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的日常用語大部分從日本傳入是真的么?


當然不是。首先【大部分】是多大比例,這個無從得知。就算有個比例數字,也不可能是中國的日常用語大部分是從日本傳入。

首先,漢語對日語的影響是【奠基性質】的,沒有漢語,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日語。漢字在日語里是海洋中的島,假名是海洋,沒有島(沒有漢字),日語就無法言簡意賅的去表達,就無法顯示美!

當然,明治維新後,日語也為漢語送來了很多用漢字造出的新鮮詞,這個歷史也無法否認。只可惜,到了戰後,日本用漢字造新詞的意識和能力都弱化了,改用假名直接翻譯英語,這樣的結果是日語里突然多了很多新詞,很多老一輩日本人也聽不懂。另外,這樣的」偷工減料「,也從此讓很多日本人失去了學習一口純正英語的機會。日式英語的」怪腔怪調「,想必許多到過日本旅遊的人,深有體會。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來總結一下現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確實是從日本傳來的辭彙。

(1)萌

這個詞發源於中國,但中國人以前用的並不多。近幾年,在日本形成了一種」萌文化「,通過動漫等又反過來傳播進了年輕中國人的朋友圈,成為一種生活美學,商品風尚,時尚潮流。無萌商品賣不動,人也無人氣。萌這個詞,已經成為了東亞集體的一種流派。

(2)了解

最近在國內的微信端,」了解「這個詞用的越來越多。它當然是一個中國辭彙,願意是」我了解到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在這樣的語境中,人們也用的頗為頻繁,不過最近細節處有了一點點不同的意義。

通常是員工通過微信向老闆彙報工作時,老闆一時沒有給出主意或者不想清楚說出結果,怎麼辦時,通常會說」了解「。它既不表示肯定,也不表示否定,只是代表」我收到了你的訊息「。

實際上這種用法,來源於日本的商務場合,意義一樣。只是最近我本人也不太清楚,是如何進入到了中國的商務場合。

(3)表情符

表情符這個東西實際上是最初由日本人發明的,雖然他不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文字,但已無疑已經成為了社交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言簡意賅,而且非常有趣,便利了人們的交流時間,縮短了人們的心理距離。

現在,表情符大量的運用在了人們的SNS交流中,中國人也創造了許多自己的表情符,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種社交文化。

當然了,日語里傳入中文的辭彙還有很多,民主,科學,美學,以及近幾年的爆買等詞等等不一而足。

這是大家一起使用漢字,才會產生的交流。中日兩國應該好好珍惜這個紐帶。


1. 常問這種問題的人不但沒腦子不懂得思考,而且透露出無盡的自卑。

2. 漢字本來就有無數種組合,字,古人給你造出來了,而詞,本來就在那裡,漢字有無數種組合,等著你去發現,你認為哪種組合好,你拿過來用就是了。

3. 比方說「電扇」這個詞,古代並沒有,近代才出現的事物,你說誰發明的詞?毫無疑問,使用電能的扇子,假如是中國先這麼叫了難道日本就不能這麼叫?如果日本再叫其電扇就非要明確地說日本使用了中國人造的詞?難道日本要叫它「水扇」不成?而且很大可能,是兩個地方不約而同地都叫其為「電扇」。反之亦然。日本從漢字無數種組合中找到的如「警察」、「物理」這些詞就很好,難道就沒有比它們更好的詞?有啊,你去將所有漢字排列組合一下,看誰更合適再去找就是了。

4. 再說現在的信息大爆炸,新鮮事物導出不窮,誰也不知道其名字具體是誰給起的。文化是互相交流的,不是靜止的。

5. 日本是漢字使用國,而且它比中國更早進入現代的社會,更早接觸世界,大量的新鮮事物、新鮮知識湧入日本。理所當然地日本人需要開動腦筋從漢字無數種組合中尋找出合適的辭彙來形容和表述,比方說「科學」的發明,可能開始日本人找出很多詞語來,但漸漸其它的那些淘汰了,只剩下這個詞更加地恰當。而中國接觸現代世界較晚,可能也發明了其它的詞來代指科學,可能有「格物」?「格致」?但中國的這些詞相比於日本的還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淬鍊與淘汰,不如日本人找出的漢字組合更加貼切,那乾脆就用日本人找出來的就好啦?都是漢字的組合,日本人先替我們找出來,那我們中國人謝謝你們省得我們再去找了。

6. 所以,分什麼日本人發明的中國人發明的呢?只要是漢字組成的辭彙,都是我們中國的,也可以是日本的,甚至是世界的,誰找出來的組合好用用誰的。

7. 美國人使用英語,美國人科技發達每年在科技領域發明了無數的辭彙,我相信英國人肯定也在使用。但英國人會自卑地數著我們一共用了多少美國人發明的英語單詞了么?不會吧,肯定不會,英國人肯定會這麼想,美國人發明的英語單詞再多也都是用咱英國人發明的abc組合而成的,有本事美國人別用abc啊。


如果比較兩國的日常用語就會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難,如果大部分日常用語都是傳入的,那麼中國人去日本旅遊應該在很多地方可以無師自通,行走由於,但現實顯然不是這樣的。

不過,不得不說,至少在國際關係領域,傳入的日語單詞對中國學術研究的起步影響巨大,世界、國際、關係、政治、權力、外交、國際法、領土、領海、領空、國家、民族、現實主義、主權、階級、社會等都是日文單詞、「化」、「主義」的用法也是日本「發明」的,沒有了這些,恐怕今天在談論國際形勢時我們會面臨難以開口的尷尬。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即開始大規模引入和效仿當時西方列強的各種制度,迫切需要可以體現西方思想的新辭彙,這時中國文化對日本的深厚影響發揮了作用,日本人從中國古籍中根據意思精選、組合和創造出來了這些辭彙,所以很容易被我們接受。其實,在最初階段,中日之間在新造詞上還有不少互動,比如最早日本採用的是中國的「萬國公法」,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國際法」一詞,並最後被中國學術界廣泛接受。從這個意義上看,某種程度上這一互動的開始與結果也反映了雙方權力關係的變化。

二戰以後日本在國際關係領域的造詞偷懶了不少,用假名標註外文發音的外來語越來越多,這樣中日雙方專業辭彙上的差異就慢慢變得明顯起來。比如全球化這個詞,20世紀80年代日本還有「地球化」的表述,現在已全部統一成了globalization的日文發音(片假名)。相比之下,中國對國際關係的辭彙則要本土化得多,雙方在辭彙使用上的距離正在拉大。

當然,作為世界上僅有的使用漢字的兩個國家,哪怕僅僅是為了漢字的未來,雙方還是惺惺相惜更好一些吧。


|能提出這樣問題的人,我首先說他無知。大家都知道,曰本的語言、文字受漢語影響很大,特別是文字,基本是漢字照搬過去的。當然其中有一些漢字拆開用的,還有的是草書演變來的。近代隨著日本進步和發展,他們從西方學到了一些東西,例如一些專用名詞等。但在漢語言中畢競少至又少何來大多數呢?其次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一個媚外的人。他能在頭條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上過學,既然上過學,就不應該不知道世界史。中國、印度、希臘、巴比倫是世界文明發詳地,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五千多年,語言更先於文字。反觀日本,文字"漢唐以後才從中國學習而去。還有厲法農耕,養殖,紡織包括行政區劃都是從中國學習去的。所以…………。其三提這樣問題的人是一個心理陰暗,智商、情商都低下的人。他周圍肯定沒有朋友、沒有多少正常來往的親人。要不不會一個人呆在某個沒人的地方瞎想。篇幅問題不多說了。告戒朋友:遇到這樣提問題的人,大家離遠一點。


這絕不是真的。

有些詞中國古代漢語就有,但當時的詞義與現代漢語中的詞義有所不同,如"經濟″在古漢語中是"經世濟民″,是古代聖賢的一種立世準則,意指使社會繁榮,百姓安居的意思,更接近政治類詞語,而當國外的"經濟"概念傳入中國之後,老詞便賦予新意,原義則反到被人忽略了,但那層意思需要表達時,仍會在今人所寫的文言中出現。因漢字本身就有一詞多義的現象,本義、引申義也是常有的。

有些詞是不斷進化形成的,有些是受到外來詞語的影響。辛亥革命前後一些仁人志士從日本留學回來,在他們的著作中使用了一些日本的詞語的現象是有的,在國內得到使用流傳。最典型的一個詞語,也是教科書中常被語言學老師用作案例的外來語,如今人們非常熟悉並常用的"幹部″一詞,便是來自日本。而外來語在各國、各種語種中被互相引用,並被接受推廣都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

因為日本明治維新後轉向西方,學用翻譯了西方社會學中的一些名詞概念,有的也被翻譯過來了。但如說現在中國的日常用語大部分從日本傳入則是很荒謬的。從文言文過渡到白話文,一般來說,只是把人們通俗的日常用語以現代漢語表達出來而已,根本犯不著去日本借用的。


和什麼日本工匠精神一樣,都是日本故意在中國精心打造散播的神話,都有事實基礎,但都是很平常的事,根本不值得放大,拿來大肆鼓吹宣傳的。

確實有些漢語辭彙是從日本反流回來的,而且用起來還挺順手的,但是在浩瀚如海的漢語辭彙中,只是很小比例,有幾百就不錯了,而漢語常用的辭彙起碼有好幾萬,說不上是大部分。

至於為什麼會用這些日本造的詞,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清末時中國閉塞落後,而日本先於我們擁抱了西方的新思想新科技,為了翻譯西方新生事物,他們創造了大量的新詞。當時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近取道日本,學習西方文化,便順勢採用了這些翻譯。嚴格說起來,日本其實也就是用了中國的文字,翻譯了西方的東西,沒有一樣是他們自己的。而且有很多日本詞其實是違反漢語構詞語法的,不過大家約定俗成的也就沿用下來了。不斷向外部吸收新詞新概念,對於一門語言來說,真是沒什麼稀奇的,這反而說明了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很多人大概經常在看到那些無恥的日本小喇叭在網上吹牛,說現代中國人離開這些日本造的詞就說不了話了,這種說法簡直不要臉。難道中國人古時都是啞巴,到了近代托日本的福才說上話?沒有這些日本的翻譯辭彙,中國人不能另外翻譯嗎?漢字造詞能力是頂級的,造個新詞就是翻手間的事,有何難?

最關鍵的一點是,漢字是日本從中國學去的,用著中國文字還沒交版權費呢,(假日本人們)反倒沒臉沒皮的鼓吹沒有日本詞中國人就說不了話,真是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英國人創造了英文,世界各英語國家在使用英文的過程中,創造了很多通行世界的新辭彙—特別是牛逼轟轟的美國,可也沒見過有哪個國家有那麼的無恥,敢說沒有他們英國人就說不了話。


不是大部分,而是有大量的,其中政治軍事經濟辭彙比例很大。日常生活中的怪詞也多是從日本傳入的,比如「勞動、行動、活動」,勞作本來就得動嘛,行豈能不動?都是日本人對漢文化的惡搞。「安全」不符合漢語構詞法嘛,還有「文化」,漢語辭彙帶「化」的都該是動詞,日本竟然造出這樣的名詞來,簡直沒有文化。


說個段子。明治維新時期包括西鄉隆盛在內,那時大家都認為只有精通漢學,再學西學才能理解其根本。例如economy這個詞日本翻譯成「經濟」,中國翻譯為「理財」。福沢諭吉首先採用了中國的翻譯,慶應大學直到大正末年還一直有理財科這一專業。「經濟」一詞從明治五,六年開始被廣泛使用。當時司法主官江藤新平(有非常深厚的漢學背景)就質問財政次官井上馨(以西學知識才能出名)說,你們一直說經濟,經濟的,你知道經濟的出典么?是來源於「經世濟民」,那是儒教的根本,你所指的不過是做買賣,小商小販的,哪裡配得上「經濟」這個詞。井上一時也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

何必糾結於用詞是否來源於日本?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與我有用就用,有何不可。


這個是真的

首先現代漢語這種白話文主要的是留日的那批精英 孫中山 尤其文人魯迅 等 他們那一批人弄出來的,我們自己想想嘛:以前清末還是文言文考科舉的啊,語言文字在中國幾千年的都是文言文沒可能清朝一倒百八十年時間就突然加速進化到白話了?日本雖然他的文字是由唐代引入,但是中規中矩的說現代漢語的簡化確實是受了日語的影響

日語在對唐代古漢語的保留上其實比現代漢語還要好,因為漢語畢竟是日本引入的他本身不具有繼續進化的能力,而且由於過去200中國低谷,中國人尤其是那個時期的精英都對中文抱有很大的懷疑態度,現階段的現代漢語受外來語尤其是日語影響很大,但是我認為這個東西隨著中國國力重返世界巔峰,那麼我們民族的過去被我們自己拋棄遺忘的文化傳統會隨著我們的民族重新找回的自信的同時也同樣會有像歐洲文藝復興一樣有我們的中華文明的文藝復興,這一點我覺得大家要對我們自己的民族有信心


孔夫子前賣文章!日本漢字師承中國還不跪地謝恩!就尊師重道四個字都學不懂還說什麼?倭國某漢學所謂有名學者自以爲才高捌斗,說我們古人文章不分章、段、符號、標示等等……對我國學者指指點點,倭人就連這個醜字都學不懂,孔子問教於老子,也吸收道之哲理,大道至簡、無形勝有形,道家圈虛點實以無形融匯於文章中,同是一句或一個文字圈與點位置不同整個意思就不一樣了,這是考文人之功底,所以古文章連符號都沒有,都在無形中,古人一個字就能代表一個故事或出處,不用註解,若以倭人此等水平,別說會試,就鄉試都給你一個字(滾),正如本頭友所言倭人之新詞彙大多狗屁不通,與此低等民族那就放人屁給予,倭人有的我們有,我們有的倭沒有,也不用排外。


推薦閱讀:

俄羅斯世界盃抽籤結束,你覺得亞洲哪支隊伍有出線機會?
為什麼日本美國國內石油資源煤礦資源不開採,反而購進大批煤礦填埋在臨海?
日本十天自由行應該如何安排路線最經濟,有什麼攻略?
德國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

TAG:社會科學 | 文化 | 日本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