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青春片里的青春為什麼和現實生活中的青春彷彿平行世界?

現在的青春片一波接一波,小三,意外懷孕,各種生離死別大開大合,好像穿上一件白襯衣連衣裙住上一個上下鋪大學宿舍就青春了。要說追求戲劇衝突,相比之下我倒更願意看看《聽說桐島要退部》這樣平淡的片子。這樣的同質化和扎推出現到底有什麼意義? 避開這些刻板印象,就不能講一個青春的故事了嗎?我的青春過得太蒼白,沒有共鳴一定是我的錯啊。


就像青春類小說一樣,以一定的現實為背景,進行加工創作,這樣讓讀者既有代入感,又讓小說具有可讀性。所以,沒什麼好糾結,好的東西去欣賞,也沒必要去貶低其他作品。


瀉藥。

我想我們大多數人的青春都是再平淡不過的。

在高中時有做不完的題,睡不夠的覺。

對於男生而言:
幾個哥們聚在一起通宵打遊戲就像過了年一樣,逃課打籃球沒被教導主任抓到彷彿中了大獎一般,NBA誰誰誰又得了多少分真的好牛逼,隔壁班有個妹子總能讓你心跳加速,在這個躁動的年紀,沒有誰能成熟到不快進的欣賞完一整部愛情動作片。

對於女生而言:
"姨媽和模擬居然一起來了真煩人!"
"每次都說不學習卻每次都考的比我好你個心機婊!"
"我以後一定要瘦成一道閃電,亮瞎你們的狗眼!"
"XXX真的好帥哦,等我長大一定要找一個像他一樣完美的男人!"
"他怎麼這麼笨,怎麼還不向我表白,妹的你倒是快來向老娘表白啊,你表白老娘我就會答應你的啊"
"你這個XX到底會不會說話啊,TMD …,不行我要矜持 ……"

有老師家長沒完沒了的嘮叨,也有模擬考試分數變低的擔憂,最好的消息就是明天放假,最不好的消息就是體育老師沒來改成自習課。

不過那時候的我們是最充實最快樂的,在高考的壓力下,哪怕一點快樂也會被無限放大。

到了上大學,有對大學生活的好奇,有為了不掛科通宵K書的焦慮,突然發現周圍的同學住在一起早已不是新鮮事,小孩子對我們的稱呼也從哥哥姐姐變成了叔叔阿姨,仍記得因失戀喝到爛醉如泥哭暈的廁所,也曾在臨畢業前被導師天天催的論文愁白了頭,畢業就分手也似乎變成了一條萬能的定理, 看著照片上一個個各奔東西的笑臉和父母臉上加深的皺紋,就連中學時桌堂里看過的一本本小說也被拍成了電影,有點後知後覺的我們,覺得青春結束了。

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青春,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電影里誇張的情節,和很多青春電影里所表現的故事似乎很不一樣。

電影和現實原本就是平行世界,電影是一種可以渲染現實的藝術,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一樣的,有很少的青春電影備受好評(比如《那些年》)必定是觀眾在電影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更多的國產青春電影引發了不斷的吐槽,是因為千篇一律的狗血情節讓觀眾審美疲勞,不過製造商才不管觀眾的感受,無論電影好爛,只要有利潤當然就會拍。

更多青春電影的出現引發了大眾青年的青春回憶熱,除了掙了電影票,為祖國GDP做了貢獻外,無論拍的好壞,也算是幫助大眾宣洩了懷舊情感。避開狗血的情節,青春電影也可以不墮胎,不小三,不矯情,不生離死別,能更大的還原我們平常人真實的青春,比如《青春派》這樣的小眾電影,並沒有以當紅明星做賣點,也沒有能讓人起雞皮疙瘩的狗血劇情, 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你絕對可以在電影里找到最多的共鳴,不過票房卻遠遠不及那些以演員為賣點,宣傳做得好的青春片。


哎呦我擦居然被邀請了!
問廣大知友幾個問題吧!你們中有誰的爹地/媽咪在中小學期間學習成績永遠名列前茅的?你們的爹媽當年是班花班草么?籃球打得特棒么?或者智商突破天際么?滿足一條足矣。
小時候對父母有意無意的吹牛逼信以為真的我,還曾經去和同學炫耀,結果得到的反饋無一例外:哎呀我媽媽也一直是全校第一呢!
這麼多年來我從來沒去追問過他們故事中的真實有多少,因為我想我也逐漸變成了一個無意識吹牛逼的人。我會對我家老頭子講當年大學裡糾纏我的男孩紙們,還有高中時期那些因為我的遲鈍而錯過的好意。其實我也知道,這些故事裡加入了太多捕風捉影和斷章取義,但那又如何呢,膚淺如我還挺喜歡那個在回憶里開著掛的自己。
正在經歷青春的人,或許更想看到平凡的主角逆襲的勵志故事,但我國的青春片是拍給三十多歲的人看的,他們早已在一次次的回憶里給當年的自己刷上了亮粉色,可以心無掛礙地把自己代入到閃閃發光的主角身上,對他們而言,自己的回憶本就是發生在平行世界裡的故事,但這段回憶帶給他們的溫暖,或許遠遠超過了那些慘淡的真實。


編劇水平不行內涵不夠,導演只想掙錢。


蟹葯。時間關係不允許長篇大論的回答,有時間的話再來擴充。
簡而言之就是電影市場跟意識形態決定的東西。當8090後都進入了晚婚晚育的年齡之後總要有點兒什麼供我們無處宣洩的懷舊情懷來消費,你所見的青春就是大多數,就像我們不可能如一般的偶像劇里說的那樣突然間毫無緣由的失憶一樣,我們的青春確實沒那麼多大開大合,但是很不幸的,在我們的青春里讀的小說、看的電視里,那些都是很常見的情節,我們習慣用別人的故事來投射自己的青春,因為那些情節太過玄妙,所以當我們不再年輕之後,那些在青春里讀過的小說的細節就成了我們內心裡唯一認定的瘋狂。戀愛牽手親吻等等的行為,就算我們不曾經歷過,也像是旁觀過一樣,電影里的主角不是我們,可是當看到電影的配角時,或許我們比誰都有帶入感。
青春電影就這樣應運而生,電影製片人選擇那些我們年輕不懂事讀過的小說,將他們拍成電影,狗血灑了一地。
說到底我們懷念的到底不是墮過胎的日子,而是在有著晴好陽光的課堂上,讀著別人愛的瘋狂以至於墮胎的小說,他/她從窗前走過,你偷偷紅了臉的時光。
《聽說桐島要退部》不只是說的青春而已,一個人的突然間消失,拽動了整個學校原本脆弱的神經,整件事情像蝴蝶效應一樣被放大,又像等待戈多一樣的荒誕,日本人善於拍攝這樣帶著些許殘酷的青春電影,但是這些的電影講的不只是青春,還映射了整個社會。
中國人是不會把青春片拍成這樣的,相信我,青春片在中國賣的只是廉價的情懷。


瀉藥。
因為你不是這個類型影片的受眾。
受眾是那些對這種類型充滿了嚮往抑或是有過類似經歷的人。
有些人喜歡看抗日劇,有些人喜歡看韓劇,你喜歡嗎?


其實我覺得我的少女時代挺符合的啊 多多少少有聯繫的


謝邀 像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都差不多 一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才覺得有趣 這樣拍出來肯定沒有太多人感興趣呀 而拍成的電影的最終目的還是吸引觀眾賺錢啦 當然要有料才好看 so just take it


他們自己清楚的很,都是為了賺錢。


那些年才是我們的青春 墮胎什麼的呵呵噠


推薦閱讀:

從劇作角度來說,有哪些好「青春電影」切入點?
如何評價電影《朱諾》(Juno)?
青春小說中特別經典的句子 對話有哪些?
如何評價梁詠琪和陳曉東的電影《初戀無限touch》?
殘酷青春電影該如何定義?有哪些代表作?

TAG:電影 | 中國電影 | 青春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