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和王陽明誰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謝邀。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啟蒙老師,也是萬曆朝的權臣。他與馮保相互合作,達到了不是天子卻行使天子之權的程度。他的名言:吾非相乃攝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他的權勢有多大。

張居正實行改革,使得國庫充盈,吏治澄清,這些奠定了萬曆三大征能夠最終成功。張居正對明朝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改革使得大明得以繼續統治中原,否則可能提前結束。如同清朝的曾國藩一樣,對朝廷有再造之功。

但可能由於他給萬曆皇帝朱翊鈞小時候留下太大的陰影,以導死後身敗名裂,他的家人下場極其凄慘。這就好比清朝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相似。至於他跟萬曆生母親李太后是否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人者見人,智者見智罷了。

張居正主導的考成法,一條鞭法,對於後世影響頗深,我們如今的績效考核就是在此基礎上完善而來。一條鞭法也為後世所使用,直到費除農業稅為止。

王陽明是心學的創始者,對於哲學來說影響較大。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在當代得到推廣和應用。他流傳下來的20字心學理念是陽明心學的重要思想。但對於世人來說,影響更大的是對實際應用產生重要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王陽明在明武宗時期曾平定寧王朱辰濠的反叛,但並末受到明武宗和首輔楊廷和的重用。綜其一生,朝廷基本上只是讓其帶兵平叛,在他晚年還因平定廣西土司反叛而死於路途中。但很多人奉其為古今第一完人,這個也要讀者們自行去甄別。

個人看法,應該是張居正對後世的影響更大。以上,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謝邀。張居正和王陽明作為明朝歷史上的名人,他們均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張居正主要貢獻在於政治上的作為,而王陽明文治武功、立德立言,終成與孔子、孟子、朱子並稱的聖人,其影響要遠大於張居正。

王陽明,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幼時聰慧,二十八歲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初入仕途,得罪大太監劉謹,被貶貴州龍場,並在荒蠻之地,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其後,平匪亂於江西,平寧王叛亂於鄱陽湖,立院講學,總督兩廣,文事武功,一時無兩。特別是創立王學,又稱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其弟子眾多,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終成一位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張居正作為一代名臣,也是陽明學說的學徒,受王學影響巨大。其在位期間,用循吏、罷清流、重實效,歷行改革,清除官場積弊,改革稅法,推行考成法,大明朝隱現中興氣象,可以說大大遲滯了明朝衰亡的進程,其有大功於社稷。特別是其推行的「一條鞭法」,可謂一大創舉,對後世稅法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其大權獨攬,內於馮保結盟,外又任用私人,驕奢無度,再加上奪情大戲,使其得罪了一大批清流官員,其在世時已有不滿之詞,其去世後,在萬曆的支持下,群起攻之,終至身敗名裂,累及家人。

簡言之,王陽明既以文事武功顯赫於當世,又以王學之說影響於後世,其影響之深遠絕非張居正可比。


我很喜歡這個問題。我經常拿明朝三個人做比較。海瑞,張居正,王陽明。海青天一身正氣,剛正不阿,工作兢兢業業,有一股子精神潔癖,絕不會有一絲道德上的渾水。病逝前還囑咐僕人把朝廷的燒火銀子退回去,死後他的故事為後人代代歌頌。但是,他這種道德上的完美意識也造成他偏激的一面,和官場不同流合污,也辦不了什麼大事,終極沒有被放到多麼重要崗位,發揮太大能量。

張居正從小就是神童,向大明王朝的另一位大神于謙一樣。對古時君子德行要求上他早就看透,因為聰明人嘛,多半都是自私唯物主義者。雖然他懷遠大報復,但在流血的仕途上,也從不含糊。作為徐階一派,還能和嚴嵩搞好關係,這就是我們社會上說八面玲瓏之人。再加上他帥氣的外表還能和太后蹭上一腿。前途一片大好,最終位列內閣首輔。這樣達到權利的頂層總算可以實現心中報復,振興大明,連家排法等各種實際的政治措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頃!為了這個政治報復,張居正的內心該是承受了多少啊。張居正說過,活著的時候你多麼的牛逼,死後的事情你都管不了。果然,他一死,萬曆清算,他家的家產不計其數。從政治家的角度,這不是那麼重要,相比之下,破處萬難,改革才是一個政治家的最緊要的魄力。所以,從對社會實際效果來講,張全是大明朝第一政治家。

再說王陽明,王這個人就是神一樣的人。道德上沒有污點,死前那句 此心光明夫復何言 真是振聾發聵。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成就古今一萬人,他的功,言說我在這都不想一一說明。相比前兩位,在昏君當道,奸臣滿朝,你說一個人怎麼能保持自我德行?如果想要保持又怎麼完成完美理想?這是需要多麼大的智慧。基本上就跟你玩絕地求生的時候,跟神仙打架還能澆滅神仙一樣。上面倆,海瑞,寧死不做仙,死了。張居正眼看打不過,買個外掛做神仙,超神了。王陽明呢?各種辦法殺神仙。在規則範圍內打敗那些不遵守規則的人。什麼樣的實力?我覺得神仙。哈哈?? 只是一個比方,希望大家喜歡。 他們的影響力很難比較,海瑞作為道德模範影響力是長遠的,張居正短期挽救了明朝,比較務實。王陽明,不但短期救了明朝,思想研究選播海外。從思想的角度,和前兩位嗯影響又不一樣。我覺得比較沒意思,沒必要分出所謂的誰強誰弱,不在一個緯度。


謝邀!

評價歷史人物的影響力,需要看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進士,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他和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萬曆初年,神宗年幼,國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後當國十年,為人善謀,獨攬朝政,是明代最有權威的一個首輔,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當政期間,面對吏治敗壞、財政危機、賦役不均、軍心渙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雷厲風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582年6月,張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對派重新聚集,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改革基本失敗。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王陽明在20歲時步入仕途,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54歲時,王陽明辭官回鄉講學,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謚號文成,後又追封為新建侯。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 著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流傳。

顯然,王陽明給後人的影響最大。廣度上,王陽明心學影響了半個世界,深度上,無數人痴迷心學,潛心研究。當然張居正也是一代奇人,但他的主要影響力是在當時,對後世影響力沒有王陽明大。

以上為本人拙見,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因為不好回答。這個題目可以寫一篇論文,我就不費那個事了,直接亮觀點:王陽明勝出!人生三不朽,依次是立德、立言、立功,張居正為人稱道的是改革是事功,能管個百八十年就很了不起了,而且政治家因為工作原因,品行大多不咋滴,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家你看看吧,商鞅王莽張居正,就範仲淹人品好所以也沒改成哈哈??????!再說王陽明吧,我個人認為他介於立德與立言之間,他的思想已經融入華夏民族立身行事的點點滴滴,中國人在,孔孟程朱以及王陽明就不死!

綜上,我頂王陽明。


依照小生讀史書的心得,個人認為王陽明對後世的影響比張居正要大得多。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經濟改革只是曇花一現,最終未能挽回明朝亡國的命運。而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的理論則影響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其理論成為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為準則,其理論甚至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家。


要說對後世影響巨大,應該是王陽明的心學了吧。但是也不能忽視張居正的影響,因為如果不是他的改革,大明王朝可能存活不到崇禎這一朝就滅亡了,可能歷史也會改寫。但是王陽明的心學這個思想到現在還為人所學習,可見影響深遠。


二人都是人傑,對後世影響都不小,但角度不同,張居正主要是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領域,王陽明主要是在哲學、修養領域,側面有所不同,都是有明一朝的重要人物,但在當時還是張的影響力大。


當然是王陽明,陽明子乃儒學正脈,屬思孟一系,與朱子之學同然,進路不同,其旨一也。兼立功立德立言為一身,亦聖人也。堪為楷模。張居正為良相,可為皇權專治下良臣治理之典範。其功亦可千秋論之。


推薦閱讀:

李自成和明朝打戰,失敗百次能崛起百次,為何一次就被清朝滅亡?
張居正與李太后真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朱元璋一百多萬子孫,為何會被李自成和清朝屠殺殆盡?
東林黨之於王守仁,更多的是對心學的繼承還是變異?
朱厚照是個好人么?

TAG:明朝 | 王陽明 | 張居正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