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 )中,13 區那一段在表現什麼?

電影 &< paris je t`aime &> 中 ,13區法國理髮師預見中國髮廊女老闆那一段是香港導演杜可風拍攝的, 但是看了以後覺得不明白導演在表達什麼. 感覺只是單純的堆砌關於中國的意象.是我沒看懂么?


我想杜可風想表達的東西應該是差異化帶來的美,也是目前中國導演們大多想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前幾年張藝謀發了瘋一樣的做大片,期待能捧回個小金人的行為一樣,金色假髮,濃妝艷抹的妝容,這些都帶著強烈需要人認同的感覺。

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國外的人來講,其實四處都可以看得出中國人在異鄉土地上求生存的樣子,可以改變容貌,髮型,口音,名字。但是很多時候事實的情況是這樣的,你改變了上面的東西也未必能夠改變中國人骨子裡的本質。舉個很簡單的例子,05年去巴黎13區的時候,是看得到下午bar裡面人頭攢動的廣州潮汕移民的身影。下午茶也許就是他們很難割捨的習慣,或者說,這個時候能讓他們忘記自己身在異鄉。

13區經過長久的治理後已經遠遠不像以前那副樣子,現在房價有些還要比瑪萊區的要高。學潮時期的移民的第二代儼然已經長大,他們大部分已經融入當地社會,所以漸漸的學潮時代移民們的身影也會漸漸老去,和巴黎傳統奧斯曼布局和風格的街區不同,13區是有著較少高密度高層住宅的區份。其實也成為一種象徵。

杜可風作為一個在香港這個大雜燴的區域內成功的攝影師,對於整個畫面的構建和細處捕捉很得心應手,幾個場景的選擇也相當到位。但是對於要體現的東西拿捏的就不是特別准,只能讓人感覺到他想說這個,但是說不好的感覺。


發生在十三區的故事,是香港導演杜可風以西方人的視角,對中國文化的致敬聲援,也是一種文化體系對另種文化體系的態度。

法國造型師初來乍到時,鏡頭所展現的是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符號式的理解: 語言不通,黑髮,旗袍,《天涯歌女》,麻將,功夫女郎,宗教(喇嘛)。他離開時,卻已是一番新天地。以下是對兩個變化意象的理解:

1. 語言:功夫女郎接地氣的法語是劇情需要,其他中國人的語言才是琢磨起來有趣的地方。故事開頭造型師向一個大媽問路,大媽嚇得手裡的東西掉一地,警惕的嚷嚷起來。無獨有偶,電影《天使之城》里也有這樣的鏡頭,尼古拉斯凱奇跟中國大媽說句excuse me,就把人家嚇得倒退三步。這是西方人眼裡的一部分中國人,因為無知充滿警惕與自衛。不過到片尾,我們中國姑娘已經會用N種語言說我愛你了,不失為一種進步。這與四五十歲的中國女人反覆堅持中文的「我愛你」形成對比,是否象徵中國姑娘的愛情觀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連談情說愛,我們也可以出離國界線很遠。當然,老外如何用一杯咖啡的時間搞定部分中國女人,那是另外一碼事了。

2. 發色與服裝:西方人(包括西方女人)覺得中國女人的黑髮很美,中國男人也如是說。短片最後,功夫女郎拿著自己一頭金髮的照片問髮型師,你更喜歡我這樣吧,老頭指指姑娘的一頭黑髮,堅定的說,你這樣更美,並敬重的吻了她的肩膀。這是導演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最大肯定與惋惜:你本來就很美,何苦對舶來審美照單全收,把自己改的面貌全非。傳統中國文化里固然有需要摒棄的東西,可也總有一些需要堅持的。法國造型師來的時候,路過一場選美比賽,佳麗都裹在旗袍里,而他離開時,大街上的中國姑娘頭頂金髮,穿夏威夷風格裙子、迷彩服等等。金髮、夏威夷裙子、迷彩服,是以美國為典型的侵略型文化的縮影,類似的還有日本動漫、AV文化。短片里的中國人開放了,與時俱進了,沒有了拒絕新鮮血液的執拗(髮型師剛來時,功夫女郎固執己見:他媽的,亞洲人有什麼問題,我們沒有問題,你才是問題。估計林則徐主張洋務運動時,也被罵過類似的話),卻唯獨不再堅持自我。可可香奈兒風格永存,法國女人風格永存,古典以及歐洲奢侈品T台上的中國女人,風格永存。


首先,編劇和導演都不是華人,實際上是放映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但杜可風非常了解香港,可以算半個香港人,於是很多人覺得拍出的東西味道不對,這一段主要講述東西方文化在法國碰撞與融合,運用了導演自認為中國的元素,包括中國女性的柔與剛,中國式的色彩以及中國社會在十三區的融合,事實上在西方人眼中更加習慣把亞洲人看作一個群體去研究,所以十三區嚴格意義上講不僅僅是中國。


不知為何,看完覺得難受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內地男童香港街頭大便引發衝突?衝突背後反映出什麼深層次的問題?
如何評價 #Twins #LOL 12.31-1.4紅館演唱會?
香港報刊都是八卦娛樂嗎?有沒有類似大陸《南方周末》這樣的嚴肅報刊?
香港的前端開發崗位就業情況如何?
請問去香港旅行有什麼高質量的畫廊美術館博物館或藝術街?

TAG:電影 | 香港 | 導演 | 杜可風 | 巴黎,我愛你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