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電影?


現在的某些電影呈現出一種趨勢:宣傳期名聲大噪,觀影中瞌睡不斷,網路上評分撲街。

它們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某爆紅電影的一、二、三、四、N個續集;改編/翻拍的經典、熱門IP;當紅明星轟炸加盟;郭敬明。

郭敬明居然這四個都佔了,著實感人。

值得一提的是,《東方快車謀殺案》除了最後一項也幾乎湊齊了其他所有要素。

不得不說在觀影前我是抱著極大的期望值的,但是...

下面就一些點細說(並不都是槽點)

1、陣容是真心強大

首先當然是大男主偵探波洛,扮演者同時也是這部電影的導演,英國著名舞台劇演員肯尼斯·布拉納,他在前一陣上線的《敦刻爾克》里扮演了一位軍官。

就顏值來說,這個真的是歷屆波洛里最帥的一個版本了,有著超級滑稽的大鬍子的他,渾身散發著紳士的精緻強調。

接下來就是德普了。

德普很帥,真的很帥,

他活生生把一個有錢又罪惡的土大款演成了雅痞。

雖然不多久就領盒飯了...

畢竟是拉流量的典範。

(這張劇照把五分鐘領盒飯的德普放在了最中間...你還不懂嘛)

另外,還有星戰的黛西·雷德利

超級超級美的「貓女」

哪怕她最後摘掉發套,露出蒼老的一面,也還是美。

老影后也來了,不得不說,氣質真的好。

還有好多好多...

(小姐姐真好看)

這大概也是這部在前期有非常好的關注的的原因之一。

2、你確定我不是在看福爾摩斯?

我對整部電影最最失望的就是對波洛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新版的波洛完全就變成了一個披著波洛外殼的福爾摩斯

阿加莎的原著里,波洛是一個十足的紳士。

他沉穩、幽默,專註於一些老派的小細節。他有點對每一個身邊人都報以禮貌而周到的問候,尤其是女士,絕不會像新版里那樣抓著女士的手就跑,這太不波洛了。

其次,波洛一貫的破案風格是以心理見長,在和嫌疑人的對話中,找出他們的破綻,從而串聯起整個案件的思路。

新版的波洛,四處找線索,根據蛛絲馬跡判斷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職業、習性,言語犀利,語速跟吐機關槍一樣,很明顯這應該是誰了。

新版本翻拍確實應該有創新,可是把人物特有的標籤改了就不太尊重原著了。

再次,影片似乎想可以模仿老版波洛自帶的搞笑氣質(尤其是老版《尼羅河慘案》中的形象),在開頭的時候沒有直接引入案件,而是進行了對主角的人物塑造:

對雞蛋近乎偏執的挑剔,看似機智的斷案。

其實反而沒有處理好,甚至讓波洛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了,在我看來很尷尬。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導演是主角的原因,大男主的個人塑造成分真的好重。

從頭到尾可以說幾乎是男主的獨角戲,而配角,不是為了串聯案情,而是襯托男主。

開頭破獲的警察偷竊案,沒什麼技術含量,也沒有什麼精妙的推理邏輯,並沒有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只是為了表現男主而表現,很累贅。

結合前面幾個方面,感覺波洛經常站在上帝視角(有一些鏡頭也確實這樣體現),看事情非黑即白,直到最後,才看到了人性的灰色地帶,才開始反省人性。

這樣的梗在福爾摩斯里早就玩過了,感覺這個片子真的是被《神探夏洛克》帶跑了

3、案情梳理無力吐槽

對整個破案的過程我都很無語。

兇殺案發生的時刻一目了然,鏡頭一出,幾乎電影院里都在說:死了吧...

發現屍體的場面突然用了個長時間在車廂里的上帝視角,沒有屍體,沒有場面,一群人的腦袋在走廊里走走走走走,(一開始以為是國產電影血腥畫面不能出現,但事實證明後來還是有屍體常場面的,很神奇...)

而且偵探居然讓可能是嫌疑人的醫生處理屍體,而不是像老版里有非常強烈的現場保護意識。實在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一個場景。

對每個人物的談話簡單粗暴,就好像只是簡單的完善了一下每個人的身份,推理也推的奇奇怪怪的,毫無依據。就是有「沒有為什麼呀,偵探聰明所以他就是知道呀」的感覺,沒有那種在破案過程中不斷使觀眾轉換猜測兇手是誰的過程。

片中貓女被人捅了一刀,套路很老,處理的很不好,導致我直接相信,兇手通常就是這麼自我掩蓋的,沒有驚心動魄感。

這種破案過程使後來醫生突然跳出來開搶說「我是兇手」的場景極度莫名其妙,極度無法令人信服。只能說一句:有病吧。

回想作案過程時,真的太沒有感覺了...既不驚悚也不悲壯,就像12個人輪流無腦亂捅。

每個人的表情有種生硬的復仇感,簡單的案情操作更多的是儀式感和流程感而少了一點應有的意義。

4、最後才迎來的驚喜

影片結尾的12人審判(伯爵夫妻算一個人)是讓我真正看得振作起來的一段。

《最後的晚餐》構圖真的是全劇最最最最最大的亮點,要在電影院里驚呼起來的那種,(畢竟導演是舞台劇演員嘛,戲劇性真的強),太喜歡了。

波洛在咆哮中審判,「貓女」伴隨「I died with Darcy」開槍自殺,又扳響空輪。

終於可以感嘆:這才是他們這群人該有的演技啊!

(這裡不多說了,自己看吧,真的好!)

5、大主旨

鑒於之前提到的波洛的人設,他在結尾看到了人性的盲區,陷入了困惑。最終,很順其自然的,他解救了所有人。

和《明星大偵探》里多數案情一樣,絕大部分的兇殺案源於在悲劇發生,而法律無法觸及,受害者魚死網破的抉擇。

很喜歡這個點,與版本無關。

那麼,面對沒有被宣判的正義,在痛苦中受難的人們的忘記,究竟是成全別人,還是放過自己?

06

市場趨勢下的必然

總體,一個畫面比情節精彩得多的片子,

畢竟結局眾所周知了,或許畫面好看、製作精良也算一大革新了吧。

這部片子在結尾出現了老版甚至原著都沒有出現過的預告:

小助理:出現了一個新案子。

波洛:在哪裡?

小助理:在尼羅河上...

果不其然,要開系列了...

首先應該就是《尼羅河的慘案》

面對這麼一個我媽看了十五分鐘就睡到了結尾的片子的系列,以後看是不看呢...

應該還是會看吧...

以上。


吐槽電影,讓評論精彩一點。

沒空去電影院,又特別喜歡這個故事。

只能翻出1974年的老版,重溫一遍。同時,這一版,也是影迷公認的經典。

《東方快車謀殺案》。

電影改編自世界「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說。

阿婆的作品翻譯成一百多種語言,總銷量高達20億冊,被譽為世界三大推理小說宗師之一。

成名作是《羅傑疑案》,一部把兇手意外性發揮至顛峰的作品。《無人生還》最令人津津樂道,前所未有的情節布置放在現在,仍然驚嘆其非凡的想像力。《尼羅河上的慘案》則把不可能犯罪做到極致。

44歲時,正值黃金創作期的阿婆,寫出了《東方快車謀殺案》。

這是一部同樣把兇手意外性發揮到難以置信的作品,並且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兇手設計範式。

雷蒙德錢德勒,曾在隨筆《謀殺的簡單藝術》中評論本作結局,「只有傻瓜才猜得著」。

如此說來,公子一定是個聰明人。

本片當年眾星雲集,苦心雕琢,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唯一滿意的改編之作,連英國女王都參加了影片首映禮。

他們都喜歡這個滑稽的矮子,偵探屆的巨人,波洛先生。

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個「油膩的中年人」,頭髮已經把他完全出賣了。

舉手投足之間,浮誇的小動作配上濃密的八字鬍,人物形象從讀者的腦子裡蹦到觀眾眼裡的大銀幕上,符合想像又覺得不可想像,怎麼看這人,都不是很靠譜呀。

但事實證明,「灰白色的腦細胞」好像只有他有,別人都是些湯湯水水。

要不怎麼說,腦子是個好東西呢。

電影從綁架案開始,阿姆斯特朗的女兒被歹徒強行擄走,案發現場不斷切換濾鏡處理後的報紙特寫,詭異陰森的感覺十分強烈。

贖金交了,孩子死了。

兇手撕票後,阿姆斯特朗一家連帶著死了五個人。

幾年後,一個神秘富商,出現在東方快車號列車上,波洛偶遇列車老闆,也上了車。

富商遇到大偵探,他企圖出高價讓波洛幫忙找到想要害死他的人。很明顯,這種掉價的事,波洛絕對不會接手,因為沒興趣,更沒挑戰。

偵探的知覺,讓波洛隱隱覺得,好像有什麼不好的事要發生。

他開始有意無意的觀察列車上的乘客。

波洛經歷了一晚的騷擾,第二天,發現富商死在自己的車廂里。

身中12刀,有深有淺。

波洛在遺留的紙片上,確認富商是阿姆斯特朗綁架案的元兇。

車廂不是封閉空間,和旁邊的房間互通(這結構...),據房間女乘客說,昨天晚上,屋裡出現了一個陌生男人。

隨後發現了陌生男人遺留的乘務員衣服和掉落現場的扣子。

兇手是外來客,殺了人跑路。

這麼簡單?

波洛完全不信,這是在公開侮辱我的智商。

列車上的乘客,一個都不放過,逐一詢問,排查案情。

實話說,這段處理的,有點冗長無趣。公子即便已經知道了答案,都沒看明白波洛是怎麼通過對話看破真相的,分明是很普通無意義的對話呀。

公子不想承認「灰白色的腦細胞」比別人少,只能歸於導演藏匿了線索,觀眾和偵探沒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反正,波洛已經準備侃侃而談,舌戰群儒了。

再說句實話,大高潮的台詞,公子拍掌叫好,但推理過程,實在沒勁,甚至可以說失敗。

沒有前後邏輯,只有一擊致命。

波洛下的定論,真的只是定論,過程呢,證據呢,前因後果呢,沒有,統統沒有,直接告訴觀眾,他們就是兇手!

然後兇手們就束手就擒,不想辯駁了。

再然後,波洛就人性本善,睜隻眼閉隻眼,走了。

兇手們呼呼雀躍,相互擁抱。

公子懂,正義只會遲到,不會缺席,就算缺席,也有其他補救辦法。

可以的。

這不是要討論的話題,就電影說電影,優點很明顯,忠於原著。

缺點也很明顯,幾乎沒展現出原著的精華,推理和演繹完全忽略掉了。

不相信的朋友,可以把小說找出來,光看章節目錄,就能把人深深吸引,何況小說本身。

這是1974年老版的問題,不知新版是否解決了這些問題。

解決了最好,不解決也沒事。

就當成一部沒有原著的標準懸疑電影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評分(滿5):

《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年版,3.8分。

持續輸出原創,需要您的關注,謝謝。


《東方快車謀殺案》又雙叒叕被翻拍啦!

為什麼它會這麼招人喜歡?

前幾天,英國推理教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經典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又雙叒叕被翻拍上映了。

觀影后,有部分影迷在豆瓣上朝聖形容:「氛圍渲染得簡直不要太棒。」

有人喜歡它操控鏡頭的功力:「電影感很強,用長鏡頭帶出眾生相,用上帝視角的俯拍呈現謀殺案。」

當然,也還有部分原著黨吐槽「這麼經典的故事,卻拍的這麼無聊」,「本應最出彩的群戲中庸無奇......過於華麗,古典主義味削弱。」

如果你關注過這部電影,就不難發現,阿加莎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已經被翻拍了不止一次。

就博庫君印象中,阿婆的小說已經被改編了兩次:呂美特1974年男神女神雲集的經典,以及2010年大衛·蘇切特飾演波洛的電視版。

※1974年,《東方快車謀殺案》初次搬上銀幕,整部電影把小說中的封閉場景和多人調度玩轉到極致,成為經典

※2010版

聽說後來,這部小說還被翻拍了不同的7個版本,清一色好口碑,並且成為了超熱大IP。

那麼問題來了,這趟東方快車怎麼就這麼招人喜歡呢?

博庫君總結歸納了下面幾點,如有異議請留言吧。

01.因為這是阿加莎的作品啊

記得在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首映禮上,主持人曾問導演是怎麼找到這麼多明星參演的,畢竟每個人的戲份都不重啊(你看德普就知道了)。

導演說:因為這是阿加莎的作品啊,他們都是沖著她來的。

-為什麼一拍再拍,經久不衰?

-很簡單,因為這是阿加莎的作品啊。

確實,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不朽經典締造者行列中的常青樹:

半個世紀內共創作八十餘本偵探小說,她筆下的大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都是偵探界的名人,人氣絲毫不輸夏洛克·福爾摩斯。

她是不列顛帝國女爵士勳章,也曾獲得過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傑出作家獎……但她最引以為豪的,還是「作家」這個稱謂。
她是史上最暢銷作家,據統計,截止到1950年,阿加莎的全部小說在世界範圍內售出大約五千萬本。
她的作品不僅是推理小說中的經典,更是影視改編最有市場保障的金牌大IP:
即便你沒讀過《羅傑疑案》和《無人生還》,你也一定聽說過膾炙人口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上的慘案》。

02.因為這是推理界的良心劇本啊

事實上,好的流傳度和翻拍率往往仰仗於劇本的經典,就像叔本華說的那句話:「壞的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

而阿加莎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無疑就是一部足以跨越世紀的經典之作。

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說。小說發生在因大雪而停駛的封閉車廂內,眾人的共同點僅限於「東方快車乘客」的身份,命運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命案牽連。

當錯綜的線索一一顯出端倪,這趟列車將帶我們駛入人性深處。

所以,在這列東方快車中,阿加莎並不僅僅只是為了讓我們「找出兇手」這麼簡單:她一筆一划勾勒出更多的是一個除了描述殺人兇手是什麼以外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殺人動機」。

雖然善惡並存於人性中,但阿加莎將惡的部分彰顯,讓那些對邪惡的感知仍舊渾噩的普通人驚悸,警惕自我被貪婪、仇恨和孤獨所腐蝕,警醒自我不要被邪惡所控制。

「人人都有謀殺的慾望」,這種日常性邪惡的戲劇化表達,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能及的洞察力,也是小說最大的魅力所在。

03.因為放飛自我的留白和想像啊

記得有人說過,小說是讓人類長出想像翅膀的葯,光影是直接給人類點滿飛行的能力。

阿加莎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就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她把謀殺前後兇手們如何實施犯罪的過程留給我們自行去想像。

在書中,阿加莎並沒有直接乾澀地點出「有些人去xx地集合做些計劃吧」,而是把看到的一些微表情,或點頭揚眉或憤怒高興的瞬間,變成一場無聲傳遞信息的活動。

他們一車人表面平和禮貌待人,卻都在心底有著各自不為人知的秘密。

而看似無意的車廂走廊搭訕,也成了暗藏禍心的有意試探。

阿婆不寫兇手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完成謀殺的。

而是需要讀者自己想像犯人在進入包廂實施謀殺計劃時心中複雜的情感,想像健壯的男人一刀紮下去皮肉悶哼的聲音,身體孱弱的女人無力地紮下時刀鋒偏離.....

或許有人會在做完這件事時流下眼淚,有人酣暢大笑.....但以上形容的這一切都沒有寫在書里。

只能是讀到此處時,靠你優秀的想像力在腦海中去勾勒。

用想像力去填補作者沒說的話,這是留白的魅力,而「東方快車」也正是因為擁有了這一份留白,才讓看過它的人始終念念不忘。

那麼最後,博庫君再推薦幾本阿加莎的經典小說吧,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借閱哦~

今日薦書

1.《無人生還》

十個相互陌生、身份各異的人受邀前往德文郡海岸邊一座孤島上的豪宅。客人到齊後,主人卻沒有出現。當晚,一個神秘的聲音發出指控,分別說出每個人心中罪惡的秘密。接著,一位客人離奇死亡……殺人遊戲結束後,竟無一人生還!

2.《尼羅河上的慘案》

琳內特?里奇衛擁有一切——年輕、美貌、過人的頭腦,而且還繼承了巨額財產。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閃電般地與自己的地產經紀人,也就是好友奎傑琳的男友多伊爾結了婚。婚後幸福的二人決定去埃及度蜜月。在尼羅河上,慘案發生了,一顆子彈貫穿了熟睡中的琳內特的頭顱……

3.《羅傑疑案》

金斯艾伯特村裡坐落著兩座豪宅,居住其中的弗拉爾斯太太剛剛過世。此後不久,她的情人便得知,弗拉爾斯太太在死之前一直被一個神秘人敲詐。他展開她最後的來信,打算讀出那個人的名字,可惜沒有人聽到。因為一把短劍插進了他的後頸……

-END-


L先生是個小胖子,對於生活之事,從來不放在心上。

他在家的時間多數都用在接電話聊業務,看書充電上,雖然嘴上會說「我明天慧把家裡的地拖一下」,結果多數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他習慣在洗完澡之後,將牙刷隨手落在沖澡的支架上。我多次提醒他要將牙刷放在洗臉台的牙杯里,因為淋浴會將水濺到牙刷上,對口腔衛生不好。

他每次總是嘴上答應,那雙小手非常不誠實。他習慣在洗漱完後,忘記關閉電燈和凈化器。我懟他浪費電就是人民罪人,他當場承認錯誤不要當罪人,接著下一次再次忘記。

今天,他想看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我在外邊見投資人,間隙回復他陪他看。我倆工作日的時間,他總是加班,所以我儘可能將自己的時間調整到可以配合他,我深知感情是靠養的。

下午臨走時,還把他的倆件襯衣拿去乾洗店,因為他嘟著小嘴和我撒嬌說「不想下樓」,而他在家要做的事情就是曬著太陽看書充電。

下午,我和投資人聊天的時間不斷被延長,間隙回復他要陪他觀影。顯然,我在知道一個人的時間更應該用在家庭上,而非工作上。不然,工作的意義就變得無效。

電影里,有「白人教授」不喜歡和黑人坐一起(雖然是裝的),他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而鄰桌的女士為了「教育」教授,選擇將白酒和紅酒混在一起喝,稱「不該有種族歧視,自己喜歡如此(喝酒)。」

成年人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定勢。

按照主角偵探的說法,人的話分為兩種,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沒有灰色地帶。而結尾,主角也無法判斷出對錯。「教授」和那位女士,說的話又有什麼對錯之分呢?顯然,僅通過知識教育,兩者的思維還是不可能改變的。他們在意識里,都認為自己有自己的價值觀。

讓我想到,我是基佬又怎麼了?只要我們保持舒適的生活空間,井水不犯河水即可。「我沒有種族歧視,但要看是哪個種族。」這是電影里另一個破案的突破口。

對於基佬來說,身邊的人也多會有這種看法,「我不喜歡基佬,但要看基佬是誰。」而這會是你是否向其出櫃的一個突破口。

電影還講到,拿著鎚子的人看哪裡都有釘子。L先生走在大街上,也總是看路上的男男會是一對基老伴兒,哈哈。大概如偵探所言,見多了罪犯,能看出哪裡不尋常。L先生不過是見多了基佬罷了。他當初就死死咬定我是個基,雖然幾年前我多次向他說明我不是基,他為此還傷心了好久。

然後,那貨在一個大年夜,用一段話把我搞到手了(鬼臉)。

故事的結尾,偵探意識到正義的天平不會永遠平衡,但最終還是會說一句:「你可以把領帶擺正嗎?」在以後的日子裡,我還會讓L先生把牙刷放在洗臉台上,還會讓他記得關燈,要多鍛煉身體,雖然他未必做得到。

我也好絕望啊,可是誰讓我愛他呢。誰不是一邊吵架一邊愛?

周末愉快哈~

兩個同居男生的出櫃日記,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極品基老伴兒(ID:jinpinji)。


一句話點評:

明星再多,架不住電影整體的沉悶與平庸;技術再好,可終究不及老版對於人性的思辨的深度。

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顯然是好萊塢為了迎合全球觀眾而做的一次嘗試——

影片的導演肯尼斯·布拉納是著名的莎翁戲劇大師,他為本片帶來了一種舞台劇式的風格。

無論是從表演到場景設計,都十足的帶有一種古典戲劇的風格。

最典型的一幕大概是結尾:

大偵探波洛站在火車隧道前,對十二位乘客做最後的人性審判一幕,這個畫面的構圖幾乎就是照著西方經典油畫《最後的晚餐》的翻版,也暗含了「最後的審判」的含義。

當然,另一方面,片方和編劇為了照顧普通大眾,而不惜對原著的一些風格進行了大幅度修改,這是普遍令原著黨難以接受的一點。

首先是波洛的形象,從原著中的絮絮叨叨的矮個子八字鬍的中年人,變成了電影中精明強幹,身手不凡的名偵探。

導演甚至煞費苦心的給波洛安排了兩場動作戲,難道這是在拍福爾摩斯嗎?

其次,影片雖然請了一大票影帝影后級的演員陣容,但可惜的是在群戲設計上非常薄弱。

尤其是波洛與十二位乘客分別對談調查案件的過程,拍攝得非常平庸,每一個角色都似乎有比較趕劇情的倉促感,這也讓結尾做人性審判時,沒有達到原本應有的深度。

相較而言,筆者更喜歡1974年大導演西德尼·呂美特所執導的版本。

那一版不僅高度忠實於阿婆本人的原著,而且彙集了當時最偉大的演員陣容,影片在後半段幾乎完全是照著阿婆的原著所拍,依靠演員強大的表演和台詞功力完成了整部電影的升華。


作為一部偵探電影,這個結局還是挺有新意的,沒有走往常的老套路,而是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

這裡沒有罪犯,

有的只是需要重生的人。


這部電影裡面有許多美麗的風景畫面,偏愛這一類的觀眾可以說很有眼福了,不過首先,對於電影裡面人物的塑造問題,這部電影裡面有著許多耳熟能詳的老戲骨,但是拍出來之後,除了偵探菠蘿的人物塑造還比較滿意之外,其餘角色感覺都沒有演出他們的水準來,而是給我一種我是沖著這些人的名氣和顏值來的錯覺。

另外,對於這部電影的結局,我是贊同大偵探菠蘿的做法的,因為他只是一個偵探,而並不是必須維護正義的警察什麼的,他的任務只是負責調查出真相,而之後的選擇也完全由個人決定,因為這是他的權力。


謝邀。《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很好看。故事是這樣的,名揚世界的偵探波克,在度假時,又接到破案請求,在朋友的安排下,臨時搭上一輛名為「東方快車」的列車,這輛列車的一等包廂全部滿座,在朋友的操作下,波克算是意外地進入了一等包廂車廂。其他的一等車包廂的乘客,身份各異。列車在行駛途中遇到了暴風雪,被迫停在懸崖邊,而一個夜晚,波克被吵醒3次,醒來,發現,車上的一個倒賣古董的富商被謀殺了,被捅了21刀,這個富商前一天拜託了波克當他的私家偵探,但被波克拒絕了。

波克的朋友是這輛列車的主人,他拜託波克破案。波克認真地搜集證據,詢問每一個包廂的人,但是證據越來越複雜,一直無法確定嫌疑人。波克陷入了困惑。

但是,波克發現,死者是一個殺人犯,他以前綁架並殺害了一個備受尊敬的上校的女兒黛西,因為黛西的死,黛西的母親流產並死亡,黛西的父親自殺,黛西家的一個僕人被冤死……就像蝴蝶效應,引發了一系列慘案。

更加奇特的是,車上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在撒謊都在隱藏,都有嫌疑,卻又都沒有嫌疑。

關鍵就在這裡,每個人都在相互包庇。

最後,波克發現,每個人都和黛西有關,車上的每一個人,有黛西的外婆、家庭教師、姑姑、受過黛西父親幫助的人……

所以,是車上的所有人合謀殺死了富商。

波克找到了真相,也陷入了困惑,他以為世界上只有真和假,卻出現了這樣一群人。他讓他們把自己殺死,因為他無法說謊。可車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他們只是受害者,被痛苦折磨,最終選擇復仇。他們沒有殺死波克滅口,波克也改變了自己的信念,他說了謊話,將富商的死歸於商業復仇,並說兇手已經逃離。

然後,獨自,投入到下一起案件中。

這部電影動人的地方在於,車上的每一個人,都在演戲,為了他們心中的「黛西」,為了救贖,為了上帝沒有看到的不公。

真實世界中,哪裡又有絕對的公平正義?有的人,生來,就帶著禮物,漂亮的外表、或是財富,有的人,出生就在受難,你要怎麼說服自己?

但是,要堅守心中的善良,朝代更迭,時代變換,每個人都只在這世界上停留短短的幾十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難和快樂,不必過於艷羨先天被恩賜的人,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求得平衡,你也可以有你自己的快樂。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經典推理小說,曾經被多次改編翻牌,最經典的還是1974年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的那一版。所以當肯尼斯·布拉納執導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出來時,就受到了很大的關注,肯尼斯是莎翁戲劇大師,大家都很期待這部改編「IP」,前幾天在觀影之後,小編對於這部電影有褒有貶。


首先說一下電影的情節吧,對於原著黨來說,肯尼斯執導的這一部電影,波洛完全脫離了原著中的幽默詼諧,慢性子,留著奇怪鬍子的小個子偵探,電影里波洛的「個人英雄主義」過於明顯,冷靜執著不苟言笑,這明顯是福爾摩斯了好嘛,這完全脫離了原著。還有電影一開始就加了一場太過刻意的破案,這也是原著中所沒有的,改編嘛也難免的,但這也太太太故意了,足跡、心理、細節,這不是福爾摩斯的標配嗎,可這是大波洛啊!

人物刻畫上,只能說導演把這些人的性格和人物關係淡淡地描寫了一下,其他剩下的完全靠觀眾自己腦補…不是說好了莎翁劇內心戲很重要嗎,可是電影中矛盾的安排太刻意,連情節線索都很勉強地在電影快結尾處一股腦兒地拋給觀眾。作為一部推理小說改編的電影,電影推理情節稍微弱了點,線索也沒有交代清楚,只是在最後把所有稍顯刻意的細節拋給觀眾,所以從情節和人物來看,這部電影比起原著稍弱。

不過,電影也有值得誇的地方,在電影的構圖和色彩上算是比較吸引人了,從列車到演員的著裝,一切都按復古路線來走,每一幀畫面都很細緻,技術和美學都很完美,當然,一大群顏好的演員更是一大亮點了,約翰尼德普,佩內洛普·克魯茲,朱迪·達奇等等,算是為影片加了分。在影片結尾,白雪象徵純潔,掩蓋了列車上的罪惡,波洛的信仰因為這起案件崩塌重建,關於正義和人性的討論值得觀眾深思。
現在,改編作品越來越多,良莠不齊,原著改編為電影的電影和電視劇湧現出來,今年的《無證之罪》、《白夜追兇》等IP熱播,《目擊者之追兇》、《看不見的客人》等懸疑驚悚片的出現,使得犯罪片這一類型片更加突出,至於如何看待改編作品,全靠各位看官老爺的自己品鑒啦,最後衷心希望我們的犯罪懸疑改編作品越來越好!


【東方快車沙翁式再探案】

影院之疏離,月余之光陰,

鍾愛之小說,探案之教母,

璀璨之英倫,加婆之莫屬,

快車之謀殺,多次之演繹,

七四之首次,加婆之親往,

波洛之形象,原作之首肯,

褒曼之演繹,形象之突破,

奧斯卡女配,經典之老片,

一七之翻拍,全新之改編,

沙翁之大師,親手之操刀,

傑克之船長,陰鬱之反派,

哭牆之斷案,穿街之鏡頭,

平衡之追求,意外之登車,

車廂之行進,人物之出場,

風雪之穿行,震撼之航拍,

鳥瞰之視角,現場之展示,

多變之詢問,場所之變換,

縝密之分析,自殘之攪亂,

驚險之打鬥,激烈之槍擊,

種族之歧視,特別之關注,

十二之陪審,一字之排開,

鬍子之主演,同時之導演,

激情之陳述,沙翁之風采,

動人之心懸,動情之回信,

濕了之眼眶,質感之畫面,

尼羅之慘案,預示之下部!


故事是個好故事,但是電影本身卻讓人感覺有點平庸了,說實話整部電影看得讓人昏昏欲睡,從懸疑性,精彩度上甚至比不上一集刑偵類的電視劇那樣引人入勝。觀眾之所以喜歡看刑事題材的電影電視,其實還是想多看點恐怖血腥的鏡頭,或者營造出一種恐怖的氣氛,這樣才能刺激人們的荷爾蒙分泌,讓人看著刺激過癮。

東方快車在這方面顯得有點平淡了,整個犯罪現場看著讓人不過癮,電影大部分的篇幅都集中在偵探如何與列車上的乘客進行交流,尋找各種蛛絲馬跡上,所以整體看上去讓電影顯得平淡如流水了。這就是開頭為什麼說電影一般了,但是在電影的結尾,但真正的兇手出現得時候,這個故事又瞬間讓人覺得這個故事不錯,至少反映了人性中美好光明的一面。

兇手不是一人,而是列車上的每個人,他們每個人都參與了殺人,但是每個人又都不是十惡不赦的惡人,他們原本只是普通人,甚至是好人,僅僅因為一個惡人的出現導致每個人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所以他們殺死的那個惡人其實原本就該死,只不過他們每個人都刺了惡人一刀,從那一刻起他們也成了罪犯,沾染了罪惡。所以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當好人迫不得已去殺死壞人的時候,曾經的好人是否也變成了壞人,這些犯下罪惡的壞人是否值得原諒,是不是會出現法不責眾的現象,這才是這個故事帶給我們最大的思考。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看不見的客人》這部電影?
電影《盜夢空間》中有哪些不易察覺的小細節?
求問有什麼燒腦的電影推薦?類似<盜夢空間>《記憶碎片》之類的?
有哪些男主超級帥的歐美愛情電影?就像怦然心動,愛你羅茜這一類的?
混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東方快車謀殺案 | 歐美電影 | 娛樂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