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匿名者》(Anonymous)說莎士比亞只是一個劇院里的小混混,其全部作品都出自於一位貴族之手,但是迫於政治壓力無法署自己的名字示人。在學界是不是也確實有這樣的觀點?

若有,對於匿名者的身份,又有哪些版本?


有。
很惡搞的引用托福綜合寫作的講座部分。
有學者認為,署名為莎士比亞的作品展現了豐富的貴族風貌,法律知識,歐洲的文史地理知識。這些知識是不可能由歷史上記載的莎士比亞,這樣一個小演員所擁有的。
以擁有這些知識為標準,在歷史上的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中,最有可能寫作這些偉大的作品,且迫於政治壓力不能署名的人,應為培根。培根本身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長期混跡於英國上流社會;同時他常年從政。因此認為莎士比亞的作品非其原作的學者們大多認為培根是真正的作者。

當然這篇綜合寫作的閱讀部分則是逐一駁倒了演講者的觀點。恕不多言。

————————————————————————————

以上僅根據題目回憶,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除了莎士比亞,被質疑代筆的知名作家名單還有:肖洛霍夫、大仲馬、曹雪芹、吳承恩……哦還有韓寒、蔣方舟、天下霸唱……


陰暗猜測一下:無論出發點如何,質疑他人代筆,說錯了對方無可奈何——自證清白是不可能的事;萬一碰對了,名利雙收。語言終究是模糊而非確定的,想找證據怎麼扯不出了?而大眾也很樂於看到知名文人被剝皮的狼狽相。學者焉能不被驅動去研究?

如此一來,土壤早已培育好,就看哪個倒霉作家被瞄準了。


這屬於貨幣戰爭般的陰謀論。
只說一點就夠了,莎士比亞的戲劇是邊寫邊排練邊演出。這種近乎於公開的創作環境幾乎沒有造假的可能性。


對,學術界曾經有非常認真的研究和討論。在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的wiki頁面上
Edward de Vere, 17th Earl of Oxford,可以看到有一句 since the 1920s he has been the most popular alternative candidate proposed for the authorship of Shakespeare"s works.在最後這個鏈接中,有很詳盡的分析和解釋文學史學者和歷史學者的種種疑問。最新的研究是用計算機對所有莎氏著作做分析,但是pdf和網頁我看過之後都找不到了,只能告訴你結論並不浪漫。不過,我個人對這部電影還是很欣賞的,也有寫豆瓣評論總結。


無所謂,我們看到的,是偉大的流芳千古的作品,文學的偉大,無關乎個人,他是南派三叔也好,是郭敬明也好,是趙麗華也好。不管他是誰,他寫出了這樣的作品,他就是莎士比亞。


中國古代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以至於目前很多作者無法考證 學界存在爭論和分歧 具體就不列舉了 答者小妹妹太懶了


我認為有一定歷史依據。
莎翁作品所體現的許多都是需要必要條件才能寫出來,他的作品中描寫到許多關於伊麗莎白一世的事,但史料證明兩人甚至沒有見過面,且莎翁事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唯一一個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和遭受牢獄之災的詩人,在他的劇本中不乏對權高位重的羅伯特塞西爾的諷刺,所以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代筆,莎士比亞只是經紀人,當時莎士比亞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擁有做經紀人的最佳條件,真正的作者極有可能不是莎士比亞,他的十四行詩中有一句:我的名字將與肉體一起永遠埋葬(大致如此),《匿名者》有一些誇張但並非毫無根據。


無論作者是誰,名字只是一個符號,至少現在有這麼偉大的作品可供閱讀


上課的時候有提到,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在英國出現了「大學才子派」——一群在戲劇創作領域上具有開創貢獻的人。學界曾有人認為莎士比亞以一己之力能夠寫出那麼多巨作不太可能,認為是同時代大學才子派的作品。同時也有人懷疑莎士比亞的作品出自「馬洛」(同時代戲劇家、詩人)之手。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培根。
不過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本~瓊生寫了著名的哀悼詩,確定了他的身份。本~瓊生寫道:「他是時代的靈魂,我們所擊節稱賞的戲劇元勛。……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世紀。」
嗯。


這事兒真的說不清,整個電影就是沙劇的那種路線,但是陰謀論說的頭頭是道。我想說重要的是 給莎士比亞披上了這層奇幻效果的爭議,使得莎士比亞本人也顯得很莎士比亞了.......


推薦閱讀:

電影銀幕和電腦屏幕的大小區別是否會影響剪輯的學習?
怎樣看待王大陸的長相?
有哪些像「時空戀旅人」「怦然心動」這類的小清新電影?
電影《湄公河行動》中有哪些讓你難忘的台詞或片段?
《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對話的頻繁剪接給影片帶來了什麼影響?

TAG:電影 | 威廉·莎士比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