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銅錢信仰?

近年來在宗教用品店中桃木劍和銅錢劍各頂半邊天。所謂開光「五帝錢」也很流行。那麼好奇這種銅錢信仰自何時而起?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拋去無良商家的吹捧他實際的作用又有多少呢?
在道教而言自祖天師得老君授劍印,道教法劍就是金鐵為主,夾以木製。就我看很多老法師清代傳下來的法劍也都是鐵劍。至今還沒有見到銅錢劍這種形式。我個人猜測是受林正英的電影影響。那麼林正英電影里銅錢劍又是自何處取材呢?
銅錢雖說外圓內方上有銘文為人所用算是三才齊備,但也和辟邪無關吧╮(╯_╰)╭


謝邀,銅錢主要有兩個作用:
一,壓勝。
壓勝錢最遲從漢代就開始了。其實春秋戰國就該有了,但是貌似沒有挖出來的。和符咒幾乎同時出現。而且和我的爐子一樣,都是天地的意向。所以有壓鬼辟邪之用啦。還有特殊的辟兵錢。上書「除凶去央」,「辟兵莫當」,「五行大布」等等,各種場合,從建房子地基到上樑,從下葬到陪葬,從吉禮到凶禮,再到方術,是各種用途的壓勝錢都存在。

後來道教興起,有的是雷霆符錢,八卦符錢,十二生肖錢等等。壓勝錢里專門有道教符錢一類。一般搞古玩的都知道。其餘的佛教符錢,花錢,什麼的就不多提了。

二,附陽。
錢是人用,有獨特人間陽氣,所以對鬼祟有一定的壓製作用。和第一種其實不是一種能力。所以其實用五帝錢,只要是真的,還是有用的,不過現在都是挖出來的,或者都是沒流通過的,所以所謂開光過的五帝錢就那麼回事。真正好用的,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沒進坑)的銅錢。不用開光布氣都夠用一般的。開了光就能更強些。原來小孩帽子後來都用這樣的壓錢啦。

三,金錢劍
所以金錢劍其實是有的,但時間不會太長,也就是在清朝左右。因為寶劍這東西會被清廷當做整老道的借口罪證。所以才發明的金錢劍啦。效果其實不如真寶劍好用。沒有度牒,沒有認證,你出來做法式,還敢用真保健?而度牒什麼的都是官買的。限制的緊緊。所以用點紅繩銅錢也能模擬吧。陽氣也算足夠。

四,吐糟。^_^
宋代開始重文輕武,明代更甚,文人漸漸沒有縛雞之力。和唐代沒得比。修鍊也變成了文人修鍊。軟踏踏的。到了清代,我都懶得說了。睡覺睡覺去。
---
沒看懂你問的什麼
---
有用
----
這道理各家去問各家師父去。我就不越俎代庖了。
---
練也不練。為啥這麼說?一說練武,好事者就要比拼武藝,會不會打,得多神。那我根本不會打,所以練得不是他們那種武。我們和世面上的內家拳什麼的,思路和技術都不一樣,因為目標不一樣。早就寫過啦。


元代之前,並無桃劍的相關記載,所以桃木劍多是出於元代之後,且明清小說中多見,大抵是因為元朝禁武令(雖然歷代都有禁武,然而元朝開始是最嚴重的),不能隨意佩劍四處走,後來到了清朝也是一樣,清朝雍正四年,也頒布有明確的禁武令:「禁止民間人士佩戴刀劍行走,禁止百姓拳斗,禁止民間擂台較技,違者依律重處,擂台死傷按殺人論罪。」

以銅錢為劍,大抵原因也是如此,然觀唐宋皆用銅劍,而銅錢做劍在明清小說中也多未有見,所以出現更晚,多是晚清。

而五帝錢,若不是與銅錢劍一個時代,便是更晚,古書概無記載。

至於辟邪之說,一說辟邪是因為有銅,故而可辟邪,此說荒誕不經,如銅能辟邪,古時家家人有銅錢,何來邪患?

另一說五帝者,乃五方五帝之說,此說未載於冊,更無古說,不過今人臆想,不足論之。且果用歷代之錢以象五方五帝,也應用漢唐天子所鑄之錢,用清之錢豈可謂合理?大清積弱,何德可代五帝?

古多用銅製物,是因銅貴之故,因貴故而用之,如唐時並因爭相用銅製造物品,故下禁銅令,後世更有因為製作銅器易於銷贓而禁。

五帝錢作風水擋煞之說,若從易理,倒有理致,如擋二黑,因二黑為土,錢者屬金,而五為土數,金故旺之,所以能泄二黑之氣,並五寄二,二歸於中,但亦非五帝錢而不可,其它五數金屬亦可,不過是方便罷了。更有穿之紅線黃線之說,紅線為火能生土生金,故可用之,黃線本為土,亦可生金,且用金黃之線本有金色之象,更是合象。

至於市面上多有炒作非真銅錢不可者,多是商家屯積炒作之故,更有收藏販子刻意誇張其說,加以炫惑謀利。

然若是個人喜好,收藏愛好,又是另說。


聽人說盛世的銅錢自帶一股龍氣國運,所以才可以辟邪。
個人感覺應該是一種拜物信仰吧,因為古代中國只有太平盛世鑄造的銅錢才是足值的五株錢(大約是四克),而災荒的時節朝廷都是亂鑄劣錢用通貨膨脹印鈔票來維持的樣子。
所以好的銅錢中寄託了人民對盛世的懷念和渴望。


一說五帝錢其實是象徵著五方五帝,並不是滿清皇帝發行的通寶。
家裡祖傳一個大錢,直徑6厘米左右,正面刻龜、鶴、仙人圖案,背面是12生肖的圖案。


銅錢外圓內方,形以天地之數。至於銅錢是如何形以天地之數的,那得先看真正的太極圖是什麼樣子。如何確認現在流傳的太極圖是否正確?如果都不對呢? - 菜市場里的南瓜的回答


推薦閱讀:

這是符么?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死果「一章中提到的符咒真的存在嗎?

TAG:道教 | 宗教 | 符咒 | 傳統民俗 | 林正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