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是如何讓自己的作者電影獲得不錯的商業成功的?

不知道總在法國得獎,總有幾個性感明星,加上長期培養的一群文藝青年fans,都算不算伍迪·艾倫電影的賣點?還有哪些非電影專業人忽略的成功點?


謝邀。但我不覺得猥瑣老頭的片兒商業上很成功,《午夜巴黎》是票房不錯,但那已經是老頭票房最好的片了。老頭這幾年的作品,賽點預算15m,北美票房只有23m,全球票房只有西班牙和義大利稍高,加一起15m左右;《卡桑德拉之夢》預算13m,北美票房1m都不到,全球票房幾可忽略;《怎樣都行》,預算15m,北美票房5m左右,全球票房不詳,反正沒有單國能朝過1m歐元的。所以,不如先考究一下老頭的片是不是真的票房成功吧。獨立片的票房我沒有專門研究,或許跟其他獨立導演比,相對票房他算不錯的。但絕對票房數字,實在不能算太成功。以上票房數字均來自imdb。
順便附上不同年代伍迪艾倫電影的票房,有多有少,總體不高:
Every 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1972)預算2m,北美票房18m
Sleeper(1973)預算2m,北美票房18m
Love and Death(1975)預算3m,北美票房20m
Annie Hall (1977) 預算4m,北美票房38m+
Manhattan(1979) 北美票房接近40m,瑞典票房4m+克朗,成本不詳
Zelig(1983)成本不詳,北美票房12m不到
Hannah and Her Sisters(1986)預算6.4m,北美票房40m+
這幾部算是比較高的。

Broad Danny Rose (1984) 預算8m,北美票房10m出頭,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1985)預算15m出頭,北美票房10m出頭
Shadows and Fog(1991)預算14m,北美票房2.7m+
Bullets Over Broadway(1994)預算20m,北美票房14m不到
Mighty Aphrodite(1995)預算15m,北美票房6.7m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1996)預算20m,北美票房10m不到,全球票房16m(不含美國)
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2001)預算26m,北美票房7.5m不到


謝邀。
伍迪·艾倫的電影悶騷吧?悶騷的本質還是騷,「騷貨」本就有市場,而且這貨還有水準,也看得通透,肯用明星,不是說票房炸彈那種,但肯定是自身有獨特吸引力那種,電影拍得好,有口碑也有賣點,商業就能保持。當然這點的前提是人家的電影市場夠包容夠支持,上畫後能占的銀幕數見得人,也當地足夠多的人願意也習慣了掏錢去電影院看「非大片」而不是在家裡等下載。


不同意悉尼紙箱童鞋的看法,事實上,伍迪早期那些使他聲名鵲起的作品——《安妮·霍爾》是其代表,大多都是票房和口碑俱佳的作品,但那時候的伍迪電影和現在他的那些為人津津樂道的「作者電影」是不完全相同的。那時的伍迪電影,吸引觀眾的點多是那些層出不窮的美式段子和他喜劇化十足的表演以及導演天賦。缺乏作者電影慣常所應當具備的深邃思考和深層次焦慮,電影也絕不沉悶和讓人不知所云。一句話,早起的伍迪是不拍那種讓普羅大眾看不懂的電影的。
但伍迪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存在主義者,存在主義者自身不可避免的不安全感讓他的電影在80年代有了極大的轉型。伍迪自己最喜愛的影片是那本向費里尼致敬的《星辰往事》,就非常接近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作者電影」范兒。片段化的鏡頭,跳躍化令人意想不到的敘事,略顯沉悶的氣氛,甚至還刻意減少了他賴以成名的那些喜劇「段子」的比重。也正是從那時候起,普通觀眾發現伍迪的電影開始看不懂了,而最早期的那些鐵杆伍迪粉也正是在那時候形成。
進入個人創作成熟期的伍迪,逐漸從「作者電影」或者說深沉電影的極端中走了出來,重新肯定了早期的喜劇天賦,試圖在思辨和取悅觀眾之間找到平衡。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伍迪開始更大規模地把視野從美國本土投向了歐洲,開始創作一系列「他眼中的某國、某城」的電影。但即便是完全意義上的獨立創作(故事、劇本、導演有時甚至是主演一肩挑),但卻很難認為伍迪這一階段的作品是那種我們慣常語境下的「作者電影」,因為感受多於思考,永遠不孤立觀眾(事實上,伍迪的很多作品都是與觀眾對話式的),中產階級的生活氣息十足。
所以我覺得這問題可以這麼回答:伍迪的確曾經有過一些嚴格意義上的「作者電影」,在那些作品中他試圖表達很濃厚的對世界的看法,但很遺憾,那些作品的商業推廣並不成功。伍迪更有不少就投資成本來說商業回報很豐厚的電影(一直不賣座的自然也不可能有那麼高的產出率拍了幾十年電影),但卻很少和他的「作者電影」重合。


接地氣


愛意味著受折磨。為了不受折磨,你就不要去愛。但又會受到無愛的折磨。所以愛是折磨,不愛也是折磨。折磨就是折磨,為了快樂還是去愛。於是快樂也成了折磨,但是折磨使人不快樂。所以為了不快樂,你就要去愛。愛帶來折磨,因為太多的快樂而感到折磨。
我想他自己說的這句話,可以看作是他電影的精髓吧!引的無數男女不斷的追尋答案於他的電影中,便也就不斷的看老伍的電影了。影片中的情感可以完美的與觀眾產生共鳴,可能也就是最好的商業手段吧!


參考王家衛
1不缺明星
2不缺看點
3文藝青年知識分子觀眾群固定
4獎項與口碑的成功利於發行與收回成本


伍迪艾倫曾經說:「法國人對我有兩個誤解。第一、他們僅僅因為我戴眼鏡就認為我是知識分子;第二、他們總以為我是藝術家,因為我的電影老是賠錢。」
伍迪艾倫電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自身經歷的投射以及思考,但從總體上來看並不晦澀難懂。伍迪艾倫電影的主要觀眾群體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而伍迪艾倫自己也正是這樣一個群體中的一員,他們對於老頭兒在片中的隱喻、諷刺及幽默等能夠有較為貼切的理解。且中產階層在美國佔有較大比重,尤其是在觀影人群中。而伍迪艾倫自身的喜劇天賦也為原本沉重的思想(如存在主義)裹上了一層糖衣。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電影票房 | 伍迪·艾倫WoodyAllen | 作者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