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們覺得詠春vs拳擊誰厲害?


恆哥本人是練詠春拳的,但恆哥理性的認為各有各的優勢!大家要按照自己的風格去選擇,這兩個都很實用!

恆哥選擇詠春拳是因為當初體型弱小,沒有蠻力,得知詠春拳很科學,立體式,以小打大等特點,空姐和特種部隊都在練習,於是乎一發不可收拾!

1.詠春拳更系統,拳擊易上手

首先詠春拳是一個系統的拳法,學習的內容很多,主要打人體中線,屬於防身術,防禦反擊,招式速度,很多都是克制性的,以防為功,講究快、制、巧,拳、腳、膝、肘、摔、並用,打法多樣,進攻手段更豐富,技術比較全面!

而拳擊雖然是一項競技項目,比較容易上手,快、准、狠,主動進攻,以強大的力量攻擊對方,腳步躍動,機動靈敏,但只有拳法,勾拳、直拳、擺拳,剩下就是組合了,技術並不複雜,但作為一門直接的對抗性運動,對距離、空間和節奏感這些實戰中的小細節要求十分科學嚴謹,這往往是現在一般的傳統武術教學比較欠缺的部分!

2. 在某種規則下,可能會出現一種強一種弱。

比如拳擊規則不能起腿不能攻擊腰帶以下,如果是開放規則,那麼詠春未必不佔優勢呀!

但是換句話講,假如把規則啊,使用者的身體素質等因素都放到一邊,只談論拳擊和詠春本身的優劣,這又沒有意義了!因為很多細微的差別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不過你可以這麼想,拳擊只有拳法,雙腳是用來移動的,而詠春有拳法,同時腿也可以攻擊也可以移動,從這個角度上講,詠春還是略佔優勢的吧(電影《葉問2》中最後甄子丹VS達倫·薛拉維時,為什麼裁判不讓用腿,就是這個道理)

3.沒有最厲害的職業,只有最牛逼的玩家!

其實恆哥認為,最重要的無外乎兩點!一是身體素質,二是技術!身體素質可以通過參加各種鍛煉或運動提高,這一點是任何功夫的基礎。而技術,自學是完全不靠譜的,唯有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長期的訓練,接受很多次的半接觸、全接觸的對抗,才能琢磨出來,才能用出來。

所以,你要是初學者的話,就最好要先專精一門練,打好基礎再練其他的,畢竟磨刀不誤砍柴工。還沒入門就三心二意,是習武的大忌,輕者事倍功半,重者一事無成。

你恆哥我以詠春為主,也學習過古泰拳、搏擊和巴柔,從各方面角度提升自己技能,最終結合成自己的一套街頭格鬥,這是我自己的功夫!

最後恆哥送給大家一句話,沒有最厲害的職業,只有最牛逼的玩家,不要再糾結哪個厲害,找到適合自己的,然後去專心的練習,最後你肯定會與眾不同!

(咳咳,再補充一句哈,不管練啥一定要多打實戰,不然你就是個渣渣)


練拳是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為了證明某拳比某拳優秀。

詠春拳的中線原理,守中用中,幾乎所有武術,搏擊都是這樣的,包括拳擊。而連削帶打,攻守一體,確實是讀到之處。還有寸勁。但是詠春和泰拳,散打比,缺少立體式攻擊,尤其是腿法,相對較弱,且步子也不夠靈活,拳法也不夠多角度。

拳擊,包括一切上擂台的搏擊都將自己的技術去掉多餘的,做到直接、直接再直接。因為一場比賽的收益是用百千萬美圓來計算的,所以投入的再多、研究的再傷腦筋,都是值得的。拳擊的技術訓練是十分細膩的。體系是十分優秀和龐大的。正是因為人們對它不了解,所以才僅憑比賽時的技術而斷言其粗糙。飄若黃蜂的步法,搖閃,刺拳的開路和測探距離,摟抱,勾拳的刁鑽。。。。。

當年,李小龍師兄黃淳梁去台灣跟某個腿法好的比武,被人腿法控制距離,最後失敗,被嘲笑為擔架宗師,李小龍在詠春拳基礎上完善自己的武術,最終成就了自己。而且李小龍去世前,和師兄比武,李小龍贏了,這個是黃淳梁的徒弟在香港一個節目里說的,而且黃淳梁手臂紫了,他自己也承認李拳重腿快。 現在徒手單挑的話,還是要學綜合格鬥(以泰拳,柔道,拳擊為三大元素為基礎)。


詠春vs拳擊,當然是拳擊厲害。

詠春VS拳擊,這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比賽。

1、拳擊的拳法是在一個商業賽事極為成功的大環境下,上萬次的賽事中積累的經驗,他所依賴是現代的西方現代體育學,在發達的數學、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力學、組織結構學基礎上,人們通過「分析」、「實驗」的認知方式去揭示拳擊活動的奧秘,沿著「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的途徑不斷深入觀察分析,以此來衡量肌體能力和規範其手段,內容和方法,使之格鬥運動向著嚴格的「針對性、」專門性「方向發展。拳擊在國外是許多體育大學的主要學科,國內也有許多拳擊專項,如國家拳擊隊,上海體育學院拳擊專業。詠春拳好像沒有。

2、就憑一個木人樁,詠春拳在訓練體系上就落後拳擊。木頭之間密度,約為0.44~0.57,在這樣的硬度下練習拳法或是掌法,人如果越大力量擊打木人樁,反彈的力量就越大,誰敢用最大力量擊打木人樁?為了保護不受傷,大腦會本能抑制神經調動肌纖維參於擊打,不敢使用腿部力量,腰部力量,肩膀力量,只能依賴於手臂力量,這種長期練習,力量不具備有滲透力。而拳擊的訓練充分利用了人體解剖學、心理學。沙袋主要的填充物是PU超纖面料,緩震層EVA軟泡、布纖維,這些物質能好的分解擊打的力量,加上有繃帶、拳套的保護,大腦能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於擊打,長期能使肌肉群彼此間更協調。

3、現代拳擊主要的擊打位置是下頜骨,肋骨,對比下以下圖片,誰保護的更好。泰森的頭部微低、下頜收緊,一隻手擊打另一隻手一定貼著下頜骨。

詠春拳頭抬老高,對下頜骨的保護很缺乏,這雙手伸太直了,有利於防守不利於進攻,肌肉的工作原理就是收縮打開,圖下這選手雙手的肌肉已經伸直一半了,打擊的力肯定就減弱了。


京武功夫如是說:

舉兩個案例都是關於葉派詠春拳的。

1: 葉問宗師來港收弟子學員很多,真正奠定香港葉派詠春拳學的是黃淳梁!

他號稱講手王,練的就是拳擊。在京武功夫公眾號相關的圖文分享裡面有黃淳梁關於詠春拳理與拳擊的理論文章。可見黃對拳擊手是重視的。

2: 依託葉派詠春拳融合各個領域海外搏擊,創建截拳道的李小龍不得不在提一下。小龍學拳初衷就是講究實效,當時葉問已經老了,大師兄黃淳梁自然成為教拳師弟的重任。小龍很早就明白怎麼進步,他用西洋拳擊和黃淳梁對康,一邊打一邊學,自然進步神速。

我覺得,詠春拳目前已經改進了很多,拳擊是目前競技最成熟的體系。哪個厲害?在練的人。一個是中國南方一個小拳種,一個是西方競技運動。若能交融,習練者必佔優勢。


詠春不注意腦袋的防守,也不會移動,見了拳擊就是被揍的份。拳擊看著只是用兩隻手,實際訓練的強度一點不比武術少,而且拳擊的訓練更加科學。任何現代搏擊都是借鑒了拳擊的防守,出拳,搖閃,步法。當年李小龍厲害,就因為小龍把拳擊運用到搏擊當中。也包括泰拳,巴西柔術。以前的泰拳也是不注重頭部的防守,見了拳擊也是被揍的份。所以說拳擊是當今搏擊的泰斗也不為過。拳擊的發明者英國水手,偉大的發明


拳擊。

中國武術向來愛好和平,因而在競爭對抗激烈的運動中一直處於下風。

哪怕詠春拳是武術里少有的有一定對抗訓練的技術,但是和拳拳到肉的實戰相比依舊不夠。

詠春拳有自己的風格,也不乏合理性。比如「拆中線」理論,和拳擊一樣也不提倡腿法進攻,多是控制距離,講究「起腿不過膝,過膝沒力氣」。據說是由女性所創,因而架子小,不重視力量訓練,追求高速。

而拳擊雖然完全沒有任何腿法,但是每個拳擊手都擁有超強的下肢力量,靈活性反應力機動性首屈一指,三種基本拳法組合進攻千變萬化防不勝防,打擊足以覆蓋對手整個上半身。而且拳擊提倡主動進攻,速度力量並重。

詠春拳雖然速度快然而拳擊手的速度絲毫不慢,而在力量和體能更是遠遠超出,在實戰方面二者完全不在一個級別。詠春拳和跆拳道有一點類似,那就是過於追求速度只調動了少量肌肉造成殺傷力不足,詠春拳的進攻比較單一,突然襲擊還可以,但是和拳擊手對抗的時候落於下風,完全被壓制。


必須詠春厲害,你沒電影么,葉問一個打十個,而且把西洋拳的鬼佬幹掉了。不過那只是電影,要是真把詠春拳手放擂台和拳擊手比賽,不出一個回合肯定被拳擊手ko,不然就是跑得快。詠春拳是強身健體的,不適合格鬥,新聞都有報道詠春大師被散打選手打斷肋骨。


一般的規律詠春拳干不過拳擊!對於同一個人來講,練習詠春拳或者其它拳種。因為基本都有固定的格式與套路,練習越久,墨守成規,固化思維越嚴重,隨機應變的能力會大大受到局限。這與自由搏擊隨心所欲、千變萬化、不擇手段、不按套路出手的拳擊形成鮮明對比。兩者比較,一定是拳擊佔優勢。


推薦閱讀:

攻擊敵人的什麼位置可以立刻將其擊倒或擊暈?
世界頂尖格鬥家能否躲開2個辦公室白領的圍攻?
巔峰時期的泰森和成年霸王龍對打,能贏么?
身高2米13的董建軍為搏擊放棄籃球,把美國拳王一個打到擔架,一個打跪,你怎麼看?

TAG:拳擊 | 詠春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