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羅斯福新政時寧願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費分發給窮人?


只能用我知道的給你解釋一下,沒學過政治經濟學。

當時美國的生產力快速發展,但民眾手裡沒有錢,生產力遠超過民眾的消費水平。民眾沒有錢於是就出現了貸款,分期等超前消費。企業收不回錢就找銀行股市撈錢。

當火熱的金融業崩盤後,鏈條就斷了。過剩的商品導致物價暴跌,企業只能破產。想要企業恢復,一邊整理金融業一邊穩定物價。要穩定物價就要清理過剩的商品。

把商品免費給貧困民眾,一方面價格更會跌,另一方面因為有了免費商品,市場需求就變小了,這都不利於企業恢復。

生產無法恢復經濟自然就好不起來。


我來說說免費。免費牛奶,會破壞產業鏈,你可以發一次,但無論是飼料,奶牛,人工都是有成本的,都是花錢來的,請別人喝一頓牛奶,沒有任何意義。很多東西看似免費,實際上資源配置效果很差,浪費會更嚴重,這是人性貪婪和懶惰決定的。比如免費醫療,首先會導致有病沒病都去醫院跑,真正看病的人時間成本大增,浪費嚴重。其次,無論藥品,醫生,設施都需要成本,而消費端不花錢,那隻能靠財政補貼,最後還是落實到稅收上,老百姓一分錢也省不下。說到這我想起了高速公路節假日免費,以前我們五一開車回老家,一家四口人,一台車,車上還能給父母帶很多東西,油費,過路費來回一共500元,現在為了孩子能及時返校,我們及時到崗,只能做高鐵,來回車票就要2000左右,還不敢帶太多東西。總之,消費端一旦免費,就會出現擁堵,因為沒有貨幣參與,市場調節失效。而整個服務鏈條的成本還在,錢沒少花,時間成本還大大增加。


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兩個答案,我不得不的舉報一個,反對另一個。你們能何必這樣強答呢。

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絕大部分財富集中在大資本家手中,而大資本家生產牛奶是為了賺錢,這個時候由於底層實在是太窮,無力消費牛奶,導致牛奶生產過剩。反過來,牛奶生產過剩,資本家為節約成本,降低生產規模,解僱大量勞動力,導致很多的人失業,消費能力進一步下降,牛奶進一步擠壓,進入惡性循環。

那為什麼資本家不將自己的牛奶分給底層呢?還是為了節約成本。假如你是一個資本家,剛擠出來的牛奶是不能直接飲用的,需要進行進一步加工,你把牛奶加工好了,再送給別人,你是不是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成本,是不是進一步虧本了?好,你說我可以不往外送,我可以存著,牛奶容易變質的,而且倉儲也是需要成本的。這個時候能夠保證最低損失的方法就是把原材料銷毀,這個期間所付出的只有原材料的損失,而避免了生產成本的進一步損失,這是止損最靠譜的方法。

再進一步講,資本家免費把牛奶分發給底層從長遠來講也是不符合利益的。今天你把免費牛奶分發給底層,明天你可能永遠都賣不出去牛奶,因為底層知道只要他們不買,你就賣不出去,你就會免費送給他們。這個時候你為什麼不帶不將牛奶倒掉來維持原來的利益價值,為後面做準備呢。與此類似的還有樓盤,為什麼把樓盤炸掉也不低價賣出去,因為你適應了低價樓盤就不會再花高價或者說市場價來去購買樓盤,因為你知道他們賣不出去肯定會降價,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開發商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未來損失。

另外,大蕭條時期有時候並不是資本家倒掉的牛奶,甚至倒掉的不是自己的牛奶。很多都是奶農倒掉別人的牛奶,邏輯是這樣的:不回復原價我就不賣了,別人賣我就倒掉別人的。

再深入就不講了,講了很多人也聽不懂……


答此問,思索良久,才決定答。為什麼呢?一個子民,妄議資本社會的正誤行為,而且又聯關到一代偉大的總統羅斯福,這會讓讀者笑我掉大牙的。但想來,把我個人一點點意見呈上來,也許驅散對此問心生的疑雲有所幫助,故說於下。

我認為,只所以把牛奶與棉花扔掉,肯定生產牛奶與棉花的投資者虧本了,牛奶與棉花的賣價遠遠低於成本,也就是不捨得虧錢賣。如果虧賣,加之過剩厲害,價格會漸低,更虧。

那為什麼不送給窮人呢?資本社會靈核心乃圖財,唯利乃資本制之靈魂,如送人,那誰還買?其嗎被送的人不再買,而且物質無價流入社會,不更降低了民眾消費需求?那麼牛奶棉花會顯得更過剩,更沒人化錢買,其售價更低,投資者更虧。只有扔掉,一是減少過剩,二是相對增加需求,三是有利提高價格,規範說使價格高於價值,有利可圖,四是資本者的一利逐利陰謀或手段。所以,扔掉合乎資本制遊戲規則,又迎合反虧為盈的圖財之旨。如果送人,很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動搖資本制經濟運作之大廈。因此,扔掉是明智之舉,彼人彼國不是獃子。

如果羅斯福採取經濟干預,如大量印發鈔票分發給或變相救濟,給窮人發鈔票,自然會増加消費。但羅斯福只所以是羅斯福,乾脆我明說吧。羅斯福是富人選上來的,反而站在窮人的立場辦事,其不是什麼了?

資本主義為此造就了窮人的誕生,便有一批窮人的組織者,與資本主義血戰到底,因為無論羅總統或資本家,很少考慮窮人的生路。

一本偉大的專著在荒野的河邊草屋誕生了,產生了天外之力,讓世界一度如洶湧的大海,浪濤拍擊萬丈高,讓扔牛奶倒棉花的資本制缺陷一度經歷烈火的考驗。不是在火中永生,就是在火中滅亡。

如果上言有可取,我乃正常人。否則,只當不正常。


說到底就是成本問題造成的。

1、經濟危機從生存淘汰角度看待,其實淘汰了大量劣質企業,雖然這個過程有時非常殘忍。它促進了存活的企業改進生產方式和技術,讓自己商品生產時間低於社會平均時間,以此推進企業進步。

2、如果將過剩的商品贈送,勢必造成該商品的價格劇烈下跌,造成生產商、經銷商大量虧損。那些原可以度過危機的企業瀕臨破產,造成經濟進一步陷入危機(政府沒稅收了)而不能自拔。而破產企業增多進一步加深了社會的衰退和矛盾。

3、對於生鮮類商品(如牛奶),生產、存儲乃至售後都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而且商品的時效性特彆強。如果採用贈送方式,廠家需要考慮存儲的時間、地點以及售後服務(萬一喝了引起食物中毒,廠家需要負責到底,這也是成本)。經濟危機時,企業儘可能壓縮成本,以渡過難關,贈送牛奶反而極大增加了企業負擔,如果企業倒閉了,消費者因為食物中毒問題無法索賠,吃虧的還是消費者。

經濟危機的問題,過去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我們多從道德角度進行批判,其實從市場經濟角度而言,羅斯福新政被證明是正確且有效的。


你這個問題就是錯的。

首先,羅斯福新政的內容並沒有把牛奶倒掉,把棉花扔掉的內容。

其次,牛奶、棉花都是農場主的,是私人的,不是政府的。羅斯福就算想攔著不讓倒也是不行的。除非政府花錢買。所以免費一說原本就不成立。「美帝沒有國營農場」

第三,那羅斯福能不能用政府的錢買牛奶送給大家呢?新政的核心內容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由政府投資進行基礎建設,修橋修路,以投資擴大就業,「看著挺眼熟哈」。所以羅斯福不會花錢去買牛奶送人,而是給失業民眾提供就業機會。然後讓他們有錢了自己去買,從而使經濟達到一個良性循環。


可惜啊可惜,可惜的是當時把過剩的牛奶和棉花扔掉後有多少人被餓死和凍死這個數字沒有被公佈出來!

什麼叫窮人?!就是連滿足最基本的生存資金也沒有的人!口中得不到食物就要餓死!身上沒有禦寒遮羞之物!把過剩之物處理掉後窮人仍然是窮人!仍然沒有錢去購買新製作出來的物品!反而會引起大量的窮人去喝下水道里的牛奶和吃垃圾桶里的食品穿垃圾堆里的衣服來度過產能過剩後產生的沒錢的日子。

……


倒奶事件不僅在羅斯福新政時發生過,在2015年我國的河北地區也發生過。2015年元旦剛過,河北部分地區爆發了因企業拒收鮮奶而導致奶農出現殺牛和倒奶的事件。在此之前,青海、山東等地區也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

為什麼寧願倒掉都不免費分發給窮人?

1)不相信供大於求,抱著僥倖心理,總認為能賣掉,一直到商品過期,過期了又不能喝了

2)本來就虧錢,再運去發給窮人,還得虧運費。為什麼沒組織出面解決問題,這個就不好評價了。


這事兒跟羅斯福沒什麼關係,人之常情而已。過剩的牛奶,扔掉是最經濟,損失最小的選擇。當年沒有巴氏殺菌之類的技術,牛奶的保質期頂多兩三天。如果分發給窮人,這個過程中儲存運輸分發的成本政府不會付,這是資本家自己承擔。更重要的是,有免費的可以拿,誰還願意花錢去買?以後的生意更沒法做。中學的政治歷史課本里提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時候一定會提到牛奶倒進河裡,以此說明資本家的醜惡。我一直不明白:不然呢?


如果沒記錯的話美國面積和中國差不多大,也就是農村和城市分布距離相差不大,最簡單來講,就算要把牛奶棉花免費給窮人那牛奶的保鮮費用物流費用誰出?你說免費給誰能證明你是免費給的而不用交稅?萬一喝壞了肚子錢用不用賠?如何讓窮人知道有免費的牛奶喝?那就要宣傳,宣傳費用誰出?就像現在買一瓶牛奶價格分為利潤和成本,成本本來就包括生產成本稅務成本倉儲成本物流成本宣傳成本等等。假設做出來一加侖牛奶要賠一美元,把它分發到不一定是窮人的窮人手裡要賠兩美元正常人誰會做?


推薦閱讀:

養牛要喂什麼飼料?
短短的4天,比特幣竟然下跌5000美金,下一步會怎麼樣?
廣西貴港的揚翔飼料出廠價格是多少?
為什麼內地建築企業無法進入香港和澳門?
為什麼蘇州牌照是蘇E?

TAG:棉花 | 牛奶 | 財經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