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殘酷青春電影該如何定義?有哪些代表作?

推薦電影之前請先說說殘酷青春該怎麼定義吧。
謝謝~~~


摸著石頭過河的孩子

高一的時候我開始讀棉棉的小說,她在小說里說道這是我的「殘酷的青春」。後來又有一位更年輕的作家,她的《北京娃娃》被出版商直接定位為「殘酷的青春」而成為話題人物。她們寫的帶有嚴重個人自傳色彩的小說,裡面的人物無一不是在成長的這條大河中,為觸摸彼岸的世界而撞得頭破血流。我把這些渴望與世界和諧相處卻一直在跌跌撞撞的孩子稱作為「摸著石頭過河的孩子」。那麼描寫這些孩子的電影也應該可以打上」殘酷的青春「這個標籤。

棉棉的《糖》中那個愛著《惡之花》和徐星的紅,經歷了千瘡百孔的愛情、東跑西顛的演唱謀生、吸毒和飄搖了十年的動蕩青春,才勉強開始像正常的孩子那樣站在了河岸上。小說里有一句話可以用來說明「殘酷的青春」:我們不是好孩子,所以我們沒有糖吃。

一些外媒認為棉棉是在中國劇烈社會進程中青春動蕩的一代青年的縮影

正如「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一樣,那些「得不到糖的孩子」才有殘酷的青春。得不到糖的孩子,帶著家庭冷漠、性格不健全、暴力、性好奇、社會歧視等創傷在河中艱難前行,為了到達彼岸的溫柔世界。有的艱難地摸著石頭過了河,脫胎換骨一般把曾經的歷史抹去,假裝像好孩子一樣與對面的世界和諧相處,像《致青春》里的朱小北淡定從容地變身劉雲。而有的孩子雖然過了河,但身上的創傷卻永不能痊癒,在對面的世界強顏歡笑,像《愛情的牙齒》里的錢葉紅,從瘋狂去愛到不會再愛,她分到的是一顆不甜的糖。而有的孩子卻沒過得了河,永遠地沉在了水底,像《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的星野,死得熾熱但無聲無息,原來上帝就從沒有為他留過一塊糖。

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和性格塑造決定我們如何和彼岸的世界相處,而到達彼岸後的人生其實是一直在專心抹去曾經青春路上的問題。青春因為殘酷過,過河後才會反思地更多。所以「殘酷的青春」一直是文學作品和電影喜歡錶現的主題。

有些作品致力於呈現青春的燥熱反應,如《愛情的牙齒》、《陽光燦爛的日子》,北野武的《壞孩子的天空》。這些電影弱化年青人與家庭和社會的關係,單純講述劇烈的青春襲來,剩下的是滿目瘡痍的單薄身軀。

熾熱的青春燃燒完,剩下的是千瘡百孔的人生。《愛情的牙齒》

有的是探討家庭缺失和社會問題帶來的青春動蕩,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你媽媽也一樣》、《大象》、《四百擊》。從古到今,橫貫中西,家庭問題造成的青春問題是青春類電影喜歡錶現的重點。

問題少年是電影喜歡探討的焦點

而有的是雕刻一段年輕人被迫艱難的生活歷程,不是簡單的勵志片,盡量還原真實的生活,殘酷而冰冷。如:《冬天的骨頭》、《羅塞塔》、《單車少年》等。

貧窮倔強的少女,她的青春就像那把冬天的骨頭。有的是寫有著奇異人格的青春,像《登堂入室》、《水果硬糖》、《胖女孩》等,這是往人性深處探究的另一種青春片方向。

有著奇異人格的少年。《登堂入室》


《一一》

隨著80後一代的成長,這幾年微博,網路上到處是懷舊的情懷。人似乎都是成長到了一定的階段突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已經到了被稱作大人的年紀。生活,家庭變成了無法推卸的責任,你從依靠人變成了其他人的依靠,而這一切,似乎是發生在轉瞬之間。然後就開始懷戀那沒心沒肺,可以胡亂撒野的青春年華。

其實《一一》並不算是青春電影,要說的話,樓上說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才更符合。但是《一一》帶給我的震撼其實是在與默默的瑣碎的生活故事。電影中的中年大叔NJ在和初戀情人重會後這麼說

nj:「你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 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 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 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

導演給了NJ一個與青春再會的機會,可是青春永遠是存在記憶之中無法重來,重新再來一切還是回歸到同樣的軌道。這似乎才是真正的殘酷。


雖然在寫完花開半夏之後常被人稱作是殘酷青春代表作,但是我心裡定義的殘酷青春並不完全是這樣。
因為年少而犯錯導致花樣年華的早夭,這必然是青春殘酷的一種,不過在我看來,於青春最殘酷的就是失去。
青春是上帝給我們最美好最公平的禮物,只要你活著就會擁有,不管貧窮抑或富有,美麗還是醜陋。而它到來的多麼慷慨,離去的就多麼無情。明明我們都知道它是最好的,但卻根本不能永遠擁有它。我想這才是最殘酷的。
所以青春的本質,其實是失去。
我喜歡的殘酷青春電影,不是多麼跌蕩的命運,而是一種緩慢凋謝的感覺,不用多麼強烈的現實來對比,只是想到從前,不得不回過頭。
然後,只能往前走,走往失去和老去的地方。


《猜火車》《發條橙》《夢之安魂曲》

這三部連著看完,估計就厭世了。

青春最殘酷的一面不是它總將離去,而是青春在我們不夠成熟的時候,給了我們太多的慾望。


《香港製造》。
影片最後一幕,在墓地聽到廣播里念的那段以前異常熟悉的話會第一次讓人感覺青春如此殘酷。

《壞孩子的天空》。
北野武導,青春並非總是充滿陽光。


所謂「青春片」的基本特徵,在於表達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的尷尬和匱乏、挫敗和傷痛。可以說是對「無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話的顛覆。「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殘酷物語」,近似
於義大利作家莫里亞克的表述,『你以為年輕是好事么?青春如同化凍中的沼澤。』」

——戴錦華 《電影批評》

做個補充。


成長中的躁動與陣痛。充斥著明媚的陽光、釋放不完的荷爾蒙、莫名其妙的自尊感和詩意的憂傷。崇尚暴力,急於證明成熟。面對過死亡(也可能是精神之死)。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動物兇猛》)、《十七歲的單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猜火車》、《死亡詩社》、《細雨中的呼喊》、《東北黑道二十年》(呃,這個。。。)、《安妮日記》(女性視角)


殘酷青春電影繞不開日本電影,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殘酷青春是具有反抗但結局不完美的灰色青春。《藍色青春》里的結尾的跳樓歌,日本電影里的殘酷青春表現的比較激烈,突出騷年的掙扎和頹廢,大多與暴力伴隨,像《大逃殺》這種和具有嚴重暴力色彩的電影,騷年們在生之欲的驅使下做出原始本能的行為,比較近的一部《告白》 也寫出了日本的現實,法律對青少年的保護,以及社會問題,家庭之類的,也驗證《大逃殺》對青少年失控的預言。關於對青年人生存狀態的電影 可以參考日本「太陽族」電影。
其實殘酷青春不一定非要見血那麼慘烈,像《邦妮和克萊爾》那樣年輕的男女豬腳在結尾中N槍慘死那麼悲壯,韓國的就比較唯美,關於少女援助交際的《撒瑪利亞女孩》,兩個女豬腳真是青春無敵, 女孩為了歐洲游,或者自己的夢想吧,可以『使用」自己的肉體去交換,且不論對錯,結局不是明媚的,更多的有種自毀自我救贖什麼的。
一部有點我覺得有點悶的,但還比較經典的《半熟少年》,一聽名字就知道又是青少年的不安分的種種,電影很直白的刻畫了毒品,性,暴力,艾滋和鮮嫩的少年們,暴力場景雖不驚心動魄,但更貼近我們生活,少年們的生活也都簡單粗暴,青少年不負責任的消費自己和他人所帶來的後果,究竟誰來買單,還是結尾最耐人尋味,派對結束,髒亂的房間,各種裸體,男2看著直直的看著鏡頭,不知道說了句什麼,然後片尾曲奏出 Spoiled _Sebadoh,這個歌的歌詞很棒。
中國的關於青春的電影很多,如果和殘酷有關的話那就和大時代脫不了干係,可參考的《青紅》《藍風箏》 ,傳達出來更多的是無奈。還有理想主義的悲劇《孔雀》。 如果年齡拔高點,青年的話《榴槤飄飄》應該也可以算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你看過被踩過的花嗎?
那就是我眼中殘酷的青春。

青春里,所有的人都是花,沒有足以支撐的強壯枝幹,不知道自己日後結出什麼果實,在溫室里的有的嚮往變得妖艷,有的嚮往風雨的磨礪,不管怎麼樣,在花朵的階段,總是人生最美麗的,具備了孩童時期嚮往的那一點成熟,又還沒有被真實社會變得市儈,心裡的那些柔軟,隨時具備著傷人八百自損三千的潛力,不曾被誰真的傷害過,沒有學會正確對待壓力的措施,常常讓一件小事,變得不可挽回,把擁有千百種可能的人生,過成只有一種可能的結局——通常都是悲劇的,通常是最美麗,最嬌艷的那些花朵,沒有在正確的時間經過春華秋實,或是過早凋謝、或是秋風將至還停留枝頭,或是被外力打落,成為記憶里最燦爛的一瞬間。

他們衝動敏感,能夠爆發,能夠孤擲一注,能夠把人生中最美的東西就那麼一瞬間,揮霍了。
電影里少年不顧一切的感覺,在看著的人肯定也嚮往過,只不過他們做到了,而我們沒有,然後如同倖存者般的我們,看著電影里的少年在下個鏡頭隕落,像顆孤星。

電影里的他們做出了我們曾經迴避了的選擇,成就了我們的夢想或者願望,不論結果如何,總會讓人動容。他們是我們身體里更荒唐,更幼稚,更衝動,更無畏,更聰明,更強大,更勇敢,更卑微,更隱忍的部分的代言人,正因為我們自己可能永遠做不到如此,所以更加嚮往。
或者我們能夠做到,那就成為一種懷舊與紀念。

不論如何,那些都是不會再來的,很難重現的。

電影里的殘酷青春,就是表現青春消逝的,不論是夭折還是成長。

《青い春》松田龍平向前走了,身後是從高樓墜下的夥伴,一個成長一個夭折;

《GO!大暴走》衫原與愛人緊緊擁抱,正一因解救女生被殺害,一個成長一個夭折;

《壞孩子的天空》里新志和小馬一個太聽話,一個太叛逆,最後傷痕纍纍的聚在一起,「我們完蛋了嗎?」「我們還沒開始呢!」


青春源何殘酷?
成年後的我們,提起青春往往先想到它的意氣風發和多姿多彩,蓋因已經失去的,在追憶時不免給它加上些許夢幻色彩。
青春是夢幻的,但所有青春都逃不過現實的背景,身在青春之中的人,往往更能體會到它的殘酷。因為經受痛苦才能成長。
一是意識到自身的局限性。曾看到一句話:"當你意識到世界不是為你一人而存在,你就長大了。"嬰兒時期,我們身邊圍繞著許多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嬰兒產生一種全能感,無論需要什麼,只要一哭就有人送到身邊。隨著慢慢長大,我們經歷的就是克服全能感,意識到局限存在的過程,這就是青春。
第二是伴隨局限認知而生的妥協,心理上和行為上的。可能是違心的話,可能是對友情的背叛,更是對自己內心的叛離。
第三就是分離。分離可能是青春的一個終點,告別初中,告別高中,告別大學,告別朋友,告別戀人,告別親人…
以上種種,都是青春的殘酷,描寫青春殘酷的電影太多,幾乎每個關於青春的電影都離不開這一元素,比如艋舺,馬粥街殘酷史,不一樣的天空…


彭浩翔的《青春夢工廠》。
「當我們對這個世界很重要的時候,世界才開始原諒我們的幼稚。」青春是個憂傷的過渡期,來不及回頭看一眼,就被踹進了成人世界。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殘酷得不想看第二遍


我喜歡岩井俊二挺長時間 但是一直都看的是他比較後期的作品 前兩天剛剛看完這部電影 感受到了他年輕時候非常明顯的先鋒精神和叛逆的意識 還有他潛意識中的民族本性 瘋狂地壓抑 然後突兀地爆發 好像是日本人的傳統民族性格一樣扭曲而怪異 追求爆發瞬間的美麗 如櫻花的凋零 如武士的剖腹自裁 不知道為什麼我這時想起了青之炎 變態的美學 滿目瘡痍的故事 傷痕纍纍的青春殘酷物語。 ------------------------
剛剛下課後手打 可能會回來補充 看有沒有共鳴的朋友先吧


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從名字到本質都很好的給你定義了


最近看了「壁花少年」 16、7歲的青春故事
身邊曾經上學時期的乖乖同學看了感慨"從來沒有揮霍過青春,真他媽可惜" 而我這種16、7歲碰到一些問題的人看了這個後無比思念當時身邊的那些人 慶幸沒忘記夢想 強烈推薦
再推薦一部「detachment」 忘記中文名字了
ps非常喜愛美國拍這種類型片時從不刻意煽情 但你看過之後卻會唏噓不已


愛情的牙齒 怒放 長大成人


先講一講殘酷青春的定義吧(還是老樣子,如果我對這個詞的定義你都不認同的話,就不要看下面的答案了好嗎??)

—————————少女分割線—————————

什麼是青春?這個概念太大太廣了,可能有的人一輩子都覺得自己在度過青春,有的人的青春已經早早逝去了。所以關於青春不做太多的討論,保留各位心裡的想法就好。

什麼是殘酷?答主自認為活了20幾年,除了小學的時候受過欺負,其他的人生並沒有經歷過太殘酷的事情。但是校園霸凌、師生欺辱、家庭破裂 ... 等等,這些應該算得上是殘酷了吧?

那什麼是殘酷青春?我想那些經歷過的人可能會在心裡向這個世界發問:

為何總要在人年少之際,朝他們心房中狠狠開槍?

為何總要在人青春之時,奪走他們視為珍寶的東西?

把這些事情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影片,不加掩飾地表現出來的電影,可以稱為殘酷青春電影。

我們或許不曾經歷過這樣的青春,也或許聽過身邊的一些人曾承受過這樣的殘酷。但當影片把主人公的殘酷青春放給我們看時,每個人的心理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慶幸、有的人心痛、還有像蔣方舟一樣被打上殘酷青春流派結果一臉懵逼的。(日常黑我大舟妹1/1 hhh)

—————————少女又分割—————————

上面的答案裡面有不少提到岩井俊二。

雖然對於一些瞎膜、或者因為覺得岩井俊二的作品深刻難懂就覺得是神作的人非常不喜歡。但確實《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真真切切反映了在那個時期的日本,社會處在一個並不安定的時期,頹廢乖張的少年,周圍同學的欺辱,家庭里父母的冷漠,積壓的對社會的不滿,那個時候網路和音樂就是少年的安樂園,或者說是避難所。

為何總要在人年少之際,朝他們心房中狠狠開槍?

為何總要在人青春之時,奪走他們視為珍寶的東西?

蓮見被奪走的心愛的女孩,被奪走的對人的信任,被奪走的少年的尊嚴,被奪走的最後一點希望。

星野在蓮見的剛剛打開的心上狠狠地開了一槍,而「藍貓」最後的作為,擊潰了蓮見。但是這個可惡的星野,諷刺的是,他的青春也是殘酷的。

不能理解的青春,難以苛責的殘酷,太遙遠以至都不必慶幸。——《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自殺空間


本命年 姜文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青春片才是如今國內需要的?
如何評價電影《中國合伙人》?
為什麼中國很多青春片的豆瓣評分很低?
小說《匆匆那年》中的哪些情節最感動,最值得搬上銀幕?

TAG:青春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