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根本原因是什麼?


「道理」如果是指一種規範的話,不管在哪裡都是需要的,家庭中也不例外。每個家庭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規則,這是家庭正常運轉下去的基本保證。所以,家不會是一個完全拋卻了道理的地方。

「家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這個說法,更多的是與家庭中的情感功能相比較而言的,我們常說的「身教重於言教」其實就與這句話異曲同工。很多時候,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之中,重要的,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做了什麼。比如,如果父母對孩子說「你要努力的學習,不然你長大了沒飯吃」,同時父母每天的生活浸泡在八卦鄰里和打麻將里,那孩子就會更傾向於質疑父母的語言和態度。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對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對世界的信念會影響到父母在這個世界上的行事態度,而這個態度在日積月累中,也會成為孩子的行事規則。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父母的行為方式對孩子來講,是讓孩子非常拒絕和排斥的,那就會使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採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比如,如果孩子感覺父母脾氣的暴烈讓自己很受傷,那在ta長大成人後,很可能對自己的孩子採用過度縱容的養育方式,這個方式與父母的方式看起來非常不同,但是同樣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因為過分縱容會讓孩子在成長中缺少規則,缺少界限,會讓孩子缺少理解他人接納他人的能力,而這些可能會讓這個孩子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所以在人際關係中會感覺到被傷害。

除開養育關係,在家庭中家庭成員中的關係也是在潛意識中交互影響的。比如一個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的妻子,她的內心對男性可能有著非常複雜的體驗,一方面她可能羨慕男性,將男性感受為有能力的,被歡迎的人,而自己作為女性,是不被歡迎的,或是有缺陷的;另一方面,她可能因為在成長中不平等對待而對男性充滿了憤怒,所以,她也可能同時貶低男性,或是努力超越男性。她內在的這些對於性別的體驗,在她的夫妻關係中就會隱秘的發生著作用,她可能會在無意識中製造既依賴丈夫崇拜丈夫,又貶低丈夫攻擊丈夫的關係模式。比中她可能為家裡做很多很多事情,這一方面她可以把丈夫照顧得很好,另一方面丈夫也成為這個家裡可有可無的人。而這些,完全不是靠道理來推動的,而是潛意識中的運作,如果不是專業人員,可能非常難以識別出這對夫妻的關係中暗中流動的傷害性內容,而即便是識別出了,也很難靠講道理去做出改變,因為推動我們行為的,是內在情感,而道理,並不能夠改善內在世界的體驗,所以也難以因為明白了道理而做出改變。

這也讓我想到,在知乎回答一些心理問題,當分析過一些可能的原因後,常常有人會問「怎麼樣就可以好起來」,我可以理解大家期待獲得一些辦法,或是一些「道理」,然後按著這個辦法或道理去做就可以到達幸福的彼岸。可是,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這麼好的事情,不管我們知道了多少道理,如果我們的內在沒有發生改變,我們也很難讓自己真的完成成長、改善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需要的,是我們內心重建一些對事物的體驗,在這些新的體驗支持下,去發展一些新的處理模式,當這個模式奏效後,我們內心的安全體驗就會增加,這些安全體驗又會促使我們去探索更多新的、健康的方式。這個過程是很緩慢很艱難的。心理諮詢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所以心理諮詢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麼舒服,而且也不會非常快捷。但相比較於在生活中摸索,心理諮詢還是要快了許多,因為有諮詢師這面鏡子的參與,我們更容易看到自己。

好,再回到家與道理這個話題上來。道理,更多的是一個理智過程,而家庭中,是需要非常多的情感互動的。先不要說家庭中沒有那麼多的是非對錯可言,就算是真的有是非對錯,有時候,這個對錯出來了,情感也受傷了。因為家庭中的成員,是非常親密的關係,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需要感受到被愛被接納,當我們在道理中敗下來的時候,可能也是我們感覺不被愛的時候。另一方面,當在家庭中,家庭成員的情感都能獲得充分滿足的時候,即使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有情感的高度信任做基礎,這時候去解決問題,去講道理,對家庭成員不會有太大的傷害性,因為這時候這些家庭成員可以確信,不管從道理上講自己做錯了什麼,也可以確信自己是被愛的,是不會被家庭拋棄的。這時候,講道理就不再具有威脅性,而道理也就要以被聽進去了。有心理學家說,當父母最終放棄了對青春期孩子的管制願望時,孩子的青春期就過去了。這其實是典型的在情感上接納孩子比對孩子講道理重要,因為孩子知道的道理並不比成人少,但是他能不能按道理去做,取決於他對自己、對關係的感知和信任。


1.先說「道理」

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道理不是客觀存在的一個永恆標準,它永遠都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不斷建構和協商而來的。它不會永恆不變,也就是它會隨時間、隨時代而變化;它沒有廣泛一統的標準,也就是它會隨地點、隨人群而變化。

這個觀點似乎不難理解。僅僅在35年前的1980年,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仍然同性戀視為一種精神障礙,而到了1987年,第三版修訂才正式將所有類型的同性戀取向從診斷中刪除。而知道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會的宣傳以及同志團體和政治力量一如既往的推動,大眾心目中的那個道理(同性戀是心理疾病)才逐漸在美國這塊土地上被解構,然後被重新建構。
當然,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這一切似乎又不一樣了。同性戀是正常人這個道理似乎仍然不被接納。

「道理」就是這樣一個會隨時間、隨人群而變化的,通過溝通協商而建構出來的統一觀念。
而我認為,講道理的前提條件是平等和邊界清晰。

  • 只有兩個平等的主體,才能平等對話,才有可能協商地去建構一個雙方都認可的道理。

例如: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髮表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向整個社會宣告,黑人低人一等的道理他不同意,他要協商。但是在當時,馬丁路德金和他代表的黑人群體和整個白人社會的關係是不平等的。無論我們多麼敬佩「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慷慨激昂的演講詞,無論我們多麼贊同不同人種間平等這不言而喻的道理,但是不平等的主體間是無法協商的。很快,馬丁路德被刺殺,而這不言而喻的道理很長一段時間似乎仍然沒有完全得到認同。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越來越多黑人在各個領域做出卓越貢獻,在越來越多領域佔據領導位置,喬丹、奧巴馬等等一批批人的前赴後繼,終於讓人種間的實力越發平等的時候,這種協商建構才越來越趨向我們心裡都明白的不言而喻的道理。

  • 邊界清晰的主體才能對話,邊界被其他主體滲透會導致內部的衝突,無法完全表達和代表純粹的主體利益。

最典型的例子是現代股份制企業。複雜的互相持股,母子孫公司的關係錯綜複雜,這種邊界滲透就導致很多不講道理的商業行為出現。


2. 再說「家」
那麼回到我們疑惑的「家」這個地方。家庭內的成員間,他們關係既不平等,邊界也不清晰。
家的維繫(核心家庭)靠的是婚姻關係血緣關係

  • 婚姻關係:婚姻關係很奇怪,沒有人能說得明白。有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結晶。那麼愛情是什麼?很多心理學家前赴後繼想要去研究什麼是愛情。

著名心理學家耶魯大學教授斯滕伯格提出了一個愛情三角理論,認為產生愛情的三個要素是: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我們可能相信他的實驗過程和這個結論,但是很快我們會提出新的問題,愛情的產生是這樣,那愛情的維繫呢?沒人能夠回答。只能交給哲學家們了。

愛情的神秘就導致了相愛雙方的邊界不清晰,因為沒有一個標準——像親密、激情和承諾——可以清楚定義,怎樣我們之間是有愛情,怎樣就沒有愛情了。所以,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可以為所欲為,似乎又可以承受對方的為所欲為。因此,我們邊界不清晰,不知道什麼是我的(身心、觀念、愛情),什麼是對方的。似乎認為我們就是完全統一的(實際上並不是啊),但是哪有完全統一的兩個人。無論怎樣,至少在肉體上都是獨立的兩個人。

  • 血緣關係:血緣關係是既不平等又邊界不清晰的關係。

100年前左右,行為主義心理學鼻祖華生先生有一句名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當然如此極端的機械觀點已經不被接受,但是行為主義的思想在今天仍然盛行。我們都知道,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體現的就是華生的這個道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父母是可以想辦法去決定孩子的命運的。但是反過來就決然沒有可能,因為父母見證了我們早期從沒有意識的嬰兒到一個有意識的成人,而我們無法見證父母的這個階段。這就是血緣關係的最大不平等。

同樣,正是因為父母見證了我們從無意識的一個本能狀態,到一個有完全自我意識的成人,父母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給我們灌輸他們的性格、氣質、價值觀、道德、知識等等。這樣,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就很難是邊界清晰的關係。用一句傳統的語言說就是: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他們的血。

所以,我認為,「家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根本原因是——婚姻關係和血緣關係的不平等和邊界不清晰。

PS:其實,我覺得,在有些場合放棄講道理,是一種大智慧。

跑個題,教大家一個體察自己受家庭影響的技術(我最喜歡教大家技術了)——畫家譜圖:

  1. 男性畫方框,女性畫圓圈
  2. 畫出家裡至少三代人
  3. 去世的家人在上面畫叉
  4. 在每個人後面(或下面)寫下你所知的簡單信息(例如職業、出生年月、性格等,自己隨意)
  5. 兄弟按長幼從左至右排序

例如,看我畫的一個圖:

畫好之後思考如下問題:

  •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感受到你的親人們對你有過怎樣的期望、建議、影響?(可以聚焦於特定的主題,例如,我現在的職業選擇;那麼你感受到你的親人們對你的職業有過怎樣的期望、建議、影響?)
  •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對他們的職業、興趣、性格、行為方式(聚焦於特定主題)等等是如何理解的,你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
  • 你覺得他們自己那些職業、興趣、性格、行為方式等等是如何形成的?和你有什麼聯繫?(聚焦於特定主題)。

當你思考這些問題之後,你會漸漸明白你為什麼成長為現在的你了。而且當你外化了這些影響之後,作為成人的你,你可以自我塑造,去改變你覺得家庭帶給你的壞影響。當然這很不容易,是個艱難的過程,不妨可以嘗試。但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目標不要太高。慢慢來。

共勉~


家,有著世界上最複雜又最單純的感情關係。而道理,在家庭里,更類似於一種立場鬥爭的武器,看似道理之間的爭論,實際上更多的是立場與聯盟在作怪
在出現大危難的時候,親人之間是最沒有底線,最不以道理甚至道德來衡量人和事。即使是很多平時相處衝突非常多的家庭,在大難面前,總是能迅速的團結在一起。這時大家的立場非常清晰:自己人、外人。
其他時候,我們很可能看到的更多是家人之間的縱橫捭闔。
曾經有一個關係很好的女性朋友跟我聊天的時候告訴我,近幾年自從她母親去時候,她反思得比較多的一件事反而是她和父親的關係,以及父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從小到大,她和母親的關係都很親,和父親卻像貼錯了門神一般。在她眼裡,父親一直都是一個不講道理,自以為是的人。所以在她的記憶里,只要是父親讓她做的事,她都非常抵觸。哪怕那件事本身她很喜歡做,但只要父親提醒她讓她做,她就不會做。此番抵抗,自會引起父親的不滿,隨之而來的,自然就是相互講理的一輪爭吵。每一輪爭吵,都是一次對父親不講道理的證明,以至於她對父親不講道理的看法根深蒂固。
自從母親去世了後,她和父親的關係起了非常戲劇性的變化。漸漸地,她發現父親並不是一個不講道理的人,甚至對她的態度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次普通的談話節外生枝變成新一輪的爭吵。同樣,她也感覺到自己整個人都軟下來了。從前,她總在父親的話里挑刺,而現在,卻更會考慮父親的話是否合情合理。

「我突然覺得自從我青春期開始,我就開始替我的母親說出她的感覺與觀點,與父親鬥爭。當時每一次我都感覺自己如此的在理,而現在我卻常常感覺到,那更多是我體察到的母親的意思。」

有時候家庭里就是如此,或許誰也不承認,卻在不知不覺中,誰和誰結盟、誰是聯盟的挑戰者,會漸漸成型、立場深陷,一切就像自動一般發生著。看到的都是道理與道理之間的PK,當誰也說服不了誰之後變成的分貝之間的PK。看似大家都在理智層面的爭論,卻不知不覺被潛意識所擺布。
在她與母親這組強大的聯盟勉強,深陷於挑戰者的父親只能堅守自己的立場,提高自己的分貝,繼續維持這個格局。母親去世後,這一格局意外地打破,兩個人得到了重新審視的機會,事情自然就可能有轉機,這對父女才得以有機會真正地講道理。


在家庭治療策略的一本經典著作《改變》裡面,提到的兩種變化:

第一序列變化與第二序列變化,講的就是我們所做的努力,到底是在維持這個格局與系統,還是在改變這個格局與系統。第一序列的變化最終發生的作用是維持,而第二序列才能對格局與系統產生真正的改變

回到之前的故事,如果我們深陷於立場的時候講道理,無疑所有的講道理都是第一序列的變化,即維持這個格局與系統。所以這一家子講道理講了幾十年,母女聯盟vs父親的格局,越講越堅定。但當母親去世後,整個格局改變了,情況才出現變化,講道理的功能才從原來的系統中剝離。
家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其實是一種常態而已,這種常態,就是還沒有到真正講道理的時候罷了。


只想說一句,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不是人在家裡作死的理由


「家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等同於說這句話的長輩不是一個講道理的人。


因為成為父母的門檻實在太低了


我總結家庭中存在一個「不講理定律」。

定律一:一個家裡至少有一個人是不講道理的;

定理二:任何講道理的嘗試在這個人那裡都會被替換為「你不愛我」的結論。

這個愛是抽象的,包括男女之愛,也包括父母子女之愛。

比如,你指出他的錯誤——你對我有意見——在你眼裡我做的都不對——你不愛我了

你不接受他的意見——我的意見對你來說不重要——我對你來說不重要——你不愛我了

怎麼辦?無非是兩個字:一個忍,一個哄。


因為幸福家庭的基石應該是愛,在生活中應該表現為一定程度上的示弱,妥協和退讓。

不太幸福的家庭不一定是沒有愛,而是他們太講道理,太愛爭論要分出對錯。比如出門應該坐公車還是計程車,畫應該掛高還是掛低,土豆是應該清炒還是紅燒,電視看芒果台還是蕃茄台,去旅遊站在十字路口應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其實這些結果真的那麼重要嗎?即使向左走走錯了又會怎麼樣呢?

每個人都在講道理,每個人都在拼盡全力要說服對方。可是你贏了,愛也被耗盡了。


大部分情況下,說這話的人的意思就是『我不打算和你講理,你只要聽我的就行』


等同於感性和理性的區分,親情是感性的,道理是理性的,而中國人傳統家是首位,血濃於水


道理是客觀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冷冰冰的鋼鐵,沒有溫度,沒有彈性。
家庭是水乳交融的,可丁可卯,講究包容,有情有愛,而這情愛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在社會上,人們的關係是臨時的,講道理可以讓彼此都不受傷,如果三觀不一致大可敬而遠之。而在家庭,不可行,一來是長時間相處讓缺點錯誤無處藏掖,二來就算觀點不一樣也沒有辦法通過隔離來避免爭執,純粹的講道理只會讓家庭支離破碎。
然而,道理本身還是一個準繩,愛也好,包容也罷,其緩衝能力也是有限的。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在一些決定前途命運的問題上,該爆發的衝突還是要爆發的,沒有這種偶然的衝突,就沒有辦法真正深入溝通。


只有我一個人靜不下心去看特別冗長的答案嗎?
家裡講情不講理,講理傷情。
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而同時也蘊藏甜蜜之愛的地方。


女人男人的「溝通」是得到自己要的,哪怕以隱晦的策略;特別是女人,對客觀事實(道理)並沒有興趣。


根本原因在於,道理是建立在有限條件下的為人處世準則。
比如在普世價值下,電線杆下撒尿是不對的,但某些特殊情況里,我們又會認可這一行為。
這兩種不同的態度,都是講道理。
而一個正常的家庭,是基於無限制條件建立的,甚至違背了普世價值觀。
名人名言時間。
他丑,他笨,他脾氣不好,他是我孩子。你帥,你聰明,你乖巧懂事。敢動我孩子,我一樣削你!
------尼古拉斯.趙四
你看,家庭就是這麼不講條件,你還談什麼道理?
好好愛吧,趁著家還在。

有些答案把這麼簡單的道理寫那麼長,是要考公務員嗎?


家的核心是過日子。
過日子對於某一家庭成員的意思就是平平穩穩地度過家庭里所有成員的各自餘生,直至這一代家庭成員的逝去,下一代家庭成員有了自己的家庭並過上了自己的日子。在許多人心目中人這一生就是成長、成家、生子、看子成家這樣一個過程。
為了平平穩穩地度過各自餘生,就要能夠處理的家庭之間的各種矛盾,維持各方的平衡,掘棄或者壓制偏見,阻止家庭矛盾過度爆發從而對家庭生活造成承受和預料範圍之外的影響及後果。
為了調和家庭中的矛盾,避免意外的結果,總需要一個能夠牽制各方的家庭成員,或具有權威的家庭成員來維繫家庭生活的平衡。或者,某一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握有相當道德資本,使其餘家庭成員無法在矛盾中反駁或擊敗自己,從而家庭矛盾的爆發。
因而,家庭生活的核心就是不斷的權力遊戲。

權力遊戲並非為了取勝,在勝利的表層之下,目的還是為了維持家庭生活的延續。通過使某一方成員的落敗,以促使家庭在總體事實上仍能夠保持其完整性及和平。將一方的不滿與怒火封鎖,期冀藉由時間和更漫長的生活消磨掉這些不滿。
但是既然是權力遊戲,就不會是能讓大家平和地商量來解決矛盾的。每一個家庭成員,為了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更大的地位以及自己的需求的滿足與實現,總會參與到權力遊戲中來,並且盡全力為自己積累更多的資本、排擠其他家庭成員,從而獲得勝利。
為了在權力遊戲中取得勝利,除卻家庭成員本身原有的地位,更多是以道德資本作為籌碼的。不斷在攫取道德資本以壓制其他人的話語權,從而使其他人在本輪權利遊戲中落敗,自己則獲得更多的道德資本和潛在的話語權。將家庭生活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向推進。

這些道德資本,形如:丈夫出軌——妻子本身就具有了道德資本;丈夫背著妻子給錢去資助其它親戚——妻子獲得了道德資本;婆婆向妻子要生活費,妻子說沒有,但是兒子又給了錢——婆婆獲得了道德資本;等等。很大程度上,道德資本的攫取是來自其它家庭成員的行為過失,落人口實,從而被壓制無法發言出聲。這之中的邏輯十分簡單:你做了錯事,再聽你的指不定一錯再錯,憑什麼要聽你的。藉由對先前錯誤的指責,順帶剝奪了其話語權,失去了話語權,就無法在權力遊戲中施展力量。
為了解決這樣的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基於這樣的邏輯尋覓對方的口實,獨自——或者聯合其他家庭成員給對方設絆子,從而從對方身上獲得道德資本,以期在下一輪權力遊戲中反制對方,重新奪得家庭生活的主導權。

基於這樣的過程,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家庭成員的生活不是為了在權力遊戲中取得平衡,從而維持家庭生活的平和延續。而是為了在權力遊戲中取得勝利,從而獲得更大的話語權與更多的道德資本,將家庭生活主導權握於自己手中,引導家庭生活沿自己期望的軌道或局面前進。但實際上大部分人所謂自己期望的軌道不過是使自己能在家庭生活中過得更舒服自在、甚至隨心所欲,對於這樣的轉變對家庭帶來的潛在危險,他們全無概念。
長輩因為自己先天擁有更年長的年齡和更豐厚的生活經驗,他們認為自己理應獲得家庭的話語權,他們的決定即是正確,無需晚輩多嘴。晚輩認為自己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份子,甚至這個家庭是由自己所支撐起來的,自己理應對家庭生活事務擁有話語權與決定權,不願意一切讓長輩決定——特別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或者感受的方面。權力遊戲由此產生。
最終,家庭不再為了過下去而過下去,而是為了相互奪取家庭的話語權與控制權而展開一輪又一輪權利遊戲。
講道理在這樣的家庭里失去了它的作用的地位。
在這層意義上,家不是個講道理的地方,而是權力遊戲的戰場。

當然,並不代表家庭就完全講不了道理,這更取決於家庭成員對講道理的重視程度。也就形成在家庭生活中【講道理解決問題】和【通過權力遊戲獲得話語權而解決問題】兩種不同的解決方式,這兩種方式所佔的比重不同,就決定了家庭生活的生態與形態的不同。這個家庭是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就看這其中的比重分配。

有關家庭生活核心即權力遊戲的觀點,來自吳飛的《浮生取義 - 對華北某縣自殺現象的文化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家,可以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不過,經常是父母對子女講道理,老公對老婆講道理。道理要講,但老婆孩子第一,道理第二。蠻不講理不對,不講原則、底線同樣不對。做人要明事理,家人之間在道理上的交流是必要的。


鏈接微博視頻的視頻真是笑死我了,看完這個視頻,我才明白「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這句話的意思——原來情緒化女性的心理是這個樣子的,當中的一部份女性其實什麼道理都懂,這類人只是需要有人安撫她們的情緒,那麼應對情緒化女性的程序是:先別急著跟她們講道理,第一步應該做的是為她們疏導情緒,安撫她們或者冷著她們,講道理的事以後再說,說不定她們平靜下來後,不用別人跟她們講道理,她們自己也會想通的。

摘引一段心理學家李雪在《央視&<笑順父母&>廣告居然完美解釋了變態型人格》一文中的話,提供給那些只會講道理的「理性動物」自我分析、自我療愈、自我成長:

然而(一些現實能力發展得頗有成就的肛欲自淫患者的)這些才華和能力,在親密關係中,幾乎會完全失敗。跟孩子,跟配偶,包括跟寵物相處,都需要打開心,直接彼此情感呼應,這可是邏輯頭腦永遠學不來的。肛欲自淫的人格部分,無法理解也難以忍受孩子和配偶的情緒:我都把道理跟你講得明明白白了,你為什麼還是哭泣,你為什麼還是不能體諒我?肛欲自淫人格,可以講一小時道理試圖說服配偶應該理解自己的做法,卻不肯花一分鐘擁抱撫慰配偶,因為真實的擁抱鏈接,是他小時候匱乏的體驗,因為太匱乏了,所以轉而防禦性的迴避這種體驗。簡單的說,沒得到過的,也很難給出去。

關於上述人格缺陷的詳細解析請搜索原文。

不過說到底,在家裡還是應該講道理的,分享一下中國政法大學蕭瀚老師有關「婚姻與講理」這一問題的微博:

【婚姻與講理】1.有人說:「生活中的瑣事講道理?」言下之意是婚姻中講理太可笑了。認為生活瑣事可以不講道理或沒法講道理,這兩種觀點都錯。許多瑣事確實不該總責難或抱怨對方,講理的目的不在責難,而在自省。善於自省者會從小事里找自己的問題,從而吸取教訓。講理成習慣,人格才會長進。

【婚姻與講理】2.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質疑婚姻生活中不該過於講理,可能是質疑者潛意識裡認為婚姻是人格的放縱之地。除了地獄之外,並不存在人格可以肆意放縱之地.習慣於自省與講理者,不但不認為婚姻是放縱之地,還認為婚姻是人格提升之地,兩人在一起是為了雙方變得更好,而不是互相變得更差。

【婚姻與講理】3.人際相處有個法則:不是良性互動增福,就是惡性互動減福,不存在靜止狀態。婚姻中表現尤為明顯。有句話「一張床睡不出兩個人」,還有句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個門」,夫妻間存在人格互動的強烈效應。若雙方不檢省相互提升人格,任由各自不良習性恣肆,最終會過得越來越糟糕。

【婚姻與講理】4.亞里士多德美德倫理學將美德視為幸福之源。無法想像夫妻缺乏美德的婚姻會幸福,更無法想像世上存在著無美德的幸福婚姻。婚姻美德並非天降,它必得夫妻雙方循人格平等之路用愛構建。講理是平等的起點,婚姻中不講理也就失去了平等(講理主要是自省),失去平等也就失去愛。

【婚姻與講理】5.國人愛面子,是尊嚴觀念未覺醒之果。尊嚴面對內心真理,做錯了傷害人,覺得愧疚,首先是對自己不滿、羞愧,於是要向受害者認錯道歉,讓良心平復。夫妻間不僅身體赤裸,靈魂也赤裸,除非破罐子破摔、無賴耍到底,親人面前更無法掩蓋人格,對親人道歉是真誠者的基本倫理。

【婚姻與講理】6.國人知錯不認的情況十分普遍,家庭尤其如此,許多人甚至認為在外面如果沒辦法只能認錯,家裡就無所謂了。其實家裡家外都一樣,錯了就是錯了,仗著家人寬容耍賴,濫享親人之愛(這愛並非可永久透支的無底洞,親人的寬容也非永久義務),並向親人尤其孩子傳遞錯誤的生活態度。

【婚姻與講理】7.不少人一邊痛恨腐敗不公、倡導公義良知,一邊對家人蠻不講理。這種情況我自身也有過。公域和私域緊密關聯,惡是某種大氣層。或許絕大部分中國家庭多多少少都存在著父母一方或雙方不講理的情況,我覺得無論是否最終做到,至少成年人應該有不再繼承這種家庭習慣的自我期許。

【婚姻與講理】8.認為家庭里不必講理,講感情講愛就夠了,這種觀念與數千年宗法等級制的政治觀念其實一體。不講理的人會有愛的能力?在家不講理,到公共領域就能講理?認為妻子或丈夫子女可以隨便欺負,在公共領域就能公平對待一切人、一身正氣?祛除漿糊教從講理開始,講理從家庭開始。


她沒聽進你的聊天內容,很可能,是因為

她更需要你溝通背後的情感支持

而家人之間的情感需要更容易被忽略

-----------------------------------------------------

是否遇到過這些情況,

女朋友無理取鬧;

無法說服家人;

任性難搞的領導/客戶

無論你說的再有道理,對方都聽不進去;

換著方式說,對方也無動於衷;

你站在對方的立場,為對方著想,對方卻不領情

但,

只要你發現了對方的情感需要沒滿足,

你說服起來就容易了

-----------------------------------------------------

常見情感需要:

女朋友:需要你關愛、關注,關照到對方的細節,需要安全感、浪漫,被寵和被哄,受了委屈需要理解、安慰、傾訴

男朋友:包容/接納,欣賞/認可,理解/支持(甚至沒有道理的支持),自尊的需要

家人:同樣需要關愛,不要因為太親近做不出來,中年同樣需要認可,是父母也是正常人,有情感需要,只是不好向你開口

領導:表面手握權力,實際也需要安全感,解決問題需要實際的方案,日常生活中需要認同

客戶:可能對方在對方公司地位不高,但是作為你客戶他需要被尊重,適當抬高他;交朋友的需要,商業往來總是冰冷理性,互相利用,都不想當傻子,所以可以只交朋友,不談業務,感情到位了對方反過來問你的業務,你的機會就來了,通過交朋友,你也可以發現對方的其他需要,錢或其他需要幫忙的地方,相互滿足

-----------------------------------------------------

反過來看,情感需要一旦沒有滿足,後果很嚴重!

小女朋友感受不到你的關愛了,開始沒安全感,任性發脾氣

缺少感情滋潤的母親,開始用親子關係對你提要求,任你解釋抗拒

你正確無比的道理,將在這時候完全失效

(對方明明都懂啊喂)

特別是依靠理性,愛思考的人尤其容易在這個時候犯錯

表面的問題可以旁觀者清,但內在的情感需要卻是支配更重要的喜好/傾向性、

影響對方的態度、決策

所以,溝通務必記住,注重聊天對象的情感需要。


我並不認為家 就不應該講道理。 這樣只能助長扭曲的觀念和人格。但家之所以為家 就是因為家裡有 愛 、包容、關心 等。而很多道理只適用於比較寬泛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而不適用於家人這種特殊的關係。家人有家人必須講的道理 比如家人之間應該相互包容關心照顧。
不能從一般意義上說家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是在家中應該講適用於家的道理。


因為我的父母沒上過學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素食者,你最希望改變的是哪些狀況?
發生擁擠踩踏事故時,可以做心肺復甦嗎?
面無表情,不愛說話,經常獨自發獃是什麼毛病??
你最真切感受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是什麼時候,哪件事?
如何評價新聞「男子說要養女子,女子嫌棄男友"你2000塊一個月養不起我"」?

TAG:生活 | 情感 | 婚姻 | 教育 | 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