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時昭勛閣二十四功臣的二十四位兩宋將相的入選標準有哪些?

他們的入選的資格和其他名臣名將未入選的原因各是什麼,這一事件的時代背景又是如何?


謝 @李東嶽@Agoni 兩位邀。

昭勛閣二十四功臣是有的,先前回答的各位知友也給出了明代人張岱《夜航船》里記錄的入選名單,但是這個名單是否準確呢?
我們來查一查。

《宋史·卷四十一·本紀四十一·理宗一》:

(寶慶二年三月)戊寅,詔太常寺建功臣閣,以「昭勛崇德」為名。

《宋史》理宗本紀關於昭勛閣只有這一條簡單的記錄,沒有入選人名單,甚至連多少人入選都不知道。
我們再找找別的。
除了剛才的《宋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宋會要》。可是目前的《宋會要》是清代人從《永樂大典》里輯錄出來的,是為《宋會要輯稿》。但是這個輯稿恰恰缺了理宗朝的會要……
作罷。

還有沒有其他書可能記載這件事情的呢?我又去翻了清代人畢沅的《續資治通鑒》。找到了這麼一條記錄:
《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三·宋紀第一百六十三》:

(寶慶二年三月)戊寅,詔曰:「朕近召游洚,見於便殿,詳覽二疏,因加訪問,議論正大,指證明切,有益於君德治道,聳聽嘉嘆!可特與改合入官,仍除館職。旌忠讜以導敢言,乃朕志也。」先是洚以浙西提刑司幹辦公事召為太學博士,尋為秘書郎。
詔太常寺建功臣閣,繪趙普以下二十有三人,以昭勛、崇德為名。

比剛才強了一些,我們知道了入選名單的確是24個人,並且是以趙普打頭的。
然後又查了《宋通鑒》等書,記載大同小異,都是趙普以下23人。不過南宋私家筆記《夢梁錄》記載的是「寺內有昭勛崇德閣,閣上繪像文武功勛大臣,自忠獻趙韓王普以下二十五人於其上也」,多出倆人。
……
現在可以確定,《夜航船》的名單記錄基本上算是孤證了……

那麼這個名單是否準確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推論一下:《夜航船》張岱是明末清初人,《續資治通鑒》作者畢沅是清乾隆年間人。畢沅在編著《續》的時候,必然要廣泛查找資料,而《夜航船》這種級別的書籍是必定過目的,那麼畢沅因何不採用張岱的記錄呢?大概是因為畢沅覺得張岱的記錄不甚準確吧……畢竟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的資料滅失的太多了
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推測。

沒有確切的昭勛閣名單,我們還能不能回答題主的問題呢?我認為基本上是能的。
他們的入選的資格是什麼,這一事件的時代背景又是如何呢?
其實《宋史》和《續》都告訴我們了入選標準——「昭勛崇德」,有勛、有德的大宋歷代大臣。

但是為什麼突然就要建個什麼昭勛閣用以供奉功臣呢?
我們還是來看剛才引用《續》的部分:

戊寅,詔曰:「朕近召游洚,見於便殿,詳覽二疏,因加訪問,議論正大,指證明切,有益於君德治道,聳聽嘉嘆!可特與改合入官,仍除館職。旌忠讜以導敢言,乃朕志也。」先是洚以浙西提刑司幹辦公事召為太學博士,尋為秘書郎。
詔太常寺建功臣閣,繪趙普以下二十有三人,以昭勛、崇德為名。

「朕近召游洚,見於便殿,詳覽二疏,因加訪問,議論正大,指證明切,有益於君德治道,聳聽嘉嘆!可特與改合入官,仍除館職。旌忠讜以導敢言,乃朕志也。」
這條詔書看似和昭勛閣無關,無非是一道求賢令而已。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其實還是有關的:

寶慶二年,是宋理宗即位的第二年。
「有益於君德治道,聳聽嘉嘆。」
「旌忠讜以導敢言,乃朕志也。」
剛剛即位的宋理宗急需樹立幾個標杆,用以「求賢」。
而建立昭勛閣,供奉二十四功臣,無疑是「
有益於君德治道」的「旌忠讜」的行為。而這個行為恰恰是「千金市骨」的含義。
再聯繫宋理宗以後以理學治天下來看,這個行為也就很好解釋了,這二十四功臣都是對當時政局有利的正面形象。

所以,一道求賢令和一道供奉功臣令在同一天,大宋寶慶二年三月戊寅,耶歷公元1226年4月9日,同時發出。


看了一下時間,距離提問已經過去快兩年了,現在作答,不知道還能否幫助到答主和對此好奇的諸位。

先說我的結論,根據鄭清之的《昭勛崇德閣記》,昭勛崇德閣的名單直接來自每朝配饗太廟的功臣。但是依據《夜航船》,高宗朝的配享功臣張俊,在昭勛閣名單中被替換成了張浚,目前沒有發現其他史料可以佐證這一點。我個人認為應該還是張俊。

我先翻了《宋史》、《宋會要輯稿》和幾本宋人筆記,只發現昭勛閣的名單中至少包括韓琦、韓忠彥、曾邲和趙汝愚。
好像沒有資料可用了,但或許已經有人研究出成果了呢。上知網一搜,果然有《宋代功臣畫像考述》,下載了卻發現,作者直接把昭勛崇德閣的名單和配饗功臣揉在一起了,看她的意思,昭勛崇德閣的名單和配饗功臣是一樣的,這是明擺著的事,但是我不太明白啊!
那從她所列的參考文獻入手吧。
翻了所列的《宋會要輯稿》、《玉海》、《太常寺功臣閣以昭勛崇德閣為名詔》,都沒有發現有用信息。
再回到論文,發現了一句話,「理宗親灑宸翰題寫閣匾,並命翰林學士鄭清之撰寫《昭勛崇德閣記》,刻其文於石」,上網搜「昭勛崇德閣記」,沒有收穫。又想到作者鄭清之是明州人,可能寧波市圖書館有些鄉邑文獻也未可知啊,在寧波市圖書館官網輸入「鄭清之」,出現了一套《四明叢書》,裡面大概收錄了鄭清之的詩文吧,可能就有這篇呢!
於是我下午去了一趟。
找到了!(我費了好大功夫也沒辦法把第一張圖弄正,電腦渣給大家鞠躬!)

重點是這一句:「於是少師右丞相臣彌遠奉俞咨閱故府凡以功宗作元祀自韓忠獻王趙普至郕文定公曾邲合文武二十有三人。
雖然鄭清之全文沒有列出昭勛閣功臣名單實在令人遺憾!但是根據這一句還是可以直接斷定:昭勛崇德閣二十四功臣直接來自每朝配饗太廟的功臣,名單也就可以間接確定。
至於為什麼少一個,因為趙汝愚是後來增益的:「(八月)乙卯,以太師趙汝愚配享寧宗廟庭,仍圖像於昭勛崇德之閣」(《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端平二年》)

那就出現另一個問題:《昭勛崇德閣記》中並沒有提及,高宗朝的配享功臣張俊,在昭勛閣名單中被替換成了張浚。而我認為,還是張俊,並沒有被替換,原因有二:
一、從《昭勛崇德閣記》可知,進奉名單的是史彌遠。從政治傾向上看,史彌遠斷不會如此抬舉張浚。而且孝宗朝初年,史彌遠之父史浩與張浚在戰和問題上政見就不同,雖然最終失敗的是張浚,但史彌遠又豈會特特將張俊替換為張浚?那麼會不會是史彌遠之後被替換的呢?似乎也沒有什麼事件導致這功臣閣需要如此大動干戈。(罔顧張俊後人顏面?)
二、清人章邦元在《讀通鑒綱目札記》說:
昭勛崇德閣,亦云台、凌煙之遺意也。然諸臣之中,有王旦而無寇準,有韓琦而無范仲淹,有呂頤浩、趙鼎而無張浚……
這至少說明,到了清代,章邦元看到的版本中是張俊而非張浚。

因此,我認為,昭勛崇德閣的名單完全來自每朝配饗太廟的功臣,這也就是許多名臣名將無法入選的原因吧!


@金剛薩埵 回答的很對

趙普、曹彬,宋太祖配饗功臣
薛居正、石熙載、潘美,宋太宗配饗功臣
李沆、王旦、李繼隆,宋真宗配饗功臣
王曾、呂夷簡、曹瑋,宋仁宗配饗功臣
韓琦、曾公亮,宋英宗配饗功臣
富弼,宋神宗配饗功臣
司馬光,宋哲宗配饗功臣
韓忠彥,宋徽宗配饗功臣
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俊,宋高宗配饗功臣
陳康伯、史浩,宋孝宗配饗功臣
葛邲,宋光宗配饗功臣
趙汝愚,宋寧宗配饗功臣
唯一的不同是,高宗廟配饗的是張俊,而昭勛閣改為張浚。

另外,寶慶二年乃宋理宗登基第二年,其時朝政為史彌遠把持,孝宗廟的配享功臣史浩系史彌遠之父。


沒細查史書,貌似從配享太廟裡摘出來的


雖然答不上來題主的問題,但經過各種百科之後,對宋史甚至明史又多了一點點的了解。下面是維基百科搬運:昭勛閣二十四功臣。看過之後,一起坐等大牛答疑解惑吧。

昭勛閣二十四功臣,根據明代張岱的《夜航船 卷三》人物部記載[1],指的是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皇帝命畫師繪二十四位功臣圖像,置於昭勛閣。列名者為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與趙汝愚。

在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是職業軍人。


推薦閱讀:

南宋聯合蒙古滅金是不是戰略上的重大失誤?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傳播成吉思汗攻打歐洲、中東和中國,還屠殺幾千萬漢人的謠言?
有沒有哪個宋末人物活到了明初的?
南宋、南明為什麼不去海外建國?
南宋是一個怎樣的朝代?

TAG:歷史 | 宋朝 | 南宋 | 宋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