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少有科幻片?

早期還有油鬼子, 翻拍的金剛之類的. 80年代後就沒得很好的到繼承了


首先,科幻片有一個前提:一般都包含著基於某種科學而假想出來的元素,哪怕這個科學依據還不能被證實。那從這個前提出發,我們會發現不僅香港電影,甚至整個華語電影在科幻片這種類型的創作上都是非常有限的,而其原因在於科學相對落後的客觀環境。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美國人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完成登月了,而中國人現在還在探月階段。這種科技上的差距自然會影響到科學假想的深度和寬度,進而導致科幻文化的水平和層次。

其次,在文化傳統上,農耕文明的浸漬使得中國人缺乏探索未知世界或領域的精神與興趣。就像我們熟悉的具有幻想色彩的古典文學作品大多都是基於歷史事件的演義,而很少有對未來的或未知的假想。這一點也是導致科幻文化在華人世界裡普遍缺乏的原因所在。

第三,就科幻片本身而言,絕對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其實不負存在的,它一定是要和其他類型複合,比如冒險、動作、災難等等,但我們會發現,在這些科幻的亞類型里,除了動作片外,其他類型在香港電影里同樣比較少見或者說不夠成熟,這就導致科幻片的題材創作上非常有限,因此科幻類型很難發展起來的。

第四,在科幻片的類型特點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奇幻的科幻場面,而這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相對完善的技術支持。這對於以「短、平、快」見常的香港電影來說,這樣的製作方式是很難被投資人接受的。

最後,是對這個問題最關鍵的解答:就像前面所說道的,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里,對於幻想通常都是基於歷史事件的,因此雖然香港電影、華語電影在科幻片類型的創作上極為有限,但是我們有自己的「科幻」類型,那就是武俠片。黑爾曼在《世界科幻電影史》里對科幻電影的解釋是這樣說的: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由此來說,武俠片里虛擬的江湖世界何嘗不是一種科幻呢?


這個問題和「為什麼只有美國盛產科幻電影?」幾乎可以化為等同。

因為世界各地少有科幻電影的不僅是香港,歐洲同樣如此,其他地區就更別說了。在電影史上,德國表現主義原本是最有可能誕生大量科幻電影的思潮,科幻電影史上第一座豐碑《大都會》就是一部德國電影,但二戰讓整個歐洲電影方向發生了變化,都更加註重現實主義題材。科幻電影錯過了一個極好的年代。而美國沒有這些歷史負擔,美國的建國歷史短暫,這片土壤無論從社會體制還是文化建設,都需要新的事物奠定國家文化。整個大環境也就決定了科幻電影為什麼只有美國盛產了。

香港電影為什麼少科幻電影 @LENNON DONG 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文化的沉澱,是所有藝術作品創作的根基,東方文化的歷史素材本身就如同一座寶庫。徐克曾經說過,我們以為武俠片已經拍到頂了,沒有什麼可以挖掘的,但事實證明我們錯了。花拳繡腿拍多了,就出來了拳拳到肉的硬功夫,乾乾淨淨的江南范兒拍多了,就出來了《投名狀》的髒兮兮。這就好比一堆人面前已經有了一座寶庫,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去開山拓土發掘另外一座寶庫。


所有不談錢來談這個問題的都是書獃子。
因為科幻片要拍好必然投資巨大,在老美好萊塢絕對優勢領域跟它競爭,是不現實的。


從來香港電影有幾個題材都是註定票房毒藥的,一個是體育,一個是科幻,因為是人都知道不會比西片拍得好!有些拍著拍著就由科幻變魔幻,劉德華,黃秋生拍過一部陳嘉上的就是。還有一大票衛斯理倪匡的作品也是。


你見過麥當勞賣西式大餐嗎?沒有吧。第一它沒有大廚,第二它開在街邊賣的是便宜貨,第三它賣漢堡就足夠賺了,第四就算它賣大餐也沒人去吃,因為我可以選擇更好吃的餐廳。
(這個比喻並不嚴謹,但很形象)
香港也是這樣,受眾素質、自身拍電影功力(將劇本實現能力、導演能力、特效能力等)、經濟環境等都不適合做好萊塢式的大製作。彭發彭順兄弟算香港一線的特效人了,可是排出來的風雲2,特技是過關了,可那劇情和電影節奏能折磨死人…
註:"受眾素質"這點,不是指香港觀眾不喜歡看科幻片,而是指他們只喜歡好萊塢的科幻片。香港本土科幻片無論怎麼拍,無論拍的好還是不好,都會受到本土觀眾的鄙視。
這是奇怪的現象還可以引申至大陸電視劇。大陸無論怎麼拍清宮劇和抗戰劇,都會被噴一頭狗血。


你能想像一個大部分人民都是相信有外星人存在的國度,以及和大部分人民都是信佛插香的區域么,本身信仰方面決定他們的主觀思維定勢,在思維上兩地發展的趨向不同,就跟國內一大部分仇視日本喜歡看打鬼子一個道理,信仰影響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影響思維需求,思維需求決定現實產物,我是這麼理解的


首先,感謝邀請。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大背景環境:目前的香港電影還依舊處於低迷期,從一些小成本的情色電影盛行便可以看出來。會有多少人以高成本高投資來冒風險?
系統:從七十年代香港開始引進科幻拍片起,科幻類型並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拍片體系,甚至比起曇花一現的殭屍片都差了很遠。
投資方:在香港還是有人想要拍科幻片,可是對於香港這樣一個地小,市場窄,投資的多少,製作周期的長短,以及是否能賣座,在投拍之前都要予以考量。
製作人:商業價值使得一個製作人,對於科幻的熱情很可能因此而熄滅。並且,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很難堅持拍自己喜歡的電影。在此,向賈樟柯導演致敬。
以上是我的看法與大家分享,還請專業人士來批評指正。


窮,事實上,思想上是最主要的,眼界太窄。文化欠缺。有點過。不要罵我。


科幻屬於奇幻這個大類,東方的武俠也屬於奇幻。
西方的科技傳統發源於古希臘,壯大於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在北美更與實用實證哲學結合,發展到了科學主義的高度,在美國意識形態領域,也就還有宗教可以與之抗衡。
中國接受科學思想歷史很短,執政的意識形態壓制了社會人文科學,科技還停留在「術」的層面。有科技應用,沒科學思想。科幻沒有群眾基礎。


科幻嘛,沒有「科」,「幻」根本無從談起,看看香港人的價值觀,根本沒有任何對科技的熱情,要說貿易金融什麼的香港算的上流弊,科研,算了吧。再看看科幻片比較多的那些國家,哪一個不是科研力量在全世界數得上的?


人都有幻想做夢的需求,表現不一樣。有的地方科學文化濃厚,幻想的時候自然以科學為基礎衍伸,也就成了科幻。中國也不缺乏幻想,看看歷史上各種演義、各種神話,到近現代各種武俠、仙俠,到如今的蔚為大觀的網路幻想文學,各種各類的幻想可謂豐富之際。當然,即便從網路小說來看,科幻也是其中很不得勢的一種,很多冠以科幻名號的小說,內里還是神話幻想的底子,科學成分嚴重不足,奇思異想是很多,但並非從科學而出。我覺得科幻是這樣的局面,主要源於我國科學文化的不昌盛,科幻的文化土壤不深厚,也就不能怪科幻文化的不發達。


小投資拍科幻片競爭不過好萊塢大片


這是個悲劇。香港人很現實,沒有想像力,而且科幻電影投資比較大,也和當地的科幻氛圍與文化環境有關,香港都不具備。


推薦閱讀:

《無間道3》中為何設計楊錦榮被劉建明槍殺?
為什麼部分人認為喜劇港片的粵語原音比普通話配音好?
為何《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片頭的一片蘆葦盪和音樂讓人印象深刻?是否有電影學上的解釋?
如何評價杜琪峰的電影?
關於《無間道》的一些困惑?

TAG:影視 | 科幻電影 | 香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