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在心理諮詢與實際應用之中的認可度和應用性如何?

本題已加入圓桌 ? 成為心理諮詢師 - 更多「心理諮詢」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現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一些公開性的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體驗課程,邀請有需求的志願者陳述自己的問題,其他志願者充當影響因素,通過心理諮詢師的指引,來進行家庭系統排列的分析和梳理,從而完成內在壓力的尋找和釋放。

有朋友參加過「家排」課程,擔當了一個案例分析中的影響因素,她說,雖然不是需要化解問題的當事人,她也感受到了在整個格局中的「磁場」,即有一些因素是讓當事人感覺依賴可以信任的,也有一些因素是讓當事人懼怕而無法靠近的。

又有一些討論在說,「家排」可能出現的問題是,讓當事人出現一種歸咎心理,覺得自己現在的境況都是因為家庭的「牽連」造成的,就容易把責任推託給他人,而忽略了自身的問題。另外,心理諮詢師的引導也很重要,如有偏差,就會得出背離事實的結論。

所以,想要學習一下與此相關的內容,尤其是心理諮詢相關的專業人士、 參與過「家排」課程的志願者、以及同樣對這個理論有興趣的知友。謝謝!

概念闡釋(來自wiki):

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是有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方法。他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的「牽連」造成的。通過「家排」的方式,可以讓「牽連」的內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達到治療的目的,釋放和解決人自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


我不確定題主所說的「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在國內的體驗過程中究竟是如何呈現和解釋的,目前(2016/12/28)的高票回答認為「家庭系統排列是沒有辦法通過科學實證進行證明的」。

我在Family System課程(COUN508)的教科書中遇到過「the family constellation」這個概念,不確定和題主說的是不是同一回事兒。

以下為教科書中相關內容的概括:
「the family constellation」是阿德勒家庭治療(Adlerian Family Therapy)的核心概念之一。阿德勒認為family constellation或者family system包含父母/子女/其他成員,但是對於「family constellation」這個概念的討論通常集中於出生順序(birth order,sibling position——這個概念對Bowen家庭治療有深遠影響,Bowen家庭治療也稱為多世代家庭治療或者系統家庭治療)。阿德勒認為有五個特殊的出生順序——獨生子女/老大/兩個孩子中的老二/中間的子女/老小

老大和獨生子女都有獨佔父母都一段時間,這對他們影響深遠。他們通常追求成功,忠實於家庭價值觀。不同之處在於,獨生子女始終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可能比別的孩子更早學會成人的語言,對於家長的價值體系總是有鮮明的立場——要麼支持擁護,要麼極力抗爭。如果獨生子女被過度保護,則會被慣壞了,但他們仍然有能力對關心/喜愛/其他資源做出回應。而老二的出生會帶給老大一個充滿挑戰的人生階段,他們會變得緊張而敏感。老大通常獨立/嚴肅/負責任,善於當個家長喜歡的「好孩子」。他們可能會完美主義,有時候只做對成功有幫助的事情,父母通常將他們設立為弟弟妹妹的榜樣,有時候弟弟妹妹們會覺得他們有些bossy。

兩個孩子中的老二會很關注老大,有時候會有意無意地站到老大的對立面上,雙方的關係可能會類似於賽跑,你追我趕,不停競爭。因為老二從沒有過父母全部的關注,所以他們傾向於表現得獨特以尋求關注——不做老大擅長的事,在老大不擅長的方面發起挑戰。

老三出生的時候,老二就變成了中間的孩子——他們發現自己沒有老大和老小受重視,並且為此感到不公平。他們還會覺得老大和老小合夥對抗他們,比如拿他們當替罪羊什麼的。他們對批評很敏感,並且受批評的時候容易生氣。他們也可能在家裡拉幫結夥。他們叛逆,從不停止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儘管痛苦,但是停不下來。

老小在家裡的位置一直都是不變的,他們有時候會無助地依賴別人,從而獲得幫助。他們也擅長討巧和察言觀色,會探索出哥哥姐姐們沒有嘗試過的領域並自我發展。他們會覺得自己很獨特,但是也可能覺得自己不被需要,有時候也會被過度保護,被寵壞。

這五個出生順序(獨生子女/老大/兩個孩子中的老二/中間的子女/老小)影響了個體早年看待世界的位置和方式。重要的不是位置本身,而是個體賦予自己出生位置的意義和解釋。每一個出生位置都是特別的。阿德勒強調對家庭位置的知覺和解釋(也就是個體怎麼看待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把兒童看作是主動的個體,能夠對家庭產生重大影響。

除了對出生順序的描述,阿德勒也關注其他變數,比如同胞之間的年齡差,是男孩還是女孩,孩子的性別比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會不會特別偏愛哪一個,是否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這些都是可能影響到家庭關係和互動的因素。家庭內部的行為和互動以及個體對這些現象的解釋賦予了孩子人生最初的意義。阿德勒家庭治療師將family constellation看作是每個人對自己在家庭系統中的位置的描述——個體如何與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員聯繫起來,他們如何定義自己與別的兄弟姐妹的關係,他們和誰相同和誰不同,他們和誰結盟和誰對立,父母立場如何,他們如何知覺家庭價值觀並持有怎樣的觀點……

最常用的了解family constellation的方式是讓父母形容每個孩子。這些描述能夠體現出每個孩子的特點以及出生順序的影響。很多阿德勒家庭治療師也會用家譜圖(genogram,其實這是Bowen家庭治療的拿手好戲啊)來呈現家庭情況,治療師會讓索引(index)子女用三個形容詞描述家譜圖中的每個人,從而獲取家庭信息。阿德勒認為,個體的描述會反映出和特定家庭成員的關係。比如,「我爸爸很溫和」的意思其實是「我爸爸對我很溫和」。在阿德勒家庭治療的模型中,家譜圖不能說明家庭的客觀情況,它只是來訪者們討論人生意義的一個起點。(In the Adlerian model, a genogram says nothing in and of itself. It is a starting point from which clients communicate the meaning in their lives. )當家庭成員畫出了家譜圖,家庭成員們會對家庭中的現象給出描述和解釋。

所以說,在我學過的教科書中,Family Constellations只是一個概念,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或者療法。阿德勒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對這個概念有一些闡釋,並且一定程度上啟發了Bowen。(Bowen的概念強調出生順序本身而非個體的知覺和解釋則是後話了。)另外也可以看出,阿德勒的個人生活體驗(在家庭中的排行)對他的理論和學說可謂影響深遠。

最後,「盡信書不如無書」,我所摘引的內容也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更何況這些內容都來自西方的社會,心理諮詢的實踐需要充分考慮文化與時代背景,對技術的應用也需要不斷反思和探索。

Reference:

Bitter, J. R. (2013).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amily therapy and counseling (2nd ed.). Belmont, CA:
Brooks/Cole.


首先,題主需要了解,家庭系統排列是沒有辦法通過科學實證進行證明的,換句話說,它並不是科學研究的成果,而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是研究人的行為與心理活動的科學。在進行心理諮詢和治療時,心理諮詢師是否應該採用符合科學的方法,這個問題似乎是有爭議的。畢竟,如果不採用科學的方法,其有效性是難以保證的,但又未必總是無效。可是另一方面,也是更隱晦的一方面,現在國內在做心理諮詢和治療行列的人蔘差不齊,許多人會利用偽科學忽悠來訪者,(故意)讓來訪者的病情加重。所以,為了保守起見,我個人建議不要尋找支持家庭系統排列的諮詢師,而改為尋找能夠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諮詢和治療的諮詢師。


去參加過兩次家排的沙龍,看起來是很玄,然後大家都很投入,假如像是被附體一般~
然後……
我就再也沒有去過了~
也許是我沒有遇到好的家排師吧,然而,即使這種方式可能有效,我還是不會再花精力在這個上面啦~


沒有直接接觸過家排,但是聽不少朋友提起過。
家排本身是正兒八經的心理學方法,但是在國內的運作有點神秘主義傾向,也就是一些人說的邪教。可能反而會加重一些人的病症。
也就是說,技術沒問題,一些用技術的人有問題。

我的老師提過他遇到過若干個參加了家排的活動後激發出現幻覺的來訪者。這說明活動的帶領者功力是不夠的,在團體治療中,勾出人的創傷,激發強烈的情感體驗是相對容易的事情,真正困難的在於是否能適當掌控這種體驗不造成新的創傷,以及用新的意義重構創傷經驗。
畢竟光會挖傷口不算本事,上了葯給人包起來才算治療。


方法是好方法,但內部不是很承認,尤其是台灣美國啥的我記得是不允許的。
可能是它要求當事人對主導者的那種信賴……很像邪教吧23333

學校開設過課程也參加過工作坊,具體體驗過兩天詳細回答


不是專業人士,也不是志願者,從「病患」的角度談談我參加家庭系統排列的感受。
今天是我被確診抑鬱症之後的第九次心理諮詢,諮詢師第二次使用家庭系統排列。其實不太確定我的這個是不是家排(我的諮詢師說是),因為跟題主描述的有志願者扮演影響因素的形式不一樣,我的諮詢師用的是大大小小的樂高積木娃娃(據說是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特意從德國弄回來的專業諮詢工具),讓我從中挑選心目中的爸爸媽媽還有其他家庭成員,擺在桌子上,通過我選擇的娃娃的大小和擺放的位置探討我對家庭的感覺和家庭對我的影響。
第一次使用這個的時候,大概是第三次諮詢,諮詢師一直找不到我無法「做自己」的原因,就問我媽媽有沒有流產過、家裡有沒有去世的親人。我有一個二姨,年紀輕輕就得白血病死了,她是姥姥家裡最優秀的孩子,聰明漂亮,她的死給姥姥姥爺舅舅媽媽的打擊巨大,到了我們這一輩,大人們依然常常提起她。聽說她很喜歡我,我的名字是她取的,希望我能一輩子平平安安,不過我那會兒才幾個月大,根本沒有印象。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媽媽經常說二姨怎樣怎樣優秀,我怎樣怎樣像她。我把關於二姨的事情告訴諮詢師之後開始擺弄那一堆娃娃,我放了四個娃娃代表我們一家四口(我還有個弟弟),代表媽媽的那個娃娃最大(我媽在家裡很強勢),她的目光朝向我們仨之外的一個方向,然後諮詢師在那個方向放了一個躺著的白色娃娃,說我可能一直在扮演著我死去的二姨的角色,承擔著本該是二姨在家裡的責任。之後的談話中我有提到家人給二姨掃墓從來不帶我去,諮詢師說「當然,哪有自己給自己掃墓的」,給我嚇尿了…然後諮詢師讓我向代表二姨的娃娃說「我尊重你的命運,也感謝你給了我這個名字和你的祝福、你的愛,可是我是我,我有自己的命運,我要跟你說再見」,向代表媽媽的娃娃說「我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妹妹」,也是奇怪,當時我一邊說一邊哭得不能自已,諮詢師輕輕地拍著我的頭和後背,我好像真的有感覺到來自二姨的愛,也能體會到一點大人們對二姨逝去的感傷。後來諮詢師有跟我道歉,說諮詢時是不能有肢體接觸的,但是那天的情形他覺得很心疼。那天的諮詢結束之後,我回去想想又覺得有點不對,我的抑鬱症真的是由於一個甚至沒有存在我記憶里的人引起的嗎?不過那次家排之後,我開始欣賞自己的名字,之前有人說過我的名字讀起來非常溫柔,安平,安平,我想也許是真的有二姨的愛在裡面吧。
今天的諮詢一開始是我對我媽命令式教育的「控訴」:平常給她打電話的時候80%的時間都是她在說,一半是她對生活的抱怨、對過去的後悔,一半是對我的命令——「你要去做…」「你不要…」,而我出於對她的尊重,就忍著、聽著,即便我的心情已經被毀得一乾二淨。諮詢師問我給媽媽打電話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我說,壓抑。那你在壓抑的時候有向媽媽表達嗎?我說,沒有。那你下次覺得壓抑的時候試試把耳朵堵上。我說,不行啊,我知道她心裡有諸多苦悶和不平,平常又沒什麼人可以傾訴,我也許能帶著她走出來…諮詢師打斷我不讓我再說了,說媽媽是大人你是孩子,那不該由你來承擔。我還要接著說「可是」的時候,諮詢師又把那包樂高娃娃拿出來了,這次我擺放娃娃的位置大致是:我和弟弟想要掙脫家的控制,爸爸看著我和弟弟的背影,媽媽依然沒有看我們。諮詢師讓我摸摸媽媽的那個娃娃,去體會她的感受,我說我體會不到,我再摸摸自己的那個娃娃,觀察自己想要幫媽媽承擔可是又無力承擔的疲憊,這個時候又沒忍住眼圈紅了。諮詢師讓我跟著他說「媽媽,我是你的女兒」,並且在心裡給媽媽鞠躬,我說我覺得這事兒很尷尬,一直以來我感覺我和我媽是「平輩」的關係,怎麼可以給平輩的人鞠躬?諮詢師說,也許你才是這個家裡照顧所有人的「媽媽」,你想要關心弟弟,保護爸爸,拯救媽媽。接下來,諮詢師又讓我跟著他說「媽媽,我是你的女兒。你是大人,我是孩子。我尊重你的命運、你的生活方式,也尊重你和爸爸的相處模式。我獲得了你給我最珍貴的禮物——我的生命,但是我要尋找自己的生活。」說到這兒我已經忍不住要哭了,這個時候諮詢師又加入了好多娃娃,代表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以及祖奶奶太奶奶這些人,他們伸出手向自己的孩子傳遞著愛,最後排成了一個扇形圍著我,我的娃娃背對著他們,但是能感覺到他們傳過來的愛,當時的感覺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動畫電影《花木蘭》,木蘭先人們的靈魂在祠堂里默默守護著她,還派了一隻蠢萌蠢萌的小龍陪著她去從軍。是的沒錯,我又哭得停不下來,但是心裡莫名地有一股力量和溫暖,想要對我的家人們說聲謝謝,謝謝他們給了我生命和愛,這可能是家排中常常提到的「愛的流動」?這次的諮詢給我的觸動蠻大,第一次有了想要認真對待自己的衝動,想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去體會父母長輩的愛。我很愛我的家人,可是現在的當務之急如諮詢師最後說的,「先照顧好你自己」。
不知道該歸功於家排還是我的心理諮詢師,沒有第三個真人參與,全靠那堆娃娃和諮詢師的引導,對於我和家庭的關係,我會把自己代入到那個娃娃中去,也會站在外面去體會我的和媽媽的感受。諮詢師用這個過程幫我理清我在家裡的位置,表達那些我沒有辦法在現實中說出口的話,吸收來自家人的力量,總之,我非常吃這一套,雖然對於第一次的家排中「我承擔了二姨的角色」這個結論持保留意見。作為一個外行和抑鬱症患者,不敢對家庭系統排列的普適效果妄下結論,不過我想只要不是用來搞噱頭和騙錢,諮詢師能夠吸取家排理論的精髓,並且去其糟粕,再根據個案進行調整,這個工具還是不錯的,至少能幫助諮詢師和來訪者分析一下家庭對來訪者的影響。


我覺得家排的應用性還是很強的,不過要看個人內心是否願意真正改變,真正去接受一些你的大腦思維無法理解的東西。此外,導師引導很重要,一定需要一個有排列師資格認證的導師引導。個人體驗家排能夠讓想要改變的人活出更好的人生,激發人性中向善的一面,使人變得更柔和更謙卑。
題主所說的會陷入誤區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強調要有經驗,中正的導師引導。
家排是讓案主明白問題的核心並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拿回屬於自己的力量,活出自己。如果案主做完排列覺得都是自己家族長輩或是別人的錯導致自己過得那麼苦,那麼案主本身內心沒想要真正改變,做完個案生活還是會止步不前。


在美國讀婚姻家庭治療碩士時,曾問過一位教授是否知道家排,這位教授表示從未聽過。這個教授曾任州婚姻家庭治療協會主席,做mft幾十年了。


前兩天刷微博刷到曾在國外紅極一時的《上海寶貝》的作者現在就從事並推廣這個。非黑,但她的表達更像是一種身心靈修方式而非心理(科)學,今晚看書又看到,隨手一答。

今晚看了本叫《對偽心理學說不》的書,是本口碑不錯的心理學入門,家庭排列理論就是作者在這本書中舉的「偽心理學」的一個例子,因為它的不可證偽性

剛好看到這段,總結一下:
「個案研究和見證作為評估心理學理論和治療的證據是毫無價值的」,這都是所謂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較信息,而比較信息恰是排除其他可能解釋所必須的,就是我們高中實驗課所設立的對照組。即使你在現場見證了該方法的療效也不能說明什麼。因為「安慰劑效應」的存在:即無論治療是否有效,人們都傾向報告某種療法曾對他們有所幫助。在新葯研究程序中,如果對一組病人試驗新葯,那麼對照組就是對一組同樣病症的病人組施以不含任何藥物的藥劑(安慰劑,本人不知)。結果是安慰劑效應在抑鬱症中療效29%,十二指腸潰瘍中36%等等...

現學現賣。


曾經參加過工作坊和系統列論壇,也尋求過這種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我的體驗就是,

1、選擇家排師很重要。就像做手術之前一定先要了解這個為你做手術的醫生。在北京觀看過中國家排第一人周鼎文老師的個案展示。真的很感慨他的氣質,語言,共情能力和親和力。也見過一些感覺比較不靠譜的家排師,把系統排列往靈和宗教的方向發展,有人會很信賴,但我比較排斥

2、作為參加工作坊的人員,可以帶著批判和質疑的眼光去看,但如果確定用這種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最好不要還帶著懷疑……而是全身心地去信賴。接納和跟隨引導,看到問題所在,然後認真地按照家排師的建議去做一些信念上和行動上的改變。

3、系統排列能看到問題所在,挖出個人潛意識裡埋藏的情緒等,然後能給出一個改進和成長的大方向,但每個人情況有所不同,能朝著那個大方向走多遠,能克服多少路上的阻力,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我身邊有個心理諮詢師說還沒有見過誰因為家庭系統排列有很大的變化和成長,我覺得和系統排列的這種特點有關係。太多案主很可能是無力自己去走好那條成長之路的,當然這是猜測啦~


我覺得把心理諮詢和系統排列結合起來比較好。提出改進的大方向之後,能有後續的跟進指導,平穩過度,最後再要有反饋


我做過個案,生活也確實發生了好的轉變,慢慢走出了命運的泥潭。家排有積極作用,但也有副作用,好的導師非常重要可以把副作用降到最小。但是我感覺個人內心渴望改變的動力才是最重要的,家排只是幫助你看到一些你沒看到沒有意識到的問題的存在,但你接受與否、相信與否、是否願意去改變,怎樣去改變都是自己的事情。我覺得我的收穫就是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去看待命運、人生、生命、自我,再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漸漸重建認知,漸漸走出心理泥潭,我想有些人通過心理學、宗教也可達到類似的目的吧。所以我不確定我的改變是是否由家排帶來的,但我的心理成長跟我不斷學習心理學有很大關係。家排只是給我打開了一扇門,後面的路還是靠自己走。


我覺得家排是有治療效果的。
人或多或少在成長過程中有過對父母的不滿,有過被忽視,有不被滿足的需求,這些都被留在了潛意識中。
家排有利於重新看到潛意識中自己那些不被滿足的需求,進而去解決,當然,被看見已經是一種治療了。
所以,我覺得海爺爺的理論還是有精神分析基礎的。
自戀被看見和滿足,便也會對自己了解的更多了,也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了。


做培訓準定賺錢
做諮詢成本較大,當然現在有的人搞網路家排也許成本會低點?畢竟得一大堆人在那戳著,真實性價比還不及團體諮詢吧
自從某次聽華南地區某高校教授在會議上推oh卡牌,我就覺得,有些人是要把心理諮詢宗教化啊…
ps.沒法進行個案概念化的流派和諮詢師,跟招搖撞騙也就隔層紙…


個人覺得家排是挺有效的,可以去體驗體驗,最開始我也不信。我去體驗後才相信這些。沒去參加前也覺得神乎,覺得的是邪教。反正你信他就是真實的,你若不信那就會覺得神乎。


推薦閱讀:

二十歲的年輕人每年選擇給自己做一次全身體檢應該選擇什麼項目?
看完EVA極度心塞恐懼,應該如何解決?
心理諮詢師會患抑鬱症么?
心理醫生能夠有效的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精神病嗎?
心裡住著一個人,卻選擇和另一個人生活是怎樣的感受?

TAG: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