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作角度來說,有哪些好「青春電影」切入點?


總覺得國內電影對於青春的關注,多放在「勵志」「熱情」「愛情」上

忽略了還有一部分人獨特的青春,「孤獨」,「邊緣化」,「自我否定」,「早熟」。

青春的負面。

亞洲電影里,對於「青春的負面」的描寫,日本和韓國電影做得稍微飽滿,題材也平均一些。

《莉莉周》可以在日本獲得很大的關注,撇開它可能過於文藝小清新的一面不講,還有它喚醒了很多人關於青春不願意說出來的東西。

那就是「羞恥」。


青春片的內容取決於拍攝青春片的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背景,在北美的青春片,關鍵詞是「舞會、酒、愛戀、性、社會團體、派系、信仰、種族、人際關係、衝突、文化」等,多數往往以爛漫喜劇結尾。而《美國派》、《留級之王》、《賤女孩》、《朱諾》等青春片則涵蓋嚴肅、惡搞、輕鬆、反思等多種風格。

回想那些美國的青春片,人設雖然呈現模式化,但性格多異:

圖1 美國青春片常用人設及關鍵詞

而國產青春片無一例外的走了國產電視連續劇的套路:曲折、複雜、虐心、矛盾。主要講述校園的青春美好以及走出校園的職場故事,情節關鍵詞多為高考、成長、暗戀、勵志、分手、友情、競爭及背叛、物是人非。且國產青春片的人設則相對簡單:

圖2 中國青春片常用人設及關鍵詞

甚至有人說,每一部青春片都要有一個被人欺負的善良胖子。如此臉譜化的人設成為青春片的標配,劇情也只是將各種元素簡單堆砌,難免給觀眾一種沒有誠意的感覺。

而目前成功的國產青春片,幾乎都不是皆大歡喜的結尾,《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無一例外都是回憶過去的種種遺憾,最終理性地接受現實生活,現在看來,笑中有淚彷彿才是國人認可的青春片路數。


青春電影,本質上就是在講一件事情——變成熟

可以講的故事有很多——
兩個人相愛,卻發現不得不分開
你的夢想生了根,卻發現為了保護她,卻要親手把她拔起
做著征服世界的美夢,最後發現自己只是一顆風中草
走到了夢寐以求的仙境,卻看到了背後醜陋的真相

你無語、否認、痛哭、癱倒,然後你安靜下來,開始接受現實
你變得平和從容,變得淡定堅毅

為了成熟,我們付出了各種代價,那段掙扎的歲月
就是青春


呼呼,因為自己的確寫過一個這樣的劇本- -so……想過一些這方面的事情
夢想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 容易引起共鳴點,這一類又常常是通過倒敘或者插敘來進行前後時間對照對比的。舉例《老男孩》
愛情的純真與青澀 這個是大部分青春愛情電影的主題,不多說啦
對未來的惶惶不安與對目標的追求 這種片子不一定局限於青春電影了,能夠結合一些現實命題,例如對於教育的思考,絕對會是打動人心的好片 舉例《三傻大鬧寶萊塢》《死亡詩社》

暫時想到這麼多,不定期更新


女孩和男孩從小一起長大,有一次男孩為了救女孩手掌划了一道大口子。

後女孩失明,由於家中變故,男孩遠走他鄉。

若干年後,女孩在街頭,被一個人從後邊拉住手,女孩一下子就知道他是誰。


想想自己十五六歲時候還能記起來的事兒吧,我覺得都是好的切入點,狹隘地說,在中國,青春無非就是暗戀、明戀、高考、友情、性啟蒙之類的,上課的調皮搗蛋、下課的追逐打鬧、放學後的秘密約會,友情和愛情的分庭抗禮,這也都是日韓、大陸,包括台灣青春題材拍爛了的切入點(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隻狗的大學時光》、《花與愛麗絲》等等),關於幾乎貫穿所有人青春的高考題材目前好像還沒見過什麼比較有意思的電影。

而相比之下,歐美青春電影可能會加入一些暴力、毒品或者同性元素讓國內觀眾看起來會有眼前一亮的新鮮感,或者性啟蒙更加強烈,比如去年的《壁花少年》、《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猜火車》等等。

或者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的專屬青春,例子就多了去了,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最後總結一下,說白了,青春的切入點很多,也很好找,要拍出好的「青春電影」還要看編劇的創作能力和導演對青春的理解以及把控能力。

另外,對青春電影受眾群體的理解也是至關重要,關鍵要明白自己拍出的「青春電影」是給哪一年齡段的人看的,是給中年人回憶青春?還是給青年人祭奠青春?或者是給當下正在享受青春的年輕人來讚美青春的,這一點很重要。


我覺得像衝破桎梏,打碎魚缸的片子,也可以是很好的青春片
青春的不安、焦慮、瘋狂、像氣球一樣脹大的理想和以自己為中心的想法都能在這種電影里得到體現,看的片不多,舉幾個我認為是這種類型的例子
2004《下妻物語》,1988《小偷》,2009《魚缸》,今年的《春假》,2011 killing bono
2010的《陵園路口》很有代表性
還有,私以為青春片不一定要拍年輕人,查理茲塞隆演的那部young adult,我覺得也算青春片,那種走不出青春的感覺讓人很觸動


國內的青春電影,天天就是談戀愛叛逆逆反懷孕打胎。。。這都是什麼鬼。知乎上有一個回答說得很對,大概是因為很多寫劇本的人,他們自己的青春就是這個樣子。

那我們來看看正常人的青春是什麼樣。

一個正常的,參加過高考的國內青年,整個青春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高考。每天上課寫作業準備月考等成績看排名,沒有周末沒有休息日,心中時刻有一個詞,高考。

會去和心儀的男生大談一場戀愛嗎?不敢。
會去和最好的朋友出去喝酒泡夜店嗎?沒時間。
會因為學習壓力大站在橋上/路邊大喊嗎?嫌丟人。

所以你看,狗血青春片里的橋段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沒發生過,讓我們怎麼產生共鳴。

但你能說這樣從來不出格的青春就無趣嗎?完全不是。因為我們把青春最大的瘋狂,都奉獻給了為前途而奮鬥。

青春的美,是課上聽不進去課時窗外的蟬鳴聲,是夏日考場上汗濕了的試卷,是每次考後放榜時內心的祈禱,是課間操體轉運動時假裝不經意回頭看見的他,是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校服上的陽光,是白花花的卷子,是放著書包的自行車後筐上系的紅繩,是厚重的五三,是食堂每天被吐槽的小炒,是高考結束後在茫茫人群中尋覓,生怕錯過一生的他的身影。

寫著寫著都覺得想哭呢。我們的青春,是裹挾在高考洪流中每個人藏在內心的真誠而質樸的情愫。

這才是真正的青春電影啊。


主要是一般人的青春,無非是校園,愛情,夢想,逃不出這個怪圈。稍微不一樣的,鈕承澤的艋舺算一個


伴我同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朱諾》(Juno)?
青春小說中特別經典的句子 對話有哪些?
如何評價梁詠琪和陳曉東的電影《初戀無限touch》?
殘酷青春電影該如何定義?有哪些代表作?
什麼樣的青春片才是如今國內需要的?

TAG:電影 | 影視 | 劇本 | 編劇 | 青春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