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為什麼說「中國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

小說《三體》里說:「在中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的,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為什麼說「中國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這個「現實引力」來自哪裡?是生存的壓力?是文化的氛圍?還是中國人內鬥、內耗的結果?


是因為娘子關電廠要裁員


你見過多少人打算把精力投入到一件事物上十年以上的?
18歲大學,22急著工作或考研,賺錢,24準備來個穩定長期戀愛,25開始攢錢買房,30歲前結婚,接著賺奶粉錢準備生子,然後一心撲在孩子教育上,小孩10歲多,自己已是近40,急匆匆步入中年生活後,在45時被叛逆的小孩氣的白了頭,不知不覺50了,等著養老抱孫子。
活得像個遵循本能的動物。
如果你不這麼做,去追求一些「虛無縹緲」的理想,持續個十幾二十年。
那你成功了就是天才,失敗就是瘋子。
而且這個成功還是別人定義的。

我想這就是現實的引力吧。
一種從眾的社會氣氛,被動的生存環境,對異端的生活方式缺乏容忍,自以為是的批判周圍的一切,急匆匆把自己所愛的人拉入平凡。
「為人類最偉大的的事業奮鬥終生」,這種話,已難以聽見,如黑暗中沒有了光明。
17歲的高中生理想是學習天體物理學和哲學,研究宇宙的本質和探索未知的宇宙領域。是理性偉大還是自負驕傲? - 太空
~~~~~~~~~~~~~~~~~~~~~~~~~~~~~~~~~~~~~~~~~~~~~~~~~~~~~~~~~~~
接下來一段應該可以回復某些替我父母操心的好心人。
我尊重別人,但別人是否尊重我,我不在乎。
而且我看不慣並非因為別人不尊重我。
有些人的思維里就沒有多管閑事這個概念嗎?

容我先秀一下優越,玻璃心退散。
我的家庭條件在深圳算是中等層次,在全國範圍算是好的吧,當然不能和土豪們比,總之我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而我個人目前從事著自己喜愛的職業和崗位,收入也不錯。
而在現實里,我說和做出理想化的舉動,其實周圍的人,如交情姑且可以的同事,朋友的朋友,女眷群體等,會支持我,因為他們就算不支持對我也沒影響,還不如和我搞好關係
而同樣是這群人,對比他們收入低卻有些理想化的人,嗤之以鼻,打擊他們的自信更是家常便飯。
所以我覺得這群人很噁心,很違心,他們的行為是根據對方的財力而非思想來判斷的。
所以我和理想主義者更聊得來。
我時常能感覺到這樣的自白:
「xxx比我有錢比我們強,去追求那些東西也就算了,你還沒我有錢,我都沒做夢了,你tm居然有,誰給你的勇氣?」

這種人本身存在與否我毫不在意,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可以影響社會的行為在研究。

所以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

都是樣本。

--------------------------------------------------------------------------------------------------------------
更新最後一次吧。
其實決定第二次更新的時候,我就知道話題肯定從替我父母為我操心,轉移到我的家庭條件上了,很多人的心理反應對於我來說透明如白紙,還真是嚴格執行應激反應呢。

我爺爺是普通的紅軍小兵,最後做了個營長,家在大窮省安徽某大山的犄角旮旯里。
他是這麼教育我父親的: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整個庄,只有我父親每天步行五里路去鎮里上高中,他成績夠好,報大學專業的時候我爺爺幫他填的是醫科,他的想法很簡單:戰爭時期保家衛國,和平時期治病救人。
條件差,沒有錢上大學,最主要是沒錢吃飯,怎麼辦,借錢。
我父親每天都是鹹菜加饅頭,鹹菜還是自己家裡做的。
最後他從農村定居到安徽北方某小城,練的一手出類拔萃的技術。
在我8歲的時候他決定去深圳,帶著七百多獨自一人就上路了,在深圳被人偷,省吃儉用,最後身上還剩5塊,連暫住證都沒了,那個年代街警還查這玩意呢,沒有的話就遣返回家。
他在某人民醫院應聘時其實已經被拒絕了,但是沒有退路,他硬著頭皮敲了院長辦公室的大門,對院長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您不認識我,我是今天來應聘的,我可以保證這個醫院沒有任何人能在XX技術上勝過我,所以請您給我一次機會。」
他做了一台最完美的手術,獲得了那個職位,然後對院長說:「我身上沒有錢了,您能不能先預支我一個月的工資,或者私人借給我一點?」
因為是直接找院長進的醫院,其實挺得罪人,他一生不收紅包,開藥用效果最好的而非最貴的,不送禮不收禮,可以說他絕大多數的做法都在得罪人。
職場人際關係其實混的並不好。
可現在他的職稱是正教授,是因為他在業內技術上的權威和名氣足夠。
他現在最大的愛好是攝影和做義工。

我父親從小是這麼教育我的:你要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家裡不需要你賺錢,但你不能做任何違背良心的事。
其實他在我長大後反而不這麼想了。
這句不能違背良心,就限制了我找工作的範圍。
金融行業在我看來,不違背良心又不是混日子的崗位真的不多,而且還要和我的理想契合。
我畢業後回到深圳找工作,父母是不知道的,因為他們一直想讓我進銀行,給我施壓,為此爭吵過不少次,但我真是無法接受平淡如水。
所以我也是狠了心,和朋友在深圳合租了個小屋,一起找工作(我一直對他說我是安徽人來著),我最困難的時候,不是什麼干啃城中村買的饅頭,而是靠兩包糖和半包鹽,度過了四天,虛弱得渾身冒虛汗,然後和我同學說我已經吃過了。
最後朋友先找到了工作,他接濟了我,使得我也找到了想做的工作,為了最短時間裡熟悉工作,我每天工作8小時之後,回出租屋再學習6個小時以上,最後每天用在工作上的時間一度增加到18到19個小時,當然很快就撐不住了,所以現在縮短到12個小時。
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考慮什麼下場?心裡覺得值得它就值得讓我付出代價,又哪來的後悔?
感興趣的東西,真的是投入再多時間都覺得快樂。
上文提到的沒有後顧之憂,也就是父母不用我養老,我也不用買房買車,實在不行了我可以回家。

我確實是有退路,可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因為和父母的想法不同,這麼逼過自己一把的?
我沒見過哪個同齡人為了一件喜歡的大衣,在起早貪黑上能和我比的,更別說盲目努力的效率很低。

你們所說的先要有經濟後盾再有理想,馬斯洛需求理論規定了這一點嗎?其實馬斯諾需求理論的隱含條件是:當人【覺得】自己當下的經濟足夠時,就可以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
許多人把這個心理的上限設置的那麼高,不過是因為理想已經變成了賺錢,而長久以往的思維會直接固化,永遠都覺得賺不夠。

此次更新之後,不再回復,認同我的人無需多言,不認同的無需再看。


家人圍著6歲的兒子問他的理想,兒子說他想當醫生。
外婆說醫生好,社會地位高。奶奶說待遇也不錯。
爺爺說除了工資還有其他的收入呢!外公說更重要的是以後找對象方便。
我聽後,滿意地問兒子為什麼想當醫生。
他說:「不是說醫生可以治病救人嗎?」

不知是否切題…

引用段子轉自網路

剛剛看到一個更精彩的答案,請移步 歷史上有哪些成就頗高但鮮為人知的人? - 生活


知乎首答,既然說到現實,那就舉個現實的例子。
學生階段:
本人:學渣一個,高中突然醒悟開始學習,勉強考上了個985,選了個自己喜歡的專業。
表弟:由於早戀和遊戲,高考考了個專科。自己本身沒啥想法,家裡人托關係塞了個還不錯的專業。
家裡人:要多向你哥學習啊;你看看你考的那麼差,將來還怎麼在社會上立足?

工作階段:
本人:畢業後自己找了個跟自己專業和興趣都相關的工作,由於目前行業很不景氣,所以目前待遇很差,但是能自給自足,而且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表弟:畢業後家人托關係進入了個壟斷型國企,薪資待遇都挺好的,而且之前早戀的女友終成眷屬,已經訂婚。
家裡人:要多向你弟弟看齊啊,要不然你去考個公務員吧?你當初為啥不去報你弟弟那個學校啊?為啥你還沒對象!?


無他,窮耳。

…………………………………………160324更新線…………………………………………

這則評論說到「糟粕的儒家文化」,我想,我需要解釋一下我的回答了。
我說的這個「窮」,不只是貧窮的意思。窮的意思其實很多,我想強調的實際上是 困境。
我承認,儒家文化對我們的精神影響依然巨大,但是並不認為這是什麼糟粕。中國人總體上說應該還是積極入世的。所有人都會努力往上爬,並且是很默契的在同一個方向上,目標就是所謂的「成功」。但是資源畢竟有限,落後的會失去很多,要命的是周圍人的壓力。在某些方面,我們的自由要比國外更高,至少社會給我們一種印象就是弱肉強食。我們為了活地好,不至於娶不到妻子,生不起孩子,住不起房子,養不起老子,只能放棄一些理想,努力工作,養家糊口。為什麼說不只是貧窮,主要是困境?很多頂級有錢人一樣的必須不停地進步,他們總會感覺明年就會完蛋,他們推崇 三體,告誡自己不繼續逼著自己前進就會被技術爆炸的新興力量取代。我們在這樣一個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國家,處在這樣一群擁擠著前行的人群中,只能跟著向前,沒有工夫去看看人潮外面的景色,身不由己,就是困境。
說起南美國家,我們不太了解,但是我知道似乎印度的幸福指數高於我國。整個中國互聯網一提到印度大多是驚嘆,嘲諷甚至鄙夷——一個幾千年都沒有陳勝吳廣的文明,一群受盡苦難但是甘之如飴的人民,一個形不成合力工業發展緩慢的國家,這樣的幸福好么?我倒是以為稱之為自我麻痹更恰當。
窮並快樂著,其實孔子也是推崇的,我想,我們現在缺的其實就是孔老夫子本來推崇的,怎麼能什麼都歸罪於儒家呢?


整個社會瀰漫的焦慮,壓碎了很多人心裡嚮往天空自由飛翔的渴望。
久貧乍富的國度,它無法容忍和現實相違背的不切實際的行為或想法,哪怕僅僅是幻想。

從小開始,中國的孩子就在各種各樣的競爭里度過童年的時光。7歲上學的時候,琴棋書畫,奧數英語,寫作書法各種培訓班,你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每一次關係到升學的大考都關係著你的前途和未來。你父母的期待,你同學的羨慕,你各種各樣的老師的肯定,逼著你一步步只能進不能退。你是否會焦慮?


進了大學,你發現高考是最後一次公平地讓你和你層次相當的人在一起的選拔。從今往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特權和關係,彎道超車,越來越多的人運用手段和算計,踩著你的肩膀往上爬。你沒有高官沒有特權,沒有幾個億資產,你望著他們輕而易舉獲得你夢寐以求的東西,除了接受現實繼續前進,你無可奈何。你會不會焦慮?


出了學校,進入社會,你發現所有的東西早已被無形中標上價格。免費從此只是你超額付費的前菜。你不再講究對錯,你的眼裡只有利弊。望著遙不可及的房價,兩倍於你自身工資漲幅速度的房價,你看著身邊一個個同學被現實打趴,低頭俯視生活,離開北上廣深到曾經瞧不起的家鄉,生根發芽。你的未來卻不知何處,你看著樓下燈紅酒綠,奢侈風華,你在疑惑自己的堅持是否有價值。你看著同伴長袖善舞,運用規則或者潛規則,悄然上位,你會不會在質問,你所謂的清高有何價值?你越來越發現,太多人走腎,你一個人走心會很蠢。太多人笑貧不笑娼,你清貧樂道會被人嘲笑譏諷。此時此刻,你會不會焦慮?


你結婚了,生了孩子,有了家庭。背上了沉沉的房貸,白天沒日沒夜的工作,晚上操心孩子將來的發展,你害怕自己買不起學區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你不敢談理想,你知道理想是不能幫你還房貸幫你養家糊口。於是像你年少時一樣,讓你的孩子,上補習班上興趣班。你變成了你曾經最厭惡的角色–那個逼迫自己的父母。你越來越憂愁,父母年紀大了,醫藥費那麼貴,萬一有個大病大災,你的家庭一夜之間就會跌回赤貧。孩子還小,卻已經需要去學校,上最好的學校?擇校費你是否交的起,你為了下一代在北上廣深苦熬的那種堅持會不會動搖?這一刻,你有沒有過焦慮?


轉眼間孩子大了,也在找工作了,運氣好的人,可能孩子能自力更生。運氣不好的人,孩子還要靠自己,拼爹的戰爭一刻沒有停過。兒子要娶妻,房子要準備好。女兒要嫁人,嫁妝要備好。你突然想停一停給自己一個空間去談談理想。忽然之間,你發現你的理想早就被生活的瑣碎磨光了。你不再是有稜角的那個少年,你是深諳韜光養晦的社會人,你圓滑老道,為自己的兒子孫子在社會上鋪路。午夜夢回,你突然覺得人生如夢一般。那一刻,你會不會焦慮,自己喪失了價值?


人生最後一段路,你年邁不堪,醫藥費成了你的家庭一個巨大負擔。你害怕自己拖累太多人,你想放棄治療吧,卻發現病痛的折磨早就讓你喪失了所有的勇氣。你想貪婪地享受最後一段時光,才發現原來現在一塊公墓你都未必能買得起。那一刻,你會不會焦慮?覺得自己一生就是一個笑話?


這是一個人的一生,也許也是大部分人的一生。共同之處在於,從記事起,你的焦慮無時不刻,如附骨之毒,揮之不去。

可悲的是,整個社會都淪為這個怪圈的無限循環,人人不自知,人人又自知。


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窮,這話說對了一半。

同樣窮的人還有阿三,他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對著恆河思考人生。

區別在哪?

對於愛思考人生的阿三來說,階級固話導致了他們部分人只能從事與其階級想對應的事情,你再努力,也不會有什麼太多好結果,既然如此,他們又何必像國人那樣為了營生拼死拼活?不如在擺攤之餘,思考下人生。

另外,國人是因為本能的從眾打拚嗎?我覺得不是,首先愛打拚的人並不傻,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知道拚命是有正收益的。否則有一天領導跟我說我一輩子就只能做個水管工的話,那我還努力個P啊,我也下班後愛幹嘛幹嘛去了,對著長江冥想?練練氣功?打打dota,或者自己也來嘗試解一下哥德巴赫猜想。

現實力場的強大,至少說明了階級流動性和機會均等,大部分人能感受到力場,說明機會觸及到了他們的心靈,他們被機遇所吸引才會瘋狂工作。只有那些遠離恆星的塵埃,雖然不被左右,但終日也就局限在那片遺落的空間。


來自傳統。
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建立新中國、土改,甚至文革,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人試圖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掉那些農耕社會傳下來的,嚴重不適合工業社會的東西,有效果,但是離成功還差得遠著呢。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里,在中國最開放最現代化的城市上海,有一個孕婦坐月子被捂死了,還有什麼可說的。


出自葉企孫
歷史上有哪些成就頗高但鮮為人知的人? - 王不二的回答

比起有「清華四哲人」之稱的葉企孫,大家或許對《三體》更加熟悉。
三體之地球往事,始於一位名叫葉哲泰的物理學家。
在文革中,他被清華附中的紅衛兵批鬥致死。
他嘆道: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


一切都是人均GDP的錯。
當你每天80%的時間和精力要放在房子車子孩子身上,縱使你志向再遠大,抱著剩餘20%的精力你也折騰不出什麼東西。


本土太小,資源太少,可耕地、水資源、石油、礦產都不夠用。

所以歸根結底我們需要:「 」

名人名言我就不隨便重複了。


《鄉村教師》就是答案。


更新於2016318
昨天看到這篇回答,深有感觸。
是啊,明明知道是陋習,明明自己也很厭棄,卻還是願意為這種黑暗編織保護殼,越多這樣的人擁護,黑暗變成黑洞,想衝破它的引力就更難了。

我不太清楚怎麼引用,就覺得人家講得好,若侵權私信刪掉。


不覺得中國人活得很像三體人嗎?


樓上的很多朋友是按照個人感情來評價這個問題的,還有人談到宗教和社會制度,我想從另一種角度說說這問題。
『在中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的,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一句科幻小說體系里的話語,是為小說的內容和情節服務的,和現實社會也許有關係,也許沒有,各位大可不必以現實來參照理解。
如果說有關係。那隻能說,在任何地方,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只不過有的會摔的四分五裂化為齏粉,有的會墜地再彈跳的更高。我們先來看看度娘解釋的,思想[1] ,一般也稱「觀念」,其活動的結果,屬於認識。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一切根據和符合於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思想也是關係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體現。
可以說思想和現實之間必須要有一次或多次墜地的檢驗過程,也可以說是思想的實踐步驟,或者思想指引行動的結果。
在《三體》的原文中是這樣一段------後來我知道,父親對你講了善意的謊言,他與愛因斯坦只有過一次短得不能再短的交流。那是1922年11月13日上午,他陪愛因斯坦到南京路散步,同行的好像還有上海大學校長於右任、《大公報》經理曹谷冰等人,經過一個路基維修點,愛因斯坦在一名砸石子的小工身旁停下,默默看著這個在寒風中衣衫破爛、手臉污黑的男孩子,問你父親:他一天掙多少錢?問過小工後,你父親回答:五分。這就是他與改變世界的科學大師唯一的一次交流,沒有物理學,沒有相對論,只有冰冷的現實。據你父親說,愛因斯坦聽到他的回答後又默默地站在那裡好一會兒,看著小工麻木的勞作,手裡的煙斗都滅了也沒有吸一口。你父親在回憶這件事後,對我發出這樣的感嘆:在中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的,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
原諒我沒有看過《三體》,只看這一段文字,我只是想到了勞動力的價值差異,教育改變命運的結果,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或者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間的差距,也許還會腦補愛因斯坦對人生生存意義和命運的思考。從而對1922年時期的中國社會發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產生感慨。會聯想到社會發展水平對思想開放的制約,而無法得出文中的觀點和對當今中國社會影射的認同。
我想說的是:
一,教育的普及程度會影響思想向現實轉化的程度
以文中所談的1922年,英國1899年義務教育已經到12歲,1944年實行5-15歲義務教育。美國1919年已經全國義務教育,20世紀初要求結業年齡為16歲。日本1907年六年基礎義務教育已經達到97.3%,1947年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而同時期的中國,我找了半天也沒看到確切數字,只看到民國初年的新式教育發展很快,小學校學生數由民國元年(1912年)的2776373人,發展到民國八年(1919年)的5722213人。中學校由民國四年(1915年)的444所、69770人,發展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的547所、103385人;師範學校也達275所、38277學生;實業學校由民國六年(1917年)的476所增加到民國十年(1921年)的842所。
以下摘自《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民國教育史》
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已經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為半文盲的人。

也就是說,從當時的教育普及程度來看,中國能看懂文字的也就五分之一,受過高等教育並掌握思想實踐所需的技術、知識、物質條件等其他實踐因素的更是鳳毛麟角。
得去接孩子了,以後再說。
回來了,接著說。通過上面的簡單介紹,我們可以了解當時中國和世界強國的教育水平差距很大。。而教育的功用,不單是認字、計算等文理知識,還有規範、禮儀、社交以及音體美等素質培養,更重要的是教育過程中,強化了人吸收信息,分析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給更多的人思想轉化並指導現實的土壤。
還是度娘,教育----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種教授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
可以這樣理解,人人都有思想,但思想的有效性,思想的客觀性,思想的條理性,思想的創造性等卻有著巨大的差距,而教育是縮小這種差距的重要途徑。所以儒家修齊治平之前要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教育步驟。用一個比喻來說,思想是草,春生冬亡,生以日計。教育可以引導思想成為樹,春發冬藏,生以歲計。
現在中國的教育普及率大家有目共睹,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不大了。雖然質量還有所欠缺,大體上並不佔影響思想的主要矛盾。而對個人來說,受教育程度的多少,可以抵消部分現實的引力。這個現實的引力不單是中國有的,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不應該單指國家和地域,而是人類普遍面臨的問題。只不過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對這些普遍問題的解決和轉移的方式就越多。
二,社會發展水平是思想向現實轉化的條件
社會形態從大的方面決定思想的主要內容。漁獵社會重於自然環境,游牧社會重於水源地理,農耕社會重於天時氣象,而後貿易社會重於稅法利益,工業社會重於科技技術,不能不說思想來源於對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認識和需要,以及在社會發展中人與人地位關係的維護推翻。這一方面我所知甚少,不敢多說。在當時中國農業社會的主體背景下,姓氏宗族的社會關係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下,的確對思想有很大的桎梏。
發達國家已經用一兩百年的時間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法治化的進程,中國只不過進行了幾十年,有差距是很正常的。在中國一線大城市已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在思想的開放性、包容性、有效性、條理性等方面,看不出有什麼不如別的國家的。而在鄉村,在小城市,在偏遠地區,這種現實的引力還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受現實引力的影響就越小。
正是因為社會發展水平不夠,大部分人對新觀念,新秩序,新方法,新技術等的接受程度受到影響,思維的局限又群體性的制約社會發展水平,形成封閉式的惡性循環,直到外力的介入打破封閉為止,也許是戰爭,也許是人口遷移,也許是產業結構調整,也許是貿易等。

好像說了半天也沒說中國現實的引力,腦子裡有一個很遼闊的認識,現實的引力讓我抖個漂亮答案的思想砰然而碎,呵呵,哈哈。我還是那句話,如果有現實的引力,也並不是中國所獨有,並不是中國文化的短板,也不是只有在中國生存的壓力巨大,以及所謂中國人劣根性的表現。這是人性所面臨的問題,是不同條件下面臨的不同問題,是個人面對現實解決能力水平的問題,是堅持思想獨立、思想自由的人並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


因為當下社會的BUG太多了,多到社會獎賞鑽到了BUG的人,而不是默默揮灑汗水的人。
偏偏我們的教育還教導我們要認真努力,任勞任怨,感動中國,呵呵。

大學的助學金,都給家境並不窮困的同學申請花著玩去了,真正自強自立,勤工儉學的,有夢想有堅持的同學,哪去了?


我非常同意 @暴君很安靜的答案
在中國,你很難不計回報,僅僅以熱愛、興趣、理想為目的為動力地去做一件事情。
因為如果你真的這麼去做了,你的生活、你的家庭、你的人生都很難維持下去。
------------------------------------------------------------------------------------
一方面如其他答案里說的,在中國僅僅是活下去帶來的資金壓力就不小了,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談興趣談理想。
另一方面,我覺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沒有關於「自我實現」或者「自我理想」的概念,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實用主義」在引導著大家。具體的體現包括很多方面:
我們從小的教育很少關注孩子到底對什麼有興趣,並針對性培養這方面的興趣和特長,我們考慮的是能不能加分、能不能幫助上好的學校、能不能賺到錢,凡是這些之外的都可以砍掉,不論孩子是否喜歡,是否擅長。
我們對興趣、觀點非黑即白,大眾認為是好的就是好的,大眾認為是錯的就是錯的,某一種愛好喜歡的人少,它就是非主流,針對這類人的產品由於人氣不高就是失敗的,你喜歡這種小眾文化就是錯的,你真是「不合群」的。
……
……

在這種環境下,我想問問究竟有多少人心中還保存這一絲火焰,有一種想做XXX的衝動,有一股想干一番大事,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能讓別人記住的東西的「妄想」,尤其是當這個事情不是「主流」的情況下?還是說絕大多數人只是作為一個「消費者」而沒有想過去當一個「生產者」?
我身邊那些的同學、朋友、同事也好,如果你問他,假如你吃喝不愁了,你會幹些什麼,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出去旅遊、吃好吃的、打遊戲、買個別墅享受生活等等。歸根結底,我們現在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有錢去消費,而不是有資本去創造!不要認為如果有錢了我們就會去追求什麼「超凡的思想或理想」,我們已經不具備這樣的目標了。
這不僅僅是福利就能解決的,這種文化和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了。你的業餘時間自己玩玩樂呵樂呵別人覺得OK,如果你業餘時間還費時費力地干一件賺不到錢的事情,別人一定會認為你有病。但實際上,也許在你心裡並沒有想著希望通過這件費時費力的事情去賺什麼,你只是想創造點東西,去做一個生產者。
這件費時費力的事情可以是高大上的各種藝術創作創作,也可以是很平常的維護博客、管理論壇等等小事,但無一例外會被人問起——你干這個有啥用?
在中國追逐理想和興趣不僅僅需要承受經濟上的負擔,更要承受社會觀念的負擔,這個引力真的太重了。

最後說點瞎想。
我在台灣去陽明山玩的時候,中山樓那邊有義務導遊,不收錢也沒有工資,給我們講解中山樓的歷史啊趣聞之類的,主要是一些退休老人,我問他們為什麼來干這個,多辛苦啊,其中一個老奶奶說她喜歡歷史,也願意把歷史講述給其他人聽,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
有這麼個段子:google在做人工智慧,百度在做外賣和二手車。
這種差別真的是資金壓力帶來的么?這是態度和追求的差別。

利益相關:在讀研究生、獨立遊戲製作人。


說得好像美國人沒有現實的引力似的,說得好像日本人沒有現實的引力似的

中國現實引力太沉重

無非因為中國有現實引力的人太多了


也許,作者就是隨口一說,就被你們解讀成屠龍術了。就像愛上一匹野馬一樣。


我寫此答案時,其他的回答感覺都不在點子上(***),實在看不下去才寫下此答案,旨在拋磚引玉。

終於有了正常的答案了,可以不用贊了。

***(諸如地球引力、地質問題等等,還有答案認為這句台詞只是作者無心插柳之言,作者看了大概會被氣的發笑,我反倒認為作者看了他的知乎回答才會氣得發笑,我個人是把《三體I》這篇小說歸為傷痕文學的)
----------------------------------------------------------
小明的父親被武鬥打死,母親教育他要成為一名善良的人;阿萊克的父母是波士頓大學的電氣工程師,從教育他小立志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歷史原因、及國家經濟狀況)

小明6歲時因為家裡無法承擔學費和小夥伴一起放羊;阿萊克6歲時從幼稚園畢業進入免費的小學。(社會福利及教育重視程度)

小明經常帶羊群在學校附近聽課被老師發現免費收入,母親改嫁了;阿萊克很頑皮成績不佳被父母轉入私立小學;(家庭經濟與教育條件)

小明初中時用泥巴自己動手燒了幾塊積木和玩偶被爺爺打稱其玩物喪志;阿萊克在父親的車庫用高樂魚線和電子元件拼成的模型獲得了創意獎。(創新的環境及教育的局限性)

小明高中時候很喜歡生活委員小娜但自卑和怕耽誤學習的念頭讓他不敢表達;阿萊克邀請同學來家裡周末聚餐。(文化背景與物質條件)

小明高中畢業全市第一的他推薦大學的資格被暗箱操作只能去工地背石子;阿萊克順利憑藉自身實力和家庭背景進入大學深造。(歷史因素)

高考恢復,小明進入了大學,國家給的補助多數要寄給家裡;阿萊克獲得了獎學金並獲得父母資助他購買了個人電腦。(家庭因素)

大學畢業,導師勸小明進入研究院繼續深造,可家裡的爺爺病危需要很多錢,他接了一個工廠的工作。阿萊克爺爺突發疾病幸好有完善的醫療條件以及醫療保險平安無事。(社會福利制度)

爺爺去世後,小明進入研究院聽說了導師曾經天天被紅衛兵拉出去批鬥成其為「臭老九」;阿萊克所在學校因國家計劃獲得了大量資金支持。(政治因素)

因為小明很優秀,黨支部天天找他談話希望發展他成為預備黨員;阿萊克斯對政治漠不關心,一心鑽研學術。(...)

小明忙於各種會議、學習心得、寫體會;阿萊克斯寫的論文發表了。(...)

小明想要提升職稱需要在原有職稱上熬夠X年再向XXXX開頭的雜誌發表X篇論文,加入X項目需要XXX職稱和XXX開頭雜誌的論文X篇或XXX部門蓋章特許;阿萊克斯的論文使他被業界高人認可邀請加入項目。(...)

小明不懂什麼是愛情,經人介紹草草結婚;阿萊克與助手芬妮日久生情結成家庭。

為了保住工作與學術生涯,小明打掉了第二個孩子;

小明向上面提了一些改善學術條件的建議,小明所在團隊經費沒能如期下發,小明不得不退出;

妻子認為小明很傻,為什麼就不能學學別人抄幾篇論文,立個項騙點經費再忽悠幾個研究生打工。

小明與妻子沒有感情基礎,又遇上事業瓶頸,妻子嫌棄小明掙不到錢,遂離婚與喪偶的煤老闆在一起了。

小明的兒子結婚需要房子,可房價...;

相關回答:就你所接觸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人才優勢到底有多麼強大? - 肅信景嚴的回答
如何評價復旦將抗腫瘤藥物專利以 4 億人民幣有償許可給美國公司? - 商業
怎樣看待 papi 醬遭廣電總局下架整改? - 網路紅人

這大概就是書中所說「現實的引力」吧。好在社會在慢慢進步,差距在慢慢縮小,環境在一點點變化。

-------------------------------
對於是否存在「樣本偏差(沒有可比性、沒有邏輯)」的質疑,我的回復是「存在」。我的確是選擇性忽視了某些成功的案例和某些失敗的案例,但這並不影響真實歷史雙方的客觀差距。


生存的壓力,文化的氛圍,這些因素都有吧!

人類是規律性動物。到了什麼樣的年齡,就該做符合那個年齡的事情。

該上幼兒園了,該上小學了,該上中學了,該上大學了,該工作了,該戀愛了,該要孩子了,孩子該上幼兒園了,孩子該上小學了,孩子該上中學了,孩子該上大學了,孩子工作了,結婚了,也有小孩了,你該替你的孩子帶孩子了……

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你來不及準備好,只能被推著走。

你想跳出這個循環?你想好了嗎?你清楚後果嗎?我試過,失敗了。

在這裡面,生存的壓力似乎並不是最沉重的東西,畢竟,如果你的物質需求並不是很高的話,是能夠活得很輕鬆愉快的。

但是,來自文化的壓力,就足以壓垮你。

我的老家比鄰孔老二的故里,距離一個小時的車程吧。我是農村的,在這個地方,孔孟之說大行其道,人們的思想極其保守。

保守到什麼程度?

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媽跟我爸剛結婚,每天早晨,我媽必須要到奶奶的房門口給我奶奶請安(沒錯就跟辮子戲裡演的一樣),等我奶奶起床之後,替我奶奶打掃房間端尿盆。然而就這樣,奶奶也從來不給媽一個好臉色看。挨罵是輕的,最嚴重的時候,我媽跪在我奶奶面前自扇耳光。就這樣,我媽忍了三十多年。

我從小都一直覺得奶奶十個十分慈祥的人,但是當媽跟我講這些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天吶,奶奶怎麼會是這種人。

我媽說,幸虧我和弟弟是男孩,要不然,嘿——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種文化的循環會像慣性一樣持續下去,終於我也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了,我被父母和親戚們逼著去相親,每次只要相親失敗,回到家肯定就是一場家庭戰爭。直到後來,我對相親越來越抗拒,對婚姻越來越恐懼。

為什麼我不能一個人生活?

我爸對我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你不結婚,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父親原話)


好大的罪名啊,我能不承擔嗎?

我想要的不多,我是一個成年人了,我想要獨立,我不想讓父母過多的干涉我的生活,我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但是父母說,管你還不是為了你好,你看別人管你嗎?別人巴不得看你笑話呢。人家會說我教子無方,你讓我們的老臉往哪擱?

面子啊!我這輩子最痛恨的東西!儒家學說最大的功績就是成功的扼殺了一代代人的思想,統治者說,你們不用想,只要聽話就行。父母說,你不用多想,路我們都替你踩好了,你只需要踩著我們的足跡前行就行,絕對不會出錯。

但是我不甘心啊,我想要走自己的路,於是我成了叛逆青年,異類,只活在自己想像中的自私自利的傢伙。

你太自私了,只為自己活!我媽罵我。
我說,你們還不是一樣,逼我結婚並不是為了給我娶媳婦,而是給你們娶兒媳婦,好讓你們在人前有面子。

然後又是一場大戰。

於是一次次的抗爭,抗爭的後果是我被兩次趕出家門、抑鬱症、自殺未遂。

最後,身心俱疲的我還是選擇了妥協,隨便找了個女人結婚了。在還沒領證之前,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親戚們說,結了婚趕緊要孩子,趁著你爸媽身體還算結實,還能替你看孩子。

我說,我不想要孩子。

眾人嚇壞了,差點跳起來捂我的嘴。嫂子說,不要孩子那結婚幹啥,結婚就是為了要孩子,傳宗接代。

好吧,後面等著我的,還有一場大戰要打,但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打贏。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它深入每一個人的骨髓,每一個中國人都逃不掉。你一生下來,血液里就流淌著儒家的味道。有能力的人往外跳,沒能力的,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這個圈子裡。時間長了,當你麻木了,就會覺得,這樣不也挺好的嗎,想想當初自己真傻,還想著與眾不同。如果早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局,我就不那麼折騰了。兒子,過來,我告訴你,你應該……


推薦閱讀:

如果用《銀翼殺手2049》的配置,來拍《三體》如何?
如何讓劉慈欣的粉絲見面會更好玩?
如何看待三體電影特效方由VHQ變成明迪傳媒?
怎樣才能阻止三體被拍成電影?
我覺得衛斯理比三體好看是因為理科太差嗎?

TAG:思考 | 三體書籍 | 中國 | 中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