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建築作品可以隨便模仿嗎?

我很喜歡蓋里,然後現在在做一個設計建築的作業,不限它的類型,但是要考慮它與外部環境的關係,還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然後我又很喜歡有創意的建築,所以就想模仿他的作品,不知道這樣好不好?


@陳鎧楠 的答案已經很全面了,我只在一個點上拓展一下:大師可模仿(或者用"學習"這個詞更好),但看大師要透過形式的皮毛看本質,每個知名建築師的特長分布差異極大。

比如蓋里,學習其形式的意義並不大,因為無論是bilbao的古根海姆,還是LA的迪士尼,都無規可循,無矩可依。直接模仿,就像一個不會走路的孩子直接去110米跨欄。他的事務所的貢獻在於完全解決了異形曲面從設計到施工的整個體系,如果你在設計里把這個學到位了,是很牛的事情。但這顯然並非一個學校課程作業能做到的,因此模仿蓋里並不適合。

同樣說到異形,UNStudio和Serie就要可學的多,因為它們基於嚴謹的幾何變化來獲得獨特的形式感。這就好比學走路時候的扶手,可以扶著走一程。

(附圖:UNStudio的Youturn Pavilion,有著清晰和可控的幾何演變過程。)

再如說到和外部環境的關係,Zaha Hadid和Enric Miralles 中早期的作品也有其獨到之處,如不深入看到這點,僅模仿他們動感的外形,無疑是低劣的模仿。

(附圖:Zaha Hadid Architects的BMW Central Building,夾在幾座工廠之間並連接它們彼此。)因為題主以蓋里為題,所以舉例也偏向數字化的建築師。其他的建築師其實也有各有擅長,就不一一舉例了~
(圖片來自各事務所官網)


謝邀。

需要為題主解決的問題有這些:
1、模仿大師作品,或者無論是否出自大師的某個優秀作品,是被允許的嗎?
2、無論是否允許,能夠通過模仿某個優秀作品,來獲得好的作品嗎?
3、在這個作業里模仿蓋里的作品容不容易得到一個好的作品?
4、喜歡某個大師、某個作品或某種設計態度,該怎麼做?

不久前,知乎設計師群里, @毛羽立問了大家一件事。
毛毛有一個學生做了個方案,等比放大了一個案例,並非大師作品,但毛毛也碰巧見過,於是發現了。由於這名學生這麼做了,TA的方案進度與完成度遠遠超過其他同學。弔詭的是,這個設計題目沒有周邊環境,此時這個方案是很難譴責其結果為錯誤的。
在毛毛作出了這條邪了門的補充之前,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1、抄襲不能構成示範效應。也就是,起碼給他獲得高分是不可能的,會在學生當中造成可大可小的負面影響。
2、但既然作業還沒有交,還在設計過程中,那麼這名學生的觀念問題是教師有責任去耐心引導的。
3、做這一行的相關觀念應該是:借鑒和抄襲是不同的,並且抄襲和借鑒都好,在職業道德、設計結果、社會影響這些方面都是有三六九等的。
我簡單展開一下這一條。
在職業道德方面,建築師是一個強調個性、強調創造力的職業,建築師能接受自己宣稱自己在竭盡全力地致敬誰,但不能接受被人戳穿自己在鬼鬼祟祟地抄襲誰。
就設計結果而言,建築是一種極難複製的東西。傑作總是基於一時一地,拿到不同的場地里、拿到不同的時代中一放,很可能就不是個正確的解了。更別說任務書出現變化,規模、功能、預算都變化時的情況。也就是說,照搬一個建築的外觀甚至體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而是一件困難的事。當然你硬來也是可以的,你直接下載一個SU,等比縮放,把裡面的牆全刪了,一圈單廊把任務書里的房間都串起來,剩下的空間鏤空成一個中庭,你就可以牛哄哄地交上去了,只不過肯定不會及格就是了。拙劣的抄襲是連外行人都要嘲笑的,不管你把世博中國館套在收費站上,還是做成火鍋,你還是你,它還是它。
就社會影響而言,雖然借鑒建築方案並不會被法院追究,但是業內人士給在你身上的評價跟你被法院追究了也沒什麼不同。
照搬別人的設計是很拙劣的,高水平的借鑒,要做到融會貫通。當你借鑒的東西足夠多,而不是僅僅某一個,當你對大師的理解足夠深,而不是只抄外觀和平面,你的借鑒將是被讚賞的而不是被嘲諷的。甚至,那就已經不是借鑒,而是你站在一眾前人的肩膀上,對建築設計,對人類世界的屬於你自己的理解方式。
4、具體到對這名學生的處理來說,我建議用作品質量本身作評判:參考某一案例不屬於死罪,但必須照應用地現狀(景觀面、城市肌理、地形地貌等)並滿足任務書功能要求(不缺房間、不改房間面積),當進行了比例縮放時應當作出有關的修正,應提交能夠自圓其說的作品生成邏輯,功能關係和通風日照等基本要求得到滿足。一旦不能做到,即是無論職業操守與設計質量兩者都不過關,嚴厲給分將有充分理由;不過如果能把這些方面都兼顧得到,根據建築設計的特徵,估計也已經從抄襲作品演變成一個屬於自己的作品了。華南理工的老師認為,學生階段做設計,有案例作參考,比起非要靠自己淺薄的能力閉門造車冥思苦想出方案,得到的進步還更大,所以不是一件應該譴責的問題。但觀念要端正,能分清設計結果也要有質量,而教師應當去引導這個觀念的從無到有的建立,而不是單憑用分數來威懾學生不抄襲。

所以,你對蓋里的喜愛是沒問題的,想模仿蓋里的設計也沒問題,但你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被誇獎而不是被嘲諷。我09年讀二年級時,對安藤忠雄是有痴迷的,崇尚他「可依賴材質、純粹幾何體、自然」的設計理念,做的別墅建築使用清水混凝土的材質,使用幾何體的配合,使用枯山水庭院和竹子,使用略帶中二病的東方禪的概念。但我沒有照搬哪一個宅子,功能推敲也好,建築外觀也好,到現在也覺得是能接受的。

而在此之後我再也沒有在設計里致敬過具體的誰。
我想做的是好的設計,而不是誰的設計。不是安藤的設計,也不是我的設計。
我後來聽說,好的設計,要將個人的喜好儘可能地撇除出去,將自己和世界融合起來。
所以,我是認為,大部分的人們,或者材料,或者金錢,認為著這樣的設計是對的,我才去這麼做,而不再用自己喜不喜歡來作為評判標準。
其實做建築設計,很多精神很多見解,對於不管是哪位大師哪位老總,都是共識。然後你會變得通達,知道大師們不是對立的,分庭抗禮的,非此即彼的,他們只是用著不同的擅長方式,做著目標相通的事情,建築沒有唯一解,而又有共同的理想。最終,你會去為具體的人,做好的設計,而不問這是何派何門。

我害怕你只是覺得蓋里的曲面很帥,比boring box高出不知多少去了,就認為這是創意,這能讓自己很嗨,也能吸引別人的目光。
且不說,曲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創意了,甚至已經在學生裡頭就早已爛大街了。
可預期的不好的結果分兩種:
1、你照搬了蓋里的一個外觀。如果題目的要求說不限類型,那也很可能不限室內房間面積、功能關係的要求,真的照搬一個,再倒推這些,那就真是唾手可得了。
2、你做了個全都是曲線的建築,然後以為做曲線就是蓋里了。那也簡單,不就是有多誇張畫多誇張嘛,又不用畫施工圖,如果連手工模型和SU模型都不用做,那簡直就是比吸大麻還爽了。
這兩種結果都不好,都會被嘲笑的,也都不會讓你變強。讓你開心這一時半刻是沒什麼難度的,但日後你會覺得自己很幼稚。

喜歡蓋里和扎哈,喜歡用Rhino,喜歡曲線的人,是很常見的,這種人在建築系裡到處都是。
但這裡面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能人呢。
又有多少人,只是在藉助一種張牙舞爪的新銳的建築形式,在迴避自己的建築學基本功的不足呢。
畢竟當你玩起曲線時,你可以說,我做的是非線性,裡面的功能不合理,造價高,結構亂,那有什麼,那都是你們這些逼格低的、守舊的人在關心的。
你倒是既做出外觀又做出內在來,既做出感性又做出邏輯來嘛。
你想做一個強者,還是一個逃避者?

我不太相信低年級學生能在致敬蓋里的同時照應好外部環境。曲線經常都是充滿侵略性的。
不是說建築一定要以低調姿態回應外部環境,是說如果你有這個期望,你很可能不能達到。
而如果作業有這方面的要求,而你有分數的期望,你的期望也就很可能達不到了。
也許如果致敬的是日本的那些建築師的話這一點倒是比較容易做成。

我希望你看的建築師和建築再多一些,你對背後的歷史和原理知道得更多一些。
這樣你如果還崇拜某一個建築師,起碼不是感性的、直覺的,而會靠得更近,更有共鳴。
建築和建築師,也許就像心儀的女生一樣,你聽了她一首歌,縱使素未謀面也在片刻間喜歡上她。但這感情只是你的直覺,你辯駁,不想被人否定你的判斷。但時日漸過,或許等你讀過她更多文字,聽過她更多的歌,想像過她的童年、少年、青年,細細思量過是什麼令你共鳴,什麼令你憐憫,什麼令你嚮往,什麼令你惆悵,你才能知道答案。

此致。


我覺得我會答偏題,但是還是要說,因為我眼中最牛的大師作品都是自生長的神跡。這是我們級第一名,這份作業是院里模仿九龍城寨做的最好的。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說實話蓋里的東西你就不要試啦。我在之前的相關問題的回答裡面說過,形式特點太過明顯的不要模仿,你怎麼模仿都會被人視為抄襲。借鑒的應該是設計前的分析,設計的方法,設計的手法,建築構件,結構構件等等。我知道低年級對建築感興趣的同學會有種強烈的表現慾望,過來人表示你那種想法每屆低年級學生都有,從實際角度來講,根本連概念設計的程度都達不到。我知道你們很想要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創造力,很想要看到別人對你設計發出尖叫,但想想如果你五年都這麼下去,你一直都在表現自己,從來沒有學到你以前未知的知識,從來沒有在設計上遇到過矛盾,那你五年等於白玩,等於你沒從學校獲得任何東西,都是在表達自己而已,難道安藤忠雄就是靠這個成大師的嗎。你應該學會汲取並轉化,你知道範斯沃斯住宅就是帕提農神廟的變體嗎?散養害死人,對你們的教育其實應該有強制性要求。


就題主你的描述來說,我的看法是可以模仿的(現階段),前提是明確一些東西,你喜歡他什麼?要知道拋開那些炫酷的外形,在蓋里早期的80年代,蓋里自宅可能對於理解蓋里更有意義(如果想真正的了解蓋里,僅僅知道畢爾巴鄂看來是不夠的),如果想拋開建築師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與項目的背景,只留下建築作品(雖然大師作品在建築本身也學習的也很多),從長期學習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是不太可取的。
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們經常在各類媒體上跳來跳去(尤其當下媒體爆發的當下,很多比較不操心的媒體大多數對於大師作品除了跪舔只有跪舔,請允許用這個詞),於是很輕易地把大師及其作品當做自己平時設計的擋箭牌,因為這樣能夠因為大師的某些「權威性」而在同學們不敢前來說三道四(低年級尤其如此,而這一階段也更容易重造型,學習造型也可以,但是這樣的學習不連貫),自己能夠信心倍增。至少在我剛接觸這本學科的時候很容易這樣,現在覺得很具有迷惑性。去了解蓋里吧,可能你會發現其他,可能你真正知道你喜歡他什麼..


大師的作品不是用來模仿,

是用來超越的。如果你真的熱愛建築。


可以模仿大師建築的形式,卻不能模仿大師內在的精神。


2016年更新

不同市場對建築的需求不一樣。從這一點,我感覺從模仿(而不是抄襲)開始也沒問題。

以下的答案,僅適合高端市場,如上海、香港、倫敦等等

原答案:
這個問題我有話要說。記得前段時間有記者叫弗蘭克·蓋里評價下現在的建築,蓋里豎起了中指,說現在的絕大部分建築都是「shit」。

我對這件事這麼理解,一個建築大師看不慣眼前的建築種種「毛病」與「不和諧」,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的建築問題。

如果你願意仔細研究各種大師的建築。人家的一個局部,除了外形之外,滲透了各種對構造,結構,光影,尺度,材質,與整個建築協調等種種深入研究。光某個大師的一個局部,可能就能寫出一本書。換句話說,這個局部外形後面所隱藏的其他建築問題(尺度,構造,光......)早已被大師研究透了,並且找到了最佳「解法」,這個「解法」屬於大師本人的。

所以我認為,照搬某個大師的「外形」,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是「自取其辱」。你抄了人家的,又沒自己的特色;即使你有自己的特色,也被人家大師秒殺。當然,你這樣做可能能騙得了不懂建築的「外行」,但如果被弗蘭克·蓋里這樣的人碰到,一定罵你是個「shit」。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齊白石

蓋里自己可以解釋西班牙畢爾巴鄂博物館那些波浪形成的邏輯嗎? - 建築


可模仿 不可隨便


模仿蓋里?同學你是哪個學校的?你們老師知道不打死你。


如果是大師就會包容別人模仿,學習和超越自己。但作為學習者最好不要完全地模仿別人。


我們老師常說要多看資料多學習。。可是其實老師給我們的往屆學生優秀作業中就有很多是大師的作品。
有些甚至連平面布局都十分相似。。卻拿到的很高的分數。。
這時候就是懷疑模仿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我現在大二,每每設計時候都會去找很多參考,但是我知道我想要的風格,我喜歡的元素。我在參考時候多少會有選擇篩選對我有利創意。我不知道這算不算變味的模仿,但是這樣我也算是在積累,也有思考。我覺得作為學生我好像只能做到這樣了!

我一直告訴自己多思考!不為了單純模仿造型!!


隨便這個詞不是很好


如果不模仿,人類如何進步? 模仿是學習的一個過程。。。

穴居,巢居 一直到東方的木構,西方的石構,哪一步不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步? 大師一樣模仿前人的。。。說不模仿的人估計沒有學好建築。。。


看你能不能hold得住


模仿不了


1、抄襲不能構成示範效應。也就是,起碼給他獲得高分是不可能的,會在學生當中造成可大可小的負面影響。
2、但既然作業還沒有交,還在設計過程中,那麼這名學生的觀念問題是教師有責任去耐心引導的。
3、做這一行的相關觀念應該是:借鑒和抄襲是不同的,並且抄襲和借鑒都好,在職業道德、設計結果、社會影響這些方面都是有三六九等的


模仿成功,就是好,空洞的翻版就是不好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齊白石 - 好N。
Steve Jobs不是也說偷都不可恥,何況模仿。模仿中出新,才是牛人吧?


推薦閱讀:

商業建築的中庭空間有哪些不同的設計形式?
當代美術館在城市職能中的定位是什麼?
建築師面對任務書設計的時候一般的思考過程是怎樣的?
清晰梳理西方建築文化在美學風格上從古典到現代及後現代的變遷的書籍、學者、紀錄片、講座或論文有哪些推薦?
建築設計工作室和事務所有哪些區別?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行業 | 建築設計 | 建築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