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中原政權沒有出現過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這種妄圖征服全球的帝王?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

第一,地理因素。中國的位置在亞歐大陸最東端。往西是地勢越來越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蔥嶺天山山脈。這樣的天然屏障在阻擋住更多的外來入侵者的同時也阻擋住中國歷史向外擴張的腳步。而往東,是茫茫大海,古人天生對海的畏懼感,也使得我們祖先裹足不前。

第二,地理優勢。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國就像一個懷抱中的巨大空間,太平洋的季風滋養著這片土地。是最適合農耕的土地。我們祖先數千年來,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的文明,大多都是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被證明是最沒有侵略性的溫和文明。這是從祖先就融入到血液中的先天平和。

第三,強敵環伺。中華文明從來都不是高枕無憂的文明。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隨著入侵融合入侵再融合。從黃帝蚩尤大戰,到犬戎,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回鶻,土蕃,蒙古,滿族(建州女真),中華大地從來都沒有太平過,直到20世紀初。中華文明和四周的游牧民族一直在拉鋸,最終形成現在的中華文明。期間,中華文明數次被統治卻頑強的同化融合了他們,這樣的消耗,也讓我們根本無暇他顧。

第四,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中國人一直也道家的思想奉行無爭的處世觀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深入每個人骨髓的處世思想。這本來就是一種保守防衛的處世態度。是人與自然的體現。而儒家對窮兵黷武更是深惡痛絕。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本身就是人與世界的處世關係。孔子的仁愛之道,本身就制約了對外侵略的思想。佛教傳入中國,沒等到改變中國人的天下觀就被同化。而修自身,修來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與自身思想更嚴重製約了我們的侵略性。(關於這段本人不太滿意,歡迎交流)

第五,中國人的天下中心思想。

天朝上國,四夷來朝。中國數千年來 一直自滿於自己自足的優越感。本身就對周邊的土地充滿了蔑視。一直到清朝,周邊的土地都是不重要的統治思想。地大物博,不毛之地要之何用?自滿於自己的現狀,鄙視著那些蠻夷之地,祖先怎麼可能發起征服全球的雄心?

綜上!

歡迎關注本人頭條號


這句話怎麼講呢?你以為中原政權佔得地盤那麼大,都是充話費送的?

看看地圖,在當時中國人的世界觀中,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誰在哪裡住著?教科書學多了,會產生一種錯覺,老覺得是游牧民族壓著中原王朝打?

春秋戰國時期,看看地圖,但是只是長江和黃河附近的部分土地是自己的

在看看秦朝統一以後,北邊擴張了一些,派蒙恬去打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南方設置郡縣,領土又擴大了很多。當時,可是秦國主動去打別人,擴展自己的地盤。

到漢朝以後,基本繼承了秦國的地盤,但是北方匈奴還是很強大的,不要學中國歷史就覺得匈奴只是在侵略中國。匈奴這些游牧民族,涉及的地域是極其廣闊的。

漢武帝之後,看到沒有,在打通了西域之後,領土迅速擴張。


但是,隋唐以後,前期西域這些地方又一次丟掉了

後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領土又一次空前擴張

宋朝以後,又一次丟掉,直到滅國

南宋更小了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國曆來都是一個中原王朝,在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獨佔華夏之時,中國就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思想。到後來漢朝的建立,確立起來儒家思想為主流。百家爭鳴的時代以儒家的勝出為代表,為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對中國的歷代帝王都有野心的約束。

在中國人的思想當中,歷來都自稱泱泱大國,中國向來地大物博,什麼物產都有,能夠自給自足,江南水鄉盛有「魚米之鄉」得美譽,周邊列國無一不是荒蠻之地,佔領這樣的地域,國家就要耗費大量的軍力,財力,人力,物力,對於古代來說,很是得不償失。周邊小國都一一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何必再興師動眾去征討佔領呢?

再一個受地理因素影響,我們國家自秦朝以來都是以中原為主,主要的經濟中心都在東部地區,入主中原被很多中國歷代帝王所追求。西部地區有大量的沙漠隔壁,對於現代人來說都是死神一般的地域,更何況古代了。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也只是開拓出來了河西走廊,大唐安西都護府反覆易手,並沒有維持多久,可見西域地帶的鞭長莫及。

而且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的南下侵擾,讓中原王朝,無暇西征。以致到後期的「明」,「清」倆朝都沒有出現大範圍西征的帝王。

對於「滿清」王朝對於我們的疆土還是有一定的貢獻的,雖說後期丟失了部分領土,至少還保留了中國的大部。

像亞歷山大大帝是源於歐洲的地域沒有過多自然阻隔,歐洲的國家一般都是城邦制的,地少人不多,歐洲,中亞所建立的帝國沒有像中國這樣的國家能建立起十萬甚至百萬級別的城市。

集中力量去攻擊一個很小的城邦,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如果亞歷山大大帝遇到中原王朝這樣的國家,估計是必然兵敗城下。

唯一擁有成就的就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國,這是由於蒙古人的特性而決定的,蒙古鐵騎踏平中亞,入駐西歐,所到之處,雞犬不寧。歐洲面對這樣的快速攻勢,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蒙古帝國到忽必烈時期,才滅掉南宋,入主中原,可見中原王朝強大生命力。

本人一點看法,希望朋友們多多評論,多多指教,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這個問題問得好!

如果講太多講太細,很多人未必會有耐心看完,我試著簡單解釋下。

地理上決定了中國人選擇農耕文明,定居的農耕文明無力大規模走出沙漠,文化上也因為農耕文明形成的集權體系和道德體系導致商貿地位不高而沒有走出海洋的動力。

在地形上,東南瀕臨大海,西南重重高山,北面除了苦寒的西伯利亞,還有蒙古高原上那些生生不息的兇悍蠻族,只有西部沙漠中,有一條無比艱險的絲綢之路,綿延數千里的沙漠和戈壁,是一根維繫著封閉內陸與世界有限聯繫的細繩……

無論是殷人,還是互相傾軋的春秋戰國,或者是後來的漢民族,都在這個廣袤而封閉的空間與北方各種蠻族不斷死磕,雖然也偶有勝利,但多數時候是不勝其擾,定居的農耕文明是無法真正擊敗游牧民族的,被落後文明徵服或擊敗,無論在東西方,都是冷兵器時代無法迴避的事實!

看看成吉思汗的蒙古諸部是什麼?具有強大流動作戰能力的草原騎兵伴隨著野蠻的征服慾望;看看馬其頓百世不出的軍事奇才,憑藉自由民組成的強大方陣,橫掃伊朗高原和巴比倫直到印度......這些,古代中國都不具備!


首先,區域優越感,中國是農耕文化,中原富庶,物產豐富。

周圍沒有可以引起興趣的資源,激發帝王佔有慾的寶貝。曾經漢武帝為了汗血寶馬就攻打過波斯但是失敗了,之後的帝王要不是忙於中原統一就是皇室內的爭權奪利,要不就是缺乏雄才大略的守成之主,畢竟西方也就出一個亞歷山大。

第二地理受限,東面大海,北面荒漠,西面高原荒漠,南面崇山峻岭阻隔。一是跨越難而是不適合耕種。打過去得不償失,開疆拓土都是生命和財力堆積出來的。

第三,時勢造英雄,缺乏機會。西方出了一個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亞非歐的政權,成了學習的榜樣。中國出了一個秦始皇統一六國,南納百越,北擊匈奴。成了中國帝王的楷模。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區域文明的指導思想不一樣,中國是農耕文明,也是農耕思想。聚族而居,守土重遷。西方無論是古埃及文明,還是古巴比倫文明還是古希臘文明,生存環境受限都需要不斷的探索新環境所以區域相連,第一位置決定了。

第五帝王視野受限,東方封建文明也就是中國文明大部分優於西方文明。所以在工業革命以前中國是天堂。你吃海參鮑魚的時候還會惦記別人的窩頭鹹菜嗎?


翻開世界地圖,你就會發展中國的版圖是世界上最適合耕種居住的地方。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產豐沛,不冷不熱。人口也足夠維持一個國家的運轉和延續。從文化來說,中原文化在世界上桌然而立,燦爛輝煌。可以說,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完全滿足於這片土地豐饒富美,沒有必要再去征伐四方。那樣的話耗費人力財力,耗損元氣不錯,即便征服了其他地域,帶來的不是國家的繁榮和強大,反而帶來的是不少累贅。所謂國雖強大,好戰必亡。喜歡征服他國的國家往往很容易導致自身的衰亡。看看歷史上那些超級版圖大國,沒有一個像漢唐一樣存在較久的。當然從治國理念來說,中原的統治者往往實行王道治國,儒家治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中原王朝對於不斷的征伐和征服他國並不熱衷。


中原政權,自從獨尊儒術,崇尚專制,就逐步喪失了探索精神,摒棄科技,厭惡工商,專一務農,並開始自以為是,意淫華夏就是天下,以自給自足為樂,即便幾下南洋,也沒有商業意識,不知互通有無,活活把自己囚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只有商業社會,人們才把追求財富作為最大意願,不斷探求新的貿易途徑,敢於冒險,加之不鄙視科技,樂於學習新鮮事物,為此,開疆拓土,搜刮金銀,才有動力,才會孕育出此類帝王!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老祖宗佔地方是世界少有的好和大!特別適合農耕文明!而所謂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看看他們所待的都是草原,荒漠,山地,綠洲等次一級,次二級甚至是不毛之地,苦寒之地!中原王朝不屑一顧,派兵去打也是得不償失,不划算!漢唐時期開拓西域也是為了維護絲綢之路,玉石之路上的商業利益!後期海上絲綢之路(船裝的多走的快借風行船省力)興起後,中原王朝就更沒有興趣了!草原和山地民族更多是窮很了後打劫掠奪富裕文明的更高一級的農耕文明!


這得看中國的文化。中國人是最早反思人如何正確生存。反思戰爭的民族。老子將人與自然和諧生存,反對戰爭,反對人主觀慾望將人帶入死地。有著完整的文化基礎。孔子將個人修養,家,看成一個社會基本原素,從而約束了發動戰爭的狂妄思想的蒙生。

在中國文化意識中,人生的終級目的是什麼。是修得來世,或得道成仙。這是外在形式。內函是人類進化,安全延續。這些思想使無數好戰的民族最終融合在一起。形成野蠻戰勝文明,最終被文明同化。


推薦閱讀:

香港、澳門在回歸以後黑幫都銷聲匿跡了嗎?
紙牌屋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很多西方政治就是這樣運作的?
如何評價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如何評價香港知乎用戶 Alex Chow?
中國駐美大使要訪美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接受13億中國人考試」,身為中國人的您認為這言論妥當嗎?

TAG:成吉思汗 | 政治 | 亞歷山大大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