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糝湯怎麼製作的,起源於哪裡?


最近,小編又被一個字難倒了。糝,看起來並不像是生僻字,隱約記得以前大家都讀sá,按照這個讀音使勁在輸入法中找,後來發現原來在輸入法里這個字要念shen。但是在魯西南的"美食字典"里,這個字確實是念sá的,糝是魯西南地區的一種美食名吃,冬日裡要是來上一碗,保證你的身心都是暖暖的。

在現代漢語拼音中沒有(sá)這個讀音,聰明的魯西南人填補了這個空白,語言學家太有必要到魯西南地區來喝一碗香噴噴又養胃又養顏的"糝",說不定再版漢語字典和漢語辭典時就會為"糝"增加一個詞條了。

(Sá)湯,也叫"",一種傳統名吃,流行於魯、豫、蘇、皖四省交界的京杭大運河沿岸,以山東省濟寧市的為起源,也為最為有名 ,現為當地百姓的平常早餐。

糝湯歷史悠久,《說苑.雜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糝"的記載;春秋名著《墨子非儒下》載:"孔子窮於陳蔡,藜羹不糝"。《禮記·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這裡所說的"糝",跟今天的糝就很像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講糝湯是由阿拉伯傳入的,糝的用肉,古代西域僅用牛、羊肉,傳內地後兼用雞、鴨肉,後來漢族人又製作了豬肉糝,其中又以雞肉糝、羊肉糝味道最佳。其製作工藝,一般經過選料、制湯、成糝三步。主要用料為骨肉、麥米、蔥、姜、五香粉、鹽、麵粉等,有的還加進砂仁、公丁香、陳皮、肉桂、、大茴、小茴、、廣桂、白芷、、花椒、胡椒等葯料。

其實,做糝的學問還真的是主要在上,許多糝鋪都是世代相傳,湯料都是百年老湯,可謂老湯裡面加新湯"湯湯不息"。另外,煮湯用的鍋蓋和柴火都有講究。做用的鍋蓋必須要用柏樹木做;燒湯的柴火也要用果樹木,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濟寧糝來。

糝湯的湯用的是大骨頭湯,頭一天晚上將、豬骨、牛羊肉洗凈,濾去血水,放入套在鍋上的木筒內,再將水燒開,然後放入蔥、姜、大料(包括花椒、元茴、丁香、草果、、三代、桂皮、等,裝入袋內),煮4小時後,改文火再煮1-2小時,燜緊蓋嚴,不能跑氣。第二天早上再將煮好的湯鍋燒開,兌入適量開水及芡汁,配以打碎雞蛋,用大骨湯一衝,再配以薑末、香菜、香油等佐料。

正宗的濟寧糝湯還會配以剔骨肉,用蔥、姜、香菜、醬油、醋等佐料調著吃,作為喝糝湯的配菜。由於濟寧地區是魯菜中濟寧菜、濟南菜、膠東菜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所有的濟寧糝湯也是口味也是別具一格、最具正宗。

更多中華老字號文化,敬請關注老號營;文章來源於老號營,如有轉載,註明出處。若任何團隊及個人私自轉載盜用,一律追究相關責任,敬請知悉。


推薦閱讀:

價值6億的「昭儀之星」寶石為何會見光死呢?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宋體難看所以做ppt不用?
太極拳是清朝的陳家溝人發明的,武當山怎麼不發聲?
王倫為什麼願留楊志,卻不願留林沖?
60年前的1分錢紙幣,現在值多少錢?

TAG:西周 | 魯菜 | 文化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