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特效的製作水平在十年間有了怎樣的進步?

中國的製作水平有了怎樣的進步?和國外的技術發展相比較,還有哪些差距?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動畫電影動畫人,歡迎關注討論。


中國動畫這個題目的含量就比較大。只說三維動畫電影這一部分吧。十年來國內這一塊兒技術上最大的進步就是從有了真正的工業實踐。

這件事需要從魔比斯環(Thru The Moebius Strip)這部動畫電影開始說起了。一般意義上,它被認為是中國三維動畫的起點。雖然從很多方面來看,這是一個不成功的作品,但它也有著很強的正面意義,提高了一大批從業人員的水平,為國內3D動畫行業播撒下了種子。

這部電影的製作公司 IDMT 從2001年左右開始建立培訓學校,組建製作團隊,到2006年電影上映,其間的一舉一動都深受全國CG行業從業者的關注。為什麼製作時間這麼長,官方的說法是國內找不到合適的從業者。這個說法完全可以理解。在2000年初國內還沒有誰製作出一部完整的3D動畫長片,甚至熟悉Maya軟體操作的都不多。 IDMT 一邊培養人,一邊研究製作方法和流程。可以想像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要把製作過程中所有的雷和坑都趟一遍的辛苦。

2003年上映的海底總動員(Pixar精品之一)在國內票房不到3千萬人民幣,在這個大環境下,無論魔比斯環製作得好壞,這都是一部註定太超前的作品。但人才的培養,如果到了市場真的成熟了以後才開始不就晚了嗎? 何況從賬面上來說,是香港老闆向香港投資者講了個故事,然後用香港投資者的錢鍛煉了大陸的動畫從業者。 項目結束之後,製作團隊流向全國各個公司。現在有時候能在網上看到 IDMT 是中國動畫的黃埔軍校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之後幾年裡,國產動畫的技術發展還是走在一條艱難但是大方向正確的道路上。06年的魔比斯環的質量遠不如95年的玩具總動員,但是去年今年的龍之谷,大聖歸來和10年前的超人特工隊,馬達加斯加這些電影比,已經是各有千秋。相信未來國產動畫還能繼續在技術上縮小和業內頂尖水平的差距,這是每一個國內技術人員的願景。


我說說三維這塊(僅談製作!)我覺得幾乎沒有什麼進步,說幾乎是因為國外的軟體進步了,所以我們進步了,是由外而內的,不是由內而外的,而且國內的流程是工作還是粗放式的流程。

國內這邊的製作幾乎沒有研發,沒有流程整合,沒有項目管理,前期隨意,中期混亂,後期救場,外包控制質量控制不一,國內都是短片看起來還不錯,一做大型電影項目就各種水土不服(大聖歸來就有外包質量控制的問題,但是不乏它是一部還不錯的電影,還有龍之谷)90分鐘做下來,各個接包方的流程,人員水平都不一樣,一人一套方法,什麼貼圖風格,動畫風格都不盡相同,也許觀眾可能都不一定都能看得出來,但是行內人一眼就明了,所以說項目控制就是一個大問題。

然後知乎上很多人都再說是錢與質量的問題,我當時覺得試問給出好萊塢的預算,能做出好萊塢的品質么?在當下有這麼多優秀的軟體與插件,依然沒有出現高品質的動畫這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而且國內很多製作方,抱著低齡兒童沒有判斷作品的好壞的能力,孩子觀看父母買單,一直在努力又認真的秀著自己的下限,沒動什麼腦子錢就到手了,好在時不時還有好作品冒頭。

所以說雖然進步真的是舉步維艱,但是認真的人還在不斷的努力前進著,觀眾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沒節操的製作與製作人會受到大家的唾棄,好的作品會會慢慢品出來。


當下,中國的特效工作室已經有能力完成像《變形金剛5》這樣的好萊塢大片特效,製作《飢餓遊戲2》中的嘲笑鳥標誌和《敢死隊3》的爆炸特效,但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可能沒有人想到,這些讓人熱血沸騰的戰鬥場面並非完全出自好萊塢的特效師之手,它的一部分工程,是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個辦公室里完成的。

富士康里的特效師

為《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製作了特效的這家中國公司叫 Base FX,雖然老闆Christopher Bremble 是一位美國人,但公司在北京三里屯辦公,450名員工95%以上都是中國人。

成立於2006年的Base FX已經獲得過三次艾美獎最佳視覺特效獎,2012年開始和工業光魔合作。除了這次的《變形金剛5》,他們的作品還有很多你熟悉的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4》《環太平洋》《星球大戰 :原力覺醒》《美國隊長2》《星際迷航:暗黑無界》。

而Base FX只是中國眾多特效作坊的一個剪影。中國現在的本土特效公司有上百家,比較知名的有Base FX、聚光繪影和天工異彩。

  • 工作中的Base FX團隊 / Variety

但大部分中國的特效公司規模都不大,根據《影視白皮書》的調研,超過兩三百人的僅有不到10家, 80%以上的中國特效公司是只有幾十人的小公司或小工作室,如原力動畫、非凡影界等,知名度和規模都較小。

如果說studio在好萊塢有個聽起來很洋氣的「工作室」 的翻譯,在中國,這些特效studio更合適的翻譯是 「作坊」。就是這些幾十到上百人的小作坊,承包了如今好萊塢超50%-75%的特效。它們和為蘋果做手機的富士康很像,承包著宏大巨制中最繁重無趣的部分,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

天工異彩曾參與《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敢死隊3》《龍紋身的女孩》的部分特效,非凡影界則參與過《星際迷航》的製作——但這些記錄僅僅存在於公司官網和行業報告里,國內外的媒體都隻字未提。

它們的地位在國產電影里也可見一斑。在《封神傳奇》的宣傳稿中,列出的特效公司包括美國Blur、Tippett、Hydraulx 及 韓國 Dexter digital;而很少人知道,中國的天工異彩和星河視效也參與了這部電影的特效工作。

  • 《封神傳奇》中的特效 / 豆瓣

2016年票房冠軍《美人魚》,突出的仍然是韓國特效公司MACROGRAPH, 其實幕後還有中國特效公司非凡影業。中國的影片尚且這樣,好萊塢大片的特效項目中,更難找到中國這些小作坊的名字了。

勤勞樸素的中國人

好萊塢蜂擁到中國來找特效師的原因和蘋果一樣:中國人便宜。同一個項目,中國特效公司的報價僅為好萊塢公司的一半,有些時候甚至只有三分之一。

一部好萊塢電影的特效工作,在電影開始拍攝第一個鏡頭之前就早早開始了。特效總監在前期就要和導演合作,設計整部影片的視覺特效。

中國特效作坊需要處理的只有拍攝後期的特效部分,沒法參與到設計和特效現場拍攝,只能接那些片方分配的技術含量較低的特效鏡頭訂單。

給好萊塢外包特效部分的中國公司,排名前列的因為名氣和商業成熟,多少和甲方還有一些溝通互動。小作坊的從業人員,只能是流水線上埋頭勞作的螺絲釘,根本沒機會一窺一個完整項目是如何統籌規劃的。

  • 工作中的 Base FX 成員 / China Film Insider

但這並不重要,發展了二十多年的特效行業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行業,有著統一的行業標準,特效師們使用著相同的軟體和工具來進行標準化的製作。特效製作已經從最初的創意工作變成了勞動密集型工作。大部分從業者並不是在做設計,而只是完成高度分工的特效工作中繁雜、重複而報酬並不高的苦差事。

中國報價這麼低,一部分羊毛當然是從員工身上薅。中國的特效師跟美國的相比,是拿著一半的薪水干著兩倍的活兒。

中國特效工作者平均月薪不到10000,其中,剛入行的新手也就5000,幹了3年能賺到超過20000那是很不錯了。而根據美國勞動部的數據,行業平均月薪為20000,正好是中國從業者的2倍。

而中國人的吃苦耐勞也是全球罕見的,這導致中國公司不僅報價低,工期也比好萊塢的同行要短。「比可蒙多工作室」的主管Wil Manning說,他曾經和美國同行一起看過《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儘管特效粗製濫造到辣眼睛,但他們無法想像這些特效是在短短三個月里完成的。


微信搜索關注「浪潮工作室」,帶你了解更多有關電影特效的新鮮知識!

http://weixin.qq.com/r/6zo1LZzEaMEXrdhO92-5 (二維碼自動識別)


知道我寫了這麼多,也沒幾個人能看到,文筆也不好,表達也不夠清晰,連個圖都沒有,實在是沒看頭,但是有些話就是想說出來。
想說出來的原因在於,大家都覺得我們的技術進步阻力在於缺錢,這個是我不太認同的,也是讓我感覺最為傷心的。
中國人想賺錢都已經想瘋了,連最沒本事的大爺大媽都在想辦法怎麼賺錢,在這種情況下,你有一個好點子,是不愁找不到投資的,而之所以你拿不到投資,不是投資人傻,而是你的想法根本就賺不到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你說這事沒成功是因為缺錢,就顯得很傲嬌了,你憑什麼讓人家做賠本的買賣來幫你完成夢想?
比缺錢更嚴重的問題是,缺心,台上台下都缺心。
以上是補充。
===========================================================================
因為動畫特效在行內來說,更多的指的是動力學部分的特效,主要包含粒子、剛體、氣態以及液體流體等,所以如果你只是隨便的這麼一說,那麼建議最好改為動畫製作技術,或三維動畫製作技術,這樣更準確一些。

我先放上一個CG同行的一篇文章吧,裡面有些技術性的詞語,特別是毛髮及渲染部分,也不希望外行能看明白多少,如果你覺得不明覺厲就可以了。
《斗戰神》史詩CG幕後製作技術解析_CG風火連城
十年間,中國的動畫製作技術(包含特效以及渲染等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了。
特別是我們的模型以及場景製作這塊,其能力不比國外差多少。
我們進步緩慢的是特效、渲染、以及製作流程的規範。
而特效中,進步最為緩慢的是液態流體特效的製作。
在技術研發上,我們確實沒進步多少,但是至少我們出了一個群集動畫 Miarmy

例子還可以舉,但是中國動畫行業混亂的局面也是事實,現在做總結還有點太早。
同樣,一句話就否定中國三維動畫從業人員近十年間的辛苦努力,也不那麼客觀。

中國的二維和三維動畫製作公司有很多,從業人員的數量幾乎是全世界第一多的,國內製作的動畫片,原創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代加工的,這些加工片質量還是有保證的,可惜不在國內宣傳和上映,所以我們是看不到的。

另外國內動畫行業比較混亂,有的人是為了動畫,有的人是為了一份工作,有點人是為了圈地賣錢,有的人單純的目的就是想騙錢,所以在這種環境下,製作公司以及從業人員的素質等稂莠不齊是正常的事情,沒必要只看到一點就放大到全部。

如果真要說製作技術的進步,這裡有個前提要說下,就是我們的心態端正了沒有,外行不明事理,總以為三維動畫製作沒那麼難,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很多同行特別是管理者也是這麼認為的。

以特效為例,在最初的MAYA特效師的招聘中,明確要求特效師必須掌握並擅長的技術包括粒子、剛體、流體、毛髮、布料、表達式及MEL、以及至少一種後期合成軟體等。
一名特效師需要做的工作,上到龍捲風、沙塵暴、地震、山崩、海嘯、房屋破碎,下到樹葉飄零、雨點雪花紛飛、螢火蟲屁股發光,而中間還要穿插製作各種布料效果,毛髮測試,時不時還帶點群集動畫。
而所有這些,管理者從來不考慮一個特效師需要花多少時間去學習和測試,也不考慮市場上的軟體是否有足夠的功能去完成製作,想當然的以為一個特效師就是應該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做不出來就說你技術不行,他們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總想把責任退給別人。

好在近些年,隨著從業人員的技術提高,特別是管理者能力的提高,現在很多關於特效師招聘的要求,已經逐步人性化了,不在扯一些自己都不了解的字眼往上寫了,更多的要求是希望特效師的技術是少而精的。
而製作環節中,各個製作模塊也都有了更合理的分工,會有針對性的去招聘人手組建團隊,製作流程也在逐漸規範。
雖然差的團隊有很多,但是越來越多優秀的團隊已經在成型了。

在皮克斯和迪斯尼里有大量的華人在裡面工作,上海東方夢工廠製作的《功夫熊貓3》也快上映了,而其製作者基本全是中國人,只不過在這些裡面,製作流程的掌控和管理不在我們罷了。
所以中國的動畫人,如果能從根本上認識到我們的不足,不在盲目的追求技術,把心態端正了,這才是我們的進步。

你可以單純的理解為我們沒錢投入製作,畢竟漁夫動漫的余洛屹,已經因為沒錢而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你也可以從製作到宣傳上去大把砸錢,但是香港意馬動畫出了《阿童木》後就破產了,這又有什麼意義那?

中國動畫的發展,從教育上,從行業自我認識上都需要不斷的努力和提高,發展起來要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我們有進步,但是更多的還是不足,十年,太短。
------------------------------------------------------------------------------------------------------------------------
與國外相比較,我們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技術的研發和流程的規範。
技術研發上,相對來說並不是太重要的,畢竟目前商業化的軟體,其功能已經基本滿足用戶的需要了,因此從新開發一個流體插件,重新開發一個剛體插件,這樣需要的成本太高,也不合實際。
最好的辦法是做二次開發,國內有資金保證,並且重視技術研發的團隊,這點還是能做到的,但是絕大多數還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流程規範這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不僅僅在製作流程上,也在人員的配備以及分工上。
這塊的改善需要管理者技術的提高,以及投資商的認同才行。

所以綜合來看,如果我們的製作流程能提高,則依靠現有的商業軟體,還是能製作出高質量的作品的,這也能擬補技術不足而造成的差距。
但實際情況是,流程越規範,則製作周期會越長,人員配備會越多,製作成本也就越高,風險也就越大,這塊才是最難解決的。


謝邀。
這篇答案或許會有些長。

開宗明義:這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錢的問題。

必須要說一下《大聖歸來》了。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聽宣傳通稿里說,有好萊塢的電影人很震驚這部電影,認為它做出了價值一億美元的水準。
當時我還有些不信。
看了之後,有一種感覺:略有誇張,但確有過人之處!

我並非動畫電影專業人士,僅從一些愛好者的角度來嘗試說說。

我們在評價一部動畫電影的時候,撇去劇情不談,在純技術角度來看,最直觀,最簡單粗暴的能體現技術的細節有哪些呢?
有一個非常有標誌性的細節:毛髮!
能把毛髮渲染好的,技術就一定非常強。
毛髮都渲染不好的,那麼技術也就不算強。
舉個栗子,當年藍天做的《冰河世紀1》出來的時候,票房大爆,業內其實都很震驚的,因為藍天的技術並不算很強,對於這部電影里,猛獁象的毛髮渲染都做不好。
但是,冰河世紀卻以故事性取勝,贏得了票房。

那麼,什麼樣的毛髮,才叫好?

貼幾個圖出來(圖片出自於天涯的@正義de來福林,侵刪)
《魔發奇緣》

see?
這就是技術。
你看上去的時候,會感覺到,彷彿每一根頭髮都是那麼的細膩,那麼的清晰!光影,色彩的渲染,極度到位。
即便你用慢鏡來看的時候,也會發現層次分明,清晰細膩。
這就是技術。

再看《冰雪奇緣》

《魔發奇緣》

注意這裡的頭髮,光影和色彩的渲染,而且幾乎根根清晰。
最重要的是,睫毛都那麼的細膩,如果你放大看的話,會發現每一根睫毛都極其到位。
臉上的雀斑,深淺,層次。
還有就是服裝,你甚至能感覺到服裝的用料的質感!
這就是技術!

再貼一個《魔發奇緣》

這草地的製作效果,讓人嘆為觀止!

那麼《大聖歸來》

看出差別來了么?
看上去很美,但也只是看上去很美。
如果摳細節的話,技術上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猴子腦袋上的毛髮,似乎做的還算有些意思。
但是身上的毛髮,則是明顯的顆粒感,而不是如絲的毛髮感。

如果你把兩部電影同時打開觀看比較的話。
你會發現,《魔發奇緣》或者是《冰雪奇緣》,裡面的人物,在動態的時候,毛髮和頭髮的渲染都是非常自然的。
而大聖……裡面尤其是看我上面貼的最後一張圖,猴子的手臂上的顆粒感就非常強烈了。

非常遺憾的,這就是技術的差距。

大聖歸來這部電影的牛叉之處在於,它點燃了一縷曙光。
縱觀整部《大聖歸來》,它在某些片段的畫面上,技術似乎達到了好萊塢的平均水準之上。
但是,大部分的畫面,則明顯技術還不夠……
這或許不是技術的問題了,而是……錢。

《魔發奇緣》的成本是2.5E,《冰雪奇緣》是1.5E.
美刀。
而大聖,傳說是1E。
軟妹幣。

撇除中美從業人員人工薪水的差距,這個製作成本,也是無法媲美的。

做這種動畫片,單純說技術的話,其實真的就是一個真理:一分價錢一分貨!


貼幾個大聖歸來里,比較弱的畫面

看出來了么?沒有任何毛髮,這樣可以說,非常節約成本,也可以掩飾技術的不足,服裝,人物的皮膚,都缺乏質感。

這一張就非常暴露問題了。
怪物的皮膚沒有質感,再看看猴子的服裝,和毛髮……僵硬啊。
有沒有一種感覺:這張看著就像是塑料的?

如果說前面貼的幾張已經接近好萊塢水準了,那麼後面貼的兩張,則是標準的國產水準。
而遺憾的是,在這部電影里,大部分場景……是後者。

當然,這並無損《大聖歸來》的優秀!!

放在國內而言,這幾乎是近年來從技術角度最出色的一部動畫電影!!(雖然劇情我個人覺得略顯薄弱)

下面說點別的:

技術是什麼?
非常直接的回答是:技術就是錢!
你有多少錢去燒,就能搞出多強的技術!!
正常情況下,燒錢多少,直接可以得出技術的強弱。

那麼,我們國產動畫片燒錢,燒得多麼?
不多!
為什麼……因為不夠!!
因為,我們國內的電影市場盈利,無法支撐製作出好萊塢那樣的大製作!

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沮喪的事實。

冰雪奇緣可以燒掉1.5E美刀!
大聖只能燒八分之一!
再多,就燒不起了。

有人也許會說,我們的電影市場現在票房那麼高,為什麼燒不起?

這個話,說起來,就讓所有的電影人會忍不住淚目了……

因為好萊塢動畫電影,可以不靠票房賺錢!票房只要能堪堪回本,甚至小虧一點,也都撐得住!因為他們擁有其他的周邊盈利渠道!!
而我們……沒有!!

這麼說吧,大聖歸來的票房是多少?9.5E左右吧,人民幣。
按照票房的分配,製片方能分到的還不到4E。人民幣。

4E人民幣,看上去似乎不少了,換算成美元也有接近七千萬了吧。

七千萬美刀,放在好萊塢,也可以製作出一部看上去還不錯的動畫電影了,技術能達到平均水準以上了。

但是……我們敢這麼燒么?!

請注意,國產電影面臨的最大的困境,已經不是票房了!
而是盈利渠道單一狹窄!!
我們的電影,想收回成本,想盈利,票房幾乎是唯一的渠道!
幾乎是唯一的!!

以《冰雪奇緣》為例,好萊塢的電影靠什麼來回本和盈利?
票房當然算是主要渠道之一。
但看清楚了,只是之一。
一部迪斯尼的動畫電影出來,首先是票房回本,然後是迪斯尼遍布全球的主題公園進行盈利,然後嗯?
還有把電影版權賣給各個電視網進行電視播放,第一輪,第二輪……
DVD碟片發行!
各種周邊玩具玩偶的發行!
各種遊戲版權,電視改編版權授權!
等等等等。

《冰雪奇緣》發行正版DVD的時候,首日銷售量是……320萬張!
320萬張!首日一天的!
那麼,各位,在國內,請問你看看你自己,和你周圍的人,在國內,有幾個人會花錢買正版碟片?!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網上到處求資源求種子!

玩具呢?
冰雪奇緣已經推出了系類的玩偶,各種玩具,服裝,服飾,電影同款道具!

你身邊的人,會有幾個人花錢買正版的《大聖歸來》的周邊玩具么?
別開玩笑了,地攤上隨便都是!
你上淘寶去看看,隨便就能翻到各種爆款。
這些,全是盜版!
電影製作公司……有錢拿么?
呵呵!

我們是一個重度盜版國家。
一部電影,你別指望想靠著周邊來盈利。
什麼碟片,什麼玩偶周邊,想都別想!

也就是說,以大聖為例,這是國產動畫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了!也不過是賺到了7000萬美刀(還沒扣掉成本)。
也就是說,我們史上最最成功的案例,按照成本來說,也最多最多支撐得起燒掉7000萬美刀來製作一部電影。
也才剛剛好能回本而已。而已!

可是好萊塢呢?
一部皮克斯的動畫電影,《汽車總動員》票房多少?4.6E美刀。它的成本是1.2E,票房也只是回本小賺一點點而已。
但是它的周邊賺了多少?
說出來或許很多人不信:50E美刀!
一句話,這麼強大的盈利能力,皮克斯玩技術,燒得起!
我們燒得起么?

我們的電影幾乎沒有多少周邊營收!!
我們幾乎只靠票房來營收!!

什麼時候,中國真正的解決了盜版的問題,讓一部電影,擁有了除票房之外的其他多元的可靠的盈利渠道。
什麼時候,我們才有足夠的錢來燒出更好的技術。
不然的話……依然還是停留在小打小鬧的地步。

最後,對《大聖歸來》致敬!!

你們最初敢於燒掉2000萬美刀做一部前途未知的動畫電影,這樣的雄心,讓人膜拜!!

以上。


謝邀。

「動畫特效」是指什麼?動畫是一種藝術形式,特效是……電影製作中的一個流程。我們得搞明白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中國學派的動畫製作技術,40年前曾經是世界重要的一支力量,上美廠那是亞洲一霸,十年前的2005年,中國動畫還是百廢待興的狀態,國家已經出台了很多鼓勵動畫產業發展的政策。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動畫顯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從《喜洋洋》開始,總算看到了《魁拔》、現在有了《大聖歸來》,是在一點點往上走,還有千千萬萬從事動畫行業的年輕人正在重建國產動畫的工業體系。

從藝術層面說,歐美/日系動畫已經在過去的30年里(估摸著說),摧毀了中國學派留下的美學遺產,學會了向商業市場妥協的中國動畫創作者,已經不再計較「中國風格」這個偽命題(也就是我們已經沒有自信把中國風那套東西商業化了),經過20多年的學習和研究,在市場上獲得認可已經成為中國動畫人的首要課題。有資金的眷顧,我們總有機會嘗試藝術上的探索。

技術層面比較悲催,人家搞了幾十年的技術積累,背後是100多年的科研成果,我們從頭來一遍完全沒必要,買來好好用是正道。損失了自主技術研發的機會確實非常可惜,但是我們根本就沒趕上計算機技術爆炸的那趟車。就別哀怨了。十年前的2005年,Maya開始大行其道,2015年,沒人能離開houdini干大項目了,這都是跟著國際潮流走,中國人自己沒有左右的能力。好好和人家韓國同行學習洋為我用,人家一樣尊重你的。

====神馬?你想談電影特效?====
查一下投資6000萬以上(1千萬美金)的國產電影特效都是哪裡做的。幸好家門口有個美國的好學生:韓國,否則國產電影真得蛋疼地堅守自然主義的美學立場。

不是我們傻,是美國人太猛。


瀉藥

手機裡面實在是沒有圖,大家看看就笑笑吧

所謂特技水平,我簡單的說一下吧。我是做遊戲美術的,所謂粒子效果的遊戲特效水平真的沒有質的飛躍,世界範圍內成熟的新技術也並沒有

還是那句話,中國的遊戲水平如果是一塊濕的海面我能但是能擠的出一盆水來,不過到頭來還是那句話在市場需求和大眾審美水平沒有到一個量級前,對於「精工細作」這四個字是無人問津的

畢竟我們只是小人物,我們也要生活。沒錯←_←生活……

至於引擎,首先我不是程序員,代碼當面我也沒有什麼發言權,但是我也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引擎,物理效果,光效粒子的水平被漸漸拉開。我手裡有一款以前的遊戲引擎,《暗黑紀元》,現在還是這個水平吧,並沒有提高

點贊過百放截圖(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哈哈哈哈哈),最近比較忙有空再聊


謝@王博涵 邀請
技術而言,中國沒有大的進步!你們看到的好的中國3d動畫電影,裡面有多少技術是中國自己的?有一款動畫製作軟體是中國的嗎?有一款渲染器是中國的嗎?哪一個毛髮衣料系統是中國的?
製作水平可以提高的很快,你可以模仿,學習,突破。可是如果技術上總是落後,怎麼有創新的自由?Disney可以為了製作長發公主,開發XGEN毛髮系統,為了渲染大白,開發全新渲染器。這就是創新自由。讓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可以變成腳踏實地的東西。


這是關於目前國內特效現狀的一篇稿子,並且還與其他國家做了橫向對比。

中國做《星戰7》特效75%,卻做不出100%《瘋狂動物城》?

作者:伍婭倫 策劃:吳立湘


每年三月都是電影淡季,在《葉問3》的注水夾擊之下,《瘋狂動物城》卻憑藉著良好的故事和細緻的特效成功突圍。作為不太像迪斯尼的迪斯尼3D動畫,《瘋狂動物城》里的特效細節讓影迷們津津樂道。究其火爆成因之一,多數人都會回答你「因為他們特效酷炫炸天啊」。

但是你知道嗎,《變形金剛4》、《馴龍記》、《星戰7》,這些酷炫炸天的特效,有很多都是中國製造。「中國人的技術差嗎?一點也不。我跟你保證,這些CG鏡頭,有超過50%,甚至75%是中國人做的。」Base FX的CEO Chris Bremble告訴小娛。

很多好萊塢特效公司會將承製的CG鏡頭分一部分給中國CG公司製作。中國代工特效公司的優勢在於,他們能提供比好萊塢低一半甚至更多的報價。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較低的人工薪水和盜版的製作軟體,削減了中國代工特效公司的成本。

曾經,代工特效市場是印度、韓國和中國三分天下,但是因為國家文化、教育水平、貧富差距等原因,有著英語語言優勢的印度已經沒落。而另一個新冒出頭的則是人工成本更低的東南亞,但是中國有紮實的基礎理工水平和加班文化,「東南要想要超越中國?連班都不願意加,我覺得不可能。」業內人士說。

目前,韓國的優勢在於較低的人才流失、更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大力補貼。而這幾點恰恰是中國特效市場的短板。不過,代工特效並不是一個長久的飯碗,不少特效公司都試圖做出自己的原創。

娛樂資本論在通過對數位特效公司的調查得知,中國特效公司想轉型成皮克斯、工業光魔,仍受制於資金、原創能力和特效總監這一環。

代工特效模式簡單 人工低用盜版

特效公司分包的商業模式極其簡單:接項目-製作-付款-接新項目,有能力的公司可能會同時運作多個項目,如此循環往複。但正是這種代工特效支撐起了許多中國影視CG公司。

報價低是中國影視CG公司的最大優勢。原力動畫的CEO趙銳曾在採訪中表示,原力動畫在3D動畫製作上收費只有好萊塢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草點娛樂的創始人程震在和小娛的採訪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一般中國影視CG公司的報價比好萊塢公司低一半很正常,有的時候報價只有好萊塢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影視後期製作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Base FX目前在中國大概有員工500人,其中一線的後期製作人員約有430人。小娛和從事後期製作的朋友了解到,目前在國內,普通的特效師年薪大概十幾萬(視工種、地區而定),高級特效是大概在三十萬。而在好萊塢,同樣的數字,按美金結算,價格翻了六倍。

報價低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中國公司會使用盜版軟體。Base FX的CEO Christopher Bremble在採訪時透露,Base FX一年在軟體上的花費超過百萬。然而在國內,業內的特效師告訴小娛,「百度搜都免費,現在NUKE、3DMAX、HOUDINI,很多軟體都能破解。」而且,中國特效公司一般用的都是現有的製作軟體,好萊塢頂尖的特效公司往往會開發自己的製作系統,這筆開發費用更是龐大。

然而,作為分包服務,特效公司的利潤計算清晰,並沒有龐大的現金流去支撐。並且,因為中國特效公司缺乏有效的管理,中國代工特效公司沒有合理的運作項目製作,因而導致公司運作失去控制。因此,中國特效分包服務依然不是一門輕鬆的生意。

東南亞搶佔市場?中國優勢:有人有錢

目前,在國際上提供代工特效的地區中,韓國、中國、印度是其中最大的三個國家。但是,隨著中國人工成本的費用不斷上漲,東南亞有更低廉的人工價格試圖搶奪我們的市場。再看看好萊塢的特效公司,數字王國(做過《泰坦尼克號》的特效)、節奏特效(做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等公司要麼破產,要麼名存實亡。中國代工特效市場也面臨如此危險嗎?

印度

印度曾經是最大的提供代工特效的國家。印度的優勢在於語言,英語國家和世界電影中心好萊塢可以無縫對接,而且印度本土的寶萊塢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但是在印度,因為貧富差距巨大,特效師這份工作的薪水並不高昂,維持住印度中產階級身份仍有一定難度。許多印度特效師一方面迫於生存壓力,一方面因為有英文優勢,要麼選擇去紐西蘭、洛杉磯等地工作,要麼轉行做其他服務業。

人才的流失導致印度的龍頭地位逐漸沒落。現在隨著中國的崛起,有很多印度特效師選擇來中國的公司工作。

韓國

韓國的優勢在於它的網速、基建和教育。基礎建設好、網速快,意味著可以迅速和好萊塢進行素材傳遞和信息交流。

除此之外,韓國政府也大力支持特效業的發展。韓國政府曾經出錢送了很多導演和專業人才去好萊塢學習,並且,韓國的特效公司可以拿到韓國政府的補貼,因此,中韓特效公司在競爭時,韓國因為有補貼、報價低,常常在競標中略勝一籌。

再有,韓國特效人才流失較少。許多韓國人才在出國進修後都會選擇回到韓國開設工作室,他們帶來了好萊塢最先進的人力管理等特效製作體系。

東南亞

東南亞的人工成本比中國更加低廉,但他們目前還無法形成超越中國的規模。

首先,特效產業的中流砥柱是特效師,而東南亞國家的人才很少。「比如新加坡,它的特效圈太小了,從裡面發掘新的人才很難。所以新加坡的特效發展不起來。」Bremble告訴。

其次,東南亞市場正面臨著整體教育、互聯網普利率和國家文化等種種問題。「一個國家的文化對產業的影響太大了,」Bremble聳肩道,「泰國的團隊可能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做出一個好的鏡頭,因為泰國人很難接受加班。」

中國

中國人力成本優勢正在慢慢被削弱,不少業內人士擔心代工特效公司不轉型,很可能會將路越走越窄。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的優勢地位也非常明顯。比起東南亞,我們龐大的人口基數能夠培養出足夠的特效人才。而且,中國電影市場正是火熱之時,目前特效行業仍然不會枯竭,「現在中國的飛躍只是開始,」Bremble著重說,「我對中國的市場還是非常自信的。」程震在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至少在三五年之內這個行業還會很火的。」

當然,目前中國的特效市場仍有不足。首先,中國特效教育環節仍然比較落後。據了解,因為培訓老師薪水低,幾乎沒有一線的從業人士「舍高就低」去當特效培訓老師。中國的特效師「沒地方學習」,想要進步「全靠悟性」,發展非常慢。

同時,因為偏低的薪水,一些特效師出國自修後都不再回國,而選擇去溫哥華、倫敦、紐西蘭等特效技術比較先進的地區,這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並且,目前國內的特效公司的管理制度仍然存在漏洞。比如製片人分配任務不合理,不同的技術部門溝通困難等等。這些都容易導致返工率增高,降低了成片的質量,加大了後期製作的成本。


轉型原創大困局:缺乏特效總監

那麼,為什麼不從下游往上遊走呢?

首先,眾所周知,對於大片來說,要想有高質量的特效,必須從影片籌備製作的前期就開始介入,目前,國內也不乏在籌備期和拍攝期進行指導的特效總監,然而,聚光匯影的特效總監徐飛告訴小娛:「目前國內許多特效總監是從副導演轉型來的,他們也許知道特效拍攝,卻並不是真正懂技術的人,背後也沒有自己的視效團隊支持,反而要另請團隊製作。」

又或者,有些影片出於宣傳目的,邀請了國外的特效總監,但是這些特效總監只在拍攝階段提供技術支持,卻不負責影片後期的管理和指導。「這就導致視效總監和特效團隊是割裂開的。也許特效總監和導演的溝通特別好,但特效團隊在後期進行原創製作的時候很多素材不知道怎麼用。原創出來的效果自然打了折扣。」徐飛說。

概以言之,中國仍然缺乏有拍攝思維的技術出身的特效總監。作為連接拍攝和後期製作的橋樑,特效總監這一環的缺失和不足制約了原創特效的發展。

第二,目前在國內,在原創市場上想要取得觀眾的認可非常難,因此很多團隊都寧可選擇提供分包服務,而不涉足原創領域,以免「吃力不討好。」

「原創燒錢,代工養家糊口啊。」程震一句話道出了目前這類特效分包服務公司的轉型之難。即使有了成功案例《捉妖記》,Base FX對原創的態度也非常謹慎。Bremble對表示,關於原創的項目BaseFX還打算再放一放。

資金的制約造成了原創之難。米粒影業的創始人張青對小娛表示,「原創和分包,這是業務模式的不同。原創公司要面臨很長時間不會有收入的問題,因此,如果沒有融資或是足夠的資金儲備,就很難運轉下去。畢竟大部分公司還是需要做一些有現金流的生意。」

第三,不論是3D動畫還是真人特效,很多做代工起家的特效公司並沒有足夠的原創能力。


1、你們啊,攀比心太重。什麼都要和最強者比。但你們的格局又太小。

2、你們衡量中國動畫特效的標準是美帝。只要沒達到或者不超過美帝就會被你們認為國漫特效沒進步、甚至退步。


3、你們知道美帝動效產業發達的背後是什麼嗎?資金的全球性融資、人才技術的全球化引進、市場的全球化構建。這就是美帝動效產業稱霸世界的三大引擎。這也是你們與美帝在格局上的根本差距。


4、看看你們的格局吧,資金來源渠道狹窄,缺少國際性投資。單憑國內投資者的體量,根本無法與美帝的全球性融資抗衡。

你們的人才觀,僅限於國內的相關院校和有天朝戶口的人。而美帝卻是著眼於全球。只要是頂尖人才,就吸入。給簽證,給綠卡,給國籍。

一部美帝出品的動畫電影,導演可能是澳洲人,編劇可能來自北歐,人設可能是香港仔,特效工程師可能來自烏克蘭,動捕演員可能來自牙買加,動畫師可能是來自思密達,音樂編曲可能來自愛爾蘭…而你們的一部《大聖》的團隊成員幾乎都是土特產,除了藍翔就是綠翔。你們還比個卵?除非你們人種優勢遠遠大於他們,否則你們的作品憑什麼能超過由全球精英組成的跨種族美帝團隊??

美帝的全球化市場,你們並不具備。美帝的作品是給全世界70億人看的。你們的一部大聖充其量也不過只是給13億人看的。美帝的票房、周邊市場之體量都不是你們能比的。


5、與美帝的動畫特效差距,其本質不是藍翔的動畫技術問題,或者綠翔的美工教育問題。而是市場全球化的進程問題。


6、什麼時候超越美帝的動效水平?這個取決於你們作品的市場全球化程度。市場越大,投資就會越多,人才也就吸引來了。


謝邀
-------
中國動畫人的特效製作水平在十年間,主要是三維動畫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某些人和某些團隊的水準可以達到工業光魔或皮克斯級別。但是,中國動畫的特效水平,和歐美日本比起來,差的很遠,你說差二三十年我都信。
------
你的問題可以分成好幾個側面來回答
一,中國在這方面的人才很多,包括電影動畫公司裡面的中國面孔不在少數。base,工業光魔,皮克斯,這些都有中國員工。你看的很多國內外動畫電影,都有他們的努力。
二,這些人才之中的拔尖者大多數進了外企,或者國外。因為可以做到「大項目」,名利雙收。或是繼續出國深造,積累經驗。當然在國外的團隊中,學習的更多,技術更好。另外外企的待遇和身價也相當可觀。
三,為什麼說中國動畫人的技術很高,但中國動畫落後呢。我們來對比一下公司的待遇就知道了,在國內某家動畫公司,銀河某某,出品了很多動畫電視劇和電影。在這裡工作人員,工作量很大,經常加班,沒有外企的下午茶,娛樂健身設施,每天都在埋頭苦幹。沒有idea,一般都得聽製片的話。一個月工資基本是4K。不是說他們的技術和動畫製作水平一定沒有在外企的好,但這就是國內動畫公司的現狀。
四,今年,一部《大聖歸來》火遍中國,網路上也是好評如潮."中國動畫最高水平","中國動畫崛起"的口號不絕於耳。但是你仔細看最開始記者對導演的採訪,大概轉訴一下:導演很平靜的說,這部動畫的製作和特效,其實很多國內都可以做到,技術還不足,自己感覺很一般。能讓大家有驚艷的感覺感到很驚訝與開心。他說的沒錯,這部動畫的特效,國內從事動畫特效的人員,很多都可以做到,但是,像《大聖歸來》這樣出現的,讓人感動的只有一部。因為像上面說的,那些人有一些去了外企,有一些去了國外。留下的人,更多是因為心愛的動畫煎熬著。還有政府的政策,投資人的風險預估都把一些本來應該出現的中國好動畫殺死在萌芽。十年間文化部也不斷刷新了智商底線。
五,所以當你看到什麼《熊出沒》《喜洋洋》《豬豬俠》之類的,也別灰心。你要是注意,《魯路修》,《魔法高校生》等日漫,也有很多中國人參與。歐美賣座的,視覺效果出眾的片子也是如此。
--------
所以,中國動畫人的水平在十年間,慢慢追上了日本歐美。
所以,中國動畫的水平十年間出現了幾個亮點,但事實是不進反退。
--------
希望有一天,動畫和電影外協少一些,國內對有實力的中國動畫人支持一些。希望有一天,那些慢慢老去的人還記得曾有過拯救中國動漫的理想,曾記得熱淚盈眶。


先說結論,沒進步。

要知道在一個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技術都會非常快的在全球範圍內傳播,而由於三維特效方面有重度的依賴軟體技術,只要軟體/插件被開發出來,這個軟體/插件很快就會流入市場全球就會都用到。
這些技術的開發者大多來自於哪裡呢?
美帝!
你用的軟體連漢化都沒有,因為名字都翻譯困難。
十年前我們用英文版,十年後還我們產業擴大了那麼多可不少軟體還是沒有官方中文版,
先不說不買正版人家官方放棄這個市場,而是我們的「愛好者」質量數量堪憂呀。
進沒進步這事不用看具體表現,就意識形態上已經反映出來了。
人家美帝是真的進步了,你看從《怪獸電力公司》到《勇敢傳說》,毛髮系統精進了多少。

這個毛髮水平其實已經秒大聖了,大聖的毛髮就那幾個鏡頭好而已(插件叼啊)

你看人家頭髮的碰撞體積都能做出來了。
我們的三維特效進步全靠引進只是碰巧沾了人家進步的餘輝而已。

看下二維動畫的特效就更慘了,二維特效全靠人才培養啊。老牌的代工公司雖然流出幾個不錯的工作室,比如狼煙、彩色鉛筆等,做了不少證明國人能力的作品,但是高校人才流失嚴重。動畫專業學生畢業不出3年所剩動畫從業者不足10%,這還是我lou著說 很可能5%都沒有。即使在廣院電影學院這種一流學校的畢業生都是做了一批獨立動畫之後就流轉到遊戲廣告UI設計行業了,畢竟遊戲業有錢,廣告業成熟,UI互聯網浪潮下有高薪,動畫除了一腔熱血,就剩一身病了,不是家底殷實真的玩不起動畫。看看鄰居日本,日本的絕大多數動畫師前兩年收入都不夠自己支出的,在這個事上我們學不了日本,畢竟人家還是發達國家中產階級占社會構成的多數,我們高校很多人都是要背貸款的,畢業之後再吃家裡,你們又得批評人家不獨立成熟,中國的社會環境是很難走這種路線的。

技術上我們沒有人員開發,人力儲備上我們只有超高端人才和大量入門新手,真正把控制量的中間段後繼無人。10年光景就只是產業擴大了。

從產業鏈上橫向對比對比全球來看,我們還是和10年前一樣處在生態圈的底層,更多的從事基礎的特效的加工。如果縱向和05年對比下政府政策就更慘了,05年還能聽到國家喊喊扶植口號呢,各地動漫基地鋪天蓋地,動畫專業雖然師資不足,還是在各地高校強開專業,國家補助也是有著大量企業名單,只是產出質量堪憂,好歹規模上強行擴大。而15年也就最近可能是上面人看到有經濟上的搞頭召開了個會議……這是要分羹還是扶持還真不好說。
一部《大聖歸來》也改變不了我國動畫整體依舊低齡頹敗的事實,況且大聖的特效水平……(呵呵 大聖吹退散 )
哦對了《大聖歸來》往根上說搞不好還得感謝十年前的國家扶持政策,製作單位有不少都是拿過政策福利的,高路動畫當年在青島也是各種搞動畫就業培訓業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也算是十年淘沙剩下了一點點還能做動畫的老人,但是反過來想想10年時間我們還是沒有一批動畫特效的人才儲備,做的動畫水平甚至都沒有超過上世紀末的《寶蓮燈》。
你能說我們進步了嗎?
顯然沒有的嘛。


謝邀。
首先我會先解釋一下,再總結回答問題。
對於個體來說,製作動畫特效,是一種可以零基礎學習的技術。然而動畫影視特效卻是一個團結才能生力量的事業。
拿國外的特效來講一下,經典再經典的魔戒三部曲,至今看來依然使人內心震撼。那麼我們有必要說一下它的幕後,首先僅僅是它的設計手稿就堆了三個倉庫,一個一閃而過的鏡頭裡有無數個大家都不會注意到的細節,比如,一個門把的設計手稿都會有非常多張。
他們的敬業和嚴謹是目前國內很難想像的。
因為國家與國家之間對於藝術地位的重視以及人民與人民之間對藝術的敬畏和尊重程度是無法比較的。
但這不代表國內沒有優秀的設計師和建模師動畫師特效組。
國內的實力水平實際上很難摸透
一部好作品要求不僅僅是內部的合作,還要擁有外部支持,考慮法令規定,滿足經濟需求等等等等。
而以上列出的最基本的每一樣都沒達到。
拿大聖歸來來說,作品真的是誠心誠意,可以說受到觀眾很多好評,但是在這之前呢,誰注意過這樣一部動畫電影是在多艱苦的環境下產生的。

關於外部支持:
到現在都還聽得見很多罵聲。
『不需要成本的』
『不值得花錢看』...甚至還有很多外行人攻擊影迷,很多自來水軍都是為了不想讓這麼優秀的東西消失在中國,淹沒在小時代、梔子花開等等的票房當中。
考慮到目玻璃心就不挑重話了,我只能說,何不食肉糜。

關於法令規定:
...
類似例子大家有興趣可以查查15年廣電總局新規定。

關於經濟需求:
大聖歸來有多窮?
電影院里連一張大點的宣傳海報都沒有。

我們也想做更好的動畫且能做更好的動畫。
可是無奈外部僅僅為了取悅觀眾就能忽略掉我們無數顆初心,法令不允許我們思想大膽開放,做出來的心血被硬生生剪掉,經濟更滿足不了一部優質動畫的誕生...
我們並不是只想給你們看喜羊羊,只是這裡面水太深。
很多優質大神更願意去外企,那裡有足夠的自由和尊重。

所以從十幾年過來的進步這一點來說,
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又留不住核心人物。

以上是個人回答,歡迎指正。
各位大神,請輕噴。

上圖。

鹿鈴/1982

小蝌蚪找媽媽/1960

天書奇譚

西遊記/1998

葫蘆娃

阿凡提的故事

哪吒鬧海/1979

巴拉拉小魔仙

豬豬俠

喜羊羊與灰太狼

魁拔/2011

畫江湖之不良人

dashengguilai

————————分割————————
回答的有點中二,有點帶情緒。
我還是想說,
不是我們不想進步,而是得到的資源不足以撐起那個能力。與國外相比,我們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也不在同一個高度,更不受同樣的重視。
國內當然想進步。
也當然有進步。
只是不能僅看成品來定論,動畫特效這件事情來說,它是與遊戲行業緊密相關的。
有接觸過美國育碧《刺客信條》的,都知道那款遊戲的強悍性。沒接觸過的有興趣可以去搜一搜遊戲畫面感受一下。
用過都說好。
那麼你們知道刺客信條里有多少中國人在做嗎?
另外一款遊戲《飆酷車神》出了名的精緻。其中每輛汽車都是按照實際車身來測量定做的,小到螺絲釘都和實際的分毫不差。
這樣一輛車,資深的建模師要建四個月左右。整體做完以後再返廠,給車廠測量。
國內有沒有進步?
動畫成品當然看不到。
因為能做的都被打壓垮了,該跳槽都走了。
我舉遊戲的例子來說。
國產遊戲,性質跟動畫一樣。

功夫熊貓基本是中國人做的。
這行業水深,外行人看不到。
只是希望大家看美國片子玩它們遊戲的時候想想,他們的牛逼少不了幕後的中國人。
給個鏈接《飆酷車神》。
育碧賽車遊戲新作《飆酷車神》宣傳影像!
再給個鏈接《刺客信條大革命》
YuGi剪輯:刺客信條大革命致敬歷代終極混剪


謝邀 僅從個人經驗來回答 如有問題歡迎指正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一個叫蜀山傳的電影 徐克的作品 當年我看那個的時候應該還是在小學 但是你可以現在再看 特效依然很牛逼 偏題了。。。
說進步的話 我感覺國內目前的氣氛應該是依賴於軟體越來越智能 插件越來越先進 基本沒有研發的成分 都是用別人剩下的 這十年的特效主要應該是由以下兩種人帶動的 其一出國留學的 其二英語較好 看懂了國外各個大神的教程 注意 這裡是看懂 意思就是可以舉一反三 其實我們大部分還是需要國外先進的技術來指導 因為差距真的很大 有時你可能這些那些都會 但是就是做不到點上 有總監的話 一句話 你就可以把方向做對 但是這一句話 就是幾十年的經驗吧 大概

說一下我的想法 目前主要制約中國特效發展的 應該是從小的教育制度 目前大多數學生仍處在 你需要好好坐在教室 需要高考 需要拿高分 需要考一個好大學 然後你就可能會有一個好工作 結束 而電影特效 是一種綜合性非常強的東西 首先你要掌握技術上的各種難題 其次你要有藝術上的審美 二者只有完美的結合 才能做出好的東西來 缺一不可 這也是我國長期影視教育使學生缺失的東西 很遺憾 我也在其中 詳細的問題 題主可以翻一翻卡神以及各種神的簡歷

和國外技術比較 我覺得差距很大 幾乎沒法比較 首先還是制度問題 另外就是認真和時間 國外稍微大一點的特效在製作時都會去尋找領域內的科研人員來協助 力圖保證真實不是憑感覺 例如星際穿越的黑洞是請了霍金的朋友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 少年派為了做老虎 請了生物專家陪幾位特效師在印度陪老虎陪了3年 阿凡達時 卡梅隆聘請了各個領域的專家來創造潘多拉星 這些你在看一些幕後紀錄片都可以看到。反觀中國 科研人員是基本不會參與這些的 一是特效聘不起 一是製片方覺得沒必要 而且中國現在目前還是功利心很重 一個片子就要趕緊上 趕緊收回成本 然後再去運作下一部 總之多方面原因吧

還是不要比較這些了 從一個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 我們30年可能才能追上好萊塢現在的水平吧


謝邀,
這麼久才來答今天才明白
事實上近十年沒有啥進步,
並(qi)不(shi)是拖延症(? ??_??)?。
本人還是願意相信國內有人用心做動畫的,
但是就表現形式與技術創新來說,
還是進步很慢,直白點是沒有給後人太多借鑒的意義。
這種原因大致分兩種
內因,
國內市場不成熟,
消磨掉許多有才之士的信心,
管理模式僵硬,
缺少經驗,
政府對行業的支持,
卻大部分資源浪費嚴重。
外因,
缺乏外部刺激,
(題外話,我真的不想懂文化部禁那些片子的意義,別人明明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這麼做未免有點掩耳盜鈴)
--------------------------------------------
@太長不看黨,
還有我也寫不了那麼多,畢竟爪機(?_?)


謝邀~···作為剛步入動畫不到一年來說,我就說說我個人想法吧,看到題目,我的第一反應是,,啊?中國動畫特效?恩~··就是沒什麼概念~··動畫特效很大一部分是伴隨著動畫的一同發展的,就教育上,國內挺早意識到動畫的發展的動畫重要性,不過似乎把動畫特效併當成單獨的門類來看,這也是這門類發展並不迅速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我相信動畫特效這一塊給我的印象很深的就是日本動畫,由其在打鬥情況下多見,氣,光,水,火,血等等之類的各種轟~~啪~啾~呲效果,特效是個很大的系統,但近十年來,國內動畫特效製作水平確實在提高,感覺製作技術大多也借鑒於日本動畫的風格吧~·十年前國內的特效感覺是個很硬的矢量紙片似的插到了場景當中,比如喜洋洋之類,不過在近幾年來的動畫影視作品中也能證明水平提高了不少,比如魁拔,比如十萬個冷笑話,比如大聖歸來等等,特效製作技術越來越精良,甚至一整部短片中特效成為主體,沒有什麼故事劇情之類的,就一波又一波特效著實也令人大呼爽爆了~··比如光化核心的個人動畫個人動畫_原創動畫~可以說~動畫特效的製作當中由淺入深,更有層次也更加有空間感,節奏也更加豐富,在光效上,很明顯看得出來,在邊緣處加處理的也自然柔和了不少~~···如有不妥還望補充


謝腰
完全沒想到第一次被邀請居然是非金庸專業的話題,本人非專業,手機,外行,內行請寬容,打臉可以,請均衡謝謝。

我只說兩個作品,一是黑貓警長,二是大聖歸來

兩者都是國產動畫電影的里程碑。我們看到的是製作技術的明顯進步(這不廢話么),也看到成本的明星提高。

然而這兩部電影你問我哪個更優秀,我會說黑貓警長。我相信大部分喜歡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勝於影像的人都會給出這個答案。

大聖歸來的技術是成功的,雖然他只有二流的劇情三流的對白,但我接觸的每個在動畫製作領域的專業人士都很喜歡這部電影,他們認為這是一個他們追求的目標,甚至是行業的圖騰。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無論大聖歸來的技術比迪士尼還有多少差距,他依然是了不起的,儘管客觀上他存在著太多的糟點,因為他代表著我國在這個領域邁出的巨大步伐,就好像我們衛星上天原子彈爆炸是很了不起的,無論比美國俄國晚了幾年。

但我又不得不說,正因為我們對大聖歸來不得不抱持一種激勵讚賞的態度,才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動畫製作技術有多麼落後和可憐,我們就像是一個一直吃不飽的農戶,吃了一隻雞恨不得整個縣城都知道,而大聖歸來就是那隻雞,山姆地主雖然早就已經吃膩了雞肉,但是我們第一次吃也一樣是里程碑,值得慶祝。


謝邀。
可惜我並不是做特效這塊的,所以不大了解,只能就自己看到的情況非常淺薄的說一下。
國內特效行業起步較晚,各方面的配套不論是行業流程制度、從業人員水準以及業內對特效的重視程度都很難在短期內趕上。在美國一個工作室可以為一部特效電影的流體霧效專門研發一款插件,這在國內是很難實現的,無論是經濟成本時間成本還是人力儲備。其實都是老生常談的哪些問題。
但是就目前我了解情況的話,近十年的進步還是非常明顯的。這跟整體電影市場蓬勃發展(不論好壞)、資本的湧入(老闆們不投電影,錢沒地方去)、商業特效電影需求(從業人員的練手機會漲經驗UP)、以及行業人員對特效流程的重視都分不開。
北京好像有幾家特效公司(天工異彩等等)多年積累下來,好像做的多還不錯。
至於最直觀的十年特效差距,可以把十年前的任何一部特效片跟十年後烏爾善的《尋龍訣》做一些比較。(《尋龍訣》不知道有沒有韓國團隊的參與,說到韓國,這十年韓國特效、電影、遊戲的技術進步真的是讓人咋舌)
只要中國電影行業資本不倒,特效的進步是必然的,只會越來越好。
可能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湊合著看看吧^ ^


進步其實主要看我們我們從國外合作中學到了什麼新的技術而已吧,動畫這塊我們並沒有自己的技術體系及配套的產業鏈,你用的軟體都是英文版你就知道了,讓你用什麼你才能用什麼,國外進步了,我們也會進步的。另一方面就是怎麼利用技術的問題了,有想像力了鳥槍也能當炮用不是么?動畫不就是拼想像力和拼細節么,靠方法和人的思想喲。人進步了動畫就進步了


該問題我切分為兩個部分回答

1、特效

此處的特效指的是影視廣告的視覺特效Visual Effect,不指代物理特效Special Effect,其中Visual Effect主要包含合成和CGI兩個方面,而CGI和所訴的動畫可能是存在重疊的。

相比十年前還是以建築效果、生物建模(動畫還是很少的)及基礎的特效模擬(火、煙)為主的中國3D製作界,如今隨著全球技術的發展,也已經全面的涵蓋了所有的部門,不再是只有建築效果,擺脫了單項的畸形發展。不過由於生物效果/動畫的起步較晚,與國際一流水平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的。

這裡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動畫部分,因為目前還沒有更好的技術可以解決動畫師的經驗積累問題,詳細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畫師成熟後,會達到與國外接近的水平。

而其他的部分,目前都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自動化方案,使得經驗並不是那麼重要,如CGI的另一大頭,燈光/材質/渲染,在計算機計算能力又高了許多倍且軟體也升級了許多的今天,大部分人可以從複雜的材質和布光中解放。許多建築效果圖也變成了拖組件然後簡單設定等渲染的活。

就連特效模擬,隨著發展,大部分情況下也變成了尋常人家可以進行的活了。

至於合成部分,情況還不那麼樂觀,因為這也是靠經驗的部分。縱觀國內外包界,Roto(轉描)和Key還是大頭,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他們一部分轉去做2D動畫師,那麼2D動畫可能會有不錯的發展。

在Base等公司的發展下,國內的部分合成得到了不錯的進步。其中具有國際水平的,應該是Key,其次有關Paint(包括Roto)的部分國內因為經驗的積累也是具有國際水平的。

而比較欠缺的是CGI合成和合成全套,至於應該額外講的制景(Set extension/Matte Painting)也是比較欠缺的。原因有幾個,一個是教學的原因,雖然國內很多合成師可以直接稱為CGI合成師,但是CGI合成的結果卻是不怎麼好的。因為大部分時候他們都只是在進行元素的結合,但是更多的美術性的東西卻未考慮。至於一些基礎技術性的東西,由於CGI合成不需要理解那麼多(基礎合成知識、燈光渲染只是),也存在很大的偏差,比如至今很多公司的作品裡還存在著大量的alpha預乘錯誤、ao合成錯誤。在國外,CGI合成師目前已經被更多的結合在了燈光師(我個人不太喜歡這個翻譯)這個職位裡面。二是起步晚和經驗少的問題,這個我相信隨著技術和時間的推移都會趕上。

總結,總的來說目前還是單項強,整體雖然已經開始均衡發展,但是相較國外還存在一定差距,這個差距在技術,美術和思想上都存在。所以結合起來,有時候一比較感覺差得還是挺多的。不過,仔細看看,其實部分又沒那麼差。

附帶,國內可以承受RD的公司還比較少,所以在開發新技術上,國內的差距和國外還是很大的。

2、動畫

其中動畫可以分為2D動畫和3D動畫(CGI),其中對於CGI的部分由於前面已經提到這裡不再計息討論,而2D動畫中NPR的部分也是CGI所以也並不討論。而2D動畫的部分我只討論商業片。

其實在2D動畫里,由於歷史的原因,發展和特效是類似的,既發展不均衡。因此導致最後的效果不好,但拆開來看還是有不錯的東西。2D動畫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大部分轉入計算機作業,隨著收入的降低,導致了大量外包的動畫人離開了該行業。而又因為外包的內容,導致了發展的嚴重不均。其中外包主要有中間畫、上色、背景、傳統攝影。

目前最好的部分,是背景美術。而最欠缺的部分(不計入劇本、導演等)是原畫和攝影。因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比較卡頓的動作,大量模糊毫無層次的畫面這些事。

當然最主要的鍋(特效的話就幾乎沒這個鍋了(比較少),畢竟,導演等人設計得丑點蠢點一些基本功還是可以看出來的,就不點名某個片了)可能還是要丟給劇本、導演等人,故事和畫面設計離我們所期待的還是有些距離。

不過,目前還是湧現了很多不錯的製作工作室和作品,比如繪夢者新動畫等。順帶一說,其實一些低幼動畫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3、雜談

其他別人也不一定好。就行業不健康程度來說,國外的特效和國內的差距倒是不大的。許多國外總監和導演也會製造出各種天馬行空的問題(鍋),許多在前期計劃和拍攝階段可以解決的問題,最終都給了後期部門。

中國特色。許多人都在強調中國特色,但是對於他們來說中國特色可能也是一個虛無縹緲的詞。在如今這個時代,傳統不夠、現代也不足,幾邊都不是的時候,可能模糊/混亂/交雜可能就是一種特色。所以有必要這麼強調中國特色嗎?或許目前許多四不像就是中國的特色。

缺錢還是缺技術?都缺呢。中國過去的很多技術人都是自學成才的,導致了技術不能形成一個體系和流程。而流程這個東西,在工業製作里太重要了。隨著國外工作回來的人的增加及產業的不斷探索,這個問題才比較好的解決了。而至於國外,專門的培訓學校會教育得比較好。而除了這個還缺技術嗎?缺!沒有RD的積累(還有工具使用經驗),許多效果是做不出來的。而這些積累都是以十年計的,人和技術都可以買來,但時間是買不來的,既有錢只能解決的是:技術已經存在了,這個效果才能做,但是突破性的獨創性的技術是無法用錢立刻填平的。這個和一般的科學技術研究是一個道理。至於錢是否真的那麼管用和管夠,我想這也是很大的問題。所以請不要丟鍋給錢。有時候用那麼多錢,還不如外包給國外做呢。目前國內許多2D動畫(當然特效也有)都存在不如把錢用來外包的問題,當然有幾個是外包了效果也不怎麼樣。

缺錢還是缺技術還是缺?其實整個行業也在缺,導演、劇本、美術等也脫不了關係的。


推薦閱讀:

2014年11月28日,動畫端腦即將開播,這部作品是否會成為有妖氣的里程碑?我們是否應該期待?
為什麼一人之下2質量口碑這麼好?
為什麼《喜羊羊》這部動畫片在中國這麼賣座,它的賣座點在哪裡?
超神學院是否代表當代中國動畫界的最高水平?
《寶蓮燈》等上世紀國產動畫製作水平在國際上算高的嗎?

TAG:動畫 | 動畫製作 | 特效技術 | 中國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