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冬至這天,中國古人除了吃餃子還會吃什麼?


古人冬至吃餃子,據說是為了感恩「醫聖」 張仲景的救死扶傷之情。相傳,張仲景在冬至那天用「祛寒嬌耳湯」為鄉親們治療凍瘡,後來人們就學著「嬌耳」的樣包成食物,於是便有了餃子。

古人在冬至這天除了吃餃子,還會吃什麼呢?

餛飩。盛行於杭州。南宋時,臨安人為了紀念祖先,就在冬至吃餛飩,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飲食習慣,民間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湯圓。盛行於江南一帶。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湯圓意味著「團圓」、「美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或親友互贈。

年糕。盛行於杭州。吃年糕圖吉祥,寓意年年長高。每逢冬至,杭州人都會吃年糕,或用來來祭祖、贈送親友。

赤豆糯米飯。盛行於江南一帶。相傳,有個作惡多端的人,在冬至那天死了,後變成了厲鬼,繼續殘害鄉親。但這個鬼最怕赤豆,人們就在冬至這天煮赤豆糯米飯吃,以驅魔避鬼、防災祛病。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習俗更是異樣紛呈,古人在冬至這天除了吃餃子,吃法也遠遠不止以上這些啦。


據說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起源於東漢河南郡名醫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稱餃子系」嬌耳「的諧音。考三國魏張揖《廣雅》中首次提到餃子,此時上距張仲景的時代不遠,因此張仲景是餃子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的說法說有一定可靠度的。

不過餃子直到北宋仍然主要流傳在黃河流域,同時期南方冬至食品則五花八門,荊楚地區主要以腌臘製品、糯米食品、糕團等為主,而蘇南一帶則流行吃餛飩。據說餛飩本名「混沌」,系春秋吳國夫差時西施所發明,案西施是越國人,沒有吃麵食的傳統,而吳國王室祖先系從陝西遷徙而來(和周王朝同源),可能保留麵食習慣。冬至吃餛飩的習俗直到南宋期間河南移民大量南遷,仍然在吳越故地廣泛流傳,元初周密《武林舊事記》紀錄杭州南宋掌故素稱翔實,其中說杭州冬至餛飩十分興盛,「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事實上據許多考據顯示,在北宋及以前,即便河南等北方地區,冬至餛飩也比冬至餃子更流行一些。

此外還有一些地方獨有的冬至飲食風俗,比如我去過山東滕州一帶,這裡冬至講究喝羊湯,而蘇北一些地方則有冬至吃蒸菜的習慣。時至今日,冬至吃餛飩、湯圓、紫米飯、腌臘肉、羊湯、蘿蔔……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很流行,「冬至吃餃子」的流行或約定俗成程度,實際上被媒體和網路平台無限放大了——有人曾戲言,「微博上某媒體公號口中,中國就沒有不需要吃餃子的節日」,雖然誇張,但不無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冬至飲食是民間食品,官方在冬至這一天還有更鄭重的官方食品——胙肉。

所謂胙肉就是用於祭祖、不加任何調味品白煮後冷卻的大片豬肉,中國古代講究冬至大祭祖,祭祀後會把胙肉分給參與祭祀的、有身份的男性,有沒有資格分到俗稱「冷豬肉」的胙肉,是衡量一個男性是否受尊重和重視的重要標誌,如果被公認符合領胙肉資格卻未領到,會視作奇恥大辱。當然,「冷豬肉」其實並不好吃,吃的是地位,是身份。冬至吃冷豬肉的習俗在《周禮》中有明確記載,史載周公制禮作樂,時間是西周成王時期,但這個習俗應該更早就產生了,如果認為西周開始於公元前11世紀,那麼冬至吃冷豬肉的習俗比吃餃子要早約1200多年。


餃子餃子還是餃子。

但有例外,古人好多飯都吃不上,有什麼就吃什麼唄!


答:狗肉。據說有驅寒滋補的作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吹捧特斯拉,而達芬奇卻鮮有人提及呢?
有喜歡李雪健老師的嗎?
《紅樓夢》里金陵十二釵為什麼都進了薄命司?
許慎的《說文解字》有哪些局限?
像蘇秦、張儀這樣的縱橫家,到底是戰國時的局勢成就了他們,還是他們左右了天下大勢?

TAG:文化 | 歷史 |