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的語言風格如何才能體現在視聽語言上?除了旁白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以下觀點是從最大限度保留韓寒原作風格進行的闡釋。
我改過韓寒作品的一些段落,不好改,最主要的是文學語言向視聽語言轉換的難度,並且倘若你想在影像中呈現文字所表達味道,單純的「直譯」轉換是絕對不行的。
舉個例子,《三重門》中有一句話: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里。如果直接翻譯成視聽語言,就是一個人站在夕陽下望著遠方,或者是低著頭的特寫,可以是小光圈的剪影效果,抑或是再接一個比較開闊的大全,配上音樂。但文字傳遞給我們的是什麼,除了大家能想像到的畫面,還有一種戛然而止的文字閱讀感,承接上前文的鋪墊,情緒在本應該延伸的狀態下有些突然的畫上了句號。這種感覺是直譯所無法直接傳達的,視聽語言和文字語言是完全的兩個系統,後者能做到的前者必須轉換成另一種手法。
再之,韓寒的作品語感非常好,故事偏弱,很多東西需要腦補,這也是改編最不願意看到的。
即便是一個像《1988》這樣充滿情懷,讓人很有觸動的好故事,在具體段落中仍有非常多描述性的語句,這些都是無法直譯的。
倘若要將韓寒的語言風格體現在視聽語言上,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熟悉韓寒、和韓寒風格比較接近的導演或編劇,把他的東西揉碎了重新按照視聽語言的方式構建,打破原有結構。


韓寒在小說里追求的是一種「會意的幽默和諷刺」,一切都是靠讀者自己去體會,他不會解釋的,但是在電影和電視上,這點非常難做到。不過,黑色幽默跟這個感覺比較接近,所以我覺得寧浩這種擅長黑色幽默的導演比較適合拍韓寒的作品。
PS.
旁白是我個人覺得導演黔驢技窮或者時間不夠才會用的招數,鏡頭沒法拍明白,所以用旁白來解釋,非常渣的技能。可能某些影視劇會利用這種方法「貼近原著」,我敢說沒有觀眾會因此而買賬的。
話說回來,韓寒的作品本來就不適合搬上銀幕,如果非要這麼做,需要編劇重寫故事,切莫企圖貼近原著,否則死路一條。


什麼人說什麼話,學人說話,不要從話入手,要從人入手。
從語言到語言,是技術。
從個性到語言,是藝術。
如果樓主是像韓寒那樣的人,拍出來的東西自然具有韓寒的風格。
所謂功夫,不在於形在於意。
ps
以上回答對於樓主的問題很可能只是隔靴搔癢。
但是「韓寒的語言風格」這個命題太大了,樓主倒不如拿些具體的例子大家才好出主意。
pss
我覺得旁白太毀韓寒了。


三重門電視劇簡直就是敗筆。。。

但是後來文風有所轉變,敘事為主,其實基本上不需要旁白吧

風格其實我覺得比較適合彭浩翔在「青春夢工廠」(港名「av」)的看似隨意的手持風格,以接近寫實紀錄的形式去表現他荒誕的故事情節。

個人看法


我覺得韓寒作品中最適合改編成電影的還是《長安亂》,但是那些搞笑的噱頭真的拍出來就肯定不好玩了。你能想像電影的1/5是兩群人在那裡討論兔子和瓜的事情嗎?故事一直是韓寒的弱項,他的小說好看在你所說的語言風格,但是你看哪部影視劇作品是靠語言風格取勝的?即使是《圍城》,也得靠陳道明對方鴻漸的努力演繹才算在影視劇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我真的覺得,依靠鏡頭語言把韓寒作品的風格和節奏表現出來那真說明這是個很有功底的導演。韓寒的小說內容上出彩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節奏。 最好的例子是動畫版的【李獻計歷險記】和電影版的【李獻計李獻計】


靜下來心來,慢慢體會每句話,不要怕浪費時間,這樣你會感覺到很多,學到很多。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印度的電影都很長,幾乎每部都要接近 3 個小時?
現實中真的有那種直覺極為敏銳氣場強大自信的刑偵人員嗎?
如何評價電影《密戰》?
從劇情方面如何評價《小門神》和《大聖歸來》?
哪些戰爭片值得推薦?

TAG:電影 | 韓寒 | 一座城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