施工圖,以至於施工到竣工),建築師最頭疼是整個項目的可控性

畢竟一個項目多專業,眾多人參與,上行下達很重要,如何貫徹從方案初期到竣工後的一系列設計的方面是很重要的。

所以,再次贊一下@袁牧的答案,只有標準化的流程才能讓整個項目變的可控,變得可以控制好


因為每個項目差別比較大,任務書的專業性和深度差別也大,所以不好一概而論。
以一般的思路為例:1.羅列已知資料:如任務書、規劃要求、現場照片及調差報告、甲方口頭要求等。
2.自補充所需資料:如搜索衛星圖、尋找類似案例(用來借鑒及觸發靈感)等
3.運用理性思維,梳理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任務書中明確要求解決的問題,隱含的使用者需求問題,建築師憑個人經驗認為極其重要的問題,受資料觸發覺得可以補充解決的問題等)
4運用非理性思維,自己進行頭腦風暴,手繪草圖邊思考,觸發靈感,形成原創方案概念。
5.重複過程3,4,不同的解決問題角度,產生若干概念方案。
6.概念方案比較篩選,邊調整。
7.選出最佳概念進行深化發展。
8.深化發展時,在下一層次重複過程3和4,直至方案基本完成。
總體來說:建築設計就是用理性思維尋找、梳理問題,用非理性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的手段就是最後的方案。這是比較純粹的設計流程,但因為中國國情的原因,現實中會不斷受到各類因素的干擾,所以方案會不斷調整。


兄弟我是干規劃的,提供另一個視角。
建築和規劃的設計要點在學生時代都是老師出好的,裡面的要點都很充分。可是實際工作中並不如此,需要自己小心鑒別。
常見的要點內容其實就是規劃設計條件,也就是控制性詳細規劃里劃定的幾項條件:
規劃範圍線 規劃範圍面積
容積率 有下限及上限
建築密度 有上限
建築高度 有下限及上限
建築退界距離
綠地率 有下限
停車配比 含機動車與非機動車 下限
公共配套設施配比 對於居住達到一定規模就有小學 幼兒園 鄰里中心 商業有時會有公廁和街頭綠地
建築形態和風格 例如現代簡約 自從大大說了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築 有些地區的要點就加入這條了 其實這很負責 好過一腔熱血然後上會不過
建築能耗的要求
其他

這些所有一切都發生在你自己的地塊裡面 一個建築師搞好自己地塊內部的事情那是分內的事情 一般都會達到規範要求

但是你地快外面的才是心機之所在 這裡就說一種 建築高度的限制
工作中常見的情況是對北側現有建築的遮擋問題 假如是居住 排方案時候只能自己算了日照再決定用幾層 別以為給你限高多少就能蓋多高 後面居住的日照直接卡死 如果後面是學校 標準更高
還有一種情況是左右側有政府大樓的 五層購物中心只能蓋三層這種血淚教訓你在外面是聽不到的
以上


認真看了題目,特別指出是設計任務書的思考模式。這種問題基本上不需要問,如果只是問設計思考模式,那麼更本質。不過沒真正入行的基本聽不懂。


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戀;
有朝一日做甲方,虐遍天下設計院。
題主沒聽過這句話么?乾貨上面的答案已經說的差不多了,就我接觸的設計哥們來說就倆字:套、改


我為畫出這種圖的「設計師」感到悲哀,為這張圖群屬設計公司的「總設計師」說出「13年以後就沒有防震要求」感到震驚,為建築行業為了項目為了生計所有都聽甲方的要求感到絕望!

甲方虐我千萬遍,甲方是我親父母啊!


這個問題首先要區分方案設計還是施工圖設計。
方案設計的時候,設計任務書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因為大多時候甲方並不專業,只能提供一個很模糊的要求,設計人員需要在和甲方溝通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設計目標,根據現場條件擬訂設計參數,並以設計說明和圖紙(效果圖)的形式提供甲方做決策。
施工圖設計在思考過程中也不需要任務書,按照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和規範往下做就可以了。
那任務書是不是就沒用了?當然不是,作為工作的初始條件,任務書是必須存在的歸檔資料,一般需要甲方簽字確認。


底層野路子設計人員真實心路歷程。

哎呀,這項目還有任務書,真神奇。

這不就是規劃條件么,嗶,後邊這麼厚的什麼玩意

單體功能要求跟上次開會說得不太一樣啊

我嗶-,這綜合樓按這條件肯定超高啊,限高怎麼不說啊

上次說了當地對幕牆有限制,玩啥隱框啊

這尼瑪容積率怎麼也改了,這怎麼玩?

算了,明早給業主打電話再說吧,擼一波遊戲,嗶了狗又白加班了。


其實我們面對的是各種利益方的訴求與衝突,不可能僅僅依靠一紙任務書來解題。


可以看看康是如何思考任務書的


推薦閱讀:

清晰梳理西方建築文化在美學風格上從古典到現代及後現代的變遷的書籍、學者、紀錄片、講座或論文有哪些推薦?
建築設計工作室和事務所有哪些區別?
建築設計,老師不讓做造型,不讓做網架,不重功能,只重規範,這是好老師嗎?
外國是如何做到遺迹保護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平衡的?
如何偽裝成一個建築師/建築學生?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設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