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賈府抄家時黛玉還活著,她會是什麼反應?


如果賈府抄家時林黛玉還活著……?

林黛玉本就是絳珠仙草轉世來報恩的,淚水不幹就得一直流,流盡了,人也香魂歸天。這麼一個人物設定之下,可想而知,即便賈寶玉娶的不是她,她也沒有流乾眼淚的話,後面必然會有更加令她心酸難過的事,而且這個事只能是賈寶玉帶給他的。因為她的眼淚之為他而流才是「報恩」。

林黛玉是有精神潔癖的人,又抑鬱寡歡,你想一下,這樣的人兒,如何能天天過著自己心愛的男人每天都被一個不是自己的女人叫做夫君的日子?哪怕對方把心挖出來給她看,那又有什麼用,她希求完美,不染塵埃。可是這渾濁的世間,哪有那麼多清潔之地?都怕水流把花衝到別處染了污穢,卻不知園裡園外哪有真正「乾淨」的地方。

這樣的一個性格特質,即便不是一個「病如西子勝三分」健康之人,也經不住這樣每天的清涼哀愁,必然會得抑鬱症,按照中醫的說法,太多鬱悶會使得肝氣不舒,日久天長,即便不自殺(要流乾眼淚而死才行,自殺不行),那也必然天天以淚洗面,直至無可奈何花落去(淚絕而亡)。

如果是這樣,那是何等的悲涼,也把林妹妹的那等讓人憐愛的水人,硬生生的拖入紅塵,染得一身「怨婦」味,那樣就失去了林妹妹的那種唯美感了。

而且,後來不是有強盜來了嗎,妙玉都被強了。如果林黛玉活到那個時候,保不齊也會被那什麼。這豈不是……。

哎,不可。不如早些仙去,當是紅塵歷劫,淚乾了,就跨過去了,何必折騰。這一回去,有這紅塵歷練,必然道法精進。成大仙了。



這個,如果那個時候她還活著,我相信她也會哭死。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她比較能哭,心思比較細膩,和寶玉鬧個彆扭都能一宿不睡覺。比如有一次晴雯不給黛玉開門,她錯疑在寶玉身上。

紫鵑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無事悶坐,不是愁眉,便是長嘆,且好端端的不知為了什麼,常常的便自淚道不幹的。先時還有人解勸,怕他思父母,想家鄉,受了委曲,只得用話寬慰解勸。誰知後來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這個樣兒看慣,也都不理論了。所以也沒人理,由他去悶坐,只管睡覺去了。那林黛玉倚著床欄杆,兩手抱著膝,眼睛含著淚,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無話。

還有一次,寶玉被賈政打了一個半死。醒來一看林黛玉眼睛哭成桃子了。

寶玉從夢中驚醒,睜眼一看,不是別人,卻是林黛玉。寶玉猶恐是夢,忙又將身子欠起來,向臉上細細一認,只見兩個眼睛腫的桃兒一般,滿面淚光,不是黛玉,卻是那個?

她這樣的敏感心細,超出常人,實在太過耗費心神,註定很難長久的。倘若她眼睜睜看著賈府沒落,賈寶玉被連累入獄等一系列慘景。估計沒過幾天就熬不下去了。父母死後,賈府是她在這世界上唯一的依靠了,賈寶玉也是她最愛的人。遇此慘禍,她必然不能苟活於世。因為她在賈府的時候其實已經算不錯了,還常常因為寄人籬下而十分傷悲。何況如此大的變故呢?

欲知更多《紅樓夢》詳情,歡迎關注頭條號:半瓣花上閱乾坤。


她會淡定從容,黛玉冰雪聰明,賈府啥事她不知道?包括鳳姐放高利貸,襲人知道紫鵑會不知道?尤二姐怎麼死的,黛玉更清楚了,所以不要以為黛玉沒心理準備,她早就相信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所以當大廈傾倒對她來說意料之事,她是個有情飲水飽的人,只要寶玉還在對她來說一切就有希望,她會更在意關心安慰她的外祖母,外祖母能不能頂住打擊才是對她最重要的,她的父親是林如海,林家清貴,教給她的學識絕不會僅僅只是坐享榮華,她讀的書也不只教給她風花雪月,她說的話影響了數百年的世界格局,不是東風壓到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作者借她的口說的,可見作者在她身上寄託了多少雄才大略啊),所以以為黛玉只知為寶哥哥傷心就太小瞧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孩子了。連鳳姐和平兒私下議論都對她的理家才能點贊。賈母多麼賞識她的井井有條的瀟湘館啊。而林妹妹不但才華了得針線也了得,可能賈家家財散盡,林妹妹設計紫鵑的針線可能市面上的限量版奢侈品。好了,回答完畢。


如果賈府抄家時黛玉還活著,她會是什麼反應?

回答這個問題時,先探討林黛玉是否活著?我認為林黛玉應活著,從哪裡曉得?從《秋窗風雨夜》、《柳絮詞》可分析。

黛玉有何反應。八十回早有伏文。可參看第二十二回的「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原來萬紫千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殘垣」,時的黛玉的感受。……(亂答)


以黛玉清高自許,冷傲孤寂的個性,以及五病三災的身體,有事沒事都在心裡度量個幾日,即使賈府抄家時黛玉還活著,賈府抄家人人自危,那也是油燈將盡,形容枯槁,再加上寶玉寶釵一結婚,更是氣絕身亡。


她會想起從前非常悲傷,痛悔舊社會的婚姻制度,現在更有勇氣走向自己的追求。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宋徽宗後代的康熙皇帝,滿人都是炎黃子孫?
畢加索法國故居將拍賣,你對畢加索的印象是什麼?他都有哪些著名的畫作呢?
出門前被叮囑「一人不進廟,兩人不觀井,三人不抬樹」,是什麼意思?
《三體》里葉文潔直接導致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悲劇,但是為什麼很多人對她恨不起來?

TAG:林黛玉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