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Mr. Holmes?

今天去影院看完。我比較直觀的感受是,電影不錯,但節奏比較慢,可能是題材緣故,沒有什麼絕妙詭計也沒什麼大製作。老年Holmes讓人有種英雄末路的心酸。演員沒話說,Ian爵士年紀也大了,他的電影是看一部少一部了。

從藝術角度,這部電影算是好片嗎?
與其餘的福爾摩斯影視作品相比有哪些優劣之處?
這部電影能否成為福爾摩斯迷們眼中的又一經典?


也許只有英國人自己,才會忍心,把大名鼎鼎的福爾摩斯偵探拍得如此讓人心酸。

舒緩、沉靜、哀傷,這些本不可能與一部偵探電影所匹配的氣質,卻滿滿地填充在這部電影里。


福爾摩斯先生老了。

這個93歲的老人,一生破解過無數的疑難案件,到最後,對手變成了自然法則。

他努力地對抗衰老,記憶如同狂風中飛舞的碎片,四散消失。

他搬離貝克街,遠離倫敦,住到了靠近大海的鄉村,與蜜蜂為伴,一過十幾年。

他的觀察力依然敏銳,演繹推理精準犀利,可是卻會忘記身邊人的名字,或者不記得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他偷偷把委託對象的名字寫在袖口,努力遮掩記憶衰退的事實;他跑去戰後的日本,尋找岩山椒,以希望通過傳說中的東方草藥,延緩衰老,重獲青春。

如同每一個老去的人,他開始恐懼衰老與死亡。

年紀大了,人就喜歡回憶。

他對華生為他所打造的那個經典偵探形象嗤之以鼻,對媒體上的那個大英雄不屑一顧,總希望讓人看到更真實的自己。

麥考夫的遺物中,有關於福爾摩斯的故事。他讀到裡面所寫的最後一件委託,感覺熟悉,卻從結局中察覺到了蹊蹺。然而,關於案件的真相,竟然完全記不清了,只有莫名的內疚感與悲傷困擾著他。

於是,福爾摩斯決定自己動筆,沿著記憶的線索尋找真相,去解開困擾自己的心結。

這是福爾摩斯先生的最後一案。


幫助他的,不再是華生醫生,而變成了寡居女管家充滿靈氣的孩子。

沒有謀殺與追逐,並不驚心動魄,然而精神與身體的衰老卻讓獲取真相的過程變得前所未有的曲折。老人一次次停筆,在記憶的斷裂處赫然止步,面對著混沌不知所措,這是天才偵探從未有過的狼狽。

身體的狀況也在不斷惡化,岩山椒並沒有帶來奇蹟。健忘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他甚至突然暈倒,只能卧病在床。

就連女管家,也想帶著孩子擺脫這個刻薄又麻煩的老人,一切實在不能再糟糕了。

而關於那件委託的真相,則成為了支撐福爾摩斯生存的動力。

因為,還有個聰明的孩子,想要知道故事的結局。


一點點,他終於把破碎的記憶拼湊起來,事件的真相逐漸清晰。

在福爾摩斯的一生中,這實在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委託。沒有陰謀,沒有兇手,沒有詭計。有的,只是兩個備受孤獨折磨的靈魂的對話,不到一個小時的短暫相處,福爾摩斯的精神世界被滴下了毒藥。

福爾摩斯當然是天才。他的一生,總是與聰明、機敏、博學相伴,習慣了高人一等地看待這個世界與其他人,客觀與邏輯支撐著世界觀,他崇尚理性,覺得真相可以解決一切。

然而這一切,卻被一個普通的婦女完全顛覆了。

他開始意識到,真相或許並不能挽救所有,而感性、人情,甚至謊言,或許有時就是讓生活繼續,讓這個世界前行最適當的方式。

意識到這一點,他用了一輩子的時間。

他才明白華生之所以在故事中改變了真相,把福爾摩斯打造成一個英雄,也只是為了讓好友可以擺脫陰影,繼續生活。而倔強的福爾摩斯,卻選擇與好友疏遠,直到華生離世,也沒有再見。

他開始悔悟。

華生、麥考夫、哈德森太太,甚至連一生的宿敵莫利亞蒂,全都離開了這個世界。

福爾摩斯開始想念和珍惜這些在他生命中無比重要的人。

這原來不是一個推理案件,而是一個治癒故事。

93歲的福爾摩斯,卸下了英雄與天才的光環,開始還原成為一個更加真實的人。喜怒哀樂,脆弱恐懼,寂寞孤獨,複雜的人生滋味,讓他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活力,也讓他重新回歸了平靜。


在所有賺取眼淚的濫俗橋段里,我最怕見到的,是英雄老去。

夏洛克·福爾摩斯,是我的英雄。


原著里的福爾摩斯符合我對一個英雄的全部幻想。

智慧、博學、矯健、正義、勇敢。

喜歡《紅髮會》里,福爾摩斯躲在暗處,算計好一切之後的狡黠。

也喜歡《六尊拿破崙半身像案》里,將最後一尊像砸碎的時候,福爾摩斯自信滿滿的語氣。

最喜歡的是,《最後一案》里,孤身赴約的勇敢。

我喜歡永遠都不會失敗的福爾摩斯。


可是,福爾摩斯老了。衰老,是一個英雄最無可奈何的對手。

老到曾經用來擊劍的手只能拄著拐棍,老到記憶宮殿坍塌,老到連身邊的朋友都去世了。當他在講話的時候,需要時不時轉過身去扯出自己的袖子,眯著眼睛看看袖子上的筆記,再緩慢地轉過身來,假裝若無其事地繼續談天的時候,我淚流滿面。一個人的衰老,是從掩飾自己的年邁開始的。

還有,他的溫和。印象里的福爾摩斯一直是刻薄的,這種刻薄里藏著的洞察世事的聰明。可是他老了,變得溫和,甚至有些唯唯諾諾。從床上摔下來的時候,他沒有辦法一挺身就站起來了,他需要喊「救命」,他需要幫助。一個足夠年邁的人,大概是沒有資格說出「拒絕」這樣的話的,哪怕他曾經是多麼顯赫的英雄。

英雄是孤獨的。我們一直這樣說。

可是,我越來越覺得,孤獨是需要資本的。只有一個人足夠強大,強大到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的時候,他才可能孤獨。有一天,他老了。他發現連日常起居都無法自理,發現自己的記憶如同沙聚成的塔一樣坍縮的時候,他已經沒有權利孤獨了。

當管家大聲地呵斥福爾摩斯,讓他好好躺在床上的時候,我想,他連孤獨的權利也沒有了。

高中的時候讀屈原、讀項羽的故事,讀到他們自殺的情節的時候,總要忍不住放下書本感慨這樣的悲壯。

可是,後來讀到另一些故事,故事裡的英雄選擇衰老。當曾經的那些氣力與智慧逐漸被剝離,只剩下與每日與藥片握手言歡的軀殼的時候,面對這樣強大的落差與不可逆的頹勢,仍能夠保持活下去的勇氣,我以為,這裡面有一種與豪邁、意氣這樣的詞不相干的悲壯。


在所有賺取眼淚的濫俗橋段里,我最愛見到的,是英雄老去。

當英雄曾經亮閃的眼睛開始渾濁,當英雄開始需要別人的幫助,當英雄的語言變得繁複瑣碎的時候,他仍然選擇活下去。

我以為,這才是勇敢。


看到老頭子Ian McKellen來演福爾摩斯,就該想到這不會是一部峰迴路轉的推理小說。恰恰相反,《福爾摩斯先生》是一篇溫情脈脈的散文。


福爾摩斯–聰明敏銳的象徵,來做這篇散文的主角再合適不過。他一生嫉惡如仇,破案無數,可謂是正義和邏輯理性的化身。然而在他垂垂老矣,連名字都記不住的時候,他不再能夠犀利地點破真相,技驚四座。此時的他需他人照顧起居,時常忘事,需要藉助袖子上的小抄來記住人名。而恰在此時,他卻發現,在精彩推理,明察秋毫的「除惡揚善」之上,還有一種更高的「善」的境界。在這篇散文交織在一起的三個段落中,他逐漸領悟了這種境界。下面幾乎沒有劇透,也可以看完電影再回來幫助理解。

大偵探經手的最後一個案子,神秘女子的可疑行蹤。大偵探自然又一次不孚眾望,在種種相反的表象下,道破了真相,一如既往的犀利和準確。然而他雖然洞察了人的動機,卻沒有體會人的痛苦,非常「專業」和理性地恪守了職業界限,卻導致了更大的悲劇。這觸動了大偵探,為什麼破了案,還有好人會死?這深深的內疚讓他從此退隱。

歸隱的大偵探需人照顧,照顧自己的管家的兒子聰明伶俐,熱情善良。然而為生計奔忙的母親雖然愛他,卻不了解他的才華,不去理解他的想法。大偵探從小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當小男孩對不理解他的母親惡言相向時,雖然占理,但確實給人造成了傷害。福爾摩斯又看到了自己的過去,想到了當年自己造成的傷害。終於,在險些沒有機會挽回一切之後,大偵探終於打破心牆,超越與管家僱傭關係的界限,讓原本一生無望的好孩子有了一個光明未來的可能。

面對不斷下降的記憶力,大偵探遠赴日本尋求良方,卻遭遇一個誤會而生的譴責。本是清白的福爾摩斯自然指摘出了真相。遠道回國之後,辛苦帶回的良藥似乎沒什麼效果,但神秘女子和小男孩的故事卻猶勝心靈的良藥,改變了大偵探。雖然再也不會去日本,也不再會見到那裡的人,但一生明朝秋毫認定客觀事實的他,卻提筆編了個故事送往日本,為的是維持住那對萬里之外的傷心的母子幾十年的精神支柱,哪怕他們曾經把他萬里迢迢騙過去加以指責。

三個故事交織在一起,說的其實是福爾摩斯自己的故事。雖然舉世無雙的偵探頭腦不斷衰退,但從恪守職業屏障,到打破心牆,學會奉獻而幫助身邊的人,再到把忍受冤枉也把善意送到萬里之外,一個一輩子倚賴理性和邏輯的自負偵探,變成了一個洞悉人心之溫柔的美好的人。雖然頭腦會隨著歲月衰竭,但與人為善的至高境界,卻愈久彌堅,在這篇溫情脈脈的散文中持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 - 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多圖預警】
一直期待著這部電影,終於在今天看完。Sir Ian McKellen是我最愛的男演員沒有之一;說實話,整部影片整體較為平實,沒什麼驚喜,甚至可說乏善可陳,但76歲高齡的老爺子的表演已臻化境,怎樣誇讚都不為過,整部電影由他撐起。
原諒我又要上圖;今次,就作為干豆腐爺爺的絕對腦殘粉,來欣賞老人家的表演吧!

影片開場是在火車車廂中;93歲的福爾摩斯老爺子出場,就和「黃蜂」、「男孩」、「母親」這三個元素產生了互動。注意老爺子的表演,嘴角下沉,眉頭緊鎖,眼神乖戾。

上了汽車之後的表情。微妙的神態變化充分體現了在表演中「表情」與「神情」的區別;福爾摩斯不似剛才的心情不悅,因而眉頭舒展,嘴角上揚,然而其作為一個心情壓抑、記憶退化、力不從心的老福爾摩斯而言,他的整個神情依然老態龍鍾,眼神黯淡,眼角下垂,疲態盡顯。這是他經歷了從日本回英國的旅行後表現出的自然疲態,也是93歲福爾摩斯的基本狀態,非常準確微妙。

依然延續上圖的狀態。老爺子的表情還與車窗外的景物有關係。墜落飛機的尾翼殘骸、教堂和墓碑使得他心情沉重。這是1947年二戰結束不久。

然而,到了這個鏡頭,老爺子看到了自己的房子——他度過了35年離群索居生活的家,注意眼神、嘴角、眉頭,整個臉部的舒展狀態;這裡截圖看不出來,老爺子還輕輕嘆了口氣。沒有台詞、沒有鏡頭變化、沒有音樂變化音響變化,完全靠表情,人物的心情,劇情的信息,全部展現。這種表演毫不過火,又到位細膩,讓人嘆服!

93歲福爾摩斯、60多歲福爾摩斯的形體表演都是教科書級別的。注意兩張圖,上圖93歲老爺子的佝僂、緩慢、哆嗦等細節,無一不讓我想起我87歲的祖父,這樣的年齡感,再配以人物特有的驕傲、懊惱、怪異動作,如同溫火燉湯,濃香醇郁,潤物細無聲。下圖60多歲老爺子,注意背部的挺拔,手部的小動作,神態的桀驁和自信,不僅年齡感強烈,而且人物從裡到外均融會貫通。

這個年齡段的老爺子行走還很順暢,在動作上幅度相當大,想必是創作者的設計使然。不去扯斯坦尼和英國表演體系了,簡單講,伊恩爵士的表演由表及裡,是由內而外生髮出來的一種氣質和形態。這一點在形體表演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說到形體表演,很容易想到小雀斑扮演霍金而得到的奧斯卡,那也是極為難得好表演。不過,霍金教授的形態畢竟不是常態,而人的老態龍鍾則是必然。76歲的干豆腐老爺子體現出的兩個不同時間點,一方面回顧了自己的過去(伊恩自己60歲的時候恰好在出演魔戒老三部曲),一方面預言了自己的未來。這樣的表演與影片表現老年福爾摩斯的主題相結合,頗為人心碎地道出了晚年、人性的那些惆悵音符

除去神態、形體,在表演上很容易為普通觀眾所看到的,就是細節。這個段落是正太Roger生死未卜,老爺子和管家太太在病房外對話,老爺子吐露心跡,闡明自己對人性的愧疚。注意老爺子的雙手,不斷扭動、交叉,把一個表面上不動聲色,內心裡極度動蕩的人物躍然銀幕之上。這裡也可以看看本片導演對表演上的幫助:使用了一個雙人中近景,讓伊恩爵士能使用老人經常使用的「坐在座位上手扶拐杖」的姿勢,通過這個姿勢再強調雙手。

當然,光是扭曲的這個細節,那很難說是演技,因為並不難想到。這裡老爺子的高明之處在於,通過對白的進行,雙手的表演不斷繼續。這裡我的截圖很難展現,推薦大家去看片——對話逐漸明朗,老爺子的心結慢慢化解,雙手的姿勢逐漸舒展,並隨著每一句話的不同內容而持續變化。

不過,就算是有這樣的變化,也不能說是頂級演技。老爺子更加高明的地方在於,藏。整個段落,老爺子的表演都極其平穩,不動聲色,雙手的扭動幅度微乎其微,僅僅正好能適合於整個人物的心理狀態。而在這個鏡頭開始,導演和演員的配合更加明顯,隨著對話進入核心信息——福爾摩斯準備吧房子送給管家太太——之前的景別消失,轉為帶景深的正反打(同時後景過人,把整個段落節奏帶一下)。

老爺子這一側。注意景別把手藏起來了,而老爺子也把表情上的表演加強了一些。

看看老爺子的表情。這句話是他在懇求管家太太不要把Roger一起帶到朴茨茅斯去。這簡直是個眼袋都會演戲的男人

看看這個試探和依然有些怪異的眼神。要知道,福爾摩斯的試探也不如同別人的試探,這個驕傲、懊悔、釋然、緊張等多個情緒夾雜在一起的耄耋老人,嘴角下沉,眉頭緊鎖,眼神朝斜上方,頭部微側,身體緊張,每一個細節都寫在表情和動作里。演員從不完全靠念白,也並非有啞劇的能力就足夠:伊恩爵士這一段落的念白、形態、動作、細節完美結合,形神兼備

而後,醫生出現宣布Roger醒來,兩人站起,被藏起來的手再次出現:兩人雙手緊握。多麼了不起的段落!真是導演創作和表演創作結合促進的典範。比爾·康頓不愧是和老爺子在《諸神與野獸》有過出色合作的導演。

最後再說一個小段落,也是讓我心碎的段落。這裡Roger剛剛被救護車拉走,管家太太意圖燒毀蜂巢,福爾摩斯發現真相趕忙出來阻止,卻被管家太太嗆聲「你只在乎你的蜜蜂」;干豆腐爺爺喊道「我也在乎Roger」。注意干豆腐爺爺的表情。

我是真的看哭了。一瞬間,老人的心痛、焦急、懊悔、情感完全爆發,哭著跪倒在地,表情的變化細微而精準,令人動容。還是那句話,看片才能感覺到。但是,我們要記住,這是福爾摩斯,不是一般的會嚎啕大哭的人,所以——

僅僅哭了幾秒鐘,老爺子馬上收拾心情,制止了情緒的崩潰。這叫做克制。這樣一來,這個爆發反而顯得更有力量,情緒的崩潰和修復只在一時,把「93歲福爾摩斯」這個人物的複雜個性和特點展現的完美華麗,在表層表演的背後,所包含的深層表演博大深厚。
這種爆發和剋制相互融匯的表演,是高級的表演

總之,說句讓人難過的話,伊恩爵士的角色,看一個,少一個了。年近八十的他,給我們奉獻出了極度精彩和遊刃有餘的表演;展現了一個層次豐富、個性複雜的老年福爾摩斯。他的表演來自於對角色的深度理解,來自於所謂「融入角色」的努力。這四個字看似容易,然而需要大量的功課、豐富的表演經驗、和導演的共同創造,以及熱愛、理解表演的大師之心。

福爾摩斯,這個英國文藝史上獨一無二的符號,與晚年的伊恩·麥克萊恩一道,奉獻了一篇令人動容的悠長篇章。相比之下,電影在其他方面確實不算突出了。


一個死理性派的自我救贖

人呢,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體。理性時刻多於感性時刻的人,我們會說他是個理性的人;反之則是感性的人。
那麼死理性派呢,就是說那些極少展現感性一面的人,他們的理性過於敏感,而感性過於遲鈍。遇到事情,理性總會第一時間衝出來,把感性扼殺在搖籃里。

我不是這樣的人,雖然接近了,但還不是。不過我身邊有這樣的朋友。

大家可能會覺著這種人太冷漠,和他聊天總是很煞風景。比如你向他傾訴失戀的痛苦,他會告訴你失去一個不愛你的人,根本不值得難過;比如你告訴他今天的雪景很漂亮,他會獃獃地看著你說,那不過是水汽在空中凝結後再落下的自然現象,有什麼稀奇;再比如你和他一起打羽毛球,你都已經揮起球拍了,他還在邊熱身邊觀察今天的風速,還拉著你一起探討擊球時的力學原理。Shit,還能不能一起愉快相處了?

但其實啊,我覺著這種人挺可愛的。雖然他們經常擔當起「話題終結者」的角色,雖然他們有時讓人抓狂,恨不得一把扔出窗外。但他們的可貴之處在於天真啊,誠實啊,他們在乎這世界的真相,並願意坦白地告訴你。身邊還有這樣的朋友,會讓你覺得踏實。

但死理性派們也有著自己的致命傷,那便是對人情世故的遲鈍,因為那已超出了理性的範圍。愛和恨在很多時候都是非理性的,那是死理性派們無法理解的存在,於是「人情」成了他們一生難以參透的神秘。

這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電影《福爾摩斯先生》,這電影很有意思。
影片中,福爾摩斯早已不再是那個才華橫溢的推理之神,他已步入暮年,是個93歲的老人。他的記憶力正在加速衰退,甚至記不得昨天的事、記不得眼前的人;他的行動能力也在極度下降,爬樓梯會氣喘,會因為低血糖而昏倒,會因為伸手夠地板上的物件而從床鋪上摔下來。

整部影片都流淌著淡淡的哀傷,冷灰色調的畫面,伴著凄婉的配樂。我看著眼前這個遲暮的英雄,早已不復當年神采,不免悲從中來。

一個贏了一輩子的人,最終也敗給了時間。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以為,這部電影是在描寫英雄走下神壇後的悲壯。其實我開始也是這麼想的,但看到最後,發現不是。這個電影真正的主題一點也不悲慘,相反還很治癒。它給了死理性派們一個陽光的結局。

我們都知道,福爾摩斯是個典型的死理性派,他一生都在用高度的理性來追逐事情的真相,而從來不會顧及人情的分量。直到最後一案的發生,案件中的女主角安是個失去兩個胎兒的母親,她的丈夫並不理解她的痛苦,而把她當瘋子一樣看待,還找來福爾摩斯調查她。最終,絕望的安和福爾摩斯有了一次交心的對話,安發現福爾摩斯竟是那個懂她的人,這兩個孤獨的靈魂或許可以一起遠走高飛。安是個善良漂亮的女人,但福爾摩斯最終還是守住了自己的理性,選擇了拒絕。就在第二天,他在報紙上看到了安自殺的消息。

就是這不見刀光劍影的最後一案,給了福爾摩斯一生都在遵從的信仰致命一擊:原來理性並不是高於一切的存在,理性不是萬能的,真相也可能殺人。

從此他一蹶不振,離開了貝克街,也遠離了偵探生涯,去到偏僻冷清的郊外居住,做了一個養蜂人。就這樣,在悔恨中,他一天天地老去。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除了理性之外,這世界上還有同樣值得珍視的事情,那便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於是,他明白了華生為什麼要把最後一案改寫成了光明的結局,原來那是在保護自己受傷的心;他明白了和真相同樣可貴的,還有善意的謊言;他明白了自己的耿直刻薄,有時候是對他人的一種傷害;他明白了有些事情是無法用邏輯來解釋的,他成功推理出了案件的真相,卻沒能明白隱藏在真相背後的深意。

在影片的結尾,這個死理性派終於找回了自己人生拼圖中缺失的那一塊,與那個感性的自己達成了和解。這個時日無多的老人,獨坐在草坪上,把象徵著故去的朋友的一塊塊石頭,擺在了自己身體的周圍:華生、哥哥麥考夫、哈德森夫人、安……孤獨的他,在那一刻,終於被愛包圍。


我的個人公眾號:子戈說【zigetalk】


Ian老爺子真是絕佳人選!他說自己一穿上戲服就來感覺,而且他不覺得這是一部講福爾摩斯的電影,甚至都沒研究原作小說探案集,他說這是講世界大戰、失智老人、幼童、寡婦、失去孩子的母親……多種情感因素的。
而且整理以下小事集的時候,我發現即使是一部看起來平淡含蓄的電影,外國電影工業做的也是非常認真講究的。

1. 心靈詭計

原著小說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 心靈詭計, 作者Mitch Cullin,是福爾摩斯誕生120周年紀念作。

電影最初和原著小說同名,後來改成《福爾摩斯先生》,更簡單易懂。

2. 眾神與野獸

電影Gods and Monsters, 眾神與野獸, 1998, 導演+編劇Bill Condon,曾獲71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兩片導演同為Bill Condon,主演都是伊恩爵士Sir Ian,故事也是講述英雄垂暮的,兩片的管家角色類似。導演表示,比起自己曾經執導的傳記電影《性學博士金賽》,《福爾摩斯先生》更接近《眾神與野獸》。另外,片中主角是同性戀,Bill Condon和Sir Ian也都已公開出櫃。


3. 美女與野獸

電影Beauty and the Beast, 美女與野獸, 2017, 導演Bill Condon的下一部電影,由赫敏Emma和唐頓莊園大表哥主演。

福爾摩斯先生Sir Ian在片中亦有角色: 鬧鐘大臣。很遺憾,沒有自己的角色歌。倒是Sir Ian自己編了一首:

「我叫Cogsworth,我是一個鍾。滴答!」

但被導演否了。


4. 希區柯克

電影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擒凶記, 1956, 導演Alfred Hitchcock

最後一案的女主Ann在片中所看的動物標本櫥窗,店主名叫作「Ambrose Chappell」。希區柯克1956年電影《擒凶記》中,主角為了尋找被綁架的幼子時,循著紙條上的「Ambrose Chappell」,在倫敦也找到一家動物標本作坊(但其實是教堂名)。


5. 三十年前的福爾摩斯

電影Young Sherlock Holmes, 少年福爾摩斯, 1985, 主演Nicholas Rowe

片中Sir Ian在影院觀看電影《Lady in the Grey》,其中的夏洛克的飾演者Nicholas Rowe曾在30年前電影《少年福爾摩斯》中扮演主角。導演非常讚賞Rowe的表演,認為抓住了福爾摩斯的精髓。

6. 指環王

歷任福爾摩斯先生在《指環王》系列中有過合作。 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和Sir Ian在《霍比特人》中合作,霍比特人Martin Freeman是卷福的華生。在Sir Ian在指環王中扮演甘道夫時,白袍薩魯曼Christopher Lee老爺子早已在1970s《福爾摩斯秘史》中扮演過神探。


7. 漫威

Sir Ian出演過X戰警的萬磁王,他也是繼小羅伯特唐尼之後,第2個出演福爾摩斯的漫威演員。「奇異博士」卷福將於明年成為第3個。Sir Ian和《福》中的日本人梅崎(真田廣之飾)曾在《金剛狼2》中合作,雖然沒有共同出現在一個畫面中。


8. 卷福

電影The Fifth Estate, 維基解密, 2013, 導演Bill Condon

導演前一部電影《維基解密》由卷福主演。在《維》宣傳期,導演每次提到正在製作的本片,主演卷福都會故作頭回聽說的驚訝表情。導演承認: 迫不及待想給卷福看看自己做的福爾摩斯電影。


9. 警督來訪

電視劇Sherlock, 神探夏洛克, 2010

主演卷福《福》片尾通知小男孩搶救消息的Gilbert警督的扮演者Philip Davis,曾在卷福版《夏洛克》第一季第一集中扮演計程車司機(兇手)。


10. 伴侶

電視劇Arthur George, 阿瑟與喬治

2015最後一案的女主Ann,扮演者是Hattie Morahan,在迷你劇《阿瑟與喬治》中扮演柯南道爾的現實中的妻子Jean Leckie。


11. 基伴侶

電視劇Vicious, 極品基老伴, 2013, 主演Sir Ian

Derek Jacobi,和Sir Ian在劇集《極品基老伴》中出演一對48年的同性伴侶,他曾為許多福爾摩斯有聲書獻聲。由於小說是從華生的角度講述的,所以,也可以說這對「極品基老伴」分別飾演了福爾摩斯和華生。 片中飾演玻璃琴老師的女演員Frances de la Tour也曾出演《極品基老伴》。


12. 暮光

電影The Twilight Saga: Breaking Dawn, 暮光之城4: 破曉, 2011-2012, 導演Bill Condon

導演表示可能很多人覺得暮光4出現在自己履歷上很怪,總有人採訪時會問這個問題,但他認為Twilight有恐怖、懸疑成分,所以對自己來說,仍然保持了一致性。


13. 世界大戰

導演Bill Condon表示自己是福爾摩斯的粉絲,不過不是狂熱的腦殘粉。以前就對其晚年生活很感興趣,而且這個題材無人涉獵,還有就是電影原著小說里,福爾摩斯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這和其他作品中和平年代的背景大為不同。


14. 父親

導演的父親是一名偵探,所以他一直很喜歡偵探小說,以及懸疑、驚悚類的作品。


15. 白崖

在柯南道爾原作中,福爾摩斯退休後離開倫敦,到薩塞克斯(Sussex)定居,開始養蜂。片中福爾摩斯晚年的住所,就坐落於東薩塞克斯的Winchelsea小鎮邊緣。Winchelsea是在舊址塌陷入海後,按中世紀風格重新圍築的。離這裡約40英里是英國著名景點七姐妹白崖(Seven Sisters Cliffs),影片中的沙灘場景在那裡拍攝。白崖的白色來自白堊,白堊紀這一名稱,就來自英吉利海峽兩岸的白堊層。


16. 第歐根尼俱樂部

影片中的「第歐根尼俱樂部」攝於英國哈特菲爾德宮(Hatfield House)。這座建築也曾出現在唐尼版《大偵探福爾摩斯》,以及迷你偵探劇《馬普爾小姐》中。

第歐根尼俱樂部(Diogenes Club)是柯南道爾虛構的,由福爾摩斯哥哥Mycroft創立,成員之間不許交談,以營造理想的閱讀氣氛......

17. 時間線

最後一案發生在1912年,華生在1915年去世。影片發生在1947年,此時福爾摩斯93歲,表示他生於1854年(和柯南道爾小說一致)。Sir Ian生於1939年,現年76歲,比他飾演的福爾摩斯小17歲。


18. 化妝

為了顯示衰老進程和老年痴呆症,在變老的福爾摩斯臉上化了老年斑。本片化妝師為Dave Elsey與妻子Lou Elsey。Dave於2011年獲奧斯卡最佳化妝獎。


19. 福爾摩斯探案集

Sir Ian沒有去專門研究福爾摩斯小說,他甚至沒有一本福爾摩斯小說。他認為出演《指環王》得到的一個教訓是:如果提前知道了原著內容,表演時就會因為質疑劇本改動而分神。 但他表示:

「有時必須得做準備,比如《Walter and June》中扮演一個智力障礙的人,需要好好研究,做筆記;還有就是口音,比如《Apt Pupil》中扮演一個移民美國的納粹軍官,要學德美混合的口音;演《The Keep》前,為了扮演羅馬尼亞人,專門跑到那裡住了一段時間,結果回來拍攝第一天,他們就說還是用芝加哥口音吧!」

20. 養蜂

Sir Ian為本片做的一大準備:拍攝前在倫敦蜂蜜公司學習養蜂,他的養蜂老師教他用煙熏讓蜜蜂昏昏欲睡。和片中他向管家說的一樣,拍攝時他真的一次也沒被被蟄。


21. 派克筆

福爾摩斯用來寫回憶錄的派克鋼筆最早產於1980s。一戰後,派克筆在英國流行,但這隻筆在1947年還沒被製作出來。不過,片中福爾摩斯用來塗失憶日記的自動鉛筆、給日本人寫信的蘸水筆是準確的。


22. 玻璃琴

玻璃琴(Armonica)由美國富蘭克林發明,1761年問世,手指蘸水彈奏。「天堂的聲音」。據傳有毒,因為玻璃含鉛,但實際沒事。


23. 續集展望

戲服Sir Ian認為本片融合了許多讓不同群體深有感觸的元素:年邁的老人、小孩、寡婦。這和其他版本的很不一樣。但是他說: 「戲服的材料不舒服,磨得很疼。」 因此他在猶豫未來是否繼續出演福爾摩斯。


24. 福爾摩斯音樂劇

導演曾編寫或執導《芝加哥》《追夢女孩》等著名歌舞片。但他不確定福爾摩斯能否改編成音樂劇:

上世紀六十年代,百老匯曾經做過嘗試:《Baker Street》,而且做成了史上成本最高的,因為一半預算都用來買乾冰,結果大部分觀眾因為乾冰太多感到窒息,中途跑掉了……

Source:IMDB、Slashfils、The Daily Beast


Oxford看了一場無字幕的Mr Holmes。相比於原著,伊恩飾演的福爾摩斯年逾90,華生不再,卻以親情為支撐,破解50年前的一樁迷案。沒有更多的懸疑與噱頭,影片的畫面鏡頭感很強,細節處理的很精緻,體現的更多是一種靈魂的救贖與回歸。遲暮的福爾摩斯,行動有些不便,記憶力有些衰退,但他敏銳的觀察力,強大的分析能力在這個垂垂老矣的智者身上依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在神探夏洛克中,以華生的視角,詮釋了一個帶有英雄氣質主角光環的福爾摩斯,這種手法不能說不好,畢竟滿足了觀眾的口味和需求。但Mr Holmes,與其說是劇情片,不如當作紀錄片來理解和品位,故事很重要,但相比劇情曲折起伏,它意在通過一個旁觀者視角呈現一個立體而豐滿的人。老年的福爾摩斯,他的智慧與他的抗爭以至最後的妥協,才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這樣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不那麼劍拔弩張,卻絲毫不減影片的張力。


10月17.看了電影,已更新。
一直很想看這部電影,但是到現在還沒有看到上映。之前看過這個電影的原小說,大致講的是晚年福的回憶,期間華生死了(友情),福受理調查的案件中感覺跟福有點曖昧的一個女的也死了(愛情),福很喜歡的一個小孩子也死了(後代)。總之覺得這就是一個人一點一點失去生命中重要的東西的感覺。小說讀起來很壓抑,估計電影也不會太歡欣鼓舞吧。
。。。。。。。。。。。。。。。。。。。。。。。。。。。。。。。。。。。。。。。。。
10.17
今天終於看到了,結尾竟然是個happy ending。原著小說里羅傑就是死了。不過大體上還是忠於原著的,現在還是很推薦這本我並不是很喜歡的小說,其實寫得還是很不錯的。 不過大陸好像還沒有,我讀到的是台譯本,繁體字豎排版,幸虧老子是個中醫,哈哈~

電影做的很精心,果然BBC出品,必然精品。
先說簡單的:日本人那裡,他明明有一本《血字的研究》,卻故意給福爾摩斯一本圖書館借來的書,其實是為了驗證福爾摩斯是否像他父親在信里說的那麼睿智,顯然~哈哈~
福爾摩斯回答他的那段話堪稱經典:

然後再說「玻璃琴安自殺事件」,當然,華生有自己的安排:

對,他叫這個案子為《鴿子灰手套冒險記》。華生那張紋飾繁華的書桌讓人想起了梳妝台。

相信在電影院里看到某人扮演自己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看:

不過其實這個演員還是比較符合原著描述得福爾摩斯的

在華生的版本里,福爾摩斯指出安是要,謀殺她的丈夫。

而真實的情況下安自殺了。看到福爾摩斯的這個姿勢,不由會心一笑:

「指尖相抵」,正是原著(我是說柯南道爾寫的原著)里描寫的福爾摩斯經典姿勢之一。

而這個神態:

這是我覺得整部電影里最像真的福爾摩斯(還是柯南道爾寫得那些)的一幕。因為畢竟本身這就是根據一部福爾摩斯的所謂「同人」改編的電影,那麼,小說里的福、電影里的福、原著里的福,不可避免的,具有差異性。而發現這其中的差異性以及相似性,這大概是福迷最開心的地方了吧。

小說里福爾摩斯與她之間是有著某種情愫的,也就是我上面說的「曖昧」(這裡不是指貶義,只是一時間找不到什麼詞更好吧),至於電影里是不是這麼拍的,請看:

不過也可以說是在問他「是否能夠提供她死去的兩個孩子的靈魂的居所」,這算是個雙關語,福爾摩斯也在瞬間明白了這其中的雙重含義。

話說 福爾摩斯夾在一群情侶的隊伍中等著看電影,相當地虐單身狗啊!虐地我都沒忍心截屏,還有關於「孤獨」的論述,也很虐呀!

汪汪汪!


這個電影還不錯,最後小孩子的復活給了電影平添了一幕亮色,也就不那麼壓抑了。
如果能在電影院上映,我還會二刷。


雖然電影改編自米切·庫林的小說《心靈詭計》,但是本片中時不時透漏出對柯南道爾正典的致敬是讓每個福迷雞凍的。正巧最近惡補了一下福爾摩斯原著,來聊聊福爾摩斯先生中一些讓我覺得有趣的點吧。

1.福爾摩斯喜歡養蜜蜂這件事情無論是原著還是各種電影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現,正典中福爾摩斯60歲時,他還發表了關於蜂的論文---《養蜂實用手冊,兼論隔離蜂王的研究》。(個人更喜歡美劇《演繹法》中關於福爾摩斯養蜜蜂的表現)

2.正典中一開始的確福爾摩斯是不戴獵鹿帽的,這是插畫家的想像。在正典福爾摩斯連載期間,《海濱雜誌》的插畫家西德尼·佩奇特創造性的給福爾摩斯戴上了帽子,被大家所認可,於是小說作者柯南道爾也就順其自然的給福爾摩斯的形象中加上了這頂帽子。(看到電影中關於這段的對話還有舍默太太的吐槽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其實我們現在對福爾摩斯的很多實際的印象,大多都是小說插畫作者的創作哦!對了,關於插畫家西德尼·佩奇特為什麼成為了福爾摩斯的插畫家又是一個奇特的故事,好奇的同學可以扒一下。

3.關於福爾摩斯煙斗的事情,這裡貼一段來自吧友 @蔚的地盤 的總結:

原著中並沒有提到阿福一共有多少煙斗哎,只是提過大概3種煙斗。
在《歪唇男人》中,一天夜裡,Holmes「嘴裡叼著一隻舊的石楠木煙斗」坐下。
在《身份案》中,Sherlock Holmes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將那個「又舊又油滑的陶土製煙斗」抽得更熏黑。
在《爬行人》中,Wastson說自己在Sherlock Holmes的生活中扮演的就如同「小提琴,粗煙絲,和那箇舊的黑色煙斗」一樣,只是一個擺設。
在《貴族單身漢》中,Sherlock Holmes從壁爐里拿出櫻桃木煙斗並咒罵了一通。
在《修道院公學》中, Holmes「用他煙鬥上有著煙味的琥珀煙嘴」指向地圖上的不同位置。有煙嘴的一般是石楠木煙斗。
關於煙斗的內容其實我也不是研究得很詳細,只想到這一些。

4.正典中福爾摩斯雖然不喜歡華生對自己事迹的描寫,但是等到自己親自寫自己故事的時候,還是不得不承認華生在故事描寫上的精妙。這點電影里也有體現。

5.福爾摩斯在正典裡面沒有去過日本。並且雖然柯南道爾早在《血字的研究》中就描寫過美國,但是其實當時柯南道爾並沒有去過美國。

6.福爾摩斯的確經歷了二戰,無論是書中還是電影中,你都可以看到後期的福爾摩斯在戰後的一些生活。

7.電影中有一個橋段是福爾摩斯先生自己講自己對虛構的福爾摩斯和真實的福爾摩斯的理解,這部分是我最喜歡的。即使是在正典中,福爾摩斯也有失敗的經歷。我想正是因為柯南道爾創作的福爾摩斯在很多方面都跟普通人一樣有血有肉有過錯誤,福爾摩斯才被這麼多人喜歡。

8.正典中福爾摩斯對女人和婚姻的態度在我看來是消極的。即使是在《波希米亞醜聞》中遇到了讓他值得一生敬仰的女人,這也談不上愛情。很顯然,《福爾摩斯先生》電影中對福爾摩斯的描寫更具有人情味一點。

9.正典中福爾摩斯老後住在「距伊斯特本五英里的一處丘陵草原農場」(《最後的致意》),電影中福爾摩斯住在海德里莊園。《最後的致意》一書中還隱約談起了福爾摩斯老後因為關節炎而放棄小提琴的情況,這點倒是在電影中沒有表現。

英雄遲暮是件讓人難過的事情,冒險也總有結束的一天。但是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還有後代對福爾摩斯故事的各種「同人」小說,福爾摩斯都是行走在貝克街的英雄。
以上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


福爾摩斯從誕生起,就是備受關注的人物。小時候,看到一本《血字的研究》,就再也對他無法自拔。那些書中的案件,我一度那是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那些書中的文字,就是他的自傳。這是我第一次寫關於福爾摩斯的文章,儘管我已經「認識」他有16年了,可還是生怕寫的不那麼盡人滿意。


《福爾摩斯先生》電影講述已經93歲的福爾摩斯先生將要偵破一起懸疑案件。福爾摩斯雖然年邁,但堅韌的破案毅力未曾衰退。而他放心不下的這宗長達幾十年的懸案,將再次改變他的人生。


三十年前的案件雖然很快就被福爾摩斯破解,但是留下他餘生的心結。他沒有選擇接受案件女主的孤獨,沒有選擇繼續坐下去傾聽她想要分享的孤獨。福爾摩斯本身就是個孤獨的人,但是他享受著他的那份孤獨,他覺得自己是很自私的,他把案件女主的死歸為他的自私,他的自私讓他退隱養蜂,他開始害怕那份孤獨。


人不能沒有完成意願後死去。三十年後,在他93歲時,在他記憶力越來越模糊時,在他死去前想自己親手結束掉那件事。但年老的他隨著記憶力衰退,很多事情都已記不起來。他甚至嘗試吃花椒想幫助自己恢復記憶,可並無作用。讓人意外的是,他與管家的兒子交談聊天,卻很能給他靈感,讓他想起了以前的細節,重新審視一遍自我,解開了多年的心結。


華生、他哥哥、哈德森太太早就離他而去,年老的福爾摩斯是那麼地孤獨,甚至讓會觀眾對他產生無助的同情。他在說「一個人不能做所有的事」時,是多麼地讓觀眾憐惜。讓人欣慰的事,晚年的他遇到了自己管家的兒子,福爾摩斯同他分享以前的案件,教他怎麼飼養蜜蜂。你瞧,這是夏洛克在尋求幫助。對年輕時享受孤獨的他來說,這是在對孤獨的冒險,對衝破孤獨的冒險。他成功了,他仍然是那位孤獨的福爾摩斯,但卻不再害怕它。


這部《福爾摩斯先生》讓我看到晚年的福爾摩斯孤獨但不落寞,原來,他真是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


-


如果期待百轉千回的情節,那麼你必然失望而歸。那些如雷灌耳的案件早己合上,被灰塵覆蓋,那個著名的名字開始了平凡的歷程。
影片中大概有三條線,淡定地交錯著展開:過去式的最後一案,日本之行以及現在式的隱居養蜂生活。是什麼讓大名鼎鼎的福爾摩斯先生放棄探案轉而寄情田園,我始終在等待著影片回答這個問題。正如一位滿面風霜的老人目光悠遠,欲言又止。他自以為掌握了所有鐵的證據,卻始終徘徊在那一道柔軟的心防之外,他推理得滴水不漏,得到所謂的真相,似是而非,錯得離譜。蜜蜂和黃蜂看起來相似,卻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全看你對蜜蜂投入多少愛和了解。「It"s not a bee. It"s a wasp.」 他殺還是自殺,癲狂還是清醒,善還是惡,我相信福爾摩斯先生終其一生都在分辯蜜蜂和黃蜂的差別,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一生都在分辨蜜蜂和黃蜂的差別。自我救贖什麼的真的已經不重要了。
PS:那個教玻璃琴的老女人好生眼熟,對了,不是馬克西姆夫人嗎?馬克西姆夫人是誰?問問海格就知道了!


柯南為什麼要每次都把犯人指出來? - will lian 的回答
這個回答里提到過,柯南這種死腦筋的偵探一般都會毫不留情揭露真相,信奉「真相只有一個」(新出醫生家裡那個案件算他網開一面,另外也是引出苦艾酒的一個伏筆)。永遠一副「爹已經知道了所有」的臭屁樣子,不得不說是另一種形式的龍傲天。
一般情況下,隨著人的年齡增大,越來越理解世界和他人,都會或多或少做出一些改變。影片里夏洛克最悲哀的是,終其一生,93年,他一直沒有妥協,也沒有做出改變,因為他太聰明了,聰明得像一頭怪物,認為憑藉自己的邏輯和大腦可以征服一切。
人是無法戰勝自然的。
直到影片末尾那句「我也在乎他」,才算打開心扉。
基本上我是一路哭著看下來的(不怕承認!看Insideout都能哭成狗!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冷不丁一個細節就虐得人不能自已。影片里最可怕的不是福爾摩斯的衰老,而是積攢了一生的「孤獨」撲面而來的感覺,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觀眾:夏洛克在為自己的傲慢贖罪。如果沒有華生,我們無法想像有誰還能不求回報地對他好(咋這句話這麼基呢)。正如謝爾頓沒有了萊納德,他永遠只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孩子還有人哄,你成年了誰來哄你?
還好,這部影片里還有羅傑小天使,幾乎成為暮年夏洛克的支柱,也感謝導演給了個HE(上面有回答說原著里孩子掛了)。
天才都是任性的,自以為天才的人也任性。沒有資本就別任性了,這世界不是普天之下皆你媽。福爾摩斯經過羅傑的事情也總算頓悟了。他會照顧梅琦先生的感受,編造了梅琦父親的經歷;他也想起了當年安女士與他的一段往事,想起了自己為什麼金盆洗手——邏輯並不是萬能的,人類之所以可以活下去,依靠的還是心靈的那份救贖。

人人生而孤獨。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可以的話,請找到那份救贖,頂天立地地活下去吧。

華生,你可以安心了。


片子由一個陳年舊案引出,同時借花生的小說 給觀眾快速的展示了福爾摩斯的一生,同時,這也是福爾摩斯自己一生的浮光掠影。
時間是平等的,英雄遲暮給人的感受更為強烈,配合老爺子的演技,真的是 太絕了
英雄遲暮,當福爾摩斯放下自己堅持的事實,嘗試著用情感思考,寫下一封虛構的書信,這個畫面騙了我兩公升眼淚,一個孤獨的傳奇謝幕史,值得我獻出最崇高的敬意
願你不在孤獨,願你靈魂找到歸屬


當我們老去以後——淺談《福爾摩斯先生》
每個人都會衰老,活著就是為了活更久,活得更清晰。
這部片子用一個傳奇人物為主角,讓我們看一個無所不能的人在衰老的時候,對於很多事情的無奈。把神一樣的人物從神殿請到鄉間,讓他也有吃喝拉撒睡的各種困擾,也是讓我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故事並沒有孤孤單單的給你說他多麼艱難的生活。而是在主故事上引出了福爾摩斯最後一個案件的真相。
一個男人來找福爾摩斯,述說他的老婆兩次懷孕都失敗了,於是為了分散他女人的注意力,就讓她學了玻璃琴,而玻璃琴是用來招魂的,她在學琴的時候,曾默默念叨那兩個未出生就死掉的孩子的名字,她還想給那兩個孩子立兩個墓碑以緩解內心的悲傷,可老公不許。而她也在欺騙她老公做著一些神秘的事情。福爾摩斯在回憶中逐漸把整個故事串聯起來,後來的事情是福爾摩斯在和她交流了一會之後,讓她放棄了喝毒藥自殺的念頭,可是福爾摩斯沒有想到,整個女人卧軌自殺了。福爾摩斯在晚年想寫一部真實發生的故事作為小說背景。而不是像華生寫的那樣。可是年逾95歲的福爾摩斯發現他的記憶力越來越差,這是他前往日本尋找一種可以恢復記憶力的植物。這裡又引出了一段往事。在福爾摩斯生活的鄉下,她的女傭有一個兒子,是福爾摩斯的崇拜者,幫福爾摩斯照顧蜜蜂。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後,福爾摩斯和周圍的人都從生活里相互理解。
整個故事就是平淡與懸疑中得到了人物內心深層次的挖掘,對導演的敘事方式我不想多評論,顯得有點亂也是正常,一條主線,一段倒敘,另外一條是小說里的內容也好,是回憶也好,都無所謂,那段故事牽動著主線發展。也是小男孩在與福爾摩斯交流和溝通的方式。
對於這部講述衰老和孤單的故事,我看到了一個普通老人的各種糾結和遺憾也有無奈。
我們都會老去,我們都會孤單,我們能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樣的衰老呢?或許是這部電影給我們的思考。


這是一部告別的電影,沒有His last bow那麼優雅了,也沒有那些緊張刺激的情節了,電影告訴了我們傳說是如何終結的,真實,又不失溫情和平靜,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寫實又不陷於絕望的電影。作為一個原著黨,我認為這個福爾摩斯只是我們心目中那個敏捷機警,作風凌厲的名偵探被時間焚燒過後的灰,喜不喜歡這個福爾摩斯,就得看你是如何喜歡一個人的,你是願意接受一個完整的,會被時間慢慢捶垮的人呢,還是只喜歡光彩照人的他呢?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不過總也不過時,值得我們在生命的歷程中一再地向自己提起。
作為一個多智近妖的人,福爾摩斯的偵探生涯幾乎無往不利。他折服過貴胄公卿,承擔過皇室重託,保護過國家機密,這是世俗意義上的極大成功,雖然他幾乎不在乎。承蒙柯南道爾的好意,從他手裡逃走的罪犯,下場也非常悲慘,不是葬身海底,就是終被複仇。他的失敗屈指可數:艾琳艾德勒讓他吃了一次癟,但是這次失敗仍然不失優雅,也給他的歷險記平添一絲浪漫色彩;莫瑞亞提終究謀害了卧底警官,但是他的命運還是被福爾摩斯親手終結在萊辛巴赫瀑布。那時候福爾摩斯心思縝密,觀察入微,世事洞明,華生肝膽相照,哈德森夫人悉心照料,各路幫手經常略顯神通,案子總是曲徑通幽,連對手也是旗鼓相當,如果我們不矯情地說「最好的時光永遠在當下」,那麼福爾摩斯的盛年的確是他最好的時光。
但是電影里的福爾摩斯已經93歲,和所有老人一樣,從床上掉到地上就狼狽不堪,手臂也被劃破,需要人攙扶才能爬起來,這位曾經的拳擊手,徒手掰直鐵棒的男人,也擋不住歲月的腳步,眼看著要被踏進泥土裡。華生和他隨著時間流逝逐漸疏遠,終於在逝世前也沒能再說一聲再見,哈德森太太也已經逝世,新的女管家態度並不友好(她也有自己的傷痛),英雄事迹已成歷史,好不容易遇到一個異國粉絲還是別有動機的,把自己父親的背棄遷怒於福爾摩斯。最痛苦的是,他那賴以為生的強大記憶力,也衰退到難以令人接受的程度,他得在袖口做筆記,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遺忘日記本」上充滿了忘記事情的記號。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因為人太脆弱,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福爾摩斯本是勁松一顆,時光奪走了他強健的體魄,將他變成了蘆葦,還要侵蝕他的記憶,危及他的思想,這幾乎就是要把他逼上絕境,絕境最能塑造人的性格,電影喜歡絕境,絕境也最見演員功力,不是不夠入戲,就是容易過火,分析演技我並不在行,不過我覺得老爵士的表演的確是沒得說。
這就是真實的老年世界,曾經只手大破倫敦犯罪網的英雄也不能做到體面地面對衰老。還好有蜜蜂和他真心實意的小夥伴羅傑,女房東的孩子。這個一輩子拯救他人於水火卻不被人理解,甚至不被華生理解的孤獨男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安慰,終於也被別人拯救了一次。
在羅傑的幫助下回憶起了最後一案,接受了自己的無能為力,和朋友鄭重地做了告別,安慰了遠在日本的「粉絲」,女房東終於接受了自己,和孩子一起打理起了蜂房。而且,謝天謝地,「看你一眼就知道你幹了什麼」的神技還在,犀利的言辭還在,福爾摩斯還是福爾摩斯,只是老了,要和我們揮手告別了,「一次告別就是死去一點點」,不過完成了未竟的心事,找到了平靜,死亡也不那麼可怕了吧?


伊恩·麥克萊恩不再像《魔戒》中那麼精神瞿爍,這大概並不是因為他要扮演一個九十三歲的福爾摩斯的緣故。我們的白袍巫師也被時間奪去活力。那個似乎無所不能的福爾摩斯,也成為時間上演個性戲碼的傀儡。

時光流逝是人生無法解決的難題之一。

老年的福爾摩斯一個人生活在小小的莊園,這裡青山綠水,遠離都市的紛擾,唯一的興趣就是照料蜜蜂。

他回憶起自己的過往,像所有人一樣,他生活中後悔的事也在生命行將結束時襲來。《一代宗師》中宮二說過,人生若是沒有後悔的事,該是多麼無趣。怎麼可能沒有什麼後悔的事?只不過那些口口聲聲說對過去無悔的人,找到了更合適的理由,掩蓋了自己的悲傷。

心高氣傲的福爾摩斯這次也是後悔了,他滿帶愧疚將自己囚禁於此,並且對蜜蜂鍾愛如斯,但具體的原因卻在年老的記憶衰退中模糊忘記。由此影片展開講述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是自己逐漸找回記憶的故事。

福爾摩斯有著過人的智慧,很多人眼裡簡直就是神的存在。他憑藉自己精妙的觀察和推理髮現過真相,也傷害過很多人,要知道,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偽裝和秘密是不願意讓外人見到的,而在福爾摩斯面前一切謊言都會被拆穿。也許他也會在某個時刻打心底想向他們道歉。但已經沒有機會了,所以當羅傑傷害自己的母親時,他也坦承自己非常後悔自己犯的過錯,這個錯不只是他推斷出管家去了哪兒,也包括對於梅琦的冷漠,包括他沒有接受安為了擺脫孤獨對他的邀請。

他老了,不像那個男孩子還有更多的人生去經歷,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機會再向自己傷害的人道歉。年邁的他不會再去日本,安已經逝去。

此時的福爾摩斯無法再記住人名,他不得不把他們的名字寫在袖口上。不難推斷,福爾摩斯在回憶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記憶就像脫韁了的野馬,漸漸消失在視野中,無法尋回。他聽說日本有一種可以延緩衰老的「岩山椒」,而日本的梅琦先生恰好請求他去日本。這是第二件事。

在尋找岩山椒的途中,福爾摩斯也從梅琦先生身上發現了異常。梅琦先生也講了自己的困擾。原來,梅琦的父親成家之後去了日本,某次,他寫信回家說他見到了福爾摩斯,他也有了更重要的事要做,之後就失去了消息。梅琦想從福爾摩斯這得到更多關於父親的消息,福爾摩斯卻表示沒有見過他的父親。也許他是忘記了,但他依然奉行「真實」的準則。殊不知,這也傷害了梅琦和梅琦母親。同時,他第一次接觸到日本懷念死者的石頭儀式。

當然,福爾摩斯的目的也沒有達到,他並不知道在以後的生活里,岩山椒並沒有什麼作用。

福爾摩斯去日本尋找岩山椒時,偷偷進他房間的管家兒子——羅傑,讀到了他的這篇處女作,並且最終幫助他一點點回憶起來。這回憶起來的就是第三個故事,發生在35年前的讓福爾摩斯隱居莊園的一個「大案」。

最後一案,華生按照常例寫成了小說。福爾摩斯並不滿意,甚至他從中讀出華生在有意隱瞞什麼。福爾摩斯覺得事實比什麼都重要,邏輯才是一切根本。他曾說他會為了糾正人們心中的福爾摩斯的形象而寫一部小說,顯然,他這次動筆的真正目的是尋找真相,但卻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發現了比真實比邏輯更重要的東西。

安,一個想要孩子卻一直流產的不幸角色,她憂鬱而憔悴,丈夫的不信任也讓她崩潰。她在得知丈夫派福爾摩斯調查自己的時候,選擇害死丈夫遠走他鄉,而這都被福爾摩斯發現並且及時阻止。

在因為一直蜜蜂而找到話題開始的時候,蜜蜂就註定成了福爾摩斯的牽絆。福爾摩斯在安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一生都刻意迴避的人性深處的孤獨。他認為自己的邏輯能力是一種補償,其實正是他的清晰的邏輯能力,造成了他無法擺脫的孤獨。

安想要和他分享孤獨時,他拒絕了。原因有很多,幾個時辰之後,安選擇了死亡,她感受到的孤獨和福爾摩斯沒有什麼不同。不管是釋懷還是絕望,她選擇了離開,也成為福爾摩斯心中永遠壓抑擱置的石塊,這種感情最終將福爾摩斯擊垮,即使他尾指的戒指展示著他一生孤獨的境地,但只有安讓他放下一切,重新審視了自己。為此他決定寫信給梅琦先生,說他見過梅琦的父親,他為英王做著偉大的事,這個捏造的故事應該會讓梅琦振作開心,福爾摩斯追尋真相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不希望人生留下什麼遺憾」,梅琦先生也一定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此刻「真實」不再是福爾摩斯心中的唯一準則。

時光和孤獨是人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所以福爾摩斯才會一次次念叨「華生並不了解我」,他真正的朋友,一個幾乎陪伴了他大半生的人,在他眼裡依然是陌生。這個福爾摩斯是悲傷的。

當羅傑被黃蜂蟄到昏迷,管家誤以為是蜜蜂作祟打算將蜂房燒了的時候,他哭喊著他在乎羅傑,然後雙膝跪地。這是我們高傲的福爾摩斯先生的行為,他在乎羅傑,他在乎蜜蜂,他在人生的最後得到了一個男孩的理解,也終於能夠正視正常的人生,有了放不下的無比珍視的人和事。

影片的最後,男孩兒和母親沒有走,福爾摩斯想念生命中出現的重要的人,用石頭的儀式來表達對他們的懷念,福爾摩斯還原了人的本質,他終於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成了一個和身邊人沒有什麼區別的老人。

這一切是如此圓滿,如此精彩。


身為原著黨,我討厭羅伯特·唐尼的《大偵探福爾摩斯》,討厭美劇《基本演繹法》,《神探夏洛克》也只喜歡前兩季。但是這部電影我卻討厭不起來——或者說,感謝導演為我們豐富了福爾摩斯的形象。

在原著中,關於老福歸隱後的信息透露極少。我們只知道他在蘇塞克斯郡養蜂,寫了三本書,參加了二戰時期英國的諜報事業,以及患有風濕病。所以我們不禁想像,福爾摩斯為什麼隱退?隱退後福爾摩斯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

關於這類問題,福學家們給出的回答很多,但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給出的解釋是最有人情味的,福爾摩斯也突破了「一台邏輯機器」的標籤,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我看到了英雄脆弱的一面。原著中的福爾摩斯,頭腦清晰,行動敏捷,然而電影中的老福,失憶,步履蹣跚。原著中,老福的孤獨是摯友離開貝克街,但至少他們還經常相見。而且在電影中,老福的孤獨是老無所依。褪去了年輕時的鋒芒,老福終於開始懂得「討好」別人,這是多麼大的諷刺與無奈。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並不是在講老福的「最後一案」,而且老福的「英雄陌路」。任何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但是在福迷心中,神探不死,老福永生。


這是一個關於福爾摩斯的故事。
但這不是一個關於偵探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
這是福爾摩斯最佳的謝幕。
(下文涉及劇透)印象中最開始接觸福爾摩斯系列,大概要追溯到小學,可是正兒八經地看完全集,就得尋到高中了。血字的研究,恐怖谷,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最後一案中孤身赴會和最後的致意中的雙料間諜的福爾摩斯。正義,機敏,博學,果勇,這是我記憶中的夏洛克福爾摩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完美中的不完美,不近人情,刻薄,高人一等。但這些都不是問題不是嗎?這些是智慧的代價。在他的世界裡,真相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客觀和理性才是世界的基礎。然而,看完了這些故事後,心中卻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彷彿故事裡少了什麼一樣。就像是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的項王,又像是神機妙算的武侯。沒錯,故事裡少了謝幕,像是一場盛大的晚會,與會者沉浸在歡樂之中,迷失在歡樂之中,不肯離去。最後的致意不是一個好的結局,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而《福爾摩斯先生》是。
從沒有想過,有人忍心把自己的偶像,寫的如此的令人心疼。英雄的遲暮,也總是那麼令人心酸,「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大秦帝國》的末章,我足足脫了半年才翻開,去目睹帝國的毀滅,更何況親手寫下,痛楚想必是不亞於摘膽剜心。劇中的他,神思依舊機敏,腦中的樓閣卻已經倒塌,他恐懼,害怕,用筆在袖口記下名字,時不時去偷看,用以掩飾記憶衰退的事實。他費盡心思搜集一切可以延阻記憶衰退的草藥,彷彿欲求長生不老的始皇帝。「你我都知道,尋找這個草藥不是為了味道。」所以,咬牙吞下。他老了,老到當年可以和莫里亞提搏鬥的身軀,現在只能靠拐杖撐著,老到他的華生,他的哥哥,他的僅剩的朋友,和他的敵人,都紛紛離世,只剩下一條孤獨的老者,活在世上。這是英雄遲暮最真實的演出,所以,咬牙吞下。
當然,若是止於英雄的老去,這部篇章不足以成為最佳的謝幕,其中對人性,對人的描述,同樣令我動容。
「只有當一個人沒有了遺憾,才會死去。」於是他拾起了30年前的舊案。那本可以救下的一條人命,令這位驚艷絕倫,天縱之才的大偵探陷入深深地自責,在那一瞬間,他終於發現,原來理性和客觀,不可以解決一切。「她的死讓我明白,人性的神秘,不是單憑邏輯就能闡明的。」大偵探洞悉了真相,了解了一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但是,沒能拯救一個人。他的高人一等,他的驕傲,在一瞬間崩碎。他責怪華生改變了故事的真相,於是疏遠於他,臨死前也不願意說聲再見。他責怪華生從來不曾了解他。其實呢?真正不了解的人是他。他不是不能,而不是不願。天才的驕傲,讓他丟失了這個可能是一生最好的朋友。「我這一生都很孤單,但有智慧補償我。」這孤單何嘗又不是智慧帶來的呢。
在看到男孩對母親惡語相向的時候, 「因為這是事實」 ,他彷彿看到了數十年前的自己,也是這般,用正確的邏輯刺傷別人,那一刻他終於反應過來,也挽救了男孩。
隨後他豎起了石碑,跪伏在地,我想那一刻,他一定是在致歉,為自己的刻薄,不近人情致歉,感謝他們對他多年的包容。最後一刻他放下了身為大偵探的一切,卸下了英雄和天才的光環,開始禱告,重歸於平靜。
從這一刻起,福爾摩斯彷彿不再是一個虛構的角色,而是真真實實的存在於世間的,一個人了。
最後的致意,To Holmes

知乎首答,獻給Holmes。文筆不好,但不吐不快,獻醜了。


今天剛看了。感覺這部福爾摩斯算是終於被磨去了稜角,在揭開謎案後終於懂得人情世故。他變得能夠體會他人,甚至專門去撒一個善意的謊言。
影片分成三條故事線。穿插還算巧妙,不會讓人云里霧裡。但是在日本那一段的前面情節的確有點沒必要的感覺,對故事推動沒什麼幫助。純粹是用來揭開大眾對福爾摩斯的幻想和提供山椒(新村翻譯,沒聽懂原文什麼)這個道具。只有後面才用伏筆給老福爾摩斯一個救贖的機會,雖然有點遲了。
整個情節不在於破案推理,更多是對福爾摩斯的一種新詮釋。
追加:
老爺子演出了不同時期的福爾摩斯的身體變化。肢體語言表現的非常到位,從精神抖擻到年老衰弱都充分體現了其演技。


文/童心說電影原創

一部懸疑偵探的劇情電影,按照常理,應該是劇情發展緊張、節奏快速、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然而《福爾摩斯先生》卻逆反著常規的講述方式,以一種舒緩、沉悶和哀傷的表達手法去展開一個垂暮之年的老人與記憶的抗爭。應該說,電影講了關於福爾摩斯老先生的三段故事,而這三個故事巧妙地有機聯繫起來,或許這就是年老的福爾摩斯在生命最後一程的生命體會和感悟,只是他用了一輩子的時間了。

最後他說,他是一名小說家了,這對於是一名出色的偵探家的標籤也許是來得更加溫暖人心的,因為他終於懂得了,客觀和邏輯推理讓一個人理性清楚明白地活著,但是感性和謊言也是可以讓一個人更具有人情味和人性。93歲的老人,在記憶衰退、行動遲緩之際,留給人們一個孤獨的背影,他的悔悟也是他的重生。

「死亡並不那麼遙遠。他們只是在牆的另一邊,而我們卻那麼孤單。」哈德森太太在聽到福爾摩斯先生的推理後,只能做最真誠的感慨,因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明白我,那就只有你了」。兩個孤獨的靈魂在這一刻達到認知和情感的共鳴。福爾摩斯先生說道「我一直孤身一人,一生如此,不過我有智力作為補償」,難道福爾摩斯先生為他的聰明才智而沾沾自喜嗎?不是的,儘管有智力的補償,那還是不夠的。這在他拒絕了哈德森太太安、並在安一個小時後她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之後,他是悔恨不已的,為何自己的理性判斷還是挽救不了一個人的生命,為何好人要死。至此,這個案件是影響他一生的,也讓他回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安心地養蜂。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禁閉著自己的靈魂,沒有人可以理解,可以感同身受,與自己友好或者不友好地相處,而「如果一個人那麼幸運,在世界上找到一個地方,和另外一個孤獨的靈魂可以住在一起」,這真是莫大的幸運,彼此了解和感知對方的一切。然而,福爾摩斯先生害怕了,並且是自私的,他原以為自己的智力足以挽救一個人,讓她回歸美好的生活。可是他終究就是錯了,並且這個決定是對自己一生最大的懲罰,他在一種恐懼不安中,伴隨著內疚與悲傷。

我們生活中所擁有的恐懼以及不能言說的傷痛,絕大部分來自於曾經遺失的美好。在卸下英雄和天才光環的福爾摩斯先生,面對老去和死亡的恐懼,他拚命在自己的精神去探索生命最後一個案件的真相,儘管會面臨在記憶斷裂處的截然而止,可是那份對真相的渴求,成為了他的動力,並且在最終讓他體悟到人性的魅力,沒有什麼比珍惜身邊的人更美好的事情的,這也是為何在羅傑被蜜蜂叮咬昏迷後,他抽泣著對羅傑母親說「我在乎羅傑」之後潸然淚下。此時,他只是一個人,一個93歲的老人,在年華褪盡之後,展露出來的滄桑和無奈。這一刻,無不散令人動容的。

《福爾摩斯先生》不僅是一個推理懸疑片,而是一個心靈的治癒故事。


推薦閱讀:

英國的date文化是怎樣的?有什麼禁忌或者小竅門?
《神探夏洛克》中的 Appledole 是一座怎樣的建築?

TAG:電影 | 英國 | 影視評論 | 偵探小說 | 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Hol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