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電商將拉低大眾的藝術欣賞水平」的說法成立嗎?

藝術品電商發展迅猛 是否會影響大眾審美走向 最近在關注藝術電商,然後看到這篇文章中的專家說藝術電商會拉低大眾審美水平,如果這樣成立的話,那淘寶賣的那些低端貨豈不是把所有東西的水平都給拉低了?


瀉藥。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意思。我在此試著為大家解析一下。

我們先看支持這一觀點的策展人、藝術批評家徐子林的論述。

這位批評家認為,藝術電商沒有學術支持,繼而通過低價銷售的手段打亂了正常的藝術品市場。其中的幾句話十分值得回味:

其實在我看來,這幅畫是不是藝術品、價值幾何,這個藝術標準不應該由藝術品商人來提供,而應該由藝術評論家、策展人來決定。

消費藝術的形式有很多種,普通老百姓的家裡想放一件藝術品,但買不起貴的怎麼辦?我建議可以買一件精美的名作複製品。現在的複製技術可以無限接近原作,其傳遞的藝術原作里的經典情感,不是那些劣質的、永遠與藝術史無緣甚至達不到一個藝術標準的東西可以相比的,後者對大眾審美造成的傷害可能是終身的。我也一直建議,普及大眾的藝術和美學教育,就要看最好的東西。就像學正楷,肯定是從顏真卿、柳公權開始學,學行書肯定是從王羲之的書法里學。

第一個論點很有意思。這裡暗指藝術電商對策展人權威的不尊重,對策展人權利的侵犯。這裡其實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尖刻的問題,即畫廊體制與策展人制度之間在中國現狀下存在的緊張關係。(我們可以將藝術電商與現階段中國的畫廊行業相同對待,這是因為它們與策展人制度存在相同的緊張關係)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則可以看到在西方背景下,藝術品銷售、藝術品合法性的建立是與畫廊以及策展人、批評家緊密相連並缺一不可。這是因為,畫廊、策展人、批評家分別具有不同的職能。畫廊是整個藝術行業最基本的孵化器,不論是藝術品商人,還是具有學術背景的畫廊業主他們都有權利挑選、收藏以及定價出售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從市場價值與學術價值兩個維度,藝術品商人都應該具有話語權。而通過這一波的篩選,策展人對在畫廊中已簽約或展出的藝術家和作品做第二輪的篩選,策劃各類展覽,推送青年藝術家進入更高的平台。而最終這些展覽則由批評家「驗收」。

在中國的現狀下,畫廊業贏弱的話語權,以及策展人和批評家的野心導致整個藝術市場的閉塞。我們的策展人一般都具有多重身份。他們有時身兼批評家一職,對自己策劃的展覽評頭論足讚美連連。有時又身兼畫廊業主,從事藝術品銷售、管理、諮詢的行當。這種現狀是很危險的。在策展人哀嘆中國畫廊行業不學無術目光短淺的同時,他們又以自身絕對的話語權在學術高位(就像這位策展人一樣)阻礙畫廊業的良性發展。

真正與藝術家關係密切的應該是畫廊,而不是策展人、更不是批評家。對於青年藝術家,第一步所要做的是進入一級市場(即畫廊、藝術博覽會),通過與大眾最緊密地方式走進公眾視野。而目前的形式則本末倒置。青年藝術家藉由策展人、甚至是批評家的幫助直接進入美術館、展覽的語境中,快速確立其在藝術圈中的合法性,並跳開一級市場(時常採取私下交易的形式)直接進入二級市場(即拍賣行)賺取大量的資金。這種模式,事實上是一種變相的藝術經紀人或地下畫廊模式。在這個模式中,策展人擔任了畫廊業主的身份,有時還擔當批評家的身份自賣自誇,而銷售對象是上流社會的購買者以及一些藝術品投資客。這一切交易都不在公共語境中進行,因此也導致了當今中國藝術缺乏大眾土壤、不被大眾認可的現象。

另一個現象在這裡也顯得十分嚴峻,即策展人和批評家的野心。回顧中國美術教育史,策展人誕生至今日不超過30年的光景,而策展人專業的學科教育則更短。專業的策展人事實上在中國屈指可數。更多地,我們優雅地稱之為批評家對策展人身份空缺的「自覺性」。這些自覺擔當策展人的批評家很多並沒有放棄其批評家的身份,這就導致了策展人權力的過渡擴張。這份野心還體現在上述的引文中,即直接干涉藝術品定價,奪取這一本來屬於藝術品商人與畫廊業主的權力。

這裡摘抄的第二個論點則帶有一點諷刺意味了,也正是題主所提的問題中心。這位策展人在文章中以市場價格來衡量作品的藝術價值,這一論斷本身即是錯誤的,也顯示出其真實的業務能力及其對權力的野心。緊接著,他提出存在著一種正確的藝術標準、審美觀,這在當今語境下也是不合時宜的。HiHey總裁何彬在的採訪中的一席言論則切中要害:

藝術品市場在過去造成了一種壟斷,比如拍賣行也好,畫廊也好,都是所謂的專家制,但其實在他們的視野之外,還有很多好的藝術家,卻沒有機會進入到市場的流通,所以導致了一種審美的壟斷。藝術品電商打破了這種對審美的壟斷,藝術家作品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遞,大眾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藝術品電商對於審美上的貢獻。

中國大眾的審美觀長年以來被由全國美展-地方美展-地方畫院-各類美術家協會組成的細密網路所挾。而因畫廊業的缺失,青年藝術在未進入公眾視野前,不得以地被主流審美觀過濾與改造。這就導致了如何彬所說的「壟斷」。這種壟斷暗示著中國藝術體制的「衙門化」現狀。而打破這種現狀的具體方式正是通過藝術電商與各地畫廊形成的緊密網路將青年藝術通過開放的市場直接與大眾進行交流。而正是通過頻繁交流大眾對藝術品的審美力、判斷力才會上升,從而形成多元化的良性市場模式,而非當今的兩級分化的市場現狀(即高價藝術品與低價行畫並行)。

在這篇採訪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華祥的論述比較中肯。現實情況是藝術電商過度開放的低門檻導致其售賣的藝術品良莠不齊。而反觀畫廊業的職能,不論線上線下,都是在市場價值或藝術價值維度對藝術品進行第一輪篩選。這種模式既打開了市場又不會因過度開放而導致藝術「垃圾」在市場中不斷湧現。藝術電商作為更大眾的平台,我們應容許其出現低門檻的現象,但對於現實情況也應對這些平台提出不同的要求。

先以HiHey平台為例。HiHey模式其實是一種線上畫廊模式,其拍賣活動也僅是一種競買銷售而已,所以不可矯枉過正地批判其進入二級市場。但是,需要提出的批評是,既然HiHey進行審核入駐簽約的線下畫廊模式,那麼就有必要對HiHey的專業性提出要求:必須區別對待藝術商品、工藝品與藝術品,並以不同的定價標準出售。

另一種模式是ArtAnd模式。這家新近上線的藝術平台,打著藝術社交的旗號,做著構建線上藝術市場的正事,野心很大( @姚阿娜 你可以解釋一下你們的模式)。ArtAnd邀請藝術家、批評家、收藏家、畫廊業主各自進駐,試圖在互聯網平台構建一個更緊密的藝術世界。ArtAnd並未採取審核制度(這也就不能稱其為主導大眾審美),而是採取對現實藝術世界的模擬來建構有機的、具有彈性的線上藝術市場。但是由於ArtAnd過於年輕,入駐人數過少,還未形成氣候。

不論如何中國藝術市場的開放還必須指望出現一個既面向公眾,又學術參與評審的環境。藝術電商、畫廊、策展人、批評家、學術機構都應該以歡迎的姿態互相扶持幫助,而不是封殺。從而形成一個以畫廊、藝術電商為基本單位,策展人、批評家、學術機構為過濾器的模式。將新一批的藝術家吸納進一級市場,在通過學術導向分流,推廣,全面地為中國大眾接觸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做好平台的基礎建設。

總而言之,藝術電商的出現是時代必然,也為中國大眾的審美力、判斷力的提高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位居學術高位的學者與專家不應害怕其可能奪取話語權而一味攻擊甚至封殺其存在,而應躬身引導、幫助藝術電商走向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同時,藝術電商也會為各學者專家對中國藝術,尤其是青年藝術現狀提供了更廣泛高效的信息渠道。從而真正形成在大眾、藝術家、學者之間一條暢通無阻的大道,並切實地提高發展當代中國藝術,甚至是當代中國文化。


我看大眾審美還真沒高到可以被藝術電商拉低的程度

補充兩句

藝術電商,有多少人是奔著錢去的?藝術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藝術行業要以愛好作為基礎,沒有對藝術的熱愛,光想著賺錢,還是干別的更合適,世界上能賺大錢的行當多了去了,藝術絕不屬於此類。有多少人是把藝術電商當做一門生意來做的,那麼就有多少藝術電商會拉低藝術。

我倒覺得 藝術商人的存在 反倒是促進了大眾對於藝術作品的認識 讓大眾能和藝術/藝術品/藝術家有更多接觸 也許他們的商業化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再小眾了不夠高端了 可是我覺得電商的推動作用還是不可否認的

還有就是 特別想說 藝術電商和藝術也不是一個行業啊 且不論藝術是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 光是「電商」裡面這一個商字兒 就明明白白的告訴大家了 這就是門兒生意 既然是生意 那還真就是奔著賺錢去的


不同意那篇文章的觀點。
才疏學淺,拋磚引玉。

本來想在牆上掛個招財進寶的人,現在通過藝術品電商花幾百元買一幅畫掛家裡牆上,——所以應該是藝術品電商提升了大眾的審美
因為大眾審美本來就不高,所以雖然藝術品電商的作品的藝術含量不高,但也足夠用於提升大眾審美了。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消費者,應該都是金字塔分布的。
藝術家金字塔
處於藝術家金字塔頂部的,是既有天分又很勤奮,還有機遇的人,他們擁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們的作品毫無疑問是藝術品;
但處於金字塔下部的眾多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同樣是藝術品,儘管水平不很高,不能因此他們的作品就不叫藝術品了。而且他們還要生存,所以必然要幾百元幾千元地賣他們的作品,都是正常現象。
藝術消費者金字塔
處於頂部的,是藝術鑒賞水平很高,而且擁有藝術家顧問的大玩家(藝術品收藏家、投資家)們;處於金字塔底部的,是只想花幾百幾千元買幅畫,掛牆上,熏陶自己彰顯品味的大眾,不能因為他把畫掛家裡牆上裝飾用,你就說那不是藝術品了。

金字塔底部的藝術家要生存,金字塔底部的藝術消費者想買便宜的藝術品,這就是藝術品電商的存在意義

=========
利益相關:
本人現在從事藝術品社區電商的創業。(謝謝 @流氓 的提醒。)


我國大眾平均審美水平還沒到可以拉低的地步


我覺得藝術電商的發展和繁榮不但不會拉低大眾的藝術欣賞水平,相反會提高大眾接觸藝術品的積極性並推動年輕的新銳藝術家走向市場。

最近也一直在關注幾個藝術電商網站如 Artand - Fine Art Professional social Network / 藝客 - 讓藝術交易更容易 / HIHEY藝術網_最大的藝術品電商 等,體驗確實不錯,拉近了我和藝術家和其作品的距離。

所以我是藝術品電商的大力擁護和支持者,加油!


了解即是進步,小瞧不掙半分。


說來說去,那些覺得電商那麼肆意地買賣作品會給藝術帶來不良影響得人,無非就是怕藝術品的價格被拉低。審美不應該被強加,不需要過度的權威和控制。大家一起審美低,通過接觸大量的作品自然會形成自己的喜好,審美自然提升起來,關鍵是多接觸而不是被教育,而電商正好能提供跟藝術品接觸的機會然後相似喜好的人聚在一起,就形成派別,多個派別互相比較,摩擦,就會形成豐富的藝術氛圍,這些需要活躍的流通來支撐,而電商正能提供一個相對容易的流通途徑。它不需要對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去下定義,它只需要讓流通變得容易就很好了。大眾的審美輪不到某個個人或小團體來擔心。


以下摘自陳冠中:坎普·垃圾·刻奇——給受了過多人文教育的人
整篇文章對這三個概念作了一次系統梳理,值得一看,能很好地解釋一部分樓主的問題。

48. 但上述論者也知道「刻奇」是大眾所欲的。寇克說 「如果藝術用民主評判,即依喜歡它的人數,「刻奇」很容易擊退它所有的競爭者」。阿多諾解釋:「只有那些生活沒有壓力者,全神貫注和有意識的藝術經驗才有可能。 」 「人們想玩樂……在他們的多餘時間他們想將沉悶和費神同時解脫」 ,「廉價商業娛樂……導致松馳,因為它是有套路的和預先消化的」。這一點,托克維爾早在1830年代已預料到:「由於他們能夠用於文學的時間很少,他們就想法充分去利用這點時間。他們偏愛那些容易到手、讀得快而且無須研究學問就能理解的書。他們尋求那些自動呈現、可以輕鬆欣賞到的美;最重要的是,它們必要有新的、出乎意料的東西。」

53. 從中世紀民間慶典到蘭波的「詩的妄語」、「蠢的繪畫」 ,以至現在,一直有藝術家利用粗俗、壞品位和「刻奇」以達到創作的目的,這潮流無疑也是構成現代的一部份,正如馬泰·卡林內斯庫的書名《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前衛、頹廢、刻奇、後現代主義》。而由杜尚、達達開始,經超現實主義(如費南多·萊歇就自覺的把「刻奇」廣告和包裝形象放進畫內),再到轉折點的波普藝術,加上文化論述趣味的轉移等等因素, 1960年代後大家對大眾文化和「刻奇」有了新的感覺。本文所介紹的《「坎普」札記》 和《垃圾,藝術和電影》 恰逢其時,在北美自各有影響。有一點特別要指出並加以肯定的,就是不管桑塔格與凱爾在兩篇文章里怎麼說,她們在現實里並沒有隻俗不雅、只低不高、只輕不重、只淺不深、只甜不澀;換句話說,她們沒有媚俗。事實上,她們都很著意找出為時人低估、忽略以至不理解的好作品。換言之,她們要求大家提高品位,培養鑒賞力,磨練反諷意識,並要做出獨立判斷,這樣才算有敏銳的感覺力,才能分得出藝術、「坎普」、「垃圾」、「刻奇」。這個值得讚賞的態度——對象不分等級、品位自強不息——套用利奧塔的說法就是人人皆應成精英的「人人精英主義」。


54. 「刻奇」與藝術的相對性(而非對立性) 現已被廣泛認知,卡林內斯庫說一幅掛在百萬富翁家用電梯中的倫勃朗真跡無疑是「刻奇」。英國評論家彼德·沃倫更指出,時間令藝術品變「刻奇」,只要想想蒙娜麗莎,以至梵高和莫奈某些名畫的情況就知道——「『刻奇』,對我而言,是偉大藝術品的無可逃避的伴侶」 。在學界,在英國開始的文化研究,特別是亞文化的研究,和美國的普及文化社會學,糾正了之前反大眾文化的論者的決定論傾向,察覺到亞文化族群並不是完全被動的受眾,更紀錄了他們主動的文化和意義創造。布迪厄則識破了高級文化是無利害的自主假象,指出了品位與不同階層所取得的文化資本有密切關係,他雖然不一定用上「刻奇」這詞,但他所說法國工人階級因經濟能力較低而採用的「需要的品位」,即美的藝術要表現美的東西如「花朵、落日、兒童」,很像是某種定義上的「刻奇」,相對於富裕文化精英的較自覺和抽離的「反思的品位」,即美的藝術拒絕直接的樂趣而要讓大家驚訝的去看「臟物、捲心菜、枯樹」。班雅明雖然也不一定直接談「刻奇」,但他對憂傷與懷舊的分辨,和機械再生產的提法,啟發了不少後學:薩拉斯特·奧拉奇艾加1999年的《人工王國:刻奇經驗的寶藏》一書就是用班雅明來肯定「刻奇」的人文價值並以此批評格林伯格、布洛赫、多爾弗雷斯等的反「刻奇」觀。卡林內斯庫說:「如果我們承認『刻奇』是我們時代的『常規』藝術,我們就必須承認它是任何審美經驗的必然起點」 ,「在看過許多複製或仿造的倫勃朗作品後,一個觀畫者也許最終有能力接受一位荷蘭大師所繪真品的藝術」 。凱爾突然冒出的那句「垃圾讓我們對藝術有了胃口」 大概也有此意。


55. 現在我們可以試試綜合一下各家之言,建構「刻奇」這個在今日世界有用的美學範疇和生活領域,不廣不窄,既可以認得出用得上,又不至於陷入本質主義的窠臼;試試不擺高姿態作鄙視狀,也不唱反調故作粗俗,不對眾人所好有偏執狂式的惶恐厭煩,也不為投眾人所好而大捧媚俗(我想起桑塔格和凱爾的榜樣)。

這裡不再說窄義的常用詞「刻奇」(蒙娜麗莎煙灰缸);也不包括假冒偽劣產品——那是另一個題目。

56. 「刻奇」曾被認為是現代藝術和革命的失敗,但通過了近年對現代性的再認識,社群傳統、共同體價值、個人嵌入社群等觀念備受重視,也替「刻奇」帶來意想不到的新評價。紐約新學院的森姆·賓斯基就是用安東尼·吉登斯的「本體上的安全感」 來看「刻奇」的一個重要特質:事物與情感的重複性和熟悉性。現代的其中一個特徵是傳統共同體的解體導致個人失去可嵌入的社群:生活、價值與精神的顛沛流離,而「刻奇」是這個年代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網:求穩定求熟悉求重複以求重新嵌入社群 (用時下流行說法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到底,現代主義藝術要求的獨創、反思、自主等是很累人的,現代革命的亢奮、不穩定和人性改造是難以長久的。現代主義藝術家是孤獨現代人的代表,但不見得其它人都想或都應以他們為榜樣。人們需要存在層面的合群。熟悉的、重複的「刻奇」其實是現世最普及的(也是必需的) 日常生活和文化消費模式,它以重複、隨俗、日常的當代消解變異、自主、普世的現代以便現代人尋回一點本體上的安全感。

57. 藝術註定孤獨,合群必然重複,兩者的對照只是觀念上的,在現實世界中許多人可以突破而不歸屬任何一邊。設想一名退休長者獨自在海邊寫生,總不至於有人指著他說:這是「刻奇」、這是垃圾吧!其實只要我們不抱有高傲精英的藝術本質主義態度——只有獨創才算是藝術、只有自主天才型的人才算是藝術家——我們就可回到杜威所說的藝術即經驗的廣闊天地。長者在寫生,一名嬉皮在做陶藝,一對中年夫婦在彈鋼琴自娛,一群維吾爾人在編地毯,幾個年青人在玩樂隊,河南朱仙鎮的老師傅在畫年畫,宮崎駿在制動漫,海德格在林中散步,雖然各人的水平和旨趣不同,但都屬於生產意義的、生活與藝術連貫的經驗,即美的經驗。然後,長者在老幹部活動中心的繪畫班上,學到了更好的技巧,他很高興自己與生俱來的個人潛力得以發揮,他越畫越加深了對藝術的理解,周邊的人皆喜歡他的畫 (是架上的具像畫又如何?),替他自己帶來了不少樂趣,並鼓動了旁邊幾個長者也開始作畫。長者以行動體驗了藝術,並因為屬於一個共同體(老幹部繪畫班)的成員,接受到教育(一項終生的志業)而促進了個人成長,從而進一步建構了自己的身份。這樣一種既個人又社群的淑世進取經驗,在各層次的共同體里被廣泛享有是可能的。美國美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實用主義美學》一書內,用同樣的道理去「將藝術從它那高貴的修道院中——在那裡它與生活隔絕,與更通俗的文化表現形式對立——解放出來」 ,從而替普及文化如拉普音樂找到「藝術合法性」。(大秘密:原來「大眾」的生活並沒有我們文化精英的某些批判論述中想像的那麼蒼白、被動、鐵板一塊。)

另外一篇閱讀推薦:

Clement Greenberg在1939年發表的 Avant-garde and Kitsch(抱歉不貼地址了,網上應該能找到)一文里對「刻奇」做過深入討論,大篇幅分析了極權體制下的大眾文化與審美口味。作為大半個世紀前西方文藝理論里最亮晃晃的鏡子,現在讀來正當時。


去年十月份接了一個電話,是一個藝術電商網站的藝術總監打的,這個人跟我大學時候關係比較不錯的老師合作過幾次(那時候她是798一個畫廊的藝術總監),要求那位老師推薦幾個有前途的青年藝術家,他推薦了我。她看了我的作品後希望可以跟我合作,我看了一下她們那個網站,看著也挺專業,也有一些比較有名的藝術家跟她們合作。當時簽合同的時候有一些疑問,她說這方面可以放心,如果不是正規機構,她也不會從畫廊跳槽。我問了一下那位老師,他還是挺信任這位總監的,我想既然這樣就簽了吧。我問我的作品什麼時候可以上線,她說差不多要到年末,正在重建網站。到了今年一月份,我看還沒動靜就問了一下,回答是還沒建好,要等。到了一月末,她發郵件告訴我公司老闆把所有簽約藝術家的檔案調走了,打算搞拍賣,她覺得有必要通知一下。到了二月初我接了一個電話,勸我參加拍賣的,我拒絕了,還沒在一級市場闖出名堂就直奔二級市場,那是找死。我對自己的作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麼些年,可不想在短時間內把自己搞臭了,我願意一步一步發展,不願意大撈一筆之後改行,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春節前,藝術總監給我發郵件,說公司老闆開會宣布公司倒閉。我問她合同怎麼辦?因為合同里有一些對我不利的條款。第二天她回復說合同作廢了,我不知道她做了哪些工作,但應該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那個機構的所有員工全都被辭退,還有員工用他們的微信公眾號抱怨此事。我想一個有錢的攪屎棍就可以毀掉一群認真的人們的努力。藝術電商,有多少人是奔著錢去的?藝術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藝術行業要以愛好作為基礎,沒有對藝術的熱愛,光想著賺錢,還是干別的更合適,世界上能賺大錢的行當多了去了,藝術絕不屬於此類。有多少人是把藝術電商當做一門生意來做的,那麼就有多少藝術電商會拉低藝術。


這時候你就知道誰是既得利益者了


大眾鮮有藝術追求,大家都在過日子,而且日子不好過。
方圓幾十里地,敢問博物館幾家?地都給開發商了,湖填了還不夠蓋房子。

其實當初就是覺的牆上空空的,想掛點畫畫草草,20年前靠進口,10年前有地攤貨了,現在能網購了,就站出來攻擊?賣東西的是商人,咱不談藝術,他們也不在乎,買東西的是百姓,咱沒時間談藝術,他們也不在乎。

從來就沒有在意識形態里出現的東西,你何談拉低,滿反智的,過日子就是中國人最大的藝術,至少全世界都是這麼看的,比如中餐就是藝術,藝術中的藝術!

仔細一看是鳳凰的文章,就更不能拿大英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我們這些過日子的比,做個吃貨比做個搞藝術的開心多了- -

拿價值衡量藝術品是荒謬的,就好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歷史裡被提到過一億次,但是第二個吃螃蟹的人當時就站在他身邊,從未被提到過 T-T
比方安迪沃和爾,他的作品貴,是因為他的煽動力和時代背景,藝術被他重新定義了。反觀他的作品本身。。。32個自己最喜歡的燙罐頭,畫美元,印刷名人頭像然後各種惡搞。。。走進他的展覽是應該嘗試去走進他的時代,看看當年和他一起出來的名家還有哪些。如果光看他的作品,絕大多數人相信會很失望很失望。但是他是不是個偉大的藝術家呢?其實作為這一類搞藝的,長期能在風口浪尖可能才是最好的。去討論藝術的好壞,滿找堵的。

我們是全民關心政治卻不參與的民族,其實當時就是覺的牆上空空的,想掛點畫畫草草,手賤點了網購,又被一群意識形態不一樣腦子被殖民者洗壞了的中國 "人" 這樣黑。本身這篇文章採訪的就都是些商人,他們本來就只在乎藝術品本身的價值和推手的能力,他們不會花時間去問自己,什麼是好的藝術,他們只懂看價碼,要這樣的人來談精神文明,本來就缺乏說服力。

什麼時候商人在中國都成神了,什麼鳥事聊起來都要叫最有錢的幾個出來發言,但誰會真的分享自己的成功秘訣給你呢。。。等他們說房子會跌的時候,自己已經賺夠了,藝術品會漲的時候,自己貨倉已經堆暴了。


贊同 @庄澤曦 的答案。


利益相關。

藝乎網也一直在關注藝術行業。說一說我們的看法。

近十年來,電商行業迅猛發展,藝術品行業也概莫能外。 2011年,以美國亞馬遜為首,包括阿里、國美、蘇寧等國內電商巨頭也紛紛投入藝術品市場,幾年過去了,雖然各電商網站的藝術品類目發展不盡人意,甚至是折戟沉沙,但並沒有打擊投資者和創業者對藝術電商的熱情。

截至目前,國內的電商網站已多達兩千多家。而綜合成交數據來看,相對於傳統的藝術品交易模式中動輒出現的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天價,藝術電商里的成交單價普遍較低,大多在幾千至幾萬的範圍內。


一些專家開始發表言論,擔心長此以往,人們對低價格作品的熱衷,藝術電商將持續拉低藝術品的交易價格,畫家也將投其所好,創作低水準的作品,影響整個藝術品的鑒賞標準。

只能說這些言論有失偏頗。不僅將局部挑出來視作整體,還低估了藝術品的魅力。

先說第一個,將局部視作整體。眾所周知,每一個行業都會有一個大的走向大的趨勢,但是細分到具體形態,又會有不同的需求和變化。就好比社交軟體,微信就代表了這個行業中大的走向和趨勢,但是細分到用戶具體的需求,陌陌和秘密一樣有存在的理由且發展不錯。

那麼作為藝術品行業呢?其實這也是藝術品行業的弊端,某個局部代表一個整體。一直以來,藝術品都以高端的姿態只在小範圍的人群中出現。由於其不可複製性,相對於音樂電影類的藝術來說,藝術品一直都處於奢侈品的地位。這就無形中將整個行業一分為二,大眾被隔開,只能買宜家的裝飾畫。

難道人們對藝術品的需求只有這兩種嗎?顯然不是。對於有一定藝術追求又非富人階級來說,相對公道的原創作品也是一個需求點。藝術電商的出現剛好補足了這一個需求。

其二,低估了藝術品的魅力。如果人們只喜愛低價的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作品賣出天價。這也是對藝術品魅力最大的肯定。


現在藝術電商的出現,讓藝術品和大眾有了更緊密的聯繫,這是一個雙向利好的事。藝術電商將進入藝術品的門檻大大降低,這將吸引到占這個人類群體中比重最大的大眾的目光,另一方面,藝術品電商也為一些不甚有名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平台,不再受時空地理的拘囿,他的作品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

但是目前藝術品電商的發展並非火爆,綜合其因,一來藝術品不像消費品,是必需品,當大多數的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時候,藝術品的春天就來了;二來由於藝術品和大眾脫節太久,大眾對藝術品還只停留在個人的喜好上。而這方面,不僅需要大眾對自身的審美培養,也需要藝術品行業對大眾的審美引導。

這些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我們正走在這條道路上。希望能與各位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切磋交流,為藝術市場貢獻一份自己的見解和經驗。


為什麼不說很多偽藝術家拉低了呢?「天上的雲真白啊」寫這種破詩的人都能出詩集 !


藝術品電商與大眾審美之間我想沒有必然的聯繫
作為一個藝術品電商的創業人員,曾經也在畫廊工作的人。我的想法是,藝術品電商平台也是需要定位的,任何一家專業型的藝術品電商也不敢冒然拉低自己的水準,現有的藝術品電商基本以中青年藝術家為主,多為學院派,經過系統訓練出來的人至少審美不在大眾審美之下吧。
至於淘寶上面的低端畫,幾乎與大芬村的行畫檔次差不多,這一類屬於裝飾品,並不在藝術市場的範圍內。
我想任何一家藝術品電商的從業人員都是懷抱著一腔提升大眾審美的心態在徵集作品、開發產品的,畢竟要買低端裝飾畫就上淘寶或者大芬村去買就好,從1元到上千元不等,再貴也不會有買家去買了。專業藝術品電商的面向的客戶群體基本上是中產階級,我們希望通過提供好的作品(什麼是好的作品這裡不展開了)打開客戶的收藏之旅,希望能夠讓顧客把藝術品消費變成藝術品收藏,這樣藝術品電商才能有更高更寬的價格範圍,不然只能在5萬以下的區間裡面。(5萬以上是一個很大的門檻對於藝術品消費者來說)
如果非得把藝術品電商與大眾審美拉上聯繫,我認為藝術品電商是去提升普通消費者的審美的,收藏級別的客戶很少會上電商平台購買。


電商藝術就如一個商業設計師,純藝術也就是藝術家,只能說一句商業設計師情商比藝術家要高無數倍


看到這個話題,想想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笑了;

作為一個喜歡藝術、從事過藝術電商依舊在藝術之外的人,我自己的觀點時候藝術電商拉低大眾審美的關鍵純屬扯淡。

藝術電商出售的就時候商品,一幅幅的藝術品在被標價之後就時候商品,從自己而言就是這樣的,花錢買藝術、買一副作品就時候因為喜愛,當然跟著市場買繪畫價格的不算。藝術電商就目前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是看起來很美的一個碩大的蛋糕,無數的互聯網造就的快速財富時候,很多人想到了藝術,藝術在線交易就這樣出現,藝術品的在線交易是依據社區、論壇甚至是一些畫廊的官網產生,這樣的購買人群就局限在了了解某位藝術家,了解某一領域,或就時候純碎因為一副作品的圖片產生擁有此作品的打算,藝術電商也就這般了。

有幸跟30位曾在網上(包括知名的藝術電商、淘寶等)直接購買過作品的人聊天得知,其實時候因為圖片很美,價格也不貴,就直接下單,其中一半人會選擇不再購買此類產品。另外作為曾在電商網站購買藝術品的人,還是覺得如果網站本身選品不錯、作品相當會有不錯的驚喜,但時某些時候電商網站已經成為某些藝術機構甩貨的機會。

關於大眾審美就目前來說不時候藝術電商可以影響的,是整個社會的話題,某位名人層說過中國文盲沒有那麼多,美盲才時候真正的多,就目前來說多少人搶白菜一樣的夠嗎奢侈品,而又有幾個人會因為喜歡毫不猶豫或省吃儉用的省錢來購買一副幾千塊的作品,這個不關於藝術作品的好壞,是社會的氣候,是大家的風向標。

當你在在欣賞某個筆墨,評價格調的時候,旁邊會不會有人說這個畫的什麼啊,我兒子都能畫,難道這些就時候因為藝術電商,說道這裡感覺就時候個純粹的偽命題。

想著用藝術電商賺錢的企業或者看好這塊蛋糕的人,起步容易,運營很難,且不說微信拍賣、藝術家直接銷售、藝術衍生品的衝擊,就選品、誠信、圖片、物流、藝術家粘度足夠一個網站負責人費神的了吧,其中還不包括了作品的真偽,當然青年藝術家可以排除了真偽之爭。

藝術目前時候小眾的,藝術電商就我認為更是小眾的遊戲,要說到拉低大眾審美,個人認為目前根本不成立


中國大眾有藝術欣賞水平么?


剛剛在手機上打了半天字,手機沒電關機了(不說了說多都是淚)
——————————————————
總的來說,中國現在互聯網整體比較亂,大多數人都抱著——想一個項目,融資,撈一筆,走——的心態,沒做成就怪世道不好經濟不景氣。

而藝術品市場作為大家想像中的高價值高附加值高逼格高門檻的領域,被一大波居心叵測的商人虎視眈眈。

然後藝術品市場本身秩序規則還未確立,就存在著亂象。所以當下藝術互聯藝術電商反映出來的問題不僅是互聯網秩序的問題,也是藝術行業秩序的問題。

懂商業的不懂藝術,做不了;懂藝術的不懂商業,也做不了。HIHEY屬於第二種,已經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的(定位不清)。artland屬於藝術社交平台,還在摸索途中,我覺得是好事情。但是模式還不清晰。
剩下的現在大部分亂七八糟的藝術電商,就屬於又不懂市場又不懂藝術,完全瞎操蛋。

回歸題主的問題。藝術無法大眾化,但是藝術審美必須大眾化,藝術消費也必須大眾化。看看國外和國內的藝術消費比例就知道了,不贅述。

電商不所謂提高還是降低審美,只是提供了方便的購買渠道,清晰透明的價格。建立一套新的藝術品定價體系。

所以現在我們關注的叫做「藝術衍生品」,這是一個對藝術家,對藝術市場秩序,對藝術消費者,對藝術機構都有好處的事情。作為衍生品行業的先行者,看到現在各處零零散散的各種也非常多了,所謂遍地開花,真開心呀。但是都不成規模,所以不成氣候。希望各位同行圈內人士上下遊行業抱團,共同發揚壯大這一產業。

藝術無法大眾化,那麼藝術的生活化,日用消費就要靠「藝術衍生品」了。有審美趣味的生活日用品,客官,願意來一個嘛?

各位消費者需要做的就是,買買買。哈啊哈哈,你們是支持產業未來的旺盛消費力呀。


把「藝術」換成「藝術類產品」「藝術類商品」,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大眾有審美?


推薦閱讀:

整車企業如何做汽車電商?
是否真如樂淘畢勝所說,電子商務是個騙局,不賺錢的生意就是泡沫?
傳統商場的陳列技巧哪些是可以運用在電商頁面的商品展示上的?
如何評價 Photoshop 破解仍然盛行?
如何在跳槽前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身價?

TAG:藝術 | 電子商務 | 審美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