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H48、TFBOYS流行的背後,預示了什麼?


更新:其實為了這篇文準備了好久,大概兩年前就有這樣的想法,當然最初構想的格局要更大,因為能力有限,現在只寫了國內的部分,但是意外地看起來好像在替人背書,所以效果並不好,有些遺憾。最近想到如果換一個角度會不會好一點,前幾天看[一年級]最後一期,當上戲的學生們面對韓國的練習生唱歌跳舞都被完爆,因為專業不對口嘛,但是中國從前是沒有「偶像」這個行當的,學唱歌的不學跳舞,學跳舞的不學唱歌,更別說綜藝感這種東西了,現在有點萌芽了,別怪我不去譏諷他們,長久看這其實是好事對吧?

———————————————————原文分割線———————————————————

TFBoys有多火?


這幾乎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只要問問身邊任何一個女孩子,基本上就能得到一段耗時很久的回答,裡面可能包含著各種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溢美或不屑之詞。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大概來自於電視屏幕上近乎無休止的轟炸,其中包括每個時段的廣告、每個頻道的綜藝,以及大多數娛樂新聞。


而對於生活在網路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被讚揚和嘲諷他們的言論刷屏大概也是一件見怪不怪的事情。

雖然我此前一直認為微博已經不是年輕人社交活動的主要陣地了,但是每一次看到和他們相關的話題都會對這個判斷產生懷疑。截止2016年1月14日,王俊凱的粉絲量1369萬,王源的粉絲量1269萬,易烊千璽的粉絲量1157萬,還要考慮到難以計數的「黑粉」(有針對性的反對者),以及不習慣使用微博的人群。王俊凱甚至在2014年9月刷新了「轉發最多的一條微博信息」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微博的主要內容是告訴粉絲們那一天他十五歲了。

吉尼斯世界紀錄收錄的條目真是挺全的。


在微博里破紀錄的不只有TFBoys,2014年4月,鹿晗的一條微博以超過1320萬的評論數刷新了「微博上最多評論的博文」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到了2015年8月,這條微博的評論數已經超過了1億。

在任意一個搜索引擎搜索「小鮮肉」這個詞,你還會看到吳亦凡、黃子韜、張翰、蔣勁夫、李易峰、陳學冬、馬天宇、陳曉、張睿、張子文等一長串名字,他們像颶風一樣席捲了中國每一塊能看見人臉的地方,以及音樂電台。

由於華語樂壇沒有權威榜單,所以難以全面直觀展現樂壇影響力動態,但是從各家娛樂媒體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


騰訊娛樂2015年12月30日題為《鹿晗新專輯空降台灣銷量榜冠軍 內地出貨量第一》的報道中說:

「根據最新一周實體銷量統計,鹿晗首張個人專輯《Reloaded》(重啟)以38.32%的絕對優勢空降台灣最具權威的銷量榜五大金榜冠軍。同時,據發行公司以及電商平台的發貨量統計,《Reloaded》也是上周內地發貨量最高的唱片。」

不必多說,我相信關注內地樂壇動向的人都能真切體會到這一波新勢力的力量。


相比於「小鮮肉」們的來勢洶洶,內地的女性偶像似乎相對弱勢許多,雖然也有范冰冰、楊冪、趙麗穎這樣的中堅力量保證曝光率,48系的中國分部SNH48也出現在了大多數頻道的2015-2016年跨年晚會上。當然不是說她們粉絲不夠多,但是很難想像一個以「偶像來了」為名的真人秀,居然還要靠年過半百的林青霞來撐場面,而且就我的直觀感受而言,相對於男性偶像,她們所承受的污名化要更嚴重一些,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

很明顯,對於「偶像」,有相當多的人是反感的,不論男女。


本來我覺得這句話簡直是常識,但是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去搜了一下相關佐證,再然後我意識到大部分主要社交輿論場都被粉絲們凈化過了。當然不會多麼徹底,如果去搜索他們的污名化稱謂,能看到相當多侮辱性表達和憎惡的情緒。

表明態度,我是反對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的。

相對於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無節制的出格言論,大多數圈內人士都不會對其他人做出負面評價,當然也有敢說話的。

著名編劇和策劃人史航對於偶像們的看法大概是有代表性的。


我們很容易聽到,有很多相關專業的教育者和資格較老的藝術家對中國影視業和樂壇的現狀痛心疾首,要演戲就好好演,要唱歌就好好唱,不在專業上下功夫只是靠臉吃飯算是怎麼回事?


而有更多的人疑惑的是,以前藝壇不這樣啊,怎麼最近幾年突然颳起這個風潮來了?


沒辦法,時代變了。


我當然不是要說什麼「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我是說「偶像」作為一個新興的獨立行業,已經在中國內地開始成熟。

其實這是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發生的事情。從上世紀80年代剛打開國門時候的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中野良子,到上世紀90年代港台熱潮中的「四大天王」、小虎隊、林志穎,再到21世紀韓流中的Super Junior、少女時代,乃至EXO,我們一直在偶像文化中浸染著。只是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偶像」這個行當,那時我們把所有在演藝圈中出名的人物都稱為「明星」,但是偶像們是不受電視、電影、音樂這些傳播載體的限制的,於是我們把他們稱為「多棲明星」,於是我們經常可以在各種大大小小的明星畫報上看到介紹文字中出現「影視歌三棲明星」,或者直接稱他們為「全能藝人」。


所謂「全能」,就是「(各項)都好」,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認知,從事某一個行業,只有「做得好」才能被稱為「明星」,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那麼「多棲明星」當然要在多個領域都做得好才行。在這樣相對嚴苛的標準下,真的有一批人能夠脫穎而出其實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現在當他們看到流行文化的主流話語權被一群沒有專業技巧的「熊孩子」們佔據的時候,感到憤怒和疑惑也在情理之中。


這種情況的出現,當然與內地偶像工業剛剛起步,發展不健全有關,同時也與文化環境中偶像土壤相對薄弱有關,雖然我們接觸偶像文化也有幾十年的時間,但是談及「偶像」這個詞的時候,少數人的理解是「一種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徵物」,大多數人的理解是「一種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對象,特指一種傳統的信仰或理想」,這正是大部分主流詞典給出的兩種解釋。


2014年中央電視台的一檔調查類節目推出過一個主題「你的偶像是誰」,大部分人的回答從毛澤東到自己的父母不一而足,當時對於此事有一篇較為典型的評論文章《你的偶像是誰》得到了多家媒體的刊登,《廣州日報》和部分網站的署名是陳魯民,《鄭州日報》的署名是齊人。

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為什麼要偶像?因為偶像都是陽光的,充滿正能量的,事業極其成功,具有極大的人格魅力。因而,偶像是人生奮鬥的路標,會引導我們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實現有價值的人生;偶像是事業成功的燈塔,會昭示我們如何卧薪嘗膽,自強不息,奔向成功的彼岸。」

總歸是「人生的燈塔」或者「奮鬥的目標」,很少有人想到唱歌跳舞的人,如果不得不把「偶像」這個詞用在他們身上的時候,我們更習慣於把這個詞用「偶像派」的方式作為定語來界定演員或歌手的屬性甚至實力,而從來都沒想過或者不認為「偶像」能夠獨立於演員、歌手、模特、主持人之外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出現。


換句話說,連有可能被稱為「藝術家」的演員或者歌手行當都尚未完全從「戲子」的卑下地位中解放出來的中國,無法接受居然有一個行業純粹以「賣臉」為生。

模特?模特賣的是產品。

當然只說「賣臉」過於片面了,據說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加據說是因為現在無法打開維基中文的頁面),偶像作為一門職業是指「以自身魅力為賣點的年輕藝人」。


「自身魅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來說就是「形象」。


這裡的「形象」不只是臉和身材,還包括行為和性格,總體的說就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一切」。


好像更抽象了……


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對於藝人自身形象的塑造,使受眾對藝人本身(而不是作品)產生喜愛,從而願意購買藝人的相關產品。


之所以把偶像行業稱為「偶像工業」,是因為偶像可以針對受眾群,分門別類地進行標準化批量生產。


偶像的類型可以粗略地分成三類——「情人」、「鄰家」和「親人」。


對於「大眾情人」所有人都應該不陌生,從「真由美」中野良子到劉德華到范冰冰,百度百科的詞條說明了一切(論為什麼之前「偶像」的定義非要用維基百科)。

簡而言之就是「配偶的最高標準」,這種偶像是從「偶像」這個詞的本意發展而來的,在亞洲以韓國最為興盛,特點是具有強烈的性吸引力。

但是很顯然這樣的形象不是每一個藝人都能有的,事實上如果所有人都是這樣也會影響藝人的區分度,不利於市場的開拓發展,所以我們在「白馬王子」或「萬人迷」之外也會喜歡與真實生活更相近的鄰家男孩或女孩,這樣的親近感所帶來的滿足是我們所仰望著的人無法賜予的。


這種類型的偶像不論男女一般都有開朗、陽光、親切感等諸如此類的特點,即「朋友的最高標準」,比如小虎隊、陳意涵、林志穎,值得一提的是,中野良子在日本大概也更近似於這種類型,在中國被奉為「國民女神」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的文化環境和傳統觀念與外界新事物的反差所造成的。


其實對於年歲相仿的同性粉絲來說,TFBoys也屬於這種類型,而與他們年齡相近的小姑娘則會把他們作為男友的理想型。但這幾個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親媽粉」並沒有什麼性魅力可言,相比較而言她們看待偶像的方式更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


這就是內地新興的偶像類型——養成系偶像。如果按之前的兩種類型標準看,這是「孩子的最高標準」


「看著偶像跟隨自己一起成長」,是養成系偶像的主要營銷理念。無論哪一種偶像類型,只靠外在都不能長久,於是運營商們需要在他們的形象上創造「附加價值」——最常見的價值就是「夢想」。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粉絲們會對偶像產生被「洗腦」般的迷戀,除了希望得到向偶像一樣的伴侶以外,更多的原因是他們對偶像產生了心理投射,就是說他們在偶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小時候,在每一個人的世界裡,自己都是主角,隨著年齡的增長,冰冷殘酷的社會在不斷地瓦解這種感覺,越來越多的信念被摧毀,越來越多的夢想化作泡影,雖然我們接受了這一切,但是童年時期的經歷和情感會以潛意識的形式儲存在我們的腦海中。有一天,你發現有一個人正在以「閃閃發光」的方式,堅持著曾經希望自己做出的努力(雖然未必是同樣的事業),從一個在舞台上明顯青澀的孩子,跟隨自己的腳步主角變好,直至試圖成為這個世界的主角——就像你小時候無數次幻想過的那樣。你捨得成為路人么?


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哪種偶像類型比養成系偶像更適合裝載附加價值了,因為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根據粉絲的要求更改發展方向和形象設定,這就是養成系偶像最根本的魅力。


但是一千個粉絲有一千種夢想,一千個粉絲也就有一千種口味,如果有辦法能快捷地甚至是一次性地定位到各種粉絲群,那豈不是就能獨霸天下?

沒錯,秋元康和他的48Group在日本做到了,但是SNH48作為這個團體的其中一員在中國遇到了預料之中的困難。


既然人物設定和發展方向都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什麼TFBoys那麼火,有AKB48的成功經驗打基礎的SNH48看起來卻艱難得多呢?


首先,在中國,一個成年姑娘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喜歡十幾歲的男孩子,而不會讓自己的形象產生任何不良沾染,而一個成年男性說自己喜歡幼女或少女,這其中所天然包含的性意味對他本人形象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其次,TFBoys的粉絲群體成分更複雜。

這張TFBoys粉絲的群體分布圖由@答疑君發佈於2014年11月,經過一年多的發展估計會有所變化,而且使用微博的粉絲群的年齡是否偏小也無法確認,所以我們再來看看TFBoys官方的百度貼吧里粉絲自發的小調查。

結合這兩張圖表來看,TFBoys的粉絲以年紀相仿的群體為多。


SNH48的粉絲以中日兩國的「宅」(御宅族)為主,年齡分布找不到統計數據。但是王自健在《今晚80後脫口秀》(2015-10-31期)對到場粉絲(以20歲以上男性為主)做過總選投票調查,35元一張的票投到了10張以上的佔到了絕大多數,現場投票最多的粉絲是一位47歲有妻女的日本大叔,他為鞠婧禕投了6000多張票。


肯定有人會問,既然偶像的主要價值來自於形象,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安安靜靜地「賣臉」,非要來「禍害」音樂和影視產業呢?

這是因為形象是需要載體的,或者說,總得賣點什麼粉絲才有渠道把錢掏出來。至於賣什麼,當然要看市場狀況了,現在電影最賺錢,所以我們能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看到在病床前唱歌的TFBoys,如果不是唱片市場如此低迷,我相信他們的單曲和專輯的數量肯定會更多。


於是在這裡會出現另一個問題——畢竟,喜歡偶像不是一種剛性需求,無論哪一類偶像的受眾群都是小眾群體,為什麼在這個時間段,偶像業彷彿在一夜之間爆發呢?


這也許是一個經濟問題。


一方面,華語樂壇的「崩塌」給了偶像發展的空間。


我們知道,傳統音樂產業的主要利潤來自於唱片的銷售,但是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飛速發展和音樂版權保護的缺失使歌手和製作商幾乎失去了整個唱片市場,於是現在歌手的主要利潤來源變成了演唱會和現場演出。但是演唱會是有成本和門檻的——如果歌手不夠出名或者沒有足夠的投資,就無法吸引到足夠多的歌迷購買門票——而且還要看歌迷是否願意把手中的錢用於購買相對昂貴的演唱會門票。


所以,只有少數頂尖的歌手能夠靠演唱會為製作公司賺取利潤,失去了製作商支持的歌手們當然無法再生產出有大影響力的作品,然後他們的人氣會繼續下滑,陷入惡性循環。


即使是那些極少數能保持住名聲的歌手,他們有多久沒再出過有影響力的新專輯,歌迷們自己心中有數。當然,有一部分歌迷並不會因此背棄自己喜歡的歌手,這就是「核心粉絲群」,他們與歌手經過長期的磨合所形成的感情並不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很多人並不富裕但仍然會省吃儉用去參加演唱會,有一些歌手很久才發新歌但仍然會受到追捧。


但是總體上看,市場在那裡,卻沒有足夠的人和作品填充,這樣就給偶像的發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越來越明顯的通貨緊縮導致民眾的購買力低下。

這是最近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走勢圖。從圖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從2011年開始,中國的這兩項數據同比總體都呈下降態勢。在強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下,越來越多的人會不可避免地選擇保守的消費策略,準備迎接更加嚴峻的下一年。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慾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這種現象被雅詩蘭黛總裁倫納德?蘭黛稱為「口紅效應」,他認為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也就是說,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中,消費者需要一種願意購買的廉價商品作為精神慰藉。


那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的商品看上去不要錢呢?


自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已經在經濟通縮中度過了20多年,當下日本的年輕人早已不再願意像泡沫經濟時期那樣滿世界地瘋狂採購,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幾乎不必花錢就能得到精神滿足的網路上,博客、論壇和視頻網站盛極一時。日本的自由撰稿人速水健朗將這種現象稱為「通縮文化」——消費者通過進行邊際成本(追加生產量時隨之增加的生產成本)接近於零的「心智消費」獲得滿足。


心智消費是指不涉及金錢回饋的非經濟性消費,既然沒有錢,那麼消費者在這種行為中真正消費的和獲得的是什麼呢?


是故事。


故事是一種消費品,人們通過電影、電視劇、漫畫、動畫等形態消費它,這種理論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評論家大冢英志在《故事消費論》中提出的。


根據他的理論,故事可以分為「大故事」和「小故事」兩種形態。


「大故事」是指美蘇爭霸、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之類的宏觀理念或者社會事件,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前期,日本民眾的文化消費主要以此為主。

「小故事」則是周邊社會的個人故事或自己的故事,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富足的民眾有實力去追逐自己喜歡的消費形態,於是產生出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消費文化形態。


2000年以後,沒有緩解跡象的經濟通縮和網路文化的流行使日本產生了以動漫故事的消費為中心的「御宅族」,日本作家東浩紀在《動物化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中提出,御宅族的消費對象已經由「故事」變成了「符號」。這樣的符號是具體投射在動漫形象上的,比如說「萌」這個概念的出現和流行,就是附著在具有特定形態的動漫形象上的,能使御宅族感受到「萌」的形象大概都是尖尖的耳朵,翹起的發尖,以及貓一樣的尾巴等等諸如此類的固定形態。


而正是這種故事和符號的傳播,給了偶像便利的傳播條件,日本經濟學家田中秀臣在《AKB48的格子裙經濟學:粉絲效應中的新生與創意》(以下簡稱《格子裙經濟學》)中詳細論證了AKB48如何以及為什麼能夠在初創時期利用「故事」與「符號」來吸引到核心粉絲群。


我們應該相信的是,無論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是喜歡故事的,這是人類的天性。


田中秀臣在《格子裙經濟學》中提到了很多成員,她們在實踐中慢慢琢磨粉絲的喜好,通過創造「努力的鄰家女孩」或者「灰姑娘」這樣的「小故事」,再加上符號化的服裝和髮型設計,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從而把自己打造成為粉絲們「量身訂做」的心智消費品。經過每一名成員的努力和時間的積累,最終整個團體獲得了巨大成功。


有多成功?


據日本訪談類綜藝節目《中居正広の金曜日のスマたちへ》(2012-01-06期)披露,AKB48在2011年創造了近300億円的經濟效益,中國經濟網在2012年2月24日發表了題為《日本百人偶像組合一年創造近300億日元引思考》的文章,對這個數據表示了認同。


別人的故事,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發,至少在相似的經濟條件下發生相似的事情就一點也不顯得奇怪了。


雖然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御宅族」數量相對較少,但是「宅」這個詞的流行發生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多多少少反映出消費者的消費觀已經開始轉變。為什麼「雙十一」會變成網購狂歡,為什麼會出現組團赴日採購狂潮,為什麼朋友圈總是被「代購黨」刷屏?


因為便宜啊。


而電影市場的突然火爆(故事消費)和動漫產業的升溫(符號消費)是不是同樣意味著「心智消費」的盛行?


再加上音樂產業的低迷和影視演員的青黃不接所形成的巨大市場空白,只要看準消費者的心理需求,通過符號化包裝和故事化傳播,吃到偶像產業的大蛋糕難道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至於他們會不會成為中國娛樂業的未來,我覺得事物自有其發展規律,內地偶像業雖然看起來已經紅紅火火,但基礎不牢,土壤不深,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他們可能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牢牢把持著中國娛樂產業甚至文化產業的霸主地位。至於這個「相當長」究竟是多長,要綜合經濟狀況、國家政策、文化產業布局、自身發展狀況,甚至國際政治形勢等等多方面考慮,說白了就是沒辦法考慮,天朝的事情,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切皆有可能。


最後要強調的是: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說「好」或者「不好」,而是社會已經發展到這一步,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該出現的事物總會出現。不管怎麼說,出現新事物要比因循守舊好得多,畢竟發展才是文化的唯一出路。


http://weixin.qq.com/r/GUwPF8XE7JiTrYF09xkL (二維碼自動識別)


snh48流行的背後…流行…流行…我軍真的要出村了?這真的不是錯覺…?


先說結論:
說明了大眾對於偶像的審美從單一的精品化路線,到有參與感的養成式個性化路線的多元化轉變。


精品化路線是指:

通過優秀的顏值、舞蹈、歌唱中的一個或多個為主打賣點的傳統明星包裝路線。

這個很好理解,我們過去認識到的明星偶像都屬於這類,而這類偶像團體中又尤其以韓國偶像團體為代表,為了將舞蹈、歌唱等偶像需要的能力做到極致,韓國那邊甚至會從小學生開始招募成練習生,然後一練就練個十年,所以你會發現現在韓國那邊新的偶像團體出來就有很高的偶像素質。

而有參與感的養成式個性化路線是指:

通過見證甚至參與偶像成長的方式,加強粉絲的參與感、代入感,從而凝聚粉絲的包裝路線。

與傳統路線的明星偶像不一樣,這個路線的偶像一開始會讓你覺得平常的就像你的同學或朋友,而你在飯他們的過程中會見證他們的成長,甚至參與到他們的成長。以SNH48為例,你可以在微博或握手會上給成員講你的建議,甚至可以在決定成員下一年的運營推廣資源的總選舉上通過投票給喜歡的成員助她一臂之力。看著你喜歡的成員從團隊里的後排慢慢成長到前排甚至到競爭中心TOP的位置,這種成就感是無法言喻的。這種參與感、代入感就是這個路線的核心玩法。


這種路線的豐富是好事,而且國內明星偶像團體,在此之前老實說除了鳳凰傳奇筷子兄弟,我還真說不出其他來了(當然這兩個是不是偶像團體也非常存疑的(°_°)…)

回到前面說的兩個路線,我個人並不認為這兩種路線有高下之分,因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但是對於國內的偶像市場而言,應該說TFBOYS和SNH48是一縷清泉。因為國內的大音樂行業實在是太不賺錢了,在大家都不買碟,在線音樂又幾乎免費,周邊購買意願低下,就剩個演唱會能有點收入的情況下,有時候我都在懷疑是不是這個行業已經在萎縮了。

而現在TFBOYS和SNH48這類既吸引年輕用戶群,且有較強付費意願,甚至已經有盈利模式的團體興起,往誇張的說,是對國內音樂行業的一劑強心劑。畢竟,有錢賺才有人做這一行,有人做才能百花齊放,不然沒錢賺誰干啊。


利益相關:十八線女團生男孩粉絲


偶像明星的生產更加商業化專業化吧,以前的明星比如周杰倫是自身就是一塊璞玉,公司只是把他發現展現出來,現在則是公司找了一堆石頭,目的性很強的去設計打磨,最後成了一組工藝品,裡面也可能有璞玉,但是看韓日的組合就知道了,成員單飛能力極差啊!


不過是新的「早安少女組」和「H.O.T」而已,也不知道你們驚訝個啥。
等10後20後長大了,一樣有新的偶像組合。


在眾多完美類型的偶像(包括實力派)群體中,成長系偶像必然有著一席之地。因為人們總會經歷苦難或遭遇挫折,而這個時候我們並不是多麼需要有一個榜樣在前方帶著完美的形象和背後散發的光芒寬慰你給你樹立戰勝困境的模範,而是更樂意有一個人走到你的身邊蹲下來對暫時被困境打倒的你說:

「我曾經和你一樣經歷磨難/並非天賦異稟/被人否定詬病/生存環境惡劣,但我憑藉著堅持/努力/勤奮/執著/智慧等等品質,最後取得了成功/勝利/實現了夢想/達到了目標。」

「我可以,你也可以。」

大多數的人都不是異於常人的幸運兒,無論運氣或是天賦上。因此普通人通過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取得成功的故事永遠有願意聆聽併當作激勵自己範本的人。


娛樂這種快銷品,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更迅速,病毒式的傳播更廣泛,流行元素的更年輕化、多樣化,我個人認為預示著以下幾點:
--------------------------------------
1. 中國娛樂圈競爭越來越激烈,避免出現一個人一首歌、一個作品吃一輩子的情況,優勝劣汰迅速,讓藝人也會更加努力出新品、做宣傳(類似韓國、日本的藝人,更新換代以周、以天計算,今天你不努力,明天人們就把你忘了,因為每天出現的藝人和消失的藝人的體量都是驚人的)。
2. 粉絲經濟將會帶動其他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發展。
3. 藝人公司包裝藝人甚至團體有針對性,目標用戶群定位準確。
4. 單個成員出類拔萃走向輝煌的案例較少,通過團體的形式,即使良莠不齊,也可以滿足不同人的需要,只要短板不是特別短,也是可以被粉絲接受的。
5. 天朝人民的生活越來越乏味與空虛,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是通過擁簇來實現,略可悲。

PS:其實回答這類問題的答友們或者噴這種團體的人們,有多少是真正關注、深入了解下他們作品的,其實其中是有能打動你的地方,我相信粉絲們也都不是純腦殘,光跳個舞露個肉就能死去活來的團隊,也不會持續發展這麼久。

思緒被多次打斷,就寫這麼亂吧,見諒。


有什麼
證明你老了
90後也老了
現在是00後的天下


好現象。


一,中國的娛樂圈終於有「偶像」這一領域了,以後偶像們就能自行歸位,不必再往歌手和演員的行列里混了。

二,音樂圈終於有能靠賣cd養活自己的人了。可喜可賀。


無論哪個時代,大家都喜歡消費年輕人的肉體。


其實我早就想做個死了
蛤的偶像化和大大的偶像化是為了什麼?
這樣的做法用我最推崇的娛樂至死並不能解釋
希望有人能幫忙解答


預示我們都老了


說說作為一個已經畢業工作的大齡女青年的心態吧。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對他們並無感,也不黑,但是偶爾也會叫一叫掏糞,聲明我絕對沒有人身攻擊的思想,只是比TFBOYS叫著順口,但是後來在微博,在各視頻廣告等等地方無處不在,被看了不少,發現漸漸的覺得這幾個小孩其實挺可愛的,長得好看,成績好,最主要是年輕有活力,看了兩期全員加速,發現相比其他人,更聰明更有勇氣,甚至有時候覺得更有擔當,看他們私下3人一起玩鬧,拿個箱子就能幾個人玩的不亦樂乎,一首小蘋果就能3人你一句我一句瘋癲到不行,就是這個年紀才會幹的事,然後就會很自然的想起來自己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是這樣,一群人玩玩鬧鬧,就是自帶屬於這個年紀該有的快樂,換現在,可能么。漸漸的就會覺得他們現在唱歌可能不是那麼好,不過才十幾歲,有的是進步空間,自己這個年齡還不知道在哪節課上打瞌睡呢。所以一切都那麼不重要了,這個年紀有這樣就已經很不錯了,他們年輕聰明又上進,會越來越好。要聽歌,有的是實力歌手,沒必要非得聽他們的。慢慢的就對這幾個三觀正的小孩好感度上升了,漸漸的也不在沒事就說個掏糞了,畢竟年紀比我小快十歲,這樣的說法多少有些不妥。

其實與其說喜歡他們臉什麼的,我想更多的事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已經沒有的東西了吧,畢竟都是小孩子,yy他們實在有些變態,自己都過不了關,更多的還是被這種自己不再擁有,卻又念念不忘不肯釋懷的青春朝氣吸引吧,他們不就是曾今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么,我們念中學的時候不都是想成為這樣成績優異,多才多藝,長得也好看,受人矚目(班級矚目)的學生么。說來說去還是在他們身上尋求對自己的認同感,就好像近幾年總有人買賬的青春片,雖然我們的青春並沒有那麼的撒狗血,但是看到一樣的校服,一樣的教室的時候,還是會懷念起自己的學生時代。

總而言之,追的不是明星,追的是自己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他們紅么??或者就是假象的各種資源在用錢砸,倒逼更多沒事做的或者低智的人去關注。然後這幫人抱團起來用鬥爭的方式發出來更大的聲音而已。
也許紅吧。預示娛樂方式的升級,預示審美口味的低智化,預示新一輩的年輕人發出了自己的聲音?預示人民更需要連接性更強的新的娛樂人物,預示真實楚門的世界離我們在離我們越來越近,從出生開始到一切的偶像化養成。
也預示著更多更浮躁的青少年用追夢啊努力啊之類的雞湯為自己勵志。
當然更預示了一個問題。新一代的腐女越來越多了。


針對各自的消費群體看來,男性消費者要的就是赤裸裸而快餐化的性感表達;而女性消費者需要的是隱晦、安全,甚至帶有閹割意味的性的釋放。


預示著我們國家的國民素質水平還非常欠提高 偶像文化每個國家都存在 但是講真真的很不喜歡那個啥48 本來是路人 後來無意看電視他們其中有幾個人參加節目 有種惡意賣萌的感覺 青春無敵美少女靠著發嗲和奉承嘉賓來博取關注本身就不符合本人的三觀 也覺得對於偶像文化來說不是什麼好的東西 的確拍拍照唱唱讓人不痛不癢的歌就能賺錢也是本事 但是如果很多人都承認這樣的本事並讓這種本事可以獲取暴利本身就是一種悲哀。


寬容點吧
你看到很多港台粉絲為了他們去第一次唱國歌學習普通話重慶話不覺得很萌嘛?
你去看YouTube非常多非常多成年人都會唱他們的歌甚至為了看他們的綜藝去學中文隨口能說一句的樣子會不會也有點開心?(不用翻牆,b站就有很多很多,還是熟肉!)
我高中無意間喜歡上了開閉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推阿醬虎牙女王河西受咪醬。那時候她們也被黑很慘。但我為了看生肉流利的唱她們的歌開始自學日語,至今那幾本花零花錢買的日語書現在還放在書櫃里滿滿筆記。但那時候我身邊人都不理解我。用"漢奸""小日本狗"這種話刺我,可是我也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呀。
哦對了我現在工作了。工作體面工資還算可以。我現在喜歡妮妮吧唧洛基,為了他們翻牆。還喜歡陳偉霆王俊凱snh48李藝彤(?°3°?)


我覺得還正常吧,像劉亦菲,小虎隊不都是十七八歲火起來的么?只不過是自己成了叔叔輩的,看那些都是小孩子而已。


預示著我們已不再是此類青春偶像的受眾了


分析的很透徹啊


推薦閱讀:

中國軍事、技術等是否真的如很多網友說的那樣不如同期其他文明?古中國的真實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虛擬現實將如何改變電影業?

TAG:科技史 | 未來 | 文化產業 | SNH48 | TFBO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