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語音樂劇用那種很醜的話筒?


蟹妖。

關於這個問題,曾經寫過一個比較簡短戲謔的「科普」,標題叫——我有特殊的戴麥方式!這說的自然是法語音樂劇的演員,戴上了題主所說的「很醜的話筒」。

但今天有人在知乎正經地提問,那我也就正經地回答了(你們怕不怕):

提到法國,我們自然會想到「浪漫」這個詞,而法語音樂劇也處處體現了法國人的浪漫情調。 所以與百老匯精緻逼真的舞台效果不同,法國音樂劇常常不追求「寫實」,而更注重「意境」,為了營造浪漫而不拘小節。法劇放棄寫實繁冗的布景,更注重整體氣氛性的營造;很少使用對白,甚至連敘事都會被淡化,雖然有時會因「缺少連貫性」而被觀眾詬病,但卻造成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由於不是那麼追求「神似」,那麼費勁心思隱藏話筒似乎也不是那麼必要了。順便拿百老匯《劇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與法劇《搖滾莫扎特》( Mozart-L"opera Rock)佩戴的麥做個對比。

百老匯這邊有時甚至會把麥藏到頭髮里以達到隱形的效果。

除了浪漫,法語音樂劇也是叛逆的。雖然和百老匯、倫敦西區相比,法國音樂劇輩分比較低,但它對於英美商業化的音樂劇一直比較排斥,形式和題材方面也比較標新立異,比如經常將搖滾、流行等音樂元素和古典風格或經典文學作品結合起來;其誇張奔放的特點也使它沒有接受英美慣用的隱藏式麥克風。

其次,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法劇用的麥都是一樣的。《星幻》(Starmania)、《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中演員的麥非常顯眼,而《小王子》中所用的微型麥就比較隱蔽。似乎對於法語音樂劇而言,話筒不只是擴音的工具,而且參與了視覺效果的營造。

《星幻》中的話筒和音樂劇本身模仿電視節目的手法相呼應,只不過在70年代末的演出中,演員使用的還是有線話筒,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無線取代了有線,但話筒的存在還是作為一項傳統被保留了下來。

另外,這和法語音樂劇表現手法上的特點也有關係。法語音樂劇很少像百老匯音樂劇一樣邊唱邊跳(美國音樂劇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歌與舞的結合非常緊密,也顯得更熱鬧一些),而是採用歌舞分離的表演方式,表演過程中演員時得以作為歌手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演唱上,可見的麥克風則營造了一種演唱會般的莊重感。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Over。

【微信公眾號——七幕,歡迎關注!】


謝邀!

我和一個來自法國的音樂劇演員聊過,他的說法是法國人其實並不喜歡百老匯西區風格的戲劇,而是更喜歡歌舞分離風格的那種。而這類話筒就是符合這種風格的,所以得以留存。


推薦閱讀:

中國能否模仿寶冢的形式,搞和寶冢相似的歌舞劇團?
如何評價音樂劇《小時代》?
有哪些音樂劇梗?
音樂劇《悲慘世界》里哪些段落其實是一樣的曲調?
如何評價寶冢歌劇團的望海風斗?

TAG:音樂劇 | 巴黎聖母院音樂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