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以結果為導向」作為人生態度和萬事準則,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個人的問題

社會的問題


所謂的功利主義者咯。
沒什麼問題,因為功利主義本身就是自洽的。
如果出現問題的話,大概是自己對功利主義的信仰不夠虔誠(笑)。

雖然說常常會聽說有人功成名就後大徹大悟,落髮為僧追求人生意義。
但實際上,人生的終極意義本身就是虛無的。他們只是從一個虛無的答案轉向另一個虛無的答案而已,得到了自欺欺人的「救贖」。

所以說,只要對功利主義的信仰足夠堅定,將結果作為自己人生的終極意義,「以結果為導向」不會有什麼自我矛盾的地方。
不過倘若在幾種終極意義的選擇上搖擺不定,自然會徒增煩惱。不過這和功利主義,或者說「結果為導向的人生態度」就沒有關係了,只是自己的優柔寡斷造成的而已。


以結果為導向有積極的一面:例如做事不會半途而廢,成長會比別人快很多,目標明確等等。但缺點實在於太過明顯:

缺少平和的心態。

想起一個小故事:

有位年輕人,整天忙於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痛苦不堪。於是家人建議他去修道院,放空心情,靜養一段時間,思索人生真正的價值。

過了一個月,家裡人打電話給他,詢問他過得如何。這年輕人非常興奮:「媽媽,我在這裡過得很好!悟出了很多之前沒有想過的道理!我現在已經是一位出色的神職人員了,請再讓我呆上一年時間,我一定可以當上修道院院長!」

去靜養,都一定要把自己爭上院長的位置,你說這種人,累不累?

又想起之前在江蘇衛視《最強大腦》里的一檔節目:一對父子,都是最強大腦的選手。父親的教育是典型的高壓政策,典型的以結果為導向,孩子做的好,獎勵;沒做好;懲罰。從來不在乎孩子做事的過程。

孩子在比賽過程中,確實表現非常出眾,但心態卻已經嚴重畸形。他與對手比賽時,以為自己會輸掉,哭得撕心裂肺,用「絕望」來形容,一點兒也不誇張。

主持人詢開場前問他,你覺得自己狀態如何?他說「我一定會贏!」

主持人又問,那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輸了,該怎麼辦?

這孩子當時的表情,卻是非常驚訝,似乎自己從未考慮過如果失利,會怎樣。

拿我自己舉例子:

我到目前為止算是經歷了兩次轉折點,一次是放棄化學專業轉投互聯網,另一次是工作3年後放棄舒適的生活選擇創業。

1.當我從化學轉投互聯網時,所有人都覺得我在胡扯,包括父母、包括女朋友、包括所有的同學。很多人當面嘲笑我,背後譏諷我的目測更是不計其數。

我沒有據理力爭,沒有與人為敵,沒有打雞血說一定要活出個樣來證明自己。我的回應很簡單:我行我素。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明白自己一步步的計劃,失敗了也沒什麼大不了,再找其它的機會。

2.當我做出從舒適的大公司離職創業時,並沒有猶豫不定,也沒有對高薪的不舍。一切就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因為我看到了一個機會,而這個機會在我多次求證之後認為是可行的,想去試一下,大不了重新回來上班。

我的這個舉動同樣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我仍然是繼續做自己的事情,直到現在。有時候我會想,沒有平和的心態,自己是做不出這些決定的。

注重結果,沒問題,誰都想要把事情做好。但忽略掉一切,只看結果,這問題就大了。我們這一生,追求的無非就是兩個字:「幸福」。過於注重結果,餓虎撲食般的性格,也許會讓你腰纏萬貫,混入社會上層。這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這樣的人卻很難開心。

平和的心態,才是幸福的關鍵。

就這樣。

======================================================

[習慣性小尾巴]自己的公眾號,借你只耳朵,聽我的故事。
微信號:mengshuhz

http://weixin.qq.com/r/KEhVTczE2ZGmrYgu9x06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這是一個值得靜靜思考的好問題。

首先,「以結果為導向」 不是 「唯結果論」,而是 圍繞自己想要的結果來制訂計劃。
(請體會一下這兩者的區別)

私以為,將「以結果為導向」作為人生態度和萬事準則,其實沒有任何問題。
硬要說有問題的話,那大概是,可能會更早、更多地「發現」自己的 「弱點」 和 「失敗」,然後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但請相信,只要應對方法得當,長期來看,這絕對對自己有益。

為什麼這麼講呢?這就得說說,「以結果為導向」 的人生態度是怎麼出現的,又為什麼會被很多人拋棄。


【一】

沒有人,生來就從不追求目標,而選擇去享受生命的過程。

當一個人很小很小的時候,只要他開始自主思考,
那麼,在他的腦海里,一定曾經浮現過那些基本的「哲學」問題:

  • 「我是誰?」
  • 「我從哪裡來?」
  • 「我為什麼會在這裡?」
  • 「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 「我的目標是什麼?」
  • 「我現在應該去做什麼?」

……

這些問題中的大部分,屬於「定性」的問題,不要說小時候了,即使耗盡一生的時間去感悟,也未必能得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回答——也許本就沒有答案。

但另有些問題,比如 「我的目標是什麼?」 「我現在應該去做什麼?」,它們和其他問題有點不一樣。這些問題 屬於「可實踐」的問題,即 「我不必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但只要去實踐,就可以看到結果」。

在這兩類問題中,後者大概更實用一些,因為它們可以立即指導我們接下來的行動,而且,如果沒有這類問題,我們就會陷入迷茫之中。

比如,7歲的時候,父母鼓勵我們早上自己去上學。
於是,早上起床後,我們就得思考一下上學所需要的基本步驟:

  • 穿衣、刷牙、洗臉
  • 吃早飯
  • 整理書包
  • 穿校服、穿鞋
  • 出門

……

你看,我們的目標很明確:自己上學。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很明確地圍繞著「上學」的結果,當然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如果沒有這個「結果」作為導向,我們就會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生活也會陷入混亂。

這,就是最早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它幾乎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時期。


【二】

不過,漸漸地,我們好像不那麼「以結果為導向」了。

一方面,一些簡單的目標,已經不再讓我們困擾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們會認真思考如何去上學;但進了大學後,我們可能不再思考這些問題——我們已經習慣了上學的節奏,並且思考能力也增強了,不再需要用過多的腦力來思考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另一方面,一些複雜的目標,我們並不總能達成:
幼兒園的時候,只要我們乖一點,就能得到小紅花;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只要學習稍微認真一點,就能考 100 分;但是,目標的難度越來越大,而成功的資源卻越來越少,比如高考:只有不到 20% 的能考上一本,總有 80% 以上的人考不上理想的學校。

雖然在人生的長跑中,越來越多的人掉了隊,但是他們也得快快樂樂地活下去呀!

於是,他們得對殘酷的生活進行妥協,於是就有了以下的自我安慰:

  1. 雖然結果不理想,但自己努力過了,失敗只因智商/環境/運氣,問心無愧就好啦;
  2. 雖然結果不理想,但是也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蠻開心的;
  3. 雖然結果不理想,自己也不是很努力吧,但是過得輕鬆啊,不像那些成功的人,過得太累了。

這是 3 種很典型的自我安慰模式:

  • 無法成功,是因為外部因素;
  • 無法成功,但過程美好;
  • 無法成功,但也未曾付出太多;

這三種模式通向的是一個共同的結果:為了讓心情好一些,不要太在乎結果啦!

這,就是 「不以結果為導向」 的來源。

【三】

那麼,在這個時候,依舊堅持 「以結果為導向」 的人,會怎麼做呢?

既然早早地定下了目標,他們必然會圍繞這個目標制訂一個計劃。

比如,有個 「以結果為導向」的大一新生,他的目標是成為【數據科學家】,圍繞這個結果,他制訂了以下循序漸進的計劃:

  1. 學好高等數學;
  2. 學好編程基礎;
  3. 學習統計學;
  4. 學習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
  5. 學習R、Python 等編程語言;
  6. 閱讀相關文獻;
  7. 實踐: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在某個網上扒一些資料,體驗數據挖掘的全過程……

當他列完計劃的時候,他突然發現,這件事情似乎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難了,全部做完根本用不了四年啊……

當我們 「以結果為導向」的時候,很多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似乎不那麼困難了。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早早地「以結果為導向」 制訂計劃,當結果出了問題時,我們也可以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弱點和問題的癥結所在,而不容易覺得自己哪兒都還行,把失敗歸咎於天命。

知乎曾經有一個很火的問題:姑娘與姑娘的區別為什麼這麼大?
題主很困惑,自己為什麼努力了那麼久,還是沒有室友過得好。問題在哪裡呢?

就在於她沒有早早地「以結果為導向」思考問題,卻困惑於結果的不合理。
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她並不真的明白自己做這些事情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只是單純地覺得「做這件事是對的」。因此,她其實一直都在「盲目」地活著。


【四】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以結果為導向」 固然效率高,但是——

  1. 不會很累嗎?
  2. 不會被各種不如意的結果打擊到嗎?
  3. 不會為了成功不擇手段嗎?
  4. 不會無趣和不近人情嗎?

並不會。

  • 「以結果為導向」 的人有時會累,但總比稀里糊塗地過日子輕鬆得多。

退一步說,「以結果為導向」 的人,不一定是自律的人。他也會偷懶,他也會完不成任務,他也不一定比享受過程的人更成功 —— 但他一直走在(至少是自己認為的)正確的道路上。
就好比過一條河,「以結果為導向」的人,可能找到了渡河的輕舟,即使劃一會兒,歇一會兒,也更可能會比莫名其妙坐上一輛車,然後碰運氣般尋找過河之橋的人更早到達彼岸。

當然,外人可能會覺得他們過得累。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 「以結果為導向」 的人會對失敗更加敏感和在意,但從長期角度看,他們能從這份在意中受益更多。

沒錯,「以結果為導向」的人很在意失敗,比大部分人在意得多。一時間,他們也會因為失敗而憤怒和悶悶不樂。

然而,冷靜下來後,他們發現,正因為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針對結果,在遇到失敗時,他會很容易找到自己失敗在什麼地方。他們會為更快地從失敗中獲取經驗,從而進行下一次努力。

漸漸地,「失敗」對他來說反而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源於未知),而是可以用來學習和獲取經驗的寶藏。

而部分所謂的「隨遇而安」的人,卻是最怕失敗的人:他們既不知道失敗什麼時候會來臨,也不知道失敗後該怎麼辦。他們假裝很快樂和無所謂,卻未必能挺過真正的風浪。

  • 「以結果為導向」 的人不是「唯結果論」的人,因為計劃周密,他們反而不會為了目標不擇手段。

上文提到,以結果為導向的人會經歷失敗,但是也能從失敗中獲取有用的東西,既然如此,他們並不是「必須成功」的。他們在制訂計劃時,會考慮到各種意外情況,因而對失敗有很大的「容錯性」。
因此,在實行計劃的過程中,各種 plan B、plan C 讓他們不容易陷入"絕境",既然如此,他們何須不擇手段?

真正容易不擇手段的人,是那些從不好好制訂計劃,卻誇口說自己一定會成功的人。

  • 「以結果為導向」 的人隨時知道自己走到了哪裡,體會到「階段性勝利」的快樂。也可以將自己生活中的社交和娛樂「量化」,更加舒服地享受它們。

一方面,以結果為導向的人,在制訂計劃的時候,是有進度條的。他們可以體會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並為它歡呼雀躍——進步是他們的樂趣所在。

另一方面,據我觀察,那些目標明確並努力前行的人,他們不僅不無趣,反而都有著豐富的業餘生活:

我讀本科時,有一個大學霸,想成為數學家。為了自己的理想,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去自習室,幾乎不上社交網站、不怎麼用手機,晚上十一點準時睡覺。但另一方面,班裡所有的活動,他都能遊刃有餘地積极參与,活動出席率幾乎達到 100%。

我在某公司實習時,有個員工,每天都給自己制定苛刻的任務,要求自己儘可能高效的完成。但是一下班,他馬上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各種體育活動中,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多面手。

我深深地體會到,越是「以結果為導向」的目標明確的人,他們更清楚自己需要為目標付出多少,反而越是有能力湊出他們想要的業餘時間,並全身心地利用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中,他們不僅不會無聊和不近人情,反而活得更加豐富多彩。


【總結】

由於之前所述的各種各樣的好處,我推崇 「以結果為導向」 的人生態度。

而那些對 「以結果為導向」 持負面態度的人,若不是對 「以結果為導向」 的真正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那或許僅僅是為自己的懶惰和散漫尋找借口吧。

【完】

********************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你能只吃肉或只吃飯嗎?要看需求呀,舉例兩個例子做對比

1.職場
企業本質創造利潤的,它以賺錢為結果導向,所以看重產品,項目,工期,市場佔有率這些,它以要求員工是結果導向,所以工期趕的時候就要加班,也有業績的壓力,所以效率很重要,在職場採取結果導向的人有優勢

上司要你完成一個任務,你是循規蹈矩完成,還是不擇手段的完成,採用什麼方法,取決於價值觀,但不管怎樣完成指標,都是結果導向

要是一個修行的和尚來職場,老闆說你下班前出個PPT,和尚把工作當修行,注重過程,品味自己敲鍵盤的每個細節,觸覺,放空自己雜念,內心充滿寧靜,喜悅,下班了,PPT沒結果,但和尚跟本不在乎PPT的好壞,不在乎未來,一心活在當下,老闆說:我招你何用?我何不招個實習生?


2.休息
晚上睡覺,越是要求自己儘快入睡,希望自己在某個點入睡,反而很緊張,睡不著,如果不要求自己做什麼,什麼都不做,只是坐著,或者躺著,可以想什麼,也可以不想什麼,那這個時候反倒因為放鬆而容易睡著

沒有目的散散步,翻翻書,喝喝茶,或者發發獃,聽聽歌,這會讓一個人得到放鬆和補充能量的

總結——你和朋友聊天,有時是為了解決問題,有時沒有目的閑聊,所以人生某些時候選擇結果為導向,某些時候以過程為導向,以偏概全就sb了

結果導向
(壞處)你需要付出——更少平和,更多挫折感,因為專註目的地所以忽略沿途風景
(好處)你收穫的——不迷茫, 走向結果或實現結果會讓你快樂,更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

過程導向
(好處)你得到的——更多幸福感,容易享受生活,因為不求所以不會陷入求不得之苦
(壞處)你付出的——容易陷入自欺欺人,掩蓋自己正常的慾望和需求


都說以結果為導向累,其實這才是最簡單的活法。


去爬山,結果如果是爬到山頂,你會比走走停停,沿路觀賞的人更快爬到山頂。
去潛水,結果如果是潛到水底,你會比在珊瑚魚群里流連的人更快潛到水底。
去工作,結果如果是坐到高位,你會比把工作當樂趣,把辦公室當聊天室的人更快升到高位。

你看,如果夠強硬,夠韌性,生活變的非常簡單直接。

只是,我是說如果,萬一,假設生活就不是那麼順利,很多事就是你努力也沒結果怎麼辦?

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一如麥兜和他媽,怎麼辦?

你會不會懷疑自己?
你還會欣賞自己嗎?
以前的努力有什麼意義?以後的生活有什麼動力?

躊躇滿志時的一盆冰水,繁花似錦時的連跟拔起,熱火烹油時的釜底抽薪

你接受的了嗎?

所以,會失衡!

因為害怕繁花似錦失去,熱火烹油將熄,勢必抓住每一根柴火,護住每一株鮮花,躊躇滿志變成錙銖必較,強硬化為尖銳,韌性變成難纏。

總是,得失心!


害怕會失去,總有得失心,那麼可能就會失原則。

只要成功就好,我睡過來,討過來,黑著良心過來,折了善良過來,有關係嗎?

我就是要過來!
沒了底線,可能是結果導向的人,最可怕的問題。

但是,即便如此,我一點都不討厭甚至是喜歡這樣的人,他們身上的優點比缺點多多了。

包括我自己,寫這些答案,不僅為了開心,還想要很多的贊這個結果。


如果你做的是一件短期可以完成的工作,那麼以結果導向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在很多時候是必須的。不以結果為導向,你便無法明智地做出角色與取捨,在無關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

但若是人生以結果為導向,多半是走不了太遠,因為人是情緒化的生物。
舉個栗子,假設這個世界上有兩個音樂人,出身天賦都差不多,A希望能通過音樂為自己贏得名聲與財富,並為此不懈努力;而B只是單純地喜歡音樂而已,希望做出令自己喜歡的音樂。
兩個人都有足夠的動機在音樂之道上前行。

兩個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A是痛苦的,而B是快樂的。

玩音樂很簡單,但玩音樂玩出成就、玩得出類拔萃則非常難,需要付出太多。各行各業莫不如是。
所以,音樂就成A的負擔、A的枷鎖。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得不委身於音樂,這會讓他越來越痛恨音樂。他不得不靠毅力支撐住自己前進。但是,毅力是稀缺資源,比智力還稀缺。或許某些A會在這條道路上取得成功,但絕大部分的A都會在患得患失中沉淪。
沒有什麼比過於遙遠的夢想更令人絕望的了。

而B不一樣。如果說A只有通過音樂戰勝別人才能獲得快樂,而B只要玩音樂就會感到快樂。人們都是逃避痛苦的事情,追求快樂的事情。所以B無需任何毅力,便會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音樂上。他會比A花更多的時間鍛煉自己的音樂技能、音樂鑒賞(除非A的毅力壓倒性地強),最終達到A所不能達到的高度。

而且,A的行為必然是功利的。他只會去做那些看起來對自己的成功有幫助的事情。
但想要成為一個音樂上的大師,所需的不僅僅是音樂方面的技能,還需要對人生的感悟、對哲學的理解……等等一系列看似沒什麼卵用的東西。這些都是A會唾棄、而B很可能會進入的領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個世界上成功者是極少數。絕大部分的A和絕大部分的B都只是平庸者。
而區別是,這絕大部分的A在為自己的一事無成而忍受煎熬;絕大部分的B卻因為從事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欣慰不已(前提是,B能通過音樂養活自己)。

當然,多數在音樂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是A與B的混合體。不過,單純的B要比單純的A好太多

===================================================================

結論:「以結果為導向」的人生態度,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1. 人做一切事情,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結果導向特別容易讓人不快樂。從這個角度說,它是特別糟糕的一種導向。

2. 結果導向或許可以讓人做到「優秀」,但單純的結果導向是不可能把人引導至「卓越」的。

3. 如果你是一個毅力超人、異常理性、能力出眾的人,結果導向是有效的方式。否則,慎思。


『以結果為導向』至少說明了三件事:

  • 我很清楚或者我試圖搞清楚我追求的是什麼;
  • 我很清楚或者我試圖搞清楚我該如何追求;
  • 我正在為這個追求努力。

就我看來,『以結果為導向』是最棒的生活方式。


1.

如 @曾加 所說,『以結果為導向』並非是『唯結果論』或者說過分地在意結果,同時這六個字也並沒有描述手段,當然也沒有描述『過分注重結果』、『太刻意』、『不擇手段』這些。

顯然,『以結果為導向』只是指做每件事情的方向,既沒說怎麼做,也沒說做不到會怎麼樣。

有的人的確是沒有達到結果自暴自棄,有的人也或許為了某個結果就不擇手段。但這關『以結果為導向』什麼事?

就好像『你要開車去廊坊』,有的人的車沒油了最後沒去成,有的人在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給別人造成了困擾。但這關『你要開車去廊坊』什麼事?


2.

就工作來說,『以結果為導向』簡直是現代社會協作的基石。

所有正經的公司都是以員工的產出、員工實現的價值作為評價員工的標準,而不是以員工的加班時間、員工表現出的對公司的熱愛。

所有正常業務間的往來,大家簽訂的合同,也不會關心具體的操作方式和工作流程,而只關心合同期限到了之後,呈現出的結果。

現在全民創業,你會發現有很多畢業就創業的團隊,會為大家面對理想的熱血賁張而感動,會為大家徹夜不眠去討論問題而感動,會為放棄了名企高薪放棄了安逸生活而感動。這些故事讓他們特別享受。但他們往往不會在意麵對理想他們真做了哪些準備,徹夜不眠的討論中夾雜了多少廢話,更不會在意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後到底做了什麼。

結果呢?結果不重要,反正青春嘛,反正年輕嘛。

拿著投資人的錢來玩情懷?呵呵。

以這種心態做事,將會是一場災難。


3.

幸福感的產生,有很多源頭。大家認同比較多的肯定是享受過程、接受結果。

但如果沒了『以結果為導向』,很難相信一個人能享受過程、接受結果。

比如我要成為科學家,所以從小就好好學習,奧賽所向披靡,高考技壓群雄,論文登堂入殿,最後成就豐功偉業。

這不就是打怪升級嗎?要是告訴你,打怪不能升級,但你好好享受打他的樂趣吧,你還會打嗎?

也許有些時候,的確需要做很多不『以結果為導向』的事情。

我下午什麼都不想做,在屋裡發獃。我去周圍散散步,隨便走走。我就是想玩會兒遊戲、看會兒電影。

可是這不也是為了放鬆、休息或者娛樂嗎?

還有一種人,無論何時,都不知道他自己做事的目的在哪。

我從小好好學習,好像也沒有意義,那就過一天是一天。然後讀中學、讀大學、讀研讀博,最後工作了。我不追求什麼最終結果,我就是過日子。

對於『以結果為導向』的人,下午散步後,如果心情舒爽了,那就趕快投入之前的事情中去,因為這項『讓心情變好』的任務完成了。而對於另一種人,可能毫無目的的下午散步是沒有止境的,直到肚子餓了發現該吃東西了。

不『以結果為導向』的人可能有很多導向,比如生理感受(餓了吃飯、困了睡覺),比如心理感受(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但它們都不會比『以結果為導向』幸福。


4.

秉持『以結果為導向』的生活法則預示著這個人是聰明的,是就事論事的,是對自己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有認知的。

跟這種聰明人共事,你會發現大家就是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探討。跟他們交流,很少會遇到表達憤怒、抱怨或鬱悶的形容詞,很少會遇到對犯下錯誤的借口、對做成事情的自誇,這些情緒化的內容會被剃得乾淨。

我有個哥們(跟優秀的人相處是怎樣一種體驗? - 劉撲騰的回答 中的 W),他有時也碰到操蛋的事情,那天見到他因為瑣事忙得焦頭爛額,各種別人犯錯挖的坑都需要他填。他看到我,只說了一句『買了個表,累死我了』,就去繼續折騰了。他知道再惱怒坑早晚都要填,既然知道結果總是要填的,那抱怨有什麼意義。而有的人在遇到同樣情況時會先拉著你到咖啡館傾訴一個下午。

如果沒有『以結果為導向』的思路,也許很多人就是不考慮後果的。

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情侶或者夫妻吵架,你可以批評對方不該做什麼事情,可以爭論當前的話題,但不要情急下說不考慮後果的字眼,『分手吧』、『離婚吧』、『我就該跟隔壁老王在一起』、『我前男友比你好多了』,不給這件事留後路,或者留台階下,那未來你就需要為一時衝動還很久的債。

如果內心有『我未來不管怎麼樣,總是要跟她/他過下去』的覺悟,那很多事情都變得可以接受了。


5.

突然想到《絕命毒師》里的老白。

他有些不擇手段,他過了無比充實的兩年,最終他達到了他的目的。

最後一幕里,他靜靜地站在制毒工坊里,看著那些設備,等待警察到來。

在那一瞬,我覺得他是無比幸福的、滿足的。

前天是教師節,謹以此文獻給懷特老師。


首先我肯定這種準則。
某種意義上,這種人生態度對你的成功是有幫助的。
為什麼?
因為別人評價你,上司掂量你,是看你做出了什麼成果,而不是看你有多辛苦。你東西做得不好,加再多的班都是個屁。
上面這段話是我剛實習的時候小組長對我說的。我深有感悟。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高考。
我只看你一張卷子的成績。
你平時模擬考多少,寫幹了多少筆芯,做完了多少習題集,通宵了多少夜晚,有什麼用,我們不管。
那些所謂的「努力就好了,哪怕落榜了也沒有遺憾」都是自欺欺人的話。
有本事別復讀呀對吧。
沒辦法,這個社會從來就是只看結果。


我本科是學計算機的……計算機里有兩個術語,一個叫動態規劃,另一個叫貪心演算法。
所謂貪心演算法,就是在每一步都選擇當前情況下的最優解,然後遞歸下去。
動態規劃是先算好結果的最優解,然後逆推回來當前應該幹嘛。
然而人生這東西真的很難參透,你以為自己是動態規劃,其實只不過是人生一小段時間的貪心演算法。而至於結果,誰都說不準,最重要的是因為你的結果在變,也就是說你到了某個階段忽然理想變化了。
比如你二十幾歲很想做總經理當人上人,然後一路按照這個結果為導向努力,走最快的道路前進著,有一天你升到部門經理了,然而看著身邊人都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你忽然覺得自己形單影隻。於是你又想著以找到好老公建立家庭為導向努力……然而非常不幸,這和之前的所想是矛盾的。最後你放棄了晉陞總經理的機會,又因為年紀大了很難嫁人。(我只是做個假設開個腦洞,不要討論可行性)
回到本題,一開始設立目標最後達到也很好,專註於目標並獲得成就。但是更多情況下目標本身是在變化的,要做到結果為導向就必須有非凡的毅力和專註力還有決心。


反正最終都是要死,還活著幹嘛?


以結果為導向作人生態度難道不存在悖論么……誰的人生結果不是一個人什麼都不帶走地孤獨的走?
所以我一直的覺悟是,人生應該在意過程,過程中你是否開心,你是否覺得每一天沒有在虛度是最重要的。在你積極地度過每一天的時候,生命的厚度一直在增加,你作為一個人存在的價值也不斷在增加。
結果,差不了。
時間不可以倒流的奇妙之處在於,你需要珍惜每一秒,因為過去了就真的過去了,無法改變。
越寫越雞湯,一句話,感恩每一秒的際遇,享受過程就好。


我甚至沒有看前面的答案,就來寫一下自己的觀點。,就講兩個概念吧。
第一個概念:手段目的化
所謂的手段目的化,就是原本是作為某種手段的東西變成了目的。比如說假如我在學奧數,一開始我學奧數就是為了拿獎以後可以加分,結果呢,我學著學著就體會到了數學的神奇,我開始喜歡奧數了,於是我越來越多的做數學題,並且樂此不彼。於是,學奧數這個行為,從作為拿獎加分的手段變成了追求快樂的目的。
第二個概念:目的手段化
所謂的目的手段化,就是原本是作為某種目的的東西變成了手段。比如我喜歡打乒乓球,作為一種愛好,我經常去打球,覺得很快樂,而且球技也不錯。打乒乓球就是為了打乒乓球,是一種目的。突然有一天,我被推薦去參加比賽,我很緊張很焦慮,擔心萬一輸了怎麼辦,於是每天刻苦練習一天打十八個小時還請了教練被百般蹂躪,於是慢慢的我不喜歡打乒乓球了。打乒乓球這項活動本身成為了拿成績的手段而不再是它本身。
這兩個概念是相對的,如果說哪個更好一點,當然是手段目的化更好一點,所謂干一行愛一行正是如此。而目的手段化則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他可能讓人過度關注結果而忽視掉人的活動本身。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應該讓生活的每一分鐘都有用,都該用來達成一定目的,否則就是沒意義。在這裡我不想強調意義這個詞,因為當我們在試圖讓時間讓努力都盡量有意義的時候往往弄巧成拙,變成了強行賦予時間和努力意義。也就是說追求意義這種活動可能被弄成自欺欺人。而目的手段化往往正是如此。我們試圖讓時間、努力等(還有人際關係等等被人視為資源的任何形式的東東)服務於某種目的,但是卻忘了這些東西並不是為個人的目的而存在,他們最大的意義就是他們本身的存在。在追求目的的過程中我們兩眼緊盯目的本身,結果導致情緒隨目的的實現與否波動和變化,失去了和生活的聯接和交互,變得脫離現實,進而產生大量的痛苦。在每個特定時間範圍內每個人的生命時間線長度是固定的(比如一年只有365天,每天只有24小時),但是生命線的密度卻是不同的。你會發現有些人朋友多,事業大,愛好廣泛,學習成績好,多才多藝。總之是給人一種「他怎麼那麼多時間去做那麼多事」的感覺這種人的生命線的密度較大。但是另外一些人恰恰相反,他們非常努力,每天都很忙碌,沒時間旅遊沒時間交朋友沒時間學習那些文藝性的東西,但是仔細觀察,他們並沒有多少可圈可點的東西,內心也非常焦慮和不安,死死盯著的目標也很少實現。這種人的生命線密度就比較小。而目的手段化,是降低生命線密度的最重要原因。因為那些本來存在生命線上的節點都被直接忽略了。而且這裡存在著一個很奇特的矛盾:任何試圖人為增加生命線密度的舉動都會直接降低生命線的密度。原因就三個字:太刻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對生活的滿意程度都和這些概念密切相關。一個目的性過強的人是不會幸福的,儘管他們都不喜歡承認這一點。因為幸福感是一種狀態,而不是某個結果。盯著結果忽視狀態是他們的共同點,你告訴他們幸福是狀態而不是結果的時候他們開始關注狀態,於是狀態也變成了結果預期,又離幸福遠了一步。
我承認有些人是可以把手段和目的很好的結合到一起的,但是大多數人並不能。那種結果導向的思維方式,非常容易導致目的手段化,進而失去本來的樂趣,生活變成一個個為達到目的而進行的角逐,充斥著焦慮和緊張,過程的意義被無限壓縮,生命開始變得匱乏和死板。
其實生活真的是有很大隨機性的,甚至根本就是隨機性的,那些我們可以掌控的必然,有時候也是一種偶然的表現。很多歷史觀非常深厚的人都知道,人類是很喜歡從結果推測原因的,但是這些結果和推測出來的原因可能並沒有什麼關係,統計學上的「偽相關」這個概念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這是很多歷史必然論的推測方式,但是這種邏輯並不對,在這裡不再過多論述。人們過於追求目的,實際上是在否認這種隨機性,追求不存在的必然性,這種追求註定失敗。隨機性有時候也意味著靈活性,目的性過強會容易喪失靈活性,人就會變得死板。失敗和死板會不斷地給人生帶來痛苦。
總之,過分追求目的,真的要不得,這種思維方式絕逼是生活的殺手。當然,若你已經這樣了,也別指望馬上就改過來,那是不可能的。無論何時,忠於自己的內心總是最重要的,然而目的手段化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並不知道自己內心到底想要什麼。那些個目的,不過是道聽途說中的幸福。美女豪車豪宅,無不如此,想來並不難懂。佛經上講,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心理學家森田正馬的名言: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你問我為什麼這麼理解,因為我自認為是個相當枯燥和匱乏的人,也就是生命線密度比較小的人。觀察角度比較奇葩,以至於可能看起來不太好懂了。


「建設和諧社會」
「穩定壓倒一切」


我在某一個回答中就提過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人生態度」,讓我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人生態度」最大的問題在於容易高估「明確的目的性」在人生歷程中所佔的比重

在很多情況下那種有著非常明確的人生目標並注重結果的行事方式能起到的作用並不像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大,我舉兩個例子

例一:一個精神飽滿志向遠大的青年官員突然被分到了一個渾渾噩噩浮於人事的部門,本來明明計劃勵精圖治大幹一場客觀環境卻不給他這個機會,然後這個青年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消沉,提前過上了喝茶看報的退休生活

例二:一個行事懶散毫無目標的年輕人誤打誤撞進入了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不努力就會被餓死,可能不知不覺這個人就變得勤奮起來了;最後甚至走向了成功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一個非常世俗的道理:「形勢比人強」,面對個人的意願和規劃;更重要的永遠是外部環境;但是有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客觀形勢而對自己所謂的「人生計劃」充滿了執念;誤以為只要我「手握圖紙步步為營」就一定會得到我想要的

現實中很多以結果為導向的人並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甚至會因為達不到預設目標而感受到比平常人更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目的性不是那麼明確的人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收穫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喜悅

雷軍就說過「只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的話;真正決定你能否飛起來的永遠是風,而不是人本身

以結果為導向和注重體驗過程的人生態度都能導致成功,但是前者的抗干擾能力和抵禦誘惑的能力普遍更強,獲得的成功可能更為穩定持久,缺點可能就是少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喜吧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有建樹的人,「以結果為導向」這句話必須隨時掛在你腦子裡。

先說「以結果為導向」的進步性,這種觀點的最大價值在於:能夠引導人向正確的方向努力。

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區別,有個普遍的說法是: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借口。成功者心裡想的是把事「做成」。失敗者只想把事「做完」,然後找個合適的理由,就可以交差。以結果為導向,能讓人最努力去「把事做成」,這樣取得成功的概率會提高。

「以結果為導向」在實踐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追求了錯誤的結果

有人說「以結果為導向」導致人不擇手段,比如什麼假球黑哨。

有人說「以結果為導向」導致人活得很累,毫無樂趣可言。

問題不是「以結果為導向」錯了,而是追求了不正確的結果

你的結果只是贏一場球,可以通過假球黑哨來獲得。如果你追求的結果是想讓一個國家的足球水平提高,你會去搞假球黑哨么??

你說「以結果為導向」讓人活得很累,那麼多有野心的企業,員工累得跟狗似的。但是,你仔細觀察會發現,總有一些人,自己明明是小老鼠(沒錢沒人沒資源),偏偏以打敗大花貓(騰訊、百度等知名企業)作為目標。追求一些難以實現的結果,不累才怪。


如果你再觀察,還會發現,「不以結果為導向」的人(企業)可能活得更累。不以結果為導向,就必須以其他標準為導向,甚至以「莫名其妙」為導向。一部分企業純粹是為了加班而加班,不為干多少活,只為把時間湊夠。還有更奇葩的,我聽說過一個企業(民營的集團公司),組織員工繞城步行,第一天晚上走到第二天早晨。繞城走能提銷售么?能降低成本么?……人家說了,不以結果為導向。

問題一的解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目標。這個話題不太好闡述,因為每個人自身狀況是不一樣的,不可能有標準答案。

「以結果為導向」的第二個問題是,片面強調結果,忽略和掩蓋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俗稱「一美遮百丑」。簡單的例子,一隻球隊全場比賽都XJBT,場面混亂不堪,被動挨打,最後靠一個運氣球贏下了比賽。

問題二的解法:關注過程。(這個其實很難,因為絕大多數事情都不會像球賽一樣直觀。媒體通常都只告訴你一個簡單的結果,比如XX公司估值XX億。其中有些公司是鷹,有些公司是被風吹起來的豬。)

總之,「以結果為導向」作為一種態度和準則是可行的。前提是你要明確它的問題,以及應對問題的解法。


可能比較容易像項羽一樣 「兵敗自殺」,這個就是徹底為結果負責了。你其實可以多花幾年享受兵敗的過程。


以下摘自一個資深中二青年,在以結果為導向時,所寫的一篇荒謬的東西。

小Z啊,很久以來,我都一直在想你,和我,還有我們之間。很遺憾,過了這麼久,我仍然沒有想出什麼頭緒。

我是一個結果導向的人,在從小到大的經歷裡面,我很少去做我認為沒有結果的努力和事情,或者短期內有利長期卻毫無發展的事情。所以很久以來我都是一個孤獨的人,這也導致了我是一個嚴重的外熱內冷的人,內心的冰冷絕對冰冷到無法形容。

因為此,從小到大真正讓我努力的事情太少了,真正讓我喜歡的事情更少了。所以我沒有辦法在我認為短暫的事情里享受太久,一旦我認為結果的不確定和背離,這種末日般的恐慌感和絕望感讓我會寸步難行,手足無措。

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去思考我所遇到的每個人和每件事,站在更遠的距離上來拉長時間的跨度去考察我和他們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和聯繫。

這個過程有時很有趣味有時非常枯燥,有趣的是你大可以建立一個模型來放入你要考察的對象,然後觀察不同時間他們之間的狀態和這種狀態與我的關係。就像你提前擁有了未來的人生。枯燥的是,這種人生的擁有只不過是虛幻的,那種考察結束之後的縹緲和無力的感覺讓人窒息和厭倦。

所以說,我和身邊的人,還有我正在做的事,都是伴隨著我的考察中所帶來的結果與我相處的,就像我在和一個個我寫的劇本還有我寫的劇本里的人物一起生活。

是的,到這裡你也應該明白了這種方式的冒險和脆弱,以及其本身的脫離實際。

而之所以這樣做,是我早就否定了一條生活的真理,人定勝天,否定了個人的微小變化所產生的作用力對其人生軌跡的影響,因為與生活相比,個人的力量太小了,幾乎不會產生大的力量。除非有很多人的力量疊加在一起或者個人介入你生活和人生的程度夠深,或者個人做出徹底否定自己原有軌跡而參考其他軌跡,才有可能對一個人的軌跡產生可見的影響,這其中最後一種顯然是對自我軌跡的毀滅,毀滅也是影響的一種。

每個人出生時的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理論上不會和任何人的人生軌跡重合,所以如果我們可以物質化這種軌跡,那麼我們的地球就會是一個扎滿針的圓球,在其表面每一個人所在的位置都是一個發散點,這種軌跡射向太空射向時空,參差不齊,而又互不影響。只要不強作用於它,它就會射向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和四維坐標里的方向,直到這個人的生命結束。

然而每一個人的一生要接觸到太多的人,接觸的越深,他或她介入你的生活的層次越深,這種影響就會越大,就會把你和對你施加作用力的人的軌跡線在四維坐標系裡的相似度變的更相似,簡而言之,就是軌跡捆綁感更強,兩個人的生活越相似,人生更靠近。當然這種靠近需要參與者的認可和外界對其的承認包容和鼓勵,這也是一種巨大的力場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可以表現為道德倫理法律等等等等。

這種介入的開始是伴隨著一種複雜的因素,我們稱之為感情。然而對於感情這種因素的不可考察和預測性,和其出現的必然性,我們的人生軌跡其實每時每刻都經歷著變化的考驗,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會帶來更多的軌跡和軌跡作用力。我們只能在感情這個因素出現的時候做一個萬千可能性中自己樂於去接受的可能性去發現和考察,去認定這種可能性去自己軌跡的可能影響和自己是否願意接受這種影響。這也就是我的這種生活在哲學上的邏輯論證和依據。

當然我今天不是要說這些,我想說的是,我之所以外熱內冷,是因為這種內在的冰冷可以最大可能的保持我個人人生軌跡對本初的那條我自己的軌跡圖的忠誠和不受干擾。也就是我想看看我自己本來的那天軌跡圖會把我帶到哪裡。這就是我堅持自己,很少做出改變的意義和願景。

本來我的軌跡在我的計劃里會發生一次大的遷移,然而最後因為作用力太小和作用力場的阻力太大,沒有支撐到軌跡越遷的那一刻。後來這段時間的我的這種要死不活的狀態,其實是軌跡在失去改變作用力的情況下在作用力真空場中的回歸原位。換句話說,就是我在回到我本來的狀態和生活。我之前所說的,希望能在更早或者更晚碰到你,就是想要避開這段時間。這段時間裡,我本能的抗拒一切可能會發生的軌跡改變,因為我透支了自我的軌跡改變力,這需要很久的時間去恢復。

那麼,到最後,有些事情不是沒有想過,然而在想過的那一瞬間,因為其發生概率沒有達到可評估的範圍就被否決了。有些事情沒有發生,可是它真實的存在著那一瞬間的為未來人生的考察里。

我想不明白的是,那一瞬間,那個可能性泯滅時所產生的巨大的幻滅效應,竟會讓我在後來的時間裡不斷的去重新考察和判斷它,然而,作為宇宙的基本定理,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這條定理顯示出其巨大的能量。我所考察的對象和事物都發生了與上次考察時巨大的差異,使得每次考察都無功而返,以至於最後總結的時候發現後來的考察都已經毫無意義。就是說,後來重新去想有些事情的可能性的時候,我們都已經不能回到過去那個開始時候的我們了。所以你看,正確的時間點這一四維空間的一維是多麼重要,即使在我們的三維人生裡面。

我知道你我之間的作用力正在慢慢減弱直到某一個或者你的或者我的軌跡越遷時會產生瞬間的巨大的作用力衰減。這種突然的衰減對你對我的軌跡不會產生影響,卻會產生巨大的實際結果幻滅效應,這與之前提到的考察中的未來結果幻滅效應不同,實際結果效應會產生對個人的傷害,根據個人的對這次幻滅效應的效果預判的準確程度成正比。

我之前一直知道那一天的到來和到來的時候對我的影響,然而前幾天你告訴我的時候,我還是發現自己只是知道,並沒有明白它。我想我是低估了它和高估了自己。

我還沒有想到降低這種影響的成熟的方案,下次再說吧。

如果你願意聽,下次我會講講,關於結果導向型人生的模型考察中關於結果的甄選及甄選方法,還有不同結果的發散形態和其發散方式和意義的思考(也就是平行宇宙的可能性推測及描述)。

就到這裡吧。


以上,僅供欣賞。


現在回頭看都不知道那個喝醉的夜裡那位中二青年到底說了些什麼,只能揣測他這麼說的動機。事實上這樣的自我分析和試圖理論化生活的嘗試,後來表明收效甚微。


因此錯過了很多美景還有美女,還有美好的生活體驗,後來回想,得不償失,讓生活變得無趣毫無激情,喪失了勇敢還有對世界的好奇心。


所以,不如去享受人生吧,有的時候,結果並不重要。


不論是個體層面還是社會層面,其實大家都痴迷於設定目標或者KPI,我們把目標和成就緊緊的粘合在一起。

在我們的文化下,個人或者公司如果沒有完成目標就是沒有獲得成功。

像前面答案提到的,從傳統觀念上來看,追求結果並不是什麼壞事,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好處。

但很多證據告訴我們事實很可能與此相反,盲目地追求結果導向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

首先影響的,可能就是我們完成事情的效果。

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在成就情景下,存在兩種目標:學習目標(a learning goal)和結果目標(a outcome/performance goal)

前者鼓勵人們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更好的完成手邊的任務;

而後者促使人們需要通過自己的表現,獲得來自別人和社會的認可和讚賞

與這兩個目標相對應的就是兩種動機導向。

  • 學習動機導向與適應性反應模式(adaptive response pattern)相聯繫,也就是追求更加有挑戰性的任務或者工作,在面對失敗時能夠堅持不懈;所以以學習為導向的人通常將挑戰、困難視為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也更敢於接受挑戰。
  • 結果動機導向與此相反,與適應不良反應模式(maladaptive response pattern)相聯繫,也就是對於有挑戰性的任務不太感冒。在面對某項任務時,如果自己被認為表現不佳就會迴避這項任務,不願意去完成它。

因此,以結果為導向的人通常認為自己的能力是穩定不變的,認為犯錯誤就是失敗,會極力避免失敗。

心理學中的學習領域有很多相關的研究支持這一結果。

一項以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顯示,50%的人會主動選擇容易的任務,以此保證他們不會受到負面的評價。

此外,學習導向還與自我管理行為密切相關,學習導向的個體會更多的設置計劃和目標,這反過來也會導致優異的學業成績。

工作場合中,類似的情況也不會少見。

研究發現,以學習為導向的員工在工作上的表現普遍較好,有更高的銷售額。

而以結果為導向的人,在老闆布置探索性的、挑戰性的工作時,會默不作聲或者主動迴避,呈現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

即使被迫接受了這項任務,也會事先聲明「這項工作我不是最佳人選」、「我肯定做不好這項工作」,提前撇清責任關係,避免最後沒有完美完成任務,受到負面的評價。不願意主動去探索,早早進行否定困難工作中存在的可能性。

長此以往,對工作能力的影響相信大家都可以感受到。

除此之外,研究者們認為以結果為導向還有其他負面的影響:

  • 視野局限,不關注目標外的領域;
  • 內部動機減少,不願意主動嘗試新方法;
  • 風險偏好會扭曲,只願意做失敗風險低的事情;
  • 不道德行為會增加,更容易撒謊;
  • 形成腐敗的組織文化;

不過,後來的研究者不再把學習導向和結果導向當作割裂的兩個部分,非此即彼。而是認為個體也可以同時擁有這兩種導向風格。

一個人可以既看重學習導向,也可以看重結果導向;或者也可以兩者都不看重。

從這個角度上說,將「以結果為導向」作為萬事準則其實是不太準確的。

同時擁有多種目標取向的人其實才是更加有競爭力的個體,表現會更加出色。

參考文獻:

Dweck, C. S. (1991, January). Self-theories and goal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In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 38, No. 3, pp. 199-235).

Eison, J. A., Pollio, H., Milton, O. (1986). Educational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and grade-oriented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 54–67.

Payne , S. C. Youngcourt , S. S. Beaubien , J. M. (2007).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goal orientation nomological ne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2, 128-150.

Shatz, I. (2015). The negative impact of goal-oriented instructions. Educational Studies, 41(5), 476-480.

Steele-Johnson, D., Beauregard, R. S., Hoover, P. B., Schmidt, A. M. (2000). Goal orientation and task demand effects on motivation, affect,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5(5), 724.

VandeWalle, D. Cron, W. L. Slocum, J. W., (2001),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following performance feedbac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 629-40.

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試著回答:

先把題目中「以結果為導向」理解為「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達到結果就行」,這樣不思考方法副作用,只追求方法絕對利益的態度,這樣會有什麼缺陷。(這裡再加個前提,就是以達到結果為標準,大部分都能成功)


1. 副作用的積累
任何方法都是它的優點和缺陷的,只關注其優點,而故意忽視缺陷。這樣表面上是結果次次成功,但是問題卻也是逐漸積累,直到有一天爆發。或者說,所有的成功的積累,被缺陷副作用抵消,直到有一天被缺陷副作用超越,反噬。

比如所社會經濟建設發展都是基本以GDP為提高為結果導向的,如果以GDP的增長來說,是成功的,但是代價卻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的生產維持的。

又比如說,30歲前用健康來賺錢,賺到大錢後30歲後用錢來換健康。以賺到大錢為導向的話,是成功的,卻忽視健康,最後健康問題反噬賺到大錢的所有優點了。

2. 副作用的路徑依賴
被方案產生缺陷副作用限制住了,甚至是牽著鼻子走,然後一路走到黑

比如,qwerty鍵盤的出現,是為了減少打字機卡殼,而增加打字困難減慢打字速度而產生的一種方案。如今電腦輸入以及不需要思考卡殼了,但是這種低效的鍵盤布局卻保留下來了。

又比如有些IT項目,留下項目沒文檔,沒注釋,沒測試代碼,大量迷之全局變數。要加新功能,原來的代碼都不敢去動。只能用新代碼去掩蓋過去代碼帶來的問題,直到有一天無法維護。

3. 容易短視,不能以全局視角看問題
從結果來看,處處保持了勝利;但從更高一層的視角來看,卻在走下坡路。這是因為無論什麼問題,甚至是小問題,為了結果,要花100%去處理,最後在無關緊要的小問題上消耗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那些核心問題卻沒有得到合理的精力去處理。

另外一點,以結果為導向,為了快出結果,所以計劃都是短期計劃,這樣才能出明顯結果,所以更加傾向於指定短期計劃,而忽視長期計劃的制定,從而表面上成效明顯,卻在長期規划上有明顯缺失。

比如說,楚漢戰爭,你永遠看到項羽完勝劉邦。從戰場上的場面來看,項羽的勝利結果是非常漂亮的,不愧為戰神。然而項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打仗上了,卻對政治,外交,甚至自己的軍糧管理都沒有上心,最後導致了全局的失敗。

4.追求目標變化後,可能會悔恨或者認知失調
第一種是由於結果導向,當時認為成功的事情,在多年後,回顧的時候,卻發現其實當時的成功,正是現在某件錯誤事情的原因。

第二種是在成長過程中,人生目標改變,認識變化,在回顧過去的時候,發現當初的成功,對現在的自己沒有任何意義。

比如說賺了大錢,丟了健康也沒有關係;當開始覺得健康才是最重要,開始花大錢治病,養生。


5. 成功標準單一,無法理解多元化的成功方式
成功的標準是多元化的,但是以結果導向的人來說,往往也是以他們自己對結果的認識,來認定他人的成功。

比如以賺錢為導向的,無法理解追求正義的人的理想
比如以權力為導向的,無法理解純追求學術真理的人的理想

或者說在追求結果的時候,獲得的東西,和結果無關,那麼他們可能並沒有收穫。

比如賺錢過程中,有一次旅遊經歷,認識幾個朋友,對他來說可能覺得沒有太大意義

6. 無法以其他角度看問題
基本同5, 基本是無法從別的角度看問題,無法站在別人角度上看問題。

比如說,有人會認為在網上寫那麼多字,一分錢沒賺,就是傻子。
讀了大學,學了那麼多書,還沒有隻有小學畢業的老闆賺的錢多。


7. 無法接受失敗或者推諉責任
結果導向,認為失敗就是等於什麼也沒有得到,或認為沒有下次機會了。真的發生了,產生極強的負面心理(自卑,抑鬱,絕望),甚至停止嘗試,產生自己無能的認知。或者是尋求外部借口,把失敗責任推給環境或者他人。

總之不會在去面對失敗,尋找總結錯誤,更不會從這次失敗中學到東西,爭取下次改進。


結束語:
以結果為導向的做事方式其實效率很高,也比如容易評估做事的完成度,這是一種很好的做事態度。雖然有以上的缺點,但都是可以有方法去克服的。所以只要做到明白用這樣的態度,會有什麼缺點,有什麼樣的後果,面對它們積極克服,保持缺點不會反噬自己的心態,就萬事大吉了。

把「以結果為嚮導」作為做某些事的態度,而不是整個人生態度。


你能看見所有的結果嗎?


推薦閱讀:

你認為塔羅占卜與心理諮詢可以結合到一起幫助當代的都市人嗎?
察覺心理諮詢師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作為來訪者該怎麼辦?
想自學心理諮詢師,要看那些教材?
如何判斷自己應該找心理諮詢師還是心理醫生?
心理諮詢師如何對待行業內的經典書籍?

TAG:生活 | 心理學 | 人生 | 生活經歷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