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直觀地說明古羅馬到底強大到什麼程度?

總是聽說極盛時期的古羅馬文明在西方是文化中一直代表著強大,對於古羅馬的強大,有哪些直觀些例子?


羅馬雖然強大,但畢竟城池已經不復存在。不過它的影響力是極其深遠的,其程度遠超一般國人想像。我們今日生活的中國,從物質基礎上說,就是一個羅馬的世界。

1,今天我們居住的城市建築,其建築學的源頭即來自於羅馬,從城市規划到建築學理論,都延續至今。事實上你看到羅馬的建築時會發現和今天驚人地相似;

古羅馬的公寓Insula

古羅馬的公共廁所。7、80年代的我國仍有很多地方有這樣的廁所(但羅馬是男女同廁)。

當然,羅馬建築學的發達,有個非常獨特的開掛資源就是混凝土(水泥的英文「cement」就是由拉丁文的碎石「caementum」演變而來)。羅馬時代使用的混凝土和今天的硅酸鹽水泥很類似,但材料強度遠不如今天,不過放在那個時代已經是開掛黑科技了。直到18世紀,英國人才「重新發明」了混凝土的製法,稱為「羅馬水泥」。

2,羅馬的下水道、自來水乃至整個城市供水系統是今日文明世界的標配。直到19世紀的倫敦,人口才超過古代的羅馬城。供水系統對城市人口上限的重要性毋庸多言。

3,羅馬的工程學成就卓著,尤其是道路修建的標準和工藝,幾近於現代馬路鋪設,可以說直到中世紀晚期也沒有國家可以比肩。被稱為「埋在地下的牆」。時至今日有一些羅馬時代修建的公路仍在運作;

今天的阿庇安大道

4:羅馬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職業化軍隊的重要文明——請注意,我寫的是重要文明。斯巴達邁錫尼迦太基也有所謂的職業化部隊,戰國春秋也有一些小規模的貴族脫產武裝部隊,但是文明影響力和軍隊規模都不是一個級別。中國正式成體系的軍隊職業化是唐朝之後的事情。

另外,馬略改革的幾個特點:1,從法律上規定了職業軍人的身份、報酬、權利和義務;2,取消個人裝備統一由國家配給;3,募兵取代徵兵,取消財產權對入伍身份的限制;4,延長服役,固定編製,為軍隊實體化獨立化奠定了基礎(也為帝制軍人干政埋下了禍根)。

馬略改革,使職業化部隊取代了半工半兵制部隊。而且羅馬的職業化部隊的規模在整個冷兵器時代都堪稱翹楚。能維持十幾萬職業化常備部隊的供給,說明整個國家的財富基礎非常強大。

國內常見一種觀點,認為羅馬軍團有諸多大敗不過爾爾。其實真是對古代戰爭缺乏了解。看凱撒自己的著作就明白,羅馬軍團在當時的歐洲屬於今日美軍級別的存在,正面戰場上戰損比極低(雖然有凱撒吹牛的成分在)。職業化軍隊對半農半兵軍隊的實力碾壓是顯著的。

另一個角度是:美國就被稱為「新羅馬」。確實有不少地方挺像的。

5:羅馬法學成就對後世影響深遠,是現代法律的發源。今日大陸法系的別稱即為羅馬法系。

6:在地球誕生至今的諸多重要文明中,羅馬是一夫一妻制的源頭,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財產權、婚姻權、家族和血緣系統,構成了後世中世紀封建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代一夫一妻制度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古羅馬的婚姻制度中有很多今天看來也很有「女權」的案例。比如妻子以丈夫無法勃起為由要求離婚(這是法律規定中合法的要求),而丈夫為了證明自己雄風猶在就需要當庭和妻子來一發(我擦你們是故意來找情趣的hentai吧)。

7:羅馬發達的戲劇文化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戲劇及劇院文化成為了歐洲公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桑內特的《公共人之衰落》對此有詳述)。不過這個和中國人關係沒那麼密切就是了。

為什麼role play(角色扮演)乃至這個類型的遊戲概念都來自於西方,和他們「愛演」這個文化傳統密不可分。時至今日,你仍然會發現大多數中國人在DD麵糰中的表現遠不如老外,WOW的RP伺服器更是淪為災禍現場。一句話:戲劇傳統沒那麼普及。

即使是今天中國的電影,跟西方戲劇文化的關係也遠大於和傳統戲劇文化的關係。

當然,羅馬的成就中絕大多數基礎來自於希臘文化。羅馬不是一個創造性的文明,而更多的是推廣和發揚,對多種文化都包容並蓄。這是所有地球上出現過的開掛文明必備的前提之一。

另外,不要覺得我寫這麼多羅馬的強大就代表要傷害國民感情——承認史實和刻意抹黑是兩碼事。非要證明自己祖宗幾千年都天下無敵對其他璀璨文明的成就視而不見才滿意?那不叫愛國,那叫坐井觀天。一會吹自己文明有五千年,一會吹滿清不入關我們就直接資本主義了,祖宗都丟不起這個人。再說了,美國人有什麼牛逼祖宗?不影響它是地球霸主。加油吧騷年,祖上闊八代那也是毛用,你牛逼才是真牛逼。

——————————————————————————————————————————
PS:這下面有個民族主義爆棚的 @十一點半 同志洋洋洒洒寫了一個答案,居然拿羅馬軍團修路挖溝的事情來試圖說明羅馬軍團的職業化名不副實……

羅馬軍團在冷兵器時代極低戰損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羅馬發達的工程學基礎,羅馬士兵本來基礎訓練就包含了挖溝修築防禦工事這類工作,共和國晚期的凱撒三個星期就能修出27公里四米高的牆反包圍一座城市。這種極其逆天的戰術工程能力竟然成了答主口中的「非職業化」短板,那長津湖美軍空投一座橋在他眼裡也應該算是不務正業的弱雞行徑吧。

先聲明,原本的答案里僅僅是描述羅馬文明的強大,沒提幾句與中國相關的事物。不知道觸碰了皇漢們哪根脆弱的神經,非要把話題轉移到秦和羅馬誰強大上面。求皇漢此刻心理陰影面積。

無知最易引起驕傲。我之所以對毫不留情面,是因為在這位 @十一點半 答案里真實水準太感人:

另外,我真看不懂在長城面前,阿皮亞大道哪裡傷害國民感情了。。。「埋在地下的牆」,長城就是牆好吧。。

證明秦代工程學水準用的是明八達嶺長城,而且圖片上還明明寫著的……噗哈哈。

從這句我就斷定題主是個對羅馬工程學一無所知的人。因為:

羅馬時期沿用至今的Appian Way

今秦直道

雖然兩個道路的維護程度有差異,但是單從鋪制路面和夯土路面來說,技術級別就不是一碼事。

說實話,最早接觸到古羅馬工程學和建築學的一些材料的時候,我並不是單純為那些不可思議的建築驚嘆,而更多的是為這個文明在公元前就能大規模在應用科技中普及數學標準而驚嘆。你翻開羅馬的早期史料,你會發現他們對於軍隊編製、路況限制、工藝要求這些玩意兒的數字記載遠比同期其他文明詳盡——這本來也是理所應當,畢竟在所有古文明裡只有希臘文明才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

一個在今天仍可以查閱到大量詳細技術文獻、出土技術文物的文明,背後意味著什麼樣的科學認知基礎?什麼樣的教育環境?我是不知道哪來那麼多人可以動不動說「你有什麼了不起」的自信。

羅馬下水道。當年曾經有一位執政官駕著小船在裡面巡視了一遍。

古羅馬的水管連接器

關於道路工程水準的比較點這兒:
秦直道到底是什麼情況? - 古建築

再換句話說,在技術標準上能做到這樣的文明,就不能多一點了解再來評判?

至於口口聲聲把金屬硬度掛在嘴上的人,毫無意外地定是偽冷兵器粉。事實上關於古代兵器的性能測試,不拿到一起測無意義,因為以我對中國考古界乃至歷史界【政治挂帥】傳統的了解,大多數數據都是在玩各種花樣兒構建虛幻自豪感。比如著名的燕鐵劍,傳說達到HV500多,實際上只是淬火後的馬氏體顆粒組織局部硬度而已。至於那個1000HV的外星西漢佩劍(皇漢們毫無物理概念,這數值都超過今天的特種鋼了,牛皮吹得真是草稿都不用打),也無非是在玩這種偷換概念的把戲。真有這種技術能力,為什麼戰國春秋的出土武器里鐵器還不到百分之一?如果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都這麼突出,為什麼沒有規模化?

真正的行家,例如知乎上的汗青,對鍛造工藝的研究比材料本身興趣要大得多。一把冷兵器的效能,材料僅是其一,硬度、韌性、器型、結構、甚至產量都是重要的指標,日本刀鍛造技術和材料比大砍刀都要好就一定比大砍刀實用了?戚繼光讓士兵拿竹槍還能暴扁倭寇呢!

事實上皇漢秦吹們以前就挺愛YY的,什麼7米長矛(你倒是拿著7米長的玩意兒走走看看)、射程400米的秦弩(這是秦制AK)……最早在知乎上有那麼一兩個還把這當真的,後來也是太離譜知友都不信終於玩不下去了,又改吹金屬硬度了。都21世紀了,這幫人的數理基礎還不如2000年前的羅馬人。


所謂「不可忤逆的存在」,應該指的是布匿戰爭到安東尼王朝之間的羅馬,也就是羅馬共和國晚期到羅馬帝國早中期。
樓上那張圖是公元117年的羅馬,是圖拉真在位末年,是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
多上幾張圖來說明羅馬的牛叉性:
公元前218年的羅馬,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之初

第二次布匿戰爭基本上是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個人秀。此人在西班牙(當時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起兵,一路翻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無數次擊敗羅馬軍隊。但是羅馬人的民族天性就是死磕。
七十年前,被漢尼拔稱為僅次於亞歷山大的軍事天才,希臘伊比魯斯國王皮洛士曾登陸義大利,數度擊潰羅馬軍隊。後來皮洛士後勤補給不足,向元老院求和,羅馬盲元老克勞狄烏斯讓自己的奴隸引著自己來到元老院,用拐杖敲著地面說:羅馬人從不在敵人還在義大利境內時與敵人議和!
據說,當時元老院發動了羅馬婦女捐出自己身上的黃金首飾作為軍費,與漢尼拔決一死戰。
羅馬人從不在敵人還在義大利境內時與敵人議和。

公元前100年的羅馬

北非那塊是迦太基,上一張圖時羅馬人的對手,現在已經被他們滅掉了。
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迦太基喪失了本土以外所有殖民地,而且簽訂了極其屈辱的和平條約。儘管如此,羅馬人依然認為迦太基永遠是威脅。當時的元老小加圖每一次發言結束後,不管什麼議題,都要加一句:「還有,我認為一定要毀滅迦太基。」
西班牙南邊那塊是迦太基的殖民地,羅馬人搶過來了,然後以此為基礎繼續擴張。
希臘那塊,是因為漢尼拔對抗羅馬期間,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曾與漢尼拔結盟。羅馬後來打了四次馬其頓戰爭。曾經出過亞歷山大的馬其頓王國被滅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曾經擊敗過波斯帝國遠征軍的希臘諸城望風而降。

公元前44年的羅馬,高盧戰爭結束後:

西班牙繼續擴張,北非也是。
法國的那一大塊都是凱撒的戰績。
土耳其那一塊,是凱撒跟克婁巴特拉上床之後順便打了個仗,把本都王國征服了。凱撒打完這仗給元老院寫了封信,開頭就三個單詞:Veni, vidi, vici. (我來了,見到了,打贏了)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變成了羅馬帝國。
公元14年的羅馬,屋大維逝世前:

繼睡過凱撒之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又把凱撒的下屬安東尼給睡了。兩個人都被屋大維打敗,埃及也被屋大維納入羅馬帝國版圖中。

公元54年的羅馬:

半個不列顛也歸羅馬了

公元117年:

圖拉真滅掉了安息帝國,也就是西亞那塊。但他死後,羅馬很快就放棄了這塊領土。
公元192年康茂德逝世,羅馬帝國由盛轉衰。

點評一下其它答案里不那麼準確的地方。
所謂三次征服:
軍事,沒的說,跟秦漢一東一西,各擅勝場。
宗教,其實是基督教征服了羅馬帝國,進而征服了歐洲。說羅馬宗教征服世界,略扯。
法律,可以說羅馬法是現代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我們今天的法律體系還是啟蒙運動的成果——準確地說,是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的成果。

所謂政府機構
羅馬政府機構比較發達,那是看跟誰比。跟希臘城邦和中世紀封建王國比是挺發達,但跟中國沒法比。


看到大家講了這麼多,我想換個角度來看。正好最近在看一些中西交通史方面的東西,讓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史書中的羅馬吧。

1、「其人長大正平,有類中國,故名之大秦。」一一一《後漢書西域傳》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之。有松柏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種樹蠶桑。皆髡頭而衣文綉,乘輜??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

  所居城邑,周圜百餘里。城中有五宮,相去各十里。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宮,聽事五日而後遍。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室宮發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縷綉,織成金縷罽、雜色綾。作黃金塗、火浣市。又有細布,或言水羊毳,野蠶繭所作也。合會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

  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穀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

2、「 其都城疊石為之,尤絕高峻,凡有十萬餘戶,南臨大海。城東面有大門,其高二十餘丈,自上及下,飾以黃金,光輝燦爛,連曜數里。自外至王室,凡有大門三重,列異寶雕飾。 」——《舊唐書西戎傳》(這段對於君堡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
唐人眼中的君士坦丁堡至少在戶口(謝@是的提醒)上是足以與長安匹敵的大城。

3.「地方萬里,城四百,勝兵百萬。」——《新唐書西域傳》

「 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國。去京師四萬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薩部,西瀕海,有遲散城,東南接波斯。地方萬里,城四百,勝兵百萬。十里一亭,三亭一置。臣役小國數十,以名通者曰澤散,曰驢分。澤散直東北,不得其道里。東度海二千里至驢分國。

  重石為都城,廣八十里,東門高二十丈,扣以黃金。王宮有三襲門,皆飾異寶。中門中有金巨稱一,作金人立,其端屬十二丸,率時改一丸落。以瑟瑟為殿柱,水精、琉璃為梲,香木樑,黃金為地,象牙闔。有貴臣十二共治國。王出,一人挈囊以從,有訟書投囊中,還省枉直。國有大災異,輒廢王更立賢者。王冠如鳥翼,綴珠。衣錦繡,前無襟。坐金
榻,側有鳥如鵝,綠毛,上食有毒輒鳴。無陶瓦,屑白石塈屋,堅潤如玉。盛暑引水上,流氣為風。男子翦發、衣綉,右袒而帔,乘輜??白蓋小車,出入建旌旗,擊鼓。婦人錦巾。家訾億萬者為上官。

  俗喜酒,嗜干餅。多幻人,能發火於顏,手為江湖,口幡眊舉,足墮珠玉。有善醫能開腦出蟲以愈目眚。土多金、銀、夜光璧、明月珠、大貝、車渠、碼、木難、孔翠、虎魄。織水羊毛為布,曰海西布。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墮鐵網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歲而黃,三歲赤,枝格交錯,高三四尺。鐵發其根,系網舶上,絞而出之,失時不敢即腐。西海有市,貿易不相見,置直物旁,名鬼市。有獸名勍,大如狗,獷惡而力。北邑有羊,生土中,臍屬地,割必死,俗介馬而走,擊鼓以驚之,羔臍絕,即逐水草,不能群。 」

補充《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部分:

大家看完這些,再對比一下西域傳中的其他國家,就會發現:我大唐(經@玉皇大天尊二世提醒,雖然考慮到新舊唐書都是五代到宋時候編著的,但是從舊唐書的口吻來看應該是照搬了唐代鴻臚寺的記載)才是千古第一羅馬吹啊!

換個角度:就連我驕傲的天朝上國的史官們都不吝將自己的一些政治理想加諸羅馬之上,這不就從側面說明了羅馬的強大?

=============================

評論區有人好奇羅馬對於中國的記載,雖然與問題本身關係不大,但是我也貼幾張圖在這裡吧:


(引自中西交通史叢刊)

(這裡的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也就是當時的羅馬人整體的一部分,類似於楚人之於漢族)


一代首發

二代首發

三代首發

四代首發

五代首發

六代首發

能做到六代全部連著都是首發而不是DLC的,也就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國(所謂五大),希臘,埃及,德國,印度。而羅馬是其中唯一沒有正經國號續存的。(羅馬尼亞您還是算了吧)
(另外這羅馬大長臉??)


英國的約克,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德國的科隆,西班牙的直布羅陀海峽,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還有羅馬利亞的布加勒斯特…
當年全是羅馬帝國的領土。
哈德良皇帝當年在整個羅馬帝國巡遊,除了貼身陪同,都用不著衛隊護駕。
在圖拉真皇帝征服帕提亞的時候,羅馬可以真正意義上說,在它能探索到的土地上無人可堪一戰。
猶太人因為反叛羅馬,被施加大流散懲罰,直到2000多年後的今天才重回故土。
在羅馬強盛之時,地中海沒有海盜。大家看一下地中海有多大,就知道在當時的歷史,能做到這樣有多麼牛!
七月的名字取自愷撒的家族尤里烏斯。
八月的名字取自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


其軍事征服古典時代地中海世界,其宗教統治中世紀中、西歐,其法律體系影響近代西方所有立法。這才是這個理論的根本。

1. 軍事征服靠的主要是兩點。戰略上的後勤補給和資源集中調配體系,拉丁文Logisticus(即英語中的logistics意為補給),拜占庭希臘文中的(Λογιστικ?)。寓意為對領過內的軍事資源進行統一調配,效能最大化 的內政-軍事一元化調控體系。這在古典時期只有羅馬和中國(尤其是秦國/朝)才能做得到這種水平。但這是羅馬人進入帝國時代才有的東西。先前的共和國時代,主要靠的是戰術上的不斷創新。

在敗於前6世紀的凱爾特人入侵後,羅馬人第一次改進戰術體系,摒棄了希臘式的hoplite----笨重而死板的重裝矛兵方陣戰術。武裝機動力強、體力好的兵員以輕型裝備,並在接戰階段上曾加了層次感。形成了由青年軍(Hastati),成年軍(Principes)和後備兵(Triarii)為主力,配以標槍步兵(Velites)和騎兵(Equites)的「羅馬三線陣」的戰術配置,拉丁文為Triplex Acies。在共和國擴張初期成功地抵禦了數次外族的入侵(其中包括伊庇魯斯大王皮洛士的義大利遠征)。

公元前7-4世紀盛行的希臘重裝長矛兵戰法,強調整體性和硬性碰撞,欠缺靈活度。古希臘語單詞"Oπλ?τη?由「武器」 ?πλον和詞尾 -τη? 「男人」組成,其原意為「武裝者」,「重裝戰士」,英語單詞hoplite的起源。

Triplex Acies 簡明示要圖

要指出的是,羅馬人的三列陣並不是笨拙呆板的一、二、三先後接陣序列,而是一套可以拆分、組合的靈活對敵體系。一支步兵大隊(cohort)根據不同敵軍的戰略隊形,可以靈活拆解為中隊,小隊(manipulus)等戰鬥隊列,尋找對方陣列的薄弱點攻擊。 這一點在面對繼業者王國的馬其頓超長槍方陣φ?λαγγα(即Phalanx方陣)時顯得極為突出,在庫諾斯克法萊戰役中,羅馬人靈活地利用地形,繞過密集長矛組成的正面,用中隊、小隊迂迴轉進,突入馬其頓人的不方便轉向的方陣側翼,分割、戮殺敵軍,最終獲得大勝。

瑪格尼西亞戰役,羅馬人再次利用分隊戰術,大破兵勢正盛的塞琉古(繼業者王國之一)軍隊。

馬略改革之後,公民兵體系瓦解,羅馬士兵開始職業化,裝備標準化,採行國家配給制,隨軍工匠,糧秣裝備優化配給等體系也陸續出現。Logisticus體系初見雛形,但依然受到共和體制的影響,權力一元化尚未完成,垂直化的官僚體系也尚未完善。因此,彼時的羅馬還是一台上了發條,沒有潤滑油的戰爭機械。羅馬人的軍事體系真正的臻於成熟要在五賢帝時期(公元60-120)。無論是凱撒的高盧,龐培的西班牙,克拉蘇的卡萊,這些會戰都表明共和國後期羅馬的軍事成熟需要一個集中化的資源再分配體系,在軍隊的個人資料與既得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羅馬的戰爭機器才能得以正常啟動,軍隊和國家的利益取向方得統一。而集權化的領導核心是保障這一條件的重要因素。所以,羅馬軍隊成就了羅馬帝國,而帝國軍事需求同時維持軍事機械的運轉。相輔相成,方成大業。

總的來說,羅馬人的軍事成功,第一依賴於共和國時期不斷革新的戰術系統。第二成就於其最終形成的軍事戰爭體系。尤其是第二條,在古典世界中,能夠在戰爭中不斷實踐,並且總結為體系,進行系統化運用的國家,在古典時期都是很少見的,硬實力和智慧缺一不可。

關於戰鬥,最後一提,東亞與地中海的地緣形勢與民族成分不同,因此盲目的國力、軍力比較沒有任何意義。

2. 在這裡再談一談羅馬人宗教思想上「征服」。

不管後人怎麼辯駁,基督教在一開始就是被官方用來緩化民間矛盾的工具,最後成為了古典時期地中海最大帝國的官方宗教,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都是其光大之處,以其兩地為中心,輻射了東西兩塊帝國的版圖。深度影響了之後歐洲上千年的地緣政治。說羅馬用其征服了歐羅巴並無不妥。

在中世紀歐洲,談起 「文明」的概念,直接指代的就是兩條。第一,能夠應用拉丁語讀寫。第二,身為天主教基督徒。在所謂「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早期(5到7世紀),在西羅馬崩潰,西歐受到蠻族入侵的情況下,西歐的聖經都是在羊皮卷上用拉丁文抄寫的。能夠閱讀聖經的文化精英都能用熟稔地用拉丁文書寫與交談。無論是法蘭克人,哥特人亦或是日耳曼人、倫巴蒂人,所用的高等抽象辭彙與概念幾乎都是從拉丁文中汲取而來。西歐的羅曼系語言,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以及南法的奧吉唐方言,都能輕易地找到其與拉丁語的共同之處。而在中世紀,能夠在不同種族與拉丁語之間建立聯繫的,便是基督教與聖經。

中世紀的拉丁文聖經抄錄

就在這些古舊的羊皮紙上,虔誠的修道士們用拉丁語,譜寫了他們心中的「聖人之音」。教誨華夏人遠離戰國亂世的靡靡之音是孔子的教化。然而,能讓歐陸的野蠻人放下刀劍,走向文明的,不是羅馬人的赫赫武功,而是十字架上那受傷的刑徒眼中,理想主義的光芒!

「Euntes ergo docete omnes gentes baptizantes eos in nomine Patris et Filii et Spiritus Sancti (Matthew 28; 19)」.
(那麼走吧,去教會所有的民族,以父,聖子,聖靈之名將他們受洗!)

語言和文字承載著力量與靈魂。帝國毀滅了,但羅馬沒有死。它在中世紀,以另外一種方式新生了。並且做到了用武力所做不到的成就,令歐陸諸邦臣服。這也是征服!

3. 最後談一談律法

本人對律法不知甚多,簡單地略一略,如有謬誤,懇請匡正。雖然許多學者都覺得現代的法律體系,所受的直觀影響靠的是大革命之後的法國國民的民權意識,以及工業革命後的人道主義等等。但是凡事皆有過程,法制體系的完善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了的。不知道觀眾中有沒有在西方國家學法律的,如果有的化應該不難注意到,許多法律條文與術語都是源於拉丁語。

簡單的舉幾個栗子。拉丁語Actus reus,字面意思為犯罪行為,官司里這個term在各種指控中是十分常見的。

另有ad quod damnum,英語字面意思為by this damnation,因這樁非難,簡單的來說就是因為此次傷害。打官司往後接的就是各種賠償費用了,精神損失,醫藥費等等。

再有bona fide,英譯為 in/with bonus fidelity,簡化版為:in good faith,寓意為出於好意,或未有傷害企圖的行為或動機,在被告辯護中時有出現。

在古典希臘與羅馬,律師與雄辯師是不分家的。學習文化修辭的一大用途就是用於當庭辯論。大家所熟悉的西塞羅同志就是靠替人辯護而撈足資本從政的。在這一點上,律法體現出了其與人文教育,公眾生活,公民城邦體制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換句話說,這就是古典時代的一大重要特色。

然而,歐陸千年的歷史總體趨勢是君權加強,民權沉降。王法至上,國法為下。兩端極化了之後,便猛然爆發出了底層的革命。王族不再特權,但無論是貴族,農民,工匠,以及後來的工人群體在社會資源的爭奪中,都需要階級利益維護者,明面上的法庭辯護就需要懂國法的內行人。因而律師這個職業經久不衰。

總的來看,無論是古代歐洲還是近代歐洲,能夠使用拉丁語讀寫的,就是上層社會的象徵,尤其是律師這個職業。哈佛過去的錄取標準里就有「精通拉丁、希臘語」這一條。學校的目的就是培養優秀的社會精英。而律師又因為社會的極大需要,始終處在經濟金字塔的上層。在這個生生不息的循環當中,拉丁語與古典羅馬人的法理辯護傳統綿延不絕。中國人說傳承要扯道統,那麼,律法精神和與之相隨的辯護體系,就是羅馬人留下的「道統」之一,至今依然香火不斷。在科學理論興盛,宗教勢衰的當代社會,羅馬人的律法精髓依然存在於各國的法庭辯護中。

除了這三點之外,還有科學界中的動植物也是用拉丁語命名的。這裡陷於篇幅,便不一一展開了。大家有興趣的,去搜搜各種恐龍的名字就好 :)

綜上,羅馬依然沒有死,拉丁語更不是dead language,無論是軍事體系,宗教人文甚至於科學研究,羅馬人的遺產依然是傳承在這個世界上。因而,Rome never died 。

羅馬就是強大到了這個程度!


1,在歐洲,所謂的「皇帝」就是「凱撒」,所謂的「稱帝」就是以「凱撒」的名義自居。奧地利皇帝說自己是「凱撒」,俄羅斯皇帝也說自己是「凱撒」,但是想不到我們很機智的把「凱撒」翻譯成「沙」,弄得自己好像土皇帝。
2,歐洲強盛一時幾個國家,拜占庭說自己是新羅馬,日耳曼人把自己的國家叫神聖羅馬帝國,沙俄說自己的首都莫斯科是第三羅馬。

你看,這些傢伙都那麼牛了,還要把自己往羅馬的邊上靠,可見羅馬得牛成什麼樣。


直到今天說羅馬是意呆的首都我還會愣一下


如果你是一名外國人,嚮往羅馬有抽水馬桶和公共浴室的腐朽生活,想移民羅馬帝國,你可以選擇加入羅馬僱傭軍團服兵役,兵役結束後自動成為羅馬公民。
如果你不想當兵,你可以報名參加拉丁語考試,考試通過後便成為拉丁公民,然後在羅馬居住十年,便會成為羅馬公民。

這種移民制度有沒有似曾相識?
羅馬的強大不在於武力和疆域,在於其超越時代的先進性。


舉索菲亞教堂和巴米揚大佛例子的,難道你沒想過不管伊斯蘭還是基督教,信的不還都是是一個神嘛?

不過要直觀地了解羅馬的強大,還真要從阿拉伯人入手。古代歐洲蠻子只見過羅馬,古代中國人沒見過羅馬都不能舉例子。
那麼阿拉伯人如何評價羅馬呢?
有個著名的阿拉伯學者見聞錄差不多寫著,:我們大食國富庶強盛天下第一,有五座如廣州一樣的富饒城市的中國天下第二,羅馬天下第三。除了上面三個,其他的國王都是小酋長。

在阿拉伯人日遍世界的年代,得到這樣的評價,足夠了。
只是大夥都會納悶,唐朝的廣州算一線城市嗎?中國就五座城市?


最近在看《瀛寰志略》,姑且把關於羅馬帝國的內容(一段)截出來。

「武備日精,疆土四辟」、「縱橫千萬里」、「弱小諸部皆修貢職為臣妾,居然大一統之勢」、「諸國仰之如周京」。

如果史學家對某個中國朝代如此評價,那它絕對算是大一統王朝中的強者了。這也許就是強者的互(shang)相(ye)尊(hu)重(chui)?(雖然我大清在1849年已經快要算不得啥強者了)


看凱撒的戰記簡直像是在看一部爽文。

羅馬在公元前57年拿下了整個高盧(現今西歐的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北部、荷蘭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國南部萊茵河西岸)。當時的日耳曼和不列顛被看做是野人蠻族,而高盧人在羅馬人看來也比蠻族高級不了多少。凱撒於公元前58年從羅馬行省向外高盧進軍,像是一陣迅猛的風呼過草地般幾乎戰無不勝,不到兩年時間讓高盧全境全部歸順於羅馬。

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玩過一個小遊戲,叫狂扁小朋友
羅馬軍就是一路在玩兒,還是無敵版的。

這兩年里,凱撒自己親自率軍征服的有厄爾維提人,貝爾京人(佔有高盧三分之一,其中包括雷米人、俾洛瓦契人、蘇威西翁內斯人、納爾維人、阿德來巴得斯人、阿姆比安尼人、莫里尼人、門奈比人、卡來提人、偉略卡薩斯人、維洛孟都依人、阿杜亞都契人、孔特魯西人、厄勃隆尼斯人、卡洛西人、拜曼尼人)。
奉凱撒之命率軍出征的布勃留斯·克拉蘇斯則征服了一些瀕臨大洋的沿海城邦(包括文內提人、文內里人、奧西斯米人、古里阿沙立太人、厄蘇維人、奧來爾契人和雷東內斯人)。

哦,凱撒順便還將專程渡河而來企圖移居高盧的十二萬日耳曼人收拾回了萊茵河彼岸。

如果這麼說還不能讓人直觀的感受到羅馬的強大,那好吧,我們換個角度。

羅馬人管征服其他城邦叫做「接受羅馬人的友誼」。

「羅馬人將與你建立永久的友好關係,接受嗎?」
「不接受。」
「信不信爺削你?」
你已經身負重傷,無力反抗,系統默認接受請求。


那個時候的羅馬人在歐洲簡直傲慢到飛起。

在古羅馬,冬天一般是軍隊修生養息的時候,軍隊會駐紮在某一地區的冬營,由當地城邦供應過冬。在高盧全境歸順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4年的冬天,這一年高盧旱災,穀物收成較差,凱撒不得不將軍團分散到比往年更多的城邦里去。

大家都是上過學讀過書的人。
此番情況,是不是與全體教職工開會,學生在班自習,教導主任整棟樓顧得了東顧不上西的情形完美的重疊?
這時的你還能只滿足於平日里與后座女生拉拉小手傳傳紙條?

撒爹不在家,叛亂靠大家。

由安皮奧列克斯和卡杜瓦爾克斯統治的厄勃隆尼斯城邦,受到另一駐紮城邦德來維里領袖英度鞠馬勒思的煽動,在軍團駐進冬營約十五天後,開始有了騷動。

安皮奧列克斯十分爽快地陰了羅馬軍一道,連續的判斷失誤使副將季度留斯慘死敵手,其部隊全軍覆沒。

這樣的勝利鼓舞了更多的城邦,以納爾維人為首的大批兵力,猛然撲向凱撒的另一副將西塞羅的營寨,企圖突襲其正在息冬的軍團。

此時西塞羅尚未得到季度留斯戰死的消息,在遭到幾次三番的挑撥後,幾個城邦的軍隊同時發動大量人馬襲擊羅馬軍。

而當時所有的路都被切斷,派出的人都被攔截,西塞羅無從向凱撒求援,凱撒也對這邊發生的情況一無所知。

英勇的羅馬軍晝夜不息。白日里與敵軍交戰,夜裡要準備好次日應敵所需的一切器械。

孤軍,疲敝。

防禦工作一天比一天艱苦繁重,特別由於大部分士兵都受了傷,防衛工作乃落在少數人身上。派赴凱撒那邊的使者和書信也更加頻繁。使者中有些被捉,就當著羅馬軍的面殘酷地將他們折磨至死。
——《高盧戰記》

後來有個忠於西塞羅的納爾維人說服了一個奴隸,以高盧人的身份穿過了重重阻礙,送信凱撒,高盧最終恢復平靜。厄勃隆尼斯的土地被夷平,這個部族被連人帶名的消滅掉了。

當然,上面那段是後話,其實在戰事開始後一段時間,敵軍是向羅馬軍拋過橄欖枝的:

這時,納爾維人種和西塞羅有過一些交往,可借朋友之誼來接近他的那些領袖和頭目說,希望能與他談判。

嘰里呱啦苦口婆心說得天花亂墜。

西塞羅對這番話只給了一個回答:羅馬人向來不接受武裝敵人的任何條件,如果他們願意放下武器,他們倒可利用他做個中介,派使者去請示凱撒,由於凱撒的公正無私,他相信,他們所提的要求是可能實現的

西大爺說:呵呵,滾。

羅馬強大到什麼程度?
你看看羅馬人驕傲到什麼程度,就知道羅馬強大到什麼程度。

私以外、全員蠻族。


夫羅馬者,泰西大國,自稱戰神阿瑞斯之子孫。

立國初時,僅乃羅馬一隅,今號歐陸霸主,得阿爾卑斯之險,挾地中海水之利,坐域中而窺伺天下,橫貫南北,地廣萬里尤嫌小,東征西討歲歲不絕,貪得無厭可賽暴秦。

自先祖羅穆路斯建城五百載,七世以降,厲行共和。

征崑崙迦太基,屠其百姓,閹其幼童, 火焚全城,經月不滅。

遇樹則砍,遇石則移,萬馬踏平,復撒鹽於土上,令其寸草不生。

翻大山阿爾卑斯,教化蠻夷於高盧,立軍團,練士卒,編行伍,以之敵軍,所向披靡。

攻必克,戰必取,一統希臘,蕩平馬其頓,飲馬尼羅河。

後兄弟鬩牆,凱撒大權獨攬,羅馬軍陣,攻不可擋,守穩如山。

滅龐培,取埃及,廟堂之上,號令天下。

少凱撒,挾義父餘烈,稱奧古斯都,登基大寶,開帝國萬世基業

泰西諸夷,聞風喪膽,或降或遁,刀兵不止。


羅馬共和國的崛起告訴我們,在一個國家崛起的時候,朋友遍天下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羅馬官僚體系維持了八百年左右。
羅馬官僚體系更是後世近代歐洲官僚體系的前身與模板。
君士坦丁堡大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辦世俗大學,現代大學的學位體系,論文體系,辯答體系,學科分類系統均是出自君士坦丁堡大學。
狄奧多西法典是第一部真正的「大陸法」,羅馬法系也是大陸法的源頭,狄奧多西法典與查士丁尼法典對於後世大陸法典的影響自然是不用多說。
晚期古典時代的藝術變革直接影響並改變了接下來一千年的西方審美趣味。
在古羅馬(當然,是君士坦丁開始),每一個行政區每十五年進行一次經濟與人口普查,這在之前古典時期以及中世紀大部分,都是沒有的。
其實說羅馬的強大,歸根結底還是羅馬擅長吸取其他文明與國家的優勢,並為己所用。無論是軍事/藝術/建築上,羅馬基本都是靠吸取外國的,實事求是來說,雖然古典羅馬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建築,如萬神殿與大競技場,但是就建築結構與水平來說,還是處於停滯狀態的。繪畫與雕塑水平也是完全師承希臘,自身所創造的「羅馬特色」非常稀少。當然,在幾百年後的晚期古典,羅馬厚積薄發地一波大爆發,徹底改變了整個古典世界的全貌。


我寫幾個以點及面的例子吧:


光榮屬於希臘,
偉大屬於羅馬。
-----愛倫·坡,《致海倫》


1920年,法國途經里昂,前往羅馬旅遊的火車的廣告宣傳畫:農神廟,位於主要位置。
農神廟建於公元前500年左右。
你現在去羅馬,農神廟依舊還是羅馬最重要的景點之一

西班牙,塞戈維亞,雙層高架引水渠,建於古羅馬時代的109年左右,理論上至今還可以使用。


單說一點,羅馬亡後無數強國都會自稱羅馬正統繼承人,咱們知道的歐洲諸國就不說了,連滅掉拜占庭的蘇丹默罕默德二世都自稱為羅馬皇帝,他認為奧斯曼土耳其才是羅馬帝國正統繼承國,而他則是羅馬皇帝的正統繼承人,定都君士坦丁堡,甚至派使者去西歐找羅馬教廷給他法理冊封,結果被史學家給了個「征服者」的稱號……

所以說我大奧斯曼帝國才是羅馬正統繼承國,其他歐洲韃子都是蠻夷!


想想古代的中國就是了,周圍所有政權中軍事最強大,文化最先進,生活最富裕。
各方面都領先了周圍的野蠻人一千年,對整個西方文明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影響。甚至可以說超過中國在遠東的影響。
這不是誇張,15世紀以後布魯內萊斯基修佛羅倫薩大教堂圓頂的時候,還要到羅馬去看各種遺址。
世界第一宗教,也只不過是羅馬帝國龐大身軀上的寄生蟲而已。
即使是在滅亡以後,蠻族的統治者們也還是為了爭取一個羅馬皇帝的虛名各種頭破血流。
就算是現在,歐洲眾多國家現在還在用羅馬鷹旗的標誌,即使他們的祖先只是被羅馬人扔到角斗場里殺個你死我活的玩物。


法律人從法律角度說幾句,其實,一部羅馬法就足以證明羅馬的偉大,後世之人由於當時法律的不完備以及嚴重的滯後性,竟然需要藉助一部奴隸制社會的法律幫助調整當時包括生產,貿易,婚姻,繼承等在內的許多方面,於是有了所謂的羅馬法復興,在社會上形成一股研究羅馬法的高潮,各種學派風起雲湧,足見羅馬立法技術的高超及因此產生的巨大魅力,而我國立法技術的巔峰出現於唐朝,一部唐律疏議雖然也算牛B哄哄,惹得四夷跪舔,越南,朝鮮,日本紛紛表示大哥家的規矩制定的就是好,但我覺得還是不能夠和羅馬法的歷史高度相提並論,中華法系也隨著清朝改法修律而終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羅馬法的精神,原則至今影響著今天的人們————我曾經玩魔獸世界,我的元素薩滿叫烏爾比安,敏銳盜賊叫帕比尼安,生存獵人的風蛇寶寶叫莫迪斯蒂努斯,野豬寶寶叫保羅(最牛B的寶寶被命名為卡拉什尼科夫),羅馬五大法學家裡有四個在陪我征戰艾澤拉斯,你說羅馬偉大嗎?


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位答主還更新了一段自打臉的話,充分暴露了民科的邏輯水平不及格。共同欣賞下這奇特的思路吧。

一開始就是這位答主自己說的,羅馬軍隊擺脫了"半工半兵"所以戰鬥力爆表,在我指出羅馬軍依然是半工半兵後,居然轉頭就吹起"工"來了。。。。
混淆概念,胡亂扯淡,沒錯,工程力也是戰鬥力,但這個邏輯下,我也可以說農業水平就是生產力,生產力就是國力,國力就是戰鬥力,天朝田種到哪,領土就擴到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所以說農民吊打全職士兵?什麼邏輯。。。
美軍空投預製橋是牛逼,可這個橋肯定不是坦克手用開坦克的訓練時間造出來的,開坦克的專開坦克,造橋的專造橋,這個叫專業化,專業化才是真牛逼。而職業化和專業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沒有否認羅馬軍團的職業化,我否認的是他的專業化。
真實大帝的城市化也是工程力轉化為戰鬥力(嚴肅臉),但人家蓋房子的是scv,不是坦克機槍。
我頭次見辯論只一個回合就開始歪曲邏輯打自己臉的,就這水平還過千贊,貴乎真是藥丸
………………………………………………………

呵呵,這位仁兄已經開始東拉西扯迴避主題了,你自己放個不知道被後世修了多少遍的路,我還當你只是貼個示意圖來著,你自己瞪大眼睛看看,這路是方磚鋪的。。。神TM古羅馬鋪路用磚。。。所以我也貼個明代長城示意一下,畢竟秦長城已經沒有完整的了,大家知道意思就行,吹工程的槽點也是千瘡百孔,但我不是來扯這個的,你自己打自己的臉還沒圓回來呢。曲解我的意思,還是跟主題沒關係的細節,還加上根本不是我說的其他人的觀點,(我有半個字提到金屬硬度了嗎?這個話題又是從哪腦補出來的?)然後批判一番宣告勝利。
這讓我想起崔永元大戰盧大儒,辯不過就在細節問題上糾纏,把水攪混,這也是民科常用的手段,可惜很多沒有科學素養的人還就吃這一套。
"黃金大米轉了幾個基因哇",
"你這個問題問的不對,轉一個兩個的都有,而且我不是來和你討論這個的。。。。"
"我告訴你,七個!這個都不知道,你怎麼敢質疑我"

這又是另一個邏輯不及格的錯誤,偷換論題。


......................………………
原答案

我就隨便吐個槽
這個搞笑觀點流傳已經很久了,我奇怪的是居然一直沒人去揭穿

摘自 @塗子的回答 鏈接:如何直觀地說明古羅馬到底強大到什麼程度? - 塗子的回答

~~~~~~~~~~~~~~~~~~~~~~~~~~~~~~~··
沒錯,提到馬略改革,大部分書上都會有這樣的結論:
馬略改革將兵役從一種義務變成一項職業,即解決了軍團兵源不足的問題,又解決了無產者的失業問題。
然後也會提到改革之後羅馬軍團的戰鬥力得到了提升。
於是民科們看到「職業」「戰鬥力提升」,立馬腦補出一群以戰鬥和訓練為生的斯巴達肌肉男。
你們真看懂了嗎。。

你可知道你吹的道路建築下水道,有很多正是這支"職業軍隊"所建?
公元前103年,面對高盧人的危脅,馬略帶著他的「職業軍隊」出征南法行省,然而到達羅訥河邊後,高盧人並沒有什麼動靜,為了防止等待戰機的士兵無所事事整出什麼幺蛾子,馬略下令「職業軍隊」就地挖坑,在羅訥河口開鑿出一條連通馬塞和法國內陸的運河,史稱「馬略運河」
從此,集結中的「職業軍隊」若無戰事,就地挖坑成為羅馬一大光榮傳統。

公元前101年,馬略遠征高盧取得大勝,順利凱旋,帶著他的「職業軍隊」回到了羅馬,然後他又犯愁了,這軍隊不打仗了,沒地安置啊,於是,他和護民官路奇烏斯結盟,於同年頒布了一項法案:在北非建設殖民城市,建設者就是「職業軍隊」
於是「職業軍隊」打完仗就去堆土玩了。
從此,無戰爭時多餘的「職業軍隊」就打發去堆土成為羅馬另一大光榮傳統。


--不幹架就去挖坑堆土的真實,啊呸,羅馬大帝建設集團,神TM脫產。
真以為你們是最強近戰啊。

讓我們踹走民科,看看馬略改革倒底是幹嘛的。
在馬略改革之前,羅馬軍團是這樣組織的:
將公民按財產分為五個階級,按照階級分別承擔不同的兵役,財產最少的無產者不承擔兵役。財產越多,兵役也就越重。
徵兵完成後,再由同盟城市提供同樣數量的同盟士兵,共同組織軍團

三次布匿戰爭,羅馬拼盡全力取得了勝利,但士兵長年征戰,荒廢了自家的生產,且大批士兵戰死。
我們再看一下羅馬的徵兵制度,無產者不用服役,富人人數又少,羅馬軍團的中堅是什麼呢?
家中有著一畝三分地的自耕農。
這些自耕農處在有勞動就小康,不勞動就破產的經濟水平,長年的征戰,付出最多的就是這個階級,但最慘的也是這個階級。大批的自耕農荒廢了耕種,僱用奴隸進行耕種的大莊園反而因此欣欣向榮,因為奴隸是不用服役的,可以專心種地,競爭力完爆自耕農。
戰爭的勝利給貴族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中產階級卻發現,打完仗後,自己破產了。
後來試圖改變這一局面的護民官格拉古演講中說到:
在戰場上,面對敵人,指揮官會說「你們要保衛自己家族和先祖的墓地」,這不過是虛偽的謊話,因為士兵家中不僅沒有可供祭奠的先祖陵墓,甚至連祭壇都擺不起。這樣說來,士兵們勇敢地戰鬥犧牲,卻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是為了守護別人的富裕與幸福。羅馬人民,現在是勝者,被稱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現實中的羅馬人民,卻連屬於自己的土地都沒有。
大批自耕農破產也導致軍團兵源出現不足,因為按財產算,很多原本要服役的中產階級都破產成了無需服役的無產者了。而且,參軍=破產也讓軍團士氣大降,社會中也出現了大批失去土地的失業者。

馬略改革,正是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內容主要是:
由義務服役改成志願服役,不再按財產劃分了,服役可以有報酬,成為一種職業。
延長服役期(延長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失業,而不是為了提高戰鬥力)。
取消同盟士兵和羅馬士兵的區別,同盟士兵和羅馬士兵採取同樣的方法招募,在軍團中一起編組。
改革軍團戰術。

改革成果的正確表述是:
解決了中產減少帶來的兵源問題;
提供了一個新職業,解決了失業問題;
提高了戰鬥力;
軍隊私人化,為後續的蘇拉凱撒獨裁乃至羅馬帝國的建立埋下了種子。

」提高戰鬥力「、」軍人成為職業「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成果


至於為什麼戰鬥力也順便提高了--
參軍可以不破產,戰鬥力當然提升了,
一半的士兵由原來的二等公民升級為同等地位,幹活更賣力,戰鬥力當然提升了,
新的軍團戰術更加有效,戰鬥力當然提升了。
和TM」世界上第一支職業化軍隊」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非要扯淡僱傭兵比徵召兵強,羅馬的死對頭迦太基才是最喜歡玩僱傭兵的,這貨自己一個子不出,全靠買,最後被羅馬徵召兵完虐。
民科總是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歡樂,看到個「職業軍隊「,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職業=專業=牛逼。
沒有論證,沒有邏輯,知道幾個牛氣哄哄的詞語就開始腦補。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科書一般的偷換概念,把」增加新職業解決失業問題「偷換成」職業化提高戰鬥力「,把「職業化」偷換成「專業化」。

一個生產力低下的農業帝國,沒有精耕細作,沒有鐵犁,使用奴隸制度進行生產。人口對比漢朝又沒有優勢,政治集權性也不高,大片山地優良耕地又少,結果被吹成商業發達,工程力強大,還能供養十幾萬專業化常備軍。
總的生產力擺在那裡,要說哪方面有側重倒有可能,但全方面把生產力更高的帝國拉出代差,我就想問憑什麼?

另外,我真看不懂在長城面前,阿皮亞大道哪裡傷害國民感情了。。。「埋在地下的牆」,長城就是牆好吧。。

(我知道這是明長城,可這啊皮亞大道也不是羅馬原版,只是個示意圖,大家知道意思就行,別吐槽這個了)
奉勸所有的民間科學家,買本《邏輯學》稍微看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邏輯都理不順,就算你不小心說出了真相,也是蒙的。」只記住了幾個術語,就開始亂用「


推薦閱讀:

蘇聯的解體是必然的嗎?
對於現在越來越多人感興趣的關於夏朝外來說,為什麼很多人無力反駁卻還是嗤之以鼻呢?
縱觀世界史,漢族和其他民族相比戰鬥力如何?
美國黑人吃西瓜代表種族歧視,有何出處?
歷史上有哪些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做的非常好的人?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羅馬 | 羅馬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