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與「道」的區別有那些?

「術」是外圍,「道」是根本……你有何感想?


《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在石壁上發現了劍魔獨孤求敗刻下的字,其中有這麼幾句: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其中有三把劍:紫薇軟劍、玄鐵重劍、無劍。這三把劍似乎能解釋這個問題:

1. 紫薇軟劍
三十歲前,獨孤求敗用紫薇軟劍來馳騁天下,這時,他依靠的是劍,是用劍作為「器」的性狀來發揮威力。沒有這把劍,也許他的戰鬥力就會下降很多。

這時,對於劍的運用,他只達到了「器」的層面。

2. 玄鐵重劍
三十歲到四十歲,他開始用玄鐵重劍。劍只是一個介質,本身並不鋒利,大巧不工。他是用本身的招數在驅動著劍,恃之橫行天下。這些招數,這些使用劍的方法,就是「術」。

這時,對於劍的運用,他已經達到了「術」的層面。

3. 無劍
四十歲後,他終於做到了受眾無劍,心中有劍,草木竹石皆可為劍,以無劍勝有劍。他掌握的,是達到目標的「道」,這個「道」,不會因為對象(器)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方法(術)而改變。

這時,對於劍的運用,他終於達到了「道」的層面。

舉兩個現實的例子:
(1)設計
PS/AI/FW 等軟體,就是「器」;
任務分析、可用性測試、卡片分類法等,就是「術」;
以用戶為中心的思想、各種啟發式原則,就是「道」;

(2)編程
Java、C++、C# 這些編程語言,就是「器」;
設計模式等方法,就是「術」;
面向對象等思想,就是「道」。

(關於設計方面的說法,來自於我的朋友 Alex Zhu)

—— 2017年9月更新 ——

學習 UI/UX 和產品設計

1、UI 和 UX 設計師的課程表

2、UI、UX交流QQ群:633293003,會定時舉行公開課和答疑。歡迎大家加入。


道為:走的道路
術為:走的方式
一、
如:道為正,術為正,則事半功倍
如:道為正,術為負,則事倍功半
如:道為負,術為正,則事為勞心
如:道為負,術為負,則一事無成

二、

道術無間,此道為彼道之術,相互交替,以至無窮


謝瑤,大概是看了我在這個問題里的回答而做的邀請吧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67886

那麼在這裡回答其實差不多。
易經繫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所謂形而上就是非具體的,抽象的,某種程度上無法準確描述只能意會的。
在中國傳統的習慣里,層次是這樣樣的:
技、藝、術、法、道。
越是左邊的越是具體,越是右邊的越是抽象。
譬如我們說

  • 技擊——有技術的擊打,非常具體的稱呼。
  • 拳藝——這至少已經是個整體的東西了。
  • 拳術——已經初步系統化,並且總結出某些規律了。
  • 拳法——已經登堂入室開山立派,觸摸到戰鬥本質的東西了。
  • 拳道——對不起,中國人絕不會好意思用這個字來命名某項事物,所以拳道這種說法,除非在韓國日本會出現,在中國是絕不會出現的。

韓國日本會動不動就把某事用道來命名,比如劍道、跆拳道、茶道、花道等等。
事實上按照傳統中國的習慣:

  • 劍道最多能稱作劍法
  • 跆拳道最多能稱作跆拳術
  • 茶道最多能稱作茶藝
  • 花道最多能稱作花藝

那某項技藝技術技法到了頂尖照中國人傳統該怎麼說?幾近於道!
庖丁解牛,幾近於道
... ....
=============
就現實而論,比如icq和qq的爭鬥,最後qq在大陸勝出;易趣等和淘寶的爭鋒,淘寶勝出。
這具體的爭鬥手段和過程都可用技藝術法來說來定,但是是什麼最後決定了淘寶和qq的勝出,這中間的共性,就幾乎可以用道來說了。


道是信念,是價值觀
術是技巧,是方法論(對術的總結抽象,也可以成為道)


謝邀~
樓上的答案都非常精彩與到位了,尤其是@采銅的答案,看了後共鳴很深。

對於年輕人,有知道「道」的重要性的意識已很不錯了,在思考之餘,更多的,去實踐吧,實踐了之後就會發現,曾經以為是真理的「道」,可能不過是術,曾經很看不起的某些「術」,卻可能會發現那個才是錯失了的「道」。


術"唯物的
道"唯心的

結合著用吧


我覺得這問題沒法回答,術與道的區別,這本身就是公理
如果你不懂我沒法給你解釋
如果我用比喻的方式解釋了,那這本身就是術了


「道」是原理;
「術」是方法吧。


術是戰術
道是戰略
道是內功,術是外功

阿里巴巴: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解決誠信問題),這是道
支付寶分離,淘寶商城新規則是術


百度:
百度一下就知道,這是道
貼吧、知道、框計算這時術


騰訊:
QQ(用戶關係)是道
其他產品是術


360:
安全是道
利用恐懼是術

......

術是為道服務的

企業要有且只有一個道的時候,才能穩步青雲
如果企業只有術的話,只能小打小鬧了


【1】

明朝有位聖人陽明先生,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他悟道了。他在龍場悟道以後,才開始步入了聖人之列。那麼,陽明先生到底悟了什麼?其實,在悟道之前,陽明先生的智慧,也是止於「術」的範疇的。
當今世上,有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真正的已「悟道者」,他們大多數都能走入金字塔中上層,他們或擁有極大的財富,或某個領域擁有極大的權力。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他們領悟了宇宙的終極秘密,知道宇宙從何而來,往何而去。

同理,他們也能理解人類存在的終極答案。佛家把這些人稱為「覺悟者」、「開悟」者,在儒家道家可以把他們稱為「悟道者」。而西方哲學裡,把這方面的領悟稱為是「形而上」的(很難翻譯,所以翻譯成形而上),他們知道上帝「已死」,就如同道家說的「無為」,上帝也是「無為」的,那跟「死」了有什麼分別。

比較標誌性的有一部小說,名字叫《銀河系漫遊指南》,書里說,超級智慧為了尋找「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製造了一部在所有時間、空間里排名第二強大的電腦,經過750萬年運行,得到的答案是:42。很多影評書評都認為是一個諷刺性的答案;但事實上,如果你也是一位「覺悟者」、「悟道者」,那麼你也會認為,這個答案一點也沒錯,甚至,即使書中給出的答案是41、43、84、106等等任何一個數字,你都會認為是正確的。

原來,「道」是讓人不再迷惘的東西,是一切事物的終極答案,當你「悟道」了,一切都是正確了。

【2】

當我們在文學、藝術作品裡面融入了「道」,作品就擁有了生命,比如老子的《道德經》,釋迦牟尼的《金剛經》,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等等。

而沒有融入「道」的作品,無論多麼有技巧,比如把一幅畫畫得比照片還逼真,那終究只是一種技藝,只能稱為「術」。

一件作品,如果沒有「靈魂」,如何能感動那些金字塔高端的懂貨人士,如何能流傳下去?

或許我們不搞清楚「術」與「道」區別,就會導致目標、方法、方向都走偏了,最後只能止於「術」了,到最終只能當個匠人。

如果「術」是一些方法論,那麼「道」則是事物靈魂,是處於「形而上」境界的。「形而上」這個詞出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就是道的「靈魂」,形而下謂之器,「器」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術」。

當我們知道「術」與「道」區別,目標就會前所未有地明晰,追求也有了方向,就能做到最大化減少無謂功,能讓人在追尋目標的旅途上事半功倍。

【3】

有部影視劇里有句台詞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這句話大概可以說出本質了:有術無道,也就是個「技藝人」,無法再升華了。而有了「道」,就等於有「智慧」,有「道」者,求「術」幾乎易如反掌。

追求一件技藝、方法,到了極限,必然走向追求更高層次,走向「形而上」的道。這可以稱為「由術入道」。

【4】

網上流傳一篇文章記錄了李嘉誠請客過程,文章里李嘉誠說,他有個哲學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李嘉誠也是「由術入道」的。

上半句「建立自我」,就屬於「術」的範疇,任何技藝、方法、「術」,最終都歸結到自身能力上,「建立自我」,本質上就是提升自我能力過程,當人達到一定境界,「建立」好一個高層次自我,幾乎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極致。但是,即使極致,也還是桎梏在「術」里。

所以李嘉誠後半句說:「追求無我」。也就是說李嘉誠懂得追求、也一直在追求這個「無我」,「無我」是什麼?那已經上升到「形而上」境界,也就是上升到「道」的層次了,這或許就是李嘉誠畢生追求的「道」了。

道是什麼?老子曰,大道至簡。世上絕大多數事情都是符合「大道至簡」的原則的。實用中,14世紀英國人奧卡姆提出「奧卡姆剃刀」定律,意思是,如果一件事有多種解決辦法,那麼最簡單那個往往最有效,如同用剃刀精簡再精簡。

如果要表達李嘉誠的人生觀,哲學觀,估計要花費極大篇幅,但是李嘉誠只用了「建立自我,追求物我」這8個字就講完了。就已經精簡到核心了,已經精簡到「追求自身」、「反求諸己」的境界了。

我們不知道李嘉誠先生是否已經有了「道」,但是至少,我們知道他也是個「行者」,正在往這個方向行走。

【5】

如何得到「道」?

其實,得道很簡單,但是卻不那麼容易達到,需要才能,也需要毅力,更需要「領悟」;歷史上大多「智者」都是在追求過程中突然「頓悟」,也是因為功夫用到極致。得「道」,需要思考方法論,更需要「智慧」。

可以這麼說,人類所有追求,歸根結底都回歸於追求「智慧」上。佛家幾千年前就點明了,智慧有「5大般若」,「般若」翻譯過來就是「智慧」。當你得到了智慧,也就離「得道」不遠了。

當你不斷追尋自我的極致,不斷超越自我的桎梏,終將得到智慧,突破「術」的天花板,到達「道」的領域。至此,你終可以在這個如夢如幻的世界裡,超越巔峰,讓自己成為傳奇般的存在,在形而上的世界裡遨遊。那時的宇宙不過一粒沙子;即使毫毛之末,也將是你的一個世界。


術與道互為表裡,相互依存。

如果說術是技術,則道是科學原理與自然規律。
如果說術是藝術,則道是個人理想和價值觀。
如果說術是法術,則道是個人元神和靈力。
如果說術是武術,則道是內功心法和悟性。

有道無術是紙上談兵,有術無道是盲人摸象。


看所有互聯網的服務,感覺所有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玩的都是「術」,以「術」取勝,或得到一些小成就。而國外的互聯網公司感覺玩的都比較大,可以說是一種 「道」。像google的搜索,改變了互聯網內容信息的整合,成了另除yahoo門戶外的另一種互聯網入口,而且直接把yahoo至於死地。 facebook起來了,他也是改變了「道」,從人的最根本入手,他知道玩信息整合肯定玩示過google,所以他直接跑到了另一個境界,玩起來人,因為 所有的互聯網信息都是人錄入的,如何控制人,這是另一種「道」,成了,其它任何人都學不會了。twitter也是一樣,但看來看去twitter現在感覺 又陷入了「術」了,他基本是改變了另外的一種信息來源與整合方式,有點類似google的搜索,只是方式不一樣,當然twitter的「術」很快就要接近 「道」了。但比起facebook總是好像缺一點什麼。。。。。


1=1; 道
x=1; 以下每個解都是一術
x^2=1;
x^3=1;
x^4=1;
x^5=1;
x^6=1;
.........
.........


術,就是可以通過外在形式直接體現的具體形式,它具有客觀性!是能夠區分對錯好壞的!
道,就是以內在意識為主體並直達事物本質的核心要素,它具有主觀性!是難以區分對錯好壞的!

術,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於「重複」的方法
道,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於「差異」的理解
如果去解釋?術,是可以通過不斷積累同樣性質,同樣類別的重複某種行為來達到熟練乃至精通!比如不斷的畫畫,越畫越熟練,越畫越漂亮。即使你用的是不同原料,不同的工具,本質是重複,最重要的要素也是重複!這樣,就不斷歷練出所謂的「術」!
那道呢?是通過大量的重複以後,由意識引導而出不斷發現事物之間的差異!比如畫畫,畫的多了,原料都一樣,工具一樣,但是你通過自己的意識去決定你對這幅畫的情感和意境!這就變成了與其他繪畫不同的地方,那麼,不斷的把差異擴大,就得出了你自己的「道」!

術,體現的是生物原始的生存本能
道,體現的是人類複雜的意識形態
如何理解,方法的運用和經驗的積累本身是生物都具備的能力,無非是強弱之分,多少之別而已
但是對於事物背後所產生的連貫邏輯,則需要強大的思維意識,而(完整的)意識形態只有人類具備。

術,必須以物質為載體,必須對外產生聯繫
道,無需以物質為載體,無需對外產生聯繫
如何理解,你想要用杯子喝水,(用杯子)這是術!你必須要買杯子,或者必須要去拿杯子,這會對外界的客觀世界產生聯繫!
但,如果你是希望通過用杯子喝水來鎮定自己的情緒。(鎮定情緒)這背後的邏輯就是道!它僅僅是是對於你自己內心意識而言,對外界是沒有任何客觀聯繫的!
再舉例:
我要根據勞動法來辭退一個員工,這,就就是術!我熟悉勞動法!這依然跟外界產生聯繫!
我要通過正規的勞動法程序來保證我自己的職業性,情懷,讓中小型企業在辭退環節中更加的規範,這就是道!這僅僅對於你自己而言!不產生外界聯繫。

術,是能力,是你作為社會某一個角色的體現
道,是意識,是你作為自然人的體現
所謂術業萬千,唯一是道
那麼,這個術,
如果你做為職場人,講的是你的設計能力,講的是你的運營能力,講的是你的專業能力。
如果你作為母親,講的是你換尿布的能力,餵奶的能力,提供一個母親的職責和義務的外在表現能力。
那麼,這個道,
無論你扮演著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色,只要你是個人,都是能夠講的通的,為何,因為這是意識,這是做人的境界和態度!人的意識不單單在於複雜,更在於多變,一個問題,如果你做不到,難道想還想不通嗎?想不通可以幻想啊?!
所以,根本核心就是,術,可能做不到!道,永遠不會想不通!

術,只能影響道,但不能決定道
道,可以影響術,亦可以決定術
如何理解?你畫畫畫著畫著,感覺來了,認為可能這樣會更好,但是,這只是一種重複之後的感覺片段,這是被動的,他無法一次成型,需要漫長的影響,才會形成雛形,但是最後能否成為道,則需要主動的去有意識的引導。
但是道,是成熟的差異化思維,它決定著你的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並且無法更改!


最後總結:關於術和道的問題,遠遠不是一句話或者一段話能夠闡述清楚的,它是涵蓋了價值觀,邏輯,方法論,事物發展規律等等無比複雜的一門玄學。我也不是學哲學的,更加對什麼亂七八糟的星座八字一竅不通,我只是根據自己的邏輯,社會的閱歷,職場的經驗,來通過道與術的角度把某些想法闡述出來,千萬別跟我扯文獻,我先在這裡給所有的「哲學家」和「幻想家」認個輸,這種問題,千萬別吵起來,因為,要麼你神經病,要麼我神經病。
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當你真正的能夠把一個東西說的清清楚楚,通通透透,並且大眾也明了,那,它一定不是什麼很有價值的東西。
真正的術,在於勤,而非論
真正的道,發於心,止於情

這,就是我的道,我的術。您的呢?


這個要是放開了說,真就是長篇大論了。
簡單的說,術是道衍生出的技巧。
你可能把道德經讀了一萬遍,腦子裡也有了道的模糊概念。可你就是不知道「道」到底是個啥。這就是道理你都懂,可道為啥那麼大??因為沒有體會的過程。學術用術就是為了體道,在真正體會到「道」之前,用術最好有戒律跟著,也就是照規矩辦事兒,別胡來。就這樣。


萬變不離其宗,萬變是術,宗是道。


道是哲學,術是技術。
道是 why,術是 how。
道是原則,術是方法。
道是理解,術是操作。
道是三觀,術是執行。
道是目的,術是手段。


拿武學來說
術就是技巧如何用拳,如何踢人,如何反關節,如何刀劈棍打等等。
道是控制內心的恐懼,激發人的本能,在對手拳腳刀棍的壓力下制定策略,還有就是把握所有術的本質然後從一個核心理論引伸出繁複的招式和戰術
道需要以術為基礎,源於術,超越術,但也不能脫離術


術可以學習到,道只能靠領悟


學生時代習慣於做計劃,從功課溫習到周末安排,都用表格工工整整地寫下事項和時間,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媽那時給的總體評價是:認真,但不鑽研。現在想來,它的意思是:做事只停留在「術」的層面,而沒有參悟其中的「道」。比如那時會把每期《語文報》上的好語段剪下來,貼在專用本上,再用彩色筆仔細勾畫好詞好句。現在看來,這個做法幾乎無效。真正有用的做法是:每次選一個詞或一個句,寫一段話,把它用上去。道為本,萬事皆如是。


推薦閱讀:

常見飲料的塑料瓶蓋結構是怎麼做到防水的?
有哪些由於「過度創新」而掛掉的產品?
iPhone/iPad 的數據線易壞,有什麼保護和修復措施?
創業團隊做手機客戶端,應該先做 Android 還是 iOS?為什麼?

TAG:互聯網產品 | 產品設計 | 個人知識管理 | 個人發展 | 術與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