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國家、地區的養老體系比較完善,其經驗值得借鑒?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有備無患的老年人生,更多「老年心理學」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最近正好在趕一個有關養老政策的報告,看了幾個國家的養老政策和體系,自己對養老也有了些新的見解可以分享一下。最大的感受是:養老體系的設計,理念和管理遠比硬體來得重要。

老齡化的社會正在向我們襲來,並不是什麼危言聳聽。拿香港做個例子,到2040年,大概每四個人里就會有一個是超過65歲的長者(香港政府統計處,2012)。90年代起,很多發達國家政府就開始在老齡化問題上積極部署,制定「長期照顧(long-term care)」的各種政策。長期照顧是指將醫療服務(health care)和社區照顧(social care)相融合,為需要被長期照顧的人(大部分是老人,也可以是殘疾人)提供相應的服務。

近十年來,開始有個很熱門的理念,與長期照顧相呼應的,叫「原居安老」(「ageing in place」),就是在設計養老政策服務的時候,為長者提供的服務和支持,可以在身心允許的情況下,幫助他們儘可能在社區安度晚年,而不是去養老院或者醫院。這背後有很多推力或者說邏輯,舉兩個例子:1.文獻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老人家都期望可以原居住地安老(WHO, 2007)。其實全世界不同國家的老人家都是這個心態,並不只是華人... 2.在長期照顧的框架中,做一些預防性的工作,可能可以應對未來高額的社會醫療開支,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用。

要再介紹一個非常重要的,在國內還屬於空白狀態的概念:個案管理 (Care Management或Case Management) 。其實在很多國家,制定養老長期照顧體系的同時就已經引入了這個概念。因為我們都知道,長者的問題一般都不是單一的,生活上的、身體上的各種小毛小病以及社交上的等等等等。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一個統籌,即使有各種不同相對應的服務,也容易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可能有服務上的重疊。於是在80年代的時候,美國就出現了這樣一群專業人士,叫個案管理經理(Care Manager),他們可以管理個人的養老服務,同時也可以幫你做長期的照顧計劃、評估、預算管理和養老服務的統籌協調。在日本,每一個需要長期照顧的長者都有一個政府資助的免費的個案管理經理 (介護支援專門員),日本的個案管理專員的考核制度最嚴謹,需要經過考試(特別難通過)和訓練的。基本上,養老政策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都會有這樣一個職業。

來舉個澳大利亞的例子吧!想要對澳大利亞政府老年人的長期照顧計劃寫個大寫的贊!

澳大利亞 「My Aged Care」

澳大利亞的長期照顧服務,主要是政府稅收開支,再加上用戶的部分付款(copayment)。需要付多少錢是和長者的身體狀況以及經濟狀況掛鉤的。其實,我覺得養老服務用戶使用服務時,付一部分費用是合理的,這樣的參與感可以避免服務的濫用。

1. 很明確的單一服務入口:「一個電話號碼+一個網站+住址附近的實體中心」,基本解決可以解決所有在社區養老的需求。對於長者或者他們的家人來說,社區里或者醫院裡有些什麼服務,應該去找什麼樣的服務其實是很容易一頭霧水的。如果有一個如此清晰的平台,只要有什麼需要或問題,都找一個人或者打同一個電話,去同一個地方,就會給長者和家人帶來極大的方便。也容易降低長者去尋求養老服務的門檻。

2. 按需制定個人化的養老服務。
在開始養老服務以前,政府認證的專業評估專員 (Aged Care Assessment Team)會為長者進行多方面的評估(身體的、認知行為的等等),然後按長者的需求等級分為三級,相應地轉介給不同的地方服務:在社區里的有入門級的家居支援服務 Commonwealth Home Support Program (CHSP) 和為有複雜的照顧需求長者所設計的Home Care Package Program (HCP),以及沒有能力在社區養老的長者有相應的養老院服務Residential Aged Care。這些服務的提供單位,可以是私營的或公立的,但必須通過政府認真。

3. 社區服務的多元化和尊重個人的選擇。
在社區里的服務用簡單的家居支援(比如幫忙洗衣服做飯)、個人護理到上門的醫療服務,以及個案管理的服務。近年來,澳洲政府開始推進「消費者主導的照顧形式」Customer Directed Care,主要就是個案管理經理會和你一起協調,給你更多的選擇。比如,有些人喜歡全聽服務機構的,不要自己制定什麼養老計劃,那你就全全授權給個案經理幫你安排;有些人想要完全自己決定需要什麼服務的,不想聽取任何意見的,也尊重的你的選擇。

4. 「錢跟人走」
這個概念的意思是,根據長者的評估結果,以及所需要的服務等級,政府給他的每月撥款雖然是會直接撥給服務機構(比如Home Care Package Program),但這個人的錢只能這個人用。這樣對於長者來說,他的選擇性就會比較有彈性。政府也要求服務機構每月出月結單,讓長者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錢花在哪裡了。因為錢跟人走,如果將錢花得更有效,就凸顯了個案管理經理幫長者進行預算管理的重要性。

---------
不知道寫這些會不會太學術。。。 不過總的來說,澳洲在養老服務上的設計是花了不少心思的,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一直在積極改進。比如那個myagedcare的平台,不只是長者本人,服務機構、評估團隊和醫療系統的專員都可以登錄和查看相關的信息,這不只能提高各種效率,還可以減少重複的評估和服務,減少資源浪費。

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還是想通過這個例子,說說養老服務的設計和管理遠比硬體重要。要在城市近郊神馬的地方建一些很fancy的設施,說自己是養老社區,這是不難的。但長者的需求是相當個人化和複雜的,當社會服務、醫療服務和以及管理跟不上的時候,並不能為長者提供一個使他們身心都健康愉悅的養老環境的。
-----------
References
1. 香港政府統計處 (2012), 香港人口推算(2012-2041),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15052012XXXXB0100.pdf.
2. WHO (2007), Global age friendly cities guide. http://www.who.int/ageing/publications/Global_age_friendly_cities_Guide_English.pdf
3. WHO (2003), Key policy issues in long term care.
http://www.who.int/chp/knowledge/publications/policy_issues_ltc/en/


國慶假期回來陪老爸過節。晚上聊天,他正好一邊翻看手機,笑著說自己要61歲退休(60年的)。我歪過頭去看了看,我要65歲退休(84年的),也只哦了一聲

-----------------------時光的分割線

養老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哪裡呢?
拜託,這裡討論的人,沒有一個是老年人好不好,全是一群網民在這裡說來說去怎麼給老人去養老。老人養老,表面上看是一個老年人老了之後,誰來養、怎麼樣的問題,但本質上,是老人是否能活得尊嚴的問題。

尊嚴是什麼

老年人其實比誰心理都知道自己的人生要走向何方,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離去、一個一個和落葉一樣凋謝在風裡,早就把這個問題想了無數遍了。所以看《人間世》裡面,梁老太太面對很多鏡頭時,都是抿著嘴、面帶笑容。她早就知道片子是要給所有人看的,就是要留下最後的印象。老人毫無疑問最需要的就是關心、關懷、乃至尊嚴。

怎麼落實養老?

養老問題有表面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力和設備例如養老院這些機構的問題。但是中國人口老齡化,必然導致年輕人力不足、老年人晚年生活很有可能會沒有較為成熟的保障體系。老年人保障,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日三餐飯的問題,而是人工在關懷過程中,能付出多少關心、多少心力。

雖然有很多老人不需要、寧願自己在家裡、寧願老人和老人在一起,不進養老院。但是這個體系至少我們要有,有了體系,就會有人來考慮,體系如果好,那就會有老人非常願意進入這個養老體系。

體系怎麼實現

這個體系是一個管理體系。只有兩種途徑,政府能解決,那就政府上,政府解決不了,那就商業公司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並且政府要減少稅收負擔,提高效率,一定會鼓勵商業公司將自身養老體系做大做強,一定會推動尖子公司進一步發展、率先發展。所以必然是商業因素+政治因素的聯姻。控制了養老問題,政治就有了籌碼。通過商業控制養老問題,政客必然會做這樣的選擇。

要等著政府從gdp裡面拿一塊出來、或者直接從撥款當中分出來一部分?拜託,中國需要稅收支持的行業太多了好不好,國家機器到處都需要稅收啊,中央民主專制是需要成本的。

商業運作的模式是什麼

為什麼說我不看好公立養老。下半年8月份,北京市公里養老院做了一個五福老人公示,上半年還有一個4類標準,這些新聞寫出來本身就意味著公立的門檻、一定會需要排隊、篩選、搖號等等這類程序。無非是和買房一個套路。
首批入住「五福」老人公示結束--北京頻道--人民網
北京4類老人可以隨時入住公辦養老院
(五福老人新聞里有一個饅頭細節,大家看看,感受一下)

所以,面對老齡化趨勢下的養老,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努力賺錢,通過經濟槓桿來實現老有所依。沒有財富,一切都不靠譜。比如說權力,權力就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嗎?關鍵是權力就一定能保證公平嗎?只有財富,才是保證和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所以我們必須清晰地看到,中國未來社會一定是經濟社會,誰手裡有經濟籌碼,誰就可以保證自己和家人的生存。

但是養老問題又不完全是1:1的風險對沖、不完全是我們存個幾百萬來獨立對抗幾百萬風險的問題。由於行業相關,我們接觸過一些國內商業養老的範例,目前也是全國鋪開,要做全國大戰略。我們分析過這類商業模式:老年人通過購買某商業保險公司產品(門檻200萬以上),在獲得商業保險產品基礎上,可以優先獲得預定一套老年公寓的資格。該公寓為月租金模式,每月比如2萬元,可以保證養老終身,公寓有管家服務、一流條件、專人做飯等等。這是基本框架。

我們同行在交流探討過程中,一方面感覺這類模式確實很先進。因為在購買保險產品基礎上,能夠獲得該名額,僅僅是預定一個名額,類似於佔有一個準房間,將來不想要的話,還可以退。對老人來說,保險理財本身有穩定性、複利等等,而且進退自由。

但另外一方面,認為這個模式有很大的一個不確定性。因為老人最關鍵的其實不是老人入住和適應的問題,比如吃的怎麼樣哇、睡得習慣不習慣呀等等,老人最關鍵的問題是,老人失能、或者進入大病狀態後、進入癱瘓、需要長期護理環節後,這部分成本控制的問題,是任何人、無論是公司還是子女,都難以完全預料的。

你比如說,老人萬一併發症癱瘓了,一躺十年以上了,這都是要額外加錢的呀、都是要不斷地填補進去的呀。住了10年了,家裡沒錢了怎麼辦,那隻能把老人接回家裡,自己來承擔。

所以像這樣的一個純商業先行的模式,我們判斷,只能滿足一些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
1、子女在國外、無法照料老人。老人只能在這樣的商業養老院住一段時間,然後伺機去國外走完最後階段。
2、失獨。這樣的老人,那就真的是完全要找一個很合適的商業養老院來負擔老人終身,在這個層面上,因為是商業保險,所以這個老人有必要找一個保險經紀人來協助自己料理相關產品環節的各個問題。但如果能完全敲定是某家商業養老公司,從一開始就能敲定通過某家公司某個產品來作這個一攬子計劃,那麼,直接把自己交給這個公司的管理人員來關照,也是有可能的。
……其他等等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我思考過,如果按照管理模式創新的經驗來看,一百年內,基本上不可能有整體上的創新。
但是,個別商業化的管理模式創新,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這也就是一部分精英可以優先享受到的權力。注意,到了這個層面上,不僅僅需要200萬的那個經濟砝碼,同時也需要政治、文化砝碼,增加保障個人生活的穩定性。

因此,誰佔據了先機,誰把握了機會,無論是商業公司,還是有戰略投資眼光的個體,都是在十幾億的人群當中,把握住了這個最好的機會的。這個機會,通過合同文本和契約法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也許有人會說,中國的法律契約精神還很不成熟。但是我們至少要有一點是一點,而不是天天的抱怨,讓負面情緒對我們通過思考和判斷來真正解決問題這件事,產生不利影響。

利益關聯:保險業人士、保監會個人執業信息備案人員。
專業背景:管理學專業、大學教師,商業創新模式思考者

歡迎探討和交流


在日本的老人ホーム做個、日本人說是引進德國的。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之前收藏微信公眾號「留德校友」的一篇文章(公號轉載自《住區》雜誌),講德國的養老體系和設施建設,貼上來共享,純搬運。以下:

作者介紹:盧求 德國可持續建築委員會(DGNB)國際部董事、洲聯集團-五合國際副總

1.德國社會老齡化趨勢及養老模式

根據德國聯邦政府統計局2015年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3年底德國總人口為8076.7萬,其中65歲以上人口數量為1682.4萬,佔總人口比例的20.8%。

德國老年人生活模式分為三種:- 居家自理(居家養老):居住在家中,生活能夠自理,不需要護理。- 居家護理(社區養老):居住在家中,生活部分自理,但需接受移動護理服務或由家人護理。- 入院護理(機構養老):入住在養老院或護理院,接受護理或康復治療。

2011年德國有250萬人(佔總人口3.05 %)需要護理,預計到2050年這 一數字將達到450萬。在需要護理的250萬人中,30%(74.3萬)入住養老院,70%(176萬)居住在家中。居家接受護理中的118.2萬人由家 人護理,占護理人群總數的 47 %;57.6萬人接受流動性護理服務(Ambulante Pflegedienste),占護理人群總數的23 %。

分析相關數據可以看出,2011年德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為2178萬,其中216.5萬接受護理,90%的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能夠自理。6.7%(145.6萬)的老人居住在家中接受家人或流動護理服務,3.3 %的老年人(70.9萬)入住養老機構。

絕大部分德國人願意在年老時繼續居住在原有社區環境中。隨著年齡增長、疾病因素,逐步出現護理需求,他們之中大部分人選擇繼續居住在家中,由家人或專業護理機構提供流動性護理服務,只有在健康狀況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入住養老機構。另有一部分經濟情況優越的健康老年人,較早入住高級養老公寓,享受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優質服務。

2.德國養老設施建設及需求預測

面對上述三種養老方式,德國養老設施的建設也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別是:住宅適老化建設,社區護理系統的建設和養老機構(養老院/護理院)的建設。

住宅適老化建設包括對新建住宅強制性無障礙設計要求,既有住宅的無 障礙、適老性改造。德國相關法律規定,對滿足居家護理條件的老人住所,護理保險機構給與住宅改造資助金2557歐元(2015年提高4000歐元)。住宅 適老化建設還包括社區公共部分無障礙設計,適合老人體力和精神的環境設施建設等。社區護理服務系統主要由專業機構提供,大型醫療保險機構提供監督和質量保 障,患者共享服務網點和急救站。養老院設施建設和運營由慈善機構、民間組織和政府共同承擔,均衡合理規劃布局。養老院根據提供服務的範圍不同,可細分為養 老院、養老公寓、護理院。德國養老院以出租型物業為主,幾乎沒有大規模銷售型養老地產項目。

根據德國第12次人口預測,德國未來總人口將有所減少,與此同時老年人口比例將明顯增加。預計到2030年,德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850萬,80歲以上老年人增長比例更大。老年人比例明顯增加,相應護理需求亦將明顯增長。
特別是2020年至2050年期間,護理設施及服務需求增長達到巔峰突出, 這是因為1960年代戰後嬰兒出生高潮期出生的人群進入老年期,需要相應護理。長遠來看,後續是出生率較低的年代,相應老年人口絕對數量減少,對護理設施 及服務的需求亦將逐步減少。由此可見,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長,德國養老設施需求增長突出,預計到2030年德國需要新增護理設施床位32~39萬張。

7

3.德國養老保險制度

德國擁有完整的養老體系,一流的護理和醫療服務,但這一切都非常昂貴, 如何支付這些巨大開銷?德國養老制度從社會整體來說主要依靠三大保險支撐,它們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護理保險。這三種保險都是法定保險,原則上所有就業 人員都需繳納。 繳納保費的額度根據工資收入提取一定比例,雖然每個人繳納保費的絕對數額可以相差很大,但獲得的醫療服務和護理服務水平基本是一樣的。以下是2014年這 三項保險的繳費費率:
- 養老保險(RV):稅前工資的18.9%,其中僱員交納9.45%,僱主繳納9.45%
- 醫療保險(KV):稅前工資的 15.5%,其中僱員交納8.20%,僱主繳納7.30%
- 護理保險(PV):稅前工資的2.05%,其中僱員交納1.025%,僱主繳納1.025%

以上是一般性費率規定,實際執行中還有許多條款和特例。如年度稅前工資超出48000歐元以上部分,不再需要繳納醫療保險;年度稅前工資超出71400歐元以上部分,不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國家公務員、律師、醫生、建築師等特殊行業交納保險有特殊規定。如果人們需要更好的養老、醫療和護理服務,可以額外購買保險。

4.德國護理保險制度

德國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護理保險制度,成為各國研究、借鑒的樣板。為應 對日益增長的老年人護理需求和高昂的護理費用,德國部分州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起草護理保險相關法律。1994年聯邦議會通過了護理保險法 (Pflegeversicherungsgesetz SGBXI)並從1995年開始生效實施。該法規定了「護理保險跟從醫療保險的原則」,即所有醫 療保險的投保人都要參加護理保險。保險費率按照投保人的收人計算,初期費率為1.7%,2013年起調整為2.05%。保險費一半由投保人支付,一半由雇 主支付。筆者當時還在德國工作,1995年第一個月的工資單中就出現了護理保險這一新科目,個人交納數額接近稅前收入的1%,德國社會對此項保險的引入幾 乎沒有太多爭議,民眾很快接受了這一項新的保險制度。

參加護理保險之後,當人們因年老、疾病等因素無法自己料理日常生活時,可自己或委託家人提出申請。護理保險機構提供三個獨立醫療評估機構(Gutachter),申請者選擇其中之一對其申請進行評估。評估機構通常需要進行上門訪問,根據申請人情況及法定條款等確定申請人的護理級別,同時也就確定了每月相應護理費額。保險給付由醫療保險公司統籌安排,形式上有提供實際護理服務或支付現金兩種形式。

德國護理法(§14 SGB XI)規定,護理需求指患者由於身體、精神或神經上的疾病或障礙,習慣性、經常性、反覆性發作,導致日常生活需要長期(預計大於6個月)的幫助。

按需要強度護理分成三級(Pflegestufen),護理內容見表1:護理分為居家由親人護理、居家接受流動護理和住院護理三種形式。各項護理保費支付情況如下。 費用水平每年隨物價有輕微增長。

a. 居家護理

患者可以選擇居家由親人護理。居家由親人護理並領取護理保險金的前提是,上述醫療評估機構確認患者居家由親人照顧的護理質量能夠通過適當方式得以保證、且在執行過程中需要經常性進行質量檢查回訪(詳見護理保險法 § 37 Abs. 3 SGB XI)。由家人護理,2014年保險公司支付護理保險費用水平見表2。

如果家人因為工作等原因不能提供護理,患者可選擇居家接受流動護理。這種情況需要患者與專業護理機構簽訂相關協議,保險公司與護理機構直接結算費用。由專業機構提供流動護理服務,保險公司支付費用上限見表4。

b. 部分入院護理(日間照料中心)

如果家人因為工作等原因只能夜間護理,白天希望將老人送到日間照料中心護理,保險公司與護理機構直接結算費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支付保額上限為見表5。
c. 入院護理

如果患者希望入院護理,保險公司支付上限見表6,但養老院的住宿費、餐飲費等需患者自己承擔。

目前德國老年人入住養老院30m2左右單間房費用約為每月1500~2000歐元,50m2左右套間費用約為每月2500~3000歐元,護理服務另計。
根據德國第二大醫療保險公司BARMER GEK 2013年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德國2011年入院接受一級護理的老人,保險公司支付護理費用1023歐元,自己平均需支付1038歐元,三級護理保險公司支付1510歐元,自己需支付1802歐元。德國社會2010年護理保險支出為214.5億歐元,60歲以上老人平均每人約1000歐元。
德國老年人居家由家人護理對於保險公司費用支出幾乎減少一半,相比送老人入住養老院個人及家庭更能節約一大筆費用,且此種方式可以增進老年人與子女的親情關係,子女們還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一些收入補貼。因而德國國家政策鼓勵老人居家由家人護理。

統計數字顯示2011年在德國需要護理的人群中,有47%的患者選擇居家由家人護理,23%接受流動性護理服務,只有30%入住養老院。由此可以看出德國養老保險政策執行比較成功,如果需要護理的老人全部入院護理,國家的負擔將急劇增加,患者家庭也須承擔高昂的住宿費。

5.德國老年人接受護理的細分比例

研究老年人接受護理的細分比例,是研究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確定養老項目配套醫療護理設施建設的重要依據。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護理需求急劇上升。德國2011年250萬人接受護理,這一數字較2009年增長了7%。德國2011年需要護理的人群中,女性占多數,為65.5%。所有接受護理人群中一級護理佔54.8%,二級護理2.7%,三級護理12.2%
(圖5)。

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護理人群的比例有明顯增加。德國2011年70~75歲的老人中有5%接受護理80~85歲的老人中有20.5%接受護理,而在90歲 以上老人中有58%需要護理。不同年齡組接受護理的人群比例如下: 60~65歲接受護理的比例是1.8%,65~70歲接受護理的比例是2.8%,70~75歲接受護理的比例是4.8%,75~80歲接受護理的比例是 9.8%,80~85歲接受護理的比例是20.5%,85~90歲接受護理的比例是38.0%,90歲以上接受護理的比例是57.8%(圖6)。

入住養老院的人員構成比例,與需要護理的老年人比例並不完全吻合。分析研究入住養老院人群年齡構成,能夠有針對性、精細化地進行養老院規劃建設。德國入住養老院的人群中,高齡老人居多,80歲以上老人佔70%。不同年齡組入住養老院/護理院人群比例詳細情況如下:60~65歲年齡組人群佔2.5%,65~70歲年齡組人群佔3.5%,70~75歲年齡組人群佔7.9%,75~80歲年齡組人群佔11.9%,80~85歲年齡組人群佔19.7%,85~90歲年齡組人群佔26.3%,90歲以年齡組人群佔23.6%(圖7)。

6.德國護理從業人員情況

2011年德國養老院工作人員為66.1萬人,部分為兼職工作人員,相當於48萬個全職崗位。在流動護理服務機構就業的人數為29.1萬人,同樣有部分兼職工作人員,相當於21萬全職崗位。


2010年統計每100位居家接受護理服務的老人平均需要48名護理人員,居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平均每100人需要83名護理員工(包括全職和兼職員工)。

7.德國養老院數量與分布情況

2011年德國共擁有達到護理保險法要求的養老院12354所,總共擁有 87.5萬張床位,平均每所養老院擁有71張床位。德國新建養老院至少為100~150床位,少於80床位的養老院對投資和經營者缺乏吸引力。2011年 在德國養老院875549張床位中,單床間佔總數的60.2%,雙床間佔39%。新建養老院單人間的比例通常在75%左右。由於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智障 (Demenzerkrankungen)人口數量也不斷增加,新建養老院常常提供老年智障患者專業護理部門(圖8)。

從養老院分布情況看(2010年數字),北威州2232家,巴伐利亞州1633 家,下薩克森州1477家,巴符州1466家。上述四州擁有養老院數量最多,佔德國所有養老院的58.5%。大城市裡柏林養老院的數量最多(378),其 次是漢堡(187)、漢諾(171)、之後是科隆(90)、不來梅(86)、德累斯頓(75)、埃森(71)、萊比錫(69)、紐倫堡(63)、慕尼黑 (61)和杜塞爾多夫(59)。

8.德國養老院入住率、經營和未來發展等情況

德國養老院2010年平均入住率為86.6%。其中僅提供長期護理的養老院入住率為86.1%,而同時提供長期和短期護理(包括僅日間或僅夜間護理)的養老院入住率為90.2%。

根據2011年的統計數字,德國養老院的經營機構中54%是公益及慈善組織(Caritas, Diakonie, DRK, Parit?tischer Wohlfahrtsverband, AWO),41%是私人企業,其餘約5%是由地方政府等公共機構經營(圖9)。

連鎖經營的養老院(如Augustinum, Casa Reha, Curanum, Kursana, Marseille-Kliniken, Maternus-Kliniken, ProSeniore等)在過去十年間增長較快。

德國的養老院備受房地產投資者追捧。除了看好人口老齡化發展對養老院設施的需求,長期租約和擁有專業的運營商對投資者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養老院管理長期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正確的地理位置,同時需要正確的經營理念和經營者的專業水平及信貸實力。

預計未來通過收購或兼并會形成連鎖化養老院機構,依靠品牌優勢、標 准化管理,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產生競爭優勢。雖然在2003~2010年間,養老院單人房間數量增加了7%,但未來由於節約成本的壓力,新建養老院單人間 數量可能縮小。建築設計方面可能趨向節約成本的措施,如兩個單人房間,公用一個衛生間,通過門鎖控制,保證使用的私密性和方便性。人口發展和老齡化趨勢顯 示德國未來需要明顯增加養老院設施,新建和改建更新養老院床位。

預計2010~2020年間需新增20.9~26.1萬張床(1740~2180所養老院),2010~2030年間需新增31.7~39.6萬張床位(2640~3300所養老院)。

9.德國養老院案例分析

奧古斯提諾高級老人護理公寓,斯圖加特(Augustinum Seniorenresidenz Stuttgart- Killesberg)奧古斯提諾高級老人護理公寓坐落在斯圖加特市北部高尚居住區,距離市中心僅3km,與市中心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聯繫,北側是綠地 公園。項目於2009年落成,總建築面積39500m2,擁有290套公寓,公寓為兩室、三室,面積在46~76 m2之間。公共設施包括休息廳、餐廳、咖啡吧、商店、圖書館、小劇場、會客室、小教堂、游泳池SPA水療區及美容康復區等(圖10、圖17)。

公寓擁有現代化建築風格與設施,坐落在坡地上,為了創造舒適的環境以及與周邊較小尺度的居住建築環境相協調,公寓建築分為八棟四組、五至八層相對獨立的單體樓座,通過首層連廊將各建築及公共設施連通。結合地形設計了三個寬敞舒適的室外花園平台,提供健康、餐飲、和文化活動空間。

老人公寓常年有豐富的演出、音樂會等文化活動。經常性組織提供游泳、 康體、水療等培訓,並有多種多樣創意製作、社團活動、節日慶典及宗教活動等。養老公寓提供24小時護理服務,及簽約醫生醫療服務。日常生活幫助以及臨時性 生病護理(14天以內)包含在基本費用之內,項目還有老年智障患者公寓專區。公寓房間內部設有衛生間、高檔櫥櫃,室內傢具可以由入住老人攜帶自己喜歡和習 慣的傢具。房間窗戶較大,幾乎都帶有陽台。該項目是德國近年來較高水平的新建養老項目案例。

10.KWA布隆艾克老人護理公寓,慕尼黑

KWA Stift Brunneck

a. 德國是現實版「9073」養老戰略成功範例

雖然中國和德國經濟發展狀況、老年化進程都有較大差距。但中國社會正在加速進入老齡社會,老齡社會所面臨的矛盾與問題是相近的和有規律性的,德國的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對比中國情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人口總數為13.7億,60歲以上人口達到1.776億,佔總人口的13.26%,相比德國2011年該數字是26.6%,中國相對還是一個較年輕的國家。但根據中國統計局2014年1月20公布數據,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2.24億,已佔14.9%。僅2013年一年,60歲以上人口新增853萬。預計到2050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4.3億~4.5億,佔總人口的1/3。


中 國政府結合國情,確定了「9073」養老格局目標,即90%的老人在社會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7%的老人通過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3%的老人入 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9073」養老格局目標在德國已經實現。2011年德國相應數字為90%,6.7%和3.3%。這從側面也印證了中國政策的可行性和現實性。

b. 養老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

養老核心問題是醫療、護理問題與養老相關的產業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健康、養生、醫療、康復、護理等。老年人中大量的是身體健康老人,行動自由的老年人能夠很好地融入社會,像其他年齡組的人群一樣,自主選擇自己的居住場所,使用城市、社區等各層面社會基礎服務設施,如交通出行、文化教育、商業娛樂、健康醫療設施等。在上述設施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同時兼顧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點。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由於生理機能的退化和疾病的原因,需要護理服務的比例愈來愈高。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問題是養老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


健康老人完全可以居住在自己原有的熟悉的社區,當健康狀況需要護理時,根據經濟條件,依次考慮由家人護理、流動護理或入院護理。在解決老年人護理需求問題上,入住養老機構護理無論是對社會或個人都是成本最高的。
德國60歲以上人口中接受護理服務的比例接近10%。數據顯示,巴符州、 巴伐利亞州和漢堡需要護理的老人(含所有年齡組)人口比例最低;而在前東德地區的梅前州,圖林根州,薩安州和勃蘭登堡州及農村地區需要護理的老人人口比例 較高。形成這一現狀,可能與過去數十年間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勞動強度和健康保健情況相關。對比中國的情況,中國實際需要護理的老年人口比例可能明顯高於德國。

中國面臨巨大的老齡人口數量和龐大的護理需求,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和經濟措施,包括利用保險金融等工具,鼓勵民間企業、資本進入護理服務行業,力求達到70%有護理需求的老年人能夠在家裡通過家人或流動護理解決護理需求。

c. 德國護理就業人員總數接近汽車行業就業人員總數

德國在實施護理法之後,老人護理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護理行業就業人數和培訓水平有較大提升。
2010年養老院護理工作人員共有62.1萬人,相當於45.3萬全職護理工作崗位,在流動護理服務機構就業的人數為27萬人,二者合計共72.3萬人,接近德國汽車工業就業人員總數。


德國養老院平均入住100位老人配護理人員83人。60歲以上老人平均每 千人有33.7位護理人員。2013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2.24億。如果達到德國水平,中國護理行業就業人數將需要685萬人,這是一個巨 大的潛在就業市場。中國護理行業急需研究學習德國等發達國家護理行業先進理念、質量管理措施、人員培訓系統等經驗,提高行業整體水平。

d. 養老機構床位數量

德國2010年人口總數為8175萬,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2149萬,占 人口比例26.3%。養老院床位數量為84.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9.3張。根據中國民政部老齡辦2014年7月21日發布數 據,2014年中國擁有養老床位493.7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24.4張。對比中國國家統計局2014年1月20公布數據,2013年底中 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2.24億。如果達到德國的水平,中國還需要增加養老床位301.8萬張,差距相當巨大。且中國老年人口比例每年增長迅 速,2013年60歲以上人口增加853萬,如果達到德國水平,僅滿足新增老年人口需求一項,每年就須新增養老床位33.3萬張。

中國養老院床位數量短缺在短時間內是無法解決的矛盾。目前部分養老院存在床位空置現象,主要原因是市場定位不準確,設施、服務水平差的原因,經營好的養老院總是床位難求。鑒於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養老院床位資源有限,中國新建養老院定位應優先滿足有護理要求的老人入住,重點不是為健康老人養老。在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上兩者側重點是不同的。

e. 養老地產的開發

德國養老院運營基本是以出租物業加購買服務的形式為主,幾乎沒有大規 模養老地產投資項目的開發。主要原因是德國人口總數基本穩定,住房市場沒有大量新增需求。健康老年人更傾向於居住在熟悉的城市與社區之中,新開發的養老住 宅產品多以多代居的形式,使老人輕度護理需求能夠通過社區和流動護理服務得到滿足。德國近年來嘗試推廣多代居的混合居住養老模式,社區接納老年人並承擔一 定護理服務,可得到政府相關的財政補助。

因為收入和經濟條件不同,老年人居住環境和對護理的要求也有巨大差異。從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角度,政府除需要制定相應政策、法規以外,有限的財政投入應重點投入在社會基本護理保障體系的建立,政府本身不需要過多介入養老機構的建設及運營。
中國的經濟水平與德國相差很大,養老設施建設滯後嚴重。因而不能簡單照搬德國經驗,特別是養老院設施水平上。德國養老院以單間為主,且單床建築面積較大,中國需要根據項目定位特點確定相應的面積指標。
德國整體經濟發展趨於放緩,但養老產業方面投資依然活躍,收益良好。中國未來中高收入老齡人群在居住和護理需求方面有較大市場空間,如果能夠準確把握客戶需求,深入細緻研究、開發相應產品和服務,一定會有長期穩定回報。


來源:住區雜誌


中國老齡化形勢越來越嚴峻,而傳統的孝親制度卻越來越不被重視,那麼,在新的挑戰面前,如何完善養老制度,確實是我們應當考慮的問題。


日本也可以參考一下


你這不是騎驢找驢嗎?在所有的養老制度中,中國的父母養育子女,子女贍養老人的制度是最有效率的合約制度!


推薦閱讀:

怎樣勸一個老人去旅遊?
有什麼適合老年人的禮物?
我奶奶被他精神病的兒子(不是我爸爸)打傷了,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有些老年人做完手術後幾個月便去世了?做手術很傷「元氣」嗎?
遇到自稱高文化的老者,怎麼面對?

TAG:老年人 | 養老 | 老年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