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或潼關呢?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優於諸葛亮的先攻佔隴右?

出兵子午谷可以威震長安,為什麼不這麼做呢?況且魏延要的兵力也不多(《三國演義》裡面說是5000)·······


謝邀。

這問題實在被討論爛了,真沒什麼好繼續說的……

簡單說,子午谷之策要成功,須滿足以下條件:
A 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內急行軍到達長安(順便:曹真西征時,軍馬在子午谷走了一個月)。
B 長安夏侯懋完全不設防,而且二到一聽說蜀軍來了,就立刻屁滾尿流逃走,而不選擇閉門堅守——你急行軍是不可能帶攻城器械的。
C 此次偷襲保持信息的零泄漏,讓魏國關中和南陽方面完全聾掉。
D 夏侯懋二到逃走了還給蜀漢五千人留足糧食。
E 諸葛亮二十日內把後續部隊和糧草全部運到長安。

五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魏延這五千人就完了,打下長安,也會立刻被魏國反過來包餃子吃掉。


至於你說,五千人不多,沒了就沒了……話說,蜀漢滅亡時,一共38萬戶94萬人口,諸葛亮北伐時人口估計還沒這麼多;所以諸葛亮歷次動兵,兵力從不多過十萬,這十萬里精兵有多少?五千精兵是什麼地位?全國人口的1/200分之一啊,為了撞個大運白白送掉?

再說了,哪怕取了長安又如何?馬超當年也拿過長安,還不是在潼關被曹操按住了?魏國防禦縱深太了得,拿了長安,你要搞定洛陽和許都還是麻煩。這又不是關羽時代了,襄樊大捷就能讓各路反曹勢力蜂起,「威震華夏」。

至於你說,哪怕概率低到近乎於零,諸葛亮也可以賭一把嘛……想一想好了:
諸葛亮的資源地盤人力都不及對手,冒不起險。他北伐時,經常往祁山隴右那邊晃,一度攻佔過南安天水安定,後來又永久性佔領了武都陰平。這打法是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能把隴右割裂開就好。這是消耗弱化對手,不是求跟對手短兵相接賭命。

吳國的大鴻臚張儼曾經這麼比較諸葛亮和司馬懿: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諸葛亮的最終目標是北伐,但他歷次北伐,客觀上起到的結果,就是牽制、騷擾和削弱魏國:只要他存在,魏國涼州雍州不敢解甲,魏國始終緊張於他的出征,不敢加兵(曹真伐過一次蜀,沒貫徹始終)。這可能才是他真正的戰略:能北伐成功自然好,如果不能,至少讓魏國頭疼,自己也能平安回去;他自己在《隆中對》里早說過了,北伐成功的先決條件是中原有變,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他大多數的進攻,都是以攻為守的牽制,而不是沒等到機會,就一股腦下狠注賭一把,你死我活。
大致如此。


若干年後,闖王高迎祥也考慮過這個問題,率軍一頭扎進子午谷,想要在西安搞個大新聞。
結果半路上遭到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闖軍人數雖多但道路狹隘難以施展,所以導致全軍潰敗。
高迎祥本人被俘,隨後押往北京凌遲處死,於是從此闖王這個名號就是李自成的了~~


因為長安城毫無戰略價值

關中在三國鼎立的年代,早已經不是劉邦時的天府之國,長安城更是白骨蔽野,千里無雞鳴的鬼城,董卓遷都長安時,軍無章紀,所到寇掠,飽則棄余,人民不堪壓迫,棄其家業逃入荊州有十餘萬家,就近逃到涼益的更是不可勝計。建安元年,張濟因關中無糧而奔南陽,這之後關中處於長時間無兵無民的真空狀態

後來曹操以鍾繇為司隸校尉,鍾繇到了關中後,發現這地方根本就是不毛之地,於是以出租耕牛來招攬民耕,關中逐漸復興。但好日子沒多久,曹操又開始征討馬超張魯,再加上諸葛亮常年騷擾,關中之民又開始被大肆剝削,大部分後遷人又重新逃離關中,曹魏的軍隊在這裡除了屯田外,主要的補給都得靠河北往關中運輸,所以就算打下長安來,也不過徒然得一空城而已,根本無法就地補給,更無法以此做東征的基石。另一方面,就如@yolfilm 先生的答案說關中平原八百里無險可守,魏延兵又少,隴西關東兩方面夾擊,根本就是包餃子的節奏

諸葛亮戰略重點從來就不是長安,而是先取隴右五郡,即天水,廣魏,南安,隴西,武都(「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爭取隴右,十全必克無虞。」),漢中之戰後曹操盡遣漢中人口於此,經濟較富庶,以此地的資源來重新振興關中,再來往東發展,魏延武勇但大方向的戰略太過冒險,子午谷之策,當然不會被諸葛亮採納

PS。部分同意 @姬軒亦喵的觀點,認同諸葛亮要拔馬謖上位,但不認同「魏延為上策。諸葛亮為中策。」

魏延出谷以後,急趨而東,拿下潼關,制其險要,蔽絕洛陽救兵,諸葛亮從隴右席捲而東,破陳倉,迫長安守敵,蜀漢全取關中地,韓信奇蹟複製成功。

就如姬喵說得,魏延迅速拿下長安潼關天險,但我不認為魏延能在沒有補給保障的情況下能堅守到諸葛亮平定隴右,韓信北征諸侯時,劉漢這邊有整個關中巴蜀的大後方可以提供補給,就算一時跟不上了還能就地掠奪百姓,但這時候長安就是個鬼城啊,守兵不只要屯田,還有相當一部分補給要靠河北接濟,就算魏延攻下長安後馬上坑殺降卒,估計也撐不了幾個月,就算城裡糧草充實,五千兵守空城,跟張郃的五萬人馬死扛難度依舊不小

再者這個方案要諸葛亮短時間內擊敗天下第一的雍涼騎兵,迅速攻下隴右五郡,也有點不太現實,難度比打龍且也差不了多少,破綻實在太多,成功的話佔據關西,也不過是可以和曹魏分庭抗禮,敗了那就真要被一推到底了,所以我不認為魏延的戰略安排要比諸葛亮更高,蜀漢那種形勢下基本沒有上策,只能用中策來磨


問題並不是子午谷本身,而是魏延自己。

學習歷史戰略如果脫離於人,就是紙上談兵。

所以,我還是按照自己的習慣,提一個兇險的角度好了。

話不多,五分鐘說完。

第一,魏延的戰略。

攻克長安在戰略上並無意義,因為長安處於關中腹地。所以我更傾向於魏延傳中的說法:奇兵五千出子午谷,臨長安城下(我走過這條路,出子午谷就直接進入了長安南面的郊區,正對唐長安區,在漢長安區的東南方向),魏延出谷以後,急趨而東,拿下潼關,制其險要,蔽絕洛陽救兵,諸葛亮從隴右席捲而東,破陳倉,迫長安守敵,蜀漢全取關中地,韓信奇蹟複製成功。

第二,諸葛亮的戰略。

趙云為疑兵威脅眉縣。諸葛亮為主攻全取隴右。魏延為涼州刺史,同諸葛亮行動。馬謖奇襲街亭(隴右和關中的樞紐關口),防止曹魏反撲。

看出來兩個方案的不同沒有?

第三,方略的差異

最大的區別有兩個。

第一是戰略決心。魏延的戰略是全取關中地,複製韓信奇蹟,一戰而強弱逆轉。諸葛亮是先取隴右,從甘肅青海向關中施壓,以開疆拓土為要。即使全取隴右,蜀漢也不能改變自己的地緣劣勢。

第二是用人。兩個戰略雖然野心不同,但是都涉及到一步核心的棋,就是出奇兵搶佔地緣樞紐地,據險防守曹魏救兵。魏延的方略中,用兵五千,主將自己。諸葛亮的方略中,用兵兩萬(或一萬,記不清了),主將馬謖。

第四,最後的分析

我的結論只有一個,即使諸葛亮和魏延方略相同,率奇兵出子午谷的人也不是魏延,而是馬謖。

由於諸葛亮已經在出兵之前,就定下了要給馬謖上場的機會這件事,所以,出於對馬謖初出茅廬的擔憂,諸葛亮的策略趨於保守,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麼清晰的事實,其實是不應該被忽略的。

馬謖是誰?卧龍鳳雛關係網中的馬氏成員。一直追隨諸葛亮擔任軍機,在南征戰場上有正確建議。可以看出馬謖確實有能讓諸葛亮看得起的軍事才華。

魏延是誰?先主看好的方面軍大將,做人極度成問題,玩不了政治,是個純粹軍人,最後就死在頭腦過於簡單上面。

本來,扼守街亭這件事,趙雲和魏延是最保守的人選,諸葛亮要啟用自己的新人,如果玩好了無可厚非,但是玩砸了,就只好揮淚斬馬謖,自貶三級。

誰說諸葛亮謹慎的?他不過是考慮問題更加全面而已。

以上講的,是諸葛亮拒絕魏延的核心原因。

至於兩種方案的優劣,魏延為上策。諸葛亮為中策。諸葛亮用新人扼守關口為下策。


一.魏延奇襲子午谷之謀是否存在的論證

  魏延兵出子午谷謀略,不見《三國志?魏延傳》,但見「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孤證不立」,但魏延之奇子午谷之謀,僅見於此,但這一條恐怕連孤證都算不上,因《魏略》記載此事有殊多可疑之處。


  1.
  何由奇襲之謀留心於本國人物的陳壽不記,而《魏略》道出。這魏略作者,關於蜀漢人物故事到底從什麼地方得來的消息,可信度如何。

  《魏略》作者乃魏國郎中魚豢,大約魏末晉初人物,生平卒年已不太可考,當時因不見容於司馬氏,本書乃他私編史書,他成書稍早於陳壽,於魏國中原人物,那是詳盡得很,但是對於蜀漢人物,則未免道聽途說,貶低得多了。

  比如說諸葛亮之見劉備,三顧草廬,已在出師表裡道出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而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史實公認是諸葛亮自己去見的。(劉備三顧草廬去見的諸葛亮。筆誤)證據在於寫出師表的時候,劉備雖已亡,但是知道內情而見在的舊將也不少,這件事,以諸葛亮的性格,智慧也不會說謊。可見《魏略》說的不對。又如劉禪,魏略又說他是被賣到漢中,後來才被團聚的。這些已經裴松之一一駁過了。

  可見《魏略》作者魚豢,記錄蜀漢之事,那是相當的不靠譜。大約在那個年代交通不便,信息封閉,很多時候,特別是敵國的事,他也只能道聽途說採集消息來源,然後記錄在案,無法一一甄別了。


  若我們假定子午谷奇謀為真。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是子午谷奇謀為真,這麼重要的一個軍事計劃,出於魏延這樣的蜀漢第一高級將領之口,被堂堂國家一把手,軍政大權一把抓諸葛亮親口否定了的高級國家機密,為什麼本國史官,留心努力搜集蜀漢人物故事,特別是諸葛亮故事的,又是大將之後陳式之子,可以接觸到很多絕密檔案陳壽的不知道,不記錄,反而敵國一個默默無聞的郎中史官卻記錄得這樣清楚呢?


  難道魏國的情報網已經到了發達到了這個地步?一生謹慎的諸葛亮顢頇到這個地步:絕密的軍事計劃,連高中級其他將領都不知道,本國檔案都沒有留存,就已經一字不差得到了魏國的默默無聞中低級官吏那裡?若真有一條這樣的反間網路,能清楚獲得這樣高度的軍事機密。為何史書上沒有一點記載,沒有一點痕迹,陳壽和魚豢都沒有一點記錄呢?若蜀漢連這個級別確定的政策,計劃,都被那魏國的郎官魚豢知曉,那蜀漢早就該亡國了。我們只能反推,這一條信息的來源和真實程度看來是非常可疑的,也就是傳言而已,魏延和諸葛亮根本沒有此次對話,邏輯才是自洽的。這一條最多只是一條傳聞被魏國官吏不加甄別的記錄在自己修的私史當中。被後世人當做了信史。


  2.
  為什麼在修三國志見到魏延的奇襲子午谷密謀,陳壽並沒有引用這條。

  陳壽寫史,是早有準備,早在蜀漢作官時,就多留意於蜀漢人物。他在入晉之後,則是大量參考了《魏略》《魏書》和《吳書》,再加上自己留心的蜀漢故事,進行篩選刪剪,修成了三國志。他在修撰《魏志》時,就多引該書靠得的內容,比如說《高句麗》就多引《魏略》。他修得三國志,當時人物評論,「質直過之」,也就是可信度是靠得住的,經得住歷史考驗的,被認為是信史。


  魏略所引的這一段魏延的子午谷密謀,他不會看不到,他也將這一段剔除了,而但書「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可見陳壽參考了本國史料,只認為魏延請分兵存在,也不認為有奇襲子午谷之謀存在。

  根據奧卡姆剃刀,這條子午谷密謀,不見於蜀漢本國史錄,不見於陳壽信史,而只有一條連孤證都算不上的《魏略》,證明子午谷奇謀是真的,比證明它是假的,要難得多。子午谷的來源和真偽,所採取的孤證,我們已經看到,根據推理,早已經被信史和陳壽所拋棄。而來源的魏略和魚豢,在記錄蜀漢人物方面,也是非常的可疑,有很多不良記錄。再沒有新的史料證據之前,只能說魏延子午谷密謀根本就是魚豢的道聽途說之言,不加甄別而記錄在案符合歷史的真相。


  二.關於奇襲子午谷密謀可疑的幾點分析

  假使這個計劃真的存在,任何計劃可行不可行,是否漏洞百出,是一個傳聞,或者文人的YY,還是可能出於魏延這樣一員知兵大將,我們只需要作一點分析就可以明曉了。

  作為當時蜀漢首屈一指的能臣宿將,魏延肯定不會在重要的作戰會議上提出某些不可行的計劃,自己降低自己的信任,受到眾人鄙視,畢竟不是受虐狂。「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這一條就很可信。他並沒有說自己要走那條路,與用兵方正有之,靈活不足的諸葛亮不一樣,他有「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戰績之佐證。諸葛亮後來還是放權了,而獨引一軍,靈活作戰,以豐碩的戰果來回報此次大膽放權。可見讓他獨當一面,魏延還是可行的。這個記錄是可信的,魏延提出的計劃安排是可行的。


  但奇襲子午谷密謀,這個具體而詳細的計劃呢?真是這個戰術靈活能打的宿將魏延提出的么?它的可行性在那裡?它的可能性在那裡?它是否完美無缺,收益很大,風險很小,還是漏洞百出,一戳就破,經不起推敲。那就讓我們逐漸的分析吧。

  1.
  隱秘性分析:密謀就是要保密,隱蔽,突然,出其不意。而所謂的子午谷密謀能保證這幾點么?

  兵者詭道也。任何再完美行動一旦被敵方事先知曉,那就只能是一個大笑話和拿士兵主帥性命開玩笑的大悲劇。這個計劃要別人想不到,具有隱蔽性,具有突然性和可行性,才能建立奇功。

  隱蔽性前文已經說了,要肯定真的存在這麼一個計劃,就得承認不久就全盤計劃都傳到了魏國一個低級無聞的郎官筆下,寫得還那麼清楚。以當時信息傳播的速度,實在不像蜀漢文武中翹楚,諸葛亮和魏延的作為。這保密性實在就太差了。

  隱蔽性呢?先說說計謀隱蔽性,這計謀到底奇不奇,是不是只有魏延這樣的天才才能想到由子午谷奇襲呢?其他人都想不到,也不去做呢?


  當時三國正是三分鼎盛成熟,各國人才濟濟,政治清明的上升期,許多軍事,政治人才在多年的戰爭中已經鍛煉的很成熟了。蜀漢要面對的幾位敵手,出鎮雍州的刺史郭淮與蜀漢交戰多年,熟悉地形,知兵善戰。宿將張郃乃是名望還在魏延之上的魏國倚望,「以巧變著稱。」宗室曹真以智謀自矜,統軍多年。而諸葛亮的老對手,後來開創了晉朝的司馬懿則正統兵荊襄,虎視眈眈。都是當時宿將人傑或者後世有名的軍事家。秘密潛過子午谷攻擊這等手段,估計文人會以為奇蹟,當上這等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們怎麼會想不到。從漢中到長安,也就三條路。大家都走其餘兩條。諸葛一生唯謹慎,也怎麼會把這條連接著兩座重要城市,並無默默無聞的路給漏下了?畢竟這路只能算偏僻,不能算隱蔽,無人知曉。子午谷是否被遺忘,是否當時璀璨的將星統帥們就沒有想到過用他們做文章呢?到底歷史上有沒有人走過子午谷,效果如何?我們來看看史實。


  實際上,魏國在諸葛亮北伐兩年以後,就由宗室曹真計劃,張郃,司馬懿計劃,由子午谷入侵。這正說明了利用子午谷襲擊,不可能只有魏延想的到,也就達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若是魏國早有防備,也在意料之中。我們來看看史實以及效果:

  《三國志?曹真傳》:真以"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併入, 可大克也".帝從其計.真當發西討,帝親臨送.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渡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穀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據《長安志》載,谷長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漢中府洋縣東一百六十里。下懸谷底數百米,全部是在絕壁上鑿棧道而過。一旦碰到天氣不好,那就得「治道工夫,戰士悉作。」邊修路邊走。所以稍微下點雨,660里的穀道,曹真一個月還沒有走完,戰士挨餓,民眾勞役,後勤還跟不上,全軍基本癱瘓。弄得遠在千里之外的文官王肅都看不下去了,上表說:「前志有之,『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此謂平塗之行軍者也。又況於深入阻險,鑿路而前,則其為勞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眾逼而不展,糧縣而難繼,實行軍者之大忌也。聞曹真發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戰士悉作。是賊偏得以逸而待勞,乃兵家之所憚也……」這次經子午谷入侵,準備了幾個月,傾魏國半壁江山的精銳,隴上積蓄,軍力和智謀勇武之將,可一場雨下來,子午谷就連一個月都沒有走完一半,連蜀軍的面都沒有見到,就把部隊拖垮了,虛耗了許多軍力,物資,灰溜溜的收場了。


  子午穀道交通如此惡劣,地形如此險峻,受天氣影響如此大,恐怕是宿將曹真,司馬懿等人都沒有想到的。

  而魏延雖然熟悉地理,但是他能克服那些導致計劃的主客觀因素么?他那一萬人大軍,在如此狹長的谷底棧道行軍這麼久,怎麼可能做到完全隱蔽,完全按時,完全不受天氣,後勤,山路等客觀條件影響還能保證準時到達,並且有戰鬥力?還要保證友軍和敵人絕對準時配合,並且魏軍完全不知情。我想有這麼多的如果,這麼多如果的條件還是必須充要,缺一就無法成功,這個計劃實在是太難實現了顯然易見的。


  前面假定,若這個計劃是真,連諸葛亮跟心腹大將,在南鄭北伐前夕,軍事會議上跟群下講什麼,全盤計劃是怎麼樣,評語和態度,都一字不差的被一個魏國西北下級郎官知曉,記錄在案,則必須推論出魏國情報網是如此強大。但需要實現這個計劃的條件,通過子午谷奇襲長安,又要魏國情報網變得得這麼弱智,連一線第一大將與5000精銳去了那裡,在自己前線,腹地,統治區域長安附近走動都不知道。

  若是讓魏國情報系統知道了魏延部隊的動向,則通過子午谷完全就是送死。要證明這個計劃確實有過,得承認魏國的情報能力如此強大,但要實現這個計劃,又需要魏國情報一下子又如此醬油,這個邏輯是無法自洽的。子午谷奇襲計劃的保密性,隱蔽性和可行性都要打這麼多問號,還順帶著魏國情報部門的能力一下天上,一下地上。

  所以這裡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個子午谷計劃完全是子虛烏有的。

  2.
  作為在漢中多年的宿將魏延,怎麼可能說出「不過十日可到長安」的夢話?

  以前文看來,以三國時代的科技,軍力,天氣等等客觀因素來看,通過子午谷行軍,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即使記錄為真,看來也並非魏蜀只有魏延一人考慮到了從子午谷奇襲,也就談不上什麼突然了。

  以智謀自矜的曹子丹大司馬,在歷史上就結結實實的被子午谷唰了一把。這次滅蜀之役也就虎頭蛇尾了。客場的曹真不熟悉地形,弄出這樣的事不奇怪。作為在漢中多年的宿將魏延,當然應該知道子午谷險峻難行,受到多種客觀條件的制約,怎麼可能說出「不過十日可到長安」的夢話?


  實際上,雖然年代不同,戰爭技術和條件都在進步,但一直到民國,子午谷從來都不是通往長安的坦途,而是一條充滿坎坷的地獄之路。以下是幾條史實:

  桓溫派遣司馬勛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前秦軍隊擊敗了。
  明末高迎祥亦由漢中出子午谷,結果在谷口黑水峪被孫傳庭擊敗,高闖王全軍覆沒,自己也腦袋搬家。
  王耀武奇襲西安要活捉張學良,半路折返。


  通過子午谷的奇襲計劃,強要實施的效果實在使人遺憾。虛耗國力,不能按時,安全達到,更不要提「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而敵人根本就來不及準備這樣的夢話。保密,隱蔽,突然性都談不上,而受止於種種不可控制的客觀因素,有太多太多的如果和不可確定性,隨便一個漏洞都會導致滅頂之災,重則全軍覆滅,輕則大挫銳氣,實在不像一個有輝煌戰績,老於兵事,宿將魏延的計劃。


  3.
  即使十日內通過了子午谷,魏延的計劃都會一一實現么?萬一有一兩個不如意?情況會如何?也就是計劃最後可行性如何。

  計劃很明確,魏延說了: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這裡面需要的充分必要條件有:

  A.
  魏國的斥候,情報網完全醬油,根本就不知道魏延的奇襲動作。否則:直接谷口伏擊疲兵。

  B.
  奇襲的這幾十天里,不冷不熱,更不能下雨,棧道到處都是完好的,魏延以及部下得會呼風喚雨,會修理,修路等多種技能,十日內就可以通過660里的子午谷。否則:師老無功,失期不至,讓一隻主力精銳完全作廢,計劃夭折。

  C.
  魏延軍得個個體力過人,傷病不侵,長途跋涉強行軍之後仍能以一當十。否則:即使通過子午谷,也不過嚴重減員,疲勞不堪的強弩之末。

  D.

  夏侯懋迅速逃走,屬下無能人,長安一片混亂,形不成有效的抵抗,讓魏延大軍直接進入城池。否則:稍微一固守,缺乏攻城器械,人數也不多,又無後援的魏延部隊就會原形畢露。

  E.
  郭淮來不及增援。否則:固守長安,兩面夾擊。

  F.

  夏侯懋撤退的時候必須留下大量的糧草,輜重。否則:孤軍無援,無糧,人心惶惶,不攻自破,何用守城。

  G.
  友軍要及時趕到,牽制住郭淮,支援魏延。否則:孤軍懸後,將受到包圍,別說攻城,不攻自破。

  H.
  曹魏與各大軍區司令得反應遲緩,同時弱智,讓魏延部有充分的消化和據守時間,二十天工夫,消化了長安後還要據守潼關。「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孟達當初也是這樣想的,以己度人,這實在不像名將魏延的思維。孟達是庸才,魏延不是,至少在軍事上不是,他缺乏的是政治頭腦,不是軍事頭腦。曹魏各大軍區司令,幾乎都是當時一流的軍事將領,不按常理出牌,就連明帝曹睿的第一次親征都那麼迅速。這一條其實是把希望建立在主觀期望上。我真不認為魏延會幼稚到這樣的地步。萬一敵人不這樣做的嚴重性顯而易見。否則:部下疑心,消化不了,根本無法鞏固,救援不及,人心思變,無法據守。

  I.
  諸葛亮大軍出師,行動要迅速,消化,根除隴上曹魏勢力要快。以丞相用兵的方式,這一條真難為丞相了。簡直就是把大軍的生死存亡的關鍵,取決魏延能否頂住。否則:無法增援魏延,佔領區域也無法鞏固,弄不好就全盤糜爛。

  J.
  而魏延則要儘可能的抵擋曹魏主力。給諸葛亮大軍根除咸陽以西曹魏勢力的時間。確保糧道安全,漢中無失。以面對曹魏主力來到的大決戰。五千疲兵能否封閉潼關,控制長安,同時抵擋洶湧而來的幾路曹魏主力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簡直是把自己當超人了。否則:揮淚不斬馬謖,改斬魏延了。如果他還活著的話。

  從A到j,以上十二條,互相聯繫,一步一步,一定實行,就不可逆,只能到底。一個稍有差池,那麼全盤都輸。而且決定這十一條的絕多部分因素,都不是魏延可以控制的,取決於多種客觀因素和條件,充滿了太多的未知和疑問。問題在於,魏延只要去實行他的計劃,他就得一直賭下去,賭十二把的小概率的連是。這恐怕是一個相當兇險,概率幾乎可以算為0的賭博。


  雖然說世界上是沒一個軍事計劃,是完美無缺的,沒有風險,與現實完全相符合的,沒有一點幸運和意外因素的。但是善為將者,則要將影響到戰爭結果的可能的,主客觀因素,都盡量做全盤的考慮,根據敵我條件的情況,和客觀條件,做出可行的方案,「多算勝,少算不勝」而不是盲目的把寶押在許多自己不能控制的,不確定因素上,只是主觀的要求,一相情願的認為,敵人一定會怎麼樣怎麼樣,老天爺一定會怎麼樣,怎麼樣,友軍一定會怎麼樣,像這樣連壓十二注,只能要連開十二注是,不能開否,否則血本無歸的軍事冒險計劃,實在不像一個宿將的作為。倒像是文人出奇的YY。

  好!為了神話魏延,貶低諸葛,為了北伐大業,我們退一萬步,假定魏延以及麾下五千精銳士兵都是特殊材料製成的,對北伐事業無限忠誠的蜀漢馬忠派戰士,在絕壁棧道上邊修路,邊行進,吃喝拉撒,宿營睡覺都在棧道上,櫛風沐雨,背著的輜重裝備都銹了,可只要經過魏延大將軍開個士兵擴大會,就個個都生龍活虎,體力充沛,從不生病,怕冷,怕餓,以每天66里,也就是33公里的極限速度通過了子午谷天險,無一減員,裝備輜重都完好無損,隱蔽性也非常好,五千多人通過子午谷,白痴魏國也完全不知道,當然也不攔截,設伏兵,斥候。任他們以最完美的姿態出現在廣褒的渭水平原上,對著周長超過八十里的堅固長安大吼一聲,「長安,我來了!」越越欲試的想攻城。創造了一個軍事奇蹟。但是這軍事奇蹟接下來會怎麼上演呢?才有個完美的結局呢?


  以下是幾個劇本。

  編劇:魏延

  導演:魏延

  演員表:魏延 諸葛亮 司馬懿 夏侯懋 小校

  劇本一:

  魏延:「終於看到長安了,我們就要進長安了。」

  魏軍也在好奇的看著蜀漢這些野人……魏軍全副武裝,以逸待勞已經等待多時候了……

  「……這裡應木有人!木有人!這不是我要的劇本,ka!重來!」


  劇本二:

  魏延:「終於看到長安了,我們就要進長安了。」

  夏侯懋:「這都是啥人?」

  魏延:「你是夏侯懋。你面對我魏延,應該坐船逃走!」

  夏侯懋:「為什麼我要坐船逃走!我要堅守!」

  魏延:「可惡,我看人從來不會有錯的!」

  其實是筆者吐槽(冷笑):那馬公山,費文偉是怎麼回事?


  劇本三:

  魏延:「終於看到長安了,我們就要進長安了。」

  夏侯懋:配合一下,收拾細軟,趕快逃吧……

  小校:「報告魏將軍,我們沒有攻城器械!」

  「不需要攻城呀!夏侯懋根據我策劃的劇本,驚我等為天兵,應該乘船逃走了,長安應該是一座空城。」

  「夏侯懋是逃走了,可他的屬下卻想固守。我們這五千人在子午谷是不少,可一出谷,散布在平原上,就那麼寥寥幾個,人家就明白了過來了,都想立功呢!說殺了魏,啊不,將軍您,可封千戶……長安城可有幾萬百姓和幾千精兵呢!正向我們殺來。而且根據報告,雍州刺史郭淮正在趕來救援,先鋒騎兵已經到了……」

  「什麼!諸葛丞相大軍不是應該把郭淮牽制住么?」

  「可丞相大軍還沒有到,我們成了被夾擊的孤軍……」

  「這不是我要的劇本,ka!重來!」


  劇本四:

  「報告魏大將軍,我們不需要攻城!將軍神算,夏侯懋帶著所有下屬,已經逃走,還是乘船。有些人不肯走,說奈國法何,是夏侯將軍拽著他們走的……」

  「很好……我們進去接管長安城吧!」

  「可長安是一座空城,逃走的時候,有個該殺千刀的支了一手,他們把糧草軍械搬上船不少,帶不走的都毀掉了……我們帶的糧草差不多光了……我們,糧盡援絕了……」

  「這不是我要的劇本,ka!重來!」


  劇本五:

  「報告將軍,長安已經被我軍接管,百姓們說,早就盼著我大軍到來,沿路上簞食壺飲,沿途跪拜,都說:大漢的子弟兵,你們可回來了。許多父老鄉親們留下了感動的淚水,不意今日重見漢官威儀!」

  「不要這麼多廢話,糧草呢?我關心的是糧草!」

  「夏侯將軍托我跟您帶個話,只要您肯讓他繳槍投降,他一定把糧倉封好了等待諸葛大軍……」

  「很好!傳我的話,繳槍不殺,還有金票大大滴……」

  「郭淮軍的動向如何?」

  「本來是想救援長安的,不過他們害怕諸葛丞相大軍,只是固守。」

  「恩!這才是本將軍要的劇本,聽著,你們付出是有回報的,馬上要建立不世之功……」

  「可是,可是……南邊突然來了一支大軍,廢材夏侯懋又不想投降了,說剛才只是詐降……還想夾攻我軍……」

  「什麼,我不是說「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他們不按我的劇本來,這才幾天,怎麼提前了這麼多?」

  「報告魏將軍,孟達將軍臨死前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可看到,那旗幟上寫的字,一切就明白了!」

  「上面寫的什麼?」

  「司馬……」

  「明白了。這裡群眾基礎很好,我掩護,你們留下來打游擊吧……」

  「您還有一次ka的機會……」

  「那很好……這不是我要的劇本,ka!重來!」


  劇本六:

  「報告將軍,夏侯懋已經伏誅,我軍已經控制了長安,肅清了殘敵,城內安堵如常,糧草無憂,隴上郭淮被諸葛丞相大軍包圍,除了少數還在頑抗,其餘大都投降,形勢一片,不是小好,是大好……」

  「那司馬懿大軍呢?」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不走了。」

  「那以巧變著稱的張郃,精銳的曹真部隊呢?「

  「他們都吃了N……片,這幾天還在聚合。」

  「本將軍說了,給我二十天,我就能搞定!」

  「可曹睿親率領大軍向潼關殺來,武關也有異動。我軍只有五千,控制長安就已經夠吃力了,根本控制不住那麼多渡口和關隘……」

  「不要緊,留下五百人鎮守長安,其餘的人跟我去潼關對抗曹魏大軍……」

  「我們才這麼點人……」

  「不要緊!本將軍自有奇計,大家聽我的號令:脫下內褲,穿在外面,含顆話梅,大叫一聲:變身,我是大漢超人!」

  「%……—%……—%……魏將軍,您不要緊吧!」


  若是這樣荒誕絕倫,漏洞百出的劇本和計劃說成是由魏延編撰,並且要親自導演,我以為恰恰不是在神話魏延,而是在醜化魏延,也是在醜化三國的英雄們。陳壽不選此入《魏延傳》,良有以也!
—————————————————————————————————————————

評論

@giga_fans 2011-08-17 09:00:52
    @遊子離 2011-8-16 17:28:00
     一.魏延奇襲子午谷之謀是否存在的論證

      魏延兵出子午谷謀略,不見《三國志amp;#8226;魏延傳》,但見「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
  蜀漢滅亡時候94W人,士兵10萬2000。按照亡國的腐敗程度,有空額很正常。

  姜維4-5萬人被定死在劍閣。張翼,董厥2萬人去增援,也被定住。蔣斌,王含各5000人守樂,漢,被包圍。霍弋2000人鎮永安。加上各地駐軍。蜀漢護衛成都的部隊不到2萬。而且阿斗什麼成色。歷史上有名。朝中大將,只有諸葛瞻父子。
  偷渡成功
  決戰就是
  鄧艾 鄧忠+帶路黨20000VS諸葛瞻父子10000多人
  把諸葛瞻的一萬多人擊敗。蜀漢已經失去抵抗的力量。


  內有帶路黨和投降派,外有鍾會定死蜀漢主力,中有諸葛瞻父子這對敗家子加戰術白痴。再加上歷史上有名的安樂皇帝。蜀漢實力跟當時的曹魏對比,五分之一都不到。就這樣,鄧艾還出了多少險情。

  但要我賭,我也賭。贏面很大。

  魏延出長安,曹魏與蜀漢實力對比,起碼也是30萬:10萬!會有帶路黨?會有投降派?會只面對戰術白痴帶的不到2萬兵?會有人幫他頂住曹魏主力?稍微有挫敗,曹睿會投降?
  不會,只有洶湧而來的曹魏主力!
  魏延5000VS曹真50000 郭淮10000 司馬懿50000 張合30000 曹睿 100000?
  這題目,我想不用算了。打遊戲我都不過去。白痴和奧凸曼才會拚死偷渡,去爭取這麼個結果。


  條件不同,不要拿戰術冒險,偷渡,算好的計劃,跟明顯的YY比


子午谷
可以看到...後來但凡走子午谷這條道的...都沒成功過...
可見如果保密工作做的不好,確實很危險吧.

而曹魏大將曹真伐蜀時,仍取道由此進軍,可是遇上大下雨,棧道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被逼撤退。

東晉名將桓溫伐前秦,進攻長安,命司馬勛由漢中出子午谷,未出穀道就被秦軍擊敗。唐朝的楊貴妃愛吃荔枝,便是三日內從蜀南涪州取道子午谷飛馬運來。

明末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出,來到陝西,欲自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領秦軍鎮守,高迎祥無法攻克,遂意圖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傳庭卻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雙方激戰四天後,高迎祥潰敗,後被俘,送往京城處死。


謝邀。

首先是文本的問題,《魏略》關於敵國之記載極不靠譜,關於魏延之謀,與《三國志》本傳記載相衝突,可信度很低。以前寫過一篇小論,供斟酌:【讀史隨札】韓信故事

倘若假定《魏略》記載靠譜,那又是個什麼局面?

所謂子午谷奇謀,即欺曹魏關中主帥夏侯楙無謀,魏延率精兵、負糧各五千,出子午谷自撲長安,夏侯楙猝不及防,必棄城而走,魏延利用長安糧倉據守。時諸葛亮親率主力出褒斜道至長安,一舉控制關中、隴右。

故而,魏延之謀可以實現,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一、魏軍無備;二、魏延十日必出子午谷;三、魏軍必須棄城;三、魏軍不但棄城,且必須遺留糧倉以供給魏延;四、諸葛亮主力必須二十日出褒斜谷;五、曹魏洛陽中軍不能先於諸葛亮趕到長安。

易言之,魏軍有備,魏延卒;不能十日出子午谷,魏延卒;魏軍嬰城自守,魏延卒;魏軍棄城而焚糧倉,魏延卒;諸葛亮二十日未達長安,魏延卒;諸葛亮雖二十日可達而曹魏中軍先至,魏延卒;諸葛亮雖達而漢軍決戰不能敵魏軍主力,魏延與諸葛亮並卒。

所謂取死有道,這便是了,且看魏延之道何如?

夏侯楙雖非將種,亦非不堪之人,且屬下楊阜等皆一時之選,若有發覺,魏延即為高迎祥榜樣。又,子午谷山川險絕,後曹真出此道伐蜀,遇大雨,三十日未行其半,故一場大雨即可令魏延謀敗。孫子云: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爭利,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即便魏軍不察,天公作美,今魏延攀山越嶺,長驅六百餘里,其五千精兵,到長安城下又能幾人?即便全師而達,戰鬥力幾何?攻城器械何在?借問夏侯楙坐擁長安堅城,麾下諸軍數萬之眾,面對數千糧草不濟強弩之末,要飯桶到何等地步,竟至守城之膽皆無,打起落荒而逃的盤算?即便夏侯楙膽小如鼠,蠢笨如豬,竟然棄城,若尚存一星智商,焚糧倉以免資敵,魏延如何果腹?於長安落草?即便糧倉無虞,褒斜道晴雨無常,諸葛亮二十日不能兵臨長安,魏延又當如何?即便老天爺好事成雙,諸葛亮二十日可達長安,算長安之與洛陽,騎兵不過五日可達,若曹魏中軍鐵騎先行趕到,魏延何以禦敵?即便曹睿反應遲鈍,竟然計不及此,援軍來遲,漢魏決戰長安城下。關中一馬平川,漢軍均是強行軍疲弱之餘,曹魏以逸待勞,鐵騎縱橫,且可調隴右諸軍夾擊,試問漢軍如何善後?

故而魏延之道,無處不死,如此善作,諸葛亮未疑此公乃曹賊姦細,已算得魏文長祖墳冒煙,敢望其餘乎?如意算盤打到這等地步,倒不如腦補一把諸葛亮違眾拔王平尚屬合理。有分教:王子均街亭破張郃,諸葛亮全師取隴右 ^ ^


首先,拋開突襲子午谷這個策略本身可行性不談,先談一談諸葛亮的北伐核心思想。


1.諸葛亮北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核心思想是「跳出四川盆地和漢中平原,佔領長安西南諸縣,同時北上拿下隴西,佔據戰略制高點,而後建立起北起隴西,東至新城(孟達當時已叛變曹魏,並要求回歸蜀漢)的戰略緩衝帶,對曹魏形成機動性更強的制約,防止曹魏以後不斷坐大,對蜀漢形成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優勢。」本質上看,北伐實際上是「以攻代守」。


2.諸葛亮為什麼選擇了這樣的戰略,而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的「北上中原,興復漢室」?

分三點說明一下:


首先,蜀漢根本不具備消滅曹魏的實力。


三國時代是中原經濟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時代,主要體現在人口的銳減。具體數據樓主可以找找史籍,但我記憶中,東漢中後期中國(當時是九州)人口大約4000萬人左右,而到了三國鼎足之勢時人口已不足千萬(三國末期統計曹魏人口大約400-500萬,孫吳人口200-300萬,而蜀國人口不到100萬,算上雲貴諸地估計也不會超過120萬)。古代社會人口數量直接代表了生產力發達程度,直觀來看結果不言自明。同時,天下九州,曹魏居其七,蜀漢僅居其一,國土面積隨便翻翻任意一本地圖冊就可以看出來差距,再加上人口比例按前所述至少4:1,硬體實力已經擺在了那裡。

此外,樓主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一下,對經濟和生產力的摧毀主要是各種大規模的戰爭。而從東漢末年到三分歸一,主戰場基本上是從北向南移動:黃巾起義、群雄伐董、董卓禍亂、曹操血洗徐州、曹袁官渡大戰、追剿殘袁的遼東之戰,均位於長江以北;從赤壁開始,戰場逐漸往南轉移,這主要是因為曹操之前已基本統一了北方,無需更多的戰爭,他的矛頭已指向了劉表與孫權。

那這裡面就隱含著一個推斷:從公元208年左右開始,之前飽受摧殘的長江以北地區由於戰事轉移,已沒有了大規模的戰爭,並進入了生產恢復階段(考慮到曹操對北方後來一系列的恢復經濟措施,不難推出這一點),而之前的「難民天堂」——荊州與揚州,即將遭到蹂躪。後來的結果是,曹操兵敗赤壁,揚州得以倖免,但戰爭對荊州經濟的破壞實在是巨大的(這點樓主可以參考三國志中龐統對戰後荊州戰略價值的評述,實際上這也可能是龐統不同意諸葛亮「跨有荊益」戰略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因,樓主有興趣我們可以另開貼討論)。

戰後劉備拿到了荊州南部諸郡,發展了4、5年後便揮師西向,強奪四川(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從當時的角度看,荊州東西向缺少地理屏障,北面被曹魏虎視,隨時有大戰之危,不奪取四川,而一旦被曹操「得隴又望蜀」,後果不堪設想)。基本上公元210年到220年,荊益無寧日,而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更是使自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史料記載諸葛亮在劉備與夏侯淵鏖戰陷入僵局時將益州所有兵馬均投入到了前線以期扭轉局面,耗費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當我們再算上之後不久的關羽失荊州、劉備兵敗夷陵、諸葛亮南征孟獲,在加上之前說的北方十年恢復、荊益十年摧殘、而後是九州僅居其一、4:1,我們可以肯定,到了北伐前夕,也就是公元228年左右,蜀漢與曹魏之間的綜合實力對比,差距已經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蜀漢根本不具備消滅曹魏的實力。


其次,諸葛亮明知無法消滅曹魏,仍堅持北伐,是為了以攻代守,最大程度騷擾曹魏經濟發展,拖延其「無敵化」的腳步。


既然無法戰勝曹魏,那就要防止被其吞併。諸葛亮的北伐思想便是跳出盆地這一天然屏障,加長戰略縱深,聯合孟達、東吳以及北部的西涼部族,形成一條緩衝帶,包圍住長安,在保護自己國土安全的情況下伺機征進。這一思想有幾點優勢:


1.風險低。以上幾點對於已經做了幾年戰爭準備的蜀漢來說比起攻堅長安,難度要小很多很多。由於當時曹魏朝野無視蜀漢,以為劉備死後其餘黨都銷聲匿跡,偏安一隅。以至於當第一次北伐,蜀漢大軍突然出現在秦嶺以北時朝野震驚,毫無準備。諸葛亮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曹魏集團的這一心理,成功突襲了隴西,在祁山紮營,同時連結孟達起事,直接威脅許昌安全,吸引曹魏注意力。實際上,若不是街亭失利,佔盡天時地利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很可能就完成了這一戰略構想。


2.佔領隴西可以獲取重要的戰略物資:馬匹。中原不比益州山地,而是多平原,蜀軍大都出自四川本土,習慣山地作戰,出秦嶺後面對關中平原上的魏軍,並無優勢。而隴西自古產駿馬,利用這一資源武裝自身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蜀漢軍隊的機動性,從而在以後的中原作戰中獲取優勢。


3.緩衝帶進可攻,退可守,相比起幾條蜀道,更有利於自身戰略的伸展,進攻手段更具多樣性。這點很好理解,之後諸葛亮幾次出祁山大都無功而返,和魏軍能夠提前預判其出兵線路,提前調兵抵禦有很大的關係,反觀若能佔盡秦嶺以北的上述地域,戰爭主動權會更大。


4.這一戰略還能保證一條諸葛亮的底線:保護漢中平原與益州本土(蜀漢大本營),將戰火點燃在秦嶺以北,以攻代守,並且儘可能的調動魏軍戰備,阻礙其經濟發展。諸葛亮明白,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經濟的恢復,益州彈丸之地將與地大物博的北方差距越拉越大,到時,魏國將變得真的「不可戰勝」了。


第三,打擊國內反戰輿論壓力,鼓舞蜀漢士氣,緩解蜀漢內部矛盾。


蜀漢集團基本上由三部分組成:劉備起兵到領豫州時期麾下的同志,比如關張趙以及魏延(魏延早年便追隨劉備,是真正意義上劉備的「老部下」);劉備到荊州後投奔而來的人才,比如諸葛亮龐統馬良黃忠等;劉備佔領益州漢中後歸降的人士,比如馬超法正李嚴等,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的故去,等到了諸葛亮引領蜀相時,朝中大部分官員屬於第三類,而這一類人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思想,便是反對北伐,力圖自保,理由很簡單,就是我說的第一條:打不過。後來這些人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戰輿論,阻礙諸葛亮的軍事行動。並且與此同時與諸葛亮為代表的前兩類人士產生了不和,影響了蜀中的政治氣氛。典型的事件便是諸葛亮與李嚴,諸葛亮與譙周。在此不作贅述。


面對這股勢力,為了保證蜀中士氣,同時避免矛盾進一步擴大,同時也是為了保證諸葛亮自身的權威領導,諸葛亮在堅持軍事行動的基礎上選擇了一條成功率較大行軍路線,力圖爭勝,向世人證明蜀漢的戰鬥力以及必勝的決心。


3.綜上一大堆,想必樓主也應該明白為什麼諸葛亮不會去選擇魏延的子午谷計划了,因為這與自己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


魏延的首要目標就是長安,而諸葛亮的首要目標是長安外圍的各路要衝,其次才是長安。

魏延的軍事行動意在出其不意,險中取勝,而諸葛亮的軍事行動意在穩操勝券,以攻代守。

魏延單純的從軍事角度考慮,選擇了一條最符合蜀漢現狀的策略,諸葛亮從三國之勢以及國內政治出發,選擇了一條最符合蜀漢現狀的策略。


PS: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還是很欣賞魏延的軍事指揮能力的,實際上我認為魏延和諸葛亮是當時蜀漢唯一具有指揮大戰役能力的指揮官。我也認為如果採納了魏延的策略,長安很可能會奪下。但相比起諸葛亮的步步為營,魏延的策略很可能招致魏國傾巢出動,全力反撲,到時蜀漢的要擔心的就不僅僅是北伐是否成功那麼簡單了。


這裡是轉的吳閑雲《三國中的博弈》從三方博弈的角度分析諸葛亮的選擇。

話說我一直很喜歡吳閑雲這個腹黑分子扯四大名著。不知道 @姬軒亦阿姨對他的分析怎麼看?

當然吳閑雲自己也承認,歷史比博弈論要複雜得多。

諸葛亮當政,如果他還要執行隆中對,也是正確的,那就該先落實第一步計劃,搶回荊州。達到「跨荊益二州」這一標準之後,再「等天下有變」。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沒有做,就說明他已經拋棄了隆中對戰略

  為什麼拋棄?過時了。在新的局面下,當前條件發生了變化,又有了新的選擇範圍,在新的選擇範圍之中,又出現了比「隆中對」更好的策略選擇!

   是什麼呢?

放棄「跨荊益二州」,改變成「跨益涼二州」

   諸葛亮說要討伐曹魏,匡複漢室,假的,這只是個掩人耳目的幌子。

   曹魏的首都在東邊,「頭」對著孫權,「尾」對著諸葛亮。諸葛亮只想襲其尾,其尾就是原先董卓的西北涼州,曹魏的邊陲薄弱地帶。如果諸葛亮成功地割到涼州,則曹魏很難做出「花巨大代價以重兵奪回邊陲」的選擇。

   也就是說諸葛亮並不是真的要攻擊甲方,而只是攻擊甲方不太重視的10分之一。那麼,不疼不癢的,甲方曹魏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可能會重視,可能不重視,總之不至於全力以赴。從而甲方的矛頭依然還是對著威脅最大的乙方!

  這種「蠶食」計劃是非常高妙的。每次都弄的曹魏不知道該派多少人、該花多大成本才好。少了不夠,多了浪費,關鍵是太遠。更重要的是,曹魏不會花本錢從這裡攻擊諸葛亮,只會以最低成本取守勢,守住即可。

   我們再看魏延的「蛇吞」計劃:企圖兵出子午谷,一口吃掉長安。長安是魏國的西京(漢獻帝遷來的),首都級別的,特別敏感的地方。攻擊長安,就等於是攻擊魏國,戰略上就等於丙方單獨進攻甲方,這肯定是要受害的!

   如果按魏延的,吃掉西京長安,魏國就很容易做出簡單而一致的的應對策略:堅決反撲,奪回長安!如果按諸葛亮的,不打長安,只取離長安更遠的以西邊陲,則魏國的決策機構分歧一定會很大,並且多數會認為不太重要。

   魏延和諸葛亮的看法,戰術雖一致,戰略卻有天壤之別,魏延在戰略上已經構成了「丙方單獨進攻甲方」,而諸葛亮卻不沒有。孰高孰低,涇渭分明。

   諸葛亮聲稱要匡複漢室,其實是想只侵佔涼州。許多人都說諸葛亮出兵祁山,想消滅魏國是行不通的。行不通很正常,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消滅魏國的這種預算!他只是想先掠點地減小差距,然後「等天下有變」時,再考慮消滅魏國。

   從諸葛亮一系列的行為來看,沒發現他有消滅魏國的意思,一直都是在想怎樣搞到涼州,使西南益州和西北涼州連成一片。

   在當前條件下,想消滅魏國,無論你走哪條路,戰略上都是錯的!但是諸葛亮不打算消滅魏國,只搶他一點地,先縮小差距,為將來創造條件,就是最妙的一招了。

  這一招可以預見的最大害處是:敵人防守到位,我方沒有搶到涼州。而敵人不至於反撲,我方也不至於造成虧損。這是按最倒霉的情況估算的。無害。

   而可以預見的好處是:成功取得涼州。則蜀國有2個州,孫權2個州,曹魏總值減小了,聯軍總值變大了,聯軍的裂痕不增加。三方的差距正在縮小。並且蜀國有條件繼續往前推進,對西京長安構成威脅。

   這比隆中對要強多了。我們假設諸葛亮繼續執行隆中對戰略,勒索孫權,取荊州成功了,則蜀國有2個州,孫權1個州,曹魏不變,聯軍總值不變,但聯軍裂痕加深。

   同樣都是跨兩個州,等天下有變。怎麼算,執行新的戰略都要比「隆中對」的利益更大!


時代變了,無論北伐戰場上發生任何戰術乃至戰役級別的勝利,想撼動曹魏的優勢地位都已經不可能了
且不說曹魏比戰國的山東六國加起來還要強,畢竟不是一個時代的政權,只說西蜀也無法實行秦代的制度,因為沒有時間和人力資源,即使施行了,蜀漢比之曹魏無論在哪個方面也只能是落後,一個始終處於備戰狀態的國家,其實是不可能戰勝一個正常化國家的,除非你是游牧部落之類的BUG.

所以,其實蜀漢如果能引兵羌人,然後從青海北走,引柔然兵一起打,倒是可以有戰略作為,不然以當時川蜀的綜合國力,怎麼也不可能打敗一個不發生大規模內戰的曹魏,同樣,當時還處於開發初期的東吳也做不到,除非它能夠成為整個長江以南各民族的共主.很遺憾,蜀漢非秦,孫吳非楚。

其實失去荊州,蜀漢確實已經失去自己的力量戰勝兩個對手的可能,歷史進行到這裡很弔詭,一個高舉"漢"大旗的政權,事實上只有爭取胡人才有可能勝利,甚至生存下來.事實上這也是整個東漢到南北朝歷史的主調,漢人一元化的世界逐漸一去不復返了,三國時代開始於一場西涼兵入關引起的內亂,這個大動亂時代同樣以一個融合胡漢的新王朝為尾聲.

從戰國時期蒙古高原周邊所謂的"游牧"民族第一次走入華夏人的視野(三代和春秋時候的各種夷狄其實和當時的華夏人在經濟形態上區別並不大),到了東漢末年,這場變亂已經不可迴避,一場子午谷之勝其實毫無意義.

退一萬步,即使關羽的運氣好一些,守住荊州,曹魏因為繼嗣而發生大規模內戰,蜀漢趁機兩線齊出,打下曹魏,東吳再發生大都督政變,最後三家一統,最後的勝利者又有什麼機會逃得過五胡亂華?要知道,此時的匈奴,就在山西。

說到底,三國在從趙秦戰匈奴到隋唐大一統這一段大歷史中,其實是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插曲.


前面回答也不給個地圖

從漢中攻擊關中有三條穀道可走,分別是褒斜道,倘驛道,子午道。諸葛亮沒有直接攻擊關中,而是出祁山先取隴右,再圖關中,在權謀上叫做「以迂為直」。

從地圖上可以輕鬆看到,子午谷奇襲可以直接攻擊長安,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魏延迅速佔領長安後,再向東遏制住潼關門戶,就截斷了雍涼前線魏軍的退路,並阻斷了中原魏軍的救援,蜀漢將獲得大戰略上的優勢,關中地區幾乎唾手可得。但這種做法就如同賭徒一樣,風險高,易敗難成,但一旦成功之後的收益也高。魏延要解決自己的戰術問題,比如三國時期子午谷被廢棄已久,精兵奇襲能否成功是值得懷疑的;同時也要敵人配合,比如長安守軍如他所設想的那樣放棄堅城望風而逃。

諸葛亮沒有採取魏延的激進做法,走的是最西側。先取地勢較高的隴右,對關中形成高屋建瓴之勢。
高票答案說關中因為人口流失而失去價值肯定是不對的,否則蜀漢就不用北伐了。關中正是蜀漢北伐的最終目的,這不僅是因為長安是漢朝舊都,也是借鑒漢高祖劉邦先取關中再奪天下的成功先例。
但當時戰亂頻仍關中凋零也是不爭的事實。此時先取兵員人口較為富足的隴右地區則是一種較為務實穩妥的做法。
隴右即下,蜀漢就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權,這也是諸葛亮認為關中「十全必克爾無虞」的重要原因。


史書里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魏略":

夏侯茂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演義》對此事的描寫,內容與"魏略"大體相同,歷史上魏延真的向諸葛亮提出過"(兵)出子午谷之計"嗎?根據"魏略",這件事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一點是,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這種奇計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陳壽是有"良史"之稱的,他寫史選材相當嚴謹,非真實可靠者,決然不予採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上,肯定會超過司馬遷和後來的裴松之。像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兵出子午谷一事,他就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里未予照錄,卻是這樣表述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與"魏略"的表述,雖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有差別就有文章可做,就有疑點。

另一點是,歷史是不可以假設的。即使魏延有兵出子午谷的建議,因為並未採用,也就是說未經實踐進行檢驗,到底是否可行,是否好於諸葛亮的"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的進兵方針,不得而知。雖然有不知真假的司馬懿關於"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的說法,但司馬懿怎麼說也只是個事後諸葛亮,如果蜀漢把兵出子午谷的計策真正實行起來,未必他就得不到消息和來不及布防,而且從司馬懿以閃電戰擊敗上庸孟達的事例上看,司馬懿肯定會在魏延行軍途中就看破魏延的計劃。因此,用不用子午谷之計,是不能把帽子扣在諸葛亮頭上的。

退一步講,我們百分之百相信魏延確實向諸葛亮提議過兵出子午谷,我想說的是,難道諸葛亮就想不到這條計策嗎?諸葛亮年僅26歲,還在隆中高卧的時候,就有"隆中決策",其中就有"兩路進攻"曹魏的謀略:"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一謀略與一齣子午谷、一出斜谷之計相比,不是要大氣,也更保險得多麼?另外,諸葛亮固然謹慎,但並非無能無謀,他是一個思慮精密、部署嚴謹的人,是不可能想不到這一條幾乎連外星人都可以想得到的計謀的。因為那個地方,發生過距三國也才三四百年的漢高祖故事,即韓信故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故事是會使正處於戰爭狀態雙方的大多數將領都會聯想到的。既然想得到卻並不採用,正是因為這條計策勝算極低,風險極大,危險係數極高。"魏略"說:"亮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而《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則只說:"亮制而不許",什麼原因,倒並沒有說。

這個計劃風險極大但收益也極高,是個典型的博膽策略。企圖用五千精兵突襲長安,進而一舉鯨吞整個關中,達成"還於舊都"之願,可謂極有氣魄,極為冒險。諸葛亮北伐地圖諸葛亮北伐地圖魏延奇襲子午谷軍事計劃的可行性

公元228年,蜀軍在經過多年的準備之後,計劃向魏國發動大舉進攻,以完成劉備的遺願:北滅曹賊,光復漢室!

這時在蜀軍的參謀本部里,有兩個軍事計劃:

一個是諸葛亮的計劃: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於關中地區,大軍安從坦道,攻取隴右,切斷魏關中與河西地區的聯繫,為進一步攻取關中和河西打下基礎。這個比較保險。

另一個就是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歷史上諸葛亮最終是採取了自己的第一個計劃,結果是雖然經過5次北伐(如果包括後來姜維的就更多了),但收效甚微,姜維的那更是賺的少賠得多。

那麼,我們就想知道,魏延的計劃是怎樣的呢?如果採取的是魏延計劃,歷史會改變嗎?

關於魏延奇襲子午谷計劃的可行性,主要問題有如下幾點:

魏延的計划到底是怎樣的?

兩個計劃本身的優劣是什麼?

魏延計劃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歷史上的類似戰例的比較。

摺疊魏延的計劃

關於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主要有兩個版本:

《魏略》的記載:"夏侯茂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大致是用一萬多輕裝部隊高速出子午谷用閃電戰突襲關中,不同的是後半部分:第一個版本是計劃佔領長安一線,待諸葛亮主力從斜谷出來會合,目標就是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第二個版本則是要搶佔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切斷曹魏潼關內外的聯繫,由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掃清駐紮於關中的曹魏重兵集團,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地區。

在此之前,大部分文章和資料均以為第一個版本是魏延的計劃,其實不然,理由如下:

1、軍事上第一個版本並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評。因為根據第一個版本,即使魏延計劃完全獲得成功,也僅是控制了關中的西半部分。當從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國大軍趕到後,必將在長安附近的平原地區與蜀軍展開決戰,這對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的蜀軍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長安一帶除了潼關和武關根本無險可守,這對於身經百戰,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宿將魏延來說,不會不清楚在這樣的地形,蜀國的輕裝步兵與以高速騎兵和重裝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會是什麼結果;

3、一旦關中地區成為戰場,雙方則均無法依靠當地供應糧草,十萬蜀軍的糧草需要依靠從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比較方便(曹操當年進攻關中馬超韓遂集團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的),這樣蜀軍必不能長久;

3、魏延的本意,就是想按照西漢韓信的模式進行此次作戰,應當是要將整個關中包括潼關全部收入囊中。(這將在歷史比較中談到)

4、長安是西漢的舊都,魏國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經過漢朝歷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鍾繇等數代人的增築修補,僅圍繞城牆一周就有80里長,是座出了名的難攻不落的堅城。即便魏延擊敗或趕跑魏守軍佔領長安,也已是元氣大傷,何談守不守得住?

5、就算魏延攻佔長安,也只能將關中魏軍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斷,而且無法阻擊增援大軍,若要阻擊曹魏的中原軍團,就必須控制潼關,從而達到完全獲得整個關中的控制權。

因此,魏延計劃的第一個版本,從軍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計劃的第二版本,則完全避免了這些問題。所以我認為,《三國志·魏延傳》所記載的偷襲關中計劃才是魏延向諸葛亮提議的真正的計劃--既第二版本計劃,是比較符合軍事規律和歷史規律的

這個計劃就是:偷襲關中--以輕裝步兵高速出子午谷抵達長安,不攻長安而迅速東進,從背後奪取潼關、武關等險要,諸葛亮的主力兵團出斜谷攻略關中各地,並與子午谷部隊儘快會合,堅守潼關、武關等險要,進而奪取整個關中及隴西,禦敵於潼關之外。

所以,我們下面所說魏延計劃均是指《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魏延第二版本計劃。

摺疊計劃的優劣

兩個計劃是指諸葛亮計劃和魏延計劃。

戰略上:

諸葛亮計劃是先奪取隴右,居高臨下,以後再根據情況進行發展;而魏延計劃是直接奪取關中,一步到位,奠定光復漢室的基礎。

如果蜀國的戰略目標是光復漢室,則消滅中原的魏國是首先必須完成的任務。其後才是統一中國的大業。

從歷史上看,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中國的有:周(西周)、秦、漢、隋、唐等,而以關中為基地統一中國北方的則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隴右為根據地統一中國或北方的則是一個都沒有(其實進了蜀地其實再想發展就難了)。

隴右在人口、經濟發達程度、對中原地區的威脅上均無法與關中地區相比,因此關中的失陷對魏國的打擊是更為嚴重,韓信暗渡陳倉奪下關中就很能說明問題。

所以,要想完成光復漢室、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標,魏延的計劃是比較積極而相對激進的,而諸葛亮的計劃是相對平穩,也是比較消極的。這也從歷史的實際得到了證明。

戰術上:

魏延計劃可以速戰速決,在短時間內成功,而後可以分散一部分兵力堅守險要的潼關、武關、蒲坂津黃河渡口等地,確保關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軍主力的快速增援。由於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而且分散,完全可以在隨後用步步蠶食之法加以各個擊破。還有一點,攻下漢朝舊都長安,這對以興復漢室為最終目標的蜀軍的士氣是一種莫大的鼓舞,這對於國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國來說,是頗為理想的;

諸葛亮計劃則由於路途遙遠,相對要花較長的時間,這樣,魏軍就能贏得時間向關中重兵集團源源不斷地增援大軍。而且隴右的防禦並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隴山隘口外,還有北面的高平迂迴線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軍的攻擊。這樣必定要陷入長期作戰的被動局面,這對於運輸線遙遠的蜀軍來說,決非是戰術上的好選擇。

冒險性:

諸葛亮的計劃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穩的計劃。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從歷史的實際看,諸葛亮所謂十全之計,在從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沒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由於魏軍的主力曹真,張郃,郭淮集團已經到達關中,即便馬謖沒有失守街亭,也會在隴右與魏軍展開長期的拉鋸戰和消耗戰,很明顯,蜀軍從漢中到隴右的運輸線過長,根本無法支撐這樣長期的作戰。最後的結果很可能與東漢時期的隗囂一樣--失守隴右

而看似冒險的魏延計劃,雖說風險高,然而一旦成功就可以依託潼關、武關、蒲坂津渡口的天險,保衛關中,而這時的關中將成為蜀軍可靠的新補給基地,不再依靠陝南的漢中基地去翻越秦嶺補給,蜀軍最頭疼的糧草問題也會隨之一併解決。

所以兩相較之,諸葛亮計劃即使成功也沒有最終勝利的希望,而魏延計劃一旦成功,可以說光復漢室的計劃已經完成一半了。

要實現魏延計劃,需要具備哪些必備條件呢?

1、 戰術突然性。利用劉備死後5年蜀軍沒有在北線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蜀國比較有名的軍事將領如張飛,黃忠,馬超等均已去世給魏國造成的麻痹思想,充分作好戰役的保密工作,用閃電戰發動突然的襲擊;

2、 速度。隱蔽地作好一切準備工作,高速進兵,搶在魏軍增援到來前按計劃佔領各重要戰略要點和險關,阻擊魏軍於關中以外;諸葛亮出祁山地圖諸葛亮出祁山地圖3、 吳國的配合。利用吳國的陸遜、朱然、諸葛瑾集團在沿長江一線的下邳,合肥,襄陽等重鎮發動大舉進攻(或與其聯合計劃)、魏軍的戰略機動部隊東進,無暇西顧之機,適時發動,使魏軍在短時間內難以調動重兵進行有力的反擊;

4、 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魏國關中地區防禦力量並不強,曹真和張郃集團仍舊還在襄陽前線防禦東吳,可以保證蜀軍突擊部隊可以迅速達到戰役目標,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軍擊退;

5、 蜀軍集中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強大的指揮力量,不可猶豫,務必速戰速決,一戰成功,否則這樣的戰機將不會再有。

那麼,以上5個條件蜀軍是否具備呢?分析如下:

第3、5個條件,是完全取決於蜀國自己和東吳的同盟,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完全能夠達到;

第1個條件,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因為漢中方面相對出口較少,很容易進行信息封鎖,特別是戰役準備的最後階段,應當能夠做到保守秘密。魏延輕裝部隊所走的子午谷,人煙稀少,也沒有什麼迂迴道路,只要先派出便衣偵察隊和特工,清理和秘密封鎖道路,就可以保證在部隊出子午谷前不被對手知曉;

第2個條件,也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還部分依靠上帝的幫忙--不要下雨(要知道曹真的三路大軍合圍漢中的計劃就因為一場大雨給澆沒了)。由於蜀軍是以大編製的山地兵團為主要戰力,在秦嶺中快速行進應是其基本技能。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按照計劃要求快速進軍的;

第4個條件,則主要取決於敵人,部分受到蜀軍戰前煙幕放沒放成的影響。不過只要前面幾個條件(尤其是第一個)做到完美無缺,魏軍也就不會察覺到蜀軍的企圖,就更別說增加兵力或更換指揮官了。

假如前述5個條件完全滿足,那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就極大:

諸葛亮完全可以選擇在吳國的重兵集團於東線大舉進攻的時候,發動這次戰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樣與吳國的陸遜在戰前就確定下聯合發起攻擊的時間,這樣一來,魏軍在洛陽和許昌方面的戰略機動兵團極有可能會調往東線,當蜀軍在西線發動時,魏軍機動兵團就需要再掉頭西進,那魏軍的時間就會大大增加了。

蜀軍當時已經集中了近十萬大軍,參加這次進攻,加上多年的物資準備和穩固的後方,以及魏延、趙雲、吳懿、高翔、王平等戰將,可以說對曹魏關中守軍處於絕對的優勢。

根據在漢中呆了十年的魏延的計劃,蜀軍輕裝部隊經過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長安。而從長安到潼關的距離約為130公里,也既370漢里,根據司馬懿打孟達用8天走1200漢里的行軍速度,平均急行軍的話每日可走150漢里,這樣一來,魏延集團再要3天左右應可趕到潼關一線。如果魏延軍在長安作戰3天(只要擊退長安守軍或把其嚇的不敢出來即可),再趕到潼關,也是不會超過8天的時間即可完成,而魏軍增援的大軍卻最快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趕到(包括長安去洛陽報告3天、魏軍商討對策1天、兵力集中調動2天、向西開進4~5天,潼關到洛陽約有215公里,既614漢里),故從時間上魏延軍完全可以提前佔領潼關。由於當時潼關處於魏國內地,故平時不會有什麼守關部隊,並且是潼關背後偷襲,時間還可再縮減一些。

而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會在二十天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進發到關中(應是前軍輕裝軍,不用完成攻城任務),可以留部分兵力,繼續合圍還可能在堅守的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要地,主力迅速東進與魏延軍於潼關會師,再分兵北進蒲坂津渡口和南下武關,封鎖另外的兩個進入關中的通道。至此,北上進攻關中的計劃全部完成。

還剩下的唯一的問題是:長安魏軍有多少兵力,指揮官是誰,會堅守長安嗎?

根據魏延的戰前偵察,魏長安守將是安西將軍夏侯茂:

《三國志·夏侯敦傳》記載:"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

《魏略》記載:"茂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與茂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茂性無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記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由此,可以看出,魏長安守將乃從未帶兵作戰,不喜軍事,沒有謀略的皇帝女婿,由於是西線無戰事,才派來此地做官的。這樣的將軍,一旦蜀軍突然出現於長安城下,必定是手忙腳亂,哪裡還能組織有效的防禦和反擊呢?從魏國後來的反映也可知道:魏國後來得到諸葛亮揚聲從斜谷而出,馬上就把長安方面的指揮官換成了曹真。

魏軍在長安一帶有多少部隊呢?根據《魏略》記載:"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由於魏國根本沒有想到蜀軍會發動進攻,所以關隴地區的防禦力量非常薄弱,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軍守備各城鎮,而基本沒有機動的野戰部隊。關中沿秦嶺的要點有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地,如果前三鎮各1~2千兵守備,長安5千兵,估計在這一線撐死也才有1萬人。可是由於是分散部署,很難對抗蜀軍的閃電戰進攻。另外在北面的各郡還會有5千到1萬兵力用於防備羌族騎兵等對各郡的侵擾。

故,在長安能用來反擊魏延軍的封頂也就五六千人而已,這也是為什麼魏延敢於用5000輕裝兵長途奔襲長安的原因。否則,如果長安魏軍兵力超過1萬的話,恐怕魏延的疲憊之師要在長安城下被吃個精光了。

魏延軍以主力擊退長安的守軍,而後留下負糧的5000人,自己率精銳5000東進奪取潼關等地,利用當地民眾的糧食做補給,短時間內不可能挨餓。這樣一來,魏延計劃成功實現,關中為蜀所有,統一大業的基石奠定矣。

這裡面其實最關鍵的就是長安的魏軍指揮官。如果是曹真,張郃,司馬懿等人,將不會守在城裡,而是集中兵力出城,保持與魏延軍的距離,牽制住魏延,即不作戰又不讓其順利東進或搜集糧食,以贏得時間。

但是夏侯茂不會有這樣的能力,而唯一希望是郭淮幫助其指揮。即使這樣魏延還有成功的可能,就是犧牲負糧的部隊--上去對郭淮兵團死纏爛打,自己的精兵迅速東進奪取潼關。

所以,我認為魏延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人擔心魏軍會在子午谷里埋伏,這是缺乏基本軍事常識的擔心:首先蜀軍的前提就是保密,魏軍不可能提前去埋伏;而子午谷極為險峻,兩面不是峭壁就是懸崖,大部隊是不可能埋伏的。

還有人以為子午谷在魏國境內,實際上根據地圖,子午谷在蜀國一側,不過離魏興郡比較近。魏延作計劃時,孟達還沒反(後來司馬懿到了城下他也還未來得及造反呢),魏興郡也一直在申耽、申儀兄弟手裡,魏延制訂計劃當然要考慮這面的情況。

還有人擔心諸葛亮大軍20天出不了斜谷。注意,第五次北伐諸葛亮之所以跑那麼慢,是因為他不需要著急,因為已經與吳國約定同時進攻,走的慢一些,魏國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吳國那邊。這也是軍事常識問題。

還有人擔心,魏軍會不會從新城、魏興郡一帶進攻漢中呢?可以說是可能性並不大。因為新城等地到漢中也都是高山峽谷,道路艱險,魏軍很難在短時間內集結大部隊並做好進攻準備--即使在諸葛亮突然攻打祁山、三郡響應、魏國形勢危急而漢中空虛的228年,在這個方向魏軍也根本沒有任何的動靜,何況當時司馬懿正帶領4萬多大軍剛剛在新城把孟達給吞了。

魏延為什麼要計划出子午谷呢?我們知道斜谷比子午谷好走的多。那是因為只有出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現在長安附近,才能搶在長安部隊前面到達潼關,因為從漢中去潼關,子午谷是最近的一條路--魏延的計劃一切都是為了搶佔潼關天險。

摺疊類似戰例比較

歷史上最成功的漢中偷襲關中的戰例,就是魏延要模仿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了。我們知道,這個戰役的成功,使劉邦完全佔有了關中地區。劉邦就是依靠關中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經濟基礎,打敗了百戰百勝的霸王,統一了中國(當然還有許多因素)。

我們來進行對比分析:

1、兵力對比

關中兵力對漢中兵力:

劉邦時期:漢軍有兵力5萬(帶入漢中3萬,又發展2萬);關中三王有5萬(其中雍王章邯有近3萬,塞王司馬欣、翟王董彝各有1萬多一點)。兵力對比1比1。

三國時期:諸葛亮軍有兵力8~9萬(魏延1萬偷襲,諸葛亮大軍7~8萬);關中魏軍有1萬,加上北部的郡兵合計2萬左右。兵力對比4.5比1。

(以上韓信兵力數字引自《中國戰爭史》,三國兵力參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評析》)

2、突然性:

兩個時期漢中方面都具備出其不意的條件,其中劉邦是主動製造的多一些,而三國時則是自然形成的。

3、牽制性:

劉邦時由於齊國的田氏家族反項羽,使項羽大軍被牽制在山東地區,一時難以西進。加上張良那封麻痹信的作用,為劉邦佔領關中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三國時,諸葛亮則可以充分利用吳國的力量吸引魏軍機動兵團於東線,但是相比之下,魏軍的增援會比項羽西進速度快的多。

4、戰術:

韓信採取了不被敵堅守要點所牽制的戰術,在集中主力擊破阻擊的敵軍後,除留下部分兵力圍困堅守廢丘城的章邯外,主力迅速東進潼關、武關一線,完成了正整個的戰略部署(當年8月出陳倉,月底已經佔領潼關一線,甚至兵出武關了)。即使項羽很快西進,也無法攻入關中了。隨後再逐步攻克內部那些被圍困的城堡:

3個月後,攻拔隴西;6個月後,攻拔北地,俘虜章平;10個月後,攻佔廢丘,這時才完全佔領了整個關中地區,這已經是劉邦在彭城大敗回來後的事情了。

所以魏延計劃也是學習韓信,進入關中後,不急於佔領長安等大城鎮,而是先搶佔割斷關內外聯繫的潼關、武關,再回過頭來慢慢收拾那些堅守的城鎮。何況很多城鎮看到已經被切斷、包圍,響應、投降的不在少數(比方諸葛亮一出祁山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信以魏延的5000精兵應可以擊破長安附近可能的阻擊(也是5000人)。

5、後方的實力

諸葛亮是四川、漢中的實際控制人,加上已經治理了多年,比起秦末時期的巴蜀,應當說經濟實力更強一些,這方面只會強於劉邦。

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時期的情況非常的相似,只有兩點區別:

1、項羽被齊王田榮所牽制住,不能很快抽身,所以韓信並沒有派部隊去搶佔潼關;而魏軍機動兵團在洛陽附近,很可能快速增援關中,所以魏延計劃必須搶佔潼關,以阻擊魏援軍。

2、韓信面對的關中守軍兵力與其差不多,所以韓信集中兵力對其進行突擊,勝利後再安計劃挺進潼關、武關等地;諸葛亮軍則比魏關中守軍兵力強大的多,消滅這些分散守城的魏軍不是難事,而時間則更加關鍵,所以要兵分多路。

諸葛亮軍在各個方面都優於韓信軍,唯一的不足是魏軍的增援將比項羽快很多。所以只要魏延軍能按計劃完成搶佔潼關等地的任務,這個戰役是必定會取得成功的。

就好象是要完成關門打狗的任務,魏延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把潼關這個"門"關上並且鎖死;至於打狗的任務嘛,諸葛亮的大軍完成起來真是爽到不行啊。

如果說古代的例子不行,那就舉個現代的例子吧:在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第38軍所擔負的就是魏延軍的任務(魏延軍任務還帶有些戰略性),其就是要突然、秘密的搶佔敵後方的三所里、龍原里,切斷敵軍退路,阻擊美軍增援,玩上一個關門捉賊。穿插成功的38軍,被彭德懷情不自禁地稱為"萬歲軍"。

其實如果說這個戰役真的得手的話,估計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理論會把這個經典戰例奉為圭臬了。

所以,根據以上的史料和分析,可以認為:

1、魏延計劃的中心是搶佔潼關,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地區,而不是攻佔長安,佔據咸陽以西地區。《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計劃是符合基本軍事規律的;

2、魏延計劃是蜀國以弱勝強、甚至統一中原(乃至全中國)的最佳計劃;

3、魏延計劃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很大的成功希望,而風險並不是很高;

4、魏延的計劃作為一個一戰成功的計劃,風險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即便失敗了,也不過損失萬來人,而對諸葛亮出斜谷的主力兵團不會有任何損失,更不會危及蜀國的整體安全;

5、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根本就沒有什麼十全必克的軍事計劃。為了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這樣的風險是值得冒一下的。何況就連被諸葛亮稱為十全必克的平取隴右計劃,最後還不是一個兵敗街亭,損失2萬多人的結果嗎?

關於子午谷奇謀,我只想舉兩個例子。一、曹操北伐烏桓,回來卻重賞勸他不要北伐烏桓的人。請問:為什麼?因為曹操的軍隊差點渴死在沙漠。那麼,奇襲烏桓是對是錯?我想:如果給曹操再來一次選擇的機會的話,曹操肯定不會同意奇襲烏桓。二:那就是鄧艾奇襲成都。鄧艾暗度陰平,引兵行時,又見一個大空寨。左右告曰:"近聞武侯在日,曾拔一千兵守此險隘,後主廢之。"請問:鄧艾奇襲成都是對是錯?如果諸葛亮還活著的話,或者劉禪或姜維不把這一千兵調走的話,鄧艾只有死路一條。可見,魏延只是賭長安沒有防備。憑魏延的武功和謀略才智,(劉備把漢中交給魏延而不是張飛就可以看出魏延的才幹)成功的幾率還是比較高的。

這樣的結論,可能喜歡諸葛亮的朋友不高興,可是不管諸葛亮出於什麼原因(性格謹慎、不善出奇兵、壓制魏延)而沒有實行這個計劃,但這並不影響諸葛亮的偉大和智慧。(如子牙、韓信復生 則必用此計 若說難度也遠比鄧艾奇襲成都 李靖千里奇襲襄平低的多)

內容源於轉載。


我們來看看子午谷奇謀成功的必要條件:
1.魏延可以急行軍到達長安
2.長安城可以很輕易被攻破(基本不可能)
3.長安城破時還有足夠的糧食
4.作戰信息的完全保密
綜上所述,子午谷想要成功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那麼我們再進一步,即使拿下了長安,又有什麼用?
固然長安是繁華的大城市,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但是,即使攻破了長安,魏延也不一定能守住長安。從洛陽和許昌一帶調集的重兵很快就能構成合圍之勢,援軍且不論,單是糧草沒法保障,也等於白白交出了五千精兵。


看到好多人抨擊魏延。。。想說幾點。。。


1.沒人相信哪個傻屌會橫跨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孤師海外,堵在羅馬人後大門,可有個傻屌竟然真這麼做了!——漢尼拔

2.如果歷史上沒有鄧艾偷度陰平滅蜀,估計也沒人相信真有傻屌會這麼干,還特么成功了!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3.千百年來爭論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基礎在於諸葛亮此次北伐失敗了。因為後人知道此次諸葛亮的策略是失敗的,大家這才開腦洞啊!YY如果用魏延的策略還會失敗嗎?


誰都知道此次北伐是閃擊戰,曹魏沒啥防備,咱開腦洞咯。

1.魏延五千成功攻佔長安,與諸葛亮勝利大會師,HE
2.魏延五千成功攻佔長安,但被張郃曹真大軍包圍,諸葛亮趁機拿下隴右,HE
3.魏延五千沒能攻佔長安,且被包了餃子、迅速被剪滅,諸葛亮被迫撤退,BE
現實:魏延計策沒被採納,諸葛亮故部疑兵,遭曹魏反殺,街亭慘敗,BE


看來只能比較一下兩個BE的戰損了。。。


我認為,縱然子午谷一擊成功拿下長安,然而:

1、曹魏的政治勢力及軍事勢力遍及中原,並不是打下一個長安就擊敗了曹魏。孤軍深入長安,沒有蜀中天險的依靠,難道不是腹背受敵?
2、治理蜀漢是一回事,治理天下是另一回事。魏國政通人和,天數不絕,誰敢冒天下之不違興起中原之戰?而且戰後沒有人具有治理天下的管理經驗,並無把握達到曹魏的治理效果,這豈不是授人以柄,自取滅亡之道?

兵出子午谷只是兵法,而統籌全局運籌帷幄是政治,兵法是一時的,而謀劃全局方是諸葛之才。


最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查了一些資料之後得出了跟我之前固有的觀念相反的一些結論,可能是之前對魏延這個人有偏見吧。
先說結論吧: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要麼是戰略上,要麼是戰術上徹徹底底的失敗,責任完全在於諸葛亮。
先貼張圖:

出漢中總共五條路從西到東:祁山(離魏軍主力最遠)、散關、斜谷、眉縣、洛穀道(沒人走過)、子午谷(曹真後來走過失敗了)。

諸葛亮的戰法:趙雲出斜谷佯動調動曹真軍主力,策反孟達牽制司馬懿中南軍團(地圖上沒有在東南方向),自己出祁山攻城略地(為什麼從祁山能因為這裡離魏軍主力最遠,魏軍如果來了補給線自然會拉長)。

這個戰法貌似很合理,但是兵無常勢,仔細一看就能看出問題,為什麼煞費苦心牽制住兩路大軍,大概是諸葛亮覺得任何跟任何一路大軍決戰都沒勝算,所以搞的是這種游擊戰蠶食的策略,趁亂偷幾個城走(前三次北伐全是這個指導思想)。
但是翻了翻歷史,西北這塊特別是關中,沒有一個蠶食成功的案例,都是一口吞下,為什麼呢?就是地形,關中是平原但是四周都是險要,你即使偷摸打了幾個城,其實相對於你的大本營跟飛地差不多(雖然看起來是接壤的),所以蠶食完全是錯誤的,只要關中地區魏軍主力沒被消滅你打下的城是白打(諸葛亮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也意識到了,所以指導思想改為了找魏軍主力決戰,當然另一個原因是對自己實力有了信心,但是啊對手也變了)。

魏延的計策有兩個版本,我傾向於潼關那個版本:諸葛亮出斜谷牽制住曹真,魏延帶一萬精銳走子午谷搶佔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與諸葛亮會師於長安,關門打狗。
拋開戰略其實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原因就是蠶食完全是不可行的,但是確實兇險。
關於計劃的諸多變數前面的人已經總結的很好了,我挑幾個重點:

1、10天之內魏延能不能走出子午谷?沒法確定,但能確定的是魏延自己提出的方案並且是親身赴險,所以如果這個仗已經決定要打的話就應該讓他去。

2、潼關乃至長安能否迅速攻下?也沒有把握,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是當時鎮守長安的是夏侯楙,此人是個什麼樣的人不用多說了。後期統帥換成司馬懿之後,仲達老先生曾經有這麼一段話:「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 引用這段話的目的主要是說明司馬懿的防禦重點改到東邊了,這個時候更沒把握了。所以如果這個仗已經決定要打的話就應該乘其不備。

3、最後一個重點是諸葛亮能否與魏延順利會師,這個是最大的難題,這也應該是諸葛亮否定魏延的一個重要原因,蜀軍剛剛平定南蠻尚未休整,跟曹真硬碰硬確實沒有勝算,但是如果魏延那邊順利,甚至於運氣好能把長安佔了,那魏軍的軍心必亂(門被關了嘛,老窩被抄了嘛),勝算會大幅度提高。所以如果這個仗已經決定要打的話就只能是魏延這個戰法。

前面都是拋開戰略來講的,把戰略加進來分析,如果覺得魏延的方案不可行,那其實就是你的實力問題了,這場仗就不應該打,戰略上的嚴重錯誤。而諸葛亮的做法是先壓制住了反對北伐的李嚴,然後又否定了魏延的計劃,最終五次北伐沒一次成功勞民傷財,如果按陰謀論者說的諸葛亮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那真的是罪大惡極了。

補充一點:不讓魏延出去還有個重大原因就是不信任,魏延一直都是掌兵沒理過政,如果攻下長安魏延在長安就是軍政合一了,作為一個叛將不知道會做出什麼樣的事,這個其實是特別重要的一點。

所以啊,戰錦才是大問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子午谷幾乎是一線天,兵家所說的圮地、絕地,不宜滯留、不利於大規模軍力的投送,僅憑這一點就不宜從子午谷出兵!如果做不到行軍的迅速、保密就會陷入死地,只能等著魏軍在谷口的伏擊,詳情可以參考闖王高迎翔同學的遭遇。
即使通過投送少量的精兵到達關中並且展開部署,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利於魏國騎兵馳騁轉移,這小部蜀兵簡直是羊入虎口,最好的結果可能是逃入秦嶺啃石頭。
再假設分兵隴右,子午谷所部未被消滅,魏國如同戰五渣般潰退潼關,蜀國得到的只是一個需要分兵把守且東門被他人所據的無險可守的關中盆地。到那時以魏國的騎兵之精悍,諸葛應該後悔的是舉國之力得道了一片無法吞下的累贅。
再假設蜀國人品大爆發,佔據四關,坐擁關中之地,但東有洛陽、西有西涼,固守關中、防止西涼襲擾(參見戰國時期的秦國),乃至平定西涼、組建精良騎兵、複製秦一統天下的故事也未嘗不可……
但當一個戰略中包含了如此多的幸運成分時,本身就說明了它的巨大風險和不可實現性。用最小的成本去博最大的收益只是理論,現實的劇情是用風險最小的方式保存自己!況且佔據關中的蜀國實際上宣布了吞吐天下的雄心和挑釁魏吳的企圖,派系爭鬥的蜀能扛得住嗎?


國力在那擺著的,數伐中原,其實就是以攻為守。

你沒發現?曹操這裡吃敗仗,那裡吃敗仗,最終還是把對手弄死了,原因就是強國可以敗很多次,弱國一敗就萎了。孔明哪裡肯把國運拴在老天爺的褲襠里。

五千人襲長安,欺魏國無人?

相愛相殺一輩子,心裡能沒點數?

魏文長是蜀後期難得的虎將,長途奔襲,五千人肯定都得是精卒,可能成功,很可能就折進去了。就是家大業大再有錢,也不是這麼個花法。


都是反對啊,問下蜀國為何被偷襲而亡?這難度不更大?!人家勝了。


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7月,闖王高迎祥率領全部主力進入子午谷,企圖偷渡這裡,然後奇襲西安佔領陝西。但他首先忽略了子午谷的天氣與險峻的道路:由於道路狹窄,天降大雨,高迎祥的幾萬大軍走了好幾天,才走了一半路程,人困馬乏,物資損失嚴重。當他艱苦行軍終於到達子午谷黑水峪的時候,卻發現早已有兩萬明軍埋伏在此。
明軍之所以在子午谷的黑水峪耐心等待,是因為統帥孫傳庭知道,艱苦跋涉完子午谷之後,出現於他面前的高迎祥和他的部隊都是十分脆弱的。兩軍相遇,隨即開戰,高迎祥率軍發動多次突擊,但由於子午谷的明軍太猛,而且士兵中多有熟悉地形地貌的當地人,高迎祥的進攻完全沒用——明軍男女老幼齊上陣,喊一嗓子就能動員一群親戚,即使防線每次被衝垮,但過不了多久就會再次聚攏……最終,雙方激戰四天,縱橫世間七年的闖王高迎祥被俘,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

5000人想要打下長安這樣的大城市,還能撐到蜀漢大部隊從西邊趕到,實在不太可能,而且實際執行起來還出了馬謖那樣的意外,到時候蜀漢連隴西都沒攻克,魏延孤軍要麼逃回要麼被滅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魏延 | 子午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