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八描分幾種運筆,它們們有什麼特點,代表人物跟代表作是什麼?


一、高古遊絲描:最古老的工筆線描之一,常見於顧愷之的畫作。線條提按變化不大,細而均勻,多為圓轉曲線。頓筆為小圓頭狀。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遊絲描粗些,多為直線。有寫意味道,線用顫筆中鋒,線中有停停頓頓的變化,大多為直線的感覺。
三、鐵線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筆方硬,是最常見的描法之一。轉折處方硬有力,直線硬折,似鐵絲弄彎的形態。用筆中鋒,頓筆也是圓頭。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種寫意畫法。先用淡墨皴衣紋,墨未乾時,間以濃墨,講「濃破淡」的墨法變化。
五、曹衣描:即為曹衣出水描的簡稱。來自於西域的畫家曹仲達,其畫佛像衣紋下垂、繁密,貼身如出水狀,故稱「曹衣出水」。受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下垂,成圓弧狀,講求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
六、釘頭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線描方法。葉頓頭大,而頓時由於大的轉筆,行筆方折多,轉筆時線條加粗如同蘭葉描,收筆尖而細。
七、橛頭釘描:禿筆線描,是一種寫意筆法,馬遠、夏圭多用之。頓頭大而方,側鋒入筆,有「斧劈皴」之筆意。線條粗而有力。
八、馬蝗描:馬和之用之。近似蘭葉描,頓頭大,行筆曲折柔軟,但很有力。
九、柳葉描:用筆兩頭細,中間行筆粗。十八描中無蘭葉描。柳葉描和竹葉描類似,都是虛入虛出的筆法。吳道子用之。
十、 橄欖描:頓頭大如同橄欖,元代顏輝等人多用,行筆稍細,但粗細變化亦大。
十一、棗核描:頓頭如同棗核狀,線條行筆中亦有棗核狀的用筆變化。
十二、折蘆描:用筆粗,而轉折多為直角,折筆時頓頭方而大,線多為直線,是一種寫意畫的線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圖》用之。
十三、竹葉描:與柳葉描類似,也是中間粗兩頭細。
十四、戰筆水紋描:如山水畫水紋之畫法。表現薄而褶多的衣紋。明代唐寅作仕女圖多用。
十五、減筆描:指的是馬遠、梁楷等作大寫意用的筆法。用筆粗,一氣呵成,一筆中有墨色變化。大多隻畫個外輪廓,用筆簡練到極致。
十六、枯柴描:水墨畫筆法。用筆粗,水分少,類似皴法。用筆往往逆鋒橫卧。
十七、蚯蚓描:粗細均勻,曲折多而柔軟。用篆書筆法,圓轉有力。
十八、行雲流水描:表現軟而彎轉的衣紋。
上述各種描法,都是根據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褶表現程式,按其筆跡形狀而起的名稱。


這類問題答案這麼少,剛有個問題也只有一個答案,想著關注先。回頭再看那答案是一年前寫的。


推薦閱讀:

國畫中蛤粉有著怎樣的具體用途?較之鈦白用法上有什麼區別?
熟宣紙的具體種類和漏礬補救措施要怎麼做?
為什麼水墨中國畫里沒有詭異的畫風?
想學國畫中的仕女圖,沒有國畫基礎,應該如何開始?

TAG: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