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和女人誰多?

感覺身邊的人都是生女孩就一直生直到有男孩,頭胎生男孩就獨生子女了。請用數據說話,又不是誰的父母都把女胎剪碎了扔掉


外國我不知道,在中國,必然是女人多啊。

但凡在一二線城市沒有房子,年薪不到30萬,身高不足1米8的的雄性靈長類人科人屬人種生物,通常是送快遞的、剃頭修腳的、做化學和生物實驗的……以及我這樣的廢物,這些生物年輕的時候叫小哥,長大了叫師傅。

但是不算男人。


如果問題的本意是問男女出生人數誰多,那麼答案肯定是:男人多。

因為正常男女出生比例是103-107:100,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如果又是問那種什麼多了3000萬的謠言問題,那麼答案是——

說了多少遍了,所謂的(適婚年齡)男比女多3000萬早就已經闢謠,根本原因是瞞報戶口導致。

第六次人口普查已證明:適婚年齡段兩者只差126萬。遠遠低於男女出生比例103-107:100的科學合理範圍。

退一步說,即便這個謠言是真的,男性真的多出3000萬,按我國人口基數,性別比也大約僅是105左右,符合國際通行的103—107的合理區間之內。

請女權癌學好科學常識,男女出生自然比例不是1:1,如有意見請去找「上帝」。信了女權邪教連科學常識都沒有了,也是可憐。

哦對了,女權癌現在已經不說3000萬了,改稱「6000萬」了,什麼時候破億估計也是分分鐘的事。

按道理說,女權應該痛恨這種謠言才對,我怎麼看女權樂得歡呢?只要能哄抬X價,吃個人血饅頭特爽是吧?但未來對城市女權不容樂觀,城市適婚都是女多男少,外地進城的妹子們對你們構成很大的競爭威脅,你們再天天噴男人,也沒用啊。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3000萬光棍」是數據推演發生了錯誤
  借著民間所謂的「光棍節」,「3000萬光棍」成了近期網路的熱搜詞。「光棍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說清的,我們只是想知道,與女性的人數相比,多出來的那些男人都是「光棍」?
  3000萬光棍?   真的有?   引子
  超高的男女性別比似乎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讓公眾倍感憂慮。
  挑起本輪「光棍危機」話題的是浙江財經大學一位教授的「雄文」,把「窮人可以合娶老婆」作為解決3000萬光棍問題的途徑,一時間網路嘩然,議論蜂起。
  無論是支持還是拍磚,共同的前提是認同中國已經存在或者在2020年之前即將出現至少3000萬「光棍」。
  但是,瀋陽師範大學人口學教授王立波和她的研究生周平梅的一項研究結論卻是:「3000萬光棍」不存在。
  人口統計的數據指向出現了偏差
  「光棍危機」一詞已經列為百度詞條,記者遍查了近些年網上關於「光棍危機」的各種新聞和言論,力求找出「3000萬光棍」一說的源頭。總結起來,大致有兩個跟「3000萬」有關的數字。
  第一個「3000萬」來自於2014年底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最新人口數字:「2014年末中國大陸人口13678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萬人,女性人口66703萬人。 」男性和女性人口數量正好相差約3000萬人。
  對這個數字,瀋陽師範大學人口學教授王立波的解釋是:從這組數字顯示的中國大陸的性別比為105.66,處於國際通行的103-107的合理區間之內,並不算高。而「光棍危機」的說法當中的「光棍」指的並不是所有年齡段的男性,僅僅是適婚年齡的男性。所以,這個數字沒有參考價值。
  另一個「3000萬」來自於一個推論,依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中國大陸出生性別比 11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別比118,就此推論出 「到2020年,將會有3000萬至4000萬處於婚育年齡的男青年無妻可娶」,甚至還有相當多的文章引用外媒的說法,認為中國大陸的性別比早在 1980年就超過了官方公布的數字,所以3000萬「光棍危機」已經出現。
  對此,王立波認為:根據出生性別比來推論各年齡組人口成年時的性別比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從理論上和邏輯上來說沒有錯,在大多數國家,因為沒有生育的限制,所以出生人口數量統計反映的是人口的真實狀況,以此來推論成年人口的性別比是科學有效的;但中國的現實是,30多年來所實行的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使超生家庭漏報和瞞報新生兒的情況不同程度存在,由此推論成年期的性別比也就存在較大風險了。
  王立波用一組令人匪夷所思的數據證明這一點:眾所周知,人口數量從出生開始就應該在死亡率的作用下不斷減少,雖然不同年齡段減少的比例不同,但總體上下降的趨勢是必然的。但考察中國大陸同一個年齡組在不同年齡節點上的人口規模,卻會發現,這個數字居然不降反升。例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0至9歲的男性和女性人數分別為11268萬人和10309萬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均有所增加,分別為11822萬和11020萬。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男性人數下降到11484萬人,考慮到這一年齡組男性的死亡率為每年3‰-4‰這個因素,這一數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數則繼續不降反升,達到了11358萬人,比出生時憑空多出了1050萬人。這些人,應該就是出生時漏報、瞞報的了。   適婚年齡組性別比並未報警
  既然上述的統計方法不可行,那麼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王立波引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數字進行比較:以中國大陸平均結婚年齡27歲作為參照,將適婚年齡組限在20歲至34歲這個年齡段,通過匯總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可以看出,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前和以後出生的人口性別比相差不大,甚至2000年和2010年的數據還更低些,2010年婚齡期的性別比為四組中最低,只有102。而這個數據,與日本2000年、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相比也是低的。
  2010年,我國20歲至29歲的男性人口總數為1.1484億人,同年齡段女性為1.1358億人,兩者只差126萬人,遠沒有3000萬人那麼大的差距。
  這個結論是驚人的,因為它顛覆了流行許久的一個觀點:在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的管控之下,很多家庭為了生男孩,用B超等手段檢測胎兒性別,使女嬰流產。儘管我國法律禁止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但這種情況仍然存在。
  按照王立波的研究結果,不僅超高的出生性別比並不真實,而且西方國家用以攻擊中國人權問題的 「大量女嬰被扼殺」的說法也並不符合實際。
  王立波這樣解釋從出生性別比到適婚期性別比的變化,她認為,中國具有男孩偏好的家長在生出女孩以後,並不是像人們想像得那樣把女嬰溺死或者拋棄,性別選擇性流產也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普遍,在儒家傳統文化熏陶中的中國城鄉,男孩偏好並沒有把中國父母的基本倫理綱常毀滅。更多的人是把出生的女嬰或者超生的男嬰以各種方式隱藏起來,這些被隱藏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總會以各種方式出現。
  中國的父母總體上還是善良溫情的,他們保持著男孩偏好,但也同樣愛惜女孩。
  「光棍村」和「剩女」一樣是婚姻價值取向所致
  雖然王立波的數據支撐非常具有說服力,但由「光棍危機」引發出的一系列令公眾憂慮能因此消除嗎?
  從這些年的相關文章中,最集中的憂慮就是「光棍村」的問題。有一篇報道專門講述了記者在貴陽某村的實地調查,2100多人的村莊就有290個光棍。
  如果3000萬光棍並不存在,光棍村的問題又該如何解釋呢?王立波認為,從社會經濟地位的階梯形婚配模式上看,女性擇偶往往選擇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男性,而男性則傾向於選擇比自己地位更低的女性,所以,即使婚齡男女不存在性別失衡的問題,同樣會有被婚姻市場擠出的人——剩女和剩男。 「剩女」主要存在於城市,「剩男」主要存在於偏遠貧困的農村和城市的貧困群體當中,這應該是 「光棍村」產生的主要原因。解決 「光棍危機」,最終還是要靠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素質的提高來實現。
  採訪中,記者產生了一個疑問:王立波所做的研究依據都是官方公布的數字,為什麼根據同樣的數字所得出的結論會如此大相徑庭呢?王立波對此也有困惑:其實,在人口學研究者當中,持她這種觀點的人有很多,但網路上卻較少見到。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長鄧希泉發表於2014年初的一篇文章認為,近年來,關於剩男剩女或性別比問題的新聞,總是能夠強烈地吸引公眾的注意,這些貌似充滿社會問題意識的新聞報道,似乎並沒有對此問題的解決產生多大裨益。相反,這些缺乏科學分析的結論,往往造成了社會和公眾對性別比問題的一些誤解。
  鄧先生的這篇文章同樣被網路世界忽視了。
  看來,網路更加偏愛充滿「憂患意識」的標題,「3000萬光棍」顯然更符合傳播學的某些規律,因此形成了一個「沉默的螺旋」,將那些理性冷靜的聲音給淹沒了。


補充一下,鄉村地區男多女少不僅僅是因為女嬰非正常死亡,還有女性自然向大城市流動的關係。我認識好幾個娶了低階層大美女的城市中產男孩,鄉村美女向都市流通,都市剩女不會迴流鄉村,所以即使性別比趨向正常化,農村男也難娶妻
————
一二線城市女多,因為男生看不到買房希望就會攢一筆錢回老家買房,很少看到漂在一線超過35歲的男性。但是女的本身沒有買房傳宗接代的壓力,相當一部分外地女留在一二線,找份白領工作即使不結婚也能養活自己。
廣闊鄉村地區,男女比例很懸殊,一個不殘疾外表沒大毛病的年輕未婚女,身後跟著二三十個小夥子等相親也是很正常的,傳說中幾個兄弟合力娶回一個媳婦也存在的(不是共妻,就是為了不絕後),甚至已育離異女也相當搶手(省彩禮)
綜合來看,剩女多是真的(一二線剩女多),男多女少也是真的。


有知友竟然認為「頭胎生女,就二三四直到生男」的模式能夠改善人口比例。
好險我學了統計學和概率論,不然真信了。


根據姜濤著的《人口與歷史》,中國歷史上明顯地呈男多於女的高性別比,每100名女性,大約要多出十幾名男性,用現代人口學的術語,就是男性別比大約11X。以下是節錄原文:

脫苦海的文摘【歷史】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歷史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歷史】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韓國廢除漢字對於韓國是種損失嗎?

脫苦海:如何看待高產農作物對中國人口數量的影響?馬鈴薯的傳入是明清人口爆髮式增長的直接原因嗎?

脫苦海:為何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迸發的時代,?

脫苦海:有哪些世界歷史冷知識?

脫苦海:如果把戰國時代的勢力範圍套用在現代中國,哪國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路過看一下,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
糾正一下樓上的一些缺乏人口學常識導致的混淆。不知道為什麼不能評論,所以直接回答了。
出生性別比和性別比是不是一個東西?當然不是一回事。按照純隨機原則,出生性別比應該可以保持在103:100到107:100之間。假定某國某年出生性別比是106:100,那麼該年出生的孩子在成長到20歲的過程中會不斷有人死亡。到了20歲的時候,同期群男女比為1:1。這是出生性別比,性別比是另外一個概念,是全國人口的男女比。由於在幾乎絕大多數年齡段男性死亡率均高於女性,所以在一個出生性別比理想地穩定在106:100的國家中,20歲以上所有年齡段的女性都是高於男性數量的。大家可以去看一下60歲以上的人聚集的地方,老太太可以佔壓倒性優勢。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的性別比是女性要略高於男性的,或者說是1:1,如果男性高於女性,就屬於不正常的範疇了。
第二點,當下溺棄女嬰的現象已經基本上杜絕了,還在拿這個事情出來說事的主要就是懟男人的女權癌了,用的數據基本上也沒有可靠來源。但是有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把B超成為先天性別選擇,那麼還有一種後天性別選擇,包括女孩生病不給看病,對女孩的歧視等,導致的女孩死亡率偏高。上面已經說過,男性幾乎在所有年齡段的死亡率都高於女性,也包括幼年。但是在中國出現了另一種狀況,那就是2-4歲女性死亡率高於男性。這在世界上有統計的國家裡面都是很罕見的。該研究出自李樹茁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目前已經在某些地區開展社工介入了。有興趣可以上知網搜下他的報告,我比較懶所以不貼圖了。
關注了人口學標籤之後看到很多沒有人口學常識的人在用一些對複雜指標體系的簡單化理解在答題,感覺很心痛,我國的人口學科普工作尚需跟進啊。


中國青年網曾報道過一組數據~
2015年的時候我國男女人口差是3366萬,男多女少。
自然情況下,出生性別比介於103-107,就是說每出生100女嬰,相應有出生103-107個男嬰。
中國出生性別比在1980前基本正常。
1982年為107,之後迅速攀升。
1990年為111.3,2000年為116.9,2004年則高達121.18,2008年後有所下降,但仍然徘徊在117左右。
那麼這麼多年的平均值是多少?
從1980年到2014年,中國一共出生了6.75 億人,這34年的平均性別比例是114.7,按照性別正常比例推算,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000萬。


工作原因,無法從數據上解釋成年男女的人口比例問題,就從孩子來說說吧。

先說身份。
我:沿海某省份兒科醫生。
同學A:當地婦幼保健院產科醫生。
同學B:當地衛生局工作人員。

結論:一直以來男多於女,開放二胎後比例有所緩和。

數據來源:
1、醫院兒科住院部(說是住院部,其實有三層樓,收治病號二三百人)男女比例。
2、A提供的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新生兒男女比例。
3、B提供的三網篩查(她們衛生局似乎每季度要去醫院統計新生兒性別比)數據。

1、一直以來男多於女,這是我們三人的直觀感受。
據B講,上報的新生兒性別比都是經過層層美化的(具體操作步驟不祥)。她親耳聽一個社區負責這塊的醫生說工作難辦,性別比明明高達119多,工作要求卻只有110(大概是這個值),達不到就扣醫生的錢。
2、開放二胎後,出生性別比有所緩和,這是A的結論。
原因一、高齡產婦追生二胎,一般只要懷上,無論男女都會生下來,不存在B超選擇性別的情況。
原因二、現在養女防老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頭胎男孩的家庭選擇再生一個。一般也會查性別,是女兒的歡天喜地,不是女兒的雖然唉聲嘆氣說自己沒福氣,但一般也會生下來。

長久來看,隨著城鎮化進程,老一輩人的去世,人民群眾思想越來越務實,新生兒性別比例會趨於正常。


近年來有一條廣為流傳的謠言就是,未來女人矜貴,全國會有幾千萬男人打光棍。但另一方面是,剩女問題嚴重,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於是網上出現不少認知障礙:這個社會真的是男多女少嗎?
    
    
那麼實際上中國大陸到底是男多女少,還是女多男少呢?
    
    
對於情況一,即統計數據男多女少,通常的解釋是,由於計劃生育+傳統生子觀念+B超的應用=很多女胎被打掉,於是導致出生性別男多女少。
    
    
儘管藉助B超打掉女胎的情況是有,但絕對不會太普遍。相反很多人生了女嬰卻沒有報戶口,沒有納入統計數據。兩者相互抵消,男女比例其實是大致相等的。統計數據雖然是男多女少,然六普顯示適婚年齡段兩者只差126萬。  
    
B超是90年代中期開始大規模應用的技術,要說有影響,影響的也是未來的適婚人群(現在20歲以下年齡段),統計數據也是指向這個年齡段,那麼之前呢,即90年代之前出生並且已經開始計劃生育,現在20-35歲的適婚年齡段呢?這就是情況二,即大家感受到的剩女問題。事實上,中國近年來男女比例在急速下降,從二十年前的119:100下降為108.6:100,這已經說明每年新出生的嬰兒中,女性可能已經趕超男性!
    
  剩女問題,無需多說,絕對比剩男問題嚴重,看看婚介機構的性別比例,看看你身邊急著找對象的大齡女孩的比例,就非常的清楚。我要說的是,這是性別比例(自然結構失衡)的問題,而不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女青年的絕對數量要多於男青年。
    
    
很多人從社會結構上找原因,但我認為,社會原因不會造成剩女多於剩男的現象。因為如果性別比例是相等的話,社會原因造成有多少剩女,就會造成有多少剩男,不會剩女多於剩男。


我身邊看到的超生家庭的普遍現象是,頭胎生女兒就繼續二三四,直到兒子出生,頭胎生兒子最多再生一胎,然而女兒大多是不報戶口的。所以真實情況很可能是女多男少,但差距不大


根據6普數據,適婚男性多200萬不到。
b超流產的女孩今年最早也就18歲還沒進入婚姻市場撕逼呢。所以現在的男女比例是自然條件下的男女比例。
在男女人口流失上其實也是差不多的,畢竟女生嫁去美國的難度也肯定大於只要20萬就能買回家的東南亞新娘。
社會喜歡關注剩女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看來沒有房子的男人已經不算人了。_(:з」∠)_


肯定女人啊,
和平期,
不對,戰爭期,
比例更高,
和平久了呢,
女性平均壽命普遍高於男性2到5歲,
怎麼比?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表3-1(單位:萬人)

該資料匯總的是大陸實際登記人口數據,不包括漏登人口、現役軍人、其他。事後質量抽查,人口漏登率為0.12%。


可能回答不是很符合題意,看看就好
大一的時候我一直以為男女比例失衡是很嚴重的,畢竟適齡的男的比女的多3000萬呀,3000萬什麼概念,四捨五入一個億男的要打光棍呀,你說可不可怕!
直到有一天跟社長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社長說了一句「3000萬很多嗎?男的可以找歲數小的呀?」


媽的,茅塞頓開說的就是這種吧


女人多。
因為現在的擇偶條件里,好多都被不是男人。

這就很尷尬了


影響性別數量的因素:

1.宗教思想,部分地區重男輕女或者重女輕男嚴重(指部分發展中國家),棄嬰溺嬰墮胎都會影響男女比例失衡。

2.戰爭,東歐的部分國家女多男少是在戰爭中導致的。

3.疾病,血友病男性的可能更大(遺傳),部分國家會選擇人工干預性別使新生兒都是女性。

4.變性手術,極少數人會選擇這種方式。


如果只是採取題主說的辦法。實際上不會出現男女比例失調。但現在不是這樣。實際肯定是男多於女了。


這個問題除非利用大數據精確計算,不然就無聊(&>ω&<)了!
(;`O′)o12345本質上和「整數和偶數哪個多」沒有(&>﹏&<)太大區別!
感覺以前報道太片面了,男女比例沒那麼誇張,以前重男輕女並不代表生了女兒就不養,身邊就有家裡幾個女兒一個男孩的例子。至於以後,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小夫妻的素質和能力的提升,觀念的改變,現在不管男孩女孩,都受到家裡的喜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2015年 男性70414萬人 女性67048萬人

3000W剩男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


推薦閱讀:

如果男人也來月經,世界會是怎樣的?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吃溜肥腸熘肝尖炒腰花?
跨性別是後天形成的還是天生的?
那些老了的偽娘與mtf,生活是什麼樣的?
知乎上有哪些大v經常被搞錯性別?

TAG:性別 | 性別比例 | 人口 | 計劃生育 | 中國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