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討元檄》最後一句「蒙古、色目原非華夏,有禮儀者,願同養之」,你怎麼理解?


老朱的意思是,從族群來講,蒙古、色目原來都不是中國人——這句話一點問題都沒有,從西周到宋末,蒙古人就一直是外國人,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都沒有融入過中國。但是,老朱之所以要說「有禮儀者,願同養之」,一是他接受了蒙古入主中原帶來大量蒙古與色目人的事實,以及他們曾經是統治者的事實;二是他強調「有禮儀者」,意思就是說如果已經融入了華夏禮儀文化,那麼他也願意接受。

這句話直譯就是:你們可以加入中國國籍。


原文是「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翻譯成現在的話說就是「蒙古族、色目族雖然不是我華夏民族,但是跟我們華夏族一樣生活在神州大地上,如果蒙古與色目二族中有能接收華夏文明,願意臣服於大明的人,我大明朝待你們如同待華夏族一樣無二。」

如果要深徹理解這句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其一、華夏文明不以血統族群論,而是以文化認同論。這種觀點從春秋戰國時就形成了,華夏文明不以人的血統來認定,而是以是否認同華夏文明認定的。比如楚國,在春秋時拒不承認周天子,不服周,以南蠻自居。到了戰國時代,楚國與中原華夏文明接觸多了,接受了華夏文明,因此楚國也成了諸夏之一。從血統上看,楚國王室是祝融之後,純正的華夏族人,但是如果不接受華夏文明,中原諸夏就不接受楚國為華夏族。

其二、宣示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就是民族平等政策。蒙古與色目人只要願意接受華夏文明,我大明就把你當華夏族人看待,不會因為你們長得與中土人士不一樣,就差別對待你們。這也是朱元璋爭取民心,瓦解蒙古人,色目人鬥志的方法。元朝把漢人當成第四等臣民,蒙古人和色目人是一等人,對漢人的壓迫很殘酷。但是大明會推行民族平等政策,一體待之,這樣蒙古人與色目人就不會與明軍死戰,而選擇歸降,這樣的話國家統一就可以加快進程。

其三、威懾蒙古殘餘勢力。結合朱元璋的《奉天討元北伐檄文》全文看,大明要肅清中華大地上的胡虜,驅逐胡虜回歸大漠。如果胡虜接受華夏文明並臣服於大明,則當華夏子民對待;如果不接受上述條件,則要麼滾回大漠,要麼死在中原。恩威相加,自能威攝元朝殘餘勢力!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此句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文明優秀文化精髓的體現,是中華文明「仁,義,禮,智,信」的偉大胸懷,寬仁達厚,即使是外夷入主中原,華廈民族遭受空前屈辱和災難,但在《討元檄》開篇「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在此還是承認元朝道統的,只是後世元朝胡作非為,暴政壓迫,才是我華夏子民奮起反抗的天理,所以是以理智服人,在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過程前後,只是翦除暴政,而不傷及蒙古色目人的全部,放下民族仇恨,不搞野蠻的種族滅絕,比之希特勒不知高尚幾倍,而且比之西方文明核心「平等,博愛」的觀念早了一百多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仁」!同居天下,只要知事達禮,恭順為民者,雖非同族同種,也一樣享受和平的普照共同生活,哪怕是加害者,只要放下屠刀,願意和平相處也給他一條康庄大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義」,承認蒙元是中國歷史一部分,而不是人為割斷民族融合洪流是「禮」,最後昭告天下,以理以情以節以義概括《奉天討元北伐檄》是「信」!

所以我們才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先行者!


說明了漢民族一貫的偉大胸懷而已!但這只是小溪匯入了大海而已,近來人類基因學研究突飛猛進,復旦、北大等學校學者的研究已經揭示漢族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純種民族之一,相關成果已經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正式發表,研究表明,漢族人中的4%的P-M45白種人基因,最有可能的來源的是古代中原的高加索人種 。漢族的確融合了其他民族,但數量非常少,最大的一個來源是鮮卑,也就是漢族中大部分的N1和少部分的C3a都來自鮮卑,構成了漢族基因庫gene pool中2%左右的貢獻。 。蒙古和通古斯的C3c、古匈奴已知的N2,在漢族中都不存在。 漢族的母系的確比較複雜,但卻仍然能看出和羌族、藏族等民族同源的漢藏系母系佔主體。 原來劃分南北漢族的HLA基因,體現了常染色體的關係,並不反映父系Y染色體的關係,漢族的父系同源性非常強~證明漢族是一個血統很純正的偉大民族。


這句話兼帶華夷之辨的民族主義,得到了百姓愛戴,順應民心,讓北伐軍更方便的進行北伐,為明朝建立奠定基礎,其中「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亦演變為清末革命黨的口號。



這句話意思是蒙古,或者是少數民族的不是漢人的人,如果能順從天道,能夠有禮儀廉恥道德的人,自己願與他們一起生活,不會去迫害他們。


這段話體現了朱元璋支持人人平等的理念,在當時是很超前的,要知道當時元朝背景下,被分為四種人,而漢人被稱為南人是最低等的,而朱元璋願不計前嫌,願意一起生活,沒有等級觀念。



這句話為讓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讓他取得了人民大眾的信任感。為他後來取得北伐勝利統一全國奠定基礎。朱元璋能夠不算很艱難的取得北伐勝利,離不開討元繳里的這句關鍵話。


首先,大家要理解「華夏」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中國被稱謂禮儀之邦,而這個禮儀也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變化,最主要的部分來源於商朝的祖先崇拜和周朝的等級制度,再經過大漢四百年的強勢定位。

華夏,是指擁有祖先崇拜信仰,恪守嚴格的等級制度,擁有漢唐開拓進取思想的中國人。

當然,由於頻繁的戰爭與兼并,中國人來源廣泛,但是只要認可華夏禮儀,跟正宗的國人無異,也能順利的融入到大團隊之中,不至於引發新的隔離與戰爭。自然可以接收。

不然的話,若是格格不入,早晚會因為族群差異過大而引發劇烈爭鬥,甚至是戰爭和屠殺。


朱元璋的這篇檄文應該說政治層面是有很高水平的,在那個時代,除了以民族主義團結凝聚在元代被歧視的漢人(那時叫南人)外,對於異族對立方也並非一概打擊,繼承了孔子所說的華夷之說,即只要接受認同華夏文化與禮儀的都可為華夏的基本觀點。這與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政治的見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一個意思的。應該說元末起義能夠迅速取得成功政治與社會的思潮的作用是大于軍事層面的,曾經無敵的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弱化如此之快也就可以解釋。蒙古人的統治的衰亡在於政治上的完全失敗,這是難以單純通過軍事方面彌補的。


簡單一點說,就是你們不是我們華夏族的。

但是如果願意尊尋我們華夏族的禮儀。我們也願意和你們一塊兒生活。

這就是56個民族,56朵花,56個民族是一家。

天下大同,中華民族具有包容性。

簡單的概括為:

朋友來了有好酒。

豺狼來了有獵槍。


意思是蒙古人。色目人。你們以前雖然不是我們華夏人。但是你們如果遵紀守法。重禮儀。願意把你們同族對待。



這句話的意思是:蒙古族,是眼睛有顏色,遠離我中華的異族人。他們原本不屬於我華夏民族,但講究與遵從我漢族華夏文明禮儀的外族朋友,我們願意與他們融合,包容他們共同生活。



網路圖片。


推薦閱讀:

TAG:蒙古 | 歷史 | 文化 | 朱元璋 |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