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齊國的是姜子牙還是姜小白?


雖然題主問的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但是作為普及性的歷史知識,我還是想說一下齊國的兩個階段。

戰國七雄中的齊國魏國趙國韓國和其他的三個諸侯國不一樣,其他三個國家都是一脈相承。齊國,春秋時期的國主姓姜,戰國時期的國主姓田。韓趙魏三國在春秋時期是一個國家是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也被當作春秋和戰國的分割點。

春秋時期的齊國的建立者,當然是姜子牙。姜子牙是商末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姜子牙本姓姜,呂氏,是因為姜子牙的祖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所以也叫呂尚,姜子牙名尚,又名望,字子牙。

姜子牙因為輔佐周王伐紂有功,被封在了齊國,姜子牙也就是齊國的開國君主。七國地理位置優越,發展到了,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時期,已經成為一個大國。

題主所提到的姜小白,正是齊桓公,公子小白和公子糾也是經過一番廝殺爭奪才登上王位,小白當上齊王以後,勵精圖治,任用政治對手管仲為相,很快強大起來,提出尊王攘夷,成為春秋時期無可爭議的霸主。

但是天道輪迴,齊桓公的後代不爭氣,大權漸漸被田氏控制,田氏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通過大斗出小斗進的模式,逐漸取得民心,最終奪得了齊國政權,並獲得了周王的「認可」,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姜子牙!

公元前1000年前,姜太公幫助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齊國建立,齊國位於今山東省。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有功,所以被封在齊地,建立齊國,而齊公子小白只是姜子牙的後裔。

齊國靠海,有漁鹽之利,很快就發展起來成為一方大國。在平定三監之亂後,周成王又授予齊國征伐之權。

到了齊桓公時期,已是富甲一方的大國。因此在管仲相齊,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之後,齊國能夠快速稱霸。然而管仲死後,齊桓公任用開方、易牙、豎刁三位奸臣,致使齊國陷入諸位公子爭位的內亂中 ,齊桓公本人也餓死宮中。還是宋襄公前來援助,才得以平定內亂,但此時齊國國力已經大大損耗了,再也無力稱霸了。等到齊國再次發展起來時,中原大地早已是晉楚兩國爭霸的戰場了。

到了齊景公時期,齊國上大夫晏嬰主持國政,提拔了自陳國而來的政治難民司馬穰苴(田穰苴),田氏正式登上了齊國的政治舞台。

而到了齊康公時,田氏已經掌控了齊國三代國政了,齊大夫田和將齊康公放逐到一個海島之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姜姓齊國正式滅亡,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沿用齊國名號,又稱田齊。

田氏伐齊和三家分晉被認為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因為他們打破了自西周以來,周王室分封的格局,從陪臣變為諸侯,正是莊子所言的竊國者侯。


謝邀!

我來幫你理一理:

姜太公時候,繼承者分別是丁公(呂伋)、乙公、癸公、哀公、胡公、獻公。獻公(遷都臨淄)、武公、厲公、文公、成公、庄公、釐公、襄公、公孫無知(庄公的孫子,篡位後很快被殺)、桓公(小白)。

所以你為什麼會有建立齊國是姜子牙還是姜小白這個問題呢?

姜子牙以下,齊國各個君主都是一脈相承的,雖然中間有人作亂,但都是姜子牙的後代。齊國自姜子牙到姜小白為止,都是姜家人。

因此齊國自然是姜子牙建立的(說建立也不全對,是周天子冊封的)。


這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


既然你能問出這個問題,名字都區分得這麼清楚,當然對西周和春秋的歷史都會有所了解。這再簡單不過的歷史事件,何必明知故問?

僅僅為了提問而提問,或者答案唾手可得,一來確實有點無聊,二來有點屈辱大家智商的意味。

有意思嗎?


首先齊國是周天子周武王封的一個諸候國,西周立朝之初,周公旦制禮作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非莫王臣,分封爵位分五等,公、候、伯、子、男。

姜子牙姜尚也稱呂尚,渭水畔直鉤離水面三尺釣魚,鉤中了周文王,後作為國師助武王伐紂成功,立首功,即封太公於齊地(今山東臨淄),姜太公是齊國的立國國君。

而姜小白即齊桓公,是姜子牙的後代,即位後起用管仲使齊國日益強大,而周天子已遷都洛陽史稱東周,實際影響力大不如前,這就為齊國姜小白稱霸提供歷史舞台,姜小白也沒有錯過這機遇,遂成春秋五霸之首,但晚年信讒言,被活活餓死宮中。

戰國時期,齊國田姓權族取代姜姓國君,但未改國名,而同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則被趙、魏、韓三姓權族一分為三國,這樣齊、楚兩國是西周立朝之初的封國一直存在,直至被秦所滅,均長達八百餘年。


推薦閱讀:

《封神演義》周文王雄才大略,姜子牙為何必須等周文王死了才伐紂?
封神榜裡面為什麼到最後姜子牙沒有被封神?
王者榮耀中什麼是姜子牙體系,有什麼優勢,為什麼AG兩次使用都輸了?
古代謀士中,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劉伯溫是同一個人的轉世嗎?

TAG:春秋時期 | 姜子牙 | 齊桓公 | 中國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