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愛》究竟表達了什麼?


謝 @瑪戈 同學邀。

我只能從很個人的角度來談談對《愛》這篇散文的看法。這些看法由於過於私人,所以並不一定太貼切。

散文中表達出來的,就是愛的短暫發生與長時間的存續。

這愛的發生,對於那女子來說,可以說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了,所以歷經滄桑、渡盡劫波,時常念叨地,仍舊是那件事兒。

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道: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在扇子上,就在這上面略加點染成一朵桃花。

所以這篇散文,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普通女子的故事,有個開頭,有個結尾,就沒了。讀起來有那麼一點點玄,有一點禪意,有一種留白太多的感覺。

對於那個女子來說,她的人生就是一把桃花扇,年輕時的那次偶然就是撞破頭的血,老年的她是一遍一遍梳理過往,把那點點血印擺弄成了桃花。

據說這篇小說取材胡蘭成過繼的庶母。所以我想,可能原型中的女子,對於她人生的此事,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中。她的人生本來就混沌不堪,她可能早就把人生的一切歸於命運這個解釋當中去了。

但是張愛玲清晰並且升華了她的這點人生經歷。

她的人生只有這一點可以說道的,其他的那些東西不足為道——皆可一筆略去。可是那些不足為道的東西卻在暗中加深她這僅有的一點美好。

這種個人人生里,經歷過愛的微妙,要是寫成小說,該怎麼寫呢?

首先得寫寫這個女子的童年,寫她無甚新意的童年生活。接著便是她和對面男青年的相遇,她是如何暗生心結的,他在心裡又是對她什麼態度的。然後便是她漫長又瑣碎的一生,最終是她年老後無休止的回憶。

這樣寫一把「桃花扇」似的人生,顯然不值得,要浪費太多的筆墨,最終可能卻到不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地方。

她人生的美,就在於空洞蒼白的人生上,有那麼一點點桃花似的美好。

從一個女子的角度去寫她經歷過的愛。

他們見過幾次面,可能她察覺到了他的一點不同,其他人和他相比,她更傾向於他。她離他很近,可是兩個人卻像從未相識似的。她可能將自己的那點心事想了一遍又一遍,她可能也早在內心翻湧過無數次兩人相見時打招呼的場景。或許她那天去後門口站著,就是想,或許碰巧能看見他。或許他能在這樣的一個春天的晚上,能注意到在桃樹下的她。

而最終,她所有的念想與願景與等待,像是最洶湧的海嘯,達成一致,向她湧來。

他走過來,對她說:哦,你也在這裡嗎?

她可能由於心情過於亢奮激動,懵頭不知如何是好。

於是兩個人在那獃獃地站了會兒,就走了。

她人生最澎湃的等待,最終意想不到地等來了。

在她聽到那句:哦,你也在這裡嗎?的時候,她經歷的,便是屬於她個人的唯一一次的愛。愛與被愛達成一致,流成了她心裡的江流。

心生情愫有所屬,而傾心的那個人對你也是這樣一種欲言又止,進退維谷的態度,最終傾心的那個人卻主動向你來說話。

張愛玲還曾說過:要有多幸運,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

這種喜歡除了放在心底,還在你苦苦等待的時候,主動來找尋你。就一剎那,就是愛。

我想,這就是《愛》這篇散文所表達的「愛」這種概念的體現。

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女主人公一生單戀、暗戀男作家,而男作家卻對這個女人一無所知。他們兩個人從始至終,卻沒在一個世界裡邊,所以女主人公等啊等啊,最終兩手空空,迎來了幻滅。

與這種極度慘烈悲壯的幻滅對應著的,便是極端狀態下因愛產生的喜悅。

讀者很容易理解悲劇狀態下人的感情,卻往往很難想像人的愉快與喜悅。喜不自禁,就是那女子體會到愛時的感覺吧。

所以生而逢時,所以可遇可求,所以喜歡的那個人恰好喜歡著自己。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恐怕也只是在千萬年的千萬人中,僅此一例吧。


《愛》裡面的女主角原型,其實是胡蘭成的第一任妻子的媽媽,也就是胡蘭成的第一個丈母娘。胡蘭成的丈母娘就是被賣到別人家的小妾。胡與張熱戀的時候對張講了自己丈母娘的身世,於是張根據胡的講述寫了《愛》。具體是否真的有一個翩翩少年與花季少女有過這樣的一次短暫的情感交匯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張愛玲當時認為即使無法長相守,在時間的荒涯里能有一次這樣淡淡的相遇也是美的,就如同她與胡蘭成一樣,即便她知道他已婚,他敏感的身份,她也要抓住一下。


被愛是消逝,愛則是不朽。


明明都已經面對面了,可自己偏要犯賤,錯過之後自己還死去活來的回想、幻想。但是為什麼我們當時不去想,不去想如此近的距離還有沒有下一次,更沒有想過這一次的錯過,會讓你這輩子一想到這件事情,都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能在千萬人之中遇到的幾率真的就單純的等於千萬分之一嗎?時間永不停息,怎麼就那麼巧的給了你遇見他的一秒。不要覺得緣分比比皆是,你該清醒這還真沒你默認的那樣容易。
很多時候,沒了,就真的沒了。


我最喜歡的文章。凄美,淡淡的憂傷。瞬間即是永恆。我覺得「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在年少的時候遇見了那個想要與之相守一生的人。
然而再遇見時,物是人非,四目相對,早已無話。


表達了對封建禮教對於青年男女感情的禁錮,以及封建家長制度對於男女幸福的粗暴干涉這些現象的憤慨,表達了對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的同情與哀悼。


所謂一見鍾情,不過是恰恰遇見了一直想遇見的人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这句话?
讀張愛玲是否要比讀張小嫻高檔?是或者不是的理由是什麼?
張愛玲為什麼那麼冷漠孤高?
如何評價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
張愛玲小說半生緣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

TAG: | 文學 | 張愛玲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