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眾每日買菜的習慣是否是滋生游商攤販的根本原因?

同胞如果能夠像西方一樣定期去集市採購,市容市貌是否可以大為改善?
請注意:此處所指集市的概念並非「開車去超市」,它可以是步行幾分鐘之內的規範的、有監管的露天攤位或者市場。菜市場不足誠然是一個事實,但它是另一個問題。這裡所指的是:游商攤販零成本佔用公共資源(往往以影響一部分人生活質量為代價),因此能夠提供較為便宜的產品,這種行為是值得提倡和可持續的嗎?

千龍網--北京--甘家口小區試行封閉管理 一年後恢復"髒亂差"


謝邀,

中國人每日買新鮮菜是個非常好的習慣。拜託中國盆友千萬不要模仿美國人定期去超市買菜這種模式。這個問題涉及城市規劃差異。在中國,城市生活非常方便。你需要買什麼,家裡附近很可能就有了。你可以走路幾分鐘就到菜市場(反正,我在上海,昆明,大理,三個城市生活都如此方便)。大部分美國人住在偏僻荒涼的郊區,家附近什麼都沒有,全部是居民區。最附近的超市走路,公交車都不行,必須開車去,很不環保。中國城市的購物資源分布密集是個明顯的優勢,不需要「改善」。


很好奇是什麼樣的環境才能滋生出題主啊。


又一個不問是不是,先問對不對的題主!
1,小攤販對市容影響大么?
很多城市,人家的菜市場、早市、夜市都是有固定地方的,大家逛的很開心;而有些地方的小攤小販擠佔了「狹窄狹窄狹窄」的車道,污水倒在「排水不良不良不良」的路邊,丟下垃圾沒人清理,搞得怨聲載道。
所以所謂的影響市容,不過是ZF部門沒有做好安置和規劃的託詞。
2,美國的模式真的好嗎?
我們從美國離開,不去看經濟社會發展低一個檔次以上的亞非拉和大洋洲。西歐有沒有菜市場?有沒有路邊攤?日本有沒有菜市場有沒有路邊攤?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不錯!
然而美國也是有的,有些人選擇性忽視了而已。
3,模仿美國可行嗎?
我們可以看一下中國各城市主要菜市場面積、早夜市面積、商販數量、貨物種類、客流量,然後研究一下,告訴我:要蓋
多少個超市多少個超市多少個超市
多大的超市多大的超市多大的超市
每個超市配
多大的庫房多大的庫房多大的庫房
多大的停車場多大的停車場多大的停車場

美國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幾個國家之一,即使沒人禁止,小攤小販也活不下去;
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幾個國家之一,強行整合某些消費市場是不現實的,而完全取締小攤販的做法是會引起不和諧的。
綜上:這個問題不成立。


逢中必反是病,得治


這題我必須回答!
在國內的時候確實覺得菜市場髒亂差,又很擠很吵,覺得超市裡買菜多好,菜洗乾淨,肉都是處理過的,又衛生又方便。
但是!來了日本以後,我就覺得,菜市場真是天堂一般的存在!吐槽開始。

1.超市的蔬菜沒有季節區分。
去看一下國內的市場,玉米下來了大家都賣玉米,一堆一堆的,桃子收貨了都用車拉著賣,又新鮮又好。在我這裡的超市,蔬菜水果沒有季節區分,常年要啥有啥,但是呢,就是沒有那種新鮮的味道!都喜歡用真空袋,保鮮膜封好,尤其是玉米,藕,神馬的,恨不得用福爾馬林泡起來,吃起來口感真的不好。

2.數量概念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
國內的超市裡也會賣菜,都是要稱斤,然後給貼一個標籤吧。日本就不,要論個,或者n分之一個賣!比如,一個蘋果150日元,一盒西紅柿(平均裝三四個)398日元,這些還算能接受了。最喪心病狂的是,芹菜一根(注意是一根!)要兩三百日元。要炒個西芹百合啥的,估計得好幾千日元了吧。還有什麼八分之一切的西瓜,15片裝的藕,太多了。

3.食材處理方式單一。
這個不知道其他國家有沒有,反正日本人的理念是,肉類,一定要處理好了,給你看不出原來的樣子。雞要切成雞塊,牛肉要切成片,或者是攪碎,魚要洗乾淨切成一塊一塊的。當然,方便之處也有,不用在家處理。但是,當你想自由發揮一下,做個水煮魚,清蒸魚,燉雞湯啥的,對不起,沒有。

4.位置不方便。我現在還好,住所旁邊有兩家大超市(其實在國內也就算小型的了),但以前住的位置,去一趟超市還要坐公交或者騎車,一次買很多菜回來,真的很不習慣那種搬倉庫式的體驗。

有答主說日本也有菜市場,確實有,但不是很普遍的,基本就是方圓好幾公里有一個吧。便利店更不用說了,賣菜本來就是人家的副業,擺幾個香蕉西蘭花給你裝裝樣子的。

有時間上圖片展示一下八分之一切的西瓜和一根10塊人民幣的芹菜。

補圖


小時候在小鎮生活,農村人每隔兩天來鎮上的集市採購,稱之為趕集——原來很久以前我國就已經與西方接軌了——而自從鄉下開始有超市和菜市之後,趕集的越來越少,中國的城市發展竟然倒退至此,或成最大輸家,中國藥丸。


我同意 @Matt Hartzell 。
知乎上有很多人都把美國說得無限美好。
這次終於有美國不如中國好的地方了吧。
只有在國外真正體驗過才知道。


為什麼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呢?

我家那裡因為屬高檔商業區所以方圓兩公里內沒有菜場。偶爾有個體攤販會來擺攤,隔兩個星期會有菜籃子工程來小區。對,大型超市也是不允許的。我爸我媽就隔兩三天去菜場採購,偶爾會去進口超市買凈菜(方圓兩公里只有進口超市和全家)。非常的不方便!!!


ps我從4歲開始就沒有在早晨吃過熱乎乎的包子豆漿油條了。就是因為不允許擺攤(?-_-?)


這樣才能吃到最新鮮最甜的蔬果


有些人覺得:

中國人任何與洋大人不一樣的地方都是陋習;

任何與洋大人一樣的地方都是抄襲。

這類人的特徵是多以「國人」稱呼同胞。


感謝邀請。
在你眼裡是髒亂差,在我眼裡那是一幅充滿生命力的清明上河圖啊!


市容市貌為什麼一定要改善。。弄成平壤那樣嗎?游商小販很方便啊,他們也有錢賺,都好啊。 需要改進的只是衛生問題,比如垃圾爛菜不要亂丟,污水不要亂倒這種。 城市本來就是給人住的,人住的方便就OK啊。如果有髒的問題那就解決髒的問題。沒必要什麼都照搬別國。美國人開車去超市一買買半個後備箱,不新鮮啊!再說了,讓你中國人人人都開車也不現實啊,中美領土差不多可是美國人口是中國人口的個位數啊。就現在這車輛保有量都交通糟糕到爆,以交管部門那種管不了就一刀切的渣管理能力,真的齁不住。中國本就人多,要學習,倒是可以借鑒東亞這些人口密度也比較高的鄰國。


為了市容好看,而不給底層民眾養生的活路,就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滿了敗壞。

聖經把外地來討生活的稱為寄居的,幾千年前上帝就在舊約中以律法的形式從制度上規定要以色列人恩待寄居的。

現在二十一世紀了,法律法規還是城鄉二元。作為城鄉結合部的農民,我恨惡這種不公平不公義的惡法,因為我和我的父母也曾被不公平的對待。

申命記 24:14 「困苦窮乏的僱工,無論是你的弟兄或是在你城裡寄居的,你不可欺負他。
申命記 24:17 「你不可向寄居的和孤兒屈枉正直,也不可拿寡婦的衣裳作當頭。
申命記 24:19 「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 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申命記 24:20 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
申命記 24:21 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
申命記 26:12 「每逢三年,就是十分取一之年,你取完了一切土產的十分之一,要分給利未人和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使他們在你城中可以吃得飽足。
申命記 26:13 你又要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說:『我已將聖物從我家裡拿出來,給了利未人和寄居的,與孤兒寡婦,是照你所吩咐我的一切命令。你的命令我都沒有違背,也沒有忘記。
申命記 27:19 「『向寄居的和孤兒寡婦屈枉正直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們!』


飲食文化不一樣,城市發展階段不一樣,不要搞大躍進。

︿真佩服題主的勇氣,提這樣的問題很容易被人扣帽子,我已經看到很多答案都是帽子了。


在沒有認真讀題主問題的情況下,我看了大多數的回答者,都將這個問題上升到「中美比較」的政治高度上去了。實際上,如果仔細閱讀題主的問題,其並不反對國內的菜市場,請注意,她/他只是說了「遊盪的攤販」,路邊的小攤販。從而提出來,如果都去固定的集市採購,是否會對市容有所改觀。

首先,我是贊成題主的說法的,遊盪在路邊的攤販確實是嚴重影響交通和市容的,如果你家小區的門口天天在地上擺著賣蘿蔔青菜各種蔬菜水果的,各種炸臭豆腐,炸魷魚的,每天晚上攤販走了之後,小區門口或者路邊滿地的菜葉子,滿地的垃圾,會不會給你帶來不好的感覺?而現在中國很多的大城市,例如北京,依舊有超級多的遊盪商販,這不得不說是對交通和市容,以及生活的感覺都是有影響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出現了這麼多,而西方發達國家少一些呢?基於我自己在十幾個國家的生活和工作經歷,不放貢獻下自己的觀點。 據我所見,在發展中國家都有類似的「游商攤販」,要想將這個分析清楚,牽涉到文化、經濟學、人口密度、城市規劃、城市管理等好多方面,我只說下我自己的思考:

1. 與中國的居住密度大有關。由於人口密度非常大,所以在一個小區的「游商攤販」,有足夠的顧客來支撐其獲得足夠的利益,假設一個」游商攤販「可能接觸到的顧客範圍是1公里之內,試想,如果都是類似於美國的house住宅,那麼一個游商攤販所能接觸的顧客數量相對中國來說就會大幅下降,每天獲得利益就不足以支撐其繼續下去。所以在人口密度大的印度、印尼等地,都有類似的游商攤販。
2. 與城市規劃管理有關。在規劃城市的時候,應該多設立類似於題主所說的」集市「或者菜市場(註:非超市),在每個居民區,按照合適的範圍和人口,設立一個固定的集市,並做好管理。而目前是很多居住社區附近是沒有菜市場的。是不是設置了足夠多的集中的」菜市場「就能避免」游商攤販「呢?所以請接著看第三點

3. 與經濟成本有關。難道城市裡面現在沒有集市或菜市場么?其實大城市內也是有很多菜市場的,但為何還會有」游商攤販「呢。這就要牽涉到經濟學的成本問題了。目前國內的菜市場集市攤位是非常貴的,在北京勁松社區附近住過,附近有一個很大很方便的菜市場,但一個幾個平米的小攤位年租金要8萬元,據說還要漲價,那麼這些租金成本都要進入到菜價中,而」游商攤販「是不用承擔此類成本的,所以價格就便宜很多,這就有了經濟學上的成本優勢,就給了」游商攤販「一定的生存空間。

從以上3點的「人口密度大、城市規劃沒有考慮居民生活便利、經濟成本」來看,目前國內城市存在」游商攤販」是有一定的基礎的。那如何解決呢?這就牽涉到更多社會管理的問題了

4. 要想很好的解決「游商攤販」,可以」強製取消「,不惜成本動用城管、警察等暴力機關來管理,但這樣做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各種媒體上的報道應該很多了),而且也是有成本的,城管和警察不都是我們的納稅錢來支撐的么?這樣做是否值得呢?目前來看,政府是不會強制去取消的。

5. 那麼有和平的手段來解決么?有,當然有。要滿足兩個條件:1)規劃足夠多的菜市場,保障生活便利性,2)菜市場內的菜價,相對」游商攤販「來說,不能貴太多,最好是能一樣,那麼在保障菜市場攤販(非游商攤販)能有合理利潤的情況下,只能降低攤位費。但要做到這兩點,不會那麼容易的。

6. 我們來分析下攤位費為何這麼貴,攤位費的成本主要是:a)土地成本,b)建築裝修成本,c)運營管理人員成本。而目前大多的菜市場基本是私營運營的,除了這三部分成本外,還得有利潤吧?目前市中心的土地這麼貴,攤位費能便宜么?怎麼辦?可以自由發揮討論了,我的觀點是:政府規劃足夠多的菜市場,菜市場的土地免費,建築成本由開發商承擔,運營管理人員成本由稅收負擔,攤位免費。但攤位免費是否會形成新的尋租空間?政府會為我們這麼考慮問題么?


不喜歡菜市場的吃貨不是真吃貨,答非所問最適合這種逢中反的提問。


中國人是羊很多羊,每天都要吃新鮮的草。


看到滋生這兩個字我就想舉報這個問題


誒,定期採購不新鮮,沒吃完就壞掉了,又不是美國大家庭買一堆能吃一段時間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我跟我父母比較而已,買菜的習慣就天壤之別,我喜歡定期購滿一段時間的食物,放在冰箱里儲存,一般選擇去大型超市,當然現在還常常網購。而父母那一代人則喜歡天天去菜場或路邊攤選購。
形成這些喜好的原因:1、時間:我平時上班根本沒時間逛菜場;2、存放條件:家裡需要買個冰櫃用於儲存一周的食物;3、價格:我不會討價還價,導致去路邊攤買菜反而貴,而父母那代人可以在路邊攤上買到更便宜的菜。
至於游商滋生的原因,正是由於他們滿足了父母那代消費者的需求:攤販選擇黃金路段,節省了走菜場的時間;設攤成本低,可以滿足價格敏感階層的低價心理感覺;攤販每次帶貨量不大,流動方便,正好滿足每日買菜又只買少量菜的顧客。
至於環境髒亂么,who care?大媽們表示只要不在我家門口就行啊!
另外要糾正一點:有人認為流動攤販的食材比較新鮮,未必。首先,攤販進貨的渠道往往不那麼正規,檢驗檢疫什麼的基本可以無視;第二,進貨後的儲存條件,商販是比不了超市的,沒有大型冷庫,沒有冷鏈運輸,往往在販賣過程中反覆冷凍解凍冷凍解凍;第三,沒有品牌就沒有約束,比如魷魚實在滯銷了就拿個甲醛泡一下吧,小本生意折不起啊。。。
最後,有沒有希望改善。家門口曾經的日用品小超市現在改成了農產品超市,承包人還是以前那家,日用品生意都歸了大超市和網購,選擇經營農產品相比以前生意好了許多,因為店面比菜場位置方便,又比流動攤放心可靠,衛生環境也相對好些。未來有望成為主流么?且行且看吧。


推薦閱讀:

商朝人可能到美洲嗎,怎麼去?
如何客觀看待中華文明夏朝的歷史不被西方史學界承認?
2014年比較邪乎,這種說法有什麼依據么?
如何評價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它好在哪裡,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廢都》刪前和刪後對讀者有什麼影響?在藝術上又有哪些差別?

TAG:文化 | 城市規劃 | 飲食習慣 | 小區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