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人的英語就一定比較好嗎?


對於個體很難說「一定」的,但,相比較大陸人,香港人的整體英語水平較高就是了;但同時,香港人的英語水平因為種種原因在下降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大部分政府文書都以英文為主,英文長期是唯一法定語文,致使商業及文化教育亦長期以英文文書為準,中文直到1974年才成為法定語文。長期的英文社會環境讓大部分有一定教育程度的香港人普遍英語水平較高。

然而,2012年的一項關於英語水平的國際性調查卻顯示,全球54個非英語母語的國家或地區中,香港只排第25位,較2011年急跌13位,不單被排第12的新加坡拋離,也遜於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韓國等地,屬唯一退步的亞洲地區。

發生了什麼?

原因除了近年普通話冒起以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香港回歸後,前特首董建華推行「母語教學」政策,強制大部份中學推行實施母語(廣東話)教育,將全港大部份中學非中文相關科目的教學語言由英文轉為中文;只有100多所中學可保留原有英文教學。與此同時香港的八所資助大學和一所自資大學仍然以全英語授課。

結果,在「母語教學」政策全面推動後,十年內香港學生的英語質素顯著下降,引起許多香港市民的不滿和責怪。本人就曾不止一次遇上因該政策唾罵董建華的香港人,有人甚至怒指,該政策誤了香港一代人。

最終,在政策成效不如人意之下,2009年香港政府對母語教學政策做出「微調」,由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母語教學」面臨名存實亡的尷尬局面。

扯完了,再點下題,個人覺得,如果非要用個體作比較的話,用相似教育背景、相似職業身份的人來對比比較合理。比如說飯店服務人員跟飯店服務人員比,普通大學生跟普通大學生比,留學大學生跟留學大學生比。這樣。

參:
【1】調查稱港人英語水平下降 疑與普通話學習等有關
【2】香港語文


在香港呆了快10年的來說兩句。

香港人的英語學習方向和大陸人不同,口音和語法並不是那麼重要,更注重實用性。畢竟語言只是一個溝通的工具,互相能理解就行了


作為在美留學生,接觸到的香港同學和他們的家人挺多的,也經常去香港,所以大概講講自己的感覺

首先我覺得應該定義一下"好"這個詞,和誰比算好?比社會整體英文普及程度還是個人英文聽說讀寫水平?Native不比了,比比大陸吧

整體來講,香港人普遍的英文水平是比大陸要高得多的,分兩點:
1,香港作為城市來講,國際化程度高,你可以用英文在香港生活完全沒問題,包括基礎的生活和更高層次的社交,商業等活動,而同為國際化大城市的北京上海卻遠達不到這一點,即使絕對數量上英語使用者並不一定少
2,香港人畢竟還是把英文當做自己的第二母語的,回歸以前不必說,回歸以後其實也並未完全扔下,語言這東西用為上,在香港生活工作的人至少不會對英語有陌生感

但是我覺得香港人說英文好的,從學生或者年輕僱員來講,基本都有海外背景,很少有本土香港孩子英文非常好的,而且基於香港人說話強烈的口音,想完全說好那種非常地道的無口音英語,不出去留個學或者生活一段時間其實並不容易.我在北京在boston都見過很多即使是在大投行諮詢工作過的香港人英文很流利但是口音很重的,雖然不影響理解,但就"獨立個人的英語水平"來講,真是說不上很好.我反而覺得中國大陸學生如果沒有很頑固的四川,山東,或者湖廣口音,那熟練後的英文口語水平是要強於香港人的.

總的來說,香港給大陸居民英語好的印象的原因無非那幾個,官方語言,商業環境導致用的多,以及經濟發達所以居民海外生活學習經驗更豐富.


謝邀

首先對任何地方的人的標籤都是危險的。我一直強調香港人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香港是一個以移民為主要的城市單純說香港人並不能代表一種文化背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社會性的偏好,一種普遍的教育水平。


在殖民地時代接受教育的香港人是擁有不錯的英語,這可參考師兄@Tony Wong答案。而且年代愈久遠的英語水平要更高一些,要知道六十年代時,連中國歷史都是用英語來學的。在回歸之前,由於英語為主要學習使用的語言,是存在香港學生普遍比內地學生英語整體能力較強的可能性。(內地學生也是不可標籤的,城市跟城市之間的差異已經很大。)


但是在香港接受教育的人並不是香港人的全部。因為香港是一個以移民為主要的城市。
拿我自己來說,我媽是火紅年代的內地高中畢業生,她只識ABCD,而我爸是老三屆他英語能力不比我差。而我曾經在哈工大交換過一個學期,那裡有不少學生的英語能力要比我強。

用我媽來說,就可以說內地人都不識英文,用我爸來說,內地人英文都不錯,用我在哈爾濱學習時的經歷來說,我可能要結論哈工大學生英語能力要比港科學生強。


所以請免標籤


啥叫「一定比較好」?
有業務往來的香港律師,英文各種厲害,分分鐘的讓我覺得英文白留學了。
有在英國遇到的香港同學,在英國生活了快一年,平時交流都說不利落。
任何地方的人都沒有可能「一定」比另外地方的人英文水平好。
就像如下的問題
「北方的同學一定就比南方同學高嗎?」
很難回答嘛。


平均應該沒有多好,上層階層接受的英語教育還不錯,一般市民也就那樣了。想想香港的大學入學率才20%多,大部分只接受過中學教育的人,英語能好到哪裡?

此外,題外話:香港人所需的競爭力,並不在於英語。如果說殖民時期還能指望英語說得好可以在英國殖民當局那裡當個公務員,現在還有什麼用?全香港600多萬人,能出幾個律師幾個金融白領呢?除此外,有多少人工作上是必須有優異的英語能力才能勝任的?

一般的工作,英語講的再好,又能如何?現在不是1840年,英語好了可以當買辦。現在誰不會幾句英語?

每年移民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配額就那麼幾個,能不能過得去,恐怕關鍵還是職業技能如何,而非英語。


香港「佔中」發起者馬駿朗雖然揚言要將香港問題搬上國際舞台,但當外媒記者提出英文問題之後,他完全不知對方所云,須由其它記者為其翻譯成中文,而在滿口答允以英文解釋立場及回答問題後,不出三兩句又轉回粵語答問,令在場一眾外國記者哭笑不得。

新聞來源:
「佔中」者赴英駐港總領事館「請願」 現場混亂


謝邀。不一定,跟各人的文化程度還是有關。幾年前去香港玩,以為那裡人可能普通話講不太好,常常會跟他們講英語(比如商店、餐館),但發現不是總能交流得來,他們有時反而會主動跟我講普通話。


謝邀……沒有一定比較好,因為有個體差異,只能說總體比較好。總體比較好的原因是,英語是香港官方語言之一,定位也是國際商業城市,商業和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英語能力應該不錯。

ps:初中時看央視的希望英語大賽,有屆冠軍就是香港拔萃男書院的學生,長得很帥,甩開第二名很多分。記得很清楚,第二名的名字叫袁帥,成都外國語學校的。那屆的冠軍獎品是一個復讀機,囧死了,那時候電子詞典都有了啊。
pps:第二年,那個第二名的又參加比賽,拿了第一名。


如樓上答友所說,香港的普遍英語水平確實不如新加坡,但根本原因並不是香港推行兩文三語,而是兩地不同的人口組成。這兩個地方都是英倫價值觀,都以英語為上流,但新加披國民是三大族群: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這三個族群有著完全不同的母語,漢語、馬來語和印地語之中任何一個都無法成為全國通用語。雖然華人占人數比例最高,但中華文化畢竟沒有足以在海外塑造能與盎格魯-撒克遜價值體系比肩的影響力;而且考慮到漢語相對於英語的學習難度,在非母語者中大範圍推廣真的不現實。反而是共同的第一外語——英語最公平也最可行。而香港除了殖民者之外的主體居民幾乎全都是華人(除了極少極少部分的印度和東南亞人),粵語是全民母語,在這種情況下降低母語地位、通用第一外語的難度很大,人們缺乏動力。
另外,新加坡作為世界上最大兩個穆斯林國家包圍中的華人主體袖珍國,頗有風雨飄搖之感,被迫立國就必須堅決隔空對接西方才有機會生存,就像蒙古國在中俄之外尋求第三鄰國一樣。英語是立國之本,容不得商量,這危機感也比香港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目前香港的情況是:寫英文,說粵語。所有字面上的東西,包括政府、學校、企業里的所有郵件、通知和任何工作往來都是英語,即便有些領域為了便利用漢英雙語一式兩份(比如房產中介的租賃合同),也會註明如有任何字面歧義,以英文為準。而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是說粵語的,除了外國人或者在外國出生長大後回到香港的香蕉人在場的情況下;電視台也全是粵語節目。但有趣的是,雖然日常使用粵語,但港人日常用whatsapp等即時通訊工具聊天卻全都是打英文。這充分說明英文在字面上的絕對優勢。其原因,一是在意識上覺得漢語不正式、不精確;更重要的則是港人的漢語水平不夠好(不完全是被殖民的緣故,香港很多人口當初的來源本身就是文化程度不高的閩粵移民,沒有什麼中國文化基礎。新加坡也是這個情況,李光耀就和鄧小平談到過),不像大陸和台灣一樣可以比較可靠地運用經過和化和歐化後的現代漢語(雖然相對於西語也有語義不夠準確、邏輯不夠清晰的特性,特別是在學術領域很明顯,但畢竟在多數工作領域還是可以可靠運用的)。

當然,在大學裡除了中國研究相關的專業(中文系、歷史系、人類學系等)之外,所有課程都是用英語講授,即便是以中文教學立校的香港中文大學,也在多年前就演變為英文授課。我們平常與導師開組會時,大家一見面都是粵語或者普通話(因為有內地同學在)聊一下天,但一旦開始談研究和論文,所有人都自覺轉入英語。這一部分是因為香港和內地同學同時在場情況下用粵語或普通話都有失公平,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觀念上認為英語是工作語言和學術語言。

但我對香港英語使用最不適應的是他們區分母語和外語發音方式的能力很差,在粵語夾雜英語單詞時英詞的發音十分奇葩。母語夾雜英語本沒什麼問題,對香港人來說很多舶來概念都是首先從英語接觸的,直接拿來也很自然,但問題就是好好的英語不好好發音,英語從他們嘴裡說出來連親媽都不認識了。因為廣府話中沒有輕聲,所以英語的單詞重音成了災難,比如number,到了粵語里就變成了「那姆拔」,那個「拔」說得超重。類似的還有printer說成「普拎塔」;manager說成「買你扎」;USB說成「優埃死逼」;monitor說成「檬尼塔」……太多了,舉不勝舉,基本上尾音都發得特別重,非常難聽。有的多音節英語詞甚至被簡化成一或兩個音節後再用粵語發出來,比如security就把後面的-rity扔了,只用粵語發secu的音,幾乎像惡搞一樣。這也影響了香港人在全英語說話時的發音,很像日本人強行用片假名拼寫所有西語辭彙,結果發出來都是日語化的音。而內地人因為母語比較強勢,把母語和第一外語分得比較開,英語發音就是英語發音(當然是在發音學得正確的前提下),儘管水平一般,發音基礎卻要好不少,我是覺得這樣對兩種語文的運用都有利。至少我認為上海陸家嘴一帶的英語環境是完爆香港除金融中心外的一般地區的。香港勝在普及,我的印象是只有體力勞動者比如保潔員等工友不太會英語;做稍微有一點社會性的工作,比如宿舍管理員,都是會英語的,否則他給我們辦入住手續和寫通知都做不了。

利益相關:在香港上了三年學的大陸人。


香港人的英語也未必好,也經常能鬧笑話。

比如

出處見水印

@秦若逸


好是相對的。肯定比國內平均水平高,但離個人以為的一個好字太遠了。最受詬病的莫過於其香港口音。如果你在腦海里想像一個很搞笑的口音說英語的人,那不是印度人就是香港人了。引用一網友的話,Hong Kong is the top free financial centaa in the wold.

如果以我在香港呆了7年的觀察和體驗來說的話,香港人英語簡直是爛得一比。在香港居民這個群體中,英語水平依次遞減的是老外,ABC,海龜,港中科三大高校尖子生及內地生,銷售員,服務員,其他香港居民。


舉個栗子,2004年我第一次去香港,在的士上,我父親(不懂說粵語)與司機用國語聊天。幾句過後,司機說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我能跟你們說英語么?我英語說得比國語好。」


那些以為香港人說英語發音不好來評判他們的英語水平真是腦子進水了。香港的人整體英語水平比起大陸,台灣,日本,韓國好太多,不是一個級別的。當然你老是以你碰到的一些英語不是很好的香港人來比較,那你就是坐井觀天,夜郎自大。比如國內英語專八的人去找香港保潔聊英語,當然專八的會完勝,但人家冷不丁的說出一個詞,你也有可能蒙住。還有國內很多學生盲目模仿美音英音,自以為英語發音接近native speaker就是英語好了,你捫心問你自己,你能聽懂多少新聞,能參與多少主題討論,絕對不行。英語發音和辭彙多少與英語熟練運用程度那是兩回事。說到底,學中用,用中學,要比香港學生更多去用,香港的英語環境和意思比國內平常很多,他們會用,不會計較是不是裝逼,死記硬背只會英語越來越死板。


香港是世界經濟中心,國際化程度很高。如果普遍英語好的話,那種土壤是會出現馳名英語世界的英文作家的。
但是沒有。卻出現了馳名華語區的作家們。金庸、梁羽生、黃易等等通俗文化達人。

這就說明,香港屬於華語世界。
而在英語世界裡面的人,他們是不帶香港玩的。

香港人的英語水平如何呢?


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好,但是平均水平肯定高過大陸、臺灣、澳門。
畢竟150年英國管治
但我個人感覺整體平均水平比新加坡人還是差蠻多的
香港人英語水平可以達到一流水準的不超過10%,因為香港是典型的精英制和spoon-feeding教育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認為香港人的會話能力的確有改善空間,但只少我在香港是需要每學期N次的standardize test, term test and exam et
c.是需要會話的,而並非只有閱讀、寫作和聆聽測驗,另外,事實上在香港的英文中學,所有科目(中文、中史、普通話除外)的科目都是用英語授課,早會也是用英語進行,既然在學校凡事也要使用英語,在日常對話中當然會夾雜英語。香港的英語中平不一定比內地的好,因為香港現在有大量學校用廣東話作為授科語言,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說廣東話。By the way, my school"s morning assemblies are all conducted in English other than Cantonese , my schoolmates need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when we are in the school campus, as a result we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strategy.(The opinion above may involves a lot of grammatical mistakes hope you can forgive me )
PS.I am a secondary 4 student


就大學生來說,個人認為,英語說的好的香港人基本都有點國外背景吧,比如國際學校或是加拿大國籍或是在英國念過書什麼的。土生土長的大部分說出來都有一種區分度很高的香港腔,夾雜在廣東話里有種無縫銜接的感覺= =


在北京青年旅社遇到三位香港中文大學來清華交流的學生,他們表示從小被教育學習粵語和英語,不說普通話,其中一位女生還有一年的加州大學留學經驗,但其英語口語水平個人感覺只是我初中的程度,當然重點是她敢和屋裡的黑人對話而我不敢,這是關鍵,而我最後竟然逼的黑人用漢語和我進行交談.....所以他們的英語能力是敢說和從小說鍛鍊出來的


要看階級,香港是一個貧富差距,階級意識非常明顯的地方,九龍塘和深水埗明明相隔不遠卻像是兩個世界。
中產們的英語好不好呢,好的像native speaker,部分人就算有口音,但是辭彙和語料也絕對都是地道的,普通人也就和大陸學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少年們差不多吧。


推薦閱讀:

怎樣用一句英文優雅地罵人?
有沒有在國內條件下正在嘗試雙語養育的父母?
哪些瞬間讓你感受到翻譯之美?
Iceberg可以做男士英文名么?會被覺得很奇怪么?
你曾堅持背誦過哪些令你獲益匪淺的英文文章?

TAG:香港 | 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