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熱衷看豆瓣影評?豆瓣上的影評好在哪?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叫做《追夢赤子心》,首位影評如下:

《Rudy》:愚蠢的夢想
wesley 2010-08-01 13:48:01
  題外話

  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夢想和一生的追求。大抵是童年的快樂和痛苦,早年間經受的磨難,和那些初嘗生命甘美的情感巔峰。這些經歷影響深刻,無可代替。而我們此後的生命中,都在這已經形成的情感軌道中運行,無論如何也想重現這些往昔的激情,有時甚至付出極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其中的原理是,那些情感巔峰的時刻,對人類潛意識的塑造作用最為巨大,而越是早期的塑造行為,對人的影響也就越大。弗洛伊德認為童年經歷和性是一切人類行為的驅動力量,因為童年是最早的情感經歷,而性則是最原始、最強烈的情感驅動力。

  不過童年和性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這樣的例外很多,例如一個人童年相對平淡,青年時代的衝擊性經歷仍可能決定他一生的走向,更有甚者,一個人可能庸碌一生,在老年時代才受到某種震撼,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轉入正題

  說實話,本片的情節並不像大部分「勵志片」那樣讓我激動,因為在Rudy身上,除了執著和夢想之外,我竟絲毫看不到天賦和希望的所在!Rudy就像是你我身邊的普通同學,只不過他童年中了「聖母大學橄欖球隊」的毒而變成了一個白痴,竟然就一心只想進入這個當時全美最優秀的大學橄欖球隊!然而你也不看看自己的先天條件,你和那些橄欖球明星能比么?矮小的個子,不夠強壯,各方面看來都極其一般。當然,只除了一點,那就是唯一鼓勵他不放棄夢想的好友的死,終於讓這個原本只會整天做白日夢的窮孩子發了瘋。

  他開始瘋狂地追求他的夢,不惜一切代價。花費了兩年才轉入聖母大學,而在聖母大學的兩年里都只是在球隊作為陪練,沒有一次出場機會,最後的畢業前夕,終於獲得一場比賽最後的27秒時間,上場打了一下醬油。四年的時間,只換來27秒,而且還只是打醬油,這是勵得哪門子志啊?原來劇情介紹里的「幫助球隊獲得勝利」也是胡寫的。

  這讓我屢次想起那些蝸居在北大周邊的考研生,不惜把數年的青春年華都囚禁在狹小的房間和如山的習題中,只為能進入夢想中的北大,我自忖大抵沒有如此的執著,不由得有這樣的疑問,這一切,真的值得么?

  夢想的確是好事,「它讓現實生活變得可以忍受」,《肖申克的救贖》中也說,「希望是人間至善」,但是如果不顧現實的約束而只盯著那個遙遠的美夢,那麼夢想就變成了綁架生活的「執念」,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在現實中撞得頭破血流,心灰意冷,於是「夢想」也就殺死了「夢想」。我認為本片中Rudy就是被夢想所綁架,但是他的不同之處在於,因有了童年經歷和好友之死的衝擊,使得他的這股「執念」強得異乎尋常,竟然就能夠讓他不惜付出巨大代價,也要衝破重重阻礙不斷前進。

  經歷四年的拼搏之後,他認識到一點,那就是他的體格和技巧與那些全美頂級的橄欖球運動員的差距是多麼巨大,以自身的條件,妄圖與這些人同場競技是多麼愚蠢,在最後一次發現自己仍沒有列入出場大名單之後,他的「執念」也終於崩潰了。但是「中毒」已深的Rudy比「愚蠢」本身更「愚蠢」,直到此時,他仍然想要「證明自己」,「證明給那些說他不可能做到的人看」,這時因欣賞他的執著而一直幫助他的黑人終於忍無可忍了:

  「你證明個屁!你證明給誰看?你這麼一個身材矮小,毫無運動細胞的完蛋玩意,已經在全美最頂級的大學橄欖球隊里待了兩年!就在你追求你那個白痴的橄欖球夢想的同時,你也獲得了整整四年的高質量教育,不久以後,你這個成績曾經爛得像狗屎一樣的傢伙將拿到聖母大學的畢業證書!你個白痴還想證明個屁!趕緊他媽給我回去繼續訓練去!」

  每個人在對「世界」和「自己」了解有限,人格仍不成熟的時候,大抵都會犯一個毛病,就是喜歡「證明自己」,並因而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Rudy的先天條件,就決定了四年的拼搏能換來27秒的醬油時間已是最好的結果。人和人的先天條件是有差異的,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在賽場上光芒奪目的巨星,當然我相信人人都有其在某些方面的優勢,有潛質在這些方面成就非凡,然而Rudy的優勢絕對不是在橄欖球場上。不能清楚的認識到「現實」,被執念「綁架」就是這樣的結果,付出巨大,而收穫卻完全不成比例。

  但事實上,Rudy在四年里收穫的絕不止這27秒而已,他獲得了父親認為「只有出生在有錢人家裡的聰明孩子才能獲得」的聖母大學學位;他在一個哥哥認為他「絕對不可能進入」的球隊里拼搏了兩年;他的奮鬥拓展了自己人生的邊界,也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五個弟弟全部進入大學學習,並獲得學位;他這樣一個完全沒有運動天賦的小個子球員,卻因頑強的意志贏得全美最優秀的一批橄欖球運動員的無比尊重,並被他們高高抬起。從這個意義上,Rudy的四年卻又是每分每秒都無比值得。

  1975年以來聖母大學隊再沒有人被抬著離開,Rudy已成了聖母大學的傳奇。

  不過,從理性的角度講,因「自我認知」的偏差,為了要「證明」一項自己完全不具備的天賦,而不斷和自己較勁的人,是多麼愚蠢!然而更愚蠢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在一生里,卻竟然就那麼窩囊的接受了別人斷定的「不可能」,甚至都沒有給過自己一次和自己較勁的機會。

看完這篇影評,勝似看十遍電影。


豆瓣影評很棒,我收藏了其中許多,複製粘貼存在手機備忘錄里的就有(有時候會被作者或者管理員刪除,所以只有存到本地):
關於《狗鎮》的一份討論 (狗鎮 影評)
你看裡面三人對基督教古典精神的討論,arrogant的視角,基本上後面講慈悲、民主、暴力乃至用經濟學合約理論分析善良,都顯得廢話連篇、隔靴搔癢,也刷新了我看過第一遍後對grace遭受數次凌辱耿耿於懷的狹隘角度,
轉載:《鋼的琴》的票房迷失 (鋼的琴 影評)
爸,我長大了 (鋼的琴 影評)

作為東北工業區長大,工人家庭中的一員,看的過程中一直在流淚。磚牆、煙囪、下崗、廠房、硬碰硬、俄羅斯老歌、生鏽的車間、失落的包工頭、不卑不亢的父親、埋在機床里的文藝夢,滿含情懷,以及底層的、窮途末路似的智慧。一個階級的倒掉,工廠之子的輓歌。比想像更荒誕的,是他們那個卑微的夢。

——坦克手貝吉塔

陳桂林造好了鋼琴,也沒有留住女兒,因為小孩子已經知道了資本的力量。
張猛造好了自己的《鋼的琴》,拿了獎,進了院線卻沒賺到錢,讓他也開始懂得了資本的力量。在他的計劃里,下部電影本應該繼續紮根東北,拍完他的東北小人物三部曲。只是他不知道,站在驕傲、勢利的資本面前,他是否還能挺得住。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果子李

然後我才明白張猛為什麼要把炸煙囪這種情節放進去,為什麼季哥會被捕,為什麼最終他還是沒能留住女兒。我這種幾乎從未到過東北的人也能切身體會那種「心若在,便會痛,談什麼重頭再來」的現實。
又比如這個:末代皇帝:那要命的廣角自然光 (末代皇帝 影評)
雖然沒有提供什麼角度,但摘錄的這些花絮同樣精彩(每次看imdb就顧著看trivial了。)
絕望的《七宗罪》 (七宗罪 影評)
老警探(弗里德曼飾)去圖書館找資料,新警探(布拉德皮特)從電視上看資料,一個謹慎,一個暴躁,一個深沉,一個粗魯。從媒介方式的劇變引申到波茲曼《童年的消逝》,我覺得自己專業白學了。

老威廉去圖書館查資料時,遭遇一撥無所事事的同事。他們整年呆在圖書館,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責問他們為什麼不學習知識時,他們自嘲自己有文化,隨即打開唱機,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在靜謐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們繼續打牌取樂。先賢的知識高雅的音樂被人們漠視,在這樣的情節中,這個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樂。

[電影] 《血色將至》:把魔鬼獻給未來 (血色將至 影評)
《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後的余華與《英雄》前的張藝謀
還有許多許多,所以這應該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豆瓣影評。因為有乾貨、有理論,就如同我在知乎上唯一佩服的magasa一樣,文字精準,又不沾染英美句式之冗長,見解深刻,又不承襲尋常影評之聱牙。

那什麼是好影評?每個電影愛好者當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作為一個對技術、鏡頭沒那麼關心——簡而言之就是不喜歡看不出這個長鏡頭有多麼牛逼,而對政治、文化比較熱衷的人,尋求的是歷史的「乾貨」,而我認為豆瓣上影評大多數並無水平。
現在最常見的三種影評(評論都是一家之言,毫無專業訓練):

  1. 「這個鏡頭是模仿庫布里克/庫斯圖裡卡/伍迪艾倫/卓別林的啊,難道你看不出有多牛逼?」
    鏡頭好不好是要看它能不能很好地服務於其內容,如果為了創造一個最長鏡頭卻讓觀眾看得雲里霧裡、冗長至極,那恐怕只好叫做文藝片了吧。
  2. 「《華爾街之狼》里的XXX不能像《XXX》中的XX一樣,也不能像《XX》中的XXXX一樣,所以最終只能選擇毀滅。」
    這種影評頻現於報刊雜誌上,源於編輯記者一方面在電影拍攝、剪輯、特效上說不來,又對歷史政治了解甚少,只能吊這種毫無意義的書袋。堪比中學生寫作文時的「弗洛伊德曾說:愛是世界的答案。」「莊子有言: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早在民國時期,魯迅就說出了喝咖啡無異於慢性自殺的名言」。
    引經據典卻不知根底,洋洋洒洒卻毫無邏輯,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大病。
  3. 「而對真實世界裡的飯島愛君,光影世界裡的松子君,我要對你們說一句沙揚娜拉。但願天國里再沒有傷害你的人,但願你能在天國里找到那份你未在人間覓得的溫暖。 」
    我非常不吃情感雞湯這一套,而這類影評見於各種愛情或者和愛情擦邊的電影中,尤其當主演是費·雯麗、瑪麗蓮夢露、奧黛麗·赫本時。
    我所中意的是純爺們的評論,《廣告狂人》有這麼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很多人從各種角度評論它,只不過談來談去都是細枝末節;其實,這部劇集背後隱藏著的是美國保守主義的幽靈,他在向各位講述他崩潰的過程。」這才是看影視作品應該有的態度。
    如果從慾望號街車裡看出的只是情啊愛啊絕望啊,而看不出美國內戰後,南方拒絕被北方改造,並創造了一批「南方民主黨人」的政治奇葩,導致直至今日南方社會的落後和凋敝的話,那真是無知了。
    所以,我要再擴展下那句話:文藝青年們說長鏡頭、剪輯、光影、影史軼事就以為自己有技術,或者文史哲會說後現代、女性向、文本分析、big brother便以為自己學的是科學,就和社科學生會用spss/stata/R就以為自己不是文盲,或者碼農會python就以為自己不是體力勞動者一樣。

多說兩句,這種看電影的方法不是朱老師教我的,但確實是我從她身上學到的。她說《撞車》,裡面那個老頭多生氣,在我們看來不能完全理解,不都是中東嘛?但事實上,被當作阿拉伯恐怖分子簡直就是對波斯人的雙重侮辱,什葉遜尼勢不兩立,可以想像一下外國人稱呼宋朝為契丹的情形。
又比如《老爺車》,在經曆日本德國、韓國台灣以及中國崛起的三次打擊後,大湖區經濟終於一蹶不振,加之諸多人口,成為政治上著名的搖擺州,分裂選票,左右著美國大選;經濟上成為綉帶(Rust Belt),滋生許多無業游民,典型的描述便是「生鏽的工廠、倒閉的企業、破敗的市政」(這也是底特律破產的根本原因)。
而《老爺車》便是發生在這麼一個區域,所以才有那麼多壞蛋,所以才有黑白黃種人的對峙。而故事最後所宣傳的「倫理的延續不是依據血脈,而是對傳統的認同」,正是保守主義大師亨廷頓逝世前的所思所想。
此外,老爺車本身還是一個美國的urban legend:美國經常流傳這麼一個故事,某人在某地以極低廉的價格搞到了78年產的原裝哈雷機車云云,vintage(嶄新),legendary(傳奇),是這種故事的主要元素。(具體可閱讀消失的搭車客 (豆瓣))
所以你看,一個好影評應該揭示電影背後深刻的政治、經濟、民族、宗教乃至思想史、民俗學底蘊,怎麼可能是一條吐槽、兩句煽情、三番那堪回首的心靈雞湯或者咆哮體所能完成的呢?


隨著用戶基數粘性和時間增大,一系列影響影評質量的微小隨機因素變多,影評質量這個隨機變數最終服從正態分布,大眾口味顯得相對「客觀」,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我不知道這麼多人喜歡看豆瓣是出於什麼理由,但是我自己喜歡水豆瓣是因為這是一個不錯的平台。提供大量的訊息,無論優劣。豆瓣影評的價值不在於它本身,在於它和看客們的配合。——這取決於看客們有多成長。


不是說豆瓣影評有多好,只不多豆瓣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圈子,有捧的,也有罵的,他家的書評、樂評也是這個道理,有兩方面的看法才能讓看客們更客觀


因為上豆瓣的大都以文青/藝青自居,覺得那是個有深度的地方,是不屑於看人人網這樣地方的影評的,其實我覺得豆瓣評論好,但沒好到那種程度。大牛有的是,傻逼也多得很。而且現在一般國內上個片兒都會去操作豆瓣,新上的電影評論一點都不客觀,老電影其實已有公論和史論,豆瓣上不過是經典電影業餘版評述,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專業的。其實我覺得更多的還是氛圍問題,就像在知乎上答題比百度知道高級多少嗎?但是就是有人願意看知乎的。有時候得票最高的卻是跟問題沒什麼關聯的吐槽。電影還是自己評論的好,觀感無法替代。


首先,你要知道勞動人民普通大眾們沒有幾個人懂影評,包括在豆瓣上也沒多少人真正懂得如何評價一部電影。這麼多人去豆瓣,你以為都是抱著學術的態度去的?大家圖個樂子嘛。有人討厭《小時代》,罵小四傻逼罵電影傻逼,但是這樣罵多無聊,是個人都會罵,但是有人在豆瓣上把這些吐槽的話編成了段子,看個影評跟看相聲本兒似的,多歡脫。再者說,一部電影有人罵有人愛,為了讓自己顯得很高深,顯得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很「權威」,就要找些證據了。比如我想吐槽某個片子,我就會說這丫的就是個爛片,不信去看豆瓣云云。如果認為此片是個好片,同上。還有就是豆瓣本身的威望和名聲,豆瓣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是「文藝」的代名詞了,或者某種程度上和文藝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很多人都相信豆瓣的水平,不管它的水平是不是真的很牛逼。就像知乎一樣,一開始的確很學術,後來各種二逼問題湧現了,但是現在知乎的用戶和受關注度還是只增不減,這就是刻板效應的作用,大家覺得知乎就是學術專業而且思想開放,所以有些二逼問題也不會像百度知道一樣遭到各種吐槽和冷落。還有光環效應,豆瓣一開始做得好的不是影評,而是一種氛圍,就是那種讓人家覺得很文藝的氛圍。只要這種標籤牢固了,人們就會把這種標籤擴大到其他方面,無論是影評還是書評還是某某小組。同樣的,因為豆瓣帶了文藝的帽子,所以喜歡去那裡發影評當文青的人也多,豆瓣和豆瓣影評人都是相互作用的,豆瓣讓人「變文藝」,嚮往文藝者又讓豆瓣帶上文藝的氣息。還有,豆瓣文藝的名聲響起來之後,一些有兩把刷子的真影評er就會去,所以水平和實力還是有一定保證的。還有就是豆瓣的確各路人馬都有,你想看學術的有學術的,你想看吐槽的也有吐槽,你想看有人寫腦殘影評自己找樂子找優越感的也有。豆瓣滿足了很多種類型人的需求,裝逼,學習,娛樂,等等。如果哪一天豆瓣失去了平衡,就會淪落為現在的帝吧。


每次我決定花錢看電影之前都會參考一下豆瓣和IMDB的評分,大多數情況下和我看完後的感覺基本類似。這樣可以省錢省時間,不會看到大爛片


豆瓣潛水多年,實際使用兩年多,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在國內喜歡電影的網民基本上都知道豆瓣電影和時光網吧,這兩個網站知名度已經很高了。時光網側重資訊和資料庫,走的是IMDb的路子,但是界面比IMDb花哨很多,而且經常幫各大電影打廣告。豆瓣側重評論,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中國版的爛番茄。兩個網站盛名在外,用的人當然越來越多,而這些越來越多的人要看影評的話,自然是上豆瓣了,這是其一。另外個人認為豆瓣的簡約風格很招文青喜歡,因此有很多高質量的影評在裡面,當然現在有了很多逗比,造成影評質量下降,評論人蔘公雞,這方面和知乎很像。但是大浪淘沙,被頂的多的文章肯定都是有過人之處的,另外即使很多高端豆瓣用戶像現在很多人離開知乎一樣早就離開了豆瓣,但是他們的影評還在,很多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而且一些大神們依然在活躍,還有很多留學黨能先人一步寫下某些電影的評論,例如國內要到明年才能上映的極速風流,排名前三的就有一篇評論比較詳細的介紹了兩位影片原型的傳奇賽車手,非常長知識。

使用人數多,名聲在外,高質量影評多,這已經可以構成很多人用豆瓣看影評的原因了,當然對普羅大眾來說,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那就是上面的奇葩們,豆瓣評分高的片子不一定好看,但是評分奇底的片子肯定是真的不好看,而這些爛片們卻為我們貢獻了很多精彩的評論,在此強烈推薦題主去欣賞B區32號的影評,當初我看的時候差點笑暈在寢室,甚至還有妹子表示為了推倒心儀的男生和他一起去看了這部海報看起來非常嚇人的片子,指望能時不時裝害怕趁機揩油,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麼多神奇的人寫的這麼多神奇的評論,對於我這樣低級趣味的人來說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寫到這裡,你看,又多了一個原因:雅俗共賞!有這麼多原因,為什麼不用它來看影評呢?

至於影評好在哪,上面也有提到,同時豆瓣上的影評們能從技術,人文等很多角度分析一部電影,甚至像知乎一樣,有很多人在裡面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環太平洋的頁面里甚至還有影片的特效人員寫的評論,從這種角度來說,豆瓣就是電影版的知乎了。裡面有些評論有多好,真的要自己去看了才會知道。


我最喜歡看爛片影評了,很歡樂~


形成的原因大概是有那麼一個圈子,大家都對電影有一定了解還有表達看法的能力,形成了一個固定小組,後來成員覺得高大上了就往外面推介,受眾增多宣傳到位之後更多有這方面能力的人就開始加入這個圈子,維護這個圈子,然後更多的推介大家也就熱衷了。
至於影評寫得怎麼樣,個人覺得在這個交流平台上還是有很多我喜歡的。比如讓子彈飛,我這種近代史實力基本掛科的人不加上高人的解讀我可能記住一句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當喜劇看了一遍就完了。影評水準肯定是有的,先看高票影評再追那種用你喜歡的角度剖析電影的人就好了。
雖然有很多不同觀點出現,有那種讓你覺得煞筆或者完全不能忍的答案,那是別人認識世界的角度,覺得有必要,就說兩句,沒必要不看那個人那種人的就是了。這點瑕疵還是容許存在的。
關鍵是有這個平台在這裡,總會有人在電影上能跟你達到共識。有你喜歡的電影,還有人陪著你一起討論那不挺好么。個人對豆瓣評價挺高的,瑕不掩瑜。


豆瓣好像也有專門提高評分的槍手,但是網名始終會比槍手多。豆瓣大部分都是清新文藝少年玩的,他們看的電影也會涉及到各個領域,所以在豆瓣上看看評分,評語 那麼基本上也都了解電影的口碑了。


產品氣質。

就好比,找館子的第一念頭就是大眾點評;買智能手機的第一念頭就是iPhone;學知識的第一念頭就是到知乎轉轉。


國內的營銷都是用叮咚來了原理,猴子跟豬說,叮咚來了,豬跟兔說,叮咚來了,最後大家都以為叮咚來了,


不需買票就能評價,許多上線電影充斥偏激跟風的評價還能被視作參考?
購票平台的評論按理來說才是看過的人才有發言權,更有說服力,真是不懂。
其實對於豆瓣來說,開始奠定影評參考地位或許是它災難的開始,有利益的地方難免會暴露人性的罪。


我看電影,首先到豆瓣看看評分,低於8分的基本不看,除非特別感興趣的,等看完電影,再來看看評論,就會對這部電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時候看著精彩的評論真是一種享受!


因為覺得有一定的權威性啊,可信度高,我看電影都是憑豆瓣推薦。有很多人,理解得很深刻啊,可以學到很多別人思考問題的方式。


比較合口味,就一直看


排除爛片,以免浪費時間!


豆瓣怎麼說呢 看有內涵的片子可以去裡面探尋更深層次的東西 豆瓣無論什麼電影 感覺點評很客觀中肯 好就是好 不好就是不好 所以看定影之前磕簡略去參考下 如果是爛片就不用浪費時間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喊山》裡面女主角的演技?
《霸王別姬》中張公公到底對小豆子做了什麼?
如何評價電影《小門神》?
哪些電影看過之後,讓你感到充滿希望?
人被咬了之後變殭屍這個過程是怎麼設定的?

TAG:電影 | 豆瓣電影 | 影視評論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