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工科生,如何面對自己文筆越來越凝澀不潤的問題?

某大學在讀工科生,從小喜歡文學,現在工科學校讀工科專業。高中是寫作水平的頂峰期,可以很生動的描繪自己內心所想所感。現在讀了兩年工科(車輛工程)專業,只覺得想表達時無法盡述心中波瀾起伏,文筆滯澀。想問要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找回之前寫東西時流暢自然的感受?


你就沒想過其實你一直都寫得不咋地嗎……


深以為然
本人工科博士在讀,本科還會偶爾寫點東西,現在的文筆已然不能看。簡單感受一下:

我喜歡這幾天的天氣。

不冷不熱的空氣夾雜著忽隱忽現的蟲鳴,讓人身處其中便能感受到甜絲絲的喜悅,指尖的每一份觸感都通過神經末梢將幸福感傳遞全身。第一次感受到「春天來了」這四個字是這麼地熱情洋溢。

家裡不似北京,四季如春,亞熱帶季風氣候滋養著故鄉的人和樹,以至於冷酷的冬天也無法褪下連綿的饅頭山上墨綠的外衣,於是四季之於我,除了用來區分暑假與寒假,便沒了其他作用。然而,北國的冬就殘酷地多了,十一月份,往往一覺醒來,園子里的樹便只剩下乾枯的枝椏,留下滿地的落葉任憑來往的車輪碾過。就連主幹道兩旁的加拿大楊和我最愛的銀杏都無法逃過一劫。但也許正是因為經歷過蕭條的冬天,才會對春的到來驚喜萬分吧。
我喜歡這幾天的天氣,即使明天會降溫。

↑ 這是2012年本科期間寫的《我喜歡這幾天的天氣,即使明天會降溫》

沒什麼其他好寫的了,就是大田的飲食會比首爾低一些,但是韓國的飯店不是烤肉、炸雞就是泡菜,很快就吃膩了,而且泡菜也吃不慣。總體而言,韓國的飲食是差強人意的。
另外,大田這邊商店裡基本上不會有中文服務、店員也基本不懂英語。所以連比劃帶猜地點菜,經常會出現一些驚/喜。

↑ 這是上個月寫的(因為寫的東西實在太少,只好拿一篇公眾號的文章《釜山行(上)|大田IROS篇》湊數)。
很明顯可以感受到,兩文的風格完全不同,本科文偏向於寫自己的感受,博士文偏向於寫實。
我是羨慕會寫文章的人的,能夠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並讓大家看到,想想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幾個月前開始逛知乎,發現自己除了專業內容外,其他問題都無法回答了,便大呼不妙。於是,我前段時間也開始思考題主這個問題。大概總結在下面。
總體上說,要寫好一個東西可以分為三步:1)產生想法;2)記錄想法;3)寫好想法。因此,問題也可以從這三個部分找

1)產生想法
a)見得多了
前面也有答案提到這一點。一個人隨著見識的增長,對事物的好奇心等都會減弱。以前坐次磁懸浮、喝到好喝的咖啡、看到下雪、實驗室來了新機器人...任何好玩的東西都會讓我有動筆的衝動。而現在最多是發條朋友圈求贊。
另外,讀博之後,日程安排變得比較單一,每天見的東西也都沒怎麼變化。
b)看得少了
這個與上條類似,我從高二開始到本科,一直都有訂雜誌,(高三甚至每周兩本雜誌,那應該是寫作水平的巔峰),也會不間斷地在圖書館借些非專業書籍看。而讀博士之後,由於剛開始什麼都不懂,大部分業餘時間都在看專業書籍和文獻,基本沒看過其他非專業書籍了。相較之下,本科看得內容更多樣化,自然更容易產生不同的想法。
c)想得少了
我現在看電影多過看書。在相同時間段里,電影提供的信息量遠大於書籍;信息量大意味著我們可以想像的空間就少了。
以《白夜行》和《平凡的世界》為例。我都看過書和電影(電視劇)。
《白夜行》我是先看書而後看電影,於是,我自己心目中有著一個與電影中完全不同的唐澤雪穗形象;
《平凡的世界》我是先看電視劇而後看書,於是,我看書時心中的孫少平就只能是演員袁弘的形象了,故事的結局也只能是電視劇中那種結局。

2)記錄想法
a)沒了記錄的習慣
之前我一有寫作的衝動就立馬用手機記事本記錄,甚至會用文字「直播」寫作(一邊在校園裡亂走,一邊將當時的想法寫下,走到哪兒寫到哪兒):

晚上十點多,...,可是一直沒找到機會。

照瀾院內道路兩邊低矮的行道樹相比於主幹道兩旁高大筆直的加拿大楊明顯更富有生活氣息,...,人都睡了,照瀾院就是它們的了。

第一次在這個時間從正面看二校門。...。白天人潮湧動的二校門到了晚上卻也如此冷寂。

當我還在分析朱自清先生從出門到回家的情緒變化曲線時,...。清風拂柳,柳條掠過水麵,激起一片碧波蕩漾,卻沒能激起一片皎潔的月光。

沿著西操北邊那條路走到聽濤園時,萬萬沒有想到我有一天會來到那個朱自清先生日日走過的荷塘,...。就算是晴天北京也是看不到太多星星的。

之後就到主樓那看了看正在搭建的百年校慶晚會的舞台。然後就繞道主樓東面的小路走回了宿舍。途徑那條種滿銀杏的小路,卻沒能看到滿樹的銀杏葉。

上面這篇邊走邊寫,總共花了兩個小時。2011年寫的《Frustrated,Night,In the Frustrating Night》
現在的話,已經沒了這個習慣。工科的科研習慣(要花很多時間在想法驗證上,而非獲得想法)讓我更習慣於記錄發生的事情(實驗結果),而非想法(實驗設計)。
b)有了更方便傾訴的途徑
寫出想法就跟釀酒一樣,在心中醞釀越久的想法往往寫出來越有味道。但是我們現在有了各種各樣極其便利的傾訴途徑:微信、朋友圈照片、小視頻。這些東西都能很方便、準確地傳遞出我們所要表達的內容;於是,我們不再仔細推敲、遣詞造句,想說下雪了,一個照片就夠了,不會再有其他感慨:

下雪時的天空是酒紅色的

3)寫好想法
這其實是寫作能力的問題,我倒覺得是比較其次的了,但是這個確實會影響我們寫作的慾望。
首先,寫作還是需要有讀者的(個人觀點:我的寫作地點隨著好友圈的變化而遷移,QQ空間--&>人人網--&>微信公眾號,沒讀者就會喪失寫作的動力)。既然有讀者,就會擔心自己的文筆。
a)一方面,我們現在閱讀的東西更傾向於碎片化,微信公眾號、知乎段子、微博熱門...碎片化的閱讀內容讓我們也傾向於寫碎片化的內容(朋友圈、微博等)。碎片化的內容對文筆要求低,讀者反饋快(點贊),好不容易產生的寫作衝動就這麼釋放了。
b)另一方面,我現在閱讀的東西更傾向於通俗化。博士前兩年基本沒看過名著,閱讀內容主要來自於微信。於是熱門段子學了很多,美好的詞句都逐漸被遺忘了。

池塘清澈見底

V.S.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好喜歡這句)

c)還有,工科的教育讓我們更傾向於簡潔準確地表達一個意思:

2010年x月x日,天氣晴,氣溫18℃,空氣濕度20%

V.S.

我床的位置恰到好處地可以使我看到中廳,桌上映著窗外撒入的一縷陽光,原來今天的陽光如此明媚。忽然想到了小時候蹲在牆角觀察一下午螞蟻的日子,那時也是如此明媚的陽光,也是如此無憂無慮。

↑ 2010年寫的《寫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幸福的日子裡》
看我這個回答的行文,整篇都劃分好段落(1,2,3或一方面,另一方面),這就是工科寫作的特點,力求條理清晰,意思明了,但是整個文章的意境就被不斷打破。

那麼要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想法不一樣,所以也沒法給題主什麼好建議,只說說我的做法。前面說過,我羨慕那些能把自己身邊的事寫成文字,讓別人閱讀的人。所以,面對這個問題,我是希望能夠改變現狀
具體如何改變,我也不清楚,目前的做法是這樣的:
1) 多看書,重新開始看各種非專業書籍,名著也好、小說也罷,實驗室桌上擺著紙質書、手機里也有各種閱讀軟體(最近發現微信讀書不錯),任何時候閑下來(剛吃完飯、等程序編譯完或睡覺前)就看上幾頁;
2) 多經歷,有意識地去接觸不同職業的人,嘗試不同的事物;
3) 多思考,所幸,我一直保持著思考的習慣,但是博士前幾年主要是用來思考學術研究上的內容。現在的話,會盡量讓自己早點回寢室,給胡思亂想分配更多時間;
4) 動手寫,我的做法是開始寫公眾號,雖然目前還是以技術類文章為主,但是會重新開始注意自己的用詞、造句。


曾經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如今內有萬語,下筆卻無端,因為心境不一樣了。十六七歲,本就是多愁善感的年紀,接觸的世界又小,儘是書,萬般心事只能付諸筆端。等你進了大學,不但心境成熟了,身邊也已是另一番世界,縱有孤獨和愁緒,排遣的方式也比比皆是,萬難抓筆了。你不妨問問自己,如今你提筆時,仍然還是把身前的本子當作傾訴心事的對象嗎?你心內思緒萬千波瀾起伏時,一支筆一張紙足以令你安心嗎?


蘇東坡說他寫文章「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蘇轍也說,「文者氣之所形」。文思凝澀,在於不知何處當行何處當止,行止既亂,文氣也就斷了。文筆生硬,在於缺少練習,看的多寫的少,等到想寫時反而不知道要怎樣寫,當你想用文字表達你對某人的喜歡時,也許你想到的會是夏目漱石,也許會是村上春樹,也許會是杜拉斯,也許會是王小波,但是很難寫出你自己了。

小師妹,寫東西最重要的是初心吶,有所得一定有所失的。


寫在前面:問題關注的人少,我就不會感到不好意思了,就讓我在此盡情地「意淫」吧,嘿嘿嘿(猥瑣狀……)
我回答這問題,並不代表我的文學素養比樓主厲害,然後以一個語文老師本著提高自己學生作文水平為目的的口吻進行悻悻教導……相反的,我覺得樓主比起我,各方面都強的多,之所以寫這個回答,只是覺得你提的問題對我也深有感觸。(因為我也僅是只大學工科汪啦)
讀高中時,老師布置的作文對我而言相當難啃。當時的主流體裁是議論文,其次是記敘文。散文太難駕馭,老師對散文的定義是形散而神不散(老師,咱不是學太極好么!),有人稀里嘩啦一寫,記敘文不像記敘文,議論文不像議論文,老師問起,答曰散文(挨耳刮子的節奏)。再一方面,高中作文題目,有些永恆的母題,例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啊,愛是最強大的力量啊……或者有關時事熱點新聞,題目最後來一句:對此你有什麼看法,立意自定,題目自擬。
古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這點可以辦到,但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於寄宿制學校,封閉化管理,加不允許帶手機的高中而言,完全是扯淡。
高中的生活圈子太小太小了,如果是靠通過看網路小說或者經典類名著,外加自己的一點小小經歷,創造出自己豐富飽滿的內心,顯然不夠真實。
到了半社會性質的大學裡,定會親身經歷些世間的風雨和人性的善惡,而這些真實的人生閱歷,才使得我們的內心豐富。
舉個經典小栗子:獨自閑坐在圖書館靠窗的位置上,或許窗外風日晴和人意好,又或許細雨潤物。內心瞬間情感爆棚,文思泉湧,只差在紙上奮筆疾書了。但這要是在高中時期寫出來,肯定是意淫的,高中應該不會讓你在圖書館泡著而不在教室寫作業……
所以我想說:豐富的內心所感,是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支持的。
每次語文老師說,帶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但是面對稀奇百出的題目,我那乾澀的生活經歷很難撼動的好么!我的生活就是寫不完的作業好么!

總的來說,題主在大學中的生活經歷,用高中時期用來寫作的文筆很難駕馭了。又或許生活變了,內心情感也變了,但文筆沒變,產生矛盾了。
第二點:先講一個笑話
嬛去路邊買煎餅,
  甄嬛:」阿姨,這碎碎的一抹青翠,
  好似亂墜了丫頭的眼,平攤於日下,
  甚是沁人心脾。提神醒腦可是極好的!
  若忍心炙烤煎熬,蔫萎而焦灼,
  豈不是辜負了?」
  阿姨:「說人話!」
  甄嬛:「煎餅別放蔥!」
對於這個笑話解讀來說,題主不用過分地追求語言上的豐富與詞藻的華麗,猶如楚辭漢賦。簡簡單單地用樸素的語言寫出來就好,裡面包含著真實的情感就好

結語:題主的素顏頭像照很漂亮,顏值很高,更重要的是那份自信美。寫文字也是如此啊(? ??_??)?


每天把身邊發生的事寫信給未來的女票,感覺每天很有動力。


推薦閱讀:

在你的研究領域,有哪些開了掛一樣年輕有為的學術新星?
廣東考生報考哈爾濱工業大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何自製小型探空火箭?
有哪些適合理工科學生的遊戲?
如何向非物理專業的同學解釋重整化群?

TAG:大學 | 文學 | 愛好 | 工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