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本能寺之變,日本有沒有可能在織田信長的帶領下成為天主教國家?


一個事件的意義,需要長時間才能看清楚。本能寺之變是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政變,這一事件也是戰國時代走向終結的一大契機,被認為是戰國時代最後的「下克上」。

本能寺之變與織田信忠

織田信忠(oda nobutada)是織田信長的嫡長子,母親是側室生駒吉乃,其幼名為奇妙丸。元服後起初叫勘九郎信重,後來改為信忠。在本能寺之變中,信忠遭到明智軍的包圍,在二條御所被圍自殺。本能寺事變促使了豐臣秀吉的崛起以及德川家族幕府的建立。

本能寺之變(本能寺の変)發生在日本天正10年6月2日(公曆1582年6月21日)凌晨,織田信長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謀反,殺害其主君信長。



天主教的命運

天主教在16世紀成為日本各派勢力競逐的緩衝劑,也不免成為後來日本統一的犧牲品。

1549年8月15日,耶穌會創始人之一方濟各·沙勿略在一位日本朋友彌次郎的引介之下,攜同兩位耶穌會士(島來斯神父、斐迪南修士)經麻六甲海峽,輾轉抵達彌次郎的家鄉,日本南部九州的鹿兒島。

16世紀中葉的日本是個極端封閉的社會,所以當時的日本人對西方的新奇事物和信仰非常傾慕。加以當時的日本處在封建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的分裂局面,不少諸侯為了表示自己不受中央的指揮管轄,往往以選擇信仰天主教來顯示自己的獨立自主。

1551年,山口領主大內義隆和豐後領主大友義鎮都宣布天主教傳教自由。因此,此後幾十年間,日本皈依天主教的人數直線上升,九州和京都與東京一帶奉教的人最多,總共達叄十萬。當時的羅馬宗座視察員,義大利耶穌會士范禮安神父 (Alexandre Valignani),是日本初期教會傳教工作計劃的最主要負責人。

在天主教文獻中也有關於本能寺之變的記載。《耶穌會日本年報》中也說:「……命令把火繩都點了火,銃都上了扳機,長槍也整備好。部下疑惑這是打算做什麼,有人認為明智受信長的命令,去殺信長的義弟三河之王(指家康)」。

16世紀末葉日本德川幕府諸將軍極欲統一日本,對不服從中央的諸侯大加討伐,那些傾向或選擇天主教的諸侯和他們的臣民更是幕府將軍征討的對象,何況天主教在日本的發展已經引起佛教和神道教的不滿與反對。

就這樣,日本天主教的教難成了預料中的事。1597年二十六位傳教士和教友在長崎致命;其他的迫害事件,或大或小也接踵而來,傳教士和教友受到的酷刑虐待令人髮指。

1637年,教友人數很多的有馬(Arima)一帶,居民因為國君的橫徵暴斂,苦不堪言,而群起反抗,結果遭軍隊追擊,逃至島原(Shimabara),史稱島原之亂。在這裡,凡不背教者都遭屠殺,計有男女和兒童三萬五千人。從此,日本與外界完全隔絕,處在封閉中達兩百年之久。這期間,雖然沒有神父,但長崎一帶仍有一個教友核心團體殘存下來,他們保持信德,世代相傳。

結語

天主教在日本的遭遇,從蜜月到清洗,伴隨著政局的變動,可謂是相隨而生。

正如在當年桶狹間之戰前夜,織田信長即興跳起了「平敦盛」之舞,歌詞曰:

人生五十年、與天相較、不過渺小一物。

織田一語成讖,昭示了自我的命運。在日本的天主教的命運也是如此,上帝沒有親自降臨日出之地來拯救傳播福音的耶穌會傳教士。


歷史不容假設,但研究歷史的人往往喜歡假設。上世紀末,英國學者尼爾·弗格森發表了一本專著:《未曾發生的歷史》,挑戰「歷史決定論」,提出了諸多假設:如果德軍攻佔了斯大林格勒、如果德軍成功實施了「海獅計劃」,打下了不列顛,歷史將會怎樣?等等。這個問題也是對「未曾發生的歷史」的假設。按照我的看法,即便沒有發生本能寺之變,日本也不可能成為天主教國家。理由如下:

1549年農曆八月十五,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一行7人登上了日本鹿兒島。這一天是天主教正式傳入日本的起點。雖然史料記載,織田信長對傳教士比較友好,並攜有天主教標誌性物件。但是,這絕不因為他欣賞天主教,而是因為他所推行的政策,特別是剝奪佛教寺院財產的政策,遭到了日本自創的宗派一向宗的激烈反抗,「敵人的敵人可以是朋友」。天主教是排他性一神教,其傳播需要排斥佛教勢力。在《耶穌會士日本通信》中有不少相關記載。因此,織田信長對天主教與其說是「友好」,毋寧說是利用。不認為織田信長奉行親天主教政策在日本學界屬於主流觀點。

另外,天主教在剛到日本後奉行「商教一致」政策:如果想和西方做生意,就要接受他們傳教。當時中日之間的官方貿易「勘合貿易」中斷,葡萄牙商人扮演了中間商的角色。但正如川崎庸之、笠原一男在《日本史》第18卷《宗教史》中寫道的:「東進的葡萄牙商人的上述活動,如果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的話,那還不能說它具有很大意義。附隨於那些冒險商人的活動,甚至可以說制約那些活動的基督教教團的動向,才使那些活動變得複雜而多彩。」織田信長無法割斷和葡萄牙的貿易關係,因而也就無法「禁教」。

從本質上說,天主教的信仰和日本傳統信奉存在根本矛盾。天主教是一神教,但日本神道教是具有萬物有靈特徵的多神教;天主教主張一夫一妻制,但武士是不實行一夫一妻制,等等。更重要的是,天主教強調對上帝的絕對服從,這是為日本統治者無法接受的。正如日本研究天主教傳播史的權威學者海老澤有道指出的:「天主教在向日本顯示其普世性的同時,也顯示了為日本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危險思想」。

必須強調,能否割斷「貿易」和「宗教」的聯繫,是日本統治者是否禁止天主教傳播的先決條件。1587年6月19日,豐臣秀吉頒布了《傳教士驅逐令》,但由於投鼠忌器,在遭到停止貿易的要挾後,最終這個法令成為一紙空文。

17世紀初,奉行「商教分離」原則的新殖民主義國家荷蘭進入東亞,為剛剛建立的德川幕府走出「投鼠忌器」的困境提供了條件。1609年,日本與荷蘭建立了外交關係,並批准荷蘭在平戶設立商館,開展通商貿易。與荷蘭建交後, 德川家康對天主教的態度日趨強硬。1612年,江戶幕府初代將軍德川家康頒布了禁教令,重申「日本是神國,不允許基督教邪法傳入」,並下令關閉教堂,驅逐傳教士。1616年,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頒布了新的禁教令,史稱《慶長禁教令》,隨後驅逐了所有在日本的傳教士。1633年至1639年即寬永年間,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連續5次頒布了「鎖國令」,使日本正式進入以「禁(天主)教」和「貿易統一管制」為主要內容的「鎖國時代」。

綜上所述,假設織田信長沒有在本能寺之變中遇害並能夠成為日本實際統治者,他也不可能接受天主教,遑論使日本成為天主教國家。

圖:村上直次郎翻譯《耶穌會士日本通信》

圖:日本九州鹿兒島沙勿略登陸紀念雕像和紀念碑


小編認為,根本沒有這個可能,主要觀點如下。

日本戰國大名崛起後,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由強盛的大名開始了統一日本的進程。到16世紀中葉起,日本與葡萄牙,西班牙建立貿易關係,主要是引進槍炮等火器,天主教也隨之傳入,傳入日本的天主教受到廣大群眾和部分不滿幕府武士的歡迎。與此同時,位於近畿和關東的戰略要地的三家戰國大名最為強大,即遠江國的今川氏,尾張國的織田氏,和三河國的德川氏,其中今川氏最為強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尾張國聲勢日益轉強。尾張國的大名織田信長(1534一1582)是一位中等的封建主,他鼓勵發展社會經濟,使用由葡萄牙傳來的鳥銃,建立由騎兵,步兵組成的軍隊,並開始強大起來。1560年,他出兵擊敗今川氏,並在1561年與德川結盟清州,約定互相支援。1568年,織田信長帶兵進入京都,挾持幕府將軍和天皇,號令天下。1573年,流放末代幕府將軍,滅室町幕府。1582年,織田信長遭叛變家臣襲擊,自殺身亡。雖然織田信長自殺,但是經過他多年的征戰,已經為日本的再統一奠定了基礎。雖然織田信長與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沒有禁止天主教在日本的發展,但是,至17世紀初期,天主教在日本的信徒才達到75萬人,並沒有能撼動佛教和神道教在日本信仰中傳統的優勢地位。

其中,日本在當時不能成為天主教國家還有以下幾點無法逾越的障礙。

一:日本的天皇制度。,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特別崇拜做為皇祖神的天照大神,宣傳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並據「神敕」實行世襲統治。天皇在從古至今日本人的心目中,都是神的化身,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雖然在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後,日本封建國家的權力從天皇轉移到幕府手中,直至1868年德川幕府滅亡的近7個世紀的時間,這其中發生了天皇倒幕的」承久之亂」(1221年,),醍醐天皇另立南朝(1336),織田信長挾持天皇,德川幕府限制天皇權力(1615年)等等事件,但是這些軍事政權的實際統治者沒有哪一個人敢對天皇撥刀相向或是讓天皇見血的血腥暴力殺戮。

二:統治者大力倡導信仰的佛教。佛教傳入日本最晚應該是六世紀初,佛教的因果報應,主張忍耐,順從,寡慾,善行,因此傳到日本後就受到統治階段的青睞與扶持,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聖德太子攝政期間,在其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號召「篤敬三寶」(三寶指佛,法,僧),並在全國興建寺院。大化革新以後,日本全力吸收中國文,歷次譴唐使中都有學問僧隨行,到中國了解和研習佛教,回國後創建了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天台宗(法華宗)。天寶十二年,年近古稀的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後,帶去了許多佛教經典,創建了日本佛教律宗。為了更好的扶持和獎勵佛教,天皇政府將佛教納入國家事務之中,專門設立佛教統治機構,任命僧侶首領,規定寺院制度,佛教成為地方宗教。幕府統治後,政治秩序失控,戰爭天災人禍不斷,民眾於社會動亂中渴望在佛教中尋求精神寄託,於是一些理論通俗,方法簡捷,更容易被民眾接受的宗派發展起來。中國禪宗宣場「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主張只要一心向佛,人人皆可「頓悟」成佛,因此,在中國的宋,元時期傳入日本後得到迅速發展,相繼形成臨濟,曹洞兩宗,在日本佛教中影響。

1612年起,德川幕府下令拆毀教堂,強令天主教改宗,否則流放甚至燒死,。1637年年底,長崎縣島原半島的天主教徒農民在天草四郎領導下舉行起義,義軍發展到3.7萬人,佔領馬氏故城原城,1638年1月,幕府重臣松平信綱率12萬多大軍包圍原城,切斷義軍糧道。荷蘭軍艦應幕府請求炮擊原城。起義軍寡不敵眾,彈盡糧絕,2月28日,原城陷落,天草四朗等起義軍領導人或戰死遇害,起義失敗。中國此後以基督教名義爆發的天平太國起義,把上帝做為唯一的神來供奉,發生了毀滅儒家文化和摧毀佛教運動,也遭受到了封建傳統勢力極端敵視與仇恨,同樣遭受到了封建傳統勢力瘋狂的反撲與絞殺,最後同樣遭受了失敗的厄運。在德川幕府時期,佛教衰落後,神道教擺脫了佛教的附屬地位開始獨立發展起來。

在二戰後,日本和韓國這兩個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熏陶的兩個國家,雖然在國防政策上不能自主,受制於美國,在經濟上緊緊融入美國,但是,經過美國多年的政治,思想,文化改造與熏陶的日韓兩國,主流傳統依然沒有改變,依然沒有融入進美國的盎格魯一一新教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體系中,並且在依然堅持著自己國家傳統的核心價值觀體系。同樣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我國,雖然每一個地方都有教堂,基督教分支的新教和天主教在我國也得到了多年的傳播與發展,但同樣是因為傳統的價值觀體系在佔據著主導地位,使基督教依然不能融入我國的主流價值觀體系之中。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日本,根本不可能發生或是存在天主教成為主流價值觀體系的基礎。


日本部分大名信天主教,就和當年新教改革,部分德國和法國的諸侯信新教一樣。這些諸侯本身倒談不上信仰有多虔誠,只是想利用新教對抗天主教會和天主教會背後的大東家哈布斯堡家族和法蘭西王國而已。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法國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當諸侯時是新教徒,後來做了法蘭西王國的國王,立刻改信天主教。波旁王朝後面的國王迫害起胡格諾教徒來,比前朝還狠,估計織田信長也一樣,沒有掌權時自己可以非主流。真要控制了全國他會比誰都主流,會更狠的迫害當時非主流的天主教


推薦閱讀:

《千與千尋》裡面千尋爸媽偷吃的好吃的都是什麼?
陳世峰被判20年,他在日本坐完牢回國後還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嗎?
說惡人有惡報,為什麼朝香宮親王開開心心活到了94歲?
天哪,日本竟然推出咖啡可樂,有人想喝嗎?

TAG:日本 | 織田信長 | 天主教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